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五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五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五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生物111班杨明轩1102040128一、研究背景及目的过氧化物酶是以过氧化氢为电子受体催化底物氧化的酶,具有消除过氧化氢和酚类、胺类毒性的双重作用。

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关系,在种子萌动以前,它们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很少,待幼芽长到0.5 -1 厘米以后,它们的过氧化物酶才得到充分的表达。

这说明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多寡和有无,与植物不同发育时期,与植物的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化形成及特定的生理状态等均有密切关系。

而同工酶是指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大多数基因性同工酶由于对底物亲和力不同和受不同因素的调节,常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

它们存在于生物的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发育阶段,或同一发育阶段的不同组织,在细胞发育和代谢调解中起重要作用。

在动、植物中,一种酶的同工酶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含量不同,形成各组织特异的同工酶谱,体现各组织的特异功能,这一特点可用于研究物种进化、遗传变异、杂交育种和个体发育、组织分化等。

品种资源工作者借助同工酶分析品种的地理分布与亲缘关系来指导品种资源的收集与鉴定工作。

育种工作者常用同工酶来作为鉴定植物的种间杂交, 特别是远缘杂交的生化指标。

在医学方面,同工酶是研究癌瘤发生的重要手段。

要对同工酶展开研究,首先要实现对它的分离,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分离技术。

基于“差异转化”的思路,层析和电泳是两种最为常见的大分子分离方法。

但由于二者技术细节上的差异,层析更常用于大分子的分离纯化,而电泳则主要用于大分子的分离检测。

因此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不连续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小麦幼苗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同时本实验利用电泳现象对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分离纯化和分析鉴定,通过电泳技术的实际操作体会电泳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比较分析电泳技术和其它分离技术如层析技术的不同,进一步学习应用更为广泛和纯化水平更高的分离技术。

最新省时6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最新省时6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6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试剂及配制:a, 40 %丙烯酰胺单体凝胶贮存液。

丙烯酰胺38 g,甲叉双丙烯酰胺 2 g,加双蒸水定容至 100mL,过滤,贮存于棕色瓶中。

b,变性剂。

1 M NaOH 1 mL,甲酰胺 95 mL,溴酚蓝 0. 05 g,二甲苯青 0. 05 g,加双蒸水定容至100 mL。

C, 固定液。

100 mL 冰醋酸溶于双蒸水定容至1 000 mL。

d, 银染液。

硝酸银 1 g, 37 甲醛 1. 5 mL,加双蒸水定容至1000 mL。

f, 显影液。

无水碳酸钠 30 g, 37 甲醛 1. 5mL, 10 mg /mL 硫代硫酸钠 200 μL,加双蒸水定容至 1 000 mL。

DNA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操作流程6 %变性凝胶的制备:40 %的凝胶贮存液 11. 2 mL,尿素36.36g, 5 × TBE 15mL,加双蒸水定容至 75 mL。

预冷至 4 ℃后,加入500 μL 10 过硫酸铵和 50 μL TEMD 混合均匀,灌胶。

灌胶完毕,插入样品梳,在室温下聚合 30 ~60 min。

聚合完全后,梳齿下可见二条折光线。

电泳:安装电泳装置,在电泳槽中加入1 × TBE缓冲液,使缓冲液覆盖样品孔。

拔出样品梳,用移液器吸取适量缓冲液冲洗样品孔。

打开变压器,恒定功率 60 W 预电泳 15 ~30 min。

预电泳结束后,用移液器将 DNA 样品小心注入样品孔中( 加样量为 3 ~ 5 μL) ,电泳直至带型分开。

固定:关闭电源,卸下玻璃板,剥离玻璃板,将胶板置于固定液中固定 30 min,直到指示剂颜色褪去。

漂洗:将胶板转移到双蒸水中漂洗三遍,每次 2 ~ 3 min。

染色:转移胶板至染色液中,在摇床上摇动染色 30 ~ 40 min。

显影:将胶板在双蒸水中漂洗 5 ~ 10 s 后立即放入预冷为 4 ℃~ 10 ℃的显影液中,摇动显影直到带型完全出现。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一、目的要求(1)学习电泳原理和技术(2)学习和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二、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单体和少量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通过化学催化剂(过硫酸铵),四甲基乙二胺(TEMED)作为加速剂或光催化聚合作用形成的三维空间的高聚物。

聚合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形成网状结构。

具有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

血清蛋白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一般可分成12~25个组分。

因此适用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分离,且分离效果好。

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电泳材料的特性人工合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化学体系的组成及功能:Acr:丙烯酰胺Bis:甲叉双丙烯酰胺AP:过硫酸铵——化学催化剂TEMED:四甲基乙二胺——加速剂SDS是一种阴离子去垢剂,SO32-带负电荷。

在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可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

由于结合大量带负电荷的SDS,好比蛋白质穿上带负电的“外衣”,蛋白质本身带有的电荷则被掩盖了。

从而起到消除各蛋白质分子之间自身的电荷差异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一)试剂1、30%丙烯酰胺混合液(Acr:Bis 为29:1)称取丙烯酰胺(Acr)29g及甲叉丙烯酰胺(Bis)1.0g,用去离子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贮棕色瓶中于4℃保存,可用一个月。

