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启示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童童爱美丽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概括: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开放、妥协、自我批判、变革,这些都是华为的价值观和管理哲学,在实践中用于指导工作的思想。
任正非是一个特别神秘的人,低调务实专制,脾气暴躁,有宏大理想,传说他很孤独,没有任何业余爱好和朋友,但却特别喜欢读书,他读书特别会“悟”,会把东西方历史、哲学、心理学、军事、物理学等学科的东西融入在管理上,但他很少读管理学的东西,所以就有很多特别容易记忆而且十分形象的比喻在各种讲话中,比如“给火车头加满油”“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全科医生”“不做黑寡妇”“深淘滩、低作堰”“治大国如烹小鲜”等。
任总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到管理中,“一个非活的系统被独立出来,或者把它置于一个均匀的环境里,所有的运动由于周围的各种摩擦力的作用都将很快地停顿下来,电势或化学势的差别也消失了;由于热传导的作用,温度也变得均匀了。
由此,整个系统最终慢慢地退化成毫无生气的、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
于是,这就达到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热力学平衡或最大熵——这是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平静而导致熵死”,封闭系统最终要熵死的。
万物发展的自然倾向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企业自然走向组织黑洞,流程僵化,业务固定守城,个人自然走向懒惰、安逸享乐、缺乏使命感责任感。
因为熵与生命活力有关,如何最大化的激发活力,避免熵增?答案是建立以远离平衡,开放的耗散结构来实现熵减,企业吸收宇宙能量,建立开放架构,与外部交换物质能量,保持技术业务与时俱进,企业耗散掉多余能量,积聚新的势能。
所以华为的管理有开放、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力量、洋葱文化、价值分配中拉开差距,“给火车头加满油”、TUP制度、破格提拔、多次集体大辞职,干部轮岗、黑土地建生态合作圈、炸开人才金字塔塔尖,全球能力中心的人才布局。
这是一个源,解释了一切。
看任正非的讲话,你会发现,他就像一个教主,虔诚的布道者,说的经文万变不离其宗,核心的东西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三句话就是华为超越竞争对手的全部秘密。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童童爱美丽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概括: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开放、妥协、自我批判、变革,这些都是华为的价值观和管理哲学,在实践中用于指导工作的思想。
任正非是一个特别神秘的人,低调务实专制,脾气暴躁,有宏大理想,传说他很孤独,没有任何业余爱好和朋友,但却特别喜欢读书,他读书特别会“悟”,会把东西方历史、哲学、心理学、军事、物理学等学科的东西融入在管理上,但他很少读管理学的东西,所以就有很多特别容易记忆而且十分形象的比喻在各种讲话中,比如“给火车头加满油”“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全科医生”“不做黑寡妇”“深淘滩、低作堰”“治大国如烹小鲜”等。
“一个非活的系统被独立出任总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到管理中,来,或者把它置于一个均匀的环境里,所有的运动由于周围的各种摩擦力的作用都将很快地停顿下来,电势或化学势的差别也消失了;由于热传导的作用,温度也变得均匀了。
由此,整个系统最终慢慢地退化成毫无生气的、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
于是,这就达到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热力学平衡或最大熵——这是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平静而导致熵死”,封闭系统最终要熵死的。
万物发展的自然倾向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企业自然走向组织黑洞(懈怠),流程僵化,业务固定守城,个人自然走向懒惰、安逸享乐、缺乏使命感责任感。
因为熵与生命活力有关,如何最大化的激发活力,避免熵增?答案是建立以远离平衡,开放的耗散结构来实现熵减,企业吸收宇宙能量,建立开放架构,与外部交换物质能量,保持技术业务与时俱进,企业耗散掉多余能量,积聚新的势能。
所以华为的管理有开放、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力量、洋葱文化、价值分配中拉开差距,“给火车头加满油”、TUP制度(5年有效期的分红权)、破格提拔、多次集体大辞职,干部轮岗、黑土地建生态合作圈、炸开人才金字塔塔尖,全球能力中心的人才布局。
这是一个源,解释了一切。
看任正非的讲话,你会发现,他就像一个教主,虔诚的布道者,说的经文万变不离其宗,核心的东西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三句话就是华为超越竞争对手的全部秘密。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是一本关于华为公司的传记书,由张锋、陈玉峰和李萍等多位作者共同撰写。
本书记录了华为从创立到如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华为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技术,以及华为在全球市场的发展和挑战。
本书以华为的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了华为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以及如何应对外部挑战,比如美国的技术封锁。
