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霸权主义的新特征
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霸权
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霸权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指出文化具有社会作用,是文化具有统治功能的理论。
美国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霸权表现形式,其实质是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工具,是美国文化霸权的载体。
美国电影以洗脑的方式扰乱他者的文化认同,贬低矮化东方,并用特效等手段掩盖其思想的乏味,侵蚀着他者的本土文化。
标签:文化霸权;主题价值观;矮化东方;思想贫乏文化霸权是由安东尼奥·葛兰西根据其自身的政治阅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在特定的时期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领导权和文化领导权,就需要通过赢得被统治人民的同意,通过被统治阶级的自愿的赞同来获得,而不是通过压制或暴力来获得。
通过这种方式管理和控制被统治阶级要远比使用暴力达到这一目标有效得多。
问题的关键不是统治阶级使用暴力强迫被统治阶级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是他们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使被统治阶级主动、乐意接受其道德理念、政治觀念和社会价值观念。
一、美国电影中的主题价值观1.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是大部分美国人崇尚的重要价值观,也是好莱坞电影的主旋律之一,成就并标榜了好莱坞电影。
就像《007》的主角邦德,总是独来独往,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胆识打败对手,可以说以“邦德”为代表的美国式的英雄是一位集智慧、胆识与浪漫气质于一身的人物。
古往今来,无论历史如何演变,人们始终有一种不变的心理,那就是崇尚英雄。
美国大片中这种英雄的塑造,将我们对英雄的幻想实体化,同时借此提升美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影片中的邦德在面对看似绝对小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仍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潇洒地拯救人质完成任务。
貌似邦德就是一位无所小能的“超人”。
个人主义、进攻性和绝对的自信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特质,这也在邦德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正如自由民主是美国精神的符号,个人英雄主义已成为美国电影的精髓和灵魂。
比如影片Transformer,面对机器人的攻击,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而仿佛只有美国的科技和军事才能与之抗衡。
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摘要:文化扩张不同与军事上的侵略和冲突,它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不具备高度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很难察觉到霸权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意图。
有时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谈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时感到不可思议,认为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是一些学者太小题大做、杞人忧天了。
本文主要综述了美国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种种表现,并简单分析了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警惕意识,弘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美国文化霸权概念表现影响一、文化霸权主义的概念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它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过程为目的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媒体优势、文化工具、意识形态向第三世界国家大量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摧毁或消蚀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并把它们逐渐纳入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体化框架中。
二、美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由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又是无形的,隐蔽的,因此,文化的渗透几乎包含在文化交流的各个角落。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具体来讲,如外交活动,商业活动,电影娱乐,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广告宣传、语言渗透等等。
1、美国文化在中国扩张的成效。
先不说全球,大家看看今天的中国就已到处都是美国的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无一不是美国文化渗透的结果。
更有甚者,中国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到美国留学,得到绿卡在那里生活成了一种梦想和努力实现的愿望。
今天的中国,凡是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到过美国的人,你可以问一问他美国和中国到底哪个好,十个有九个半都会说美国好!这就是美国文化在中国扩张的显著成效。
2、文化扩张的隐蔽性。
文化扩张不同与军事上的侵略和冲突,它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不具备高度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很难察觉到霸权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意图。
浅谈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摘要:文化扩张不同与军事上的侵略和冲突,它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不具备高度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很难察觉到霸权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意图。
有时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谈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时感到不可思议,认为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是一些学者太小题大做、杞人忧天了。
本文主要综述了美国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种种表现,并简单分析了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警惕意识,弘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美国文化霸权表现影响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也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谋求全球霸权提供了便利条件。
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借助其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来推行其文化霸权的。
