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学经典《资本论》读书报告
社会学经典《资本论》读书报告《资本论》是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的著名著作,被誉为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资本论》进行读书报告,旨在探讨该书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资本论》的背景与意义《资本论》是马克思于19世纪的英国制造业经济发展时期创作的重要著作,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分配问题。
这本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社会背景19世纪,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主导经济形态,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逐渐显现。
马克思深刻关注社会问题,力求寻找改变社会现状的解决方案。
2.创作目的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剖析,揭示其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为寻求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与货币《资本论》开篇即从商品和货币的概念出发,详细解读了商品的价值、交换和使用价值等概念,并阐述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重要性。
2.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剩余价值产生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力。
马克思通过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
3.实现剩余价值的方式马克思进一步讨论了资本家如何实现剩余价值的方式,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分配等问题,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的阶级矛盾。
4.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资本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预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资本论》对社会学的影响1.宏观视角的社会分析《资本论》通过对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等方面的分析,为社会学提供了一种宏观视角,使我们能够从整体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社会问题。
2.社会变革的启示《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为探索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途径提供了启示,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资本论》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系统和主要内容概要:《资本论》科学地说了然雇用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构造、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向。
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本质是资本家盘剥雇用工人的节余价值。
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定致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消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论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定致使社会重生产实现条件不停被损坏,惹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迸发;第三卷研究了节余价值的分派理论,从而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构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经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
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纳由抽象上涨到详细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经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睁开论述。
《资本论》是对雇用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
它第一论述了整体研究的解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说了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节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节余价值的据有,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构造,说了然资本主义经济不行战胜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限制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定性。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向《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一致的生产过程和流经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自己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观察时呈现的各样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样状况惹起的全部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本质是资本家盘剥雇用工人的节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中心是节余价值生产。
1、解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观点是马克思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解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了然作为资本主义财产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资的劳动,从而为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生产、分派和社会构造确立了科学的基础。
马列经典原著资本论
哥达纲领批判
1 写作于1875年4月至5月初,1891年由恩格斯 发表。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2 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学说, 并且指出,在第一阶段,分配实行“按劳分 配”,在高级阶段才能“按需分配”。
3 第一次提出“过渡时期”理论和“无产阶级 专政思想”。
二、主要内容:
1 1867年第一版序言:《资本论》的研 究对象、目的和结构。
对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 换关系。”
目的:就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 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 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工人阶级认清资本主 义社会的本质和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③论证了剥夺者被剥夺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 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逃避的历史命运。
三、历史意义:
1《资本论》深刻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 通过程和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内在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 标志着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变革和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2《资本论》的内容及其丰富,不仅是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也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同时也 包含了马克思对政治、历史、教育、道德、 宗教、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等 诸多领域的深刻见解,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 全书。问世一百多年来,出版了上百个版本, 几十种语言,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
2 1872年第二版跋:《资本论》的研究 方法--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 头脑的,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西而已。”
3 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
价值。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 的内容。”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分为三卷。
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是这个巨大著作的开篇之作。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回答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来讨论《资本论》第一卷。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原理。
马克思在书中详细分析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概念,并深入研究了商品生产和资本积累的过程。
他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是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对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其次,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资本论》第一卷的意义。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论》第一卷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阶级矛盾,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讨论《资本论》第一卷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书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他强调了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影响的角度来讨论《资本论》第一卷的重要性。
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资本论》第一卷的观点和理论框架被广泛引用和讨论,对后来的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资本论》第一卷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
它从内容、历史、方法论和影响等多个角度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理解和改变现实世界具有重要价值。
马克思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学习导读《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写作背景《资本论》的写作和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
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和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发表意见的“难事”。
在研究这些“难事”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的诞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充分暴露出来,并导致了1825年开始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基本矛盾的激化,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研究从流通领域深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
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把资本主义当作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因此不可能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没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却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浅析《资本论》的要点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理论
商品交换产生的条件 商品的特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性 价值规律 货币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 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 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在金属货币流通 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 币,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最为关键。
浅 析 的《 要资 点本 论 》
背景
马克思为写作这本书用 了整整20年的时间。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 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
第二三四卷在他1883年 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理 出版。
知识架构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七篇)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三篇)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七篇)
目录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 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 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马克思按照地租 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 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前 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 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 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第七篇 总论
十大原理
一卷: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生产 论、资本积累论;
二卷:循环周转论、社会总资本再 生产论;
三卷:产业利润论、商业利润论、 借贷利息论、地租论、总论。
一个结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学习《资本论》 的现实意义
学习《资本论》现实意义
《资本论》揭示的基本原理,不仅对正确分 析、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而且对我国经济建 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的核心范畴
资本论的核心范畴《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范畴包括剩余价值、劳动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
