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用】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练案
生物高考专题知识点复习及试题讲练测(含解析):12种群和群落(测)
专题 12 专题测试【满分:100 分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包括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40 分)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 1 中的 c 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 2 中的丁与图 1 中的 a 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 2 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科研人员用构建模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群的数量变化,并绘制出了如图所示 4 个图像(不考虑迁入和迁出 ),在图示研究时间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 1中第 1年和第 2年对应的λ的数值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图 2 中在第 3年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第 3 年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在图 3 的第 7年与图 4 的第 8 年,相应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达到最大值D.图 1第5年后、图 2第 3 年后、图 3 第 4 年后、图 4 第 3 年后种群增长率都下降了3.右图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 a 点和 b 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 O~ d 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 a~ b 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 b~ c 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增长“ S型”曲线中K值及K/2的说法,错误的是()A.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 /2B.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种群的K 值C.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不会是年幼个体,以提高种群的K 值D.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 时,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5.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种丰富度B.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有捕食和竞争关系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6.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
2019-2020届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 h(对应b 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故选D。
2.(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2019年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2种群和群落教学案20190311116
种群和群落【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查难度较小,命题热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类型;(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等,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
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注重语言的表述。
3.备考时,要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数量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重点、难点剖析】一、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应用1.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
种群增长速率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
2.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粮食入瓮、捕鼠、药鼠等,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K(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鱼类等捕获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最好,而杀虫灭鼠效果最好的2K时期是潜伏期(即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2二、理解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填充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的Error!空间结构(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比较并填充下表中的群落演替类型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起点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率缓慢较快影响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素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三、种群密度的调查与群落丰富度的调查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项目(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 (群落丰富度)植物或固着生活或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适用土壤或培养基(液)中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范围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弱的动物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①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①随机取样;①用一定规格的捕捉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②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②一段时间后重捕;③公方法数;行取样);式计算步骤③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个体总数N②在实验室借助放大初次捕获标志数M度的平均值即该种群的镜、实体镜或显微镜进行=种群密度观察计数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①在种群分布比①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均匀的地①调查期内没有出生和死的研究包括取样、观察和块选取样方;亡,没有迁入和迁出;注意分类、统计和分析三个操②必须随机取样;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事项作环节;③样方内、样方相邻两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边及其顶角的个体均计有伤害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入【题型示例】例1. (2018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变式探究】(2017年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限时集训:第12讲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限时集训第12讲种群和群落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A.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属于一个种群,可以通过样方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D.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属于模型假设[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种群的特征,不属于群落特征,B错误;种群是指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而跳蝻是蝗虫的若虫,蝗虫还有成虫,故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J”型曲线的模型假设是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D正确。
2.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衍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D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对于活动能力强的昆虫需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C.适当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会使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D.在理想条件下,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则该种群增长率为λ-1[解析] 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只能调查其中大鱼的数量,因此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A错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需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B错误;K值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适当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不会使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C错误;“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为λ-1,D正确。
3.图Z12-1表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D )图Z12-1A.a曲线表示该种群的生存环境理想,没有其他生物和该种群生活在一起,没有竞争和天敌B.b曲线表示该种群生活在现实环境中,影响该种群个体生存的生物因素是天敌C.图中阴影部分形成的原因是种内斗争,不适应的个体被淘汰D.物种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原有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因素[解析] 曲线a表示“J”型曲线,条件是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但存在其他生物,A错误;曲线b表示“S”型曲线,生物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都影响该种群个体的生存,B错误;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C错误;物种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原有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因素,如水葫芦等,D正确。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课前复习】关于种群的概念,我们已经在第七章有所了解,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且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而本章的学习应是在此基础上再从生态学角度来理解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等知识。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 .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 .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 .一座山峰上的树解析: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指的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A 答案中的“昆虫”,肯定不是一个种,仅昆虫就有成百上千种,因此A 是错误的。
C 答案中的“寄生物”,也不是一个种群,寄生物是指生活在这棵树表面和内部的各寄生生物,它们也不可能是一个种,因此C 答案也是错误的。
D 答案明显错误。
B 答案中“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属于一个种群,因为田地一般不会很大,无论有多少狗尾草,都是指同一种植物。
答案:B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特征有:a .种群密度;获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取样调查法⎩⎨⎧法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意义:c .______________;意义:d .______________3.如图8—2—1,怎样理解各项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图8—2—14.种群增长的曲线包括: ______________型曲线和______________型曲线。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是什么?6.群落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群落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群落形成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吗?【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特征。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学案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H 核心判断exinpanduan(1)养鸡场散养的蛋鸡是一个种群。