在全球交往中,西方经济强国往往以一种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文化交流和交往,不考虑他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按照自己设定的标准,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发展中国家,“一厢情愿”地向不发达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或文化输出,将文化入侵作为实施霸权的手段,对其他国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而使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最终丧失其文化主权以至国家主权,成为和平演变的对象。
因此,清楚地认识到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侵略的新方式并积极采取措施,是我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一、文化霸权主义的概念由于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种文化扩张的严重性,甚至不了解文化霸权这个概念,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文化霸权的概念。
“文化霸权”这个词最早是由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提出来的。
在葛兰西那里,霸权(hegemny)包括强制和同意两个方面,统治阶级主要用两种方式进行霸权统治:一是以实力直接仗势强制控制,即“强制”统治的方式;二是“同意”的方式或领导权的方式,也就是通过社会主要团体积极同意而取得的道德哲学的领导。
从战争中看美国文化个人主义,霸权主义,人道与假人道主义
从战争中看美国文化——个人主义,霸权主义,人道与假人道主义摘要:美国人的信条是:尽可能不欠别人,也不让别人欠他们;在交友上,他们喜欢掌握主动权。
从美国人的信条里可以透露出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就是这个人主义导致了整个国家都形成了一种自我意识,从而衍生出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这也就是美国文化最直接,最深层的表现——个人主义,霸权主义。
关键词:美国文化个人主义霸权主义人道主义正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着宽广的文化包容姿态,造就了一群自立乐观务实的人民,尤其在外国人眼里,那里是自由民主的天堂。
历史的车轮让这样的民族发展壮大,从19世纪的创新,勤劳到之后的功利主义,纯粹工具主义,自负观念,再接着一种天赋的优越感、使命感,使得美国人眼中容不得他人,它物,只有自己。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叫做自助者天助,英语原文是: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 selves。
美国文化中,与“自我”( self , ego)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的。
因而,美语中自然就出现了许多表达自我意识( 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 ) 的词语。
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selfadmirati- on (自我赞赏),egocent ric (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的),egotrip (追名逐利;自我表现)等。
美语中有大量的词项(lexical term)表达与自我价值、自身利益、个人自由、自我支配和自我约束相关的观念,这正是个人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美国电影充斥着全球电影市场。
那么,在美国电影,尤其是战争电影中,好莱坞大师们是怎么表现其独特的美国文化的呢?在人道主义,霸权主义之间,他们作何取舍?在表现其文化时,又是怎么克服个人主义,已达到表现其人道主义一面的呢?下面我就我看过的一些美国战争电影做一些剖析。
个人主义和反战思想从一开始就是美国战争电影的主题,尽管后来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美国国内一直信奉孤立主义,不愿意参与旧大陆的纷争,这使得美国在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自然选取了人道主义而非英雄主义的视角。
美国的霸权主义文化
目录摘要 (2)关键字 (2)一、美国霸权主义的出现 (2)二、美国霸权主义的组成部分 (2)三、美国霸权主义形成的根源 (3)四、美国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 (4)五、美国霸权主义与中国的关系 (5)六、美国霸权主义文化肆虐给我们的启示 (6)参考文献 (7)美国的霸权主义文化[摘要]霸权主义是一国为征服他国,称霸全世界所奉行的一种政策。
冷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美国霸权主义极度膨胀,通过建立制度霸权,利用新干涉主义理论,全球化来推行起霸权主义。
美国霸权主义的实质是为了争夺制定国际规则的主导权和利用霸权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因此,本文通过研究霸权主义,认识霸权主义,特别是研究认识美国的霸权主义的含义,产生的根源,本质的特征与表现,来进一步的了解美国的霸权主义文化及其发展方向,以及探究我们应如何面对这种文化。
[关键字] 霸权主义;政治霸权;文化霸权;干涉一、美国霸权主义的出现所谓霸权主义,是指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
霸权主义的实质就是追求一国在国际社会的霸权利益,用本国利益取代他国利益,甚至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全人类利益之上。
追求本国的霸权利益是美国的一贯做法,早在殖民地时期,美国政府就把自己的外交政策看作是符合并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美国由此成为了世界头号强国,英法等老牌强国沦为二流国家,几年的战争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发展经济,强调和平就成为了当时的唯一话题。
然而,面对苏联的崛起,美国却感到了一丝凉意,这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格格不入,因此被美国视为自己将来的威胁。
二战的胜利也使美国萌发了“霸气”,此时,霸权主义在美国已经初露端倪。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组成部分美国在全球的霸权主义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军事霸权,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
美国文化的霸权主义渊源和文化霸权主义
一 5 一 9
美国文化的猫权主义渊源和文化翁权主义
除此之外, 近几年甚嚣尘上的新干涉主义中, 成为美国的心腹大患。直到 8 年代初, 0 里根总统 还把苏联描述成“ 现代世界邪恶的集中地” 邪恶 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所谓新干 和“ 是近几年流行的一种以捍卫人道 主 义和西 的帝国” 。因此, 在整个冷战时期, 美国领导着资本 涉主义, 民主、 人权” 价值观为借口.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 主义阵营反对共产主义, 向全世界推行美国的民主 方“ 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 从遏制到超越遏制, 对以苏 国家以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政策和行径。打着捍 高喊“ 权有限论”“ 主 、人权无国界’ ‘ 、 联为首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和平演变, 终于导 卫人权的旗号, “ 人权高于主 的口 这样不仅使新干涉师出有 权” 号, 致了 前苏联解体、 东欧巨变。 使干涉者不至于为“ 人道主义干涉” 带来的人道 冷战结束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一片欢 名, , 而且, 也可用这些 腾, 苏东的解体被认为是西方价值观的胜利。为巩 主义灾难而受到良心上的谴责, 固胜利成果, 冷战后, 民主和平论” 在“ 的指导下, 冠冕堂皇的理由获得国内人民的道义和财力上的 美 此同时, 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价值观念的 国加大文化价值观的扩张, 趁机扩大“ 民主地带” 支持。而与 。 经过短期的调整后, 将其国家安全战略确定为“ 维护与扩展也是新干涉的目的之一 参 从以上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的文化霸 与和扩展战略”其中.扩展民主价值观念” 维 , “ 与“ 护美利坚民 族的经济安全”“ 、重新塑造美国” 一起 权主义几乎贯穿于美国对外政策的整个历史。每 构成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而所谓的参与 一事件都体现了其不同方面的内涵。
