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运动教案1

合集下载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运动规律。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以及学习简单的运动公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的几何概念,对数学的基本运算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物体的运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以及学习简单的运动公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运动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的概念和规律;通过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解释运动的概念。

2.准备实验器材,如小车、尺子、计时器等,用于进行实验和观察。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如“什么是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然后,通过展示相关的实例和图片,如小车在直线轨道上运动、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例如,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小车在不同路程和时间下的速度变化,以及小球在曲线轨道上的运动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以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实验物体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物体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物体运动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实验材料:倾斜面、小球、计时器、尺子、磁性支架、纸板
实验步骤:
1. 将倾斜面固定在桌子上,确保倾斜面的角度可以调节。

2. 将小球静止放置在倾斜面的顶端,用计时器记录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用的时间。

3. 分别调节倾斜面的角度,重复步骤2,记录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的时间。

4. 将小球放在平地上进行自由落体实验,用计时器记录小球下落的时间。

5. 利用实验数据分析,讨论物体在不同斜面上和自由下落时的运动规律。

实验要点:
1. 物体在斜面上滚动运动的速度和时间与斜面的角度有关系,角度越大,小球下滚的速度
越快,时间也越短。

2. 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有关系,质量越大,下
落的时间越长。

3. 物体在运动中受到重力的作用,运动规律由牛顿运动定律描述。

实验延伸: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探究其他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空气阻力、摩擦力等。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掌握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和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全套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规律。

2. 掌握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概念。

3. 能够利用公式计算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物理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内容
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规律。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并引入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相关概念。

2. 理论讲解:讲解直线运动中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实验观察:进行简单的直线运动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测量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和位移。

4.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来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直线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直线运动实验装置。

2. 教学辅助资料:相关课件和习题集。

六、教学评价
1. 利用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直线运动概念和公式的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七、课后拓展
1. 尝试设计更复杂的直线运动实验,挑战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2. 带领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拓展他们对物体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物体的运动教案

初中物体的运动教案

初中物体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让学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概念和相对性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3. 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的概念和相对性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3. 实验操作和观察教学难点:1.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速度、路程、时间等。

2.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动形式?这些运动形式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物体运动的概念,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速度恒定不变,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等。

3.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如速度=路程÷时间。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如物体的运动方式、速度、路程等。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物体运动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

2. 提问: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改变这些因素?3.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例子,如汽车、自行车、电梯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物体运动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方法。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但在总结和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教案物体的运动》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并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

随后,教师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让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二、学单导学教师出示实验过程,让学生从不同方面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首先,教师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记录。

然后,教师让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描述自己的位置,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最后,教师出示校园地图,让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三、深入研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并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随后,教师告诉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定一个固定参照物,再比较前后位置相较于参照物是否变化。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自己的位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描述位置的方法。

2.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球、弹簧、铅笔、纸张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到的是什么?”2.学生回答:“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弧线。

”3.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两种线条有什么不同?”4.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学生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小球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滚动的视频。

2)教师出示弹簧和铅笔,让学生观察弹簧的形状和铅笔的曲线形状。

2.学生观察中,围绕研究单展开观察。

1)学生自主实验,并完成研究单。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直线运动是物体在直线轨道上做的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在曲线轨道上做的运动。

高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案
年级: 高中
目标:
1. 理解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并能够解释惯性的概念。

2. 掌握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物理学概念。

3. 能够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运动的相对性
2. 惯性
3. 速度、加速度
4. 运动学公式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教学活动:
1. 导入:利用实例引入物体的运动概念,让学生理解运动是相对的。

2. 授课:通过PowerPoint讲解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进行实例演练。

3. 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运动的概念,如测速实验等。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点。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评估方式:
1. 课堂测验
2. 实验报告
3. 课后作业
扩展活动:
1.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物理书籍给学生,让其深入理解运动学的概念。

2. 校园实践: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运动学实验,如测量跑步速度等。

此为物体的运动教案范本,具体内容和活动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教学内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描述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状态;2. 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和相关量。

教学重点:1. 物体的运动状态;2. 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1. 运动的描述方法;2. 运动的相关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等教学辅助工具;2. 实验器材:小车、直线轨道、计时器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利用实例或图片展示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引出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第二步:讲解1. 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哪些,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2. 介绍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如位置-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等。

