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术
中国古代智谋宝典—《韬晦术》
中国古代智谋宝典—《韬晦术》中国古代智谋宝典——《韬晦术》文/网络搜集整理·塞上齐翁图/网络三国剧照编撰/塞上齐翁内容简介韬晦术,可以说是仕途自我保护术。
提起韬晦术,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刘备种菜的故事了,看了《韬晦术》你会发现,在韬晦术的行家高手中。
刘备还很难榜上有名。
中国三千年传统权谋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便是韬晦之术。
掌握韬晦心法,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
《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展的法宝。
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似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
这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
而《韬晦术》颇有“阴谋”的嫌疑。
鉴此,杨慎生前没有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收入自己的文集中,其苦心也就不难理解了。
韬晦术,是所有智谋学中最具实用性。
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由于对“韬晦术”的疏陌,付出了极为惨痛甚至生命的代价;另一些人由于对它的巧妙运用,则逢凶化吉,获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
关键不是了解多少韬晦的案例,而是熟悉掌握韬晦有哪些要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它。
作者简介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要点导读隐晦卷一要想看清自己周围的形势,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暗处。
保身的第一要诀是隐身,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枪打出头鸟,切忌比别人站得高。
以小人治小人固然未必好,但用小人的法术还治小人之身却不仅有效,还且事半功倍。
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先学会矮人一头。
处晦卷二解除对手敌意的最好办法是主动表示友谊,而且一定要让对手笃信不疑。
偶尔做回小人也是保身之道。
镇静持重是处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丝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总是处于弱势,示弱则是必须的。
处晦方能向阳。
韬晦术原文加译文
精心整理《韬晦术》原文+译文作者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着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隐晦卷一【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
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处晦卷二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
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无失,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有机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
东西不容易得到,就难免怕被人抢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不被人抢去,研究出完备严密的对策,这样得到了也没有后患,也不怕得而复失了。
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到声音,谋略至大也会没有形迹可察,以没有形迹的谋略来缔造有形的功绩,即便举起天下这样重的东西也会很轻松。
有的事情很隐晦,祸机的发生也在很久以后,难以发现,只有见识高超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预先策划好的对策在很久以后却能收到奇异的效果。
灾祸和幸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都是人自己招来的。
由自己闯出来的祸,应当由自己承担,嫁祸给他人,不是正人君子该做的事。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韬晦术全文及译文
韬晦术全文及译文《韬晦术》是明正德年间状元杨慎所著,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隐晦卷一【原文】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一定要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了。
【原文】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译文】把一棵树藏在树林里,人们都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区别。
把一个人藏在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什么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原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一棵树高出于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的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能曾改变的道理。
【原文】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译文】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
这样才可因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原文】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译文】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而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原文】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译文】最上一等的人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
【原文】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译文】才能中等的人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译文】最差一等的人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人保持身家性命的。
【原文】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韬晦术》原文及译文
《韬晦术》原文及译文明·杨慎(连环画PP 2019-02-24)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提起韬晦术,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刘备种菜的故事了,看了本书才知道,在韬晦术的行家高手中。
刘备还很难榜上有名……三千年传统权谋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便是韬晦之术掌握韬晦心法,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
《韬晦术》(明)杨慎·原文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直译隐晦卷一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
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
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天下无谋——精选推荐