透视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对本土文化的危害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透视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对本土文化的危害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赵凯伦【摘要】美国文化霸权主义是一场有目的、有预谋的文化霸权行为。
其主要方式是借助其文化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思想及其产品输出,如新闻、图书、出版、电影、电视、教育等,来传播、渗透,进而影响、控制别国人民的思想、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其目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国的意识形态。
我们必须认清美国文化殖民的企图,并巩固我们本土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美国 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控制文化霸权是美国以达到按照美国意图控制世界的战略选择。
而且,这种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并有越演越烈之势。
如早期约翰逊、肯尼迪政府的“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强势做法,后有克林顿政府的“一个目标”、“三个支柱”的跟进。
虽然手法不同,但其目的一致。
实质就是通过控制“智力与道德的领导权”,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这是危及世界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毁灭行为,我们必须警惕。
一、文化霸权与文化霸权主义“文化霸权”是意大利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在其著作《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命题,用以解释社会或国家的一种统治形式。
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想文化统治形式。
在当前的民族文化交往中,文化霸权是指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强加行为,是一种文化强权、文化殖民,只要拥有经济强势而又企图把自己的思想文化意识强加于人的国家和民族,就会产生文化霸权,就会使其他民族文化受到伤害。
”这也就是说,统治阶级借助它们的文化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思想及其产品输出,来传播和渗透他们的以意识控制为特征的文化霸权,来影响、控制别国人民的灵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美国由军事霸权主义转向文化霸权主义,是因为运用政治和军事的高压手段实现对世界控制的战略受到挑战,而采用文化手段进行控制稍显温和,便于大众接受。
这一点,恰恰也说明文化霸权主义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另一方面,也与冷战之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有极大的关系。
简述文化霸权主义
举例说明文化霸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实质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变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的突出反映。
它是指在文化交汇过程中,一些西方经济强国以一种不平等的态度,不考虑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按照自己的标准,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一厢情愿”的向不发达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或文化输出,将文化入侵作为实施霸权的手段,对其他国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企图搞“文化一体化”,久而久之,使经济上弱势的国家最终丧失其文化主权以致国家主权,成为其和平演变的对象。
如果说老牌帝国主义主要是用火炮征服世界,奴役弱小国家人民的话,那么如今的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帝国主义正凭借文化渗透不动声色地征服各国人民的心,使得人民自觉地服从超级大国的霸权。
用亨廷顿的话来说就是,"西方,特别是一贯富有使命感的美国,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力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他们的体制"。
下面从外交活动、对外信息传播、广告宣传、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举例说明文化霸权主义的概念:一、外交活动方面:美国从20世纪末对军事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调整,但其称霸世界的基本目标是不变的。
1999年1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宣布恢复“星球大战”计划;1999年5月27日,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了增加防务预算的决定;1999年4月"面向21世纪的北约新战略"概念终于正式出台,使北约成为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实行新干涉主义、新遏制主义战略的最重要工具;这一系列看似一件件分散的孤立的事件,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同样的深刻背景,这就是美国在世纪之交加紧推行的称霸全球的总战略。
2007年4月1日,在我海南岛东南104公里海域上空,美国EP3侦察机撞毁我国一架战斗机,该架战斗机飞行员王伟被迫跳伞后牺牲。
随后未经中方允许,美国间谍飞机侵入我领空并降落在海南岛领水军用机场。
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的含义:文化霸权,由葛兰西提出的。
是指除了以暴力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里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职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之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
文化霸权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了文化自身的功能,更进一步地说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是指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群体,通过非正规权力机构所产生的控制力量,多表现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上。
