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DB37T2090-201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
县
镇(乡)
站位编号:
海区名称
海域总面积
Km2
地理坐标
纬度: º 'N
经度:
º 'E
调查日期
公历: 年 月 日
农历: 月 日
调查时间
时分~ 时 分
天气
风向
风力
水色
透明度
PH值
溶解氧 (mg/L) 水温(℃)
表层:
-10层:
0 m:
水深范围 -5 m:
- m~- m -10 m:
-15 m:
-20 m:
生物量(wk.baidu.comg/ m3)
多样性指数(H’) 均匀度(J) 种名
DB37/T2090-2012 DC
化学需氧量 表
(mg/L) 底
活性磷酸盐 表
(μg/L) 底
硝酸盐氮 表
(μg/L) 底
亚硝酸盐氮 表
(μg/L) 底
氨氮
表
(μg/L) 底
无机氮
表
(μg/L) 底
总汞
表
(μg/L) 底
镉(μg/L)
表 底
铜(μg/L)
表 底
铅(μg/L)
表 底
锌(μg/L)
表 底
叶绿素 a
表
(mg/m3)
底
初级生产力 表
3.3 单位鱼礁 按一定方式设置的一个或者多个鱼礁单体的组合。
3.4 人工鱼礁区 按照设计和布局要求,已设置单个或多个单位鱼礁,并达到设计功能的海域。
3.5 鱼礁群 多个人工鱼礁区有序集合。
1
3.6 空立方米
DB37/T2090-2012
是人工鱼礁的计量单位,指人工鱼礁外部轮廓包围的体积,可简称“空方”或用“ m3·空”表示。 旧船改造的鱼礁沿甲板垂直向下内侧部分,可计入m3·空。
近岸藻礁以2~10m为宜,岩礁性海珍品增殖礁以5~20 m为宜,集鱼礁以10~30 m为宜,其他类型 鱼礁在50 m以浅,一般设置于5m~40 m。 4.2.6 生态环境
适宜目标生物栖息、繁育和生长,且竞争生物和敌害生物的生物量较少。
4.3 气象水文历史资料的搜集
对拟建礁海域的台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及潮汐、强波、台风浪、海流等资料进行收集。
底层(- m):
盐度
0 m:
-5 m:
-10 m:
-15 m:
-20 m:
底层(- m):
走航记录
跃层
流速流向 涨潮最大流速: m/s
流向:
时间:
落潮最大流速: m/s
流向:
时间:
其它
调查船
测量人
记录人
7
DB37/T2090-2012
海区
调查船
站位
项目
pH
表 底
溶解氧
表
(mg/L) 底
悬浮物
表
(mg/L) 底
4 初选
人工鱼礁建设前,应分析拟定海域环境条件,开展气象水文等资料收集和社会调查,进行初选。 4.1 选址原则
人工鱼礁建设应符合国家、省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利用总体规划,符合人工鱼礁建设规划。禁止在 航道、港区、锚地、通航密集区、军事禁区、海底电缆管道通过的区域以及与其他海洋功能区划相冲突 的海区建设人工鱼礁,避开倾废区影响区域。 4.2 环境条件 4.2.1 底质
底质较硬、泥沙淤积少水域,海底表面承载力≥4 t/ m2 ,淤泥层厚度≤600 mm。 4.2.2 水质
符合GB 11607的规定。 4.2.3 透明度
透明度大、受风浪影响较少、无污染的海区,日最高透明度500mm以上天数≥100 d,年大风(≥6 级)天数≤160 d。 4.2.4 流速
水流交换通畅,但不大于1500 mm/s。 4.2.5 水深
5.4 生物条件调查
包括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的调查(见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目 的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分布、洄游、行为、食性、繁殖习性等的调查(附录H,附录I)。调查方法和要求按 GB/T 12763规定执行。
6 论证
根据第4章和第5章调查结果和资料,由具备资质的单位编制人工鱼礁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 批部门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论证,并决定是否准予建设。
10 礁体投放
10.1 人工鱼礁工程投放施工,应根据有关规定发布航行通告,确保施工海域航行安全。 10.2 为船只航行、渔船作业、水下作业人员及人工鱼礁礁体的安全,人工鱼礁投放区域必须安装专用 航标。 10.3 投礁程序:用定位仪定位,安放浮标,礁体运载至预定位置,石块礁和小型构件礁可从船台直接 投放,大、中型钢制构件礁、混凝土构件礁,在 20 m 以内浅水区,可从船台直接投放礁体,或用吊机 把礁体吊至海面脱钩投放;超过 20 m 的深水区,宜使用吊机从海面吊至海底再脱钩投放。船礁可用块 石压舱,开阀门放水沉放。 10.4 礁体投放时,记录各单位鱼礁的编号和投放位置(见附录 L)。礁体投放完毕后,应当准确测量 礁体的位置,绘制礁型示意图、礁体平面布局示意图,注明礁区边角位置和中心位置的经纬度。绘制人 工鱼礁布置图,确定各单位鱼礁投放的准确位置。大型礁群应在海图上标明经纬度。
