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以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1.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由自我认同、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组成。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经验获得。
2.认知(Cognition):认知是指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能力。
它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和学习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的各个层面,如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等。
3.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如何理解他人和自我。
它包括人们对他人的态度、信念、情感和意图的认知。
4.情绪(Emotion):情绪是主观体验的表达,由生理反应和心理状态组成。
情绪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出现,并且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情绪来了解情绪的产生、调节和表达方式。
5.压力(Stress):压力是个体对来自外界或自身的适应性需求的应激反应。
它可以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或社会上的压力。
长期的压力暴露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问题。
6.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个体特有的持续性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人格特征可以通过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来形成。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格来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7.行为主义(Behaviorism):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它关注观察和测量可观察到的行为,忽略内部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连接。
8.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认知过程和大脑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结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方法,通过脑成像技术来研究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
9.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发展和变化。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个体和集体的心理特征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主观意识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
2. 情绪: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生理变化,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3.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异常导致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5.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6.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包括性格、态度、价值观等。
7. 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看法。
8. 社交心理学:社交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心理学领域。
9.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指研究个体通过经验和后天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
10. 决策:决策是指个体在做出选择时进行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11. 催眠:催眠是一种心理状态,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巧让个体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
12.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研究人类与计算机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和通信方式。
13.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存储在大脑中不易被意识到,但在行为和情感中发挥作用的记忆。
14. 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不同的智力类型,如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等。
15.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追求个人目标和发展潜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这些是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背后的原理,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3、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4、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5、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做出的反映。
6、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7、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8、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9、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10、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1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12、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3、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14、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15、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1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7、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8、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19、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20、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心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各管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3.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并稳定表现的特征。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5.相关研究法:是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问卷或量表)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12.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连系是暂时的。
13.经典型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
14.动力定型: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的从事某项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的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6.强化:是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它旨在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情绪、动机、发展、人格和社会互动等。
以下是对几个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 认知:认知是指个体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它涉及知觉、记忆、思维过程和语言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考过程,包括知觉判断、思维方式、决策制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反复的关联学习而形成的自动化反应模式。
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机制。
例如,当狗咀嚼食物时,巴甫洛夫将食物和一个铃声同时呈现,过程中狗开始分泌唾液。
经过多次训练后,当只听到铃声时,狗也会分泌唾液,即条件反射。
3. 心理分裂症:心理分裂症(又称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会出现混乱的思维、幻觉和错觉等症状。
这些症状导致患者与现实脱离,并且难以区分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的界限。
心理分裂症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压力以及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有关。
4. 反应形成:反应形成是一个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为了避免冲突和焦虑,意识化地采取与冲突相反的行为。
例如,一个人表面上友好和合作,但内心可能充满敌意和敌意。
这种行为是通过压抑和否定真实的不适感来保护自我,并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交环境。
5.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
该理论强调环境对于塑造个体行为的重要性。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类型的学习可以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和学习适应性行为。
6.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等方面。
它对于人际关系、冲突解决和情绪健康非常重要。
7. 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自我价值感。
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价值、能力和成就的观念。
自尊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总结.
群体规范:主要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的倾向性思维叫群体思维。
群体极化:知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六种基本人际行为倾向:主动与他人交往,期待与他人交往
支配他人,期待他人支配
4、在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体验到的不同强度和性质的感觉。
知觉的特征:知觉的恒常性:大小、形状、颜色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
几种复杂的知觉:深度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
社会知觉的过程:信息的收集和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
记忆的三个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
信息在记忆系统中储存——保持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过程。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充实某项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和别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和赞赏。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处在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中,经常会自觉的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和稳定,这种方法叫心理防御机制。
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很难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称为关键期。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
1. 心理学 (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研究。
2. 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和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和经验的能力。
它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功能可以改变和重组的过程。
3. 认知 (Cognition)认知是指思维、知觉、记忆和理解等心理过程。
它涉及到人类如何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4. 注意力 (Attention)注意力是指我们对特定信息或刺激的选择和集中能力。
它与我们在感知、思考和行动中的焦点有关。
5. 记忆 (Memory)记忆是指人类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它对于研究和适应环境非常重要。
6. 情绪 (Emotion)情绪是人类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愉快、悲伤、愤怒和恐惧等。
情绪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重大影响。
7. 人格 (Personality)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时间内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是个体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8.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现象。
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9.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变化。
它关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身体和情绪发展。
10. 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是通过与专业心理健康从业者的交流和互动来改善个体的心理问题和痛苦的方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复杂的领域,这些名词只是其中一部分。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理解心理学有所帮助!。
《心理学概论》名词解释
《心理学概论》名词解释心理学概论名词解释1. 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以及思维和行为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因素。
心理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和统计分析等。
2. 人类行为(Human Behavior)人类行为指的是人们的行动、言语和思维活动。
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会互动等方面。
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原因、模式和影响因素,以及人类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
3.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es)认知过程指的是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包括感知、注意、记忆、语言、解决问题和决策等。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知过程来了解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以及认知过程在智力和行为上的作用。
4.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探讨了个体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思维和行为特征。
5.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的思维和行为。
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间接影响、态度形成和群体行为等。