以下是对这些核心范畴的简要解释。
1.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劳动力价格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利用这种劳动力创造出了超过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格的商品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
1.劳动力劳动力是《资本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并使用这种劳动力进行生产。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
其中,劳动力的价值等于工人为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使用价值则表现为工人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核心范畴。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而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则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创造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的、过渡的生产方式,其内在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种内在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发生。
1.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资本论》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资产阶级依靠其拥有的生产资料和财富优势,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而无产阶级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这种对立和斗争表现为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多个领域中的斗争形式。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的革命力量,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1.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也体现出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第3篇,18—21章)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 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 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 篇,论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 二篇,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 第三篇,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 论。
(一)资本循环理论(第1篇,1—6章)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中转时间成反比,于周转次数成正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
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
四、《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 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 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 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 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 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 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同剥削农业雇用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在分割剩余价值上的关系。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PPT
谢 谢!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பைடு நூலகம்
(一).平均利润理论 (第1--3篇,1—15章)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5.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五).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及其源泉理论 (第7篇 48—52章)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和 时代价值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政经教研部主任 李廷荣 教授
(一)劳动价值论
(第1篇,1—4章)
1.价值实体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价值量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 产率成反比 3.价值形式 货币的起源(简单的价值形式、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 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5.价值实质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马克思(1818-1883)是19世纪经济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对西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下面是相关内容的参考:1.剩余价值和剥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剥削的存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而资本家则通过支配劳动力并占有生产资料来获取剩余价值。
马克思强调了劳动力在商品交换中的特殊性,认为资本家以极低的工资购买劳动力,并通过控制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来实现剥削劳动者。
2.商品交换和货币: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换。
他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成为了商品交换的普遍等价物,因为它能够代表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
然而,马克思也指出,货币的存在导致了货币资本和利息等现象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剥削的程度。
3.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竞争导致资本家对市场的操纵和无限趋利的追求。
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竞争使得经济出现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引发经济危机,并导致工人阶级的失业和贫困。
4.国家和帝国主义:马克思对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通过立法、法律和军事手段来支持资本家阶级的利益。
此外,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帝国主义阶段的出现,加剧了不平等和不稳定,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系统中的经济矛盾。
5.人的异化: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人的异化现象。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被剥夺了自身的创造性和满足感,劳动成为一种压迫和负担。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工人成为资本的奴隶,他们将劳动力与自己的劳动产出隔离开来,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物。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第三篇)
•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两个补偿。 价值补偿 实物补偿
卖 出 去
买 回 来
总供给
总需求
为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外延扩大再生产 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 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但积累 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没有积累, 也可以扩大再生产。
(1)第一卷第七篇第22章第4节, 论述有四种方法。(P657—691) (2)第二卷第三篇第18章第2节, 论述有八种方法。(P394—434) (3)第二卷第二篇第8章第2节, 论述了利用折旧基金扩大 再生产。(P192—193)
(1)加强了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 (2)认识到垄断的危害,不断地反对垄断。 (3)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
• 一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在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中,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还有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二是要发展地看问题:人类社会总是 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由生产力决 定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中许多原理对 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仍然适应。
• (1)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榨取剩余 价值。 • (2)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通过周 期性的经济波动而自发调整。 •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 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4)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 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四、《资本论》是 一部“科学思维方法论”。
(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唯物辩证法。 (3)逻辑的方法。
此外,还有动态分析、 微观和宏观分析、系统 论方法、控制论方法、 数学分析法等。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 的百科全书
资本论的十个主要观点?
1、劳动价值论。
劳动创造价值
2、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归资本家占有,由雇佣工人创造。
3、商品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二因素(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扩展资料:
资本论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全部《资本论》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展开分析的。
通过对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而科学地证明了一个真理,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特殊历史性的制度,它必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趋于灭亡。
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必然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根据以无可怀疑的知识所作的绝对认真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
”。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资本论》是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著作,由3卷组成,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主要是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的概念阐述,讲述了资本的本质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历史作用是使得生产力飞跃式发展,推进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资本只是自由工业时期的一种特殊生产关系。
资本不过是劳动,而不是机器,只是在资本的生产方式下才成为资本。
马克思还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探究,认为商品的本质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形态。
商品相当于劳动价值形成的媒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货币则是要解决商品流通时的交换价值问题。
货币本身无用,但它是商品交换的实际媒介。
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货币在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媒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第二卷主要集中探讨了资本的两种基本形式——商业资本和利息资本,以及资本的流通过程。
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根据市场规律,资本将流向利润率高的领域,从而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
同时,资本的流动也带来了货币积累的过程,资本家将从劳动者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形成资本的积累。
马克思还强调了金融资本的产生,认为金融资本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资本不仅仅代表着一定的财富积累和所有权,还有着对经济政策与市场运作的巨大影响。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过程”《资本论》第三卷也是《资本论》的终极篇章,该卷着重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以及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本身是无限扩展的,因此资本主义存在着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
治理资本主义经济,必须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同时也需要理解生产中先进技术和工业组织方式的作用。
马克思还从资本积累与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的内在缺陷和不可避免的衰败。
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所著的一部著名哲学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经
典文献之一。
它包含三卷共计近2000页的
篇幅,是马克思借助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资
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的产物。
资本论主要是以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为核
心来展开思考的,马克思从资本的本质、资
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商品交换与货币体系、
竞争和垄断、工资、利润等方面对资本主义
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阐述了资本主义经
济基础的本质和构成,即资本的生产和流通。
随后,他又探究了产生和维持资本主义经济