葛兰西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先进的具有较高民主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统治方式已不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宣传,通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让广大的人民接受他们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或世界观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
(一)、文化霸权主义三个理论层面:1 、市民社会葛兰西笔下的“市民社会”是指民间社会组织的集合体,是创建新的意识形态和散布统治阶级思想的“公共领域”,是复杂的意识形态、文化关系的总和。
它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学术文化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介构成的,它作为宣传和劝说性的机构代表的是舆论”,众所周知,市民社会是整个国家和政治社会的基础。
2、统治权和领导权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政治统治权”和“文化领导权”两方面,而文化领导权起着比政治统治权更为根本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统治与被统治的争斗并不是简单地显现为赤裸的反抗和压迫。
统治阶级除了依靠暴力来维持社会的秩序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意识形态的领导来争取被统治者的自发同意和拥护,从而使得统治合法化。
文化霸权所给予我们的不是一种静止的或静态的统治模式,而是一种动态的统治方式,一切都正在进行中,是统治与反抗之间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平衡,或如葛兰西所说的“运动中的平衡”。
3、有机知识分子阶层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导权的行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文化霸权主义
⽂化霸权主义
⽂化霸权不仅存在于我们常规认识的所谓两个国家之间。
我们通常使⽤这个词的时候都是表达“美国对于其它的弱等国家有⽂化霸权主义”
实际上,⽂化霸权最严重的存在是在⼀个社会之内。
它最初的定义是,社会上拥有权⼒的少数群体对多数群体的控制,通过强制或者认同。
(ruling groups can maintain their power through force, consent, or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集权的做法通常使⽤在集权主义的国家,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
Gramsci认为,除了武⼒之外还有⼀种⽐较好的⽅式即是在⽂化和意识的层⾯来进⾏控制。
power can be wielded at the level of culture or ideology, not just through the use of force。
⽽这种控制的本质是进⾏“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以使⼤部分受众达到“成为习惯或者常识”的程度。
这也是⼤多数民主国家的做法。
⽽传播或者教育的机构则包括“学校,宗教以及媒体”。
这⼀过程中,“意识”(idea)不是强加给⼤众,事实上这个过程⾮常的微妙。
它最终的表现形式是“常识”
⽽什么是常识呢?所谓的常识不过是“⼤家都知道的”。
⽽在⽂化霸权中起重要作⽤的就是媒体。
媒体的形象(image)并不是简单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事实上,媒体的影像都是经过了“重新定义”。
但是媒体的frame⼜是依据什么来制定的呢?在中国这⼀点⼗分好解释,媒体作为党的喉⾆,⾃然发出的都是党的声⾳。
但是在国外,这个问题却⼗分的有意思。
解析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及其启示
解析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及其启示作者:朱瑞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阐述了葛兰西文化霸权核心理论及其内涵,对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效应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提出:充分运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坚持本国文化,扩大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巩固并提升自己的文化领导权,从根本上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力。
【关键词】葛兰西;文化霸权;意识形态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他被誉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最正统的继承者”,1926 年被法西斯政府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札记》这本经典之作,书中论述了他的哲学、政党思想和国家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其“文化霸权”理论及其意识形态领域,有利于我们制定并发展自身的文化战略,增强我国文化自信,进一步推进我国文化繁荣。
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内涵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是指在市民社会中,某个社会集团在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的核心是国家和市民社会,他认为国家并非是一种权利的强制机构,而是“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平衡或统一。
葛兰西对国家的本质和功能的阐述与传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不同,他提出“在关于国家职能(狭义地作为政治一法律组织来理解)的论战中,‘国家—守夜者’的说法与‘国家—卡宾枪手’的意大利说法相等,它所表示的国家职能只限于维持公共秩序和保证守法。
……市民社会也是‘国家’,并且不仅如此,市民社会恰好构成国家。
”[1]葛兰西在一封书信中写道:“通常把国家看作是政治社会——即用来把群众控制得与特定的生产和经济类型相一致的专政或强制性机器,而不是把它看作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平衡。
我所谓的市民社会是指一个社会集团通过像社会、工会或学校这样一些所谓私人组织而行使的整个国家的领导权。
”[2]这就是说,文化霸权(即文化领导权)是政治社会对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平衡和统一。
宗教冲突矛盾
一)、文化霸权主义三个理论层面:1 、市民社会葛兰西笔下的“市民社会”是指民间社会组织的集合体,是创建新的意识形态和散布统治阶级思想的“公共领域”,是复杂的意识形态、文化关系的总和。
它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学术文化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介构成的,它作为宣传和劝说性的机构代表的是舆论”,众所周知,市民社会是整个国家和政治社会的基础。
2、统治权和领导权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政治统治权”和“文化领导权”两方面,而文化领导权起着比政治统治权更为根本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统治与被统治的争斗并不是简单地显现为赤裸的反抗和压迫。
统治阶级除了依靠暴力来维持社会的秩序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意识形态的领导来争取被统治者的自发同意和拥护,从而使得统治合法化。
文化霸权所给予我们的不是一种静止的或静态的统治模式,而是一种动态的统治方式,一切都正在进行中,是统治与反抗之间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平衡,或如葛兰西所说的“运动中的平衡”。
