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合集下载

土壤碳库现状调查报告

土壤碳库现状调查报告

土壤碳库现状调查报告根据最新的土壤碳库现状调查,以下是700字的报告:土壤碳库是指地球表层土壤中储存的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总和。

土壤碳库对于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评估土壤碳库的现状,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首先,我们调查了不同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

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较低,而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和湿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农田常见的耕作和施肥措施会导致土壤有机碳流失。

因此,我们提倡采用可持续农业的方法,如有机农业和精确施肥,以增加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

其次,我们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

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变异性。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类型、地形、植被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山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通常较高,而平原地区的有机碳含量较低。

这是因为山地土壤具有更高的有机质输入速率,而平原地区受到水分淋溶和土壤侵蚀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土壤管理方面,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采取措施,以保护和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

最后,我们评估了人类活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非常显著。

除了农田管理,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垦和污染,进一步减少了土壤有机碳含量。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土壤保护和恢复措施,防止土地退化和土壤有机碳流失。

总之,土壤碳库的现状调查表明,土壤碳库的管理和保护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别是在农田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区。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土壤保护和恢复,以保护土壤碳库免受人类活动的破坏。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作者:马玉霞来源:《环境与发展》2014年第03期摘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掌握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文分别从土地利用及其管理方式变化的角度,综合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过程与机理。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温室效应中图分类号 X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0370(2014)03-0064-04Abstract: Studying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dynamic change rules,help to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he land use change. By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summarizes major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C,explaining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SOC change induced by changes of land use and l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Land use;Soil organic carbon;Greenhouse effect土壤碳库是大气碳库的3.3倍,生物碳库的4.5倍,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1- 2],也是最活跃的碳库之一。

土壤碳可分为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

无机碳相对稳定,而有机碳则与大气频繁地进行着二氧化碳交换,与大气进行活性交换的SOC约占陆地生态系统碳的2/3[3],所以SOC的变化将会影响大气CO2浓度,进而改变全球碳循环[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的可能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的可能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的可能影响摘要保护性耕作通过免耕、秸秆覆盖等措施,以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并使农田生态系统中SOC增加,AOC(ROC、MBC、DOC)相比于SOC更加灵敏,增加倍数分别是是SOC的3-6倍、14-16倍、9-11倍,同时减少了CO2和CH4的排放。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受气候类型、免耕时间和土壤类型的影响,且免耕有降低土壤生产力的可能,因此,要因地制宜并谨慎的的采用保护性耕作。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免耕,SOC,AOC,固碳1.前言保护性耕作是由保持土壤覆盖,减少土壤翻动和压实,实行作物轮作等基本内容组成,采取土壤、水分和农业资源保护性管理措施,以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保障粮食安全及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综合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FAO,2002)。

它通过少耕、免耕、秸秆覆盖等措施,以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地肥力、抗旱能力并且增产节支,并使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含量提高,同时减少CO2向大气中的释放(杨学明等,2003),能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黄高宝等,2006)。

土壤耕作和秸秆覆盖可影响土壤性质、环境质量和作物生产力(Keshavarzpour and Rashidi, 2008)。

然而,没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过度耕作会使土壤物理性质退化,降低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和作物产量(Ahmad et al., 1996)。

因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传统性耕作与免耕和秸秆覆盖结合在减少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SOM)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渗透速率和土壤贮水量、生物多样性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的比较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Lal, 1995; Ogban et al., 2001;Iqbal et al., 2005)。

相比于犁耕通过机械破坏和粉碎使土壤变得松散,免耕保护了土壤的结构(Rashidi et al., 2008),因此,不同的耕作措施可以改变土壤孔隙的数量、性状、持续性和大小分布,而土壤孔隙控制着土壤储存和传输水分的能力。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摘要:以辽 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 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 , 对比研究 了传统犁耕和 6年免耕 秸秆覆盖条件下 的土壤有机碳 、 氮储 量 , 为广泛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碳 、氮截获功能和合理选择农业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 据。研究结果表明,与犁耕相比,免耕覆盖不 同程度地提高了 o 5c  ̄ m和 5 1 m 土层 的有机碳 、氮储量 ,对 1 m以下土 ~5 c 5c 层没有影响 ,从而增加 了 O 10c ~ 0 m土体总的有机碳 、氮储量 ,证 明了免耕覆盖的土壤碳 、氮截获功能 ,年均截获率分别为 1 7Mg m0和 O8 ・ 。有机碳 、氮在犁耕土壤 0 3 m剖面的垂直分布较 为均匀 ,免耕覆盖后则发生明显 的分层 , . ・ 3 h .4Mg m一 h ~ 0c
但 亦有一些 研究指 出 ,特 别是短期 的免耕覆 盖对 土 壤有 机碳 、氮的影 响具有 明显的分层 性 ,其 碳汇作 用通 常仅限于表层土壤 ( 0c )在 下层土壤 (0 ≤1 , m 3 c 以内 ) m 则可 出现不 同程度 的碳源作用 ,上下各层
作研究 示范 网络 ,至今推 广面积达 7 0 0多 h , 0 m2 约 占全 县耕 地面积 的 6 %。
保 护 性耕 作 对 土壤 有 机碳 、氮储 量 的影 响
胡宁 ,娄 翼来 ,梁雷
1 辽 宁大学 环境学 院 .辽宁 沈 阳 10 3 ;2 国科 学 院沈 阳应 用生 态研究 所 ,辽宁 沈 阳 10 1;3 . 106 .中 10 6 .中国科学 院研究 生院 ,北京 104 109
生 态环 境 学 报 2 0 , 6:2 —2 0 9 1()2 32 6 8
E o o y a d E v r n n a ce c s c lg n n io me tl in e S

