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霸权
简述文化霸权主义

举例说明文化霸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实质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变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的突出反映。
它是指在文化交汇过程中,一些西方经济强国以一种不平等的态度,不考虑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按照自己的标准,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一厢情愿”的向不发达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或文化输出,将文化入侵作为实施霸权的手段,对其他国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企图搞“文化一体化”,久而久之,使经济上弱势的国家最终丧失其文化主权以致国家主权,成为其和平演变的对象。
如果说老牌帝国主义主要是用火炮征服世界,奴役弱小国家人民的话,那么如今的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帝国主义正凭借文化渗透不动声色地征服各国人民的心,使得人民自觉地服从超级大国的霸权。
用亨廷顿的话来说就是,"西方,特别是一贯富有使命感的美国,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力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他们的体制"。
下面从外交活动、对外信息传播、广告宣传、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举例说明文化霸权主义的概念:一、外交活动方面:美国从20世纪末对军事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调整,但其称霸世界的基本目标是不变的。
1999年1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宣布恢复“星球大战”计划;1999年5月27日,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了增加防务预算的决定;1999年4月"面向21世纪的北约新战略"概念终于正式出台,使北约成为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实行新干涉主义、新遏制主义战略的最重要工具;这一系列看似一件件分散的孤立的事件,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同样的深刻背景,这就是美国在世纪之交加紧推行的称霸全球的总战略。
2007年4月1日,在我海南岛东南104公里海域上空,美国EP3侦察机撞毁我国一架战斗机,该架战斗机飞行员王伟被迫跳伞后牺牲。
随后未经中方允许,美国间谍飞机侵入我领空并降落在海南岛领水军用机场。
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的含义:文化霸权,由葛兰西提出的。
是指除了以暴力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里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职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之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
文化霸权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了文化自身的功能,更进一步地说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是指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群体,通过非正规权力机构所产生的控制力量,多表现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上。
葛兰西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先进的具有较高民主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统治方式已不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宣传,通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让广大的人民接受他们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或世界观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
(一)、文化霸权主义三个理论层面:1 、市民社会葛兰西笔下的“市民社会”是指民间社会组织的集合体,是创建新的意识形态和散布统治阶级思想的“公共领域”,是复杂的意识形态、文化关系的总和。
它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学术文化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介构成的,它作为宣传和劝说性的机构代表的是舆论”,众所周知,市民社会是整个国家和政治社会的基础。
2、统治权和领导权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政治统治权”和“文化领导权”两方面,而文化领导权起着比政治统治权更为根本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统治与被统治的争斗并不是简单地显现为赤裸的反抗和压迫。
统治阶级除了依靠暴力来维持社会的秩序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意识形态的领导来争取被统治者的自发同意和拥护,从而使得统治合法化。
文化霸权所给予我们的不是一种静止的或静态的统治模式,而是一种动态的统治方式,一切都正在进行中,是统治与反抗之间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平衡,或如葛兰西所说的“运动中的平衡”。
3、有机知识分子阶层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导权的行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日本文化霸权渗透的现象解析以动漫媒介为例

三、数值分析方法
基于FLAC3D和振动台试验数据,我们提出了一种数值分析方法,以实现对液 化场地桩基动力反应的精确模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液化场地模型:利用FLAC3D建立液化场地的三维模型,并考虑地质 体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
2、施加边界条件:在模型边界上施加适当的约束条件,以模拟振动台试验 中的边界条件。
2.行为方式的影响:受到日本动漫中角色行为的影响,部分年轻观众可能模 仿动漫中的暴力行为,导致现实生活中的暴力事件增加。此外,动漫中的过度美 化战争和民族主义情绪也可能使年轻观众对历史事件产生误解,影响他们的价值 判断和行为决策。
五、对策
面对日本次演示化霸权渗透的现象,我们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对策。以下提出 几个建议:
3.意识形态的灌输:日本动漫作品经常蕴含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色 彩,宣扬日本民族的优越性和扩张野心。这些作品容易激发观众的民族情绪,不 利于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影响
日本次演示化霸权渗透对年轻群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下从价值观和行为 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价值观的塑造:日本动漫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刻画成顺从、依赖男性的人 物,这容易使年轻女性认同并内化这些价值观。同时,动漫中的暴力元素也容易 使年轻观众误以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这些价值观不利于年轻人的健康 成长和社会和谐。
谢谢观看
