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1版语文新课标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口马之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各学段关于朗读(三)故作深沉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课文所谓的深度,让学生故作深沉地朗读。
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时,让学生读得低沉一些,学生读得很压抑,像是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四)高喊有的学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为扯着嗓子高喊,读得很大声。
有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英勇跳崖”部分,让学生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语句,顿时,教室里喊声震天,但是,五壮士对敌人仇恨、对党的热爱的感情却没有表现出来。
(五)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初读了课文,还没读通读顺时,就急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缺乏朗读的层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四篇课文,单元导读中要求学习这组课文时“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要解读好“单元导读”,在课文中找出“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只有准确地把握编者的意图和目的,才能有效地和编者对话,读书时,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体现阅读课是读书训练课。
阅读课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悟情。
一节课至少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读书,其中,朗读是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因此,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包蕴的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是体会文本的美。
大多数课文蕴含着美感,包括自然美、韵律美、人性美等等,而语文教学要表现出这种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还有这么几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几句话虽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朗读时只需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读得自然而朴实即可,只是语调稍高一些,读得坚定一些,读出希望的情感,才能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情。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02—12 19:3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并于今年2月开始实施。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它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因为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面对新课标, 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我们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对照与思考。
接下来,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情况,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2001年起, 语文课标的实验稿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亲历了课改推行的10年。
课标的制定,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启发式学习、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以往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
不能否认,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
比如说把课标片面理解,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再比如,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
这次课标修订,在修改完善的同时,特别注意把课改实施中得到认可的那些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语文新课标解读感悟篇一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不难发现,新版的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与2011版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版的“课程标准”保留了原实验稿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义,同时增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描述,从而使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进一步阐明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
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
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
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
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解读新课标的实践性语文学习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学习母语的规律,二是人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正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就能获得的,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学生能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完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部最新(2011年)
教育部最新(2011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2011年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问: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请您与原课标对比一下,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阅读教学的变化。
答: 2011年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培养理解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旧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两相对照我觉得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作了一些适当的调整:一、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机。
如果错过大好阅读机会,将会终身遗憾,新课标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指导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其次,要指导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
第三,要指导学生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
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
面对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严重缺乏的事实,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以便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标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作了重点强调也是适应时代要求的。
二、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洪镇涛先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语文阅读教学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讲解也许是不可少的,但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方法,我觉得莫过于朗读。
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读者已经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了,已经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解读:与新课标对话,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解读:与新课标对话,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与新课标对话,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郭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2011级研究生2011年语文新课标的制定,对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关于教学目标方面,新版课程标准有的地方修改了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及时研读新课标,把课标的新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做个新课标理念的推行者和实践者。
要想上好一门语文课,“教什么”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
教学目标犹如茫茫知识海洋中的灯塔,时刻指引着语文教学任务前进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前提。
通过研读新课标,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后,有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会把三维目标分开来写。
但是,造成了很多教师的困惑,这三部分的目标界限很难清晰地区分开。
基于此,2011版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与2001年比较,重点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这说明三维目标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
机械地把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科学的。
与此同时,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切忌一味的追求三维的全面而泛泛而谈。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
”二、教学目标需体现层次性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语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总目标之下又按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详解引言语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中国教育部于2011年发布了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旨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确保语文教育更加科学、健康、全面。
一、课程目标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四个方面。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和表达能力;思维品质主要指思辨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文化品格则强调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观。
二、知识内容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知识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化、文学艺术和综合性活动。
传统文化涵盖古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等;现当代文化包括地域文化、时代文化和多元文化等;文学艺术方面主要包括诗、词、曲、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等;综合性活动则旨在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设计具有启发性、情境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评价方式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要评价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四个方面。
评价方式包括定期考核和综合评价两种,定期考核主要是通过考试和作业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主要是基于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和文化体验等综合情况进行。
五、教材选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灵活选用教材,包括教材和非教材两部分。
教材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非教材则包括图书、报刊、网络资源等,可以通过多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金安区梅山路小学车福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并实施。
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
需要我们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
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
课标的学习,为我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在解读之前,先了解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课标的功能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正能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在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关于去青岛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精讲解读高效课堂教学引领研讨活动”的汇报各位领导、各位教师:本次活动是由国家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聘请北京市各个学校相关特级教师组成培训团到全国各地讲学。
参加与会人员有山东省各个市县教师和兴安盟各旗县教师,此次讲座的教师,都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培训团专家。
一、二年级是乔亚孟老师主讲的,乔老师是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主要讲新旧课标区别与联系)。
三年级:张红教师主讲的,张老师是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作文教学有独特方法)。
四、五年级:陈延军老师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
(主要讲国际教育方面内容美国教育注重尊重教育、日本个性化教育和生命教育)。
六年级:武琼老师是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主要讲如何把握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实践)以上四位教师都是北京市特级教师。
会期2天,27日报到28、29日两天学习,学习地点在青岛市航天疗养院。
下面我就把这次学习主要部分汇报一下:一、2011版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国家教育部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2011年版的制定实在实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本版主要是占在国际上、国情上、实际上角度来修订的,来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回应社会关切热点、焦点问题背景下出台的。
二、 2011版的出台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2、关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继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3、切实落实2011版课程标准中减负的要求。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PPT课件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情况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与“实验稿”通识部分的对比解读
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分模块解读
四、全面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
第一部分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实验稿”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 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 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 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 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 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 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 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 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第一部分 一、课程性质
• “实验稿”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此段内容在 “2011年版”被移至引言 中,上文已有分析,不 再赘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2011年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 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 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 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 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情况
• (三)语文课标修订的基本思路 七个坚持
•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 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 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 资源。
• 7.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 “开放”的态势,避免故步自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2011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指导语文课程教学的
纲领性文件,其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该标准提出了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同时,该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的来说,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思想文化修养和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能力。
同时,该标准也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
阐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
阐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阅读教学及评价等方面的修订重点及其意图。
1.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原来课标是这样说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次修订特意增加了“运用语言文字”,这体现出语文,特别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特征和本质。
修订版主要强调语文教学的特征和特点,特别是阅读教学的特征。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011年的课标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修订时特意增加了“教科书编者”。
因为一篇文章入选教科书成为教科书的选文,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首先反映的是教科书编者的一种选择,当然也反映出一种时代的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任何一套教科书都会反映出有编者的理念、意图。
一篇文章成为教科书的选文也反映出编写者的思路和理念。
教科书在设计过程中,任何一篇选文的后面或是一个单元,一册书,任何阅读活动都反映了编者的理解、考虑。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前提是深入理解教科书编者的安排、设计,教者不能随意处理。
文本是师生共同语言的最主要材料,是语文课程的外化,体现了教材编者对语文教学的观念,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主要源泉。
在“对话”中增加“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意在强调领会编者的意图和“标准”意识,提升教学对话的质量。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首先应是教师领会编者的意图。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新增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无疑可以拉近学生与书本的距离,也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资源,树立课程意识,使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彼此建构的对话共同体,一个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学段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
(部首)(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原10条,现7条,更紧凑)(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改“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