(√)(2)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3)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根据年龄组成的不同可以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三种。
(√)(4)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5)在自然界中存在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6)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增长呈“J”型。
(√)(7)在“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变。
(×)(8)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物、空间等资源总是有限的。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最终使种群呈“S”型增长。
(√)(9)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10)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11)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12)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1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种群特征。
(×)(14)森林群落有垂直结构,草原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15)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16)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是决定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
(√)(17)群落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019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十二)种群与群落
专题强化训练(十二)种群与群落1.(2018·安徽安庆二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捕食关系有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B.引入外来物种会增加群落中物种丰富度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呈“S”型或“J”型增长D.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记名计算法解析:选A具有捕食关系的种群之间由于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有助于维持群落中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A正确;引入外来物种如果没有天敌,会导致原来的某些物种逐渐灭绝,反而会降低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自然状态下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宜或不能维持不变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既不会呈“J”型,也不会呈“S”型增长,C错误;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记名计算法为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D错误。
2.(2018·广东深圳第一次调考)如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演替顺序就是生物进化的顺序B.b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C.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D.b阶段为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选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种的替代过程,从地衣到苔藓再到草本植物过程存在物种的迁入,所以群落的演替过程不能等同于生物进化的过程,A错误;b阶段既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也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过程,C错误;据图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为a→b→c→d,每一个阶段都为后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D正确。
3.(2018·湖南张家界三模)如图所示为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其中曲线Ⅰ、Ⅱ、Ⅲ处于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而曲线Ⅳ处于理想状态下。
不考虑天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的增长率大小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没有关联B.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C.出现曲线Ⅲ的变化趋势,源于在b点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D.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解析:选C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呈现J型增长,增长率一直不变,不受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A正确;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鳄鱼种群数量会大量减少,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B正确;曲线Ⅲ种群数量大量减少,且最后K值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环境容纳量发生了改变,而人为捕杀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C错误;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出现曲线Ⅱ的趋势,即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D正确。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集锦【专题22】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22 种群和群落1.(2018·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选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联系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及能量流动的特点,逐项进行解答。
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下降,A项正确。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280×100÷2÷140=100只/hm2,B项正确。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中个体的数量无关,C项错误。
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含有的能量越少,D项正确。
2.(2018·高考浙江卷)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选B。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该种群开始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出生个体数为20,因此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100%=20%,故A项错误。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出生率就越高,故B项正确。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精品练案: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答案
模块四专题十二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D)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蛇活动能力较强,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2.(2018·保定二模)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 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B)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只/hm2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40=100只/hm2,A项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项正确;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仓鼠的种群密度,C项错误;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项错误。
3.(2018·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期末)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反映人类活动减少后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解析]弃耕农田比如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充足,或者农田本身就是由森林开垦而来的,可能经过长期的演替,恢复到森林状态,而在一些缺水的地区,比如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萨好勒地区的农田,本身就是开垦草场而来的,再怎么恢复,也只能恢复到草原状态,还有可能退化成荒漠,A错误。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学案
H 核心判断exinpanduan(1)养鸡场散养的蛋鸡是一个种群。
(√)(2)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3)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根据年龄组成的不同可以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三种。
(√)(4)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5)在自然界中存在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 ”型。
(√)(6)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增长呈“J ”型。
(√)(7)在“S ”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变。
(×)(8)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物、空间等资源总是有限的。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最终使种群呈“S ”型增长。
(√)(9)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10)种群“S ”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11)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12)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1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种群特征。
(×)(14)森林群落有垂直结构,草原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15)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16)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是决定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
(√)(17)群落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全国通用)
高考考点 考查内容 三年高考探源 考查频率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各种因素,学会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2.掌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3.利用曲线、图形等理解种间关系的特点;4.理解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018全国Ⅰ卷·52018全国Ⅲ卷·62018浙江卷·18 2018浙江卷·4 2018海南卷·222018江苏卷·13 2018江苏卷·19 2018海南卷·25 2017新课标Ⅲ·5 2017新课标Ⅰ·1 2017江苏卷·5 2017新课标Ⅱ·31 2017天津卷·7★★★☆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考点1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含义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3.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与判断 (1)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判断技巧(2)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表示方法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模型图曲线图柱形图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易错警示】种群密度调查中2个易混点 (1)样方法的计数原则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