3、有机知识分子阶层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导权的行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他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待知识分子,并要求他们完成在社会各个领域诸如生产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等中承担领导或指导性工作。
所谓“有机知识分子”,就是指各社会阶级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阶级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造就出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和自己的阶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国家生活中明确地表达他们的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集体意愿。
知识分子是具有阶级性与社会干预性的,是实现思想文化领导权,即文化霸权的力量。
文化霸权的实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葛兰西看来,文化霸权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即统治阶级通过政党、学校、工会、教会等社会团体和报纸、杂志、学术文化团体等民间文化组织,以文化宣传、宗教信仰、习惯养成、教育教化等为媒介,对广大民众进行精神上、道德上乃至心理上的指导与控制,使被统治阶级接受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要求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维护其统治地位。
流行文化传播中的霸权主义
流行文化传播中的霸权主义作者:杨晴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3期【摘要】大众媒介为流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大众媒介在传播异域流行文化时可以巧妙的进行文化渗透,从而达到传播意识形态的目的。
本文从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角度解读流行文化传播中的霸权主义。
【关键词】流行文化葛兰西文化霸权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流行文化的触角通过大众传媒体系已经延伸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论是本土的流行文化,还是来自大洋彼岸异域的流行文化,经过大众传媒的渲染和扩大,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引爆流行,成为时尚。
“在这个所谓的‘后殖民时代’中,流行文化已经通过大众传媒成为西方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向全球扩展的中介。
”①笔者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流行文化在大众媒介传播过程中的表现,阐释文化霸权怎样一步步隐形的渗透在传播过程中,影响着受众的思想和心态。
一、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是意大利一位富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狱中札记》是葛兰西1926年被捕后在监狱里完成的著作,书中论述了他的哲学思想、政党思想、国家理论等,其中“文化霸权”是葛兰西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西方文化研究理论中的一块里程碑。
1、霸权的提出——文化领导权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又被称为“文化领导权”,主要指的是在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领域里,官方与民间,国家与社会既有激烈斗争又有广泛共识的辩证关系。
霸权并不是强迫大众违背自己的意愿,屈服于统治阶级,而是让人们心甘情愿地被同化到统治阶级的队伍中来。
葛兰西在《狱中札记》里明确指出:“我们目前可以确定两个上层建筑的阶层:一个可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
这两个阶层一方面相当于统治集团通过社会行使的霸权职能,另一方面相当于国家和司法政府所行使的直接统治或管辖职能。
”②葛兰西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主要不是依赖政治社会及其代理机构,如军队,暴力等来维持的,而主要是依靠他们牢牢占有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依靠他们广为宣传并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的。
从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看美国文化霸权
从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看美国文化霸权摘要:美国的文化霸权就是要以美国的价值观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推广并普及到整个世界。
作为美国文化产业的支柱之一的美国传媒,已经成为美国推行文化霸权的强大动力和美国实施文化扩张、文化霸权的有力工具。
在全球化语境下,迪士尼动画公司对中国的“木兰替父从军”的传统民间故事进行了改写,刻画出一个典型的美式木兰,使她以坚强、英勇、机智、可爱、活泼、聪明、调皮的全新形象走入观众的心中。
通过对迪斯尼电影木兰的案例分析,本文旨在发现这一故事改写背后的文化霸权现象。
而文化霸权和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话语;Mulan;文化霸权美国文化霸权就是美国致力于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
作为美国文化产业支柱之一的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其推行文化霸权的强大工具。
若干年前由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取材自中国古代经典《木兰辞》,讲述的是中国古代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影片充满了富于神秘东方传奇色彩的异国情调,在全球范围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影片虽然包涵有大量的中国元素和保留了大致类似的故事情节,但是它却对木兰进行了改写,在其身上注入了美国文化内核并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本文通过对比中国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和其在被改写的影片中的形象,分析出这是一部包装着古代中国外衣的美国励志片,宣扬的是美国核心价值观,美国借助电影向全世界推行其文化霸权,所以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以方面学会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觉抵制美国文化霸权的侵蚀,保持和保护好我们本民族自身的文化独特性。
“文化霸权”这个词最早是由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提出来的,它指的是统治阶级将有利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普遍施行于社会各阶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依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愿认同、非暴力的缓和意识形态的控制等手段来实现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个理论被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以及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所发展,不仅被用来解释文化的性质和政治意义,也被用于解释文化之间的冲突,并最终从单纯地演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扩展为不同意识形态和民族国家之间矛盾冲突根源的范畴。
论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霸权