四、妖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妖怪文化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现代创作者在继承传 统妖怪形象的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的妖怪形象。例如,《进击的巨人》中的巨人、 《鬼灭之刃》中的鬼等,都是现代创作者的创作成果。这些新的妖怪形象,既保 留了传统妖怪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关于文化霸权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话题——文化霸权。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霸权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下面,我将从文化霸权的定义、成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与大家进行深入的交流。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文化霸权的定义。
文化霸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文化输出、传播和渗透,使其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成为全球主流,从而在文化领域获得主导地位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经济发达、文化软实力强大的国家。
文化霸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一些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水平,逐渐形成了对全球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另一方面,文化霸权也是西方国家长期殖民扩张和全球文化输出策略的结果。
这些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将自身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于其他国家,从而在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文化霸权对全球文化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导致文化同质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
其次,文化霸权可能对被侵略国家的文化自尊心和文化认同产生冲击,甚至引发民族矛盾。
最后,文化霸权还可能成为西方国家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影响国际政治稳定。
面对文化霸权,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 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
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共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3. 倡导文化平等观念。
我们要尊重各国的文化主权,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4. 强化文化自信。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
总之,文化霸权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积极应对。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构建一个文化多元、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谢谢大家!。
什么是文化霸权,它如何影响文化多样性?

什么是文化霸权,它如何影响文化多样性?文化霸权是指某个文化具有支配权和主导地位,而其他文化则受到压制和边缘化的现象。
这种霸权是建立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基础之上,表现为某个国家、民族、种族、宗教等文化的垄断和支配。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文化受到了歧视、忽视和排斥,最终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受损。
为什么文化霸权会影响文化多样性?1. 压制与边缘化文化霸权往往会导致某些文化被忽视和边缘化,甚至被认为是“不合法”的文化。
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少数族裔、宗教信仰者和性少数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受到了打压和排斥。
这种压制和边缘化会使得这些文化受到伤害和破坏,文化多样性也因此遭到了侵蚀。
2. 统一化文化霸权往往会导致某个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其他文化则被边缘化或消失。
这种文化的统一化会使人们失去了传统的文化特色和认同感,导致文化多样性逐渐减少。
此外,统一化也会导致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的降低,从而对文化多样性带来不利影响。
3. 偏见和歧视文化霸权往往伴随着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歧视。
例如,在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下,许多非西方的文化被贬低和看轻,被认为是“落后”、“野蛮”、“非文明”等等。
这种偏见和歧视会影响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最终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受损。
4. 文化认同危机文化霸权往往会导致人们的文化认同危机。
在文化霸权的影响下,人们可能会失去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认同感,转而追求所谓的“主流文化”,从而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流失。
面对文化霸权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办?1. 尊重文化多样性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文化差异,平等地对待所有的文化和群体。
我们还应该推崇“文化交流”和“文化共享”的理念,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2. 学习其他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其他文化,了解其他文化背后的思想、信仰、价值观等等。
我们还应该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面对文化多样性。
第七章 文化霸权理论PPT课件

家民族文化——陈凯歌〈孩子王〉中的主体性》。 3、意识形态的再发现——霍尔的表征主义理论。 霍尔的“建构主义”的意识形态观。
4、汤普森与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图
(1)大众媒介与意识形态
(3)意识形态运行图
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
一般模式 一些典型的象征建构谋略
合法 统一化 分散化 具体化
转移、美化 标准化、统一化象征 分化、排他 自然化、永恒化
阅读书目:
1、阿尔杜塞:《保卫马克思》 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4、汤林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5、斯图亚特·霍尔:《表征》 6、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7、霍尔:《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我没有看过) 8、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台北。
论点一: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大众传 播的性质与影响放在核心位置。
论点二:大众传播的发展大大扩大了意识形态在现 代社会中运作的范围。
论点三:我们不能只通过分析传媒机构的组织特征 或传媒信息的特点分析大众传播的意识形态性质; 传媒信息也必须联系它们被接受它们的人所取用 时的具体背景和过程加以分析。
2、内容——“动态的统治”
霸权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一个政治阶级的霸权是 指那个阶级成功地说服了社会其他阶层接受它自 己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标准。