书中提出了华为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华为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
本书也把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的传奇故事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从他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他的强大的领导力和非凡的创新能力,他的精神也成为了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华为的创新精神和不断前行的精神,以及它在全球市场的持续发展。
尽管面对来自美国的技术封锁,华为仍然不断前行,在全球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相信,华为一定能够克服这些挑战,继续发展壮大,实现更大的成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书心得3篇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书心得3篇《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中,反复提到了“开放、妥协、灰度”,这是华为公司高层管理者反复学习的理念。
下面是美文网为大家准备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书心得范文1读了《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后,对华为的创业史、发展史、任正非的思想观念、华为的核心价植观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就象众多企业家、学者对华为的评价“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批判与变革的坚持”。
一个企业就仿佛一部机器,各部门是互相咬合的齿轮,薪酬是这部机器的驱动,企业文化是齿轮间的润滑剂。
企业管理作为设计者为各个齿轮设计了驱动关系。
随着电信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这部机器需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原有结构的齿轮需要重新调整,作为动力的薪酬需要重新分配,给核心的齿轮以更多的动力驱动,作为润滑剂的企业文化急需重新注入。
我想这就是近两年来从集团到省到市到县的一系列改革的原因。
我们的这部机器急需改造,否则我们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远远抛开甚至崩溃。
华为公司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其成长过程中充满了荆棘和挑战,其从来不曾有过国有企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任正非先生以“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为基础思想,在华为艰难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调整着这部机器的运行。
华为经历20多年的发展,取得目前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华为这部机器目标正确、驱动有力,企业文化深入每个员工,这是一部有活力的自适应的庞大机器。
一个企业,流程、机制的不合理可以迅速得到改正,而企业文化一旦丧失甚至仅仅是弱化就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树立。
只有树立牢固的企业文化,以“奋斗者为本”,企业的员工才能找到组织的归属感,才能“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中,反复提到了“开放、妥协、灰度”,这是华为公司高层管理者反复学习的理念。
书中提到更多的则是妥协和灰度。
华为的妥协和灰度绝不是“和稀泥”,不是对事务处理的模棱两可。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1华为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虽然处于竞争最为激烈的通信领域,却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巨人,在公司组织的这次学习华为的潮流中,有幸拜读了《下一个倒下的会是华为吗》这本书,在羡慕他的成功之余,也不禁感叹他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真诚以及不断进取拼搏的狼性文化。
通信行业绝对是适者生存的写照,华为一出生就已经和国际顶尖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但华为公司作为民营企业,没有国企央企的种种优厚待遇,却能够历经磨难而后生,直至雄踞全球,其中存在着偶然,更充满了必然。
华为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的要求就是华为的要求,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这样不断满足客户的种种需求,进而不断扩宽发展市场;华为始终有一种危机意识,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能够在荣誉面前不骄不傲,充分认清形势。
这些是值得国有企业学习和借鉴的真理。
华为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也是由于华为始终坚持狼性文化。
华为的狼性文化是华为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华为二次创业的内在支撑。
这种文化使全体华为人认同公司的目标,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公司的目标相结合。
但华为的“狼文化”,并非强调残忍,而是狼的其他一些品质和秉性,比如敏锐、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
华为文化要求的就是敏锐的嗅觉,指的是危机感、远见与设计感。
华为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面对危机、解决危机的过程。