第三步: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以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为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第四步:讨论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图形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运动状态的特点以及如何用图形描述物体的运动。

第五步:总结总结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量,强化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练习题,让他们巩固运动描述方法和相关量的计算方法;2. 带领学生观察其他物体的运动,尝试用图形描述。

教学反馈:1. 通过课堂讨论、练习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反馈,检查他们对物体运动的理解情况;2.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

教学素材:1. PowerPoint 等教学辅助工具;2. 实验材料:小车、直线轨道、计时器等;3. 图表等相关物体运动的资料。

四年级科学《物体的运动》施教案

四年级科学《物体的运动》施教案

资料目录4马鞍乡中小学高效课堂施教案(四)年级科目(科学) 第(一)课时授课时间:16年6月7日学校马鞍乡八一中心小学教师韩波课题物体运动的测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物体的运动描述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2、通过学习,懂得用简单图表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快慢难点:小车的速度计算公式课前准备小车、秒表、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预设个性批注导入1、出示幻灯片1、2,出示课题2、了解学习目标学生小声朗读学习目标导学提示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1、出示导学提示一,结合已有经验思考: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实验分析:比较运动的快慢。

3、归纳总结。

学生了解导学提示,独立思考问题学生实验学生做笔记导学提示二速度计算公式1、出示导学提示二,怎样测量物体运动的快慢2、设计比赛方案3、思考:比赛时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4、归纳总结:5、测量计算6、巩固练习学生默读、了解导学提示任务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学生思考后集体总结学生独立完成总结与达标测试幻灯片22——23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课堂评价优秀小组评选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物体的运动描述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通过学习,懂得了用简单图表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学生会用小车的速度计算公式计算速度,这就是最大的成绩。

作业评价学生能当堂完成相应的巩固知识练习。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能够区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3. 掌握物体的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别。

4. 理解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

5.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进行观察和测量。

二、教学重点:1. 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物体的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别。

3.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三、教学难点:1. 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的概念理解。

2.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能力。

3. 对于曲线运动的理解和观察技能。

四、教学准备:1. 平滑的桌面、地板或走廊作为观察和测量的场地。

2. 尺子或自制标尺、计时器。

3. 一些小物件,如小球、玩具车等。

4. 制作好的教学示意图、课件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可以制作一份简单的教学示意图,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关于物体运动的简单问题,如:你见过什么物体在运动吗?物体在运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讲解与示范(20分钟)1. 静止与运动的区分。

通过将一些小物体放在桌面上,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哪些是静止的,哪些是在运动的,帮助他们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2.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老师可以用一条笔直的线和一条弯曲的线带来的纸带进行示范。

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之间的区别。

3.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老师可以用一个计时器和一条直线跑道进行示范。

让学生观察老师在同样时间内跑的距离不同,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与探究(30分钟)1. 观察物体的运动。

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些小物件,如小球或玩具车,并放在桌面上。

他们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记录下来。

2. 测量速度。

学生用尺子或自制的标尺来测量物体在几秒内的位移,并用计时器测量时间。

然后他们计算速度,即位移除以时间,并填写实验表格。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教案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教案
3、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乘客的运动是运动,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下落过程是运动。
4、下列哪个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A.同步卫星绕地转动,快慢保持不变
B.百米运动员在整个比赛中的运动
C.火车在直轨上运动,某段时间内快慢保持不变
D.火车从甲站出发,沿直线铁轨运动,到乙站停止
板书设计
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C.(1)(2)(3)都可以D.(1)(2)(3)都不可以
第二宇宙速度11200 m/s
第三宇宙速度16700 m/s








龙虬镇初中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速度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徐芳
复备人
教学目标
(3)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4)初步学会使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
难点
2、测量宁通高速的路程
3、测量硬币的直径
2、活动四:关于“学会使用秒表”的活动
要研究运动,除了会测量长度外,还要会测量时间。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分(min)和小时(h)
1min = 60s 1h = 60 min = 3600s
认识常见的时间:脉搏跳动12次约10s钟。
2.难点:一些特殊物体长度的测量
课前准备
刻度尺、纸张、秒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设计
导入:一段有关运动的视频。
要分析运动需要知道距离和时间,今天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了解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二、合作探究
1、活动一:比较课桌的长、宽、高

