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优化设计练习题第4章测评
2019年《优化方案》人教版生物必修3 课时作业 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随堂达标检测
[拓宽教材]1.(必修3 P67图4-6改编)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营养物质缺乏的环境下,草履虫种群数量长期动态变化规律符合曲线乙B.假如某种群数量变化由乙变为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C.ab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达到K值,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D.甲、乙、丙三条曲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都为“J”型增长解析:选C。
在营养物质缺乏的环境下,草履虫种群数量长期动态变化规律符合曲线甲,A项错误;假如某种群数量变化由乙变为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大,B项错误;ab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时,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C项正确;甲、乙、丙三条曲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都不符合“J”型增长,D项错误。
2.回答以下问题:(1)(必修3 P67“思考与讨论”改编)对家鼠等有害动物应加以控制。
①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环境。
②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应________。
(2)(P68“与社会的联系”改编)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________、野生生物资源的________,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________,都有着重要意义。
答案:(1)①破坏其生存②降低K值(2)防治保护和利用拯救和恢复[精练好题]3.(2019·天水高二检测)下列有关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J”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B.“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D.“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答案:D4.(2019·遂宁高二联考)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数量/前一年末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这4年中甲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组成不同C.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一定大于甲D.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解析:选D。
高中生物必修3第3-4章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第3-4章测试题Ⅱ学生姓名:__________ 校区:___________ 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辅导老师: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经实验检测出某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生长素物质的量浓度。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获得的正确结论是()A.当生长素浓度为10-9 mol·L-1时,抑制根的生长B.若解除顶端优势,应确保侧芽生长素浓度低于10-6 mol·L-1C.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促进茎的生长D.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其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10-8 mol·L-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发育和脱落B.根向地生长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有关C.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D.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3.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处理方式测定指标外源生长素(mg/L)NPA(μmol/L) 00.0010.010.13弯曲角度α(度)3740312216生长速率(mm/天)151713118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B.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4.甲图表示燕麦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都小于10-8(mol/L)C.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B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D.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5.如图是科学家对水稻根进行单侧光照射后的生长状况,下表是处理后的实验结果。
2019-2020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4章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4章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B。
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解析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答案C2。
下列关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C。
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D。
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答案B3.某农场面积约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回原来的环境,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 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A 项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N =100×2802=14 000(只),种群密度=14 000140=100(只/hm 2),B 项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量的多少,黑线姬鼠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不一定下降,C 项错误。
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D 项正确.4。
2021高中同步创新课堂生物优化方案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四章章末综合检测(四) Word版含答案
章末综合检测(四)[同学用书单独成册]1.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B.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打算的解析:选C。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在一段时间内趋于稳定;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不变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导因素是光照,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的主导因素则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2.科学方法是生物学争辩的精髓之一。
下列生物学争辩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为更好计算个体数量应将样方中的其他植物拔除B.接受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用目测估量法统计各种群的数量解析:选D。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不能拔除样方内的其他植物,否则会破坏当地环境;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选用取样器取样法;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菌体;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统计方法有两种:目测估量法和记名计算法。
3.(2022·四川南充高二期末)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进展趋势是()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解析:选C。
由图中看出该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密度下降。
4.(2022·云南玉溪一中高二期中)某争辩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 m2)。
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为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50 50 28 22重捕50 10 32 18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田鼠在被捕获过一次后更难捕获,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状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解析:选D。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优化设计练习题第4章测评
第4章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0·广东高考)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2.(2009·安徽高考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3.下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 ②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 ③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哪一点4.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 和b 的特征分别属于( )。
A .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B .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C .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D .种群,一条鲤鱼5.(2009·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6.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
A.①B.②C.③D.④7.在潮间带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它能够吃掉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