如果华为领导者缺少对内外环境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华为也许早垮掉了;华为文化要求的还是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奋斗精神。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要坚持,始终如一的完成任务,坚决不退缩。
下一个倒下的会可不能是华为读后感
惊鸿一瞥后,他和他的华为预算部于雅甜在中国,华为无疑是最为神秘同时又吸引最多关注的企业。
他的神秘来自于其不走寻常路的特立独行。
作为世界500强中少数几个不上市的公司之一,华为关于外界就像一个剑走偏锋的大侠,整日带着不肯以真面目示人的面纱——在过去二十几年间,一直刻意维持着低调、神秘,企业从总裁至中层从不同意媒体采访,不出席任何活动,也不要任何荣誉,乃至为了不“对外开放”,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世界500强的身份,拒不上市。
华为就一直以这种偏执的姿态出此刻公众眼前。
连年以来,关于华为的论著不下十本,而据称只有《下一个倒下的会可不能是华为》这一本取得了华为高层的首肯,在华为内部掀起了一轮学习的小高潮。
若是看客们垂涎三尺希望在本书中发觉“猛料”、“秘闻”,可能要大失所望了。
你不可能在书中找到下一任交班人的蛛丝马迹,可不能看到任正非对李一男的爱恨交织,也难以听到华为员工关于同事“过劳死”的观点。
抱着“八卦”心态的读者能够退散了。
作为一名学了四年治理,而且初入职场的小同志,让我读完本书,就能够领会出深刻的道理或是有思想的升华显然是强人所难的,我还远未参透他和他的华为。
可是我也有我的一些浅薄的观点。
在我眼里,这本书的最大价值说明了华为何以成为今天的华为,它的特立独行并非故意剑走偏锋,而是源于其乘风破浪的发家史,关于行业大势的深刻反思,和军人身世的任正非的哲学试探。
至少,我多少了解了华为的今天是如何铸就的。
一、华为什么缘故能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书中反复强调华为的核心价值观,第一条确实是“以客户为中心”。
这作为一个口号似乎并非新鲜,“顾客确实是上帝”之类满大街都是,但真正躯体力行贯穿始终的企业应该可不能很多,专门是面对客户和老板孰轻孰重时,恐怕许多企业就现了原形。
华为这句“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估量就会淘汰掉100%的国企和90%以上的私企,有几个企业能做到或敢如此说?再小的客户,任正非都会接待,而关于投资银行、关于政府高官、关于媒体记者,任正非却常常闭门不见。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_读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有感作文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_读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有感作文华为是中国目前发展最好的私企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一利用国庆假日休息时间,认真的读了《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本书,对华为的创业史、发展史、任正非的思想观念、华为的核心价植观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第一,任正非创立的华为,起步的生意是电信设备贸易,用那个年代的贬义说法,是“二道贩子”。
正是这个“二道贩子”,它的创始人在开业之初就给自己和公司画了一张大饼:20年后,华为要成为世界级的电信制造企业。
读他的内部讲话,就能感觉到这个人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有人说,企业家首先是一个思想家,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包括马云,王石等人都是很有思想的一批人。
华为的历史和任正非个人的历史融为一体。
第二,任正非是一个善于自我批判的人,有很强的危机意识的人。
如果不是有这样一个领导,华为不知道能走多远。
通信行业是一个竞争十分惨烈的行业,华为能在强敌环饲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着实不易。
任正非的领导思想和危机意识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华为也许早就倒下了。
危机意识使华为能够活下来。
自我批判则使人不断的进步。
再次,任正非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
他深知,随着华为的不断壮大,已经不能靠人来维系,必须要靠科学而系统的流程。
因此不惜花巨资从IBM引进流程,聘请顾问公司,花了十几年逐步的更新公司的流程,在不知不觉的变革。
第三,任正非是一个不断思考学习的人,数十年来,没有别的业余爱好。
唯有不断的阅读、思考,与人会谈交流,碰撞思想,总结经验。
这样一个人,想不成功都难。
从他的讲话中就可以看出,每一句都直指人心,语言锐利,毫无官话大话,一针见血。
第四,尽管本书将“灰度理论”抬到很高很玄很基础很重要的地步,甚至作为华为全部管理思想的核心基点。
但说实话,这个概念并不是很清晰,甚至还不如“开放”、“妥协”那样具体鲜明、案例充分。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阅读《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令人充满着非常感慨之情。
在当今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氛围中,那么问题来了: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华为是一家有着良好声誉的中国科技公司,从其创立以来,华为就一直以其优秀的技术能力而自豪。
华为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他们在全球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除了电信领域的应用以外,华为还涉足智能手机市场,并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中,华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华为暴露在美国对中国科技公司实施制裁的风险之下。