土壤碳库的研究方法

土壤碳库的研究方法

土壤碳库的研究方法
土壤碳库研究是生态学、土壤学和环境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土壤碳库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和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对土壤碳库研究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土壤碳库研究方法。

1.土壤取样和分析:土壤取样是土壤碳库研究的第一步,通常要选取
不同类型的土壤样点。

然后将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测定土壤有
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颗粒分布情况等。

2.土壤剖面分析:土壤剖面分析可用于了解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情况。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剖面取样和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的有
机碳含量和组分,进而了解土壤碳在不同土层中的储量和分布情况。

4. 土壤碳动态模型:土壤碳动态模型是模拟土壤碳储量和碳循环过
程的重要工具。

常用的土壤碳动态模型包括RothC模型、DayCent模型等,通过输入不同的土壤环境和管理措施等参数,可以预测土壤碳库的变化情况。

5.土壤微生物分析: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
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和多样性等指标,可以揭示土壤碳库与土壤微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碳循环的影响。

6.土壤生态系统碳平衡测量:通过测量土壤和植被净碳的吸收和排放,可以估算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平衡。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呼吸测量、土壤碳
捕获和植被碳含量测量等。

总之,土壤碳库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领域,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土壤碳库的特征和功能,为环境保护和碳循环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土壤碳库的研究方法

土壤碳库的研究方法

土壤碳库的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土壤碳循环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特定的地区、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以及对小区域农业土壤呼吸进行了CO。

倍增的实验,这些仅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环节。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和空间分布开展研究工作,一些学者还特别对我国特定区域和生态群落的SOC储量进行了探索。

如对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碳储量开展的研究工作,得出了按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等分类方式下的有机碳储量,分析了SOC在不同粒级土壤中的分布与转化(Zhao et a1.,1997);对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平衡通量的研究,初步表明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为28.1lPg,其中土壤碳库21.02Pg(周玉荣等,2000)。

王绍强等(1999)利用1:400万土壤图,根据我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实测土体深度下的236个土壤剖面资料,统计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总量为100.18Pg。

之后,他(2000)又根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土体深度下的2473个典型剖面数据,估算出我国土壤有机碳库总量为92.4Pg。

解宪丽(2004)利用《中国土种志》(共六卷)和全国1:400万土壤图,估算得到中国水稻土O~lOOcm深度有机碳储量为2.9Pg,表层O~20cm为0.93Pg。

潘根兴利用《中国土种志》(共六卷)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全国水稻土统计面积,估算得到中国水稻土耕层加犁底层有机碳储量为1.3Pg,我国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储量为50Pg(Pan et a1.,2003)。

李忠和金峰等人(2001,2000)根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采用面积加权平均值的方法,对各土壤亚类的有机碳密度进行回归估算,统计出O~lOOcm土体的土壤有机碳贮量。