下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8.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卷12.人们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目的是破坏该害虫种群的 ( )A .种群密度B .性别比例C .年龄组成D .个体数量1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 .b 、c 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 .a 、b 、c 都有可能是细菌D .b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14.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 ”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 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 ~c 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 ~d 段相似1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有关操作错误的是 ( )A .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 .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C .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后,再盖上盖玻片D .将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取样计数16.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五点取样的方法,调查学校周围一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下表是所获得的一组数据,据此可估算出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 ( )A .3株/m2B .4.2株/m2C .5株/m2D .6株/m217.下列关于实验误差的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低B.使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若顶部电灯未打开,则统计的物种丰富度会比实际值偏低C.在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前,应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误差D.用32P标记噬菌体,然后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并进行长时间的保温,之后搅拌、离心,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高18.下列措施在实践中不可行的是()A.在水稻田中,放养青蛙可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B.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来确定合理的捕捞量C.在果蔬储运中,降低含水量以减少呼吸消耗D.在大棚栽培中,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产量19.如图是某种群在理想环境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时不会出现K值B.该种群在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为“S”型C.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达到3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环境条件变化不会对该种群的K值造成影响20.某山区的坡地被破坏,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了山体滑坡,在较短的一段时间,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丰富度可能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2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3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2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9只。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章末综合检测(含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C.种群;一条鲤鱼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解析:选B。
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物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
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解析:选A。
种群密度减小,即为衰退型的年龄组成,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大而幼年个体数目较少。
3.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1公顷的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选B。
“样方法”往往作为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本题中所用的方法就是标志重捕法。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约为68×54÷12=306(只/公顷)。
4.下面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答案:B5.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在捕捞期间,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解析:选D。
2013优化方案人教版生物必修3知能演练第四章第1节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1.下列有关种群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池塘和水库里的全部鲤鱼B .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菌落C .被污染培养基上生长的多种细菌菌落D .黄海流域的全部大黄鱼、小黄鱼解析:选B 。
本题中各选项的分析如下:A 项不是种群,不是一个区域,而是两个区域;B 项是种群,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C 项不是种群,不是同一种生物;D 项不是种群,大黄鱼、小黄鱼是不同的物种。
2.下图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
下面是对上述三图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A .图a 是增长型,从图c 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B .图a 、图b 、图c 都是衰退型C .图b 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D .图a 、图b 、图c 都是稳定型解析:选A 。
我国3次人口普查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中,图a 表示年幼人口数非常多,年老的人口数很少,出生率不断上升,所以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图b 也属增长型,虽然出生率出现过下降,但接着又有了上升;图c 明显表现出出生率逐渐下降,这正是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控制取得了实际性的效果。
3.(2012·北京四中高二检测)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C .雌性个体也减少D .种群出生率下降解析:选D 。
注意审题,要求判断的是直接原因。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雌雄害虫的交配无法正常进行,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使种群密度明显减少。
4.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不.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数量可用N 表示B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C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D .N =39×34÷15解析:选C 。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4章第4节训练
第四章第 4 节一、选择题1.(2019 ·安高二检测西)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 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木、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变化状况(单位:株 /平方米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D )项目第 1 年第 5 年第10年第 15年第20年物种 a510200物种 b12533物种 c01386A .第 1~ 20 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停高升,而后再渐渐降低B.第 1~ 5 年内,物种 b 成为优势物种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第 10~ 15 年内,物种 a 渐渐消逝的原由可能与其不可以适应弱光环境有关[分析 ]剖析表中数据可知,表中数据仅反应出a、b、 c 三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不能反应出第1~ 20 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状况, A 错误,第1~ 5 年内,物种a 是优势物种, B 错误;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 错误;第10~ 15 年内,物种a渐渐消逝的原由可能与其不可以适应弱光环境有关, D 正确。
2.我国南方某地的一个稻田群落,近30 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来有大批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已绝迹,本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此刻已经极少见。
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A.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落B.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批使用农药有关C.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D.该群落优势种未改变所以没有发生演替[分析 ]剖析题意可知青蛙减少,本来有大批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此刻几乎绝迹,生物多样性降低,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落, A 正确;农药沿着食品链的延长有生物富集作用,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批使用农药有关, B 正确;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演替的速度, C 正确;稻田群落近30 年来的变化是在人为要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演替,D错误。
3. (2019 山·西朔州应县一中高三上月考)以下现象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D ) A.退耕还林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荒漠变绿洲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绽放”[分析 ]退耕还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荒漠变绿洲,都表现了跟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现象,属于群落演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单元测试题-中档(教师卷)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单元测试题-中档(教师卷)满分:100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共35小题,共70分)1.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 )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②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概念模型③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沾蘸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浸泡法则正好相反④数学模型中曲线图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2分)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①正确;②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是实物图,不属于模型,②错误;③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沾蘸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短、溶液浓度较高;浸泡法则正好相反,③错误;④数学模型中曲线图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但不够准确,④正确。