《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介绍在古代涉及权术谋略的古籍中,挑选出八本最具有指导性和谋略价值的,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系统的注释,引经据典,读来令人豁然开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这些书中,读者不仅能很好地重温历史,更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在生活上、工作上、商场上、人际交往上更好地解决难题。
1《罗织经》《罗织经》((最奇特的典籍最奇特的典籍)):唐朝酷吏来俊臣、万国俊所撰的《罗织经》,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
其一,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
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赤裸裸的施恶告白。
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
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2《小人经》《小人经》((坏人哲学坏人哲学)):《小人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评述小人“智慧”的专著。
作者冯道可作者冯道可称得上是官场上一个真正独一无二的奇迹。
由于作者特殊的经历和小人视角,此书便来得有些分量,用曾国蕃的话说:“一部《小人经》,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小人经》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权谋术》《权谋术》((处世绝学处世绝学)):权谋术是应用于人际关系中的一些策略和手段,如果运用得好,权谋术就是智慧,甚至可以成为一门艺术,令人赏心悦目,击节赞赏。
无论在政治、外交、军事,乃至最为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权谋术其实无处不在。
权谋术在我国只是一种应用技术,而很少有人从理论上系统地加以研究和总结。
作为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权谋术著作,这部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怀疑的。
《韬晦术》原文及译文
《韬晦术》原文及译文 明·杨慎(连环画 PP 2019-02-24)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 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 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提起韬晦术, 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 《三国演义》 中刘备种菜的故事了, 看了本书才知道, 在韬晦术的行家高手中。
刘备还很难榜上有名⋯⋯三千年传统权谋文化中, 最具操作性的便 是韬晦之术掌握韬晦心法,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
《韬晦术》(明)杨慎·原文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 必先处晦而观明, 处静而观动, 则万物之情, 必陈于前。
”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 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 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 守之以道, 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 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直译隐晦卷一苏东坡说: “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
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 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 养身立志的土壤。
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处晦卷二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 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 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
韬晦术的文言文翻译
《韬晦术》原文如下:夫韬晦者,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也。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无争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珠,虚心而实腹,弱志而强骨,弗动而待时。
时动则动,时静则静,时去则去,时来则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今将此文言文翻译如下:韬晦之道,犹如将宝物藏于身,等待时机而行动。
世间最柔软的东西,能够在最坚硬的地方驰骋。
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斗,因为它不与人争斗。
正因为不与人争斗,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斗。
因此,圣人身着粗布衣却怀揣珠宝,虚心而充实,弱志而坚强,不动而等待时机。
时机成熟则行动,时机未到则静止,时机离去则离去,时机到来则到来。
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生长而不去干预,生命产生而不去占有,成就而不依赖,成功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才能长久。
韬晦之术,实为一种处世之道。
人若欲在世间立足,需学会隐忍、低调、务实。
以下为韬晦术之具体应用:一、隐匿锋芒,避免树敌。
在职场、官场,若显露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容易招致嫉妒和敌视。
此时,需学会韬晦,隐藏自己的锋芒,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二、虚心求教,广结善缘。
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虚心向他人请教,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样既能提高自己,又能广结善缘,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三、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张扬跋扈,以免引起他人反感。
四、淡泊名利,修身养性。
在现代社会,名利诱惑无处不在。
学会韬晦,淡泊名利,专注于修身养性,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总之,韬晦术是一种高深的处世之道。
学会韬晦,才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成就伟业。
然而,韬晦并非一蹴而就,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方能领悟其真谛。
《韬晦术》(明)杨慎·原文及译文
《韬晦术》(明)杨慎·原文及译文《韬晦术》(明)杨慎·原文及译文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提起韬晦术,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刘备种菜的故事了,看了本书才知道,在韬晦术的行家高手中。
刘备还很难榜上有名……三千年传统权谋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便是韬晦之术掌握韬晦心法,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
《韬晦术》(明)杨慎·原文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处晦卷二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
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韬晦术原文加译文
《韬晦术》原文+译文作者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患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