3、 核心——争夺文化的领导权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自然不是对上层建筑作用的简
单肯定,葛兰西对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进行了重 新建构。他把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分为:市民社会, 政治社会和国家。文化霸权强调不同阶层争夺领 导权。 4、文化霸权、知识分子和大众 葛兰西在讨论文化霸权的时候,特别强调了“知 识分子”的作用,当然,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什 么是知识分子。关于知识分子我们知道是比较困 难的东西,譬如有人区分普遍是知识分子和特殊 知识分子,萨义德的专门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 子。
什么是文化霸权主义

什么是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是指一种文化上的控制或压迫形式,其中一种文化被认为是主导、优越或普遍适用的,而其他文化则被边缘化、排斥或压制。
这种现象通常由政治、经济或社会力量产生,其目的是通过强制性或隐性手段,将特定文化的价值观、观念和习俗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
文化霸权主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
文化输出和传播:某些国家或文化集团通过媒体、电影、音乐、文学等形式大量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文化则受到边缘化。
标准化和同质化:一些国际性标准、规范和价值观被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导致文化同质化和异化,使得多样性和独特性受到威胁。
文化侵略和剥夺:在全球化进程中,一些主导文化可能通过经济、政治或军事手段强行推动其文化和意识形态,剥夺其他文化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
文化消费主义:以消费文化为核心的生活方式被大肆宣传和推广,使得一些地方性文化和传统习俗受到冲击和侵蚀,导致文化同质化和
失去多样性。
文化霸权主义的存在可能导致文化认同危机、文化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平等对话,确保各种文化都能够自由发展和相互尊重。
浅析文化霸权理论与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

浅析文化霸权理论与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文化霸权理论是指一个文化体系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对其他文化进行操控和压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外来语中也得到了体现。
外来语,指的是从外国语言中借用过来,并在本国语言和文化中使用的词汇。
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问题,是指来自特定文化背景的外来词汇在本国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本国文化和语言产生影响和压制的现象。
本文将从文化霸权理论和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现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文化霸权理论是由文化学者格兰迪·特纳(Gramsci Antonio)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文化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能够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形态,这种意识形态通过统治阶级的文化影响,对其他阶级进行文化压制和操控。
文化霸权通过主导文化产业、教育体系、媒体等途径,使得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对其他文化及其相关语言进行边缘化和排斥,致使社会出现文化不平等和文化流失的现象。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带来的文化和语言霸权所造成的文化压制现象十分普遍。
在国内,一些英语单词也逐渐被广泛使用,如手机(cellphone)、咖啡(coffee)等,而传统的中文表达逐渐被边缘化。
这种现象体现了英语文化对其他文化的主导地位和文化霸权对本国文化的影响。
外来语中的文化霸权问题在语言和文化领域也有着明显的表现。
外来语大多来源于发达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体系,这些词汇在本国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本国文化和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语言方面,大量的外来词汇,如科技术语、商业术语等,对本国语言造成了冲击和压制。
一方面,这些外来词汇的使用减少了本国语言的纯粹性和独特性,逐渐淡化了本国语言的地位和作用。
在科技和商业领域,大部分专业术语都是外来词汇,如计算机(computer)、网络(network)、管理(management)等,这些外来词汇在本国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本国语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制。
什么是文化霸权?如何看待它?

什么是文化霸权?如何看待它?文化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它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而文化霸权就是某一文化群体通过政治、经济、社会等手段强制将自己的文化理念、价值观推行到其他群体中并取代其他文化。
下面是对文化霸权的一些解读和对待方式。
1. 什么是文化霸权?文化霸权指的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领域中,某一种大势文化和观念能够强势主导和压制其他多样性文化,由一部分懂得运用话语权和资本的人主导,给予其他文化群体带有侵略性或者歧视性的标签和评价。
文化霸权的传播途径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日常生活甚至是社会价值观。
2. 如何看待文化霸权?在国际化现代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文化霸权大量存在,我们可以站在以下几个角度,对待文化霸权:(1)认识到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保障多样性文化的平等地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都应该被认可和尊重,并且不应该因为一部分人的、一部分地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碰撞而漠视和压制自己的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保障每一个文化的平等地位。
(2)加强文化自我认知和文化教育加强文化自我认知和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认知水平,让我们更为深刻而理性地了解多元性文化的存在和价值。
通过全方位的文化教育,我们可以开放的现代视野与全球多元性文化进行对话,使得文化既保持独特性,又与时俱进。
(3)消除文化歧视文化歧视是文化霸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应该认识到各种文化的平等和尊重,消除文化歧视现象。
只有真正实现多元性文化的平等与和谐,才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3. 总结文化是人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的总和,文化多样性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而是解放思想的需求。
文化霸权导致文化多样性被压制和减少,开放的视野与全球多元性文化的对话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提高文化自我认知,维护多元性文化的平等和尊重,消除文化歧视现象,全方位地促进文化多元性和文化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文化霸权?