4.4 社会调查
收集拟建礁地区概况、渔业发展规划、社会经济状况等资料。 4.4.1 渔业概况:捕捞船数量,各年度渔业产量统计。 4.4.2 渔业结构调整计划:近五年报废渔船数量,渔民转产转业情况。 4.4.3 渔获物组成:历年拖、流、钓、围、张网等不同网具的渔获量和渔获物组成,主要经济渔获量的 种类、产量及产值(附录 J,附录 K)。拟投礁海区主要作业渔船种类及主要经济渔获物的种类。 4.4.4 经济财力:GDP 总量、人均 GDP、财政收入。 4.5 编制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建议书 按照本章要求,编制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建议书,作为初选依据。
包括海底地形、淤泥厚度、粒度组成、抗压强度、氧化还原电位、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见附 录C)等调查,分析场地整体稳定性,确定底质承载力。调查方法和要求按GB/T 12763规定执行。 5.3 水文状况调查
3
包括水深、流速、流向等调查。调查方法和要求按GB/T 12763规定执行。
DB37/T2090-2012
调查日期: 分析日期:
粒度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含水率
容重
抗压强度 淤泥层厚度
石油类 有机碳 硫化物 氧化还原电位
% g/cm3
mg/kg mg/kg
砾石(LS)
极粗砂(JCS)
中砂(ZS) 细砂(XS) 极细砂(JXS) 粗粉砂(CFS) 细粉砂(XFS) 粘土(NT)
9
DB37/T2090-2012
2
4.3.1 台风的最大风速和最大降雨量、破坏力最强的台风实例;
DB37/T2090-2012
4.3.2 潮汐性质、涨落潮历时、年均海平面、年均高潮位、年均低潮位、年均潮差;
4.3.3 风暴潮的最大增水值、最高风暴潮位及其出现日期;
4.3.4 强波浪的走向、波高、周期和各月频率;
4.3.5 海流流场特征、潮流性质、潮流运动形式、潮流的最大可能流速。
11 增殖放流
人工鱼礁设置后,可在礁区及附近海域进行适宜生物的增殖放流。
12 人工鱼礁效果调查和评价
5
DB37/T2090-2012 在投礁三个月以后,要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水下观察礁体是否移位、下陷或损坏,同时进行人工 鱼礁效果调查和评价。
6
DB37/T2090-2012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调查现场测定记录表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 GB 18668 海洋沉积物质量 GB/T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是为修复和优化海洋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有目的地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
3.2 鱼礁单体 一个整体部件或组装部件能作为单个人工鱼礁的最小构件。
ICS 65.150 B5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 T2090-2012
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
2012-03-21 发 布
2012-05-01 实 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 本标准附录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宝清、孙利元、王熙杰、王树田、王云中。
7 人工鱼礁的设置类型
7.1 按设置目的,人工鱼礁可分为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资源增殖型人工鱼礁和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 7.2 按制作材料,人工鱼礁可分为木质礁、钢质礁、混凝土礁、贝壳礁、石块礁、树脂礁、复合材料 礁,等等。
7.3 按礁体形状,人工鱼礁可分为方形礁、三角礁、梯形礁、圆柱礁、平板礁、十字形礁,等等; 旧船改造后不失船形的称船礁。 7.4 按增养殖对象,人工鱼礁有增养殖鲍鱼的鲍礁、增养殖海藻的藻礁、增养殖海参的参礁,诱集鱼 类的集鱼礁,等等。 7.5 按投放水层,人工鱼礁可分为底置鱼礁、浮鱼礁。