由于华为在电信网络和智能手机领域的实力,其获得的外国技术也受到了美国制裁的威胁。
此外,中国政府也在努力推动5G网络发展,这将对华为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当然,华为也有一些有利的因素。
华为拥有大量的现金储备,例如在2018年拥有5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
此外,华为的研发能力也非常强大,其在专利申请量、研发投入以及软件开发方面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华为将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华为将与美国政府、欧洲政府以及中国政府等一些外部因素竞争,这将会极大地考验其能力。
目前,华为仍处于开拓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前景有待观察。
无论如何,华为作为一家竞争激烈的企业,必须继续提升其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它也必须做好准备,开拓新的市场,并且在出现更多机遇和挑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未来,我们将不得不观察华为,看看它是否能够脱颖而出。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保持警惕,关注华为的发展,看看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惊鸿一瞥后,他和他的华为预算部于雅甜在中国,华为无疑是最为神秘同时又吸引最多关注的企业。
他的神秘来自于其不走寻常路的特立独行。
作为世界500强中少数几个不上市的公司之一,华为对于外界就像一个剑走偏锋的大侠,整日带着不肯以真面目示人的面纱——在过去二十几年间,一直刻意保持着低调、神秘,企业从总裁至中层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不出席任何活动,也不要任何荣誉,甚至为了不“对外开放”,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世界500强的身份,拒不上市。
华为就一直以这种偏执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
多年以来,关于华为的论著不下十本,而据称只有《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一本得到了华为高层的首肯,在华为内部掀起了一轮学习的小高潮。
如果看客们垂涎三尺希望在本书中发现“猛料”、“秘闻”,可能要大失所望了。
你不可能在书中找到下一任接班人的蛛丝马迹,不会看到任正非对李一男的爱恨交织,也难以听到华为员工对于同事“过劳死”的看法。
抱着“八卦”心态的读者可以退散了。
作为一名学了四年管理,而且初入职场的小同志,让我读完本书,就能领悟出深刻的道理或是有思想的升华显然是强人所难的,我还远未参透他和他的华为。
但是我也有我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最大价值解释了华为何以成为今天的华为,它的特立独行并非故意剑走偏锋,而是源于其披荆斩棘的发家史,对于行业大势的深刻反思,以及军人出身的任正非的哲学思考。
至少,我多少了解了华为的今天是怎样铸就的。
一、华为为什么能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书中反复强调华为的核心价值观,第一条就是“以客户为中心”。
这作为一个口号似乎并不新鲜,“顾客就是上帝”之类满大街都是,但真正身体力行贯穿始终的企业应该不会很多,特别是面对客户和老板孰轻孰重时,恐怕许多企业就现了原形。
华为这句“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估计就会淘汰掉100%的国企和90%以上的私企,有几个企业能做到或者敢这样说?再小的客户,任正非都会接待,而对于投资银行、对于政府高官、对于媒体记者,任正非却常常闭门不见。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是一本由田涛/吴春波着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一):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二):华为的成功密码华为天地,斜为是,正乃非,任由评说。
2015年,华为销售收入预计3900亿元,约合600亿美元。
当BAT等互联网企业炒得热血沸腾的时候,当有识之士竭力惊呼制造业是国家立身之本的时候,华为,这家通信行业的制造企业默默地用数字证明:不仅互联网企业可以在二三十年里成功,制造业也可以。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田涛、吴春波以任氏特有的危机感,提示读者,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百倍的努力,而一个企业的倒下,或许只是稍不留神的疏忽。
1987年,深圳,任正非44岁,初创华为。
在南方这片改革的热土上,华为在于制度改革的正向竞跑中脱颖而出。
“我们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任何资源,我们除了斗。
“为发,式。
而改变,不能教条,关键是客户需求。
”本着这一理念,全球各大电信厂商在自大、反应迟钝等种种积弊中重重倒下,华为逐渐壮大。
以奋斗者为本。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不眠的硅谷》似乎给任正非某种启示,只有奋斗才有机会成功。
这一点从华为初创开始就认识清晰。
所以,“垫子文化”、“狼文化”无不体现着华为人的拼搏。
“以客户为中心,只有奋斗才能成功。
”如何能使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能够跨越民族、地域、文化、性格等各种差异,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是联结他们的纽带。
“工者有其股。
”这个似乎由美国企业发明的员工激励制度,似乎并不是美国人独有的。