结构的各种因素,如价值、货币、利润等。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对市场经济中的单向流动、谷物贸易、资本扩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此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如工时、工资、稀缺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讨论,总结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总的来说,资本论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哲学著作,它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对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入分析具有启示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
第二卷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等问题。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流通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并通过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广泛影响的著作,它不仅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学习导读发表时间:2011-07-18 来源:求是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写作背景《资本论》的写作和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
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和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发表意见的“难事”。
在研究这些“难事”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的诞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充分暴露出来,并导致了1825年开始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基本矛盾的激化,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研究从流通领域深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
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把资本主义当作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因此不可能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
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规律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特点和历史趋势。
04 《资本论》中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理论
经济危机的解决途径和未来发展趋势
解决途径
通过革命或改良的方式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和社会化。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将逐渐激化,经济危机将更加频繁 和严重,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社
会主义制度将取而代之。
05 《资本论》中的 阶级斗争和社会 革命理论
使用价值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商品的有用 性。
货币的职能和流通规律
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关系,即 货币流通规律。
03 《资本论》中的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本质
02 《资本论》中的 商品与货币理论
商品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商品
起源于社会分工,是用来交换的 劳动产品,其本质是交换价值。
货币
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其本质是 价值的一般代表,具有流通手段 和支付手段等职能。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析
价值
商品所包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 商品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商品交换时 的比例关系。
剩余价值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产生剩余价 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资本积累理论 (第7篇,21—24章)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2.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及其客观必然性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的形成 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4.原始积累 5.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
《资本论》第二卷的体系结构和主 要内容
(一).平均利润理论 (第1--3篇,1—15章)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5.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第4篇 16—20章)
1.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的形成:商品资本独立化的结果。 商业资本的作用:缩短了资本的流通时间、 节约了流通资本、加速了资本的周转。 2.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的来源
《资本论》第二卷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统一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其 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章,可 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论 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二篇, 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三篇, 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论。
(一)资本循环理论
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 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里所说的 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就是经济 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马克思认为, 每种社会的经济制度都是历史产生的,并随着物 质生产条件的变化有产生、发展,最终归于灭亡, 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也不是永世长存的经济制度,而是一种“自然历 史过程”。总之,《资本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就 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 内容和时代价值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政经教研部主任 李廷荣 教授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及其发展规律。正如马克思在《资本 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 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 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同时,《资本论》并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而是联系生 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
2.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3.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论》第三卷的体系结构和主 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包括七篇五十二章,大 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 篇~第三篇,论述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理论;第二部分即第四篇~第五篇,论述 了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 理论;第三部分即第六篇,论述了资本主 义地租理论;第四部分即第七篇为全书的 总结。
(第1篇,1—6章)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实现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流通时间(广义) 生产时间 流通时间(狭义)
4.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 (第3篇,18—21章)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
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 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将社会总产 品在物质上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分为三个部 分,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了理论前提。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
(第2--6篇,5—20章)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无所有的自由人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 资本(c)和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率=m/v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 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是剩余价值。 5.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工资的国民差异
(五).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及其源泉理论 (第7篇 48—52章)
1.资本主义各阶级的收入及其源泉 2.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关系 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五、马克思《资本论》的时代价值
1.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坚定具有十分重要的 价值
2.对于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十 分重要的价值
谢 谢!
(三)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 (第5篇 21—36章)
1.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的形成 2.借贷利息 利息和利息率 3.资本主义信用 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促进了平均利润率 的形成、节约了流通费用、促进了股份公 司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资本的集中。
(四).资本主义地租理论
(第6篇 37—47章)
1.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既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
四、《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
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研 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 时呈现的各种现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 以及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 价值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 理论。
(二)资本周转理论
(第2篇,7—17章)
1.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周转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即资本 家把资本预付出去,到资本带 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中转时间成反比,于周转次数成正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的 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式不 同、使用价值更新频率不同。 固定资本的周转:磨损、折旧、更新。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与周转的周期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资本周转周期也就是固定资本的周转周 期。 4.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是资本缩短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它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两部分。 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它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5.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的量。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抽像分析法 抽象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由具体到出象、又有抽象到具体的抽 象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 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马克思运用抽像分析法,一方面,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2.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所研究的对象的矛盾运动的科 学方法。《资本论》是运用矛盾分析法的典范,它从分析商品内在矛 盾开始,到最后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 论,无不体现了这一分析方法。 此外,马克思在整个《资本论》,还广泛地运用了数量分析方法、 从分析到综合的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法等其他的分析方法。
(一)劳动价值论
(第1篇,1—4章)
1.价值实体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价值量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 产率成反比 3.价值形式 货币的起源(简单的价值形式、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 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5.价值实质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农业雇用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在分割剩余 价值上的关系。 2.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优劣等级的不同。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级差地租的源泉 :农业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 级差地租的形式: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3.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 成.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所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的源泉 :农业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