李忠(2001)利用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剖面深度的统计回归模型,估算出我国东北地区232×104km2土壤o~lOOcm剖面中有机碳储量为24.36Pg,占全球总储量的1.5%~1.7%;东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共94.3×104km2土壤中O~lOOcm的有机碳储量为9.35Pg,占全球热带地区总储量的1.8%~3.0%。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释放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释放量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UB@)*) ‘NJP@5A NQ I6NAN2O! -##7 , 67 ( "- ) : -#,’4-护性耕作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释放量的影响 !
伍芬琳! 李! 琳! 张海林! 陈! 阜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 "###$% )
能量, 并进一步折算出每项投入造成的碳释放系数。 折算方法是求出各项农用物资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 的耗能和耗电, 机械投入还包括维修过程中的耗能, 把能耗量和电耗量都折算成燃料投入量, 最后将农 田投入量和燃料导致的碳释放量对应即得到碳释放 系数。燃料的碳释放包括燃料自身燃烧释放的碳, 以及生产和运输燃料过程中的碳释放。准确纪录作 物生长发育周期中的各项农田投入。目前, 国内限 于资料及研究人员的专业背景, 还未形成一套统一 适用的工业能折算系数, 影响了研究资料的准确性、 可比性和使用价值。本文在计算农业投入、 制造和 运输农业物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并将其换算成 !"# 当量时, 部分借鉴于美国橡树岭国家生态实验 室的统计。 !" #" !$ 土壤碳累积量 $ 土地耕作主要是对土壤中 的有机碳 ( %"! ) 储量产生影响。土壤在有机碳储量 计算中, 国内外研究多以 & ’ 深度为计算参照标准, 这样有利于结果比较。但本文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 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变化, 耕作方式的不同对耕层 有机碳的影响较大, 耕层以下有机碳的变化甚微可 忽略不计 ( 梁爱珍等, #(() ) , 故土壤剖面深度以 *( +’ 计算。,--./0 和 1.00234 ( &556 ) 提出了土壤 %"! 储量 ( 78・9’ , & 78 ; &( 98) 的计算公式: ! .-.’.30 ; ! <=>- ・+=3+・(? ((& ! <=>- ; ! @ ・"・ &((( (&) (#)

保护性耕作及种植模式对蔬菜地耕层土壤CO2含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及种植模式对蔬菜地耕层土壤CO2含量的影响
量也在 一定 程度 上反 映 了土壤透气 性状 况 。土壤透
理 3 深埋 , : 即深耕秸 秆埋 土还 田( ovni a tlg cn et n l e o l ia b r i w, uywt s h 简写 为 T B ; 理 4: 盖 , 深耕 S )处 深 即
秸 秆覆 盖还 田 ( o vni a tlg i t w cvr cne t n l iaewt s a oe, o l h r
p t rsi ed r ep cieya d drcl a t ̄ y d n mi h mb rmeh d i o s a o ny Yu n n p oic . T e ut atn nf lswee rs e t l n i t me sl d b y a c ca e to n T n h ic u t n a rvn e her l e i v e y l s s s o dt a h t w n te n raigognc matr e rsne ymes rso o s rain tlg ol vd nl mprv h ol hwe h ttesr a d oh rice sn ra i t ,rp e t b au fc nev t l ec ud eie tyi o etesi a e e d c o ia C0 o tn .Notlg t ta c v r scn u iet irs i to opo u eCO2a dv gtbe up t u h r a osg ic n 2c ne t —laewi s w oe o d cv os l pr int rd c i h r wa o e a n e ea lso tu ,b t e w sn inf a t t e i
西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胡宁;娄翼来;梁雷【摘要】以辽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对比研究了传统犁耕和6年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为广泛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和合理选择农业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犁耕相比,免耕覆盖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5 cm和5~15 cm 土层的有机碳、氮储量,对15 cm以下土层没有影响,从而增加了0~100 cm土体总的有机碳、氮储量,证明了免耕覆盖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年均截获率分别为1.37 Mg·hm~(-2)和0.84 Mg·hm~(-2).有机碳、氮在犁耕土壤0~30 cm剖面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免耕覆盖后则发生明显的分层,产生表聚现象.【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0(019)001【总页数】4页(P223-226)【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覆盖;土壤有机碳;土壤氮;储量【作者】胡宁;娄翼来;梁雷【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环境学院,辽宁,沈阳,110036;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10049;辽宁大学环境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免耕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措施,正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评价其土壤生态环境效应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1,2]。

土壤有机碳和氮素不仅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储量的增加在某种意义上亦可缓解大气CO2和N2O浓度的升高,从而减轻温室效应[3]。

关于免耕覆盖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免耕覆盖可以提高至少在表层土壤的有机碳、氮储量,具有碳、氮截获功能[4-6],但亦有一些研究指出,特别是短期的免耕覆盖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其碳汇作用通常仅限于表层土壤(≤10 cm),在下层土壤(30 cm以内)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碳源作用,上下各层综合来看,其总的碳储量效应可以抵消以至为负效应[7-9]。

