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聚丙烯酰胺凝胶柱状电泳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原理,步骤和结果分析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原理,步骤和结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072b9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17.png)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原理,步骤
和结果分析
一、实验原理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技术,其原理基于蛋白质在凝胶电泳过程中受到凝胶孔隙大小及电场力的影响而发生迁移分离。
在非变性条件下,蛋白质保持其原有的构象,通过电泳进行分离。
二、实验步骤
1. 制备凝胶:首先准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通常是通过聚丙烯酰胺单体聚合成凝胶板。
2. 样品加载:将待分离的蛋白样品混合添加载体缓冲液,并加热变性处理,然后加载到凝胶槽中。
3. 电泳分离:将已加载样品的凝胶槽浸入电泳缓冲液中,施加电场进行电泳分离,蛋白质根据其分子大小及电荷迁移至不同的位置,最终形成条带。
4. 凝胶染色:分离完成后,应用染色方法将蛋白质条带可视化。
5. 结果分析:根据蛋白质条带的迁移位置以及染色效果,分析样品中含有的蛋白种类及相对含量。
三、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我们可以获得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信息,并进一步分析样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及纯度。
在电泳过程中,蛋白质根据其分子大小在凝胶中迁移的速度不同,从而实现了蛋白质的分离。
根据蛋白质在凝胶上的位置,我们可以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获得关于样品组成和含量的重要信息。
综上所述,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样品中蛋白质的组成及结构,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24b7a68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8.png)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PAGE)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蛋白质的方法。
以下是一般
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
1. 制备凝胶:将聚丙烯酰胺和交联剂(通常是二甲基亚砜)在缓冲液中混合,加热溶解,然后迅速倒入电泳槽或制备模具中,留下一端可以装入电极。
2. 固化凝胶:将凝胶慢慢冷却至室温,使其固化。
这通常需要约30分钟至1小时。
3.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与一定体积的加载缓冲液混合均匀(可以包含甲基绿或其他荧光染料),并加热处理。
这样做是为了使样品蛋白质裂解、去除二硫键、破坏二级和三级结构,以使所有蛋白质都呈线性链状。
4. 加载样品:用微量移液器向凝胶中的小孔加入已经处理好的样品。
5. 进行电泳:将电泳槽连接至电源并设定合适的电压和电流。
根据待测蛋白质的大小和分子量,可以选择不同的电泳条件(如电压、电流和时间)。
6. 着色和显影:电泳结束后,用染料染色或其他方法可视化蛋白质。
通常使用染料如明胶蓝或银染法来增强蛋白质的显色。
7. 分析和解读:根据电泳图像,分析和解读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情况,如判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纯度等。
请注意,以上步骤仅为一般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具体操作可能会根据实验目的和需求有所变化。
同时,操作和设备使用时应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结果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3085490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a.png)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是一种用于分离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的实验方法。
在PAGE实验中,蛋白质在电场的作用下,会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迁移。
分子量越大的蛋白质,其迁移率越慢。
PAGE实验结果的分析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蛋白质条带的数量:表示样品中存在的蛋白质种类。
•蛋白质条带的大小:表示蛋白质的分子量。
•蛋白质条带的形状:表示蛋白质的完整性。
以下是PAGE实验结果的常见分析方法:•标准品对照:使用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标准品作为对照,可以用来确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SDS-PAGE:SDS-PAGE是一种常用的PAGE方法,在该方法中,蛋白质会被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还原剂处理,使其变性并失去其原有的结构。
因此,SDS-PAGE实验结果主要根据蛋白质条带的大小来判断分子量。
•非变性PAGE:非变性PAGE是一种不使用SDS和还原剂的PAGE方法,在该方法中,蛋白质可以保持其原有的结构。
因此,非变性PAGE实验结果主要根据蛋白质条带的形状来判断分子量。
以下是PAGE实验结果的常见示例:•单一蛋白质:如果样品中只有一种蛋白质,那么凝胶中将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条带。
•多种蛋白质:如果样品中存在多种蛋白质,那么凝胶中将会出现多个条带。
•蛋白质变性:如果蛋白质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发生变性,那么凝胶中可能会出现多个条带,或者条带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PAGE实验结果可以用于以下目的:•蛋白质纯度分析:通过比较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数量和大小,可以判断样品的纯度。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通过对比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大小和标准品条带的大小,可以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蛋白质鉴定:通过对比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大小和形状,可以进行蛋白质鉴定。