小学科学冀人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共5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冀人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共5课)(2022新版)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1.位置和运动【教材简析】本课以“位置”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运动和静止”目的是通过观察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活动2“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目的是通过观察与描述人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指导学生建构要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时需要的参照物、方向和距离的认识,应用与拓展“判断动与静”,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和位置的方法,能够运用参照物、方向和距离来描述某一静止物体所在的位置,这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位置和运动的关系提供了知识基础。

学生对在操场上踢足球、在教室内发课本、乘坐公共汽车等情境比较熟悉,这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理解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提供了经验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需要依靠相对于参照物、理解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提供了经验基础。

2.能说出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需要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生活中各种运动与静止的现象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获取有关物体位置与运动状态的科学事实。

3.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信息。

4.能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说出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难点]正确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教师]孩子荡秋千、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视频等。

[学生]《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孩子荡秋干、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视频。

2.引导:荡秋千和乘坐热气球的情景大家可能都体验或见到过,你能判断坐在秋千或热气球上的人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吗?3.提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二、观察比较,获取事实1.出示:操场上学生们踢足球的两幅图片。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原理和运动形式。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原理。

但学生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时,可能会有些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运动原理。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小车、球等。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学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桌子上,推动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科书中的图片和例子,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物体和运动形式进行观察和记录。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判断一些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或者是进行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运动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物体运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物体运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物体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不同种类物体的运动方式。

2、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幻灯片、画纸、笔、小球、木块、玩具车、丝绸布等。

2、教学环境:幼儿园教室。

三、教学内容:1、引出问题:请幼儿围绕如下问题分享:(1)有哪些物体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运动?(2)这些物体运动的方式有哪些?(3)运动规律有哪些?2、教学活动:(1)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并引导幼儿讨论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

(2)提供小球、木块、玩具车等物品,让幼儿自由地进行探究和操作,观察不同形状和质量的物体运动时的差异,体验物体运动的规律,并总结。

(3)在探究和操作中,引导幼儿发现以下运动规律:①物体的形状与运动方式有关:圆形物体容易滚动,较扁平的物体易于旋转;②物体的质量与运动速度有关:质量较大的物体运动较慢,质量较小的物体运动较快;③物体的材质与运动方式有关:光滑的物体更容易滑行,毛毛的物体容易粘滞。

(4)让幼儿围绕上述规律,进行能动思维讨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让他们思考更多与物体运动有关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幼儿透过现象揭示规律。

四、评估方法:1、教师观察记录幼儿探究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2、按照探究物体运动的能力评估幼儿。

五、教学体会:1、幼儿比较善于通过自主探究来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师可以在引导和启发的过程中,尽量让幼儿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2、运动规律是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门课程的广泛应用性,可以让幼儿对于物体的认识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能帮助幼儿发展观察、思考、探究等重要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选取恰当的教学用具和环境,让幼儿能够亲手去感受物体的运动过程,并加深对于探究的印象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同时,教师也应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重小细节的注重等方面的细节,以更好地提升探究活动质量。

物体的运动规律教案

物体的运动规律教案

物体的运动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抛体运动的特点和公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规律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和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习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抛体运动的规律与公式。

2. 难点:抛体运动的三大运动方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仪器:计时器、直尺、小球、水平台、竖直直线。

2. 实验材料:小球、直线轨道、丝线、螺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知1. 让学生观察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并提问:为什么汽车行驶速度不会发生变化?2. 引导学生思考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并带入物体的运动规律的概念。

步骤二:学习匀速直线运动1. 授课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小球在直线轨道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小球的速度,并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步骤三:学习变速直线运动1. 授课介绍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并让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小球在倾斜的直线轨道上进行变速直线运动实验。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小球在不同斜度下的速度变化规律,并总结出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步骤四:学习抛体运动1. 授课介绍抛体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在水平台上安装一个竖直直线,用丝线绑住小球,使小球在竖直竖线上进行抛体运动实验。

3.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小球的高度、时间等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推导出抛体运动的三大运动方程。

步骤五:巩固与拓展1. 综合巩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抛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

2. 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训练,如解答运动题目、完成课堂练习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抛体运动的特点和公式。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五篇】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五篇】

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五篇】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同学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教学内容:观看物体,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同学通过实际的观看、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看物体所发现的外形是不一样的,并学会依据发现的外形正确地推断观看者的位置。

