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是唐代道士陶渊明所编写的一篇散文,内容讲述一个神秘的桃花源,人们在那里享受美好生活的故事。这篇文章不仅描绘了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也传递了陶渊明对人文关怀和理想社会的构想。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桃花源记》教案,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这篇经典文学作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和作者陶渊明生平事迹,掌握其写作风格。

2、理解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了解其影响和意义。

3、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建立自信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

2、掌握如何从文中描绘和比较描写等多个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

1、导入

教师可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思考,通过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写作风格,以及《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探究

(1)分析桃花源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文中的关键词,如桃花、山水等,分析其象征意义和寓意。

(2)比较描写:教师可以选择文中结构相似但语言形式不同

的段落,分析作者用比较描写手法的原因和意义。

(3)寓意分析: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探

讨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和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构想等。

3、拓展

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教师可以安排相关拓展活动,如课外阅读推荐、写作练习、文学讨论等。

四、教学评价

《桃花源记》课程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课程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课程教案设计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1. 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桃花源记》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乌托邦思想。

1.2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3. 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课文简介

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学地位。

2.2 情节梗概

概括《桃花源记》的主要情节,包括渔夫发现桃花源、桃花源人的生活、渔夫返回桃花源等。

2.3 人物形象

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渔夫、桃花源人等,探讨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2.4 主题思想

探讨《桃花源记》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

3.1 讲授法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2 互动讨论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案例分析法

选取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

3.4 写作实践法

布置写作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第四章:教学步骤

4.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4.2 讲解课文

分析《桃花源记》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3 互动讨论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主题词:自主合作探究方法能力

案例摘要: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言,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本文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园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3、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文范读录音。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教给“钥匙”。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为什么说它是“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桃花源记》中的文学手法与我的文学创作-教案

桃花源记》中的文学手法与我的文学创作-教案

《桃花源记》中的文学手法与我的文学创作

-教案

一、引言

1.1背景介绍

1.1.1描述《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东晋时期的文学特点。

1.1.2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以及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1.1.3分析《桃花源记》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1.1.4阐述研究《桃花源记》文学手法的意义,以及对学生文学创作的启发。

1.2教学目标

1.2.1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1.2.2分析并掌握《桃花源记》中的文学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1.2.3启发学生将《桃花源记》中的文学手法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1.2.4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3教学方法

1.3.1采用讲授法,系统介绍《桃花源记》的文学手法。

1.3.2利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桃花源记》中的具体文学手法。

1.3.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将文学手法运用到创作中。

1.3.4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桃花源记》的相关背景资料和作品解读。

二、知识点讲解

2.1文学手法概述

2.1.1定义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2.1.2讲解文学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如增强表现力、深化主题等。

2.1.3举例说明《桃花源记》中使用的文学手法。

2.1.4分析文学手法对读者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影响。

2.2对比手法分析

2.2.1介绍对比手法在《桃花源记》中的具体运用。

2.2.2分析对比手法如何突出《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情感。

2.2.3举例说明对比手法在学生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2.2.4讨论对比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2.3象征手法解析

2.3.1解释象征手法,以及它在《桃花源记》中的体现。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桃花源记》的第一节课,任务是介绍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疏通字词,明白课文内容。

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高声诵读课文,并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试讲课文(每个学生讲一段),然后教师简介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这个环节约15分钟。

接着教师交代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通过联系、归纳、比较、辨析的方式弄通本课中的词义。

先请同学们从一词多义的角度进行归纳:

1、便舍般屋舍俨然

2、忘路之远近便扶向路

3、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4、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5、往来种作设酒杀鸡作食

6、阡陌交通才通人

7、寻向所志寻病终

8、忘路之远近闻之

9、屋舍俨然欣然规往

10、既出皆出酒食

11、随其往延至其家

12、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请同学们再从同义词、近义词的角度探寻:

1、具咸皆悉并

2、问答言语云道说

3、要延

4、穷尽

5、若如

6、未无

7、欣怡

8、及诣

再请同学们从古今词义的区别上进行辨析:

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大的:

1、阡陌

2、交通

3、妻子

4、绝境

5、无论

6、从来

7、间隔

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

1、远近

2、鲜美

3、缤纷

4、土地

5、良田

6、往来

7、男女

8、衣着

9、水源

10、魏晋

11、高尚

12、捕鱼

13、处处

14、南阳

还请同学们做两个练习:

1、找出文中的美词: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2、找出含下列字的成语:

⑴ 穷(山穷水尽)

⑵ 怡(心旷神怡)

⑶ 乐(乐此不疲)

⑷ 尽(无穷无尽)

⑸ 津(无人问津)

⑹ 复(无以复加)

⑺ 病(无病呻吟)

桃花源记课堂教案

桃花源记课堂教案

桃花源记课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寓言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陶渊明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翻译等方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学会从文学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崇尚诚信、厌恶虚伪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寓言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3. 了解中国古代陶渊明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

1. 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文中寓言手法的运用及分析;

3. 对文中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文本《桃花源记》;

2. 相关资料:陶渊明的生平介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默写课文,巩固记忆;

(3)让学生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寓言手法及表现主题;(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拓展:

(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2)让学生发挥想象,以桃花源为背景,创作一篇小故事;(3)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案例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四. 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 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

1. 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2. 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3. 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模拟试题

1. 《桃花源记》选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作者是____朝的____。是著名的____。

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

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____________。

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一、主题与标题:《桃花源记:寻找失落的理想世界》

二、背景介绍: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一个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图景。本文以《桃花源记》为蓝本,借助公开课的形式,设计出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激发他们对理想世界的思考与憧憬。

三、教学设计:

1、课前预习:

在课前预习阶段,老师会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包括陶渊明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知识,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中授课:

(1)导入:通过一段生动的视频,带领学生进入《桃花源记》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课文解析:老师会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通过问题引导、小

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主题包括“你心中的理想世界是怎样的?”和“《桃花源记》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5)创作实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桃花源记》为灵感,创作一篇现代版的“理想世界描述”,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课后延伸:

(1)阅读拓展:推荐一些与《桃花源记》主题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乌托邦》、《理想国》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世界描述”进一步完善,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等奖(共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等奖(共1)

提供反馈并调整教学
给予学生反馈
01
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
要改进的地方。
调整教学策略
02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
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跟进学生进步
03
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
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05
教学资源与拓展
Chapter
02
引导学生谈论对“桃花源”的初 步印象,为后续的课文阅读做铺 垫。
讲解生词和短语
列举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落英 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等,通过图片、实物或情境模拟等 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引导学生运用生词和短语造句,加深 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 导,纠正发音和语调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教师讲解、学生自 主探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 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美好景象 ,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培 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一篇优秀散文,以记叙为 主,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 会的追求。 文章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将现实与理想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

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

(2)理解《桃花源记》的文意,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桃花源记》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言文素养;(2)培养学生追求理想、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熟读并理解《桃花源记》的文意;

(2)掌握《桃花源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桃花源记》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教学难点:

(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理解并运用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3)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桃花源记》,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学生分析并欣赏《桃花源记》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3. 合作探讨:

(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1. 熟读并背诵《桃花源记》;

2. 运用《桃花源记》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一篇小练笔。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的能力。

制作适合学生的《桃花源记》教案

制作适合学生的《桃花源记》教案

制作适合学生的《桃花源记》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

1.1 教学目标

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并解读《桃花源记》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的作者介绍

《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

《桃花源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桃花源记》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

2.1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学背景、主题和象征意义等内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激发思考。案例分析法:分析《桃花源记》中的具体情节,深入理解文本。

2.2 教学手段

教案、课件、多媒体教学资源

文学作品原文、注释和译文

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

3.1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和文学背景(5分钟)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10分钟)

3. 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15分钟)

4. 探讨主题和象征意义(20分钟)