实验结果实验材料•样品:肌肉组织蛋白•标准品:蛋白质分子量标准品•凝胶:10% SDS-PAGE凝胶•染色剂:溴酚蓝实验步骤1. 将样品和标准品制备成均匀的溶液。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f260ddf77c1cfad6195fa78f.png)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一、目的要求(1)学习电泳原理和技术(2)学习和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二、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单体和少量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通过化学催化剂(过硫酸铵),四甲基乙二胺(TEMED)作为加速剂或光催化聚合作用形成的三维空间的高聚物。
聚合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形成网状结构。
具有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
血清蛋白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一般可分成12~25个组分。
因此适用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分离,且分离效果好。
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电泳材料的特性人工合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化学体系的组成及功能:Acr:丙烯酰胺Bis:甲叉双丙烯酰胺AP:过硫酸铵——化学催化剂TEMED:四甲基乙二胺——加速剂SDS是一种阴离子去垢剂,SO32-带负电荷。
在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可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
由于结合大量带负电荷的SDS,好比蛋白质穿上带负电的“外衣”,蛋白质本身带有的电荷则被掩盖了。
从而起到消除各蛋白质分子之间自身的电荷差异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一)试剂1、30%丙烯酰胺混合液(Acr:Bis 为29:1)称取丙烯酰胺(Acr)29g及甲叉丙烯酰胺(Bis)1.0g,用去离子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贮棕色瓶中于4℃保存,可用一个月。
2、1.5mol/L pH8.8 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三羟甲基甲烷(Tris)36.6g,加双蒸馏水至80ml使其溶解,调pH至8.8,然后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3、1.0mol/LpH6.8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Tris5.98g,加双蒸馏水至80ml,调pH6.8,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4、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称取Tris 6g、甘氨酸28.8g,加蒸馏水850ml,调pH至8.3,加蒸馏水到1000ml,4℃贮存。
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
![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https://img.taocdn.com/s3/m/50d126e1ec3a87c24128c444.png)
实验八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一、实验目的1 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2 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及同盘)电泳的操作技术。
3 掌握同工酶定义、理化性质的差异,了解过氧化物酶的染色原理。
4 掌握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的测定。
二 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Acr )和交联剂(即共聚体的N,N -甲叉双丙烯酰胺 Bis )在加速剂(N,N,N ’,N ’-四甲基乙二胺 TEMED )和催化剂(过硫酸胺 (NH 4)4S 2O 8 简称AP )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
(一)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原理及相关特性1 聚合反应聚丙烯酰胺是由Acr 和Bis 在催化剂(AP )或核黄素(C 17H 20O 6N 4)和加速剂(TEMDA )的作用下聚合而成的三维网状结构。
催化剂和加速剂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2种催化体系:① AP-TEMED 属化学聚合作用② 核黄素-TEMED 属光聚合作用2 凝胶孔径的可调性及其相关性质① 凝胶性能与总浓度及交联度的关系凝胶的孔径、机械性能、弹性、透明度、粘度和聚合程度取决于凝胶总浓度和Acr 与Bis 之比: 00100a b T m+=⨯ a:b<10 脆硬乳白交联度: 00100b c a b=⨯+ a:b>100糊状易断 ② 凝胶浓度与孔径的关系T (Acr 和Bis 总浓度)增加 孔径减小 移动颗粒穿过网孔阻力增加③ 凝胶浓度与被分离物分子量的关系分子量增加 阻力增加 移动速度减慢。
同时还与分子形状及分子电荷有关系。
在操作时,可以选用007.5凝胶。
因为生物体内大多数蛋白质在此范围内电泳均可取得满意的结果。
3 试剂对凝胶聚合的影响水中金属离子或其他成分对凝胶电泳的电泳速度、分离效果等有影响。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原理根据有无浓缩效应可分为: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由于缓冲液PH 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中主要靠电荷及分子筛效应。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d490d31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2.png)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引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通过电场作用下,将样品中的蛋白质按照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从而得到蛋白质的电泳图谱。