(2017-2019)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 种群和群落(学生版)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表示环境资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2.(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3.(2019江苏卷·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4.(2019浙江4月选考·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在/2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5.(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6.(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7.(2018江苏卷·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推荐】专题12+种群和群落(教学案)-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1.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查难度较小,命题热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类型;(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等,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
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注重语言的表述。
3.备考时,要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数量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知识网络】一、种群的数量和特征1.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2.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1)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①首先依据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基本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少种群密度 5.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
(2)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
(3)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
种群实际增长速率下降。
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到达K 值后,仍呈锯齿状波动。
6.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 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蛇活动能力较强,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2.(2018·保定二模)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 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只/hm2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40=100只/hm2,A项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项正确;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仓鼠的种群密度,C项错误;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项错误。
3.(2018·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期末)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反映人类活动减少后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解析] 弃耕农田比如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充足,或者农田本身就是由森林开垦而来的,可能经过长期的演替,恢复到森林状态,而在一些缺水的地区,比如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萨好勒地区的农田,本身就是开垦草场而来的,再怎么恢复,也只能恢复到草原状态,还有可能退化成荒漠,A错误。
4.(2018·湖南省株洲一模)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群落演替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增加B.该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解析] 群落演替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增加,A正确;该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逐渐增高,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指的是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而不是一只动物传到下一营养级的一只动物的传递效率,C错误;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腐生等,但是在群落演替的最初阶段,生物的种类相当少,不可能具备各种种间关系,D错误。
5.(2018·北京市海淀区一模)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
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据此不能推断出( D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解析] A.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B.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C.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D.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各不相同,D错误。
故选:D。
6.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A项正确;图中A、B表示出生率、迁入率,C表示死亡率,B项错误;D表示性别比例,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项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D项错误。
7.(2018·天津市和平区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解析] 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B.甲、乙、丙之间有重复的生态位,所以有竞争关系,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森林群落分层的意义在于减缓竞争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C.退耕还林后群落一般会有以下发展:低矮的草本藤本植物→中等高度的草本乔本灌木→高大的乔本植物。
但是在这个演替过程中,只有谁更占优势,而没有谁灭绝谁的问题。
由图中也可以看出,除了最开始乙丙两群落没有出现的时期之外,其他时候三个群落都是共存的,C错误;D.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D正确。
故选:C。
8.(2018·江苏省徐州市生物二模)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可以流向生产者B.农田弃耕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测定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应计数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D.高山不同海拔地区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不同,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 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A错误;农田弃耕后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蒲公英总数除了计数样方内的,还要计数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的数量,C错误;高山不同海拔地区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不同,反映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B。
9.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C.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土壤的盐碱度、温度和水分等D.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 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环境密切相关,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A项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项正确;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土壤的盐碱度、温度和水分等,C项正确;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D项错误。
10.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D.图中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解析] 该模型是用坐标曲线构建的,应属于数学模型;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捕食者种群数量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即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依次循环,可见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因为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物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猎物的K值应为N2,捕食者的K值应为P2;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
11.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解析]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项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项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项正确;第N年,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2.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请回答下列问题:注: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变化分析结果。
(1)根据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次生演替__。
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竞争__关系。
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_垂直分层__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物种丰富度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抵抗力_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油松和刺槐__。
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_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解析] (1)分析题干,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发展至第3阶段时,丙种群占优势,甲、乙占劣势,三个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该群落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数目越来越多,即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则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3)从题表看出,油松和刺槐的物种生态重叠最大,因此竞争最激烈。
鞭毛藻具有趋光性,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说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13.(2018·河北省衡水生物二模)某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依次有草丛沼泽、灌丛沼泽、落叶松沼泽、森林等,科研人员对该保护区进行了相关调查,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几种植被类型中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1)__消费者__显著差异,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水平__结构。
(2)若要调查估算森林中某种鸟类的数量,应采用的方法为__标志重捕法__,一段时间内决定其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有__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