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大众文化中的文化霸权
论美国的文化霸权思想
论美国的文化霸权思想葛兰西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他的“文化霸权理论”。
当代美国的文化霸权在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冷战的胜利让美国更加确信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理念,它积极推行文化霸权对他国的渗透和入侵,企图使其他国家都认可美国的意识形态。
标签:文化霸权;好莱坞;影视;文化帝国主义有一位诗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电影院都是美国的大使馆。
”好莱坞与华盛顿一直保持了一种特别的关系。
每当好莱坞电影需要拓展海外市场,华盛顿就会挺身而出,不惜借用经济、政治、外交等手段为其护航。
美国的影视作品占据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偏僻的电影市场。
1 文化帝国:好莱坞征服世界1.1 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好莱坞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不仅仅是雄霸世界的美国电影的代名词,更是事实上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同义词。
当它以汹涌之势席卷世界电影市场,被许多国家视为洪水猛兽的时候,它也超越了电影的界限,成为影响世界文化、政治、经济,乃至民族观念的重要文化现象。
“美国电影业不仅占领了欧洲许多地方,还控制了远东、南美和大洋洲。
” 这也就是说,好莱坞争霸世界的强大动力,不是单一的来源于外部压力,更多的是源自于内在的强大商业法则和工业化力量。
目前,世界电影市场已经被寡头所垄断,好莱坞电影占据了世界影视市场80%的份额。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进口美国电影采取了限制措施。
美国影视产业在美国政府的强力支持下,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强迫撤销限制,如乌拉圭回合谈判时,美国就试图把影视作品自由贸易写入WTO条款中。
美国学术界也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以回击法国、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配额限制政策。
在自由贸易理论看来,是全球化的主题导致了产品和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通,美国一位教授就在一篇论文中质问:“政府在文化产业中所进行的这些干预有效吗?法律和壁垒就能挡住迈克杰克逊的摇滚和麦当娜性感的脸吗?……在这个互相联系的世界上,对其他文化的限制会起作用吗?” 美国学者说:“如果一个国家感到它的文化具有与美国文化相同的力量,它就应该向美国学习,向国内外的人民普及它的文化,而不是把它保护起来。
文化霸权
————互联网中的文化霸权
一、在向信息社会过渡阶段 ,互联网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 要方式,这种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全球化、“地球村 ”成为 可能。
————互联网中的文化霸权
二、互联网成文化入侵重要途径 文化入侵的目的:一是经济 利益,从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取丰 厚利润;二是政治利益,推广自 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 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一些文化入侵完全是潜移默 化的,甚至是相当隐蔽的,西方 国家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 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推行其 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 进行着一种“隐性”的文化侵略。
文化霸权的理论内容 统治权和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 “政治统治权”和 “文化领导权”两方面,文化领导权起着比政治统治权更为根本 的作用。 政治统治权:统治阶级依靠军队、警察、法庭等组成的暴力工具 在政治活动领域进行统治的权力。 文化领导权:在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主导权。 文化霸权:所给予我们的就不是一种静止的或静态的统治模式, 而是一种动态的统治方式,一切都正在进行中,是统治与反抗之 间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平衡,或如葛兰西所说的“运动中的 平衡”。
文化霸权溯源
1883—1884 年 普列汉诺夫 首次提出“文化领导权”概念。 文化霸权,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其希腊文和拉 丁文分别是egemon和egemonia。雷蒙德·威廉斯在《关键词》( Keywords)中,从词源学角度考察了“文化霸权”这一概念的产生 与发展。威廉斯指出,文化霸权这个词最初来自希腊文,指来自于 别的国家的统治者,到了十九世纪之后,它才被广泛用来指一个国 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而到了葛兰西手里,这个词又 有了新的含义,被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但这种 支配或统治关系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 遍性的支配,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方式。由此 ,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渗透进了大众的意识之中 ,被从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
全球化与文化冲突演讲稿
全球化与文化冲突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关全球化与文化冲突的话题。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趋势,它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使得信息、商品和人员流动更加便捷。
然而,随之而来的文化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
同时,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人们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和体验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友谊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文化冲突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也日益频繁。
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习俗习惯等方面。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可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可能会导致社会矛盾和文化隔阂的加剧。
那么,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
我们应该
学会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否定和排斥。
其次,政府和国际社会也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文化冲突带来的
问题。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不做出冒犯他人的行为。
总之,全球化与文化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又严峻的问题,但我们
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
就一定能够化解文化冲突,实现世界各国的和谐共处。
让我们携起
手来,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而奋斗!
