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复习课程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教学目标:1. 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把握。
2. 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
2. 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桃花源记》原文及其注释。
2. 与《桃花源记》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学生准备:1. 预习《桃花源记》原文。
2. 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桃花源记》的插图或相关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桃花源?为什么人们向往桃花源?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桃花源记》原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查阅注释。
要求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桃花源记》的感悟。
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讲解。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词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
可以是填空题、选择题或简答题。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从中汲取启示。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熟读《桃花源记》原文,巩固所学内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实现“桃花源”式的美好生活。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课堂氛围是否融洽,学生是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内容。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桃花源记》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好愿景,培养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桃花源记》的阅读与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研究。
难点: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问题导入,询问学生对“理想生活”的理解和向往,引出本课《桃花源记》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内容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4.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2. 写作练习: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情况,以及学生对课文中所表现的美好愿景的理解和感悟。
也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课堂节奏的把握、学生参与度的提高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第9课《桃花源记》古文复习教案
1.教学重点
(1)全文理解:《桃花源记》的情节梳理,理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及寓意;
(2)词汇掌握:重点词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运用;
(3)句式解析: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等)的理解与翻译;
(4)文学鉴赏:分析《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举例:
-故事情节: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桃花源中的生活景象,以及渔人离开后的变化;
第9课《桃花源记》古文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9课《桃花源记》古文复习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课本第四章《文言文阅读》中《桃花源记》的全文理解与赏析;2.《桃花源记》中重点词汇、句式、文学常识的复习与巩固;3.通过对《桃花源记》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实际运用,针对性强,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桃花源记》的相关知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鸡犬相闻”、“遥知兄弟登高处”等。对于难点部分,如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掌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桃花源记》中一个最有感触的情节或句子,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桃花源记》的理解有了显著的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展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难点知识时,部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翻译仍然感到困惑。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采用更多实例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语文教案反思说课稿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语文教案反思说课稿教学实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山水散文的韵味和美感。
(3)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桃花源记》与《陶渊明集》其他篇目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美,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理解陶渊明追求理想生活的信念,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
(2)课文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代山水散文——《桃花源记》。
(2)请大家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以及他的其他作品。
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桃花源记》,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圈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或询问同学。
3.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讨论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表现手法等。
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其意思和用法。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5.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6.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1)课堂讲解环节,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2)课后作业布置不够,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后学习的引导。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桃花源记》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够流利地朗读和翻译《桃花源记》。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寓意。
2. 分析文中的重点词汇,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3. 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结构,如“之”、“乎”、“者”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桃花源记》中的奥秘。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和应用文言文词汇。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分析文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来巩固记忆。
3. 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结构,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完成一篇小作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安排:1. 熟读《桃花源记》,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点。
2. 收集其他古文中的特殊语法结构,进行比较学习。
3. 写一篇小作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一个类似《桃花源记》的故事。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桃花源记》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词汇和语法点的练习,检测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学生的作文和朗读表现,评价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桃花源记》原文及其注释版,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 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点的PPT或教案资料。
3. 小组讨论所需的学习材料和参考文献。
八、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结构,如“之”、“乎”、“者”等。
2. 理解《桃花源记》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3. 运用文言文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和表达。
九、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和设计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和连贯。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二、教学内容1. 文章阅读:通过教学讲解方法、互动式阅读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
2. 文化教育:通过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1. 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掌握《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帮助学生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背景、人物、情节等。
2. 互动式阅读:通过学生合作阅读、互相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内容。
3. 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前(1)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准备好教材、PPT等资料。
(2)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独立思考《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学中(1)导入:通过“桃花源是什么?桃花源存在吗?”等问题,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