本实验旨在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一组未知蛋白质样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分子量及可能的功能。
实验方法:1. 准备样品:将待测蛋白质样品加入含有sds和还原剂的样品缓冲液中,使其完全溶解,并在100℃水浴中加热5分钟,使蛋白质完全变性。
2. 制备凝胶:按照实验要求,配制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缓冲液和凝胶溶液,并将其倒入凝胶模具中,形成凝胶。
3. 装载样品:将待测样品加入凝胶槽中,并连接电源,设定适当的电压和时间。
4. 电泳:开启电源,进行电泳,直至样品跑到凝胶末端。
5. 染色:取出凝胶,进行染色处理,以便观察蛋白质带的形成。
实验结果: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我们成功地将待测蛋白质样品分离出不同的带,得到了一张清晰的电泳图谱。
根据电泳图谱,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蛋白质在凝胶上形成了不同的带,这些带的位置和强度可以反映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相对含量。
讨论:通过对电泳图谱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待测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范围及可能的功能。
一般来说,蛋白质的分子量与其迁移距离成反比,即分子量越大,迁移距离越短。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电泳图谱上带的位置,推测蛋白质的分子量。
此外,通过比较待测样品和已知分子量标记物的电泳图谱,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确定待测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分子量标记物是一组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通过与其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待测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范围。
除了分子量,蛋白质的带的强度也可以提供一些信息。
带的强度反映了蛋白质在样品中的相对含量,即带越强,蛋白质的相对含量越高。
通过比较不同带的强度,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待测样品中不同蛋白质的相对含量。
结论: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我们成功地分离和分析了一组未知蛋白质样品。
(完整版)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完整版)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bbc79e57e21af45b207a88d.png)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班级:生工xxx姓名:xxx同组人:xxx学号:xxxx日期:xxxx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 引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是目前分离蛋白质亚基并测定其分子量的常用方法,为检测电泳后凝胶中的蛋白质,一般使用考马斯亮蓝(CBB)染色[1]。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并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离蛋白质的操作技术。
2 材料和方法2.1实验原理2.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性能及制备原理2.1.1.1 性能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机械性能好,有弹性,透明,相对地化学稳定,对pH和温度变化比较稳定,在很多溶剂中不溶,是非离子型的,没有吸附和电渗作用。
通过改变浓度和交联度,可以控制孔径在广泛的范围内变动,并且制备凝胶的重复性好。
由于纯度高和不溶性,因此还适于少量样品的制备,不致污染样品。
2.1.1.2 制备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用丙烯酰胺(Acr)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催化系统有化学聚合和光聚合两种。
本实验是用化学聚合。
化学聚合的催化剂通常多采用过硫酸铵(AP)或过硫酸钾,此外还需要一种脂肪族叔胺作加速剂,最有效的加速剂是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
在叔胺的催化下,由过硫酸铵形成氧的自由基,后者又使单体形成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反应。
叔胺要处于自由碱基状态下才有效,所以在低pH时,常会延长聚合时间;分子氧阻止链的延长,妨碍聚合作用;一些金属也能抑制聚合;冷却可以使聚合速度变慢。
通常控制这些因素使聚合在1小时内完成,以便使凝胶的性质稳定。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有两种系统,即只有分离胶的连续系统和有浓缩胶与分离胶的不连续系统,不连续系统中最典型、国内外均广泛使用的是著名的Ornstein-Davis高pH碱性不连续系统,其浓缩胶丙烯酰胺浓度为4%,pH = 6.8,分离胶的丙烯酰胺浓度为12.5%,pH = 8.8。
实验八 表达蛋白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实验八 表达蛋白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https://img.taocdn.com/s3/m/4cc46f8d6bec0975f465e29a.png)
不连续SDS-PAGE:
①凝胶孔径的不连续; ②缓冲液离子组成及各层凝胶pH的不连续; ③在电场中形成的电位梯度的不连续。
产生三种物理效应:
①电荷效应: ②分子筛效应: ③浓缩效应:
浓缩胶的作用机理
• 浓缩胶的作用是有堆积作用,凝胶浓度较小,孔径较 大,把较稀的样品加在浓缩胶上,经过大孔径凝胶的 迁移作用而被浓缩至一个狭窄的区带。当样品液和浓 缩胶选 TRIS/HCl 缓冲液,电极液选 TRIS/ 甘氨酸。电 泳开始后, HCl 解离成氯离子,甘氨酸解离出少量的 甘氨酸根离子。蛋白质带负电荷,因此一起向正极移 动,其中氯离子最快,甘氨酸根离子最慢,蛋白居中 。电泳开始时氯离子泳动率最大,超过蛋白,因此在 后面形成低电导区,而电场强度与低电导区成反比, 因而产生较高的电场强度,使蛋白和甘氨酸根离子迅 速移动,形成以稳定的界面,使蛋白聚集在移动界面 附近,浓缩成一中间层。
思考题:
•1、影响电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简答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三个 不连续,及三种物理效应。
6.样品处理:向各管中加入80 μl H2O,悬浮细胞后,加入20 μl 5X上洋缓冲 液,混匀后,放金属浴5-10 min,取出后12000rpm离心10 min.