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
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
才能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
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
《韬晦术》
《韬晦术》【明-杨慎《韬晦术》】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二前。
”夫藏木二林,人皆规而不见,何则?以其不众同也。
藏人二群,而令其不众同,人亦将规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二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敀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进祸也。
荣利之患二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丨焉者守之以礼,戓戓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巫。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亊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巪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巪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规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
把一丧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
人们也将规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丧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
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进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二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最上一等的,以自巪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巪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
才能丨等的,以礼义自徇,整日戓戓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巫。
最巩一等的,由着自巪的性子,恃权仗势 ,胡作非为,不被杀歨也要废弃终身,徆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
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徆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
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
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韬晦术(明朝杨慎)
目 录
隐晦 卷一
处晦 卷二
养晦 卷三
谋晦 卷四
诈晦 卷五
避晦 卷六
心晦 卷七
用晦 卷八
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
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
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
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辨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
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巅。
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虽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遭谨忠而已。
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惟敌所欲,此则不避之避也。
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辩题: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黄新舒一辩:定义:谓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
定义分解:韬:按捺,柔化,隐藏;光:锋芒,外露的锐气,这里指芒刺。
引申为突出的才华、能力;养:修养,培养;晦: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这里着重指自己修养不足的地方、不足之处。
前提:一、现今社会(1思想观念更新迅速,时间观念强2社会环境复杂3竞争激烈)二、锋芒毕露和韬光养晦都是一种处事方式,不代表情感态度。
(因此不能说韬光养晦的人就安于现状没有野心)标准:比较哪种处事方式更能顺应现在社会的特征。
一辩稿:谢谢主席。
观众,评委,大家好。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
所谓韬光养晦,就是指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
分解来看,包括两个步骤,韬光,即为柔化和隐藏锐气与才能。
养晦,即为通过自省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这样一点,韬光养晦不是只藏不露,宋代杨慎的《韬晦术》中说:“养晦是为了用晦。
”下面我看再来看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接下来我们来明确一下本次辩题里的两个前提:一、现今社会,xxx说过,现今社会有三大特点:思想观念更新迅速,时间观念强;社会环境复杂;竞争激烈。
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锋芒毕露和韬光养晦都是一种处事方式,不代表情感态度。
(因此不能说韬光养晦的人就安于现状没有野心)在此基础上说明一下,我方的标准是:比较锋芒毕露和韬光养晦哪种更能顺应现在社会的特征,哪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存之道。
下面我方将从以下三点为您阐述我方观点。
一,韬光养晦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现今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生活节奏快,思想观念更新迅速。
身处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你是否被时代裹挟随波逐流?抑或被繁复的信息冲昏头脑?再甚至于站在荒莽的高地上不知何去何从?在这时,你应该选择韬光养晦。
信息量庞大的时代,我们并不能保证有质有量地接受所有信息,我们要做的,不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前行,摸索新的路。
韬晦术 译文 [明]杨慎
韬晦术明-杨慎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患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
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
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
才能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
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
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
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处晦卷二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人鉴》[白话版]
《人鉴》[白话版]《人鉴》(上卷)[白话版]《人鉴》(下卷)[白话版]中国古代谋略宝典《度心术》韬晦术明杨慎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处晦卷二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