谢谢大家!。
浅论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浅论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论文关键词: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统治论文摘要:西方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理论,其形态与立场都比较复杂,本文所考察的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中,萨伊德的东方学理论与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帝国主义是持批判与否定态度的,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暗中支持了一种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观。
一、文化帝国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是从对实证主义、工具理性的批判人手阐述了科学技术与文化工业的关系,认为文化工业与科学技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制造了消费主义观念,从而不仅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甚至科学技术本身都成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如果说法兰克福学派还只是对西方国家内部的文化霸权进行批判的话,那么,与此相对应,有关对国际上西方大国对不发达国家的文化统治的批判,也形成了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理论。
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理论始于法兰克福学派激进批判开始时的20世纪60年代,在70-80年代得到发展,其中以萨伊德的(东方学》最为突出。
90年代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达到高潮,1991年美国学者汤林森写出专着《文化帝国主义》,1993年萨伊德发表了《文化与帝国主义》。
此后,有关这方面的着作不断问世,人们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研究与认识日益深人。
如果说从60年代直到冷战结束前,帝国卞义反映了资本卞义时代的特征的话,那么现在,全球化则取代了这个概念。
这样,“文化帝国主义”批判最近的话语描述又是和“后殖民文化批判”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评紧密相联的。
“文化帝国主义”,最常见的用法大概就是指在帝国主义原来政治、经济、军事的殖民统治意味以外,再加上文化的殖民、侵略与霸权。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这一概念是在一八八三至一八八四年间由普列汉诺夫作为推翻沙皇制度的策略的一部分而首次提出,涉及到无产阶级在联合其他团体,如资产阶级、农民和想推翻沙皇的知识分子时所应有的文化领导权;而后来列宁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他强调大众的参与,不放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直到葛兰西把文化霸权最终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形成了极富影响力的文化霸权理论。
而要很好的理解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我觉得需要明确解读几组概念,这也是我在读了相关文化权的资料后得出的认识。
这几组概念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论,同时也明确的指出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特色之处。
首先是对霸权的表面意义解读。
霸权也就是领导权,是一种支配力量,葛兰西在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对于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
而“霸”这个字通常是作为一种政治上的意义解读,在这里放到文化中来,是因为葛兰西认为文化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以后便有了“霸”的含义。
霸权又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之分,比如法院、监狱等等是强制性的,而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是非强制性的,在政治社会中,政权的强制性存在使得霸权不可避免,而文化霸权更加注重的是非强制性的那部分,便是制造同意。
其次是对于文化霸权理论中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概念。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被誉为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之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
马克思和葛兰西都强调了阶级的概念,但是葛兰西对于国家的概念做了相关论述。
这一点,葛兰西在上层建筑中做了区分。
葛兰西认为国家分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前者是要靠强制和统治来领导的,具有政治领导权;而后者是通过制造同意来实现,具有同意领导权,也就是说领导权也是分为强制和同意两个方面的。
葛兰西继承了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但同时他又反对这种庸俗的决定论,他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文化霸权
美国的文化霸权李怀亮刘悦笛原编者按:这本书是李怀亮、刘悦笛等同志所撰写的研究性著作,2005年4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反映了美国在世界上推行文化产业霸权的情况,揭示文化产业是美国实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输出其价值观的有效工具。
该书认为,美国的文化产业霸权给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带来了很大威胁。
一、美国在世界各地形成了文化产业霸权(1)美国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大国,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链、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群体。
自1983年至今,美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连续增长态势,其影视产品出口值已超过了航空航天工业的产值。
1994年,其视听产品(影视和音像)成为仅次于飞机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占国际市场的40%。
美国文化已占据了全球文化输出的高地。
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品,尤其是好莱坞的电影、几大电视网的肥皂剧及娱乐节目、“自由”的无线广播,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媒介霸权。
(2)电影方面,美国的电影生产总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 6%—7%,却占据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全球正在放映的电影有85%来自美国好莱坞。