7.上样 取10μl诱导诱导后的和未诱导的样品按顺序依次加入样品池中,并 加入10μl标准分子量蛋白标准品作对照。蛋白分子量标准可以加在靠中间的加 样孔中,也可加在离边的第2道处(最靠边的一道样品往往会明显跑斜)。 8. 电泳 在电泳槽中加入1电泳缓冲液,连接电源,负极在上,正极在下, 电泳时,积层胶电压60V电泳约20min,分离胶电压120V电泳约60min ,电泳 至溴酚兰刚出电泳槽下端的时候停止 9. 关掉电源,停止电泳。将玻璃板从电泳槽中取出,小心地用刀片撬开两玻 璃板,暴露出胶面。将浓缩胶部分切掉不要,分离胶放到玻璃平皿中染色。 10. 染色和脱色:凝胶在考马斯亮蓝染色液中染色过夜(摇床上缓慢振荡), 然后倾去染色液(染色液回收,可反复用数十次),用自来水洗几下,去掉凝 胶上和玻璃平皿中的染色残液,加脱色液脱色(摇床上缓慢振荡),每1小时 后换一次脱色液,振荡脱色(共需3次)。彻底脱色后的凝胶蛋白条带清晰, 背景透明干净。这时可以将凝胶拍照或用扫描仪进行扫描,作为永久记录。
实验八、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
![实验八、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https://img.taocdn.com/s3/m/c90ef38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e.png)
根据电泳槽的容积,配制适量的 电极缓冲液,用于维持电泳过程 中的稳定电场。
安装凝胶板和电极
将凝胶溶液倒入电泳槽中,用吸水纸吸干凝胶板的多余水分。 将凝胶板放入电泳槽中,确保凝胶板与电极接触良好。
加样和电泳
用移液管将样品加入样品槽中,注意 不要产生气泡。
连接电源,开始电泳,根据实验需求 调整电流和电压。
缓冲液
选择合适的缓冲液对于 保持电泳过程中的pH 稳定至关重要,从而确
保分离效果。
温度
温度对电泳的影响较小 ,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 致凝胶变形,影响分离
效果。
03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材料和器具
1 2
聚丙烯酰胺凝胶粉
用于制备凝胶溶液,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规 格和浓度。
电泳槽
用于电泳的容器,需选择合适的尺寸和规格。
染色与脱色
电泳结束后,将凝胶取出,进 行染色和脱色处理,使蛋白质
条带显现。
了解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的应用
蛋白质分离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常用 于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可分离 出不同分子量和电荷的蛋白质。
疾病诊断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 术对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 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
电泳分离效果的评价
分辨率评价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的分辨率取决于凝胶的孔径和浓度,以及电泳条件。评价电泳分离效果时 ,应关注分辨率的高低。
重复性评价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评价电泳的重复性。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实验,观察电泳谱带的重现 性来评价。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分析
数据整理
将电泳谱带的位置、宽度、亮度等信息进行整理,以便进一步分析。
结果分析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5529eb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c.png)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不同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相对含量,并通过电泳图谱的分析,探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原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析和分离方法。
在该方法中,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与蛋白质结合,使其带有负电荷,并且使蛋白质的形状变为线性。
通过加热样品,使蛋白质变性,并且加入还原剂β-巯基乙醇,使蛋白质的二硫键断裂。
在电泳过程中,样品在电场作用下,按照分子量大小在凝胶中移动。
通过比较样品和分子量标尺的迁移距离,可以确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进行加热变性处理,并加入β-巯基乙醇进行还原处理。
2. 制备凝胶: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凝胶浓度,将凝胶溶液制备并倒入凝胶板中,插入电泳槽中。
3. 加载样品:将待测样品加入样品孔中,同时加入相应的分子量标尺。
4. 电泳: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电泳条件,如电压、电流和电泳时间等。