华为成立之初,便建立了员工持股制度,不知道之前任正非是不是研究了几百年前晋商的股权制度,总之,员工持股制度激发了华为人一起做老板,共同打天下的斗志。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一)读了《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后,对华为的创业史、发展史、任正非的思想观念、华为的核心价植观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就象众多企业家、学者对华为的评价"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批判与变革的坚持".一个企业就仿佛一部机器,各部门是互相咬合的齿轮,薪酬是这部机器的驱动,企业文化是齿轮间的润滑剂。
企业管理作为设计者为各个齿轮设计了驱动关系。
随着电信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这部机器需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原有结构的齿轮需要重新调整,作为动力的薪酬需要重新分配,给核心的齿轮以更多的动力驱动,作为润滑剂的企业文化急需重新注入。
我想这就是近两年来从集团到省到市到县的一系列改革的原因。
我们的这部机器急需改造,否则我们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远远抛开甚至崩溃。
华为公司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其成长过程中充满了荆棘和挑战,其从来不曾有过国有企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任正非先生以"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为基础思想,在华为艰难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调整着这部机器的运行。
华为经历20多年的发展,取得目前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华为这部机器目标正确、驱动有力,企业文化深入每个员工,这是一部有活力的自适应的庞大机器。
一个企业,流程、机制的不合理可以迅速得到改正,而企业文化一旦丧失甚至仅仅是弱化就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树立。
只有树立牢固的企业文化,以"奋斗者为本",企业的员工才能找到组织的归属感,才能"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中,反复提到了"开放、妥协、灰度",这是华为公司高层管理者反复学习的理念。
书中提到更多的则是妥协和灰度。
华为的妥协和灰度绝不是"和稀泥",不是对事务处理的模棱两可。
我理解华为的妥协和灰度是在"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根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下,对内、对外的中庸、和谐。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读《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让我感受颇深,由于工作和公司性质原因让我感受到了这本书中有很多内容都与我们公司相似的地方。
最后的几章里面我体会到华为的开展历程就像行驶在坐标轴上的火车,忽左忽右方向使整个华为在长远来看仍处于在一条直线中前进,是什么让华为有如此的动力持续前进,我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25年来只做了一件事。
舍得,没有舍就没有得,在20多年的开展中华为有很多机遇使它成为更强大的公司,也有很多的时机去从事其他的行业。
但是在任正非的带着下,华为20多年来确实只做了一件事:通信制造。
第二:以客户为中心。
让客户满意,公司才能生存。
紧盯客户需求着眼于未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成就客户的理想。
华为培育了亲客户的文化,而非亲资本的文化。
第三:公司的人文观点。
以人为本,以畚斗者为本。
使其工者有其股,能者多得,兴衰与共。
使整个企业就如同陀螺一样旋转起来,当它歪歪扭扭地要伏倒地上时,赶紧再补上一鞭,木球重新旋转。
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它转得更长久。
第四:居安思危,拥抱变化。
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面对思科的打击和港湾的战争中一系列的问题在华为中出现,华为一步步走来在其内部早已形成了自我批判与思想批判的文化。
在这些批判中华为及时的认清了摆在自己面前的困难,逐个击破走出一个个困境,迎来了曙光在这本书中其中一张图片印象很深刻:2022年,华为供给链物流经理与供给商到印尼加尼曼丹岛考察新工程,当地路况较差,考察图中车子陷入泥泞,这些华为人躺在车子底下修车,身上裹满了泥浆……这是华为人以客户为中心,艰苦奋斗的缩影。
随手翻阅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开放、妥协、灰度、危机、思想批判等这样的词,危机与机遇一直在华为身边。
读完全书我才发现我们与华为有着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在这我不一一多讲,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客户的价值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度作评价标准。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集宇宙之力,开混沌,辟天地;集众人之力,纳万言,造奇迹。
华为的发展史是一部危机管理史,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我所理解的其核心价值在于“人和神”。
一、人是企业的核心宏观世界由一颗颗微粒组成,微观企业由一个个人员组成,组成单元是核心,人是企业的核心,这包含企业员工与客户。
古人言:“人必有一善,集百人之善,可以为贤人;人必有一见,集百人之见,可以决大计”,但只有将具有不同思想、理念、行为的个人,引导调整为步调一致,才有“拿破仑军队踩踏石桥”的可能。
办企业就如同古时的带兵打仗、攻城略地,只是现代理解为带的是员工、抢的是客户。
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军队的战略思想、战略规划、战略执行、战略调整,归根结底还是人员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这同样适用于企业,企业需要一大批具有认同感,归属感,有能力为自己企业美好未来规划奋斗的员工。