好莱坞大片,特别是那些投资巨大的娱乐影片,抢占了全球大部分的票房。
好莱坞影视业在海外市场的年收入达30多亿美元。
在20世纪初,法国电影曾占到美国电影票房收入的70%,曾几何时,乾坤倒转,现在,美国电影市场上外国电影的份额不足3%。
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中,青年人对好莱坞电影所营造的“美国形象”更是趋之若鹜。
印度是世界上年产电影最多的国家,也面临着失去本土市场的问题,原因就在于美国电影排挤了印度本土的创作。
(3)电视方面,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个小时。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中,美国的节目高达60%—80%,成了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站。
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2%。
目前,美国的影视产品已经占据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偏僻的市场。
甚至在非洲贫民区里,人们每晚都在争相观看美国电视剧《豪门恩怨》,以穷人的视角去感受其中的美国富人的气息。
文化霸权主义的新特征
2006年第1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No.1.2006J OURNAL OF GU I Y ANG COLLEGE(总第1期)Social Sc iences(Quarterl y)(G enera lNo.1)文化霸权主义的新特征晁丽华(昆明学院马列部,云南 昆明 650031)摘 要: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对外经济、军事扩展往往伴随着文化扩展,只有文化上的征服才会实现长治久安。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政治体制、生活方式等内容上,通过媒体、文化教育交流、经济技术和军事援助等手段,达到了武力难以征服的效果,体现了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文化;霸权主义;特征;全球化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The N e w Features of CulturalH ege monis mC HAO Li hua(D epa rt m en t ofM arx i s m and L en i n i s m Study,K un m i ng Co ll ege,K un m i ng,Y unnan,650031Chi na)Abstrac t:In t he hist o ry o f the wo rld,the foreign economy and m ilitary expansion of t he m a i n pow ers usua ll y go tog et her w it h cult ural expansi on,for on l y t h rough cu lt ura l conquer,can a sa fe and steady pub lic o rder o f soc i ety be m ade.In to day s'g l obalizati on era,t he Ame rica-centered w este rn countr i es are try i ng t he ir eve ry e ffort to popular i ze their cultural heg e m on is m by m eans o f m ed ia,cu lt u ra l exchanges,econo m ic techno log ies and m ilitary ass i stances i n the aspects o f ideo l ogy,cu lt u ra l v al ues,i deas and cultures,politica l syste m s as w ell as life sty les,so as to get the goals which can t' m ade by m ilitary forces,through which so m 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i m es are e m bod i ed.K ey word s:Cu lt u res;H ege m onis m;Features;G loba liza tion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霸权研究
() 3 是建 立 国家 文 化 安 全 预 警 系统 。
() 建 立 突 发性 公共 文 化事 件 和 重大 5是 规
市场 。
2文化全球 化与文化 霸权
个 人 主 义 : 方 文 明 最 重 要 的 价 值 观 文 化 冲 突 应 急 机 制 。 西
全 球化 作 为一 种 内 涵丰 富 的 历 史 发 展 念 是 个 人 主 义 , 是 欧 洲 新 兴 资 产 阶 级 反 它 趋 势 , 端 于 经 济 领 域 , 含 着深 刻 的 政 治 对 封 建 贵 族 专 制 的 思 想 武 器 , 逐 步 成 为 发 包 并
意 味 , 生 强 烈 的 文化 效 应 。 方 国家 作 为 产 西
Q Q:
Sci enc e en Te d chno ogy n l fnovaton i Her d al
研 究 报 告
文化全球化 背景下的文化霸权研 究
陈 妮 ( 深圳 广播 电影 电视 集团 深圳 5 8 0 ) 1 0 0 摘 要 : 着经济全球化 的扩张 和深化 , 化已经成 为一股 不可忽视 的重要 力量 。 随 文 一些 西方发达 国家凭借 其在 当代 国际社会 中的政 治 , 经 济 主 导 地 位 , 用各 种 手段 向 全 世 界 推 销 其 文 化价 值 观 和 文 化 产 品 , 此 实 施 西 方 文 化 霸权 主 义 ,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传 统 文 化 . 会 观 念 利 借 对 社 和意识形态领域 产生 了P大的冲击 。 _ - 本文 的 目的就是通过 对文化全球化 背景下 的文 化霸权 的研究 , 探索我 国应对 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之路 。 关键词 : 文化 文化全球 化 文化 霸权 中 图分 类 号 : G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6 4 0 8 ( 0 oo () 0 1 -0 1 7 — 9 X 2 I ) 5b 一 0 2 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安全_西方_省略_权主义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和挑战_赵英臣
#政治学#行政学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安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和挑战赵英臣(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 所谓文化安全,其基本内涵是指作为国家主权组成部分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个性化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选择应该而且必须得到尊重。
全球化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文化渗透、价值变迁、制度转移等现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文化安全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挑战。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需要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维护好自己的文化安全,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
