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word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掌握《短文两篇》的基本意思和情节线。
2.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短文两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分析和解释。
3.能够以《短文两篇》为文本,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表述,从而提高口头和书写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 问候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预告教学目标。
2. 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短文?”引导学生对短文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Step 2 朗读篇目(10分钟)1. 围绕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两篇短文,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理解和掌握整篇文章的内容。
2. 创设情境,学生朗读文章,讲出自己理解的意思。
Step 3 课文分析(20分钟)1. 运用课堂教学的知识,逐段分析两篇短文的词汇、语言、句子和结构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节线,帮助学生理解作家用词的巧妙之处。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来总结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则,学会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Step 4 小组合作、交流(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看法。
2. 要求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和疑惑,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 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Step 5 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一下课堂的收获和感受,分析自己在这节课上的不足和进步。
2. 提醒学生,不要把学到的知识局限于课堂,要敢于自主阅读与思考,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时间。
【板书设计】《短文两篇》一、《猫》1.猫的品种众多2.猫的习性3.大自然中的猫二、《夜泊牛渚怀古》1.牛渚悠闲的风光2.诗人对古时候的怀念3.对照古今的感慨【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通过对短文的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则,理解和掌握整篇文章的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导入新课→ 朗读篇目→ 课文分析→小组合作、交流→ 总结” 教学步骤,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由基础到拓展地掌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写作策略与创作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content: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xxxx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xxxx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情境教学:我尝试了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更加直观和生动,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管理: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堂管理是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有时候学生在讨论中偏离了主题,或者讨论声音过大,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语文一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xxxx的基本概念。xxxx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xxxx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xxxx和xxxx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5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精品】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5课短文两篇word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4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了解驳论文的论证特点和论证思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60年代初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
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二、解题“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文章反弹琵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
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
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三、解释词语会意:会心。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人教初中语文九上《15短文两篇》word教案 (1)
15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教学重难点1.识记、积累重点字词,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感知课文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
3.学习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明确: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要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三、师生一起学习《谈读书》明确: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
读书的方法:①读书要推敲细思,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
②对不同的书,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等结合起来。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四、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明确: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五、让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明确:“好读书”是不可缺少的前提,读书的关键在于会意;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不求甚解”。
离开了“好读书”,无所谓“不求甚解”。
明确:“不求甚解”只是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明确: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九年级上册《15短文两篇》word教案 (3)
15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i。
课前准备1、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及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方式一:名言导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来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2、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3、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二、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一)语音1、狡黠“xiá”不能读成“ jié”2、咀嚼“jǔjué”不能读成“ zuǐjiǎo”3、诘难“nàn”不能读成“nán”4、滞碍“chì”不能读成“zhì”5、死抠“kōu”不能读成“qū”6、豁然“huò”不能读成“ huo”7、相似“sì”不能读成“ shì”8、曲解“qū”不能读成“ qǔ”9、大而无当“ dàng”不能读成“dāng”10、迂腐“yū”不能读成“ yú”(二)字形1、怡情:“怡”不能写成“移”。
2、傅彩:“彩”不能写成“采”。
3、策划:“划”不能写成“化”或“画”。
4、蒸馏:“馏”不能写成“溜”。
5、辩论:“辩”不能写成“辨”。
6、辨异:“辨”不能写成“辩”。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15 短文两篇
❶教案➷
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运用比喻说理。
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
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少失大,
)运用例证法。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
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
方的论证过程不符合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巧设问题,激发对话。
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又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以及正确的读书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驳论文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树立的批驳的靶子,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于难点突破不到位。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1、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ﻬ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四川省广元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广元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广元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5、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唯、论理、滞碍”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能力目标: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
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法教学难点: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谈读书》一、导入新课“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同学们都听过,它是谁说的?对,培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读读他的《谈读书》。
二、简介作者三、师生共同研读(一)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语及自己喜欢的语句。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二)理清文章论证思路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逐层深入读书的作用(三)聚焦论证方法,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比喻论证如:“读书补天然之不足,……读书应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对比论证如:“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归纳论证如:“读史……读诗……凡有所言,皆成性格"(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提问:本文富含哲理、论断精辟,警句纷呈迭出.对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新人教版
15.《短文两篇》一、新课标对《短文两篇》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
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
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
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
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
