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教案新部编本 新人教版选修4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2.命题特点及趋势(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2.概况: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第 2 页第 3 页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5、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策略——战而后和突厥:东——设羁縻府州、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西——设安西都护府土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意义)意义: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板书设计]:一、贞观之治1、含义2、原因与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用人与纳谏修养生息、爱惜百姓慎用刑法、《制定唐律》第 4 页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 5 页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6、对外开放、兼收并蓄•设置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友好接待外国使者;•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宗教方面突出。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2 大唐盛世的
问题导学 即时检测 一 二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1)战争方式:629年,派李责力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骚扰边境的 少数民族。 (2)设“羁縻府州”制度: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 州”。 (3)实行“册封”制度:西北各族首领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4)设机构管辖:唐朝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 西域地区。 (5)“和亲”: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四 五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预习交流3 鲁迅曾把“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其手 法简直是前无古人”,当作唐代豪迈宏放的象征。你认为有道理吗? 提示:有道理。鸵鸟是由“胡人”传来的,而唐代却将它刻在唐太 宗的昭陵上,表达了其海纳百川的博大精神,表现了唐太宗对异域 文化的尊重和爱护。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四 五
五、晚年的反省 1.过失:少于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 (1)撰写《帝范》,反省过失。 (2)评价自己“功大过小”。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 即时检测 一 二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一、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 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 朝士相伴,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四 五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预习交流1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 啖腹,腹饱而身毙。” 这反映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提示:“存百姓”(或以民为本)。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同步教案: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
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估计需要2课时。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直接导入法: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
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学习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同时探究唐太宗的性格、治理才能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了解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2.探究唐太宗的性格、治理才能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发掘历史人物的人性和人格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过程(一)预习任务1.查看课本相关内容(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2课);2.阅读相关文章,了解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治理成就;3.自行思考和探究唐太宗的性格特征,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的贡献;4.完成课前思考题和作业,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二)课堂探究1. 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能否改变历史;3.提问:“唐太宗是如何改变历史的?和他的治理有哪些关键因素?”2. 导学环节1.阅读《唐太宗与李世民传》等相关资料,探究唐太宗的生平和治理成就;2.引导学生探究唐太宗的性格特点,如仁爱、宽厚、谦虚等;3.分组讨论唐太宗治理的“开元盛世”的命名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关系;4.分析唐太宗的改革成果和不足,评价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 凝练环节1.总结唐太宗的治理特色和成就,分析其成功的原因;2.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的思想和行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3.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查漏补缺,加深认知;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远见、有情怀的“奠基人”。
(三)课后延伸1.了解唐太宗的后继者唐高宗、唐玄宗等,比较其治理成果和风格,探究唐代发展的历史轨迹;2.拓展唐太宗对文化艺术的支持和推广,了解唐代文学、音乐、戏剧等领域的繁荣;3.设计相关活动或任务,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唐代盛世的文化和生活。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有趣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话题;2.阅读理解法:深入学习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历史素养;3.分组讨论法:通过小组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评价互动法: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合作分享,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唐太宗的文、修建学校、科举制度的发展等,展示唐太宗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题目: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讨论题目,如“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对唐朝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对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4.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
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估计需要2课时。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直接导入法: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
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
2012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本课重点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本课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大唐盛世,全国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国力空前强大。
唐朝政府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成为当时世界上极富吸引力的国家。
唐朝自身博大而自信的胸怀,更使其广纳异域文明,大大丰富了本国的文化内涵,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令人永远缅怀和礼赞的绝响。