2、使同学在观看物体的过程中进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进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培育学习数学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辨认简洁物体从不同角度观看到的外形,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物体所发现的外形可能不同。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一张呢?为什么拍出来的两张照片不一样呢?请认真观看两张照片,说说为什么不一样?小结:由于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一样。

2、揭题:今日我们就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看物体。

(板书:观看物体)二、嬉戏活动,加深体验。

1、嬉戏:画图形。

方法:以四人为一组,分别围坐在桌子的四周,在桌子的中间放一个水壶,每人把自己发现的画下来。

同学自己活动,沟通所画图形,并换位观看、体验。

小结:由于观看位置的不同,发现的外形可能不一样。

2、嬉戏:找图片。

方法:组长转动水壶,使把手正对着一个小伴侣,每人依据自己发现的找出一幅画,组长再转动水壶,重新查找,过程同上。

3、嬉戏:找位置。

方法:请组长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打乱挨次,然后给组里的每一个小伴侣发一张,同学依据自己手里的图片找一找自己的位置,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师生互动,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实践巩固,提升力量。

1、连一连:课本第90页。

同学先看图想一想每个小伴侣发现的小猴会是什么样的,再独立连一连,集体沟通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物体的运动 教案

物体的运动 教案

物体的运动教案教案标题:物体的运动教案目标:1. 理解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的改变。

2. 了解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物体的运动定义及分类。

2.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区别。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 物体的模型或实物,如小车、球等。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投影仪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让他们描述所展示的物体运动的特点。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介绍物体的运动定义,即物体位置随时间的改变。

2.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解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区别。

三、实例演示(15分钟)1. 准备一些物体的模型或实物,如小车、球等。

2. 在黑板上画出直线和曲线的示意图。

3. 请几名学生分别用小车或球模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的运动特点。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作业纸,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2. 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一些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的运动分类和特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以便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运动的理解。

教学扩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特点。

2.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作业纸的答案。

3. 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表现。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6篇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6篇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6篇篇1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活动目标:1、能按形状给物体进行分类。

2、会用视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圆形、正方形。

活动准备:1、饼干(圆形、正方形的小包装),食品盘子一个。

2、几何图形片若干,小盘子若干(每个盘子里有6—7个几何图形片),碗宝宝(嘴巴分别是圆形和正方形的)若干。

3、活动前组织幼儿将手洗净。

活动过程:一、碗宝宝来作客,幼儿观察碗宝宝嘴巴的形状。

用布遮住碗宝宝,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小朋友们猜猜看,这里面是什么好玩的东西?(幼儿自由猜),那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呀?哦,是两个可爱的碗宝宝,那小朋友看看这两个碗宝宝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碗宝宝,发现碗宝宝嘴巴的形状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二、碗宝宝吃“饼干”,按形状分图形片。

1、观察“饼干”。

教师出示图形片:碗宝宝肚子饿了,它们想吃东西了,老师这里有许多的`“饼干”,看看这些“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幼儿观察、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2、喂碗宝宝吃“饼干”。

教师:现在我们就来喂碗宝宝吃东西吧!这个碗宝宝应该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呢?幼儿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相同形状的“饼干”。

幼儿边喂边说:碗宝宝,给你吃“__饼干”。

3、幼儿操作:喂碗宝宝吃“饼干”。

要求: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其吃相同形状的“饼干”。

三、幼儿吃饼干。

1、教师出示有小包装饼干的盘子:请每个小朋友拿一袋饼干,看看你拿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3、幼儿吃饼干。

教师:吃的时候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说一句话:我吃的是__饼干。

活动反思:根据教材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想形状对于小班幼儿应该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就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游戏来反复认识形状,并分类。

通过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

篇2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本节课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

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整和于教学之中,使教学锦上添花。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第1课时 运动和位置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第1课时  运动和位置

第一单元物体的远动第1课时运动和位置
【教学反思】
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探索活动,基本上能够初步认识到物体有两种状态——运动和静止,也明确了判断物体状态的方法首先是需要选定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再进行判断。

本节课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物体的位置由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组成,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已经初步掌握描述位置的方法,但需要在练习中进行强化,尤其是描述位置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寻找描述物体位置的中心点。