2、1.5mol/L pH8.8 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三羟甲基甲烷(Tris)36.6g,加双蒸馏水至80ml使其溶解,调pH至8.8,然后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3、1.0mol/LpH6.8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Tris5.98g,加双蒸馏水至80ml,调pH6.8,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4、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称取Tris 6g、甘氨酸28.8g,加蒸馏水850ml,调pH至8.3,加蒸馏水到1000ml,4℃贮存。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SDS-PAGE分离蛋白质的原理;2.掌握垂直板电泳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1、电泳:(1)定义: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

(2)影响电泳效果的因素:①带电颗粒的大小和形状:颗粒越大,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②颗粒的电荷数:电荷越少,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③溶液的粘度:粘度越大,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④溶液的pH值:影响被分离物质的解离度,离等电点越近,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⑤电场强度:电场强度越小,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⑥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越大,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⑦电渗现象:电场中,液体相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⑧支持物筛孔大小:孔径小,电泳速度慢,反之则快。

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1)定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是以聚丙烯胺凝胶作为载体的一种区带电泳。

SDS-PAGE: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引进SDS(十二烷基磺酸钠)(2)SDS的作用SDS是一种阴离子去垢剂,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

由于SDS带有大量负电荷,好比蛋白质穿上带负电的“外衣”,蛋白质本身带有的电荷则被掩盖,即消除了蛋白质分子之间电荷差异。

因此在电泳时,蛋白质分子的迁移速度则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分子大小(3) SDS-PAGE分类:¾SDS-PAGE按照缓冲液pH值和凝胶孔径差异分为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

不连续系统: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均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前者佳(4)聚丙烯胺凝胶的生成:聚丙烯胺凝胶由丙烯酰胺单体(Acr)和N,N’-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

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D N 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Aptamer的稳定性考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tamer识别肿瘤细胞若选择4℃识别,则需要提前控温离心机,且样品在上样检测前宜放置于冰中;37℃就不用控温了。

Aptamer浓度:荧光标记的是50μM,没有标记的是100μMDNA提取-----注意实验中戴好橡胶手套,穿好实验服,以防苯酚粘到皮肤上。

1. 取μl aptamer(100μM)于1460μl小鼠血清(无需过滤)中,在37℃细胞培养箱中孵育;2. 于不同时间点(6h, 5h, 4h, 3h, 2h, 1h, 1min)取200μl该小鼠血清到新的EP管中,加入200μl (等体积)的苯酚-氯仿(取苯酚-氯仿之前先将苯酚-氯仿混匀),混匀,管中溶液变浑浊;3. 用15000转/分离心10分钟,管中出现3层:上清、白色变性蛋白层、苯酚层;4. 取上清到新的EP管中。

在原EP管(变性蛋白层和苯酚层)中加入200μlTE溶液,混匀(该步进一步提取残留的DNA);5. 用15000转/分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6. 重复4、5步直到上清澄清;7. 在上清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用于去除苯酚),混匀,用15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上清到新的EP管中;8. 加入等体积乙醚(用于去除氯仿),混匀后静置10分钟,弃上层乙醚(乙醚比水轻,在上层);9. 重复步骤8,敞开管盖15分钟,待乙醚挥发;10. 加入1/10体积的3M NaAc、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放置于-20℃冰箱中30分钟(DNA沉淀);11. 用16500转/分(转速不宜再高,EP管容易破裂!)离心30分钟;12. 将管中溶液吸出,转移至新的EP管中。

原管中保留约30μl溶液,打开管盖,待管中溶液蒸发;(我通常将EP管敞开,封上封口膜,再扎7、8个孔,放在通风橱中过夜。

)(管底看不到沉淀,因为DNA含量太低。

(完整版)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完整版)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班级:生工xxx姓名:xxx同组人:xxx学号:xxxx日期:xxxx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 引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是目前分离蛋白质亚基并测定其分子量的常用方法,为检测电泳后凝胶中的蛋白质,一般使用考马斯亮蓝(CBB)染色[1]。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并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离蛋白质的操作技术。

2 材料和方法2.1实验原理2.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性能及制备原理2.1.1.1 性能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机械性能好,有弹性,透明,相对地化学稳定,对pH和温度变化比较稳定,在很多溶剂中不溶,是非离子型的,没有吸附和电渗作用。

通过改变浓度和交联度,可以控制孔径在广泛的范围内变动,并且制备凝胶的重复性好。

由于纯度高和不溶性,因此还适于少量样品的制备,不致污染样品。

2.1.1.2 制备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用丙烯酰胺(Acr)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催化系统有化学聚合和光聚合两种。

本实验是用化学聚合。

化学聚合的催化剂通常多采用过硫酸铵(AP)或过硫酸钾,此外还需要一种脂肪族叔胺作加速剂,最有效的加速剂是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

在叔胺的催化下,由过硫酸铵形成氧的自由基,后者又使单体形成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反应。

叔胺要处于自由碱基状态下才有效,所以在低pH时,常会延长聚合时间;分子氧阻止链的延长,妨碍聚合作用;一些金属也能抑制聚合;冷却可以使聚合速度变慢。

通常控制这些因素使聚合在1小时内完成,以便使凝胶的性质稳定。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有两种系统,即只有分离胶的连续系统和有浓缩胶与分离胶的不连续系统,不连续系统中最典型、国内外均广泛使用的是著名的Ornstein-Davis高pH碱性不连续系统,其浓缩胶丙烯酰胺浓度为4%,pH = 6.8,分离胶的丙烯酰胺浓度为12.5%,pH = 8.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引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PAGE)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子分析技术。