(2)阅读与讲解:通过学生阅读和老师讲解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教师可以配合PPT等工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记忆。
(3)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4)讨论与分析:通过分组、课堂上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3. 教学后(1)导出:通过“桃花源代表了什么?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等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将其应用于真实生活。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优秀的教案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复习并巩固《桃花源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的理解与应用。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桃花源记》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技能目标1. 提高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3. 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回顾1. 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包括渔夫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桃花源的美丽景色和和谐生活、渔夫回到现实世界的失望等。
2. 分析并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渔夫、桃源人等,探讨他们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2 重点词汇和短语复习1. 复习《桃花源记》中的重点词汇,如“世外桃源”、“恍若仙境”、“与世隔绝”等。
2. 巩固常用的文言文短语,如“乃”、“”、“然”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讨论法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2. 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2 案例分析法1. 提供一些与《桃花源记》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如《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提问学生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文复习1.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 逐段解析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3 重点词汇和短语练习1.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填空、造句等练习。
2.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描述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风貌以及人物形象;(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式,评价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珍惜;(2)培养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维护;(3)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风貌以及人物形象;(2)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中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意境的理解;(2)对文中寓意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陶渊明集》中的其他作品,了解陶渊明的文学风格;(2)提问:你们对理想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向往?2. 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桃花源记》,理解大意;(2)让学生关注文中描绘的自然环境、社会风貌以及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描述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风貌以及人物形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桃花源记》;2. 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写一篇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3)学生对文中成语和典故的运用情况。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2)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3)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多写,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桃花源记》中的成语和典故;(2)探讨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和区别;(3)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五单元文言知识。
2.学习“把书读薄”,“把人物读厚”的读书方法。
3.文章写作方法的鉴赏评价,迁移运用。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复习目标(二)复习文学常识1.师友互查,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订正。
2.检查一组师友掌握情况。
(三)词语过关。
妻子、无论、绝境、鲜美、自矜、尝射于家圃、亭亭净植、陶后鲜有闻、香远益清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释担而立始欲着“推”字缘溪行便扶向路并悉皆具咸要延1.师友互查,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订正。
2.检查三组师友掌握情况。
(让师傅讲解记忆的好方法:分组归类)(四)成语释义世外桃()落英缤纷怡然自乐无人问津布衣之交1.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订正。
2.高难度挑战,用这五个成语说一段话,这五个词语都要用上。
3.学生展示。
(五)名句再现予独爱……其中往来种作……山不在高……1.学友背诵,师傅听诵。
2.师傅给学友听写易错字。
易错字板书到黑板。
(六)探究提升托物言志(以物为喻,表达含蓄)、推敲陶渊明、刘禹锡、周敦颐的“大志”1.师友互说,明确。
2.师生合作,用对联的形式加深理解。
桃花源里陶渊明归隐田园不慕荣利爱莲说中周敦颐独爱莲花高风亮节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奔冲直向)1.学生自己读一读这首小诗。
2.诗中空白处,选择自己认为一个词填上读出来。
3.讲解白居易的诗中志。
(七)课本剧展演,致敬经典(八)一课一得学情分析对于刚刚升入初二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初一学段已经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点点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毕竟太少,文言基础很薄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很差。
针对这种情况,适时的复习巩固更有利于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导致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的存在。
因此,师友互助学习模式的应用更有利于学习能力较弱学生的文言掌握能力,课本剧展演的介入,也较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效果分析1、用师友互助和小组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2、课时目标基本实现,多数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并完成学习任务。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
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3)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3)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3)对比分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陶渊明及《桃花源记》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遇到问题相互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2)对比现实生活,思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借鉴(1)分析并欣赏课文中优美的描写和修辞手法;(2)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强调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有关桃花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 自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
3. 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小结5. 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桃花源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6.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美好生活的向往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本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对象本文面向的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学生,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历尽千年,风采依然的美文。
陶渊明用洗练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间乐园的图景。
让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代名词。
全文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中的景物,环境,风情和交往等。
景物描写神秘优美,有静有动;人物描写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引发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无限遐思。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
在阅读中有激情有活力,但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吃不透抓不准。
因此,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从句式,文言现象和重点词句入手,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悟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掌握方法,诵读课文。
3.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式,通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强调:源:水的源头。
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集体订正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疏导: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