[关键词] 全球化;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安全[中图分类号]D513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5-3492(2004)06-0035-04 收稿日期:2004-08-22作者简介:赵英臣(1977-),男,山东烟台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主要研究全球化与中国战略抉择。
在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往的全球化总是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球化0。
因此,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问题在国际社会中也愈发凸显出来。
所谓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就是西方国家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在意识形态领域,鼓吹以/人权高于主权0为核心的/新干涉主义0,宣扬其社会制度和基本价值观,对与其价值观不同的国家进行攻击和责难;在大众文化领域,通过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如:电影、电视、广播、国际互联网、书籍、刊物、广告等,进行其文化产品的倾销,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文化消费倾向。
另外,西方国家还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信息技术优势和对传播媒体垄断,将非西方文化作为异端进行打压,把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一切文化的尺度和标准。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帝国主义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作者:王成君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8期摘要: 如果说从二战结束到冷战结束前,帝国主义反映了资本主义时代特征的话,那么,现在全球化则取代了这个概念。
全球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社会实践过程和文化的扩张性运动,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是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文化霸权实现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渗透,从而使整个世界的发展按照更有利于服务他们利益需要的新的全球想象来重构世界。
因此,现在谈论帝国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成了真正的全球化“时尚”。
关键词: 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特征策略一、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论断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思想来源于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提出的“文化霸权”理论[1]。
后来法兰克福学派“从实证主义、工具理性的批判入手,阐述了科学技术于文化工业的关系,认为文化工业与科学技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制造了消费主义观念,从而不仅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甚至科学技术本身都成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这种趋势造成了西方大国对不发达国家的文化统治,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形成了对全球化及其西方化的批判理论,于是就形成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理论。
美国学者赫尔伯特·席勒在研究了当代西方与第三世界之间文化交流问题后,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论”,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全面的、历史的现象,是西方国家利用其政治和经济的优势,宣扬并普及自己的文化、价值、习惯与生活方式等。
他认为主要是因为国际社会存在着一个等级结构,所以造成文化生产与流通的不平等结构。
在文化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下,形成了文化上的不平等结构,这也是一种新的跨国支配。
[3]上世纪90年代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达到了高潮。
英国学约翰·汤林森便是其中引人瞩目的一位,他的《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以一种现代主义者的眼光解读文化帝国主义。
他认为现代性的扩散与文化支配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现代性在赶走神灵的同时,却使人的想象日渐贫乏,人类脱离了鬼魅世界,却又被工具理性所支配,资本主义现代性导致文化衰败,引发道德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弊端。
斯图亚特·霍尔“文化霸权”启蒙研究
斯图亚特霍尔“文化霸权”启蒙研究邹威华;张丽;王强【摘要】Stuart Hall is the founding figure,leader,thinking path-breaker and epitome of British Birmingham School.He has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fou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school.Stuart Hall has deeply influenced by Gramsci,and "cultural hegemony" is the continuous theme of Hall's thought.This paper is mainly to examine "cultural hegemony"in Stuart Hall's earlier cultural theory,probe into it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its specific representation in his earlier cultural theory,which has offered discourse space for us to think about Hall's earlier thought value and significance,and which has offered an important guide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us to penetrat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ll's thought and the origin of cultural hegemony.%霍尔是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领导者,该学派思想的开拓者以及思想的集大成者。