它通过应用电场,将带电的生物大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进行分离和测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DNA分子的大小和浓度。

材料与方法1. 准备聚丙烯酰胺凝胶:将聚丙烯酰胺粉末加入缓冲液中,并加热至溶解,制备成一定浓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

2. 制备样品:将待测DNA样品与DNA标记物混合,加入一定体积的加载缓冲液,并加热至退变。

3. 电泳操作:将准备好的样品注入凝胶槽,连接电源,施加一定电压使DNA分子在凝胶中移动。

4. 染色与观察:将电泳结束后的凝胶进行染色,使用紫外线透射仪观察和记录分离出的DNA带。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结果图。

图中展示了不同大小的DNA分子在凝胶中的分离情况。

根据DNA标记物的迁移距离和已知标准品的迁移距离,我们可以测量待测DNA样品的大小和浓度。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较大的DNA分子在凝胶中迁移较慢,而较小的DNA分子则迁移较快。

这是因为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一定的孔隙结构,较大的DNA分子难以穿过这些孔隙,因此迁移速度较慢。

而较小的DNA分子则能够更容易地通过孔隙,因此迁移速度较快。

我们还观察到,在电泳过程中,DNA分子会受到电场的作用而带有电荷,向阳极(电场的正极)移动。

根据DNA分子的电荷量、大小和凝胶孔隙的大小,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电场强度和凝胶浓度来控制DNA分子的迁移速度和分离效果。

结论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我们成功地分离和测量了DNA分子的大小和浓度。

这项技术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DNA测序、基因突变检测和蛋白质研究等领域。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注意凝胶浓度、电场强度和染色方法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DNA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DNA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DNA实验材料:[1]. 30%聚丙烯酰胺单体贮液。

[2]. 10% 过硫酸铵:0.1 g 过硫酸铵溶解于1ml 双蒸水中。

过硫酸铵会缓慢分解,应每周新鲜配制。

[3]. TEMED(N,N,N′,N′-四甲基乙二胺):原液使用。

应使用电泳级TEMED。

[4]. EB类似物(10μl溶于50ml纯水中,可反复使用3-4次)实验步骤: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点样与电泳[1]. 电泳装置的准备:将聚丙烯酰胺垂直电泳槽中的凝胶玻璃板充分洗净,晾干后小心装入胶框;[2]. 配胶:确定凝胶浓度体积,按下表配制凝胶溶液。

按表中成分顺序加入50ml 离心管中配制(注意:AP最后加,以防止胶凝过快)。

[3]. 灌胶、点样:将胶混匀后快速倒入玻璃板夹层中,插入梳子,带胶凝固后(1h 以上),拔掉梳子,用水冲洗加样孔,然后用移液器或吸水纸吸取水分(目的是防止电泳后带不整齐),再点样,并加DNA marker;[4].电泳:向胶槽中倒入电泳缓冲液(1×TBE),150V电泳3-10min,使条带尽量压齐,再改成75V电泳2-3h(以400bp左右大小的产物以及附二电泳槽的大小为标准);[5].回收垂直电泳槽中的电泳液,卸下玻璃板,将其置于染色缸内,用薄钢勺或刀片小心地将上面的玻璃板从一角撬起,将上面的玻璃板平稳的拿开,凝胶仍附着在下面的玻璃板上,可连同玻璃板进行染色,很快凝胶即从玻璃板上脱落。

常规的EB溶液染色取10μl溶于50ml纯水中的染盒内,将胶放入该溶液中,在脱色摇床上摇15-30min 即可。

银染[1].加入10 倍凝胶体积的去离子水,在室温下平缓摇动5min。

[2].更换去离子水,再平缓摇动5min。

[3].染色:倾去去离子水,加入5 倍体积的0.2% 硝酸银溶液(0.1g AgNO3溶于50ml纯水),在室温下平缓摇动15-30min。

[4]. 倾去硝酸银溶液,用去离子水充分漂洗凝胶的两面,2-3次/20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分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分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分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是一种分离和分析生物分子的方法,它可以通过电场使不同分子质量的DNA、RNA和蛋白质在物理性质相近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移动,从而实现它们的分离和检测。

本文将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的理论、实验步骤、结果分析以及实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述。

一、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主要是通过电场作用,将DNA、RNA和蛋白质分子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分离并判断分子的大小。

其中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一种网状物质,它有很强的吸水性和渗透性,因此可以将生物分子填充其中。

当聚丙烯酰胺凝胶通过电场作用列成微观孔隙时,各种生物分子会在微孔内移动,根据分子的质量和大小,会在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电泳带。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胶,然后将待测试的样品加入凝胶溶液中均匀混合,再将其注入电泳槽中,加入电解液并通电,通过电泳将被检测的生物分子分离后,用染色剂在凝胶上染色并观察其带型。

二、实验步骤1. 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胶a. 测量所需聚丙烯酰胺的质量,按照重量比例混合罗丹明B缓冲液和甲醛b. 加入半加固剂后,在模板两边运用吸管将混合液吸入模板内,并加入宽度相等的橡皮垫c. 在上方加入半加固剂,使其混合,并等待其凝固,最后取下橡皮垫,去除凝胶。