5. 显色:电泳结束后,将凝胶取出,进行染色或银染处理。
6. 分析:通过观察和测量凝胶上的蛋白质迁移距离,结合分子量标尺,计算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操作,得到了一张完整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
通过观察电泳图谱,可以看到不同样品中的蛋白质在凝胶中有不同的迁移距离。
通过与分子量标尺的对照,可以估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含量。
实验讨论:根据电泳图谱的结果,可以对样品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和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中蛋白质的迁移距离和相对分子量,可以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布情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不同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含量。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结论: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我们可以对不同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相对含量进行研究。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分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7257d184254b35eefd3479.png)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分析在很多地方看到大家都在讨论关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知识。
看了好多观点以后,不如自己做一个实验来分析。
更何况对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必须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观点。
下面就是关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分析:明确实验目的:1.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
2.熟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操作过程。
3.了解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了解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交联而成的含有酰胺基侧链的脂肪族大分子化合物。
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三维网状结构,能起分子筛作用。
用它作电泳支持物,对样品的分离取决于各组分所带电荷的多少及分子大小。
此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还具有浓缩效应,即在电泳开始阶段,由于不连续pH梯度作用,将样品压缩成一条狭窄区带,从而提高了分离效果。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为垂直平板电泳和圆盘电泳,两者的原理完全相同。
由于垂直板形凝胶具有板薄、易冷却,分辨率高、操作简单、便于比较与扫描等优点,因而为大多数实验室采用。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辨率比纸电泳高得多,能检出10-9~10-12g样品,特别适合于分离和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化合物。
它除了能对生物大分子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外,还可用以测定分子量,且是一种较先进的测定分子量的方法。
不连续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使用最广泛的凝胶电泳。
不连续是指电泳的pH值不连续(样品浓缩胶缓冲液pH 6.8, 电极缓冲液pH 8.3, 分离胶pH 8.8)、凝胶不连续(一般分成样品浓缩胶和样品分离胶两层)。
变性是指样品蛋白经SDS和巯基乙醇作用后,所有蛋白质都解聚成为其构成亚基,并且都带上负电荷,形状都近似于长椭园棒状。
这种SDS-蛋白质复合物,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只与园棒的长度也就是蛋白质的分子量有关。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有效分离笵围取决于灌制凝胶时聚丙烯酰胺的浓度和交联度,二者决定凝胶分子筛的孔径大小,而孔径又是灌胶时所用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绝对浓度的函数。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ed0f85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e.png)