双季稻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双季稻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tl e i u be e re . eoa o ai cro T C, cv abn( C po a dcro ol ngmetn e C MIu dr o— ia t s bl rtn d T t r nc abn(O )atecro A ) ol n abnp omaae n dx(P ) n e n lg w h t u h t l g i i c
和 1 O m土壤总有机碳分层受耕作 方式影响大 , O2 c 而活性碳分层 受秸秆还 田影响大 。秸秆还 田提高土壤各层总有机碳 , 免耕提高
土壤 0 1 m总有机碳 , ~ 0c 而旋耕和翻耕提高土壤 1~ 0c 总有机碳 ; 中旋耕提高土壤 0 1 O 2 m 其 ~ 0c m总有机碳 , 以及翻耕和秸秆还 田
维普资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 0 , () 2 8 0 5 0 82 10 4 — 2 3 7 :
J u n l f r — v rn n ce c o r a o En io me t in e o Ag S
双季稻 il Ar a ed e
LIL n W U n i ZHANG i i i , Fe —ln , Ha —l ,CHEN n Fu
(. yL b rtr f rpC lv t na dF r n ytm, ns f rc l r, olg f rn mya dB oe h ooy Chn rc l 1Ke a oaoyo o ut ai n amigS se Miit o i ut eC l eo o o n itc n lg , C i o y r Ag u e Ag iaAgiu—
提高土壤各层总有机碳具有可持续增加 的潜力 。 秸秆还 田和少免耕提高土壤 O 2 m土层活性碳 。 一 0c 秸秆还 田提高土壤 O 1 ~ 0c m总 有机碳 、 活性碳 、 稳态碳 、 碳库指数以及碳库管理指数 , 同时提高 了 1 ~ 0 m各项碳库指数 , 降低了 O 1 O2 c 但 一0c m碳库活度和活度 指 数; 免耕和旋耕分别提高土壤 0 1 和 1~ 0c 0c m O2 m的各 项碳库管理指标 。 关键词 : 秸秆还 田; 少免耕 ; 稻田; 水 总有机碳 ; 活性碳 ; 碳库管理指数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绿色发展方案之“中国东北黑土区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黑土可持续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示范”项目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课题任务书1. 背景为应对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异常,研究温室气体CO2减排增汇技术己成为目前全球化领域新的热点。

CO2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在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化中, CO2的权重约为55 % 。

而在全球CO2平衡研究中,对土壤尤其是农田土壤C 平衡的研究是少之又少,获得数据偏差较大。

因此,研究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土壤与环境之间的CO2交换,对于准确估计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土壤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生产是一种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农田土壤是重要的温室气体CO2的源汇。

通过对农田土壤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准确测量,研究分析其机理和影响因素,正确地评价农田土壤对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贡献,有助于了解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规律和选择正确的减排措施,从而为减少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捕获大气中的碳素并将其稳定地存入碳库,这一过程称为碳固定。

增加土壤有机碳固定不仅为植被生长及微生物活动提供碳源、维持土壤良好的物理结构,促进土壤中植物可利用态养分的释放与转化,同时也是减少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量的一个有效、持续措施。

保护性耕作具有极大的控制土壤侵蚀、固定土壤有机碳的潜力,在北美和世界许多地区已经获得很大成功。

我国农业土壤是大气中温室气体CO2的碳源,经过长期的精耕细作管理和较低有机物料输入,多数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仅为原始土壤的一半甚至更少,与北美土壤相比,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

出于经济因素考虑,当前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难以实现。

采取农业管理措施,比如,在我国东北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利用黑土区土壤巨大的固碳空间,实现藏碳于土进而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不失为一种现实、有效的选择。

当然,还需要对土壤固碳作用以及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系统的综合评价。

关于中国土壤碳库及固碳潜力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于中国土壤碳库及固碳潜力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于中国土壤碳库及固碳潜力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土壤碳库及其固碳潜力成为了全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理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其土壤碳库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土壤碳库的现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固碳潜力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的土壤碳管理和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对中国土壤碳库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然后详细分析了中国土壤碳库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全球土壤碳库的差异,接着探讨了中国土壤固碳潜力的评估方法、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期望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我国的土壤碳管理和碳减排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中国土壤碳库的分布与特征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的国家,其土壤碳库的分布和特征具有显著的地理和气候依赖性。

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布受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从土壤类型来看,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包括黄土、红壤、黑土、棕壤等,这些土壤类型因其形成条件和成土母质的差异,在碳含量和碳存储能力上有所不同。

例如,黄土高原的黄土土壤,由于其深厚的土层和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土壤碳库较为丰富;而南方的红壤则由于风化和淋溶作用强烈,土壤碳含量相对较低。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中国的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城市用地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碳库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林地和草地由于其植被覆盖良好,生物量大,土壤碳库相对较高;而农田则由于长期的耕作和施肥活动,土壤碳库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气候条件也是影响土壤碳库分布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从北到南依次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不同气候区的温度和降水条件差异较大,导致土壤碳库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保护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保卫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环境保卫意识的增强和气候变化的加剧,保卫性耕作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陇中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其农田土壤的保卫和改良对于维持农业生产的持续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

保卫性耕作是指在农田耕作活动中,通过有机物遮盖、合理轮作和农田水分管理等措施,缩减土壤蒸发、土壤侵蚀以及土壤养分流失,达到保卫农田土壤的目标。

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因为长期的无序耕作和不合理的管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土壤质地疏松,容易发生风蚀和水蚀等问题,严峻影响了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而保卫性耕作的实施则有望改善这一局面,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并改善土壤活性碳组分。