论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霸权摘要: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大众媒体也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大众媒体的革新,电影已经触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美国文化产业支柱之一,美国的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其实施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的强大的动力和强有力的工具。
作为当前美国流行文化的代表,好莱坞电影在美国文化霸权扩张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关键词:美国;电影;文化霸权;好莱坞;举例一、好莱坞电影:美国霸权文化的载体(1)美国的文化霸权思想美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国家,遥遥领先的国际地位也使得它在对外关系的各个方面都奉行霸权主义政策,这种霸权主义政策不仅出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也频繁的出现在文化中。
目前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文化霸权更适用于当前的世界形势,相较于政治、军事霸权,文化霸权是它们的延伸,常常采取隐形渗透地方式。
当代美国的文化霸权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美国积极推行文化霸权对他国的渗透和入侵,企图将本国的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在无声无息中传递给别国。
(2)好莱坞为美国文化霸权开疆扩土自20世纪20年代起好莱坞就成为世界影坛的霸主,纵观现在的电影市场,好莱坞电影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以迪士尼、华纳兄弟、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环球、哥伦比亚、米高梅和梦工厂这八家电影公司为代表的好莱坞影视产品的出口创收占美国出口业的第二位,仅次于高科技行业,甚至超过军火和农业。
目前,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生产总量中约占6%,但却占世界电影放映时间的80%早在2009年好莱坞电影全球票房收入达到299亿美元,海外票房收入193亿美元,占全球票房的64%。
全球票房領先的电影作品《泰坦尼克号》、《阿凡达》、《2012》等都是出自好莱坞。
二、好莱坞电影文化霸权的体现(1)好莱坞影视文化的内容好莱坞的电影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它是一整个工业链条,从策划、拍摄到后期的制作环环相扣,有一个无形的脚本或者是“套路”。
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后的文化霸权主义——以《简·奥斯丁与帝国》为例
2012年第2期山东社会科学No.2总第198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8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后的文化霸权主义———以《简·奥斯丁与帝国》为例张璐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简·奥斯丁与帝国》是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论断的缩影。
其间,赛义德不仅赤裸裸地抖出了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的实质———文化霸权主义,而且动摇了帝国主义领域中经济独断论的局面。
赛义德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批判,对后殖民主义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赛义德用对位阅读的方法考察西方文化,发现了“地理、空间视角”、“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某个特指名称的“表意力量”。
赛义德后殖民批评理论的独特视角,揭示了欧洲文化与帝国主义互为影响的事实,呈现了帝国文化与殖民地文化的互存共栖。
[关键词]文化与帝国主义;叙事空间;表意力量[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2-0103-04《简·奥斯丁与帝国》是美国著名后殖民理论批评家爱德华·W·赛义德撰写的文章。
赛义德出生于耶路撒冷,他以小难民的身份颠沛流离于埃及、黎巴嫩和英国,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殖民教育的阴影中度过的。
这种流离经历与欧洲学识,加上他挥之不去的难民情结,最终构成了他发起后殖民批评的背景条件和研究欧洲文化的独特视角。
赛义德凭借“三重背景”的知识分子身份,以解读欧洲经典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例,并且通过对位阅读法,向世人展示了后殖民批评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欧洲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是共谋的关系;简·奥斯丁与众多欧洲小说家的小说文化是帝国文化霸权的直接推行者。
一、文化与帝国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的交织,是赛义德提供的一个全新“视界”。
在这个视界中,我们领略了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复杂关系;我们感受到了小说在帝国主义意识支配下的深层意味;也明白了文化霸权主义实质上是“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最终表现。
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的起源霸权主义一词源于古希腊,本意指个别大城邦对其它城邦的支配和控制,后来演变成为指称某些国家凭借实力,蹂躏、干涉别国的主权和独立,以谋取主宰世界(或地区)事务的权利的主张、政策和行动。
霸权主义在近代近代霸权主义始于“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葡萄牙是欧洲第一个向海外扩张的国家,它最先独占了对非洲的殖民掠夺。
16世纪中叶,西班牙几乎囊括了中南美洲。
继之,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开始了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掠夺。
在近现代史上,有霸权主义劣迹的国家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沙皇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北美洲的美国。
霸权主义在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走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成为超级大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它先后与许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军事同盟条约,建立海外军事基地。
50年代发动侵朝战争,60年代参加越南战争,80年代则出兵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
谋求全球利益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旨。
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也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汗、向第三世界扩张、攫取战略要地;在中国边境集结重兵、制造事端;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等。
在全球范围内,苏联打破由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同美国展开激烈的争夺。
霸权主义的标准判别某个国家是否为霸权主义,不能以其领土面积大小、人口的多少、兵力的强弱而论,主要看其对外政策。
大国不一定都搞霸权主义,小国也不一定不搞霸权主义。
今日之霸权主义是一个全球性的跨洋跨国家系统。