实验名称: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SDS-PAGE实验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SDS-PAGE实验的操作流程;3. 分析不同蛋白质在SDS-PAGE中的分离情况;4.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总结。
二、实验原理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SDS将蛋白质变性并赋予等电点,将蛋白质按照分子量大小在凝胶中进行分离。
通过电泳操作,蛋白质会根据其分子量在凝胶中移动,最终形成不同的条带,便于观察和分析。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获取需要分析的蛋白质样品,并进行处理使其可以被SDS-PAGE分离;2. 制备凝胶:根据实验需要,配置聚丙烯酰胺凝胶,并在凝胶板中固定好;3. 样品加载:将处理好的蛋白质样品加载到凝胶槽中;4. 电泳分离:在设定好电压和时间的条件下,进行电泳操作,使蛋白质在凝胶中分离;5. 染色观察:将分离后的蛋白质用染色剂染色,然后观察分离的条带;6.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蛋白质的分析和解读。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样品:蛋白质样品;2. 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3. 电泳槽:用于进行SDS-PAGE电泳的设备;4. 电源:用于提供电泳操作所需电压的电源设备;5. 染色剂:用于染色观察蛋白质条带的染色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SDS-PAGE实验操作,观察到样品中不同蛋白质在凝胶中的分离情况。
根据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在凝胶中形成了明显的条带,条带的位置和密度反映了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布情况。
通过染色观察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组成和含量。
六、实验结论SDS-PAGE实验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析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对蛋白质样品进行分离和分析,从而了解样品的蛋白质组成和特性。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SDS-PAGE可以有效地对蛋白质样品进行分离,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61813f7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d.png)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如下:
1.清洗电泳仪和电泳板。
2.准备实验用液,将需要的磷酸缓冲液和聚丙烯酰胺溶液以及添加的阳离子
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
3.调节电泳仪的温度、电压、时间等参数。
4.垂直安装电泳板,将电泳板安装在电泳支架中,保证其处于垂直位置。
5.将溶液添加到电泳板,并将电泳板放入电泳仪中进行实验,注意实验过程
中溶液的变化,以便及时调节电泳仪参数。
6.实验完毕后取出电泳板,用纸巾擦拭干净,重复上述实验步骤,直至所有
实验完毕。
7.染色及脱色,电泳后的凝胶条在1%氨基黑10B在7%醋酸溶液中固定并染
色1小时以上。
染色后的凝胶条用7%醋酸洗涤数次。
置于脱色玻管中,在同一电泳装置中电解脱色。
此时改用7%醋酸充装在液槽中。
通电后过剩凝胶之上再加一层大孔凝胶,样品聚合在最后的另一层凝胶中。
在我们的试验中省略的染料泳向正极。
脱色时电场强度25V/cm,电流10-15mA/管。
3-4小时脱色完毕。
有色的醋酸溶液通过盛有活性炭的漏斗过滤,即可除去染料,重新使用。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466d7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5.png)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引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子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DNA分子进行分离和检测。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聚丙烯酰胺凝胶、TAE缓冲液、DNA样品、DNA标准品、电泳仪等。
2. 实验方法:a. 制备凝胶:将聚丙烯酰胺粉末加入TAE缓冲液中,搅拌溶解并加热至溶液变清澈,冷却后倒入凝胶板中,插入梳子,等待凝胶固化。
b. 样品处理:将待检测的DNA样品和DNA标准品分别与DNA加载缓冲液混合,加热至95℃,然后冷却至室温。
c. 电泳操作:将凝胶板放入电泳槽中,加入足够的TAE缓冲液,将样品和标准品分别注入凝胶孔中,连接电源进行电泳,根据需要调节电压和时间。
d. 显色检测:电泳结束后,将凝胶取出,放入DNA染色剂中,静置片刻后,用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和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我们成功地对DNA分子进行了分离和检测。