保卫性耕作通过有机物遮盖,能够有效缩减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有机物遮盖的过程中,植物残体和有机肥料的添加可提供大量的有机质,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探究表明,在保卫性耕作条件下,陇中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条件下。

这是因为有机物遮盖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物的输入,增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的分解,从而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同时,有机物遮盖还能够缩减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持水能力,进一步增进土壤有机碳的累积。

保卫性耕作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影响主要体此刻两个方面。

起首,保卫性耕作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和活性。

探究发现,保卫性耕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呼吸速率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条件下。

这是因为有机物遮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保卫性耕作能够改善土壤酶活性。

酶是土壤中重要的有机物分解和转化的催化剂,在土壤有机碳的代谢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探究表明,保卫性耕作条件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等酶活性明显高于传统耕作条件下,这表明保卫性耕作能够增进土壤酶的合成和活性,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和利用。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指标及其相关性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指标及其相关性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指标及其相关性的影响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指标及其相关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土壤有机碳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持久性非常重要。

在农业生产中,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可持续农业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其可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然而,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指标及其相关性的影响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首先,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采用覆盖作物残留物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覆盖物可以降低土壤的蒸发损失,保持土壤湿度,提供养分,并提供理想的生长条件,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进而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例如,一项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高达30%以上。

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积极贡献。

其次,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主要由不同类型的有机质组成,包括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土壤胶体等。

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覆盖物的输入,从而增加土壤中植物残体的含量。

同时,覆盖物的降解也会为土壤提供更多的微生物体,进一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分解活动。

此外,由于水土保持措施的采用,土壤的氧化还原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进而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

因此,保护性耕作有助于提高土壤中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含量,从而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组成。