故选:B。
2.下列对有关比值或数值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2分)A.某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之比逐渐增大B.在造血干细胞增殖的一个周期中核DNA数与染色体数之比有1:1→2:1→1:1C.若标记的个体难以被再次抓捉,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结果将偏小D.正常照光的植物突然遮光,短吋间内叶绿体中NADPH与NADP+的比值会增大【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A.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差减小,比值减小,A错误;B. 造血干细胞增殖过程中核DNA数与染色体数之比变化为1:1→2:1→1:1,B正确;C. 若标记的个体难以被再次抓捉,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结果将偏大,C错误;D. 正常照光的植物突然遮光,短时间内叶绿体产生的NADPH减少,但NADP+仍在产生,NADPH与NADP+的比值会减小,D错误。
2019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教版):第4章章末评估检测【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教版):第4章章末评估检测【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 ,年末时为 110 ,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 ,死亡个体数为 10 ,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B.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 ,则出生率越高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 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 海洋渔业生产中 , 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 , 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 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 , 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B. 减少捕捞强度 , 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 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 , 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 改变性别比例 , 提高种群出生率3. 有关种群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种群的 K 值为 a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密度C. 山毛榉种群和它所在的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D. 理想状态下,种群呈 J 型增长4.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5.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A.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6. 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 一个呈“S” 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 K/2 时增长速率最大C.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 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 K 值7.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 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密度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8.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 种群增长量最大C. 种群数量最大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9. 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① 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 型增长② 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③ 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④ 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10.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11. 如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B. C ~ D 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C. 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D. 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 C 时期的水平12. 高密度混养的大、小鲈鱼,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是( )A. 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 捕食、捕食、捕食C.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 捕食、寄生、捕食13.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 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 物种组成及比例14.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 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15.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 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16.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C. 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17. 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 )A. 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的数目的多少B. 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C. 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D. 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18. 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 / 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 同步试卷讲义 第4章 章末检测试卷(四)
章末检测试卷(四)(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我国为保证生物技术产品的安全性和伦理性,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对进口的转基因产品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测B.减少农业转基因技术和治疗性克隆的研发C.成立了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D.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生殖性克隆人实验答案 B解析我国成立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C不符合题意;我国政府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以保证生物技术伦理性等,D不符合题意。
2.(2023·安徽安庆高二期末)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关注,随着转基因成果的不断涌现而与日俱增。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农作物转入了外源基因后,其营养成分可能发生改变B.应该严格地选择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以避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物质C.为了保证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我国制定了符合本国利益的法规和政策D.转基因生物不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也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态答案 D解析转基因生物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态,D错误。
3.(2023·河北保定高二检测)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世界包括基因制药在内的生物技术药物的销售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生物制药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使哺乳动物本身变成“批量生产药物的工厂”B.对于基因制药,我们应该科学地认识和评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C.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牛凝乳酶基因用显微注射法导入大肠杆菌基因组,获得能生产凝乳酶的工程菌D.针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国家应建立相应的评估及预警机制答案 C解析先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然后再将含牛乳酶基因的重组载体导入其中,获得能生产凝乳酶的工程菌。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课后习题 第4章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第4章测评
第4章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技术安全性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种植转基因植物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B.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储存少量的生物武器用于研究C.我国明确反对利用体外受精等技术随意培育“设计试管婴儿”D.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A项正确;中国在任何情况下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B项错误;我国明确反对利用体外受精等技术随意培育“设计试管婴儿”,C项正确;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D项正确。
2.下列有关转基因生物引发的安全性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转基因生物会引发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B.转基因生物引发安全性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C.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指转移的基因对接受基因的生物是否安全D.转基因生物有可能引发安全性问题,但不能一概而论,A项正确;转基因生物引发安全性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B项正确;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指转移的基因对接受基因的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及生态系统是否安全,C项错误;转基因生物有可能引发安全性问题,但不能一概而论,应趋利避害,D项正确。