唐代文化兼容并蓄,源远流长,不仅滋润着蓬勃生动的现代中华文化,而且还惠及四方,在日本、朝鲜等邻邦文化中熠熠生辉,促进了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而今,当我们回望1 300多年前的历史时,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盛唐之风,震撼于唐人阔大而雄浑的眼界、胸襟与见识。
这一切气韵与感受的获得都必须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立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密切联系在一起。
本课正是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本课引言主要择取了唐太宗作为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对君与国、国与民、君与民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和透彻分析。
此番论述可见于《贞观政要·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
”本段引言之所以择取众多唐太宗治国思想中有关君、国、民三者关系的论述,目的在于突出反映李世民作为一代杰出政治家,对治国安邦的本质有着一般帝王鲜见的智慧和情怀,恰恰说明其治国理念的高瞻远瞩和作为封建帝王的难能可贵,也正因如此,才为创立一朝治世打下极为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专题一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人民版选修4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与中华文明发展、嬗变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本质特性性;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观和机械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历史分析”,从而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走向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而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难点: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知识不够系统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开创“贞观之治”局面的皇帝是谁?(唐太宗引入)讲授:一、东征西讨定基业(学生自学了解)(1)劝父起兵,推翻隋王朝建立唐王朝(2)平定割据政权:①平定薛举父子②击溃刘武周③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二、杀兄逼父夺位登基(学生自学了解)玄武门之变①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性质: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三、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学生自学后归纳)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B.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上:A.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创造了条件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2、贞观新政的表现1)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虚心纳谏,选贤与能、慎用刑法,颁行《唐律》、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影响: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化重为轻,稳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基础2)经济1.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2.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3.劝课农桑,不夺农时:4.设置义仓,救灾备荒;5.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6.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2)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3)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5)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历史认识]“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3.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从唐太宗治国策略中得到的启示,字数在500字左右。
此项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4.请学生搜集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并进行简要介绍。
此项作业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对唐太宗时期史实的客观评价,尤其是对唐太宗个人品质、政治才能的准确把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在评价唐太宗时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位期间的政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一系列问题,如“唐太宗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他在位期间有哪些重要举措?”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会提供一些讨论题目,如:
1.唐太宗如何通过政治改革提高政府效能?
2.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对促进农业和商业发展有哪些作用?
3.唐太宗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提升唐朝的国际地位?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理解,并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
首先,我会详细讲解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包括政治上的清明、经济上的发展、文化上的繁荣等方面。我会强调唐太宗的改革举措,如推行科举制度、减轻赋税、重视法制建设等,以及这些举措对盛唐伟业的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入探讨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在这些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5.引导学生从唐太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其具体的治国方略、政பைடு நூலகம்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学生分享对唐太宗的已有认知,教师总结并补充,简要介绍唐太宗的生平及其在位期间的辉煌成就。
3.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时期盛世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唐朝的繁荣,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唐太宗的即位背景、政治改革、军事扩张、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5.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关于唐太宗时期的历史小故事,要求情节合理、人物形象鲜明,不少于800字。
1.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但请务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向家长、同学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唐太宗及其时代的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唐太宗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治国方略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500字。
2.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论述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少于400字。
2014年高二历史单元复习学案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
• 1.阅读下面材料:
• 材料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 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 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 下无事……
• ——《贞观政要·论政体》
• 请回答:
• 根据材料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 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理由是什么?
殿。
帝范
• 2.功大反过省小与自我评价:撰写《
省过失,评价自己“
”。
》,反
• 名师点拨:唐太宗写《帝范》,表明晚年的唐 太宗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 拓展1 •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天子之位,
他这一做法违背了古代哪一传统?