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一)
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一)文化多样性(culturaldiversity)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恒久的特征。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它能够与其他文化相区别时才能被辨识,也才能有现实的存在。
一方面,相应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文化的起源和演化不可能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人类需要结构的差异性和欲望理想的丰富性,也只能由文化的多样性来表达和满足。
我们有无数的视角和理由论证文化的多样性,以至于经济学家斯蒂芬?玛格林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
”(1)也许如此。
然而,在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之一的全球化时代,这个似乎自明的问题变得隐晦起来了。
新生还是消逝,多样性面临抉择。
一、产业化加速全球文化趋同无论在事实认定和价值评判上有多少分歧,全球化作为当代经验的一部分已是无可辩驳的存在。
这首先是对经济活动的描述,高科技装备的通讯交往、低廉的运输成本、没有国界的自由贸易等等正在把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统一市场,这又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以市场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与民主政治为主导的现代制度,以自由、人权和公正为主导的现代价值观已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不断增长的国际间货币、商品、人员、影像和信息之流日趋强劲的调和下,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日益成为一个联系更为紧密、差异可能缩小的整体,历史地形成的各种特殊文化(民族的、国家的、地域的和社群的)以当代传媒技术为支持,借助不断扩张的资本运作,在全球规模上持续、深入地交流与互动,越来越呈现出整体性发展的趋势,相似性在增加,色彩鲜明的差异在消失,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越来越有超越本土化的趋势。
美国学者彼得?伯杰概括了文化全球化的四种载体,一是被称为“达沃斯文化”的国际商业精英群体;二是被称为“学院俱乐部文化”的国际知识精英群众;三是“麦当劳世界文化”;四是“福音派新教”或任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通常指宗教性群众活动,所谓全球化就是文化性的物质及观念借助这四种载体从西方向世界其他地区的运动传播。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
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
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
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
……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
”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
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
从这个角度看,大众传媒执行了一个悖论的角色。
大众媒介有设置议题的功能,就积极意义而言:受众通过媒介不仅了解社会信息及公众关心的热点等问题,而且根据大众媒介对一个问题或议题的强调,学会应该对它予以怎样的重视。
全球化大众文化中的文化霸权
Vol.33No.3M ar.2012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文化霸权理论的提出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在《狱中札记》一书中,吸取了意大利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提出著名的“文化霸权(culture hegemony )”理论。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理论包括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
本文则主要阐述其文化霸权中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所谓文化霸权实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导权:“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就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就最终成了统治者,但它即使是牢牢地掌握了政权,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
”[1]这里,“智识和道德的领导权”与“统治”有本质不同,“智识和道德的领导权”也就是“文化领导权”是统治集团在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对被统治阶级的所实行的一种间接统治,表明的是一种思想意识的社会关系。
而“统治”也就是“政治统治权”是指统治阶级依靠统治阶级的暴力和国家机器的强制能力对社会政治领域进行统治。
政治统治权和文化领导权并总是在同一时间取得,当一个阶级获得政治统治权时,它有可能没有争取到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文化领导权能为政治领导权的获得奠定思想基础,所以一个社会集团应该在赢得政治领导权之前取得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并不是一种简单和粗暴的压迫与反压迫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获得文化霸权,统治集团被迫向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求做出妥协和适当的让步,让被统治阶级逐渐认同统治集团的世界观,最后甚至同化到霸权(意识形态)中来。
因此在葛兰西看来,文化霸权不是稳固不变的,而是在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达致妥协的动态领域。
美国文化霸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美国文化霸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作者:马理惠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06期【摘要】当代美国的文化霸权在世界上具有其代表性,美国的文化霸权在其对外扩张方面多种多样,手法不断翻新,这应该引起我国足够的重视。
本文揭示了美国文化霸权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应从加强经济基础建设、提高重视程度、凝练核心价值、发展文化产业和增进高新技术应用五个方面加以应对。
【关键词】文化霸权美国文化霸权应对策略“霸权”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希腊文中,指的是来自于其他国家的统治者,“文化霸权”最早来自于意大利人葛兰西在其著作《狱中杂记》,他指的是社会阶层的统治关系,而且这种统治关系不仅仅限于政治,还包括了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等,因此,“文化霸权”指的是将自身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加在其他民族身上,甚至完全让其他民族否定其本身的人生价值观而接受外来的。