观察凝胶成像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在凝胶中形成了明显的带状图案。
根据DNA标准品的带状图案,我们可以估计待检测样品中的DNA片讨论和分析:1. 凝胶浓度选择: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浓度会影响DNA分子的迁移速率和分离效果。
较低的浓度适用于较大的DNA片段,而较高的浓度适用于较小的DNA片段。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适中的浓度,以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
2. 电泳条件优化:电泳的电压和时间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过高的电压可能导致DNA片段迁移过快,难以分离;而过长的电泳时间则可能造成DNA片段过度迁移,导致结果不准确。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样品特点,合理选择电压和时间。
3. 结果解读:通过观察凝胶成像结果,我们可以根据DNA标准品的带状图案,对待检测样品中的DNA片段大小进行估计。
这对于研究DNA序列、检测基因突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化学实验8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共38页
![生物化学实验8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共38页](https://img.taocdn.com/s3/m/896e42d3a6c30c2258019e43.png)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样:取血清100µl,40%蔗糖100µl,溴酚蓝100µl于 白磁盘中混匀,上样15µl。 电泳:浓缩胶时电压80V(约40min),分离胶160V(约 3h)。 待溴酚蓝快到管口时停止电泳,倒出缓冲液。 取胶:带长针头的注射器吸水,沿管壁慢慢插入同 时注水,慢慢转动,胶会慢慢滑出或用洗耳球吹出 于试管中。不要用力过猛,且试管应先放些水,以 防止胶断裂。 染色:将试管里水倒掉,加入染色液,染色40min。 脱色:倒出染色液,加入脱色液,更换3次脱色液每次 脱色10min,然后隔一天换一次脱色液,直到蛋白带 清晰为止。
电荷效应
当各种离子进入pH8.9的小孔径分离胶后,甘氨酸离 子的电泳迁移率很快赶上蛋白质,高电势梯度也随 之消失,在均一电势梯度和pH的分离胶中,由于各 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所带电荷量不同,在电场 中所受引力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电泳,各种蛋白 质就以一定顺序排列成一条条蛋白质区带。
分子筛效应
由于分离胶的孔径较小,分子量大小或分子形状不 同的蛋白质通过分离胶时,所受阻滞的程度不同, 故因迁移率不同而被分离。此处分子筛效应是指样 品通过一定孔径的凝胶时,受阻滞的程度不同,小 分子走在前面,大分子走在后面,各种蛋白质按分 子大小顺序排列成相应的区带。
结果
观察管状胶条染色条带。
注意事项
1. 丙烯酰胺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 , 尽 丙烯酰胺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 量避免吸入和接触。 量避免吸入和接触。 2.考马斯亮蓝染色、脱色,染液回收。 考马斯亮蓝染色、脱色,染液回收。 3.电泳注意正负极。 电泳注意正负极。
聚合反应是由溶于水的AP产生自由基S2O8-→SO4-自 由基SO4-,催化TEMED使之成为带不成对电子的活化 分子,活化的TEMED可随机与Acr分子或Bis分子结合 并转移自由基使之活化。被活化的Acr可以同样的方 式结合另一分子Acr并转移自由基使其活化,如果反 应物中只有Acr分子,按反应机理可以使所有Acr分 子结合成长链,使其末端的Acr分子始终带有被转移 的自由基活性,但仅Acr分子的多聚体只能形成长链, 尽管呈黏稠状,但不能形成带孔的凝胶。
实验八
聚丙烯酰胺凝胶柱状电泳
目的与要求
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的 原理; 熟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实验方法和操作 技术。
实验原理
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自身带相反电荷的 电极移动的现象。 电泳技术根据支持物的不同可分为:纸电泳、醋酸 纤维素薄膜电泳、淀粉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 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经凝胶形状分:水平平板电泳、圆盘柱状电泳及垂 直平板电泳。
试剂及器材
两种胶的储备液,电极缓冲液,染色液, 脱色液,凝胶电泳玻璃管,注射器(10cm长注 射针头),微量取样器,圆盘电泳槽,电泳仪, 0.05%溴酚蓝,马血清,40%蔗糖溶液。
实验操作