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化过程、群体动力和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
6.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特质、态度和行为模式。
它关注个体差异、人格类型和发展,以及人格特质在个体行为和情感上的影响。
人格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7. 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实验控制变量的方式来研究心理现象。
实验心理学的目的是理解心理过程并验证理论。
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包括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
8. 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学习的定义: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有意义学习: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心智技能:即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问题解决:根据给定,克服障碍,达到目标的过程。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性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教学设计: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模式:反应特定教学理论得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行为。
社会助长:在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的现象。
1 学习2高等教育心理学3 有意义学习4 先行组织者5 学习动机6 学习迁移7 心智技能8 学习策略9 问题解决10 创造性11 教学设计1
2 教学模式1
3 教学效能感1
4 服从1
5 社会助长
元认知社会阻抑教育心理学教学监控教学机智上位学习信度区分度群体凝聚力。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四、
18、知识: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38、认知失调:指个体的观点或信念出现的不一致或不协调。认知失调是态度发生变化的先决条件。
39、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规范的总和。
40、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
41、品德的构成: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构成。
42、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人物的行为受到奖励或赞扬而使观察者间接受到的强化。
43、道德价值观念:是对各种涉及他人利益的行为的价值的概括化。
九、
44、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45、纵向迁移:加涅区分的一种迁移类型,指已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需要产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
46、侧向迁移:加涅区分的一种迁移类型,指已习得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但不需要产生新概念或新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
32、问题表征:问题解决的步骤之一,指形成问题空间,包括明确问题的给定条件、目标和允许的操作。
33、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实质是问题解决。
9、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效应1.序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初效应)近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最近效应)2.刻板效应(P58)——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在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4.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疑邻盗斧、将心比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5.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6.霍桑效应——宣泄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着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启示:1)给予学生额外的关注,真的会造就这个人。
【从旁观者角度】2)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学生自身角度】(这里的被观察着认为他们被抽到是因为他们是优秀的、被关注的)7.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8.南风效应---温暖法则拉封丹(法)9.星座效应——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将某些特性往自己身上套)10.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我们倾向于对优秀者表扬鼓励更多,而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1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团体面临外在威胁时,会更加团结12.詹森效应(P174)平时成绩好,因情绪紧张而在正式场合不能正常发挥的效应。
13.德西效应(不好,不应采用)当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内在动机时,如果人为的给予外在鼓励,反而会降低其学习动机。
14.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P103)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5.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 xīn lǐxué]基础释义•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学科。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任务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详细释义•研究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据不同研究领域和目的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例句• 1. 对于心理学我是一窍不通,所以不敢对这篇文章妄下雌黄。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
5、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6、观察力:指敏锐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的知觉能力,是人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8、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
13、有意注意:有……,需要……。
14、有意后注意:有……,但不需要……。
15、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
16、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17、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18、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19、元认知:人对于自己认知的认知。
2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1、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以研究心理现象、探究心理本质、揭示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注意:一般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本质: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操作事件而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脑作为物质基础,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高原现象: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上升,有时会岀现暂时停顿现象,叫做高原现象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记忆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缺一不可。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高级认识活动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心境: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弥漫性的微弱情绪状态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成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受一定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气质:是反映心理活动的动力反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天赋性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岀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识记:是反复感知信息材料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
根据识记时的目的性和是否需要付岀意志努力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理解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调控学习思维等活动的程序性知识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的方法能力的个体差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简答题: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意识的基本特征:觉知性、能动性、历史制约性无意识的特点:自发性、隐蔽性、非理性非逻辑性、持久性稳定性无意识的功能:选择的功能、内控-调节的功能、引导作用、评价功能意识的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的品质: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思维的基本过程:1 .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 .系统化和具体化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性和社会性气质的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性格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以后注意心理学基本研究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出现2.无关动作停止3.呼吸变的轻微而缓慢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意志的基本过程: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描述、解释、预测、运用和控制情绪情感的作用:适应环境、调控认知和行为、传递信息、影响身心健康意识的感念:1.意识是一种觉知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它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5、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6、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7、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的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8、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9、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1、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
12、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1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14、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5、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理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16、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差异。
17、最小可觉差:是指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1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第三章感觉与感知
1.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一集中。
4.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一些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比如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动物的冬眠;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比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等等。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时间的进程。
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他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的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比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中隔离的情况下,周期为25小时。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探讨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原理和规律。
二、认知:认知指的是人们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知觉、思维、记忆和决策等方面。
三、情绪:情绪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快乐、愤怒、悲伤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四、行为:行为是个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反应,包括生理上的动作和心理上的表现。
五、研究:研究是通过经验或训练改变行为的过程,包括条件反射、观察研究、语言研究等不同形式。
六、记忆: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历进行存储和回忆的能力,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等。
七、意识:意识是人们对外界和内部体验的感知和认知,包括
觉醒状态、注意力、自我意识等方面。
八、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价值观、态度等方面。
九、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思维和情感等方面,探讨群体、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等问题。
十、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
中的心理发展,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等不同阶段。
十一、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通
过评估、诊断和治疗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疾病。
以上是一些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学习
2高等教育心理学
3 有意义学习
4 先行组织者
5 学习动机
6 学习迁移
7 心智技能
8 学习策略
9 问题解决
10 创造性
11 教学设计
12 教学模式
13 教学效能感
14 服从
15 社会助长
元认知社会阻抑教育心理学教学监控教学机智上位学习信度区分度群体凝聚力
答案
学习的定义: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有意义学习: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心智技能:即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问题解决:根据给定,克服障碍,达到目标的过程。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性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教学设计: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模式:反应特定教学理论得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行为。
社会助长:在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