什么是文化霸权?文化霸权是指一种文化体系以及这种文化体系所代表的价值、信仰、思想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它能够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和压制。
文化霸权通常是由于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要发达,因此该地区的文化体系会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吸收和模仿,最终形成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的特征有哪些?1. 统一性与普遍性:文化霸权所代表的文化体系通常具有普遍性和全面性,包含众多的元素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其所表现的价值观、思想以及信仰等均会深入到其他地区,并影响其他文化。
2. 超越性:文化霸权常常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所传递的艺术、文学、音乐等文化元素通常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品质。
3. 可塑性:文化霸权不断地发展与演变,它的内容、形式和意义都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异,但其核心的内涵和基本的价值观则一直保持着不变。
文化霸权的影响有哪些?1. 蚕食其他文化的根基:文化霸权强大的传播力度,常常会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引进其他的文化领域,这样就会逐步取代其他文化的传统,使其失去存在的土壤和基础。
2. 造成文化失衡:文化霸权会使得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成为主流,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则会被边缘化或忽略,最终造成文化失衡的情况。
3. 侵蚀地区文化:在文化霸权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会受到猛烈的冲击和夷平。
为了迎合文化霸权,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会努力改变自己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最终侵蚀和瓦解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如何应对文化霸权?1. 党和国家应该注重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其是在国际交往中要注意在文化方面的自我表达,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识中国。
2. 加强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同时,应该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让本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 大众也应该注重对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增强文化自信,避免盲目追求其他文化,应该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传承。
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的含义:文化霸权,由葛兰西提出的。
是指除了以暴力来保护社会的政治经济次序以外,还一定具存心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致使被统治者在内心看法上的服从和知足于现状,而这类领导职能成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崇奉之上,也就是成立在一致的意识形态上。
文化霸权理论已经成为今世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门问题。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重申了文化自己的功能,更进一步地说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文化霸权( cultural hegemony),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是指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集体,经过非正规权益机构所产生的控制力量,多表此刻意识形态与价值看法上。
葛兰西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先进的拥有较高民主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统治方式已不再是经过暴力,而是经过宣传,经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让广大的人民接受他们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或世界观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
(一)、文化霸权主义三个理论层面:1、市民社会葛兰西笔下的“市民社会”是指民间社会组织的会合体,是创立新的意识形态和分布统治阶级思想的“公共领域”,是复杂的意识形态、文化关系的总和。
它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学术文化集体和各样新闻媒介构成的,它作为宣传和劝告性的机构代表的是舆论”,尽人皆知,市民社会是整个国家和政治社会的基础。
2、统治权和领导权葛兰西以为,一个社会公司的霸权地位表此刻“政治统治权”和“文化领导权” 双方面,而文化领导权起着比政治统治权更加根本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统治与被统治的争斗其实不是简单地展现为赤裸的抗争和压迫。
统治阶级除了依靠暴力来保持社会的次序以外,更重要的是还一定经过意识形态的领导来争取被统治者的自觉赞成和拥戴,进而使得统治合法化。
文化霸权所赐予我们1 / 3的不是一种静止的或静态的统治模式,而是一种动向的统治方式,全部都正在进行中,是统治与抗争之间的一种不停变化的动向的均衡,或如葛兰西所说的“运动中的均衡”。
文化霸权 的名词解释

文化霸权的名词解释文化霸权:对于国际媒体、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的控制和主导地位,以及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影响力。
引言:文化一直是人类交流和认同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霸权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对文化霸权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讨论。
一、定义和起源文化霸权一词最早被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
它指的是由全球媒体和文化产业中的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操控和控制的现象。
这种霸权地位主要源自于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能力和技术实力,以及媒体的全球传播网络的控制。
二、文化霸权的表现形式1. 市场占有率:发达国家的娱乐产业占据着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好莱坞电影、美国音乐、韩流风靡全球,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的代表。
2. 语言优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普及,因此英语文化也占据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听众。
3. 文化价值标准:西方文化被视为世界的标准,而其他文化被认为是“非主流”的。
4. 媒体影响力:全球媒体巨头的垄断地位使得他们能够塑造和传播特定的文化价值和观点,从而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三、文化霸权的影响1. 同化和依赖:在文化霸权的影响下,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逐渐消失或被替代,人们趋向于接受和模仿发达国家的文化。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霸权的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间产生了冲突和对抗。
文化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3. 文化多样性的消亡:发达国家的文化主导地位使得其他国家的文化无法得到充分的呈现和传播,导致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四、文化霸权应对之策1. 加强文化自信:各国应该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文化独立性。
2. 提倡多元文化:鼓励各国互相交流和学习,充分展示各自的文化特色,构建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
3. 发展本土文化产业:加强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自身在全球文化市场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4. 打破媒体壁垒:鼓励跨国合作和文化交流,打破媒体巨头的垄断地位,促进全球媒体的多元化发展。