一、美国文化霸权主义概述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当前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美国想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强烈。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美国凭借自身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将自身的文化逐步渗透到其他国家,使得其他国家和民族逐步抛弃自身的文化理念,民族凝聚力逐步减弱,这种文化霸权主义将会使得美国进一步控制其他国家。
当前世界各地美国文化是处处可见的,仅仅从电影产业方面就足以看出:美国的电影产量只占得到世界电影产量的7%左右,但放映时间却占世界电影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美国出口的大片抢占了全球电影市场绝大部分的票房。
此外,美国音乐、服饰等对于其他国家的大量出口,表明了美国文化霸权的咄咄逼人之势,这种看不见的文化侵略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美国文化霸权主义表现美国的文化霸权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其他国家大量输出其文化产品,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掠夺;二是将其社会意识融汇到其文化产品中,利用产品的出口将其社会价值观渗透进入其他国家和民族。
浅谈对文化霸权、“编码解码”及大众文化理论的认识
的理论都特别重视传媒的作用,霍尔正是 将文化霸权与媒体的研究相联结。霍尔是 当代从文化研究视角研究大众传播及通 俗文化的大师级人物,他的诠释框架以马 克思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核 心,并借鉴了阿尔都塞、葛兰西等人对传 统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以及民族志、语言 学、符号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一方面,他认 为事物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存在一些表 征系统,通过概念和符号构成了意义。人 们积极使用符码—— —编码,将事物编入符 码— — —以及靠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进行 翻译或解码来维持。对于传媒,霍尔又从 了解社会统治秩序、国家形成及其维系的 过程来理解其角色并对其进行意识形态 批判。还将这两种理论资源融合在他的著 作中,进而又提出了为人熟知的媒体研究 中著名的三种解读方式:倾向式解读、协 商式解读和反抗式解读。
【关键词】文化研究 文化霸权 大众文化 编码解码
一、文化研究学者理论的相关性概述
. All笔者R认i为gh,意ts识形R态es理e论r、v文e化d霸.权、
“编码”与“解码”、大众文化理论四者是 一条连贯的线。后者以前者的研究为基 础,又突破了前者,甚至被认为是对前者 的颠覆,实则不然。
3、费斯克及其大众文理论
霍尔的理论直接导致了新的受众研 究浪潮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与 80 年代 初期兴起,它的发展呈现出了两种趋势, 其中一派的代表就是约翰.费斯克,他将受 众的能动性进一步放大,走上了“符号民
主”的道路。费斯克认为,文本仅仅是意义 的储藏物,等待着读者通过多种方式来激 活和解读。所以,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在 他看来,其价值在于它把分析重点转向了 受众即解码者。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文本 的作用被淡化了,受众的创造性得到了尊 重和肯定。费斯克认为,读者自身完全可 以自行从文本中构连意义,并从中得到愉 悦和满足。在他的著作《解读大众文化》 中,费斯克提到:“大众文化的意义仅存在 于它们的传播过程中,而不是存在于其文 本中;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文本是至关重 要的;需要将他们放在其他文本和社会生 活的关系中来理解,而不是因为或者通过 它们自身来理解,因为这确保了它们的传 播。” 在这部著作中,费斯克曾多次使用 “规避”和“抵制”两词,笔者认为,这两 个词就是对霍尔协商式解读和反抗式解 读的延伸。尽管有很多文化研究学者认为 他夸大了受众的权力,对他的理论进行批 判,但费斯克对受众创造反抗和颠覆活动 的肯定,无疑将受众研究推进了一步。
国际广告传播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国际广告传播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摘要]:国际广告在拓进人们生活的空间,带给人们一些生活准则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无可置疑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广告的形象成为一个新的能指,指涉一种来自发达国家的文化精神,折射的是对发达国家的盲目崇拜。
文章试图利用“符号批判”理论的观点来检视国际广告传播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关键词]:符号批判;符号价值;文化霸权;广告批评一、综述所谓“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在国际交流和传播领域,“文化霸权”代表经济领域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以自己的政治经济等地位来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信仰和文化内容强加在其他国家身上。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进程,文化也开始由封闭状态慢慢走向开放。
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或曰其本意应该是取消中心,尊重多元文化共存的开放境界。
但是事实上,文化的全球化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并趋于同质化的过程,这种同质化的实质正是由一个庞大而坚固的文化帝国——美国所主导。
以美国为首的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它一方面把自身的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通过各种媒介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编码在整个文化机器中,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另一方面,又通过潮水般涌入第三世界国家的商品化了的大众文化产品,如电影、光碟、商业广告等,使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第三世界潜移默化地生根发芽,并最终开花结果。
在这其中广告的传播对意识形态起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广告的发布和制作过程不仅是传递物质产品信息的过程,也是传递精神产品信息的过程。
当它为经济服务时属于经济范畴,倘若从服务对象的感化与影响上着眼,则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国际广告在拓进人们生活的空间,带给人们一些生活准则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无可置疑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文化霸权
残忍的罪犯形象,受人摆布、任人欺凌的弱者往往 是亚洲人,这就使受众容易对这一种族产生负面印 象。
第三部分 美剧中的文化霸权
中国 如何应对文化霸权?