2. 样品荧光标记a. 将测试样品制备好b. 将样品添加荧光染料,进行反应后用同样的染料标记分子质量标准。

3. 准备电泳槽a. 连接电源和电极,注入电解液b. 将制备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放入槽中。

4. 进行电泳操作a. 分别添加样品和分子质量标准至凝胶中b. 通过电泳,将生物分子在凝胶中分离和定位c. 取下凝胶并对凝胶染色d. 进行显带,将电泳带进行图像捕捉5. 结果分析a. 在凝胶上观察带型b. 分离它们以确定大小及数量c. 分别进行其电泳常数的测定三、结果分析根据上述的实验步骤,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将DNA、RNA 和蛋白质分子分离,并判断分子的大小及数量。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原理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原理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原理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普遍用于分离蛋白质及较小分子的核酸。

琼脂糖凝胶孔径较大适用于分离同工酶及其亚型,大分子核酸等应用较广。

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大小和孔隙度。

琼脂糖凝胶分离dna度大小范围较广,不同浓度琼脂糖凝胶可分离长度从200bp至近50kb的dna段。

琼脂糖通常用水平装置在强度和方向恒定的电场下电泳。

聚丙烯酰胺分离小片段dna(5-500bp)效果较好,其分辩力极高,甚至相差1bp的dna段就能分开。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很快,可容纳相对大量的dna,但制备和操作比琼脂糖凝胶困难。

聚丙烯酰胺凝胶采用垂直装置进行电泳。

目前,一般实验室多用琼脂糖水平平板凝胶电泳装置进行dna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原理:琼脂糖是从琼脂中提纯出来的,主要是由d-半乳糖和3,6脱水l-半乳糖连接而成的一种线性多糖。

琼脂糖凝胶的制作是将干的琼脂糖悬浮于缓冲液中,通常使用的浓度是1%-3%,加热煮沸至溶液变为澄清,注入模板后室温下冷却凝聚即成琼脂糖凝胶。

琼脂糖主要在dna制备电泳中作为一种固体支持基质。

琼脂糖之间以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形成较为稳定的交联结构,这种交联的结构使琼脂糖凝胶有较好的抗对流性质。

琼脂糖凝胶的孔径可以通过琼脂糖的最初浓度来控制,低浓度的琼脂糖形成较大的孔径,而高浓度的琼脂糖形成较小的孔径。

尽管琼脂糖本身没有电荷,但一些糖基可能会被羧基、甲氧基特别是硫酸根不同程度的取代,使得琼脂糖凝胶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引起电泳过程中发生电渗以及样品和凝胶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影响分离效果。

琼脂糖凝胶可以用作蛋白质和核酸的电泳积极支持介质,尤其适合于核酸的纯化、分析。

例如浓度为1%的琼脂糖凝胶的孔径对于蛋白质来说就是比较小的,对蛋白质的制约促进作用较小,这时蛋白质分子大小对电泳迁移率为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适用于于一些忽略蛋白质大小而只根据蛋白质天然电荷去展开拆分的电泳技术,例如免疫电泳、平板等电著眼电泳等。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分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分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分析在很多地方看到大家都在讨论关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知识。

看了好多观点以后,不如自己做一个实验来分析。

更何况对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必须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观点。

下面就是关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分析:明确实验目的:1.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

2.熟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操作过程。

3.了解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了解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交联而成的含有酰胺基侧链的脂肪族大分子化合物。

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三维网状结构,能起分子筛作用。

用它作电泳支持物,对样品的分离取决于各组分所带电荷的多少及分子大小。

此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还具有浓缩效应,即在电泳开始阶段,由于不连续pH梯度作用,将样品压缩成一条狭窄区带,从而提高了分离效果。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为垂直平板电泳和圆盘电泳,两者的原理完全相同。

由于垂直板形凝胶具有板薄、易冷却,分辨率高、操作简单、便于比较与扫描等优点,因而为大多数实验室采用。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辨率比纸电泳高得多,能检出10-9~10-12g样品,特别适合于分离和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化合物。

它除了能对生物大分子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外,还可用以测定分子量,且是一种较先进的测定分子量的方法。

不连续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使用最广泛的凝胶电泳。

不连续是指电泳的pH值不连续(样品浓缩胶缓冲液pH 6.8, 电极缓冲液pH 8.3, 分离胶pH 8.8)、凝胶不连续(一般分成样品浓缩胶和样品分离胶两层)。

变性是指样品蛋白经SDS和巯基乙醇作用后,所有蛋白质都解聚成为其构成亚基,并且都带上负电荷,形状都近似于长椭园棒状。

这种SDS-蛋白质复合物,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只与园棒的长度也就是蛋白质的分子量有关。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有效分离笵围取决于灌制凝胶时聚丙烯酰胺的浓度和交联度,二者决定凝胶分子筛的孔径大小,而孔径又是灌胶时所用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绝对浓度的函数。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SDS-PAGE实验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SDS-PAGE实验的操作流程;3. 分析不同蛋白质在SDS-PAGE中的分离情况;4.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总结。

二、实验原理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SDS将蛋白质变性并赋予等电点,将蛋白质按照分子量大小在凝胶中进行分离。

