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就是提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它是与其它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它又是与其它劳动共同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三、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社会生产,也就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合比例的分配(经济调节作用)。第二,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会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刺激作用);第三,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社会作用)。

四、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基本条件(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因为:资本就是通过自行增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是价值增殖不会在第一阶段G—W的货币上,这里货币是作为一种购买手段,它是价值是一个既定的量,不会改变;价值增殖也不会发生在第二阶段W—G~上,因为这一阶段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价值量不会改变;价值增殖发生在货币到商品G—W这个阶段的商品上,资本家找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并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

五、资本积累及其客观必然性: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叫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具有必然性,这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一方面是具有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是具有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作为一种强制的力量,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由此可见,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因。

六、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七、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生产关系也要与之相适应。但是,在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却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产者手里,于是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这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已经达到了与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相容的地步,而且这种矛盾还在日益深化。这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与过渡性,它终将为适应社会化生产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所取代。

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的大生产。同时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总之,资本主义的积累过程,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八、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以及顺利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为了保持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的空间上的并存性。第二,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九、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社会生产力(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是用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某个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该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而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应分清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个是部门平均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这是呈反比变化的关系;另一个是同一部门内部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力高低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个别劳动生产力越高,同量个别劳动时间被折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从而形成的社会价值量越多。

十、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十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从而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制造生活资料的部类Ⅱ),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所构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十二、为什么说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离不开流通过程?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若是等价交换,商品流通中只发生价值形式的变化,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没有价值增值;若是不等价交换,贱买贵卖者似乎能够得到更多的价值,但不论由于作为卖者得到的利益,会在作为买者时失去,还是他的多得必是别人的所失,从全社会看,商品价值总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所以说,在流通中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其次,离开了流通领域,也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因为在流通领域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没有发生接触,商品生产者只是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也即把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商品的价值,这里一份劳动形成一份价值,不会发生价值的自行增殖。所以说,离开了流通领域,也无法实现价值增殖。

十三、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内容(六个转化过程):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由三部分构成: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

①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转化为生产成本。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不存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因此,C+V成为生产商品时资本家所耗费的资本额,成为资本家为生产剩余价值付出的生产成本。

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当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转化为生产成本,剩余价值被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