• 答案 嫡长子继承制。
• 拓展2
• (1)文成公主入藏起到什么作用? • (2)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
•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 作用。
• 答案提示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 明君。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 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
• 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 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 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 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
徭薄赋,存反百姓复强调“
”的思想。
•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唐制律 定《
》,体
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 (5)文德治国:科完举善 地位。
制,提高进士科
• 名师点拨: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是贞观之治 出现的根本原因。
•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 1.背景
• (1)唐朝初年,中国边疆的突厥、薛延陀、 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高中历史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 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选修4
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创贞观之治。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课堂演练
1.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唐太宗
1、功:
总结经验教训,重视民心发展农业生产;
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节俭自律,厉行法制
民族和睦,关系融洽
对外交流,播盛唐气象于世界
2、过:
晚年过失,滋生享乐。
3、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唐太宗在纳谏,用贤、克制个人生活欲望等方面做出了表率。他还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所以,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也日趋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
“贞观之治”的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民族战争是支流,民族友好往来是主流
3、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三、“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的概念
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2、虚怀纳谏,知人善任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代政治家、唐太宗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唐太宗重用魏征,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魏征病逝,唐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他颁布诏令,号召臣僚们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直言无隐。
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
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
它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入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玄武门之变”与“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已学过有关唐太宗的知识,且平时多多少少也有看过关于唐太宗的影视作品,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应该比较熟悉,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创新思维素材新人教版选修42021042
考试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互动探究]
图1 图2
图1: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唐太宗时,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为妻,为夸耀后世,在当时的红山上建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
图2:大雁塔位于某某省某某市南郊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也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被视为古都某某的象征。
相传是唐太宗派遣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1)图1反映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的什么政策?你对这种政策如何认识?
(2)图2反映了唐太宗的对外政策,简述其在对外政策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指点迷津] 第(1)问根据布达拉宫与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为妻等有关知识,可以判断是和亲政策,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辩证观点分析这种政策,得出认识。
第(2)问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自我核对](1)“和亲”政策。
认识:“和亲”政策的目的是巩固唐朝统治,唐太宗的和亲观虽有历史、阶级局限性,但和亲在消除民族隔阂,增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进步作用。
(2)主要措施:①互通使臣,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②接纳各国留学生,进行文化交流;③尊重外国人的某某信仰和生活习惯;④积极发展对外贸易;⑤吸收外国先进科技文化。
[知能拓展] 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①承认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合法存在;
②对少数民族不歧视,甚至给予一定的照顾;③相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④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各民族自行处理内部事务。
1 / 1。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步作用却是使深谙治国之道的李世民被立为太子,这为唐初“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前提。
知识点二“贞观之治”1.实行清明的政治统治(1)措施:①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②“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慎用刑法:从民本的思想出发,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④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结果:经过唐太宗的治理,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措施:①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②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
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③630年,西北各族首领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④与吐蕃和亲: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通婚。
(2)结果: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统一的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3.加强对外交流(1)鼓励对外交往:①政府在六部下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③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2)对外来宗教的开明政策:①大量翻译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也传入中国。
②玄奘去天竺取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3)重视传播唐文化:①在朝鲜半岛上,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广泛传播。
②贞观年间,在唐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知识点拨:唐太宗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这一政策体现了大国、强国的气派,对待东西方文化十分的大度和宽容。
知识点三晚年的反省1.晚年唐太宗仍要求大臣进谏,并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教育太子李治以古代的明贤帝王为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
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估计需要2课时。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直接导入法: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