(一)凝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传统文化中 的糟粕,联系时代要求,创新方式方法,将民族传统文 化发扬光大,提升文化本身的免疫力。
(二)对国外电影及其他文化产品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 。
文化霸权
汤林普森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有三种方式: (1)理论上,推行西方文化中心观念,宣扬西方 制度。 (2)大众文化上,通过各种文化传媒,传播西方 文化. (3)衣食住行的西方化。
文化霸权
以美国为例 •电视方面,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 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个小时。 •其他媒体方面,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广播业和报业领域控制 了全世界的信息流劢。美国耗巨资建立起庞大的对外新闻 宣传机构和媒体。 •随着全球商业媒体市场的出现,传媒业发生了重新组合。 控制全球媒体新系统的是30至40家大型跨国公司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庞大的文化产业,其 文化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My class one
据统计: •美国的电影生产总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 6%—7%, 却占据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 •全球正在放映的电影有85%来自美国好莱坞,好莱坞 影视业在海外市场的年收入达30多亿美元; •美国电影市场上外国电影的份额不足3%。
什么是文化霸权?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先进的具有较 高民主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统治方式 已不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宣传,通过 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让广大 的人民接受他们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戒世界 观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在《南方问题的 一些情况》中,葛兰西第一次明确使用了 “文化霸权”这一概念。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及其研究意义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及其研究意义摘要:文化霸权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
他的文化霸权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与权利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选择。
关键词:文化霸权葛兰西研究意义一、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内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是社会统治集团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控制模式,它的产生背景是社会冲突。
文化霸权观念不在于强迫大众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知,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权利压迫,而是让个人心甘情愿积极参与被同化到统治集团的世界观。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葛兰西强调文化霸权是通过取得统治权和领导权得以维持的。
他说:“文化霸权的事实是假定采取步骤照顾到了蒙受文化霸权集团的利益和倾向,假定是做出了某种妥协平衡。
他指出,文化霸权是占支配地位的集团与被支配地位集团之间谈判的结果,是一个以抵抗和融合为标志的过程。
2.葛兰西提出了以争夺市民社会为核心的文化革命观。
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的产生及转化都是市民社会的产物,西方社会不同于东方社会就在于西方社会形成了独立的市民阶层。
他在《狱中札记》里明确指出:“目前我们所能做的是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层面:一个可以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被称作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另一个可称作‘政治社会’或‘国家’。
”葛兰西所指市民社会是指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政治社会则指国家和政府政治活动领域。
国家作为政治社会的主要内涵同市民社会并列,构成了上层建筑的主体。
因此市民社会不再单纯代表传统的经济活动领域,而代表着从经济领域中独立出来的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它在人类社会机制的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资产阶级不但拥有政治上的领导权,而且取得了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葛兰西才提出,在西方国家,掌握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是掌握政治社会领导权的前提条件,革命重心应该从暴力夺取政权转向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其中核心是取得文化领导权或意识形态领导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000)
摘要: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是当前进行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它进一步开拓了大众文化的研究领域,赋予了大众文化的政治性。
文化霸权不是一种赤裸裸的支配关系,而是建立在自愿同意的基础上的领导权。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多元文化格局的重组和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重构,共同促进了文化霸权主义的历史性出台。
大众文化既是文化帝国主义的进行全球性扩张的战略要地,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战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坚决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民族的大众文化,执政党必须通过文化方式牢牢掌握大众文化的领导权。
关键词:文化霸权;大众文化;葛兰西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029-02
一、文化霸权理论的提出
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 Antonio)在《狱中札记》一书中,吸取了意大利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提出著名的“文化霸权(culture hegemony)”理论。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理论包括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
本文则主要阐述其文化霸权中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所谓文化霸权实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导权:“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就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就最终成了统治者,但它即使是牢牢地掌握了政权,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
”[1]这里,“智识和道德的领导权”与“统治”有本质不同,“智识和道德的领导权”也就是“文化领导权”是统治集团在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对被统治阶级的所实行的一种间接统治,表明的是一种思想意识的社会关系。
而“统治”也就是“政治统治权”是指统治阶级依靠统治阶级的暴力和国家机器的强制能力对社会政治领域进行统治。
政治统治权和文化领导权并总是在同一时间取得,当一个阶级获得政治统治权时,它有可能没有争取到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文化领导权能为政治领导权的获得奠定思想基础,所以一个社会集团应该在赢得政治领导权之前取得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并不是一种简单和粗暴的压迫与反压迫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获得文化霸权,统治集团被迫向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求做出妥协和适当的让步,让被统治阶级逐渐认同统治集团的世界观,最后甚至同化到霸权(意识形态)中来。