企业发展需要盈利,盈利的来源是客户,客户在市场上有许许多多的选择,他们总会选择最适合或是他们认为最适合的,从而成为这项产品的支持者。
最适合无法把控,即便是客户本人都不一定清楚,因此,把握客户认为最适合的才是企业所要追求和争取的,也就是所谓的挖掘客户体验价值,让其认为我们的产品服务就是最适合客户需要的,使其成为企业的跟随者,将起绑上企业前行的战船,源源不断为企业输送资源,支持企业的发展。
二、神是企业的灵魂在此所说的“神”并非洪荒时代所言中仙魔神佛的虚幻,而是常识。
梁文道之前写过一本书,叫《常识》。
这个世界所有问题靠常识都能解决,可往往走着走着,忘了常识,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譬如做企业,尤其是做实业的,无非就是制造出产品,然后卖给客户。
但在资本化、技术化的时代却被模糊了,甚至抛弃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永远是企业最基本的哲学问题。
企业是功利性的组织,如果对此认识有误,那命运就会改变。
华为之所以不上市,是因为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真正的商业使命,那就是把产品或服务卖出去,赚到钱,这就是华为唯一存在的价值。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3000字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3000字:
之前读过吴晓波写的《大败局》、《腾讯传》,对中国近几十年的企业兴衰有了基本的认识,非常过瘾。出于对成功企业的好奇,这几天我读了《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作者是吴春波。
为什么这个书名这么长?像吴晓波的书名都是剪短几个字——《激荡30年》、《大败局》、《腾讯传》等,而这本书叫《华为传》也未尝不可,但作者偏偏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当然,本文也会给出书名的个人解读。
关于书名的解读
世界上公认的最高的树有两种,一种是美国加州郊外的红杉树,另一种是澳大利亚东南的杏仁桉。两种书都可以长到150米。两种树都是大群落出现,单体结构趋近完美,但永远无法长的更高。万物都有极限,任正非先生深深知道这一点,华为也深深知道这一点。
纵横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上活过200年的朝代只有4个。美国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0-40岁,据此有人推测企业的寿命是人的寿命的一半。道琼斯指数的企业只有0.25能活到50岁。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3.7岁,欧洲和日本企业12.5岁,美国企业8.2岁……这即是一切组织的宿命:迟早都会死去。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本月阅读的书目是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由田涛、吴春波著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本书的内容正如书名的副标题——故事、哲学与华为兴衰逻辑。
透过典型故事和访谈记录的叙述,参悟华为哲学,归纳成功逻辑。
本书的内容我看可概括为三个部分:一是解析“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二是解析“开放、妥协与灰度”的哲学思想三是以“自我批判和变革论”来剖析华为的活力和变革逻辑一语概括:华为发展壮大的根本在于领导层清醒而坚定的价值观:唯有客户才是华为持续成功的根本。
我想华为和任正非真正伟大的在于言行一致。
如何保证?用书中的看到的一段话概括:组织永恒的机理是导向无序,组织领导集团一生的使命是:基于人性和基于时空变化对无序的警惕和变革。
如何体会这点?我们可以看华为在成长各阶段的点滴思考,姑且先看华为发展初期:1987—1994 此阶段华为还是一家贸易公司,活下去才有未来,彼时的口号: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任正非多次强调:狼狈精神、呼唤英雄、不要脸才能进步——活下来、实用主义,当时的华为有理想,无价值观——理想是缥缈的,价值观无从确立,因为活下来尚且不易。
1994-2001 发展阶段94年10月,华为第一台程控交换机在江苏邳州开局成功,此时的华为给客户的印象是:低价格、次产品、好服务。
在1997年,任正非首次提出:“面向客户是基础、面向未来是方向”2006-2010 以极高的频率在内部大讲特讲“以客户为中心”直到2010年,“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才被确定为华为核心价值观我们通过几段摘录来感受一下“狼狈、土狼”:《土狼像狮子的演进》:(一家媒体杂志的颇为精准的土狼画像)在狮子眼中,土狼是什么,就是以100对1的兵力蚕食狮子的边缘战场,直至腹心;以狮子难以理解的疯狂发动价格战,是狮子的利润直线下降;以对本土市场无以伦比的适应性和理解能力,运用各种手段,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穿梭,使狮子的技术优势变得苍白无力。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范文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范文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范文我常想,一个优秀的人身上总应该有许多值得普通人学习的地方;习惯、思维或者想法都有思路和方法值得推导并迅速复制,但自从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之后,再也没有人复制唐骏的成功。
是哪儿出了问题?优秀的人身上的共性为什么无法迅速复制到普通人的身上?为什么那些优秀的人身上共有的属性都不能集结在一个有一个伟大的普通人身上?理论上,对成功的分析已经如此细致和数据化、模型化,为什么今天依然很难移植伟大人物的优点到普通人身上?这本《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里用任正非的某些哲学思维解释了我的疑惑,且看华为和任正非是如何学习优秀品质又是如何运用在华为的品牌、服务和产品上的。
关于华为的书太多太多,滥竽充数者众,用汗牛充栋形容也不为过。
许多作者根本就没有进入华为内部做访问调查,就随随便便在网上找几篇文章,几个报道就能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汇集成一本书,销量还不错。