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先请个别感兴趣的同学讲讲对唐太宗的初步印象,进行简易评价,并在表扬其积极的前提下,根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与原则性指导材料,指明其不足,引入课堂的全面评价,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评价要求,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特定的历史时间和条件中去评价,从而引入课文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全面展开。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李世民晋阳起兵,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2)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
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2、经过:略(书第9页,有时间可请学生简要讲述或老师介绍。
资料来源《中华上下五千年》P322)(☆注:如果要介绍政变经过,不可过分渲染太子恶毒,也不可过分强调政治的残酷性,说明李世民诛杀同胞兄弟是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的结果)3、评价:(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2)影响:①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②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
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能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一定的残酷性。
③史实证明:有积极意义——随后出现“贞观之治”局面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
因此,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注意:治世是社会比较的稳定、政权巩固、没有什么大乱子、人民的基本生活是有基本的保证的,但是整个社会经济就显得不是很发达,一般来说社会经过较动荡和分裂的时期后,重新统一和稳定后的建国(朝)属于这个时期。
盛世是在治世的基础上社会更加稳定,政权更加的巩固,同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像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2、出现“治世”的原因:补充: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①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②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如汉高祖刘邦)③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④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⑤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⑥科技进步的推动力⑦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1)简易分析: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因而形成“贞观之治”局面。
(2)全面回答:①隋统一全国,隋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②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重用人才;③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重视农业生产;④文化上,完备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⑤正确处理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⑥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
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3、具体措施:(1)政治方面:①选贤与能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选上注重惟贤与才是用,既往不咎。
(书例:魏征)史载:唐太宗时期“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不拘格选拔人才——唐初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秦叔宝)——这些人因为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自己的最佳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出治世伟业。
(贤相名将是唐朝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②虚怀纳谏“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注意听取各种意见(虚怀纳谏,这是封建帝王重要的政治修养和品质)——君主虚怀纳谏,一则不必事必躬亲,可借助大臣辅助,二则可以减少政策失误,有利于君主有效管理国家。
【思考】:唐太宗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请思考:第一、唐太宗为什么非常注意兴替、得失问题?——唐太宗亲历隋朝农民起义,吸取了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太宗作为唐朝初期似的有为之君,力图维持唐朝的长治久安。
第二、唐太宗是怎样“以史为鉴”和“以人为镜”的?——“以人为镜”:任用贤臣,注意听取大臣劝谏,听取魏征的建议最为典型;“以史为鉴”?(通过问题思考,引起其他“措施”的讲述。
顺利转入下一主题)(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①措施: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唐太宗时期,动用国库粮食和皇室的府库,赈济因水旱受灾的百姓;要求朝廷尽量缩减开支,令臣民勿侍糜费;实施奖励耕作的政策,使农民纷纷回归故里从事农耕,令农业生产得以复兴;实行耕有其田的均田制和减轻服役负担的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③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利于人口增加。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制定《唐律》①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②措施:立法精简,执行慎重《唐律》体现了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宽仁慎刑、立法精简、稳定法律、执法严明、宁国安民的特点。
③影响:a、稳定社会秩序;(囹圄常空,牛马遍野,外户不闭)b、《唐律》不仅成为宋律、明律的依据,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①表现:提请学生回顾复习唐太宗时期崇儒尊孔的表现:尊孔子为“先圣”“宣父”,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学舍有四百余间,学生达到三千余人,还郭请各地名儒前来讲学。
唐太宗还命令诸儒核实校订儒家五经,并作出权威性的官方注解,印成儒家经典读本《五经正义》……②影响:a、兴儒学,完善科举制,加强人才选拔和思想统治;b、唐太宗对科举制的重视,使并无政治地位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可以凭靠自身本领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c、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积极开明——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①高祖时期——实行求和政策原因:唐初北方少数民族骚扰,边疆不安定唐初国力较弱②太宗时期——实行积极开明政策——民族团结发展a、原因:贞观之治,统治稳定,国力增强……东突厥骚扰唐朝边疆——629年,唐太宗发兵10余万打败他们,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设置管理机构设置羁縻府州(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教材脚注内容,明确概念)b、措施羁縻府州是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因统而治,重用首领,安抚少数,统治边疆。
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
——保证边疆安宁和丝绸之路畅通◇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例证:文成公主如嫁松赞干布影响:使唐朝和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c、实质: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与发展;d、影响:促进民族交流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太宗因民族政策成功,被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为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6)对外政策:友好开放——导致对外交往盛况空前①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表现:唐朝与世界的交往多,亚、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唐朝访问;外来宗教大量传入,并被译成汉文;玄奘西天取经;长安成为佛教的中转胜地;在朝鲜半岛上,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等广泛传播;日本学习唐朝文化,进行“大化改新”……②原因:一方面:贞观时期,国力增强,文化先进,对外交往具有强大实力另一面: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政策。
a、重视友好来往;(唐朝政府在六部下专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对与中国相隔较远的遣唐使,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b、鼓励外国人来华;(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允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c、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例如对外来宗教,像玄奘西天取经,为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又如对外来精华,选择性地吸收)a、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多元色彩;b、唐朝先进文化向外传播,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③影响: c、物产交换、技艺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化进步,也间接影响欧洲文化的发展;d、推动日本改革,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唐太宗实行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为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