美国文化霸权与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产业垄断
03
美国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著优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
文化产业受到打压和排挤。
02
美国文化霸权的手段与影响
文化输出与传播
电影、电视节目和音乐
美国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节目和音乐等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影响力,通过这些媒介,美国向全球输出和传播自己的 价值观和文化。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国际竞争力。
03
保障社会稳定
国家文化安全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减少社会矛盾和文
化冲突。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要性
01
抵御外来文化渗透
02
保护本国文化独立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来文化对 本土文化的渗透日益加强,维护国家 文化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民族自尊和 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文化 安全是保护本国文化独立性的必要手 段。
《美国文化霸权与国家文化安全》
2023-10-26
目录
• 美国文化霸权的形成与背景 • 美国文化霸权的手段与影响 • 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与重要性 • 美国文化霸权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 • 应对美国文化霸权的策略与建议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01
美国文化霸权的形成与背景
定义与概念
文化霸权
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对全球或区域文化产生显著 影响,通过控制和传播文化产品、观念、价值观等手段,达 到塑造和巩固自身地位的目的。
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为本土文化产业注入 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促进创新发展
推动本土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意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 文化产业增长点。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增进国际了解
文化霸权

反思全球化中背景下的“文化帝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们必须看到全球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形式,这就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强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挑战和文化霸权的出现。
文化霸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葛兰西提出,他认为文化霸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统治形式。
统治阶级要统治市民社会,就必须借助文化人和文化机构,使自己的伦理、政治、文化价值观成为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使广大群众“自由”“统一”统治集团所提供的社会生活方式。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推行文化霸权,是指由于政治霸权意志的驱动,那些经济发展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运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加以影响、渗透和侵略,从而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世界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思潮,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强调,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信念:西方文化具有普世性,也就是说西方文化不仅属于西方,更是一种全人类的标准。
西方文明正是在这样一种“以我为中心”信念的支配下,形成了“东方学”,而西方世界正是依靠炮制和宣传“东方学”来统治东方世界的。
这种西方大国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文化关系的批判性理论,就是“文化帝国主义”,它主要是揭示和批判西方世界在进行政治经济入侵过程中,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的文化扩张、文化霸权。
这种入侵一改以往赤裸裸的凶残面孔,带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似乎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引导。
但是随着西方政治、经济的世界性发展,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也开始在全世界发生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世界的西方化。
”这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上的西方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殖民。
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是背道而驰的,也往往被作为所谓的“一元化”倾向的主要来源。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占据着主流和中心的地位,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信息流动,从而使得以发展相对较差的国家地域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弱势文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论文

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论文•相关推荐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论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霸权”是指一国通过文化扩张,将其价值观念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从而影响和改变其价值观、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甚至是社会制度,以期实现对该国的征服和控制,取得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所不能达到的目的的一种行为。
二战后,文化霸权作为西方对于东方的殖民主义政策,作为西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权力话语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迅速蔓延和日益普及,凭借信息传播媒体进行文化扩张变得越来越便利。
西方文化霸权在媒体和新闻掩盖下日益扩张,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但却不容易被社会大众察觉,这是因为这种形式的文化扩张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本文初步探索了西方文化霸权在新闻媒体中的体现。
一、文化霸权:对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古希腊文中,“hegemony”原本的意思是强调“领导力”的重要性,但是在马其顿征服之后,在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征服”的含义,有了这两个外延意义,“hegemony”就被理解为霸权沿用至今。
“文化霸权”是指一国通过文化扩张,将其价值观念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从而影响和改变其价值观、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甚至是社会制度,以期实现对该国的征服和控制,取得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所不能达到的目的的一种行为。
其从本质上来说是在文化掩盖下的没有硝烟的战争,饱含发达国家力争向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乃至全世界进行经济和文化控制的企图。
文化霸权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出来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的马克思理论家Antonio Gramsci在他的Selections from thePrison Notebook中首先提出来。
什么是文化霸权?