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课设计短文两篇教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寄语知识目标:学习文中运用比喻 . 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教课能力目标:培育学生采集资料. 办理信息的能力 .目标感情目标:认识读书的好处;养成优异的读书习惯教课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领会学习.重点教课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 比喻论证 . 驳论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教课自主.合作. 研究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 . 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 年因行贿为国会弹劾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 年冬因为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 《漫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首创英国漫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 1912--1966 ),邓拓的笔名,今世作家. 杂文家 . 历史学家 . 有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 主要著作有 : 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 杂文集《燕山夜话》 . 《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 . 《邓拓诗选》等 .一. 自主学习1.给以下加粗字注音 .(1)怡情()(2)诘难()()(3)滞碍()(4)吹毛求疵()2.填空 .(1)培根, ________国哲学家 .________家,著有 ________.________等.(2)马南邨,原名 ________,今世作家 .《囫囵吞枣》一文选自杂文集 ________.3. 阅读下边一段话,谈谈这段文字的看法是什么?作者采纳什么方法论述这一看法的?“读史令人理智,读诗令人灵秀,数学令人周密,科学令人深刻,伦理学令人盛大,逻辑修辞之学令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学习:《谈读书》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第一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一样种类的求知目的?重点是解析哪一种目的?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关于不一样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如何的的见解?《囫囵吞枣》6.课文说“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7.“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8.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近似于“囫囵吞枣”?【精读精练】9.“盖天生才华好像自然花草,读书而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能否合适?10.《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如何论证这双方面的内容的?11.《囫囵吞枣》一文是如何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联合从而辩驳对方的?【主题阅读】阅读下边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真谛出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①有一句有名的格言:“真谛出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 ”这句格言自己,也是真谛 .②人们老是很敬爱发现真谛的人,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谛. 其实,要发现真谛,说难也不难,说简单其实不简单. 真谛常常就在你的身旁,能不可以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擅长思虑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研究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 . 定律 . 学说的发现者 . 创立者,差不多都很擅长从渺小的 . 屡见不鲜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为“!”〕,找到了真谛 .④就拿沐浴来说,是一件特别一般的事情. 可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沐浴水时,水的旋涡老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 这是为何呢?谢皮罗牢牢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频频的实验和研究 .1962 年,他发布了论文,认为这类旋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假如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类旋涡;因为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沐浴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沐浴水的旋涡是相同的. 他还断言,假如在南半球,沐浴水的旋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 他的这类见解,惹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整正确.⑤不足为奇 . 在60 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 . 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类蚯蚓 . 这是为何?这个疑问,惹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发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没法超越大洋,它的这类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以后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发源》一书.⑥最风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 他看到儿子睡觉时,突然眼珠子转动起来 . 他感觉奇异,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刚做了个梦 .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 . 老婆 . 街坊为实验对象,进行了频频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 现在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 转动的时间,丈量人做梦的次数 . 梦的长短 . ⑦沐浴水的旋涡 . 蚯蚓的分布 . 做梦,这些都是很平时的事情 . 可是,擅长“打破沙锅问究竟”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建,有所行进.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案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其实不神奇,真谛其实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以后,必能发现真谛.12. 关于上边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解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人们老是很尊敬发现真谛的人,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谛.B.要发现真谛,说难也不难,说简单其实不简单 .C.真谛出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D.科学其实不神奇,真谛其实不遥远.13. 下边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14. 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A.举例论证 B .道理论证 C .比较论证 D .比喻论证15.本文谈到的发现真谛一定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第③自然段中加“[]”的词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提高】1.课上交流名人读书的故事,老师增补交流:◎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仔细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 . 他马上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而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 每当夜晚严寒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 他就用这类方法驱寒坚持读书. 因为苦读书,以后终于成为我国有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王亚南睡三脚床 .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弘愿,热爱读书 .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地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 每日读到深夜,疲惫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马上下床,伏案夜读 . 每日这样,从未中止 . 结果他年年都获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 他因为少年时勤劳刻苦读书,以后,终于成为我国优异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奋斗识遍天下字;奋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可以一灵机一动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取成功,必须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决不可以时而勤劳时而懒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纳为“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切有了透辟的认识,抓住了全书的重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本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辟,就愈有薄的感觉. 假如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商讨,在每页上加添解说,增补参照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所以,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2.交流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好( hǎo)读书时不好 (h ào) 读书,好 (h ào) 读书时不好( 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阅读的最大原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出色: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 ——余秋雨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获取欣慰,书是一世最好的朋友.——金庸为中华之兴起而读书!——周恩来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第15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一)谈读书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
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内容预览:《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5.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6.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7.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
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一、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
“全凭观察得之”4. 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的含义。
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
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见后补充)七、小结: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赶快读书吧!八、板书设计:谈读书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不同的读、“3结合”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九、作业:练习册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明确:赞同提倡。
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树立靶子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强调书必须反复读表明态度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四、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六、小结:“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
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七、板书设计:(见上)八、作业:练习册九、教学反思:十、补充内容:(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卡莱尔)(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金庸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
--陆天明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白岩松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
--贾平凹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池莉(3)名人读书的趣事:韦编三绝、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第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