3.2 时间安排

课时:1课时(45分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

4.1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阅读理解:学生对《桃花源记》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性。

4.2 教学反馈

课堂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新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

5.1 教学资源

文学作品原文、注释和译文

多媒体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

5.2 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桃花源记》中的情节。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同学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这使得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投入地进入课文情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解读文言文,引导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从同学们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理解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想象过一个没有烦恼、和谐美好的世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境界。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桃花源记》中展现的理想生活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理想境界,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以便全班共同学习。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使他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我认为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巩固知识点,还能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设计类似的活动,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桃花源记》教学课例

《桃花源记》教学课例

桃花源记教学课例

一、引言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描写了一个隐蔽的乌托邦社会,给人们带来了思考和启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的《桃花源记》教学课例。

二、课前准备

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准备好以下内容: 1. 复制并打印《桃花源记》的原文给

每一个学生。 2. 准备一张世界地图,并标注桃花源的位置。 3. 准备一些反思和讨

论问题,以帮助学生思考桃花源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你们

听说过《桃花源记》这个故事吗? - 当你们想象一个完美的社会时,会是什么样子?

2. 阅读原文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桃花源记》的原文。教师可以逐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思想。

3. 地理定位

教师将桃花源在世界地图上标注出来,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对故事的发展和桃花源社会的建立是否有影响。

4.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并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桃花源社会有哪些独特的特点? - 桃花源社会是否完美?有哪些利弊? - 你们对

桃花源社会的看法是什么?

5. 思考题

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桃花源的意义和启示,并鼓励他们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 桃花源社会是否能实现?为什么? - 桃花源的存在对现

实社会有何启示? - 你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能否实现类似桃花源的社会?

四、课堂总结

桃花源记课堂教案

桃花源记课堂教案

桃花源记课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能够分析并欣赏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文学风格;

(3)能够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桃花源记》;(2)学会通过文本内容,联系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学会正确面对现实;(3)激发学生对自然、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

(2)分析陶渊明的文学风格及文本的象征意义;

(3)领悟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

(1)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2)联系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深入解读文本;

(3)培养学生对山水田园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分析文本,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联系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文本内涵。

四、教学准备

1.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于课堂拓展;

3. 课堂练习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展示陶渊明的山水画作,引导学生感受其艺术风格;

初中人教版语文《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初中人教版语文《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初中人教版语文《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篇一: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口附近乃溪水源头,桃花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甚奇,渔人因一片桃花林而“忘路之远近”;洞极狭且深不可测仍然只身进入。其次桃花源中人更奇,若为仙,却有寻常人饮食起居;若为隐,一洞隔离人世几百年。最后桃花源消失尤奇,渔人出洞后尽管“处处志之”,但是“寻向所志”时最终是迷了路。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设计课件时,在充分收集有关素材和明确教学对象、任务条件下,主要融音乐、书法、图片、诗文于一体,全方位的触动学生的感官,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

案例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让课堂洋溢着民主性评价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

一、引导讲述文本故事(明大意,激趣,练“表达”)

师:著名的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一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一个渔人的奇遇记。

师:能讲给我们听听吗(主体情节不变,细节允许发挥)

甲……生

……生

……

师:自我评价一下,感觉自己讲得如何?

(生各自评)

【教学中应改变单一被动的接受型评价模式,充分重视并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素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大胆而直率的个性】

师:其它同学也谈谈看法。

(生自由发表“评价”)

师:我也说说我对三位同学演讲的印象。

(师展开评价,评价时故意加入一些“错误评价”)

生:老师,我感觉您对生

乙的评价不够准确,人认为生

的人物对话设计很

符合人物身份,入情入理。而您却说生

的对话设计不合情理。

生:老师,您说生

多处用词生硬,我却感觉那几处用词很合语境,且很新鲜。

(师大加表扬生这种敢于点评乃至否定老师观点的行为,并鼓励全班学生发扬这种精神)

【师故意设置“评价陷阱”,诱导学生来点评老师的评价,这是师生、生生间互动评价的一种较为高级的形态。提高了学生敏锐的判断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让学生真实地感到自己是真正的评价主体,发展主体。多元的评价主体(师、生,家长、学校、专家、其它相关人士)之间互相沟通,易于形成积极、友好、民主、人性的评价关系,最终,教学主体获得发展】

二、质疑“陶渊明著名”,明“主旨”。

师:人们都说“陶渊明名气大,写文章厉害”。此文不过写了“一个渔人的奇遇记”,哪有什么深意?