通过电泳操作,蛋白质会根据其分子量在凝胶中移动,最终形成不同的条带,便于观察和分析。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获取需要分析的蛋白质样品,并进行处理使其可以被SDS-PAGE分离;2. 制备凝胶:根据实验需要,配置聚丙烯酰胺凝胶,并在凝胶板中固定好;3. 样品加载:将处理好的蛋白质样品加载到凝胶槽中;4. 电泳分离:在设定好电压和时间的条件下,进行电泳操作,使蛋白质在凝胶中分离;5. 染色观察:将分离后的蛋白质用染色剂染色,然后观察分离的条带;6.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蛋白质的分析和解读。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样品:蛋白质样品;2. 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3. 电泳槽:用于进行SDS-PAGE电泳的设备;4. 电源:用于提供电泳操作所需电压的电源设备;5. 染色剂:用于染色观察蛋白质条带的染色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SDS-PAGE实验操作,观察到样品中不同蛋白质在凝胶中的分离情况。

根据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在凝胶中形成了明显的条带,条带的位置和密度反映了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布情况。

通过染色观察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组成和含量。

六、实验结论SDS-PAGE实验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析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对蛋白质样品进行分离和分析,从而了解样品的蛋白质组成和特性。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SDS-PAGE可以有效地对蛋白质样品进行分离,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TBE(5×) 54gTris 27.5硼酸 20ml 0.5mol/L EDTA (pH8.0) TPE (10×) 108g Tris 15.5ml 磷酸 (85%,1.679g/ml) 40ml 0.5mol/L EDTA (pH8.0)
袱演芒厌弱磨箍溃蚁乙芹挝鸵亥圣龚引帐哪屹哺桔指致艳怕甭宰毫扎戊爸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3)胶浓度 (4)电场强度: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电压。 为了尽快得到实验结果,所用电场强度约为5V/cm, 但分辨率不高。 精确测定DNA分子大小时,电压1V/cm。 (5)溴化乙锭 简称EB,电泳中的染色剂。
5、 DNA电泳的标准分子量(DNA Marker) 目前各厂商开发了各种类型的标准分子量。
室减减态夫载凹拆滚狼枢挠钎育酷支防趾兢让郊匈腰惺刘望垛件伴几变托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毛初市薪负龄硼吗植篡畸泪财础炬甩叭巍嫡锅旷恼疙戚煎八剧卵伺压快胀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3.0
500bp~1kb
500bp~1kb
4.0
100bp~500bp
6.0
10bp~100bp
抑殷上共缴袄鹃洱弥晾明柞稠硫雇淤剃柯溯山线经堰滨俩桅无国砌享裁竹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2、DNA电泳影响因素 主要分两方面:DNA分子特性和电泳条件。 (1)DNA分子大小 DNA分子越大在胶中摩擦阻力就越大,泳动也越慢, 迁移速率与线状DNA分子质量的对数值成反比。 (2)DNA分子构型 相同分子量质粒DNA,构型不同电泳时受的阻力不同,泳动速率不同。常规电泳中质粒DNA分子的3种构型泳动速率:超螺旋最快、线状次之,开环最慢。

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

变性: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适宜分离鉴定低分子量蛋白质、小于1Kb的DNA片段和DNA序列分析.其装载的样品量大,回收DNA纯度高.长度仅相差0.2%(即500bp中的1bp)的核苷酸分子即能分离.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单体,在催化剂TEMED(N,N,N,N'一四甲基乙二胺)和过硫酸铵的作用下,丙烯酰胺聚合形成长链,聚丙烯酰胺链在交联剂,N,N'一亚甲双丙烯酰胺参与下,聚丙烯胺链与链之间交叉联接而形成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孔径的大小是由丙烯酰胺的浓度决定的,不同浓度丙烯酰胺和DNA的有效分离范围见表2.丙烯酰胺(%) 有效分离范围(bp) 溴酚兰* 二甲苯青*3.5 100~2000 100 4605.0 80~500 65 2608.0 60~400 45 16012.0 40~200 30 7015.0 25~150 15 6020.0 10~100 12 45*表中给出的数字为与指示剂迁移率相等的双链DNA分子所含碱基对数目(bp).(一)材料1.电泳仪器:电泳仪,垂直电泳槽及其附件.2.准备工作:1。

必要时可用KOH/甲醇清洗玻璃板和间隔片2.用温热的去污剂溶液洗涤玻璃片和间隔片,再充分漂洗,先用自来水,再用去离子水,应拿取玻璃板的边缘部分或戴手套操作,以免手上的油脂残留再玻璃板的工作面上。

用乙醇冲洗玻璃板,并将其至于一边晾干。

3.安装玻璃与间隔片:将较大的(不带拗口)玻璃板平放在试验台上,在玻璃板的两侧将间隔片平行至于边缘放妥:用凡士林轻涂以帮组与间隔片在后面操作中保持原位;将那板在间隔片上放稳。

