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高考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目的: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扬声器2. 音频信号发生器3. 橡皮膜4. 玻璃杯5. 水盆6. 纸张7. 秒表8. 直尺9. 记录纸和笔实验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消失。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同,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
实验步骤:1. 将扬声器连接到音频信号发生器上,调整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为440Hz。
2. 将橡皮膜放置在扬声器上,确保橡皮膜紧贴扬声器。
3. 在橡皮膜上放置一张纸张,用于观察振动情况。
4. 打开音频信号发生器,观察橡皮膜的振动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5. 将玻璃杯装满水,将扬声器放入水中,确保扬声器紧贴杯底。
6. 打开音频信号发生器,观察水面波动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7. 将扬声器取出,将橡皮膜放入水盆中,确保橡皮膜紧贴水盆底部。
8. 打开音频信号发生器,观察水盆中水的振动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9. 使用直尺测量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距离,并记录数据。
10. 使用秒表测量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时间,并记录数据。
11. 计算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并记录数据。
实验数据:1. 橡皮膜振动情况:橡皮膜振动明显,纸张随着振动而跳动。
2. 玻璃杯中水面波动情况:水面产生明显波动,并伴有声音。
3. 水盆中水振动情况:水盆中水面产生明显波动,并伴有声音。
4. 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距离:橡皮膜上纸张跳动距离为5cm,玻璃杯中水面波动距离为10cm,水盆中水面波动距离为20cm。
5. 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时间:橡皮膜上纸张跳动时间为0.1s,玻璃杯中水面波动时间为0.2s,水盆中水面波动时间为0.5s。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观察,橡皮膜振动时,纸张跳动,说明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目的1.1 实验原理1.1.1 阿基米德原理1.1.2 浮力1.2 实验材料1.3 实验步骤1.3.1 实验准备1.3.2 实验操作1.4 实验结果1.5 实验分析1.6 实验结论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我们旨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存在,并掌握测量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力的方法。
实验原理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指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
即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相等。
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推力。
当物体浸入液体时,液体会对物体施加一个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量。
实验材料1. 测量尺2. 直尺3. 螺旋测厚器4. 水5. 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准备1. 准备所有实验材料2. 将水倒入实验器材中实验操作1. 测量并记录实验器材的重量2. 将待测物体放入器材中,记录整体重量3. 测量待测物体的尺寸4. 通过计算,确定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5.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浮力大小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计算,我们得出了浮力的大小,并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液体中浸入的物体会受到与排开液体体积相等的浮力。
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浮力的存在使物体在液体中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推力,这对于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原理。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证实了我们对浮力的认识,对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物理实验报告手册初中
一、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
2. 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2. 实验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3. 实验三: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 实验四:探究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5. 实验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6. 实验六: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7. 实验七: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3)记录数据,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实验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激光笔、透明玻璃板、白纸等;(2)用激光笔照射透明玻璃板,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3)在白纸上记录光线的传播路径,分析光的直线传播。
3. 实验三: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音叉、橡皮膜、细线等;(2)将音叉振动,观察橡皮膜的变化;(3)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 实验四:探究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烧杯、水、金属块、塑料块等;(2)将金属块和塑料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3)分析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5. 实验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杠杆、砝码、弹簧测力计等;(2)调整杠杆两端砝码的质量,使杠杆平衡;(3)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
6. 实验六: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开关、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2)改变电阻,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3)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7. 实验七: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开关、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2)搭建串并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3)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