这种书对华为了解的人来说,一眼就看穿了。
这本书有点不太一样,她从任正非的个人经历和企业管理哲学入手,一步步解开众多不为人知的华为之谜。
华为对外的学习能力最初是通过邀请世界著名科学家、管理学者、大学教授作为华为智囊团提供咨询、建议服务而体现现代管理哲学方式的,本书作者用符合一般学者和教授的思维方式在定义华为。
作者近距离的接近华为EMT以及任正非本人,从而让外界很是猜疑的任正非的许多观点、行为在这本书里给出了精彩的论述,并进而运用华为的管理哲学、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流程管理等管理学的现实进一步分析华为的成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能解释我对华为的很多疑惑。
这本书开始有个比较新的观点,是说任正非调动了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第一次看到把华为的人群用“知识分子”这个词来形容和定义,至少在企业管理书籍方面很少见到。
由于“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特殊作用,这个词时而作为无形的奖励出现在大众面前,时而又作为批判的对象站在受刑台上,放在管理学上定义华为的工程师文化,我觉得某种程度是极大的褒扬。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书心得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书心得《下一个倒下的会没有会是华为》一书中,重复提到了凋谢、让步、灰度,这是华为公司高层办理者重复进修的理念。
上面是好为大师预备的下一个倒下的会没有会是华为念书心患上,但愿大师爱好。
下一个倒下的会没有会是华为念书心患上范文1读了《下一个倒下的会没有会是华为》后,对于华为的守业史、开展史、任正非的思惟看法、华为的中心价植不雅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
就象浩繁企业家、学者对于华为的评估任正非办理思惟的中心是自我批驳与革新的保持。
一个企业就似乎一部呆板,各部分是相互咬合的齿轮,薪酬是这部呆板的驱动,企业文明是齿轮间的光滑剂。
企业办理作为计划者为各个齿轮计划了驱动干系。
跟着电信行业合作的日趋加重,企业这部呆板需求实现更多的任务,原有构造的齿轮需求从头调剂,作为能源的薪酬需求从头分派,给中心的齿轮以更多的能源驱动,作为光滑剂的企业文明急需从头注进。
我想这便是近两年来从团体到省到市到县的一系列变革的缘由。
咱们的这部呆板急需改革,不然咱们便可能正在剧烈的市场合作中被远远抛开乃至解体。
华为公司作为一个平易近营企业,其生长进程中充溢了波折以及应战,其历来未曾有过国有企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任正非师长教师以以客户为中间,以斗争者为本,临时保持艰辛斗争为根底思惟,正在华为困难的生长进程中不时的调剂着这部呆板的运转。
华为阅历20多年的开展,获得今朝的乐成是必定的,由于华为这部呆板目的精确、驱动无力,企业文明深化每一个员工,这是一部有生机的自顺应的复杂呆板。
一个企业,流程、机制的分歧理能够疾速失掉矫正,而企业文明一旦损失乃至仅仅是弱化就会需求很长期才干从头建立。
只要建立结实的企业文明,以斗争者为本,企业的员工才干找到构造的回属感,才干临时保持艰辛斗争。
《下一个倒下的会没有会是华为》一书中,重复提到了凋谢、让步、灰度,这是华为公司高层办理者重复进修的理念。
书中提到更多的则是让步以及灰度。
华为的让步以及灰度毫不是以及稀泥,没有是对于事件处置的不置可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启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1987年由任正非创建于深圳。
20多年来,华为在危机与忧患中成长,由一家注册资本仅为 2.1万元的民营企业,跻身为世界500强公司,2014年销售收入约2890亿元,利润340亿元。
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领先者,探索出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成功地由“活下去”到“走出去”再到“走上去”。
他们过去20多年成功的密码到底是什么?还能继续复制成功吗?下一步华
为会走向哪里?会崩溃或者消亡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对华为的企业管理哲学与兴衰逻辑进行了全面解读,成为研究华为的教案级著述。
治亏创效攻坚期,面对持续收窄的降本空间和尚不见底的市场行情,靠什么提升能力、攻坚克难?转型发展深水区,面对多元的思想观念和激烈的利益冲突,又靠什么凝聚人心、激发力量?《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给我们颇多感悟和启示。
生存战略:危机常态化
一部华为史就是一部危机管理史。
从华为成立那天起,他们就几乎年年讲、
月月讲华为的生存危机。
2000年,华为销售额达到220亿元,利润29亿元人民币。
2001年,更是迎来飞速发展的繁荣之春。
但任正非却以极其冷峻的口吻预告:“华为的冬天快到了,要居安思危,这不是危言耸听”。
一篇发表于2001年的内刊讲话《华为的冬天》,一度被IT企业称为行业的“盛世危言”。
2004年的三季度,任正非宣称:华为要注意冬天。
他说,“我们要把困难
真实的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没有预见未来困难的能力,我们陷入的困境就会更加严重。
”事实上,华为2004年的全球销售收入达到38.27亿美元,创造公司17
年来历史最高销售纪录。
2008年,任正非又一次大讲危机,又一次提及“冬天”,他说,“要对经
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也许2009年、2010年会更加困难。
”
“没有安全感才是内心得以强大的好事。
”任正非在企业如日中天时,时时想着应对危机的策略:“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
有什么自豪感、荣誉感,而是危机感。
”危机无时无处不在,华为正是在危机四
伏、危机纷至沓来的后浪拍前浪中才“活了下来”。
“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当舆论将称赞的目光投向“世界第二”、“世界第一”的华为时,任正非再次发
出痛苦而清醒的呐喊:“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
华为?”