再次,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的影响。

除了土壤有机碳,保护性耕作也对其他土壤指标具有显著影响,包括土壤氮含量、土壤 pH 值、土壤水分等。

保护性耕作通过提供覆盖物、改善土壤结构,以及增加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可以提高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和水分含量,从而促进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系统功能。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课外链接
胖不是你的错只怨脂肪细胞分裂快 身体里的脂肪都藏在哪里?从微观上说,体内有专门来 储存脂肪的细胞——脂肪细胞。正是这种分化出来专项专用 的细胞,掌管着人的胖瘦,甚至是一辈子的胖瘦。
一个人体内的脂肪细胞大约有 300 亿个,它们像是一个 个盛着油水的微型塑料袋——细胞膜里包裹的,除了细胞核 和极少量的细胞质,几乎都被液态的脂肪占据着,而且它的 伸缩性又很好,吸饱脂肪后,体积可以膨胀到原来的 4 倍。
2.了解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异 程 同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 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 1.通过“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实验”可知,较小 细胞的表面积相对 较大 ,更易于保证细胞与外界进行 物质交换,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的 生命活动。因此,细 胞不能无限 增大 。
【小试牛刀】 1.下列有关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C) A.相对表面积较大 B.易于保证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有利于分裂更多细胞 D.有利于细胞正常进行生命活动
脂肪细胞还有两大特点。一就是它只要吸饱了脂肪,就 会发生细胞分裂,产生新的脂肪细胞,即使以后在缺乏脂肪 供给时,也不会削减细胞数量,换句话说,脂肪细胞是只增 不减的,这就是很多人“少年胖,终身胖”的原因。所以趁 着年纪还小,赶紧自救。脂肪细胞的第二个特点,是特别长 寿,寿命可达 10 年。在成年人身上,每年约有 8%的脂肪细 胞消亡,同时也会新分裂出几乎同等数量的脂肪细胞。
A.②③④ C.④②③
B.③④② D.④③②
5.植物细胞分裂时,最后形成的是( D )
A.细胞质和细胞核
B.细胞膜和细胞核
C.细胞质和细胞膜
D.细胞膜和细胞壁
6.(2018 迁安期末)读图理解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张四海;曹志平;张国;胡婵娟【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2(021)002【摘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有机碳库的储量除了受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农业耕作措施的影响.综述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并从碳输入、碳分解和碳固持3个方面讨论了保护性耕作影响有机碳库的途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在表层土壤中能提高作物根系生物量1.0%~142.9%;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2.2%~140%.免耕还显著降低土壤的呼吸强度,在0.9%~72.6%之间,从而减少碳的损失.免耕还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数量,从而有利于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固持.今后的研究应该在如下几方面加强:(1)加强区域性对比研究;(2)加强长期定位研究;(3)加强对固碳机理的研究;(4)建立模型加强对多种因子综合效应的研究.【总页数】7页(P199-205)【作者】张四海;曹志平;张国;胡婵娟【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相关文献】1.保护性耕作对南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 [J], 张岳芳;孙国峰;周炜;胡宇容;王鑫;陈留根;郑建初2.长期施肥对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的影响 [J], 张璐;张文菊;徐明岗;蔡泽江;彭畅;王伯仁;刘骅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及有机碳库的影响 [J], 康轩;黄景;吕巨智;银秋玲;梁和;雷振甜;李仍云4.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田慎重;王瑜;宁堂原;董晓霞;董亮;郑东峰;郭洪海5.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 [J], 吕瑞珍;熊瑛;李友军;吕强;黄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及有机碳库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及有机碳库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及有机碳库的影响康轩;黄景;吕巨智;银秋玲;梁和;雷振甜;李仍云【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09(018)006【摘要】以稻草覆盖免耕方式稻田冬种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例,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以及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显著增加表层土层的养分含量,土壤氮素含量比传统耕作增加0.81%~7.24%,磷素含量增加14.95%~19.21%,钾素含量增加0.57%~15.40%,且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与传统耕作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除碱解氮含量与传统耕作之间差异不显著外,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与传统耕作之间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与极显著差异水平;保护性耕作能增加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0~10 cm 土层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传统耕作高出9.10%、13.95%,10~20 cm土层则比传统耕作略低.因此保护性耕作能使土壤朝着有利于土壤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两个保护性耕作处理:免耕稻草覆盖(8 cm)、免耕覆盖稻草(8 cm)后盖黑色地膜之间差异不大.【总页数】5页(P2339-2343)【作者】康轩;黄景;吕巨智;银秋玲;梁和;雷振甜;李仍云【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相关文献】1.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张四海;曹志平;张国;胡婵娟2.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蔡立群;齐鹏;张仁陟;李爱宗3.稻田绿肥轮作提高土壤养分增加有机碳库 [J], 兰延;黄国勤;杨滨娟;陈洪俊;王淑彬4.施用等碳量生物炭和腐熟秸秆对土壤养分及有机碳库的影响 [J], 赵亚鹏; 贾辉; 符云鹏; 何甜甜; 王静; 柳渊博; 王维超5.双季稻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J], 李琳;伍芬琳;张海林;陈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DOI: 10.12357/cjea.20210741朱长伟, 陈琛, 牛润芝, 李洋, 姜桂英, 杨锦, 申凤敏, 刘芳, 刘世亮. 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2, 30(4): 671−682ZHU C W, CHEN C, NIU R Z, LI Y, JIANG G Y, YANG J, SHEN F M, LIU F, LIU S L. Effects of tillage rotation modes on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of farmland in northern Henan[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2,30(4): 671−682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朱长伟, 陈 琛, 牛润芝, 李 洋, 姜桂英**, 杨 锦, 申凤敏, 刘 芳,刘世亮**(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郑州 450002)摘 要: 为探究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本研究在豫北潮土区, 于2016—2020年小麦季以3年为一个轮耕周期, 设置5个处理: 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浅旋耕(DT-RT-SRT)、深耕-浅旋耕-浅旋耕(DT-SRT-SRT)、深耕-浅旋耕-旋耕(DT-SRT-RT)。

测定并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0~50 cm 土层土壤容重、总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LOC)、稳态有机碳(NLOC)含量及有机碳储量和碳库管理指数。

结果表明, 各轮耕处理均能降低0~40 cm 土层的土壤容重。

在0~20 cm 土层, DT-SRT-SRT 处理的SOC 、LOC 和NLOC 含量最高, 分别为11.54 g∙kg −1、3.31 g∙kg −1和8.30 g∙kg −1; 而相较于RT-RT-RT 处理,DT-SRT-RT 处理显著增加10~40 cm 土层SOC 、LOC 和NLOC 含量; 且各轮耕处理降低了LOC/SOC, 但提高了NLOC/SOC, 尤其是20~40 cm 土层, 最高增长7.5%。

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碳氮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碳氮的影响