讲座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内容为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二、实验原理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光的反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实验器材1. 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钢尺、木块、纸杯、小锤、玻璃杯、水、细线。
2. 研究光的反射:平面镜、激光笔、白纸。
四、实验步骤1. 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将钢尺一端固定在桌子边缘,另一端伸出桌面。
(2)用小锤轻轻敲击钢尺,观察钢尺振动情况,并听声音。
(3)将钢尺一端固定在木块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4)用小锤轻轻敲击木块,观察钢尺振动情况,并听声音。
(5)将钢尺一端固定在纸杯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6)用小锤轻轻敲击纸杯,观察钢尺振动情况,并听声音。
(7)将钢尺一端固定在玻璃杯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8)向玻璃杯内注入少量水,用小锤轻轻敲击玻璃杯,观察钢尺振动情况,并听声音。
(9)将钢尺一端固定在细线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0)用小锤轻轻敲击细线,观察钢尺振动情况,并听声音。
2. 研究光的反射:(1)将平面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线。
(3)将白纸放置在平面镜前方,调整激光笔照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在白纸上的位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结果表明,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 光的反射:实验结果表明,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六、实验结论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大全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大全引言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介绍一系列适合初中生进行的物理实验,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大全。
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了解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天平是一种通过平衡力的大小来测量质量的仪器。
实验步骤:1. 将天平放在水平稳定的桌面上。
2. 调整天平的零位,使两边的指针完全重合。
3. 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一个盘子上,使天平再次平衡。
4. 读取指针的位置,即可得到物体的质量。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体积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体积,了解体积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使用容器和水位差测量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容器,并将其放在水平稳定的桌面上。
2. 向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并记录下水位。
3. 将待测物体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水位的变化,并记录下新的水位。
4. 用新的水位减去原水位,即可得到物体的体积。
实验三: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密度,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用公式密度=质量/体积来计算。
实验步骤:1. 使用实验一的方法测量物体的质量。
2. 使用实验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体积。
3. 将质量和体积代入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实验四:测量物体的弹性系数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弹性系数,了解弹性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弹性系数是衡量物体弹性的一个物理量,可以通过施加力和测量变形来计算。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弹簧,并将其悬挂在水平稳定的支架上。
2. 在弹簧上挂上一定质量的物体,使其发生变形。
3. 测量变形的长度,并记录下施加的力。
4. 用施加的力除以变形的长度,即可得到物体的弹性系数。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了物体质量、体积、密度和弹性系数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加深对运动学的理解。
实验器材:1. 小车2. 平滑水平轨道3. 弹簧测力计4. 重物(可选)实验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就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1. 在平滑水平轨道上放置一个小车。
2. 给小车加上一个初始速度,记录下它在不同时间内经过的位置,并计算出它的速度和加速度。
3. 放置一个重物在小车上,再进行第二次试验,测量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和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小车初始速度为5m/s,经过10s后速度为5m/s,加速度为0。
2. 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为6N,小车的加速度为3m/s²。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成功地测量出了小车的速度、加速度和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二:电路基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阻、电流、电压等概念,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1. 电源2. 电阻器3. 电流表4. 电压表5. 连线6. 开关实验原理:电路是电流的通路,由电源、电器和导线组成。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特性。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内部移动的现象,单位为安培。
电压是电流在电路中流动时产生的电场效应,单位为伏特。
实验步骤:1. 制作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别连接电源、电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
2. 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并计算出电路的总电阻。
3. 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串联电路中电压为5V,电流为0.5A,总电阻为10Ω。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篇一」____级__班__号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篇二」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实验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更好总结本学期实验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特对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在学期初,首先制定了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计划,以实验计划指导本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圆满的完成了实验计划所布置的任务。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把每一个演示实验演示,在演示材料不很完全的条件下,经常自制一些教具或取得另外相近或相似的教具来完成演示实验,让每个学生能够有观察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达到认识理论的目的。