2.30%丙烯酰胺丙烯酰胺,29克N,N'一亚甲基双丙烯酰胺,1克H2O,加至100ml装于棕色瓶内,4℃可保存二个月.3.10%过硫酸铵过硫酰铵,1克加水至,10ml4℃可保存一周,-20℃可保存一个月.4.1XTBE电泳缓冲液:(89mmol/lTris-硼酸,2mmol/lEDTA(ph8.0),TBE用5×储备液稀释即可,缓冲液PH8.35.TEMED(四甲基乙烯基二胺)35ul(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与电泳根据分离DNA片段的大小及需凝胶的容积,配制聚丙烯酰胺凝胶.1.按要求装配好垂直电泳板,两块玻璃板的两侧及底部用1%的琼脂糖封边,防止封闭不严而使聚丙烯酰胺液漏出.2.将装好的玻璃电泳板倾斜成45~60℃角.3.按表3配制所需%浓度凝胶的毫升数.4.将上述液体加入TEMED35ul后,立即混匀,缓缓倒入两玻璃板间的胶床中,直到液体接近溢出时为止.最后加入1mlH2O覆盖层,室温静置30min左右至分离胶凝聚,倾去覆盖层,并用吸水纸吸净。

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详细参考)

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详细参考)

Aptamer的稳定性考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tamer识别肿瘤细胞若选择4℃识别,则需要提前控温离心机,且样品在上样检测前宜放置于冰中;37℃就不用控温了。

Aptamer浓度:荧光标记的是50μM,没有标记的是100μMDNA提取-----注意实验中戴好橡胶手套,穿好实验服,以防苯酚粘到皮肤上。

1. 取7.3μl aptamer(100μM)于1460μl小鼠血清(无需过滤)中,在37℃细胞培养箱中孵育;2. 于不同时间点(6h, 5h, 4h, 3h, 2h, 1h, 1min)取200μl该小鼠血清到新的EP管中,加入200μl(等体积)的苯酚-氯仿(取苯酚-氯仿之前先将苯酚-氯仿混匀),混匀,管中溶液变浑浊;3. 用15000转/分离心10分钟,管中出现3层:上清、白色变性蛋白层、苯酚层;4. 取上清到新的EP管中。

在原EP管(变性蛋白层和苯酚层)中加入200μlTE溶液,混匀(该步进一步提取残留的DNA);5. 用15000转/分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6. 重复4、5步直到上清澄清;7. 在上清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用于去除苯酚),混匀,用15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上清到新的EP管中;8. 加入等体积乙醚(用于去除氯仿),混匀后静置10分钟,弃上层乙醚(乙醚比水轻,在上层);9. 重复步骤8,敞开管盖15分钟,待乙醚挥发;10. 加入1/10体积的3M NaAc、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放置于-20℃冰箱中30分钟(DNA沉淀);11. 用16500转/分(转速不宜再高,EP管容易破裂!)离心30分钟;12. 将管中溶液吸出,转移至新的EP管中。

原管中保留约30μl溶液,打开管盖,待管中溶液蒸发;(我通常将EP管敞开,封上封口膜,再扎7、8个孔,放在通风橱中过夜。

)(管底看不到沉淀,因为DNA含量太低。

)13. 在管中加入16μL 1*TE溶液;14. 进行电泳分析前,将样品在95℃水浴中加热10分钟(小心管盖冲开或进水),在冰上骤冷(使DNA成单链),上样或保存在-20℃冰箱中。

DNA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配方及步骤

DNA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配方及步骤

D N A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配方及步骤(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DNA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配方及步骤最近需要做DNA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需要用银染显示条带,但是找不到具体的配方和步骤,不知和蛋白PAGE电泳银染有什么差别,哪位师兄师姐有配方可否发一份,十分感谢!一、电泳试剂:1、30%聚丙烯酰胺(29:1)丙稀酰胺29克,Bis1克,水100ml。

2、10%过硫酸胺过硫酸胺1克,水10ml。

3、TEMED4、5xTBETris 27克,硼酸13.75克,0.5M EDTA(pH 8.0) 10ml,定容至500ml。

二、银染试剂1、固定液:100ml无水乙醇,5ml冰醋酸,定容至1000ml。

2、0.2% AgNO3:AgNO3 1克,水500ml。

3、1.5% NaOH:NaOH 7.5克,水500ml。

4、37%甲醛。

三、配胶(6%):30%聚丙烯酰胺(29:1) 8ml,5xTBE 8ml,定容至40ml,加10%过硫酸胺 200ul;TEMED 20ul。

室温凝固时间>1小时。

四、银染:1、固定液固定10m。

2、水洗2m x3次。

3、0.2% AgNO3 100ml +37%甲醛50ul,混匀,避光染色30~50m。

4、水洗 20秒x2次。

5、1.5% NaOH 100ml,加37%甲醛 0.5ml,混匀,显色3~10m。

6、水洗若干次,终止显色。

电泳时间:150v x3h,溴酚兰的位置相当于40bp。

银染后胶面积将膨胀10%。

在终止显色过程中,将依惯性继续显色,所以不等显色到位即可进行终止显色。

显色到位后立即拍摄,水浸泡过夜将使背景加深转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分子生物学常用的一种技术。

我们实验室应用该项技术进行基因组甲基化的筛选,取得了一定结果。

因为全基因组的筛选需要很高的灵敏度,背景干扰降到最低,因此在对凝胶进行染色时,往往采用同位素法或银染法,而且配制的胶往往很大,我们配制的是大约40×35cm的胶,0.4mm厚。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引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子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DNA分子进行分离和检测。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聚丙烯酰胺凝胶、TAE缓冲液、DNA样品、DNA标准品、电泳仪等。