在 美 国 东 南 部 大 西 洋 沿 岸 平 原 地 区, 水是 影 响 玉 米 产 量 的 最 显 著 的 影 响 因 素 。 Hook ( 1991 年 ) 研 究 表 明 , 自 从 1938 年 以 来 干 旱 对 玉 米 产 量 最 具 破 坏 性 的 两 个 时 期 为 20 世 纪 50 年 代 初 及 20 世 纪 80 年 代 的 大 部 分 时 间 。 在 调 查期间, 在干旱期的产量减少是常态而不是例 外。植物土壤有效含水量在降雨量稀少及在干 旱的年份通常是有限的。从沙到砂质壤土范围 内, 该区域的 土 壤 最 适 宜 水 分 和 养 分 的 保 持 力 进一 步 增 强。 东 南 沿 海 平 原 主 导 作 物 是 由 玉 米、 棉花及花生组成的, 耕作制度以上述作物与 冬季 小 麦 杂 粮 轮 作 为 主。 在 格 鲁 吉 亚 地 区, 2007 年 种 植 玉 米 181 704 hm2 , 棉 花 403 240
在 65 cm 以上土层的黏粒含量是低坡位土层的 1. 3 ~ 2. 8 倍。对于侵蚀和沉积的显著影响反映在低坡 位置降到 65 cm 的时候有较高的沙粒含量。 2. 2 土壤碳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土壤颗粒含量和碳含量的关系通常是用于建模 估算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用于当持水曲线不可用时 来估算植物可利用的水。保护性耕作可有效增加土 壤碳含量, 从而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水利用效 率。通过保 护 性 耕 作 方 法 对 土 壤 碳 增 加 了 20 t / hm2 , 总量接近夏季和冬季作物产生的净生物量碳 量的 33 % 。2008 —2011 年 , 全碳在 15 ~ 35 cm 深 度的含量与土壤水利用效率及玉米产量的相关性 最强 。
3. 1 hm2 , 这 57 个取样点被用于定位土样采集点、 进 行植物生物量和产量样品的采集。进行冬季作物地 上生物量的收集的 57 个采样点, 每个采样点为 930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在保持机械化耕作基础上,通过耕作深度和作业时间的合理控制、秸秆还田和轮作休闲等一系列措施,防止耕作对土壤的破坏,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还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因此,该方法的研究对于维护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健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
保护性耕作已经发展多年,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其对土壤有机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也是逐渐深入的。

其中,对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研究表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量和抗逆性能,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对于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主要是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来实现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以广东省的某农耕区为例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通过对比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两种方式在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等方面的变化,来探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四、研究预期结果
该研究预期将得出以下结论:保护性耕作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同时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还可进一步明确保护性耕作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维护中的重要性,为今后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化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3期2006年6月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of S 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Vol.20No.3J un.,2006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李 琳,李素娟,张海林,陈阜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094)摘要: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层次的总碳、活性碳的影响,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

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碳均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其0~30cm平均总有机碳含量大小为旋耕>免耕>翻耕>对照,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耕层总有机碳,旋耕和免耕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活性碳平均含量为旋耕>翻耕>对照>免耕,旋耕和翻耕提高土壤活性碳,免耕则降低土壤活性碳,尤其是10~20cm土层活性碳比旋耕下降了27133%。

华北平原0~30cm土层的碳库各项指数受表层的影响比较大,其中保护性耕作(少免耕和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层的总有机碳、稳态碳和碳库指数;而翻耕秸秆还田则提高了土壤的A和AI,少免耕则降低了土壤的A和AI;就碳库管理指数来讲,秸秆还田的贡献大于耕作措施。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总有机碳; 活性碳; 碳库管理指数中图分类号:S153161;S1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42(2006)0320106204Study on Soil C Pool Management Index of Conversation TillageL I Lin,L I Su2juan,ZHAN G Hai2lin,CHEN Fu3(College of A 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China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Beijing100094)Abstract:The TOC(total organic carbon),AC(active carbon)pool and CPM I(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of soils in long term conversation tillage were discussed1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OC and AC pool were de2 creased with deeper layer,The average TOC order of0~30cm by conversation tillage was X(minimum tillage)> M(no2tillage)>F(moldboard plow tillage)>C K1Stubble return increased TOC in0~20cm layer,while X and M significant increased TOC in0~10cm layer1The average AC order of0~30cm layer by conversation tillage was X>F>C K>M1X and F enhanced AC,while M reduced AC especially in10~20cm layer it was27133% lower than X1The average CPM I was effect by0~10cm layer in Huabei plain,and conversation tillage improved TOC,UAC(unactive carbon)and CPM I1F added A and A I,while X and M lessened them1Stubble return effect more than tillage form for CPM I1K ey w ords:conversation tillage; TOC; AC; CPM I土壤有机碳库是由不同稳定性的组分组成,其概念性库包括活跃、慢性和惰性库。

土壤总有机碳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因农业管理措施导致的土壤质量的变化反映不甚敏感[1]。

因此,前人试图用土壤有机碳亚库来指示全碳变化[2]。

其中农业生产措施(如土壤耕作管理、植物残体或有机物料的还田等)引起土壤碳库的最初变化主要是易分解、矿化,即活性碳部分[3]。

一些研究发现,土壤活性有机碳对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的反应更为迅速[4]。

尽管这部分碳素占全碳的比例很小,但它们对土壤碳素的转化很重要,而且与土壤生产力密切相关[3]。

测定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方面,提出过许多方法,如物理组分、化学氧化和生物活性测定法等[5]。

这些方法中,KMnO4氧化法被认为是简单易行,并被广泛用来研究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1]。