2、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学期初,我们物理教师首先对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有学习小组长,小组长在学习上和动手能力上都是比较强的学生,在小组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学生实验,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规范、积极动手,认真观察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和操作,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教师对学生认真辅导,还注意巡视学生进行实验的情况,发现操作不规范的不认真的,教师认真辅导指正,并且作其思想工作,对认真规范的同学,并提出表扬,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二、猜测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方案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反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此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似被点燃了。
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间隔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间隔。
比拟两个间隔的大小。
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展,现象更加明显。
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间隔与物体到平面镜的间隔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
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间隔与人到镜面的间隔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
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
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2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2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1.在易拉罐中分别装入不同体积的水,依次用金属棒敲击听声,可用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短有没有关系。
2.将两个易拉罐用棉线相连做成一个“土电话”,用来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3.将三个易拉罐装入质量不同的沙,用天平分别测出其质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罐和沙所受的重力,用来研究物体的质量与所受重力的关系。
4.将易拉罐放在倾斜的木板表面,使其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分别滑下和滚下,观察两种情况下运动的快慢。
比较相同情况下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5.用铁钉在易拉罐不同的高度上扎眼,装水后比较其喷射的距离。
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6.将空易拉罐口向下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烤一烤,罐冷却后能听到声音且看到罐变瘪了。
用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7.将空易拉罐放在盛有水的盆中浮在水面,而将其卷成一团下沉。
说明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8.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易拉罐,在太阳下晒相同时间,看谁的温度升高得多。
研究相同条件下的白色物体和黑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9.用导线及导线夹将电源、开关、灯泡和易拉罐组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看灯泡是否发光。
研究易拉罐的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气球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妙用(1)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材料:手机、气球、细线、水槽、水。
方法:先将手机装入气球内,用一根长线密封好。
然后把它慢慢浸没于水槽中,并让手机的屏幕正对着学生。
用另外一个手机对其进行拨号,手机开始振铃。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手机屏幕的亮光,又可以听到从手机发出的声音。
如图1所示。
这就证明了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水凸透镜材料:气球、细线、水。
方法:用一个透明的气球,在里面充入一部分水,用细线扎紧,让太阳光照射气球,可以观察到在气球后面出现了一个很亮的光斑。
如果在气球后面较近的位置放一个物体,气球就变成了一个放大镜,通过气球观察,就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3)气体的性质实验材料:气球、广口瓶、双孔橡胶塞、两根玻璃管(一弯管,一直管)、两用气筒。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大全一、摩擦力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水平面板、移动载物块、滑动载物块、拉度计。
实验步骤:1. 将水平面板水平放置。
2. 将拉度计钩在移动载物块上,调整拉度计指针为零。
3. 将移动载物块推动到一定位置,使其开始运动。
4. 记录移动载物块的运动距离与拉度计的示数。
5. 更换滑动载物块,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实验一:移动载物块运动距离:0.5m拉度计示数:1N实验二:滑动载物块运动距离:0.5m拉度计示数:0.8N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滑动载物块的运动距离相同情况下,拉度计示数较小,说明滑动载物块摩擦力较小,相对于移动载物块,滑动载物块摩擦力较小。
二、电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其对电流、电压的影响。
实验材料:用电器、干电池、电线、电灯泡、开关。
实验步骤:1. 将两个电灯泡并联在电线上。
2. 连接干电池和电线。
3. 记录电灯泡的亮度以及干电池的电压。
4. 断开其中一只电灯泡,记录电灯泡的亮度以及干电池的电压。
5. 将两个电灯泡串联在电线上。
6. 连接干电池和电线。
7. 记录电灯泡的亮度以及干电池的电压。
8. 断开其中一只电灯泡,记录电灯泡的亮度以及干电池的电压。
实验结果:并联电路:两个电灯泡的亮度相同,干电池电压:1.5V断开其中一个电灯泡:另一个电灯泡亮度不变,干电池电压:1.5V串联电路:两个电灯泡的亮度不同,干电池电压:1.5V断开其中一个电灯泡:另一个电灯泡亮度变暗,干电池电压:1.5V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串联电路中电器对电流、电压的影响较大,电灯泡亮度不同。
而并联电路中电器对电流、电压的影响较小,电灯泡亮度相同。
由此也可以得到,电压越大,电器发光亮度越高。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经典15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经典15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温度(℃)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5、实验结果分析: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20某某年X月某某日初中物理实验报告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实验步骤:1、按上图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记录物距u和像距v;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记录物距u和像距v;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初中物理年度实验报告单