2. 实验方法:a. 制备凝胶:将聚丙烯酰胺粉末加入TAE缓冲液中,搅拌溶解并加热至溶液变清澈,冷却后倒入凝胶板中,插入梳子,等待凝胶固化。

b. 样品处理:将待检测的DNA样品和DNA标准品分别与DNA加载缓冲液混合,加热至95℃,然后冷却至室温。

c. 电泳操作:将凝胶板放入电泳槽中,加入足够的TAE缓冲液,将样品和标准品分别注入凝胶孔中,连接电源进行电泳,根据需要调节电压和时间。

d. 显色检测:电泳结束后,将凝胶取出,放入DNA染色剂中,静置片刻后,用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和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我们成功地对DNA分子进行了分离和检测。

观察凝胶成像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在凝胶中形成了明显的带状图案。

根据DNA标准品的带状图案,我们可以估计待检测样品中的DNA片讨论和分析:1. 凝胶浓度选择: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浓度会影响DNA分子的迁移速率和分离效果。

较低的浓度适用于较大的DNA片段,而较高的浓度适用于较小的DNA片段。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适中的浓度,以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

2. 电泳条件优化:电泳的电压和时间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过高的电压可能导致DNA片段迁移过快,难以分离;而过长的电泳时间则可能造成DNA片段过度迁移,导致结果不准确。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样品特点,合理选择电压和时间。

3. 结果解读:通过观察凝胶成像结果,我们可以根据DNA标准品的带状图案,对待检测样品中的DNA片段大小进行估计。

这对于研究DNA序列、检测基因突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实验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实验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PAGE),由称盘状电泳。

这种电泳是在区带电泳的基础上,以孔径大小不同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物,采用电泳基质的不连续体系(即凝胶层的不连续性、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pH的不连续性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使样品在不连续的两相间积聚浓缩成很薄的起始区带(厚度为10-2cm),然后再进行电泳分离。

圆盘电泳名称来源即由于此法的原理是依靠基质的不连续性(discontinuity),凑巧在垂直柱形凝胶上分散出的区带也很象圆盘状(discoid shape),取“不连续性”和“圆盘状”的英文字头“disc”。

因此英文名称为“disc electrophoresis”,中文直译为盘状电泳。

仪器装置:如图A所示,上下两个槽为圆形或方形,其中注入缓冲液(图中曲线表示缓冲液面)。

上下槽的缓冲液分别有正负电极通入。

下槽外壳在必要时可通入冷水促使降温,水流方向用箭头表示。

上槽底部有许多小孔,可插入装有聚丙烯酰胺的玻璃管。

图A在圆盘电泳过程中有三种物理效应:①样品的浓缩效应,②凝胶的分子筛效应,③一般电泳分离的电荷效应。

由于这三种物理效应,使样品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

下面就圆盘电泳过程中的三种物理效应的原理加以说明:1. 样品的浓缩效应:由于电泳基质的4个不连续性,使样品在电泳开始时,得以浓缩,然后再被分离。

(1)凝胶层的不连续性:浓缩胶:为大孔凝胶,有防止对流的作用。

分离胶:为小孔凝胶,也有防止对流的作用。

样品在其中进行电泳和分子筛分离。

蛋白质在大孔凝胶中受到的阻力小,移动速度快。

进入小孔凝胶时遇到的阻力大,速度就减慢了。

由于凝胶的不连续性,在大孔胶与小孔胶的界面处就会使样品浓缩,区带变窄。

(2)缓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

(3)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

(4)pH的不连续性:在浓缩胶和分离胶之间有pH的不连续性,浓缩胶应有的pH应为8.3,分离胶应有的pH为8.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tamer的稳定性考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Aptamer识别肿瘤细胞
若选择4℃识别,则需要提前控温离心机,且样品在上样检测前宜放置于冰中;37℃就不用控温了。

Aptamer浓度:荧光标记的是50μM,没有标记的是100μM
DNA提取-----注意实验中戴好橡胶手套,穿好实验服,以防苯酚粘到皮肤上。

1. 取7.3μl aptamer(100μM)于1460μl小鼠血清(无需过滤)中,在37℃细胞培养箱中孵育;
2. 于不同时间点(6h, 5h, 4h, 3h, 2h, 1h, 1min)取200μl该小鼠血清到新的EP管中,加入200μl(等体积)的苯酚-氯仿(取苯酚-氯仿之前先将苯酚-氯仿混匀),混匀,管中溶液变浑浊;
3. 用15000转/分离心10分钟,管中出现3层:上清、白色变性蛋白层、苯酚层;
4. 取上清到新的EP管中。

在原EP管(变性蛋白层和苯酚层)中加入200μlTE溶液,混匀(该步进一步提取残留的DNA);
5. 用15000转/分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
6. 重复4、5步直到上清澄清;
7. 在上清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用于去除苯酚),混匀,用15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上清到新的EP管中;
8. 加入等体积乙醚(用于去除氯仿),混匀后静置10分钟,弃上层乙醚(乙醚比水轻,在上层);
9. 重复步骤8,敞开管盖15分钟,待乙醚挥发;
10. 加入1/10体积的3M NaAc、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放置于-20℃冰箱中30分钟(DNA沉淀);
11. 用16500转/分(转速不宜再高,EP管容易破裂!)离心30分钟;
12. 将管中溶液吸出,转移至新的EP管中。