这个方法最早由Loginow等(1987)提出,他根据高锰酸钾氧化强度来确定土壤有机碳的活性部分。

Blair等对此方法进行了修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表示土壤活性碳的一些相关概念。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不少[6],而我国的研究还不多[7]。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以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地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8]。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土壤碳固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改变农业管理措施(耕作措施和秸秆覆盖)和农业投入而使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含量提高,同时减少CO2向大气中的释放[9]。

但是关于耕作措施对土壤活性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还未见报道。

本研究运用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了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活性碳,并计算出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旨在探讨收稿日期:2005212212 3通讯作者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主产区保护性耕作制与关键技术(2004BA520A14)作者简介:李琳,女,生于1979年,博士研究生。

主要进行宏观农业及保护性耕作研究。

Email:lilin991213@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对长期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动态监测的有效性,旨在为深入研究和评价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1 供试土壤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于2001年在中科院栾城生态试验站进行。

试验站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聂家庄乡,114°40′E ,37°50′N ,海拔5011m ,年均气温1212℃,年平均降雨量48017mm 。

试验土壤为潮褐土,质地为壤土,是典型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区。

在2005年10月份于小麦播种前取样,其中不同处理各点分0~10cm ,10~20cm 和20~30cm 三个层次,采集5个点的混合土样,当天运回实验室,捡去作物根系和小石头,自然风干,过0125mm 筛,用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碳的测定。

表1 试验处理与设计处理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CK (翻耕秸秆不还田)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移出田间,先旋地后翻耕地,再进行播种及耙地(翻耕深15cm )。

F (翻耕秸秆还田)玉米收获后粉碎秸秆,先旋地后翻耕地,再进行播种及耙地(翻耕深15cm )。

X (旋耕秸秆还田)玉米收获后粉碎秸秆,用旋耕机进行二次秸秆粉碎及二次土壤旋耕耙地(旋耕深5cm )。

M (免耕秸秆还田)直立秸秆自然分布于农田,采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播种、施肥和镇压作业。

112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大田方法,共设4个处理:翻耕秸秆不还田(对照);翻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

其中秸秆还田是指播种小麦时玉米秸秆还田,每处理0.333hm 2,每个处理选择地力均匀的3个点进行取样与测定。

113 测定方法土壤总有机碳的测定采用常规方法。

土壤活性有机碳测定:称量处理过约含15mg 有机碳的土样,放在塑料瓶(100ml )内,用333mmol/L KMnO 4溶液25ml 震荡处理1h ,震荡后离心5min (4000r/min ),取上清夜,用去离子水按1∶250比例稀释,然后用分光光度计565nm 比色测定,根据KMnO 4浓度的变化计算活性有图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机碳含量,单位mg C/g (即每1g 干土中含活性有机碳量)。

114 计算公式碳库指数(CPI )=农田土壤有机碳/参考农田土壤有机碳;碳库活度(A )=活性碳/稳态碳;碳库活度指数(A I )=农田碳库活度/参考土壤碳库活度;碳库管理指数(CPM I )=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21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各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在3个层次中均表现为0~10cm 大于10~20cm ,大于20~30cm 。

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量有很大影响,其0~30cm 的平均总有机碳含量大小为旋耕>免耕>翻耕>图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活性碳的影响对照。

就秸秆是否还田的两块翻耕地来说,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0~20cm 土层的总有机碳,0~10cm 和10~20cm 分别提高了51732%和21128%,但是却降低了20~30cm 土层的总有机碳,对0~30cm 土层来说,秸秆还田提高了11896%土壤总有机碳。

就秸秆还田的3种耕作方式来说,其0~30cm 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是61510g/kg ,71402g/kg 和61513g/kg ,旋耕有利于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其次是免耕和翻耕。

其中旋耕和免耕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旋耕和翻耕有利于提高耕层碳含量。

对4个处理的各层次进行方差分析,只有0~10cm 土层达到显著水平,即旋耕和免耕显著提高土壤表层总有机碳。

21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活性碳的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表示单位质量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质量。

从图2可以看出,各处理下土壤活性碳在701第3期李琳等: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3个层次中均与土壤总有机碳一致,即0~10cm 大于10~20cm ,大于20~30cm 。

但各处理土壤活性碳平均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不一致,为旋耕>翻耕>对照>免耕。

就秸秆是否还田的两块翻耕地来说,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0~10cm 和20~30cm 土层的活性碳,但是却降低了10~20cm 土层的活性碳。

就秸秆还田的3种耕作方式来说,其0~30cm 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是11748g/kg ,11788g/kg 和11604g/kg ,旋耕和翻耕有利于提高土壤活性碳,免耕则降低土壤活性碳,尤其是10~20cm 土层活性碳比旋耕下降了27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