DB37/T2090-2012
I
DB37/T2090-2012
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工鱼礁建设的环境条件、选址原则、本底调查、社会调查内容和方法、人工鱼礁类
型、人工鱼礁配置和投放方法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山东省管辖范围水域内进行的人工鱼礁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5 本底调查
人工鱼礁建设海区确定后,应对拟投礁水域进行本底调查。调查内容和方法按照GB 17378、 GB/T 12763中的规定与要求实施。以GB 3097、GB 11607、GB 18668对调查的水质和底质进行评价。 5.1 水质调查和海底沉积物调查
水温、盐度、水色、透明度、pH、营养盐(包括硝酸氮、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硅酸盐)、 悬浮物、COD、石油类、叶绿素a、重金属(包括铜、铅、锌、镉、汞、砷)、有机磷、有机氯、沉积物 质量相关内容的调查(见附录A,附录B),调查方法和要求按GB/T 12763、GB 17378和GB 3097规定执 行。 5.2 底质调查
8 礁体选材、礁体设计和制作
人工鱼礁礁体材料应环保。礁体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海区自然条件和目的生物的生理、生态和行为 特点,确定最有效的形状与结构。鱼礁结构应满足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 水下耐久性应达到30年以上。礁体投放前应进行标识。
9 人工鱼礁配置
9.1 单位鱼礁配置 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单位鱼礁规模宜大于3000空方,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单位鱼礁规模宜大于400
空方,资源增殖型人工鱼礁单位鱼礁规模宜大于300空方。
4
DB37/T2090-2012 9.1.1 以增殖牡蛎、藻类等固着生物和鲍鱼、海参等附着生物为目的的资源增殖型人工鱼礁,应使单位 鱼礁具有较大的附着面积,宜以投放石块或小型单体鱼礁为主,根据水深、潮流等不同,采取平铺、堆 投或垄投等方式配置。 9.1.2 以诱集游泳类生物为目的的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单位鱼礁宜留有较大内部空间,可单独投放大 型船礁,或者由多个小型船礁组合,也可以用中型或大型单体鱼礁构件多层叠放,或者由多个小型单体 鱼礁堆投等。配置时单位鱼礁应有足够的高度,但礁体顶端到水面最低水位(潮位)距离应不妨碍船舶 的航行。 9.1.3 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应根据海区自然状况及被保护目的生物生态特性,可分散投放鱼礁单体或 组合投放鱼礁单体。应特别注意避免礁体投放后其附着物和聚集物对目的生物产生生态损害。 9.2 鱼礁群的配置 9.2.1 投放人工鱼礁应以形成渔场为目的。除实验性投放鱼礁单体、单位鱼礁外,应设置鱼礁群,每个 鱼礁群的规模不应少于 5 万空方。 9.2.2 增殖固着生物和附着生物为主的资源增殖型人工鱼礁,单位鱼礁的边缘间距不应超过 200 m;诱 集游泳类生物为主的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可适当扩大单位鱼礁边缘间距,但最大不应超过 1000 m。
(mgC/m2·d) 底
石油类
表
(mg/L) 底
取样者:
监测部门 站位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水质结果汇总表
调查日期: 分析日期:
范围
共页 第页 平均
测定者:
填表者:
校对者:
8
DB37/T2090-2012 BCB
第 页/共 页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底质结果汇总表
海区 调查船
底
质
监测部门 站位
粒度组成(%)
海区 站号
采样 日期 时间 时分
层次(m) 总种数(种) 总细胞数(个) 生物量(个/m3)
多样性指数 (H’)
均匀度(J) 种名
第 采样方法
页/共 页 调查时间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浮游植物分析表
年
月
细胞数量(个/m3)
取样者:
鉴定者:
校对者:
10
海区 站号 采样 日期 时间 时分 层次(m) 总种数(种) 总个体数(个) 密度(个/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