将洁净烘干的玻璃管一端用胶布封好,插入疫苗瓶 的橡皮帽上,将封闭的一端朝底垂直放于试管上。 (分离胶和浓缩胶,每八人配一份。) 分离胶和浓缩胶,每八人配一份。 分离胶: 1、先配制分离胶,在干燥小烧杯中加入1,2号液及水 分别为1ml、2ml和1ml,混匀 2、加入新配制的过硫酸铵4ml,混匀及时用滴管吸取 胶液沿管壁灌入玻璃管内具管口约1.5cm处。 3、立即顺管壁加入水,以隔绝空气中的氧,加速胶凝 过程,加水时一定要防止搅乱胶面。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催化体系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催化体系有两种: 化学聚合(AP);光聚合(核黄素) 用核黄素进行光聚合的优点是:①核黄素的用量很 低;②通过光照可以预定聚合时间。 但光聚合的凝胶孔较大,而且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变 小,不太稳定,所以用它制备大孔凝胶较适合。 化学聚合的凝胶孔径较小,因而采用过硫酸胺— TEMED催化系统制备小孔凝胶(分离胶),而且各次 制备的重复性好。
4、待约30min即凝集成胶,弃去顶上水层,可用吸水 纸吸干。 浓缩胶: 1、按表配制浓缩胶:在干燥小烧杯中先加入4,5,7号 液分别为1ml、2ml和4ml,混匀。 2、再加入6号液1ml混匀,用少量该胶液冲洗分离胶面, 然后用吸管吸取该胶液沿壁灌入分离胶面上层距管 口约0.5cm处。 3、迅速小心沿壁加入水层,置胶管于日光灯下照射, 进行光化作用,约30min后聚合完全。 待胶凝好后,将封闭物取下,将胶管安到电泳槽中, 倒上缓冲液,检查是否漏液,液面要过管顶。
C
丙烯酰胺(Acr) 交联剂: 甲叉双丙烯酰胺(Bis) 催化剂: 过硫酸铵(化学法) 核黄素 (光化法) 活化剂: TEMED (N,N,N’,N’四甲基乙二胺)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系统的不连续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凝胶由上、下两层凝胶组成,两层凝 胶的孔径不同,上层为大孔径的浓缩胶, 下层为小孔径的分离胶。 2. 缓冲液离子组成及各层凝胶的pH不同。 电极缓冲液为pH8.3的Tris-甘氨酸缓冲液, 浓缩胶为pH6.7的Tris-HCl缓冲液,而分 离胶为pH8.9的Tris-HCl缓冲液。 3. 在电场中形成不连续的电位梯度。在 这样一个不连续的系统里,存在三种物理 效应,即样品的浓缩效应,凝胶的分子筛 效应和电荷效应,由于这三种物理效应, 使样品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
柱状电泳槽
水平板式电泳槽
垂直板式电泳槽
电泳分离原理
在电场中,推动带电质点运动的力(F)等于质点所 带净电荷量(Q)与电场强度(E)的乘积。
F=QE
质点的前移同样要受到阻力( F′)的影响,对于 一个球形质点,服从Stoke定律,即:
F′=6πrην
式中r为质点半径,η为介质粘度,ν为质点移动速 度,当质点在电场中作稳定运动时:
8.3
6.7
8.9 8.3
浓缩效应
样品在电泳开始时,通过浓缩胶被浓缩成高浓度的 样品薄层(一般能浓缩几百倍),然后再被分离。当 通电后,样品进入浓缩胶中,解离度最大的cl-—有 效迁移率最大,被称为快离子,解离度次之的蛋白 质则尾随其后,解离度最小的甘氨酸离子(PI=5.97) 泳动速度最慢,被称为慢离子。由于快离子的迅速 移动,在其后边形成了低离子浓度区域,即低电导 区。电导与电势梯度成反比,因而在快、慢离子间 形成了局部较高的电位梯度。处于该高电位梯度下 的血清蛋白质各成分以不同速度(分子量和带电量 不同)泳向快离子区,后又急速减慢,因而就按其 分子的大小堆积浓缩成层。
F=F′即QE=6πrην
v=
QE
6πrη
聚丙烯酰胺是由丙烯酰胺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交联而成,具有网状立 体结构的凝胶。并以此为支持物在垂直的玻璃 管中进行电泳,电泳分离的区带类似圆盘状故 命名为圆盘电泳。不连续圆盘电泳的凝胶管中 置有两种不同的凝胶层:浓缩胶、分离胶。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两 种成分在活化剂四甲基乙二胺(N、N、N‘、N ‘ tetramethyl ethylene diamine,简称TEMED)和催化 剂过硫酸胺(NH4)2(SO4)2 (Ammonium persulfate 简 称AP)(或光敏物质如核黄素,在紫外光、日光灯、 普通钨灯、日光照射下产生自由基),共同作用下 聚合而成。
Bis是由两个Acr分子靠甲叉基相互连接构成。Bis中 的两个丙烯酰胺都可以分别被TEMED活化成为活化分 子,而后又去不断地结合和活化其他Acr分子,形成 长链;或者分别被已形成长链的Acr活化连接;或者 一边被TEMED活化后与Acr形成长链,另一边与已合 成的Acr长链结合等,其反应是随机的,多样的,但 无论如何反应,在形成的Acr长链之间由于Bis的纵 链而被连接起来,形成立体的网状结构。Bis是一种 引入纵链的交联剂。这样,按一定比例的Acr和Bis 在TEMED、AP的作用下就形成具有立体多孔、多分枝 网状结构的聚丙烯酰胺凝胶。
考马斯亮蓝 Coomassie brillia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lue
在蛋白质染色中,目前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最为常用, 1965年考马斯亮蓝应用于聚丙烯酰胺凝胶染色,它 步骤简便、灵敏度较高,可进行定量扫描。它可分 为R和G型两类。R250比考马斯亮蓝G250少二个甲基, 但是比G250灵敏度高。 染色原理:染料主要是与蛋白质中的碱性氨基酸和 芳香族氨基酸残基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在595 nm下 测得的吸光度,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