霸权主义的根源“要成为一个大国(大国就是一个能保卫自己并可对付任何国家的强国),必须有可使国家欣欣向荣的经济基础”(注:〔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652~653、235、285、438、331~332、408、405、399、245~246页。
美国霸权主义
论美国霸权主义摘要:霸权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
从提出“门罗主义”至今,美国已经从一个地区大国演变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
相应地,美国奉行的霸权主义对外政策,也先后形成了关注他国利益、否定他国利益、蚕食他国利益、覆盖他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称霸世界的野心逐步表露无遗。
同时也暴露了其霸权主义的实质。
关键词:美国霸权文化军事经济政治表现影响1.美国在文化上的霸权美国是一个霸道的国家,文化上更是霸气十足。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希望将自己的民主价值观念推广到全世界,而自己成为这个自由世界的领袖。
美国文化霸权是全球性的,它无所不在。
不仅弱势文化国家,就连发达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化扩张的对象。
在进行文化扩张的过程中,美国把目标首先对准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国当然是一个最重要的目标。
长期以来,美国加强了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力度,不断强化舆论阵地,让美国文化充斥中国市场。
如增加“美国之音”对中国的广播,等等。
同时,加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也是美国文化霸权的重要内容。
在美国文化扩张的过程中,表现了美国对私利的贪欲,十足的霸气。
美国文化霸权的途径或方法(1)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角度出发,美国文化中有趋于表现全球观念的倾向,它所经常宣扬的自由民主思想、社会个人的理性选择以及正义战胜邪恶、渴望未来等合理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人类普遍追求和向往的内容,因而非常易于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
(2)我们回顾美国的百年历史,其进程的独特经历使美国社会本身犹如一个大实验室,人类的各种行为、各种生活方式都可能在美国的土壤上首先产生出来,美国文化中所充斥着的大量暴力、恐怖、色情及其他粗俗不堪之物,正是对美国社会侧面的一种写照,而这类东西有时候是极有国际市场的,如果按照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批评理论来看,当代美国文化产品中所表现的暴力及恐怖悲剧,正是利用了美国社会独特的‘实验成果’,利用了观者、闻者所具有的恐惧和怜悯心理;刺激和诱惑人们消费这类文化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1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No.1.2006J OURNAL OF GU I Y ANG COLLEGE(总第1期)Social Sc iences(Quarterl y)(G enera lNo.1)文化霸权主义的新特征晁丽华(昆明学院马列部,云南 昆明 650031)摘 要: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对外经济、军事扩展往往伴随着文化扩展,只有文化上的征服才会实现长治久安。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政治体制、生活方式等内容上,通过媒体、文化教育交流、经济技术和军事援助等手段,达到了武力难以征服的效果,体现了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文化;霸权主义;特征;全球化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The N e w Features of CulturalH ege monis mC HAO Li hua(D epa rt m en t ofM arx i s m and L en i n i s m Study,K un m i ng Co ll ege,K un m i ng,Y unnan,650031Chi na)Abstrac t:In t he hist o ry o f the wo rld,the foreign economy and m ilitary expansion of t he m a i n pow ers usua ll y go tog et her w it h cult ural expansi on,for on l y t h rough cu lt ura l conquer,can a sa fe and steady pub lic o rder o f soc i ety be m ade.In to day s'g l obalizati on era,t he Ame rica-centered w este rn countr i es are try i ng t he ir eve ry e ffort to popular i ze their cultural heg e m on is m by m eans o f m ed ia,cu lt u ra l exchanges,econo m ic techno log ies and m ilitary ass i stances i n the aspects o f ideo l ogy,cu lt u ra l v al ues,i deas and cultures,politica l syste m s as w ell as life sty les,so as to get the goals which can t' m ade by m ilitary forces,through which so m 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i m es are e m bod i ed.K ey word s:Cu lt u res;H ege m onis m;Features;G loba liza tion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
全球化作为一种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性转换和重建,无疑将形成一种全新的价值依托和全新的文化经验,冲击着人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冲击尤为明显。
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霸权主义表现出了较之以往不同的新特征。
内容上:广泛性和复杂性相伴随着经济与其他社会活动的知识含量和理性内涵的急剧增长,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生存导致交往范围的急剧扩大和交往主体的平等与自主选择。
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使一切文化领域和文化成果从创作到使用或消费空前普及,呈现多元化、民主化和平民化的趋势,并导致政治等公共管理活动的进一步非神秘化和公开化。
因此,以美国为核心的霸权国家在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战略时,内容上体现了广泛性和复杂性。
收稿日期:2005-12-22作者简介:晁丽华(1969-),女,云南昆明人,昆明学院讲师、硕士。
(一)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上扩展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成为霸权主义目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代表人类普通的精神需求成为普世的价值观,如人类普遍具有对民主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对人权的向往,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但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日益沦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掠夺和扩展提供了合法的外衣,尤其是对外政策中的双重标准更暴露了西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异质性和伪善性。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使美国有能力通过经济、技术和军事力量向全球推广其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他们竭力宣扬反共和冷战意识形态,把政治民主、捍卫人权、实行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教条化,以此为尺度,对别的国家进行衡量、控制,并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相应的行动。