3.关于生物武器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武器种类包括致病菌类、病毒类、生化毒剂类等B.生物武器可以直接或者通过食物、生活必需品等散布到其他地方C.经过基因重组的生物武器可能使受害国居民感染而施放者不易感染D.世界各国达成协议仅允许少数国家保存和使用生物武器,A项正确;生物武器可以直接或者通过食物、生活必需品等散布,B项正确;经过基因重组的生物武器,可能使受害国居民感染而施放者不易感染,C项正确;世界各国达成协议不允许任何国家保存和使用生物武器,D项错误。
【人教版】生物《优化方案》必修3测试第4章第4节知能过关演练P43
[学生用书P53~P54]1.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A.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解析:选A。
本题从群落演替的方向、原因及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
环境变化是该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群落结构向复杂的方向进行,并依次经过了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
2.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解析:选D。
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内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都在发生变化,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改变环境,被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影响生物的变化,因此有些物种可能灭绝,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种间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
3.群落不断地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降低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的变化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解析:选D。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速度慢,历程长;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群落复杂程度增加,生物种类增多;优势种群占有较大的优势,进化速度较慢,在一定时间内,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所以在森林遭受火灾后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0·广东高考)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2.(2009·安徽高考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3.下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 ②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 ③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哪一点4.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 和b 的特征分别属于( )。
A .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B .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C .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D .种群,一条鲤鱼5.(2009·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6.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
A.①B.②C.③D.④7.在潮间带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它能够吃掉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
下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8.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9.下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结果。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①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②数量的增加B.种群①和种群②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传递C.种群②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D.种群①②可能组成该孤岛上的一个特有群落10.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11.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被人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12.为了减少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
图示是根据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绘出的曲线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构成了食物链B.在Ⅱ 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在Ⅰ 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D.在Ⅲ 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13.下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
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
则这种变化为( )。
14.下图表示某种群年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一定生活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B.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C.该种群一定能适应所生活的环境D.该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15.在种群变化中,若增长率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A.种群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竞争B.种群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C.种群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D.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16.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17.下列有关实验试剂或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不需再设置对照组C.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不需要空白对照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18.如下图表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表示下列哪组生物?( )A.水稻和稗草B.食草昆虫和草C.兔和鼠D.牛和羊19.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0.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等为特征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D.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答题栏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10分)下图表示大兴安岭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变化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的种群密度变化率为[株/(100m2·年)-1](以“+”代表增加,以“-”代表减少),计算过程是;依此变化率估计到1995年,红松的种群密度将是株/100m2。
(2)图中哪一时间阶段内种群的变化最大?( )A.A→BB.A→CC.B→CD.无明显差别(3)(多选)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 )。
A.空间B.营养C.迁移D.季节变化E.人为改变环境22.(12分)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
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材料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上世纪5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800米以下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1)材料一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
(2)材料二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这会导致当地丧失。
自然林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则往往会爆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
23.(8分)20世纪50年代,有人将水葫芦(又名凤眼蓝、凤眼莲)带到非洲的刚果盆地。
三年后,水葫芦征服了所有其他的水生植物,反客为主,在刚果河上游约1500km的河道上蔓延,阻塞了航道。
为了消灭水葫芦,当地政府花费巨资,沿河喷洒除草剂,但不到半个月水葫芦又迅速生长起来。
最后请来了海牛,一头海牛每天能吃掉40多平方米的水葫芦,从此河道又畅通了,刚果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在刚果河中的所有生物构成,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之间的关系为,海牛与水葫芦之间的关系为。
(2)引进之初,水葫芦能够征服所有其他的水生植物并在河道上蔓延,其种群的数量呈“”型增长,原因是当地。
(3)如果不治理,水葫芦的迅速增长将会严重地影响当地的群落演替,这种演替属于类型。
24.(2010·重庆高考理综)(10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
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
乙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
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
参考答案1.A2.C3.C4.A5.B6.C7.B8.A9.A10.C11.C12.B13.A14.D15.D16.C17.B18.B19.A20.C21.答案:(1)-1(5-10)÷(1990-1985) 0(2)A(3)ABCDE22.答案:(1)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次生演替(2)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并且没有天敌生物多样性植物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3)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原有的植物,合理安排草本、灌木、乔木比例,增加物种丰富度,合理安排生物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合理即可)23.答案:(1)生物群落种群竞争捕食(2)J养料、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合理即可)(3)次生演替24.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2)①d和e水平②b和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