什么是文化霸权?文化霸权是一个源于西方文化体系,将其文化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以及其它文化系统,形成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的文化占领现象。
这种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包括艺术、文学、思想、习俗等各种方面。
本文将以有序列表的方式详细解读文化霸权现象。
一、文化霸权的起源文化霸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殖民时代。
当时,欧洲国家通过海外扩张和殖民主义手段,将欧洲文化和价值观强行传播到其他地区。
因此,西方文化逐渐占领了全球文化市场的主导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霸权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对其他文化造成了很大影响。
二、文化霸权的特征文化霸权是由几种核心特征所组成的:1. 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指的是西方文化的确能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其它文化却很难进入发达国家的文化市场。
西方文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广泛包容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的所有文化和价值观念。
2. 大多数控制文化市场权力的机构和组织都是由西方世界掌权,这些机构适用的标准和规则,自然也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们会自然而然地偏向于西方的审美标准和文化特征。
3. 文化霸权依赖于科技和市场机制的支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机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严重。
这有利于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其他的文化却很难进入到发达国家的市场。
三、文化霸权的影响文化霸权给世界既带来了利益,又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如下:1. 文化霸权使多样性和自由表现方式日益受到限制,一些不符合西方审美标准的文化被束之高阁,缺失了自己的表达平台。
2. 在开发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很多文化的特质和内涵被消失,因为其它文化标准被削弱,失去了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这过程不仅限于商业化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媒上存在。
3. 文化霸权不断通过大众传媒渗透到年轻人心中,逐渐形成一种认为西方文化更高尚、优越的价值观,使得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迷恋西方文化,这样偏向于西方文化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使得年轻一代的认知和思想也日益向西方模式靠拢。
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

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霸权成为了一个备受的话题。
文化霸权是指某一种文化或者价值观由于其强势地位而被其他文化或者价值观被迫接受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当今世界中非常普遍,因此对于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后殖民批评策略则是一种对于文化霸权现象进行分析和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文化霸权和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展开讨论,以期对于这种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文化霸权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
在古罗马时期,罗马文明就是一种文化霸权,它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传播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同样,在近代历史上,西方国家也通过殖民扩张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文化霸权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它不再仅仅依靠军事和政治手段,而是通过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传播。
文化霸权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都有表现形式。
在文化领域,文化霸权表现为对于其他文化的压制和排斥。
例如,某些西方国家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视为普世价值,并试图将其强加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政治领域,文化霸权表现为对于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的否定和批判。
在经济领域,文化霸权表现为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和资源的掠夺和侵占。
后殖民批评策略是一种对于文化霸权现象进行分析和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它认为,文化霸权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殖民主义密切相关的。
在当今世界中,虽然殖民主义已经结束,但是它的影响仍然存在,并且表现在各个领域中。
因此,后殖民批评策略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这种影响,并寻求一种独立自主的文化和价值观,以摆脱文化霸权的控制。
后殖民批评策略在文化霸权研究中的适用性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后殖民批评策略可以深入分析文化霸权现象的本质和根源。
它不仅文化霸权的表现形式,还这种现象背后的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
通过对于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霸权的本质和危害。
后殖民批评策略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以研究和解决文化霸权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2012年09月13日09:06 来源:环球视野作者:陈乔之李仕燕冷战结束之后,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福轲的“话语霸权”等以研究文化为代表的学说,都令原本隐藏在政治、经济背后的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学术研究中得到更多的重视。