市场如战场,只有常胜将军,没有永胜将军。
企业是经营危机的事业,如何
面对变幻莫测的危机和挑战,化危机为契机,既是对企业生存智慧的考量,也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命脉。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深刻的危机意识既是对使命责任的深度
诠释,也是一种理性深邃的洞察和心无旁骛的执着。
只有见微知著、高瞻远瞩者,方能洞察出未变之象、未萌之态。
当下,煤炭行业已从“冬天要来了”变为“冬天真来了”。
面对前所未有的
压力和挑战,能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卜昌森早在2013年就做出了“冬天将是常态”的判断,不躲冬,不熬冬,叩响了“冬泳论”的发令枪。
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文倡导“在岗在位在状态,尽心尽责
尽全力,求实务实抓落实”,打出作风建设“组合拳”,吹响治亏创效“集结号”,发起度危求进“攻坚战”。
危机常态化,应对无穷时。
在危机中扬帆,在险礁中前行,狭路相逢勇者胜。
只为出路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多想挖潜之方,多谋增效之策,多行降本之
举,方能危中寻机、变危为机,牢牢把握生存发展的主动权,打造坚如磐石的发
展根基。
路径选择:逆境寻机
“惶者才能生存,偏执才能成功。
”强烈的不安感和近乎偏执的危机意识,
像一只无形的手,扼紧华为的生存“喉咙”,他们用自虐般的奋进,用苦行僧般
的修行,把冬天的内核积淀为永不发热的头脑,引领华为持续前行。
相似的心声,相似的行动。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来提醒自己;比尔·盖茨的“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成就着大公司“大而不倒”的奇迹;柳传志坦言“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著名的管理学
者大前研一讲到:“只有那些总以为自己的经营环境危机四伏并时刻关注各种坏
消息的企业,才有可能免于灭亡。
”
成熟在逆境,醒悟在绝境。
逆境既能消弭凡人意志,更能促智者成就卓越。
一个人只有站在悬崖边上的时候,才会真正强大起来。
恰如达尔文所说,“应变力也是战斗力,而且是重要的战斗力”。
当前,集团公司保生存、谋发展的任务异常繁重,治亏创效的压力尤为艰巨,逆境和危机无所不在,没有安全孤岛可供躲避。
坐等市场形势好转,行动原地踏步,只能坐以待毙。
鸡蛋从外部打破是毁灭,从内部打破就是新生。
市场的寒冷考验的是耐力,
比拼的是战术。
在煤炭寒冬形势下,要保生存、求发展,没有灵丹妙药,只有自
强“内功”,外练“筋骨”,刮骨疗毒,壮士断腕。
冷静让我们知道任重道远。
唯有摒弃“退”、“等”、“停”等思想,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
拼劲,方能临危不惑,突破常规,大胆创新,主动承压,冷静预判,沉着应对,
化险为夷。
形势之危任重道远,逆境寻机路在何方?
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文给出了答案:面对“新矿新常态”,必须牢
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以治亏为目标研究老区矿井转型,以增盈为方向狠
抓省内新区提升,努力实现内蒙基地崛起,新疆基地突破。
重塑市场、价值创造理念,用“十比十不比”治企理念统领思想,推动企业
治亏创效、稳中求进、转型升级,实现内涵集约发展。
敢于在惊涛中前行的企业,才是未来发展的强者,敢于直面挑战的企业,才能有机会打造百年基业。
文化致胜:以奋斗者为本
华为的成功是“理想精神”与“忧患意识”的对冲,是“核心价值观”与“自我批判”的辩证。
在犹如“死亡竞跑”的市场竞争中,华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
“以奋斗者为本”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激情,要想创新与进步,就必须倡导和坚持奋斗精神,要想点燃和持
续点旺奋斗者心中不灭的火焰,就必须以奋斗者为本。
奋斗才能生存,奋斗才能改变命运。
华为带领着那些勇于实现企业绩效、坚守企业价值观、愿意承担更大的责任、愿意跟企业一起走下去的人“一往无前”。
这些人作为“群体英雄”,既是奋斗者,也是奋斗成果的共享者。
他们通过奋斗
获得提拔晋升,获得利益甚至改变命运,靠奋斗享有了让人生出彩的机会。
因此,“以奋斗者为本”是人本观念的深化,是企业成熟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反观我们企业内部,不难发现,身边既有敢于担当、敬业勤业的奋斗者,他
们从不懈怠、不断进取、勇挑重担,但也不乏畏难发愁、不思进取的观望者、守
成者……
市场不相信眼泪,慢了就要被淘汰。
在企业生存发展面临非常之时,引进“以奋斗者为本”的观念,目的就是为奋斗者搭建好舞台、创造好条件,并依靠他们
的担当与业绩推动企业发展。
百看不厌的电视连续剧《亮剑》告诉我们,军人的战斗意志是:“亮剑”精神。
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文在工作会议上发出号召:闻鼙鼓而思良将,
度危机见真英杰。
越是困难时期、紧要关头,越需要一支勇于担当、敢于亮剑、
无私奉献、积极作为的领导干部队伍。
“让最有能力的人扛最大的责任。
”以奋斗者为本,关键在于勇担非常之重,敢尽非常之责。
尤需干部职工不停歇,再发力,于忧患之中思奋起,在困难面前
勇向前,将忧患和危机意识落实为履职尽责的有为行动上,将责任和使命落实在“攻坚克难、战胜危机、治亏创效、转型发展”的具体实践中。
责任意识以忧患意识为前提,忧患意识以责任意识为归宿。
忧患有余而责任不足,只能陷入“坐而论道”的空谈和“愤青”式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