初中物理年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背景初中物理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培养对物理实践的兴趣。
本年度实验报告单旨在总结学生的实验成果,评价实验水平,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标1. 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操作技能;2. 规范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3. 培养实验思维和科学态度。
三、实验项目与成果在本学年度的物理实验中,学生们进行了以下实验项目,并展示了相应的实验成果:1. 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目的:掌握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步骤:使用天平和砝码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 实验成果:学生们准确地测量了各个物体的质量,并用表格和图表的形式展示了测量结果。
2. 测量物体的体积- 实验目的:学会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实验步骤:利用容器和水测量不同物体的体积;- 实验成果:学生们准确地测量了各个物体的体积,并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了测量结果。
3. 探究物体的浮力- 实验目的:了解物体浮力的产生原理;- 实验步骤:在水中浸没各种物体,观察浸没的深度;- 实验成果:学生们观察到了浮力对不同物体的作用,并用实验数据和文字进行了详细描述。
4. 探究物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密度的计算方法;- 实验步骤: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成果:学生们熟练地计算了各个物体的密度,并用图表的形式展示了计算结果。
四、实验评价根据学生们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成果的质量,我们对他们的实验水平进行了评价:1.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们能熟练地操作物理实验仪器和进行实验的各个步骤,但仍有部分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操作不当。
2. 实验报告撰写:学生们撰写的实验报告内容准确且有条理,但在实验过程描述和实验结论的推理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 实验合作精神:学生们在实验中能够积极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但仍有一些同学在合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五、实验展望基于对学生们实验评价的总结,我们在下学年度的物理实验中将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 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2. 加强实验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上的能力;3. 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物理声波实验报告_初中
1. 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探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3.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声波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1. 声波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源是正在振动的物体,包括声带、音叉等。
2. 声波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规律为:固体>液体>气体。
三、实验器材1. 音叉2. 声波发生器3. 空气瓶4. 水槽5. 沙子6. 声波传播距离测量尺7. 记录本四、实验内容1. 观察声波的产生:用音叉敲击桌面,观察音叉的振动,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2. 探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a. 将声波发生器固定在空气中,测量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b. 将声波发生器固定在水中,测量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c. 将声波发生器固定在沙子中,测量声波在沙子中的传播速度。
3. 比较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分析原因。
1. 观察声波的产生:将音叉放在桌面上,用橡皮锤轻轻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现象,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2. 测量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a. 将声波发生器固定在空气中,打开声波发生器,调整声波频率为1000Hz。
b. 用声波传播距离测量尺测量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
c. 记录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3. 测量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a. 将声波发生器固定在水中,打开声波发生器,调整声波频率为1000Hz。
b. 用声波传播距离测量尺测量声波在水中的传播距离。
c. 记录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时间。
4. 测量声波在沙子中的传播速度:a. 将声波发生器固定在沙子中,打开声波发生器,调整声波频率为1000Hz。
b. 用声波传播距离测量尺测量声波在沙子中的传播距离。
c. 记录声波在沙子中的传播时间。
5. 比较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分析原因。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声波的产生:在敲击音叉时,观察到音叉的振动现象,并听到了声音。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5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5篇On the model of physics experiment report in the secon d grade of junior high school编订:JinTai College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5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2、篇章2: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3、篇章3: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4、篇章4: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5、篇章5: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文档篇章1: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
实验目的
探究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何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砝码、圆形塑料、水。
实验过程与结果
1. 把圆形塑料放入水中,记录下的浮力大小。
2. 把不同数量的砝码加入中,再记录浮力大小。
3. 用弹簧测力计把拉出水面,记录下重力大小。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
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例关系。
实验结论
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例关系。
答案
1. 浮力中和重力相等时的砝码数量为3个。
2. 水的密度为1g/cm^3,物体的密度可以根据公式 {物体的质
量 ÷ (加入砝码前的容积 - 加入砝码后的容积)} 计算得到。
实验思考
1. 为什么会有浮力?
2. 除了重力和浮力以外,物体在水中还受到哪些力?
3. 如果将中的水换成盐水,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吗?为什么?