因此在葛兰西看来,文化霸权不是稳固不变的,而是在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达致妥协的动态领域。
可见,霸权的形成即领导权的获取,是通过“赢取积极的认可和信任”,而不单是靠领导者手中的权力强迫被统治阶级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心屈从。
葛兰西所提出的文化霸权理论开拓了大众文化的研究领域,赋予了大众文化巨大的政治可能性。
大众文化作为市民社会的一种主导文化形式,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那里,实现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差异。
葛兰西的理论原本是描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文化领导权形成过程,赛义德受到这种分析方法的启示,把这一理论扩展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关系上,就是因为他敏锐地发现到了当前全球化状态下国际政治的新特点,看到了政治与文化的密不可分。
在此,“文化霸权”演变成了“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霸权是统治者在国内进行文化统治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通常在政治上具有中性意义。
而当扩展到文化霸权主义,其通常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文化优势和发达的传媒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文化思想上的控制。
二、文化霸权主义在全球化大众文化中的表现
在全球化的平台,某些强势文化凭借强势的大众传媒,控制和压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的文化创新能力,从而中断发展中自主发展文化的进程,逐步丧失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
近年来,全球化平台上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又急切地想融入到全球
化进程中。
这两者共同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势必须和国际社会紧密结合,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
这毫无疑问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其它强势文化的入侵。
“如果说自由贸易是经济强大的国家渗透、统治经济弱小的国家的机制,那么信息自由流通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强加给贫穷、弱小的社会的渠道。
”[2]尤其是美国作为世界顶级的文化工业强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这支配性角色。
美国通常在全球化旗号的掩盖下,在世界范围内大势销售蕴含着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产品,试图把美国的文化符号强加于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而美国的本土文化市场又是文化全球化的最大绝缘体。
最近热映的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系列在中国受到极大的欢,这个系列电影表面上包含了很多中国文化符号,比如熊猫,中国功夫,春节等,然而在种种中国文化符号包装下传输的却是美国人的主流思想和信念,比如个人英雄主义,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可以说,大众文化是文化帝国主义的殖民入侵同本土民族文化的奋起抵抗的场域。
我们让观看影片的同时,也被灌输了西方的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认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甚至向往西方文化,从而自下而上地冲击我国的的传统文化。
费斯克曾提出大众消费中包含两种经济,第一种是金融经济,第二中是文化经济。
大众消费的文化经济中大众消费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文化符号意义和社会意义。
文化经济的意义在于消费者可以辨证地对大众文化进行不同的理解和消费,消费者在享用文化产品时不一定就全盘接受生产者原本要赋予它的意义,可以部分同意甚至反对文化产品所呈现出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消费呈现多元性,是对自上而下的文化统治另类的反抗。
因此,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大众文化所包含的意义与快感,永远处于形成和变化之中。
[3]大众文化产业化的现代意义不仅表现在信息交流模式方面,更是扩展到在文化空间方面。
在美好和公正的的掩饰下,全球化的实质却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达国家之间交流的不平等性。
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史中,西方国家并不使是总占据优势。
当西方中产阶级掌握了文化领导权后,发现语言体系中处处有不利于本阶级的词汇,再加上文化领导权掌握不牢固,于是为了文化霸权主义的推行,资产阶级利用手中既得权利,常常用单薄的新词汇来取代内涵丰富的旧词汇。
[4]当今,“中产阶级”,“小资”等词汇已流行于大众文化的语言之中。
通过词汇替换,文化霸权主义改写了大众文化的语言体系;通过全球化,文化霸权主义侵蚀到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本土化,文化霸权主义企图在发展中国阻碍其本土文化发展。
三、文化霸权主义在中国大众文化中的表现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袭来,大众文化逐渐兴起,并且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连精英文化也要吸取其营销策略和表现形式。
因大众文化而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度威胁到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权。
我们大众文化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不是文化产品的匮乏,而是精神空虚,信仰缺失,享乐主义盛行所导致的领导权旁落。
因为大众文化和微观政治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在市场化运作中鼓吹消费主义,并趁机建构自身话语权,同时阻碍其他文化的发展和语言体系。
大众文化发展至今,与政治意的关系愈加明显。
这样以来,我们就应当正确指导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将其融入到当代文化发展框架中来。
要合理指导大众文化的发展,在可控制范围内协调好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平衡关系,有利于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本民族传统文化,巩固和发展主流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就初步提出了中国大众文化的正确战略思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文化”,表明着党中央已经在国内掌握文化领导权。
正确的战略思想凝聚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号召广大的人民群众开创新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党中央能取得文化领导权与民众的忠心拥护密不可分。
当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新的战略思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
到世纪之交,中共中央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文化理念。
特别是中共
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主流意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进一步明确了21世纪的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构想。
四、结束语
文化霸权主义的提出揭示了文化和政治之间的隐蔽关系,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展开,西方发达国家趁机将本民族的主流文化渗透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大众文化中,以达到逐渐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化发展和民族意识。
然而为尽快加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并未清晰地意识到本民族文化正逐渐被西方文化同化。
因为文化霸权主义并不是简单的暴力统治,而是一种缓慢的而有意识的侵蚀。
对此,广大发展中国家要警惕西方国家运用文化霸权主义阻碍其民族文化发展,同时又要善于借鉴文化霸权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本民族的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