在这些学派的理论中,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点,这就是,要承认文化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乃至于全人类的发展中,都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所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并操纵国际体系的动作。
“文化霸权论”奠基人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指的便是国家借助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力量,加强并运用文化力量来制约和影响世界事务和其他国家内部事务的发展过程。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推行文化霸权,应该是指一个国家在其自身经济发展到相对其他国家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条件下,由于政治霸权意志的驱动,并运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加以影响、渗透和侵略,从而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
也就是说,文化霸权所体现的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文化霸权的推行必须以强势文化为基本条件,而其根本基础则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其核心动力则是强烈的政治霸权欲望。
传统的“国家安全”是指对国家疆域的保卫和防范侵略等,它“关注国家如何应对外来的军事侵略和领土侵占,以及防止外部的政治干预和经济封锁、制裁和掠夺”。
将这个“国家安全”的概念扩展到文化领域,若与上文相对应,那么“文化安全”的含义应该是:一个主权国家保证自身文化领域不存在威胁或者危险的状态。
文化安全,侧重强调国家对自身文化根本性质的保护以及文化利益的不受威胁或侵犯。
相对于传统的安全观,文化安全还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之中的“软安全”。
从国家力量的构成来划分,经济。
军事等都属于硬力量(硬实力),而文化、政治等则属于软力量(软实力)。
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文化安全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安全来讲的国家软安全。
(二)文化安全的性质是非物理性的,是一种无形的防御体系。
传统的国家安全是指国家领土的保卫和防御侵犯,它守护的是物理的空间,是有形的国土,有着明确的疆域界限。
而文化安全守护的却是文化的空间,是无形的思想领域,即一个无形、无法划界和不易感知的精神空间。
(三)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对象是隐蔽的,防御难度比军事防御更大。
传统的国家安全面对的威胁源是清晰的,侵略者一目了然,安全防范易于锁定目标,也有利于迅速采取反击手段。
而文化安全所面对的是文化侵略,侵略者常常具有不明确性与隐蔽性,通过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入传播其文化意识形态。
隐蔽性导致防范不易锁定目标,并影响有效打击。
文化安全是隐藏于国家安全中最深层的一种安全。
因为文化安全的隐蔽性是其他安全所难以比拟的,所以,守护文化空间和防御文化侵略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也是难以掌控的。
(四)文化安全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时刻需要进行维护的体系。
传统的军事侵略一般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决定军事行动难以无限期地进行下去。
相反,文化却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人类就生活在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中,因而文化渗透和侵略具有长期性。
同时,因为文化安全防御目标及其手段的隐蔽性,因此文化安全体系必须建立一种能够随时做好防御准备,以应付危机出现的应急机制。
一、当代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中国文化安全的表现与特点学术界目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有不同的解构,但其内涵界定基本为三个方面:第一,向世界推广传播自认为优秀的西方文化价值观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内容;第二,一般是以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为手段和工具的;第三、强调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全面胜利是西方霸权主义的目标之一。
总之,文化霸权主义既是西方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内容,又是其重要工具,同时更是其重要目标之一。
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除此之外,当代西方文化霸权在中国渗透扩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推行思维的“冷战”性。
提出“文明冲突论”的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冲突的焦点“将会集中在西方与一些伊斯兰—儒家国家关系中”,因此正在崛起的、代表儒家核心文化价值观的中国将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大的潜在威胁。
这种明显带有“冷战”思维的理论为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提供了不正确的理论支持。
对华推行文化霸权,是西方某些强权国家意在阻止中国崛起,巩固其在亚太地区全方位。
多领域长期霸权地位的战略组成部分。
冷战后,西方某些强权国家决策者,认识到强权政治和军事冒险失去了往日的灵光,再也不能凭借军事与政治手段为所欲为了,而利用文化作为新的侵略扩张工具,既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和隐蔽性,且渗透力强,因此文化因素得到他们的青睐。
为此,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确立的基本战略目标是,确保美在对世纪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对世界的独家领导,防止在任何地区出现能够对其领导地位发起挑战的国家或集团;在文化领域,则将反对“极权主义”、维护西方价值观念、维护天赋人权和个人自由、在全世界推进西方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模式、用西方的价值标准统一世界等作为其基本使命。
布热津斯基在其《失去控制》一书中就赤裸裸地说:“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权,增强美国的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然实施的战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综合国力有所下降,因此“文化实力”已成为“美国未来主宰世界的希望所在。