原管中保留约30μl溶液,打开管盖,待管中溶液蒸发;(我通常将EP管敞开,封上封口膜,再扎7、8个孔,放在通风橱中过夜。

)(管底看不到沉淀,因为DNA含量太低。


13. 在管中加入16μL 1*TE溶液;
14. 进行电泳分析前,将样品在95℃水浴中加热10分钟(小心管盖冲开或进水),在冰上骤冷(使DNA成单链),上样或保存在-20℃冰箱中。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注意实验中戴好手套!!!
1.准备:清洗干净玻璃板、凉干!装好电泳的玻璃板(用1.5mm的厚玻璃板);有凹槽的一面向内!!压紧,避
免漏液!
2. 配胶: 20%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8ml:称取尿素
3.36g,加入45%丙烯酰胺溶液3.56ml,5×TBE 1.6ml,加热使尿素溶解(可用55℃水浴加热),通过10ml量筒加水至8ml,轻混匀后放在冰上冷却(溶液温度较高时,加入催化剂后将迅速凝胶,甚至来不及灌胶),加入3-6μlTEMED(助催化剂)、10%过硫酸铵60μl(催化剂)。

催化剂过多可能导致来不及灌胶就凝胶!!
3. 灌胶:加入TEMED和过硫酸铵后,用tip头轻搅混匀,迅速灌胶;灌胶应当一次性、顺畅地完成,避免形成断层!插上梳子,约30分钟成胶(观察梳孔间的凝胶情况);
4. 垂直小心地拔出梳子,小心产生气泡;拿掉玻璃板底下的防漏胶带!重新装好玻璃板!注意有凹槽的一面向内!!
5. 用超纯水、1×TBE溶液冲洗加样孔(很重要,若没有清洗干净,将影响电泳);加满整个梳孔后用滤纸吸干即可。

6.将电泳槽及电泳装置灌满1*TBE缓冲液(盖过凝胶);
7. 上样:取8μl样品和2μl loading buffer混匀,用10μl微量注射器加样(方便伸入加样孔);
8. 电泳:先用40V电压电泳1小时,再用80V电泳约3-4小时,至溴酚兰带(loading buffer中一般含有2种指示剂,跑的较慢的青兰色是二甲苯氰,跑的较快的蓝色是溴酚兰)跑至胶的1/2-2/3,停止电泳;(在不同浓度的胶中,溴酚兰电泳的速度可与某长度的核酸相当,参见我电泳的资料或者李伟师姐的实验书);电泳过程中会产热而影响电泳效果,可以将电泳装置置于冰盒中,注意保持水平!!
9. 染色:小心取出凝胶,放在合适的培养皿中,用1×SYBR Gold(至少30ml)避光、在摇床中染色20分钟(室温还是??)(第2次染色30min,第3次40min,建议SYBR Gold最多重复利用3次。


10. 成像:用凝胶成像系统成像。

开机密码:123456。

[溶液的配制]
Binding buffer
在D-PBS中加入:葡萄糖+MgCl2+BSA(在307超高速离心机旁冰箱的柜门中间栏);混匀后取部分加入10%胎牛血清;
剩下溶液中加入10%NaN3(在307超高速离心机旁冰箱的4℃最上层的左边最里面),混匀,为Washing buffer。

苯酚-氯仿
Tris饱和苯酚:氯仿:异戊醇=25:24:1
配制方法:将Tris-Hcl平衡酚与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混合均匀后,移入棕色瓶4℃保存。

45%丙烯酰胺溶液
丙烯酰胺: 43.4g 加水定容100ml,用一次性滤头过滤,保存于棕色瓶中。

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1.6g (可加热至37℃促进溶解)
(丙烯酰胺单体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可通过皮肤吸收且具有累积效应,配制过程中应严格戴手套实验服;聚丙烯酰胺无毒,但也应谨慎操作。

)
0.5M EDTA,50ml
称取Na2EDTA.2H2O(372.24g/mol)9.306g,加水40ml后边搅伴边加NaOH(浓NaOH或者固体NaOH 1g左右!)调pH值至8.0(EDTA将逐渐溶解,若pH值到8.0后仍有少量不溶,可适当加热),定容至50ml。

高温高压灭菌,室温保存。

5×TBE
Tris: 27g
硼酸: 13.75g 加水至500ml。

(用橡胶塞做瓶盖)
0.5M的ETDA(pH8.0):10ml
(5*TBE是配胶时用的,电泳时所用的缓冲液是1*TBE浓度!)
0.05M的Tris-HCl,pH 8.0,100ml
称取Tris 0.6057g,加水至80ml后,用浓HCl调pH值至8.0,定容至100ml。

高温高压灭菌,室温保存。

1*TE溶液,pH 8.0,100ml
0.05M Tris:20ml 加水至100ml。

高温高压灭菌,室温保存。

0.5M ETDA:200μl
3M NaAc, pH5.2, 50ml
称取NaAc·3H2O(136.08g/mol)20.412g,用冰醋酸调pH值至5.2,定容至50ml,高温高压灭菌后使用,室温保存。

SYBR Gold-----染色前配制
取10000×SYBR Gold (n) μl,加入到(10n)ml 1×TBE溶液中,装在棕色瓶中避光保存;建议最多重复利用3次,且配置后不宜放置1周以上,以免染色效果不好。

10%过硫酸铵(1g溶解于100ml去离子水中)
现配1ml左右,保存于-20℃冰箱中,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个月;保存于4℃冰箱中,保存时间不宜超过3周;保存在常温下,只能放置几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