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总结明确: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板书: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并分析《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1.3学会欣赏文言文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2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并分析《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1.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优美语言。
2.教学难点2.1理解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背景及寓意。
2.2深入分析文本,挖掘其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
1.2学生分享对《桃花源记》的预习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意。
2.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背景。
3.合作探讨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2提问: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背景是什么?2.深入分析2.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桃花源记》中的哲理。
3.欣赏文言文3.1学生朗读《桃花源记》中的优美句子,体会文言文的韵味。
3.2教师指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分析《桃花源记》的哲理时,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
3.通过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生提高了对文言文的兴趣,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4.1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仍有困难,需要加强辅导。
4.2在分析文本时,部分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引导。
五、板书设计1.陶渊明简介2.《桃花源记》故事情节3.人物形象4.艺术特色5.文言文欣赏六、优秀教案《桃花源记》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学反思(邓小琴)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学反思根据学校“课堂教学技术流程规范”达标竞赛要求,我于2015年4月13日下午在9.3班上了达标课,内容为《桃花源记》复习课,在这节课中小组活动主要表达“合作学习、达标检测”两个环节。
这节课教学目标有三个:1.背诵课文,能根据要求默写文中的重要句(段)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3.能意译文中的句子第一个目标通过抽测小组背诵、个人抢答的方式完成,教师强调易混淆的默写内容如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与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这个环节的课文整体背诵能够只背1-3段,为后面的环节节约时间。
本节课重点内容是目标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在学生的预习中要求学生勾画重点词语并识记其含义,课堂上,我用幻灯片展示每一段的重要词语,并采用抽答、齐答的方式进一步复习、检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的掌握情况。
然后将这些词语综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如何分类记忆,学生找出规律分类识记词语含义。
最后小组互考,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因为学生只有在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翻译句子。
意译句子环节处理比较匆忙,未作过多的检查过关。
然后就进入小组合作学习和达标检测环节。
合作学习环节: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小组命题。
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出题,通过讨论交流,每组命制一套互测题,进一步明确并掌握本节课重点知识,促动知识过关。
在这个环节中小组命题单的使用使学生在命题时要求更明确,在个人命题基础上再实行小组命题,达到组内学生互助交流的目的,进一步把握重点知识以及可能无视的问题。
达标检测环节:本节课达标检测的方式有:小组背诵检测、词语解释开火车、小组竞赛、小组互考、当堂检测等方式,每一学习活动环节的检测都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首先复习巩固然后集体回答在单个抽查,在检测评价中重视小组团队评价,并适当结合个体评价。
因为时间安排的问题,课堂达标检测未按时完成。
在这节课中有几点思考:1.复习课也应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历尽千年,风采依然的美文。
陶渊明用洗练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间乐园的图景。
让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代名词。
全文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中的景物,环境,风情和交往等。
景物描写神秘优美,有静有动;人物描写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引发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无限遐思。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
在阅读中有激情有活力,但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吃不透抓不准。
因此,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从句式,文言现象和重点词句入手,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悟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掌握方法,诵读课文。
3.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式,通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 本文写作年代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扫除字词障碍豁然俨然黄发垂髫要还家邑人间隔此中人语云诣阡陌2、录音范读。
(要求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3、指导学生朗读(1)老师做些断句讲解和师范:A、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般都是按意义单位划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划分)B、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老师可适当作些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
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轻重缓急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清晰响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四、理解、积累文言字词,通译全文1、理解、积累文言字词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词:常用重点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性活用词。
平时要注意识记,做到烂熟于心。
2、翻译技巧的指导:(1)翻译时除了注意上述这些词的词义,其他字词一般都是沿用我们现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表达文言中单音节词的意思。
所以翻译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推断文言字词的意思。
(2)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帝号、年号、器物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都照原文直接抄录。
(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反问句等,平时遇到要及时积累,学会如何去调整句序如何去翻译。
练习多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4)文言句式注重简练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3、用例句进行具体指导。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4、落实全文翻译5、归纳本课须积累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1)重点词:甚异之欲穷其林既出桑竹之属不复出焉便扶向路诣太守阡陌(2)四个“然”字词:豁然俨然怡然欣然(3)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4)一词多义复A复前行B不复出焉乃A乃大惊B乃不知有汉舍A 便舍船 B 屋舍俨然寻A寻向所志 B 寻病终志A处处志之 B寻向所志为A捕鱼为业B不足为外人道也(5)通假字便要还家(6)句式: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 便舍船,从口入。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渔人)便便舍船,从口入。
”C 问所从来宾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问(之)所从来”D 便要还家宾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便要(之)还家”E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F 林尽水源介词省略句式。
即“林尽于水源”五、请学生结合翻译,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理解结构1.请一位同学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再次熟悉文意,准备有创造的复述课文。
2.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教师鼓励评价。
3.提问:课文是以什么线索来记叙桃花源的?师提示:桃花源可以说是一处美景,写景类文章大致有些什么线索。
明确: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4.师生结合线索,归纳课文结构明确: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二、感知文意,合作探究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你觉得景色如何?有什么作用?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幽美,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如何?明确:“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乐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明确:“处处志之”(为下文作铺垫)“寻向所志”(增添神秘色彩)8、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9、为什么渔人后来寻不到桃花源?明确: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10、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
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三、研讨(1)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
(3)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用四个字:避秦时乱)(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答案应是两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6)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似有实无,似真而幻,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8)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作者厌恶这一现实,向往美好社会,但又无法实现,就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