”1993年,成立不久的克林顿政府便确立了冷战后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其中之一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西方民主思想,把美国“民主的资本主义及其政治制度”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追求文化的霸权,是美国梦想建立的世界霸权的内容之一。
美国希望全世界都信奉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遵守其制定的“游戏规则”。
而中国就是其推行文化霸权的主要地区。
(二)推行范围的广泛性。
西方对华文化霸权的战略构想,是以经济全球化框架中的经济上的优势为主要依托,附加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促销”,从经济领域人手再向教育、文体等领域辐射。
西方外交的决策者们相信,只有让西方文化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内化为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从而成为西方国家的一种重要的国际政治资源,才可能用来维护和巩固西方集团的霸权地位。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文化领域。
西方文化霸权往往是隐藏在商品的背后,以经济全球化为支点,借助于其在经济上的强大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目的地推行隐含其中的西方意识形态。
仅拥有“全球第一品牌”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根据著名调查机构AC尼尔森公司在2002年的市场监测结果,可口可乐系列产品在中国饮料市场的占有率目前已超过 50%。
在中国各大中城市,随处都可以看到可口可乐的广告。
喝可口可乐成为了人们向美国高度物质文化生活看齐的行动,大批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外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和向往,导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迅速崛起。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口可乐击败中国民族饮料而大量占据中国市场,不应该被看成为是一种纯粹的经济现象,而应该被看成为是一种中国在国门打开之后,西方文化加速“西化”中华文化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现象。
同时,西方对华文化霸权的范围还扩展到教育等基础领域。
以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人的“考托”热潮为例。
赴西方国家留学或移民的一个必备前提就是要通过 TOEFL、IMTS 等语言考试。
熟悉TOEFL考试的人都应该知道,整个TOEFL的培训教材就是一部关于美国文化、历史的教科书。
听力与阅读部分的文章,几乎无一例外是介绍美国历史或宣传美国所取得各种成就。
每个学生必须按照美国式的思维方式作文,不然就很难得到较高的分数。
从某种角度看,整个语言考试的准备过程就是一个强化西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通过这种考试,西方国家在掠走了我国用大量资金培养的各领域的优秀人才的同时,还轻而易举地达到了输出其价值观的目的。
(三)推行手段的高科技性。
冷战后,西方国家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放松其对外的文化宣传,相反是加大资金投人更进一步地提升了对外宣传的地位。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积极利用其大众传媒,向全世界宣传其文化价值观,试图使全球“美国化”。
在目前网络传播受到行政限制以及卫星数字传播系统仍未全面普及的中国,对华广播成为了西方强权国家对华推行文化霸权的重要工具。
以作为美国政府资助的海外电台的美国之音(VOA)为例,目前,它每周对华的普通话广播为84小时,藏语广播为28小时,粤语广播为14小时,同时每周还保持固定的时段对中国播放电视节目。
另外由美国国会拨款成立并从1996年开始针对亚洲地区广播的“自由亚洲电视台”,目前该电台每天对华滚动广播24小时,其中普通话广播为12小时,藏语广播为8小时,粤语广播为3小时,另外还有1小时用维吾尔语广播。
在这个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资讯全球化时代中,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尤其是美国式的大众消费文化正在通过先进的传播工具向全球传播,并演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与时尚。
西方强权国家正利用自己对信息的采集、生产、传播和管理上的优势,大量通过电台、电视节目、好莱坞电影、信息网络等“培养”中国人的“西化”观念,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
通过对华广播和文化渗透,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西方物质生活方式所携带的文化信息逐渐深人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不同社会阶层和年龄层次的人们,尤其是中国的青少年,使人们在价值观念方面产生异化,导致人们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合法性”的认同。
为此推行文化霸权的结果,将更加有效地巩固西方全球霸权的地位。
(四)“人权外交”是西方对华文化霸权最突出的表现。
近年来西方对中国人权多番指责,从 1990开始,美国已11次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提出反华提案以及炮制一年一度的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报告,极尽歪曲和责难中国人权状况之能事。
西方国家在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过程中还宣称这是为“文明对野蛮的教化”,他们一点也不尊重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国际活动中把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中国。
其真正意图是强制推行文化霸权,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总想单方面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且不考虑别人的反应或长远代价。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由于国情的需要和各种发展条件的限制,为了维护集体的、国家的、社会的利益以及保障大多数人的人权,中国对个人进行必要的限制是必要的。
中西方文化的“人权”观念不同,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崇尚个人主义;中国社会以集体为本位,崇尚集体主义;西方鼓吹个人奋斗,个人自由;中国则强调集体人权是实现个人人权的前提和基础。
中美两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在人权问题上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是不足为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