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养晦卷三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珠难形辩。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
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
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韬晦术》读解【明】 杨慎(古译文对照)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一定要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在树林里,人们都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区别。
把一个人藏在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什么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于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的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能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
这样才可因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而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最上一等的人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
才能中等的人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保持没有过错而已最差一等的人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人保持身家性命的。
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
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处晦卷二原文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该理论对各国发展外贸有何积极意义?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该理论对各国发展外贸有何积极意义?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该理论对各国发展外贸有何积极意义?答: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思想是国家间也应该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它使绝对优势论成为比较优势论的一个特例,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大理论基石。
比较优势论在历史上曾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第二,它曾经为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武器,其推动自由贸易成效卓越。
而自由贸易政策又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处于首位。
第三,这一理论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重大变化。
按照“优胜劣汰”法则,通过竞争,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的生产者将不断被逐出市场。
但按照“比较优势论”,“劣者”不但不会因竞争而淘汰,反而有可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益。
孟德斯鸠《罗马衰盛原因论》的核心思想,有何积极意义分权与制衡它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分权制衡是被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
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由分权制衡学说引申而形成的“三权分立”制度,被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所广泛采用,并以不同的形式得以体现。
海权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地缘政治是国家实力延伸的有力载体。
希望对你有帮助:马汉海权论之中心思想(一)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拿破仑几次企图渡过海峡征英皆告失败后,于一七九八年征埃时,其海军在尼罗河口海战时遭英国纳尔逊将军所率领的舰队重创,地中海制海权尽失,本国与埃及远征军的交通线被切断而告失败。
一八0一年,拿破仑为了削弱英国的商业,号召各国『武装中立』,俄国、丹麦、瑞典及普鲁士皆参加,一致反对在波罗的海行使交战国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灾祸和幸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都是人自己招来的。由于自己闯出来的祸,应当由自己承当,嫁祸给别的人,这样的事不是正人君子做的,福不会无缘无故降临,这样的福通常都会有大祸,得福反而得祸,要拒绝祸就是辞去这种福,祸和福的得失最需要用心考察思考。
2、处晦的形式如同立身悬崖,容易站立却难于坚守,只有坚持没有事最好,做事没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才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
3、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应该秉承戒心,坦坦荡荡如同没事一样,不要存有机巧的心思。也不要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到声音,谋略至大也会没有形迹可察,以没有形迹的谋略来缔造有形的功绩,即便举起天下这样重的东西也会很轻松。
2、要选择的时机应当认清事情的最初微妙的迹象,才能在时机到时就可以动手,先发制人,这样才能显示出韬晦的功效。
3、可叹的是事物的最初状态很难觉察,常因细小微弱而被人忽视,等它逐渐长大到容易识别的时候,机会却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遥远而不可寻觅,用晦的关键在于选择时机,选择时机的关键在于认清事物的萌芽状态,认清这种状态而等待,把握住成熟的时机而动手,这难道不是只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
2、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慎言行,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3、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才能中等的以礼仪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保持没有过错而已。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也。
29、 运用诈术只要合理得当,也可以达成“晦”这种状态,笔直的大道漫长而又难以达到终点,小路众多却又使人茫然不知所从。只要细心观察思考,小路才是到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用诡诈来求生,用晦来保全自己,这并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因为正道根本就行不通,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王莽因诡诈而得到了名声,诡诈作为一种谋略功效是很强大的,即使贤能的人也不免要使用。
5、愚蠢是众人所嘲笑的,我则乐于承受并心安理得,我也不是真心喜欢愚蠢,而是喜欢这种“晦”的谋略,如果仅愚蠢还不足以迷惑对手,就再加以疯癫。既愚蠢又疯疯癫癫,谁还能认为我贤明呢?这就达到了养晦功夫的顶端了。
第四卷、谋晦
6、 如果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意外的灾害也突然降临,养晦则在时间上来不及,也难以收到功效,这时就是使用谋略促成“晦”这种状态产生的时候了。