(生疑惑,进而议论开了,师适时点拨要结合课前所查资料——写作背景去考虑)

生1:作者辞官后,贫困潦倒,笔下的渔人所遇“世外桃源”生活美好,借此以表达向往之情。

生2: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作者厌恶这充斥着硝烟的生活,想躲入“世外桃源”以图清静。

生3:作者正是借世外桃源的美好来反衬现世的黑暗,以此寄托他对这种理想生活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作者写出了人民的心声。

生4……生5……生6……生7……生8……

【学生在与作者世界、文本世界、生活世界的交流对话中,教者应帮助生创设开放的、人性的民主对话氛围,对于学生的新思维、真表达宜作延迟评价,让学生尽情倾吐,思维在互动中碰撞,更有利于生成“新教育、新学生”】

(生争议停,师生共评价,得出生3的观点较好,从而明确了文章主旨,了解了作者其人。后又播放了一系列以“反战”为主题的画面,加深认识。)三、探讨教材各“生成点”,深入学习

师:我以前讲过,教材的“生成点”主要指什么?

生:教材的“空白点、模糊点、争议点、趣点、疑点、重难点”等。

师:有兴趣探讨一下各“生成点”吗(讨论几分钟,生自由发表见解。)生:桃源人与世隔绝已五六百年,衣着“悉如外人”,作者这一说法值得怀疑,桃源内外衣着不会一样。(师:有价值的发现)

生:“世外桃源”存在吗?“标记”怎么没了被桃源人跟踪来抹去了(发现问题有深度,见解独到。)

生:渔人告“世外桃源”于太守,此人不守信用。现在我国加入了WTO,渔人行为要不得。(师:投以赞许的目光)

生:看到世界上地区冲突不断爆发升级,真想劝劝当局领导人读读此文,唤起他们的良知。

(生:关注现实世界,关心人民疾苦)

生:太守遣人复寻,是出于好奇?还是想去敲诈百姓,增加税源呢?当今社会这些“大盖帽”要是当时太守,那挖地三尺也得找到“世外桃源”好去收税啊……我们家开小商店,他们经常去要钱……

大家对该生褒贬不一,师提议课后搞个小调查——如今的税务官……并建议该生:小小年纪,多关注充满阳光的社会生活面。

【看似杂乱无章的交流,其实很人性的:学生的言行或积极或消极;或新鲜或陈旧;或真实或虚伪,凸现他们综合素质的方方面面的优势与不足。教者

应组织应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方法(定性、定量评价,过程性、终结性评价,激励的言语,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鼓掌,委婉批评等等),兼顾多元的评价指标(生综合素质),对学生“长善救失”,使其在发展中走向“全人”】

自主的、互动的、多元的评价是建构民主性评价的核心要素。民主性评价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的内化与外延。评价中,应始终关注、赏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能,应始终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它应是充满人性温情的评价体系,开放而有序,自主而内省,鲜活而精致。它应美得像一杯流动的“牛奶”,多元的评价主体间自主而互动,多元的评价指标、方式灵活而集约,在“流动的评价”中绽放“细腻、绵香、飞旋的‘奶花’——学生‘发展’之花”

学生是发展着的,且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可循,故而民主性评价的内涵与外延也将始终是动态的生成,它的构建与应用在实际操作中切不可僵化、凝固,形成一块禁锢学生发展的“牛奶刨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