实验拓展
探究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是否不同。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发现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
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浮力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初二物理实验自查报告。
实验名称,测量弹簧弹性系数。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和受力大小,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实验内容,将弹簧挂在支架上,挂上一定质量的物体,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和受力大小,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自查内容及结果:
1. 实验前是否准备充分,是,我们提前准备了弹簧、支架、各种质量的物体和测量工具。
2. 实验过程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是,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了实验,测量了弹簧的伸长量和受力大小。
3. 实验中是否出现问题,是,有些同学在测量伸长量时出现了误差,导致了结果的不准确。
4. 实验结果是否准确,部分准确,有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改进措施:
1. 在测量伸长量时,要确保弹簧处于静止状态,避免手部或其他物体的干扰。
2.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3. 在实验前对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提高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弹簧的弹性系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了在实验中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希望在今后的实验中能够更加认真地进行每一个步骤,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准确性。
初中中考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规律;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二、实验原理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三、实验器材1. 玻璃杯2. 水3. 铅笔4. 白纸5. 毛巾6. 水平仪四、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杯中装满水,确保水面与杯口齐平;2. 将水平仪放置在玻璃杯的杯口,确保水平仪与杯口平行;3. 将铅笔斜插入水中,铅笔的入射角为30°;4. 观察铅笔在水中的折射现象,并记录铅笔在水面上的折射角;5. 将铅笔的入射角分别调整为45°、60°、75°,重复步骤4,记录相应的折射角;6. 将毛巾覆盖在玻璃杯上,观察铅笔在水中的折射现象,并记录铅笔在毛巾上的折射角;7.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五、实验数据入射角:30°,折射角:20°;入射角:45°,折射角:35°;入射角:60°,折射角:50°;入射角:75°,折射角:65°;入射角:90°,折射角:90°(铅笔垂直插入水中,不发生折射)。
六、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可知,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当入射角为90°时,铅笔垂直插入水中,不发生折射。
七、实验结论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 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 光的折射规律遵循斯涅尔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n2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θ2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玻璃杯中的水充满,避免气泡干扰实验结果;2. 在调整铅笔的入射角时,尽量保持铅笔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致;3. 观察铅笔在水中的折射现象时,注意观察铅笔在水面和毛巾上的折射角;4.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玻璃杯破碎伤人。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篇一器材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
(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
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
(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11、15 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一、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四、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
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1。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2。
(5)熄灭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凸透镜的焦距 = 10 。
2.记录数据:物距u的大小成像情况u1=30倒立的缩小的实像u2=15倒立的放大的实像3.实验结论: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8、22 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一、实验目的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三、实验原理: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器材,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和宽,记录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4.测细铜丝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刻度尺的量程 0~20 mm,刻度尺的分度值 1 mm,零刻线是否磨损否。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于物理定律和现象的实际操作,加深对于物理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仪器此次实验所用的主要实验仪器有:•灰卡纸•直尺•卷尺•时钟•螺旋弹簧•弹簧片•平衡杆•木块•秤•双刻度计•滑轮•线轴•绳子•测量器•电路板•电池•电线•普通开关实验内容实验一:斜抛体运动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纸卡片、直尺、卷尺、时钟等具体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我们首先将一张白纸折成半圆形,并且在其上放置一枚硬币,用它作为斜抛体的代表。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划定水平直线和最远落点所在位置的直线,判断出斜抛体的初速度大小。
最后,我们可以得到斜抛体的运动轨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斜抛体在垂直高度上,是呈现一个自由落体的方式。
而在水平方向上,斜抛体则是方向匀速运动。
实验二:弹簧弹性实验在实验二中,我们使用了螺旋弹簧和弹簧片作为实验材料。
我们首先让弹簧片悬挂在竖直方向上,并且用尺子来测量它的初始长度。
接着,我们将螺旋弹簧悬挂在弹簧片下方,并且在弹簧的另一端,挂上一个木块。
为了稳定物块的位置,我们使用平衡杆进行调整。
随着木块的自由下落,弹簧片呈现了一种弯曲现象,使其长度增加。
我们通过记录这种增加的过程,得到弹簧所受的偏离力和伸长长度的关系曲线。
实验三:简单电路的实验在实验三中,我们使用了电路板、电池、电线、普通开关以及测量器的仪器进行实验。
我们首先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板,将电线带上开关连接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再将测量器连接在电路的某一位置上。
我们打开开关,测试出电流的情况,随着电阻的变化,电流的大小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可以得到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也使得我们对于电路工作的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验总结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对于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认真观察每一个物理现象,手动进行记录和计算,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于实验内容的理解,并且加强对物理学基础知识的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
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
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
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
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
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
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
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流水。
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
(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实验”,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
)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
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
倒净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
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
说明气体热胀冷缩、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