物体的运动 教案

物体的运动 教案

物体的运动【教学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对“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大概念的核心认知,所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科学地理解“运动”这一概念,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展开,阐述“位置”的内涵,认识“位置的变化”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从观察入手,充分比较、有效描述,突出“什么是运动”这一重点,再结合学生的画、说、做将运动的轨迹加以呈现,从而聚焦运动的方式,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1.会科学、准确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并结合位置是否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2.通过观察,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符号、图示记录和整理信息,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记录纸(白纸)。

一些物体运动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说一说:认识位置师:同学们,树人小学的运动会开始啦,看,这是究究、奇奇和妙妙在操场上的照片,你找到他们了吗?(出示教材第 5 页上图)1、我看到究究在跑道上。

2、我看到奇奇在沙坑前面。

3、妙妙坐在观众席上。

师:借助跑道,可以找到究究,找到沙坑就可以看到奇奇。

你能把究究和奇奇的位置描述得更具体些吗?比如,奇奇在沙坑的哪里?生:奇奇在沙坑起跳板处,刚要跳。

究究刚从起点跑出去一段。

妙妙坐在讲台左边大约 15 米的地点。

师:这样描述的位置与刚才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好处?生:说得更具体了,位置就更清楚了。

师: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做到具体描述的:妙妙在(讲台)的(左边)(大约 15 米)的地方。

我们想具体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说出在什么物体的、什么方向、大约多少距离。

这也是我们科学和数学中常用的描述位置的方法。

(板书:在(什么物体)的(什么方向),大约(多少距离))师: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描述一下老师的位置吗?师:你来描述一下小明同学的位置。

师:(缓慢走动)谁在来说说老师的位置?……为什么不好说?生:老师在不停地走,位置也在变化。

师:看来描述位置就像拍照片,是某一时刻那一瞬间的位置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
课题运动的快慢
授课时间2013年9月10日主备人李正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亲近物理,热爱物理,体验探究活动及学习物理的乐趣。

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策略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龟兔赛跑,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
学会回答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

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

同时引入一个
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三.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在物理学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叫做速度。

3.公式:速度=时间
路程 如果用符号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则
计算公式: 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

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

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
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 m/s ”读作10米每秒。

提问: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 m/s ,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

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

练习1火车的速度是72 km /h ,汽车的速度是30 m /s ,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谁的速度大,谁就跑得快.由于单位不一样,没有办法比较快慢. 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就要统一单位.
可以把km /h 化成m /s .72km /h 就是72个1 km /h ,1 km 就是103m ,1 h 就是3600s 等量代换以后,进行计算就可以换算成m /s.
72km /h=72×h
km 11=72×s m 3600103=20m /s . 也可以将m /s 换算成km /h .
30m /s =30×s m 11=30×h km 3600
1103-=108km/h 总结单位换算的一般规律:
第一步:数值和单位分离;第二步:等量代换;
第三步:进行计算.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练习.
t
s v =
算算看:(1)1 m/s 的速度与1 km/h 的速度比较哪个大?
所以1 m/s>1 km/h
(2)10 m /s =______ =_____ =____ km /h.
36 km /h =______ =______ =_____ m /s.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错)
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
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四.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快慢(或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简称匀速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 ”表示.
公式: v = S /t
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

例题1: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分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

解:根据题意,得
2.5米/秒=9千米/时
答: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
104 km /h ,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63 km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解:由v =t s 得:t =v s =h
km km /1041463=14h .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14 h .
强调:(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2)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
一,(3)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五.变速运动
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
以用公式v =t
s 计算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过求得的速度v 表示的是物体在时间,内通过路程s 中的平均快慢程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h km s
m s m /6.336003600/1==米/秒=秒
米 2.5820t s v ==
练习4: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80 km ,求火车的速度. 解:v= = = km /h= m /s .
注意:(1)v=t
s 中的v 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t 是通过路程s 所用的时间.即v 是在s 或t 内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2)实际问题中所说的速度一般都指的是平均速度.
六、小结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t
s .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 /s)、千米/时(km /h).
2.在变速运动中,v =t
s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七.作业:练习册:运动的速度
八.板书设计: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t
s .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 /s)、千米/时(km /h).
2.在变速运动中,v =t
s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九.教后反思:同学们对物理计算题分析、过程、格式需要加强练习。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