现代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功使西方人认为,作为上帝的选民!,他们有责任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传输给其他国家,使其人民获得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
由此,文化霸权!就直接地进入了西方集团和国际政治操作,其实际意义是为西方国家实现自己的战略利益提供合法性。
他们打着自由的旗号去剥夺别国人民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自由。
就如同1998年10月公布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中明确宣称的那样,我们寻求一个越来越多地接受民主,尊重人权和法制的价值观世界,我们的国家利益包括:人道主义利益和其他利益。
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有可能采取行动,因为我们的价值观要求这样做。
[1](二)在政治制度上用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来取代在不同民族国家、不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各种政治制度。
虽然民主政治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政治追求,对人的尊重,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已经成为普遍的政治价值,专制政治已越来越不得人心。
但由于各民族国家的特殊化和多样化,世界上找不出两个政治制度完全相同的国家。
战后一个时期,世界许多国家革命形势高涨,除了欧洲相继出现了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外,法、意两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成为第一大党。
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对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于是1947年美国出台了杜鲁门主义!,以对抗共产主义的威胁。
冷战后,美国把经济援助和实行多党制挂钩,并通过由它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向非洲国家施加压力,要求这些国家实行民主制。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下,有20多个非洲国家先后宣布放弃一党制,实行多党政治。
(三)在思想文化上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滋生亲西方的势力,最终向西方民主体制演变,这是美国文化扩展的主要目的之一。
威尔逊总统曾说,布尔什维克主要是思想上的侵略,你不能靠军队击败思想,![2]要用思想文化攻势来瓦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1948年,司徒雷登曾建议胡适领导一场新思想运动,来抵制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1953年杜勒斯提出解放!政策,试图用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战胜共产主义思想,从意识形态突破,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和平变革!,影响其思想信仰。
在美国思想文化的强大攻势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四)在生活方式上以大众消费文化为遮掩的文化全球化运动,凭借着当代国际社会中的政治与经济优势,通过市场化和文化的主导与传播,推行文化霸权。
倡导进入后工业的资本主义国家培育的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家用电器,好莱坞!电影,麦当劳、电脑网络、超市∃∃。
这种消费主义模式的全球化,生活方式的趋同化,实质就是潜移默化地使发展中国家被西方同质化。
已如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所指,当对美国的模仿遍及全世界时,它为美国行使间接的和似乎是以双方同意的霸权创造了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
![3]事实上,西方国家行使文化霸权对别国进行干预往往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就根本上影响了西方价值观念发挥积极作用的可能性。
手段上:多样性和隐蔽性兼容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对外扩张统统伴随着文化扩张,只有文化上的征服才会实现长治久安。
随着殖民主义的结束,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不再采用野蛮、血腥的手段来肆意摧残当地的文明,而多采用非官方的形式,通过多种手段,形式隐蔽的文化交流、贸易交流等,大力推销其文化工业产品,向外输出美国文化。
(一)借助大众媒界进行文化扩张传媒是文化霸权的寄生体,是文化扩展最有效的载体。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视传媒为其推行霸权的一种重要手段。
首先,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成为世界上传媒最发达的国家,其媒体覆盖了全球,基本垄断了国际传播媒体。
美国的通讯社、C NN、报纸、美国之音等媒体每天以多种语言向世界发布新闻,宣传美国的对外政策和介绍美国社会。
帮助!各国人民正确理解美国的价值观!,加强政治宣传和文化渗透。
目前,又利用在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方面最先进的技术纷纷上网。
美国垄断了全球卫星通讯和因特网,拥有世界上唯一的电影发行网,并收购了大批国外传媒机构。
目前美国文化占据了网上信息资源80%,使人们一进入因特网就进入了美国文化的环境之中![4]其次,通过宣扬美国的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积极向海外推销美国政治文化和大众文化产品。
根据统计,美国电视节目的出口量比居第二位的英国多7倍,并拥有唯一的全球影片发行网。
它不仅传播着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而且更多地传播着大众的生活方式,使全球化深深地打上了美国制造!的印记。
(二)利用教育文化交流进行文化渗透首先,利用一些基金会!、研究会!、培训中心!等隐蔽手段,进行长远利益投资。
战后,美国最大的对外教育文化交流项目是富布联特项目!。
它始于1948年,主要是资助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学生、专家学者等出国或到美国学习、访问和研究,截至1987年参加者已超过24.5万,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美国进行该项目的合作。
[5]其次,以等价交换,移民引进等手段,从发展中国家抢夺人才,通过政治文化宣传等手段给他们换脑,为进一步实现文化霸权主义创造条件。
据联合国开发署统计,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国外工作的人员已超过百万,而且每年以10万人的速度递增!,战后从发展中国家移民到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就有近40万人之多!,目前中国仅在美国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各类专业人才就达45万人。
![6]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正是通过这些手段,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侵略和渗透,将青年引向时尚化、自由化、西方化,以此达到长远的政治和经济霸权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