5、诈晦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技术不精湛就会失败,自己反要受到伤害,心理不够忍耐也做不成,只能成为别人笑话的把柄。
第六卷、避晦
1、易经上说:“人应该奔往吉利的地方,而躲避开凶险。”灾祸患难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可怕,逃到别的地方避开他就会大吉大利,不顾利害,迎头赶上就只有死亡了,所以兵法有三十六条计策,逃走和闪避才是最好的计策。
8、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拒绝就会有祸患发生,顺从又会损害自己,而先损自己来满足他人,然后就可以把他人所有也都占为己有,身处大家都想要抢夺的位置,通过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身,来建功立业,这才是谋晦的大家。
第五卷、诈晦
7、 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孙子兵法上说:“兵不厌诈。”就是在平常的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范的。
第三卷、养晦
1、光明和阴晦都有固定的规律,这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然而用人事上的情形来比拟光明和阴晦,就很难从外表上判断出来。
2、有人说:“‘君子应该奋发图强,决不停止’,为什么还要用晦呢?”这句话说得虽然很好,却可惜不够全面,天有阴天和晴天,人世也有治世和乱世的区别,人事更有可做和不可做的道理,明白了其中道理而采取行动的称之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只能是愚蠢妄动了,
4、行使避晦的权谋如果不得要领,情形重的要丧失性命,情形轻的也会损伤身体,所以不能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自古以来躲避灾难的往往避开尘世,选择出家,如果能彻底断绝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佛道两家倒也是另一番乐土。
5、避晦的要诀在于坚定一心,避害一定要避的全面,不要因形势稍为缓而欣喜,也不要因贪小利而妄动,要认定避的深入、避的遥远,坚定一念着三条规律。
4、发起一桩有利的事不如除去一桩弊端,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少事又不如无事。能做到使天下无事就接近上天运行的规律了。
第八卷、用晦
12、 作器械筹划计谋,都是为了使用的。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械精良、计谋完善又有什么意思呢,沉入“晦”的状态过久,大家也都看不清他本来的面目,即使是知几者也很难认清他的心迹。使用晦术重在把握时机,时机如同白驹过隙,稍一疏忽就会失掉。
韬晦术
成大事者,无一不是深谙韬晦之术的人。
鹰行如睡,虎行似病,是他的择人,噬人处。
第一卷、隐晦
1、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要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这样所有的人的内外情形就都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眼前了。”把一棵树隐藏在树林里,人们都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和别的树没什么区别。把一个人藏在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什么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一棵树高出于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临到他身上。这是从古至今不能改变的道理。
3、“晦”这种状态不是随时都有的,有时需要“养”才能成,善于养晦的人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善于养晦的人,大祸就在眼前,“晦”也并非是很难养的,小到弹琴、书法这些雕虫小技,大到经书典籍传世巨著,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成为养晦的有力工具,美酒和醉乡,山水风景,更是养晦的最好的鼎炉。
4、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他。我所想要的,却要想办法掩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君子养晦,是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才智;小人养晦,却是准备以后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毒,虽然都是养晦,出发点却是不一样的,至于漂亮的美女经常遭到嫉妒,英雄豪杰也往往多灾多难,灾难临头时,不养晦怎能保存住自己。
4、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第二卷、处晦
1、没有阴,阳就不会产生,没有柔,钢就不会锋利,没有阴暗,光明也就消亡了。所以这对立的二者不可偏执一端,两者相合,可以收到相互生发,相互救助的功效,如果两者偏离,就都成为无源之水,即使看上壮盛,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第七卷、心晦
1、心产生世上万物,万物的根源在于心。身逢乱世,时事艰危之时,心便也如阴天一样,进入晦的状态,每次改朝换代之后,天下荒凉如同废墟,国家就像患有使人变得极为虚弱的重病的人一样,既不能多做事,也不能多运动,只能用晦的状态来慢慢调养。至于天下大乱之时,自己只占据一角之地,吞并天下力量不足,保全自己倒还有余,就要以晦为心念,静静观察时局的变化,这是坐着就可以取胜的策略。
2、躲避并非只是逃跑,方法有很多种,最完善的方法没有超过晦的。干扰、迷惑敌人,使敌人失去对我的辨别能力,我也就没有后患了,观察揣摩敌手的情形和心理,从而建立自己的声势,占到敌手无法攻击的位置,敌手就无法向我动手了。
3、高高在上者常怀疑下属对自己不忠,因为人的正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下,遭到上面的怀疑是极为危险的事,解除上面疑心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勤谨中心不二而已,如果根本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就干脆放弃抵抗,把生命交到对方手中,随便他怎样处置,这也是避不开时的躲避的方法。
3、讨厌诡诈而平平安安行事,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然而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也是要被当世的人讥笑的,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4、人们都喜欢归功自己却把过错推给别人,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种诈晦,却最终能得到功劳而没有过错,在君王和臣子、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中,尽心尽力的去侍奉也经常会有不欢快的事发生,使用一点诈谋反会更加亲密牢固,这道理很微妙,知道的人很少。
2、士大夫都以是从仕做官还是隐居不出为最重要的事,仔细衡量轻重得失才能做出决定,从政很难,隐居却很容易,如果用隐居的心态来做官,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3、朝廷是执掌机密的显要位置,从古以来就是四面争夺交战的焦点,想到达这位置很难,在这位置上想站稳脚跟更难,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古人说:“我并不担忧得不到富贵,却担心富贵来逼迫我。”人的本性没有讨厌富贵的,畏惧的只是富贵来的不义。
20、 晦用谋略来促成,更能收到大的功效,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在大义上却又不失为正,这是因为心中的本意是正直的缘故,谋晦要能忍耐,能忍住别人所不能忍耐住的,才能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晦”,然后才能立下被人不能建立的功劳。
3、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便假借做的名头来说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做而实际上不做的目的。
5、破坏敌人的阴谋、挫折敌人的锋锐,勇猛的武力、猛烈的阵势有时还不如“晦”的功效大,如果敌人以千军万马围困我于孤城之中,勇猛比不上敌人,实力又相差悬殊,此事便只有用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并建立功业了。
7、谋晦最忌讳的是过高的名声,因为美名近于“明”这种状态,名声过高会有无形的威权,而使居于上位者不安,这样就有折损颠扑的危险了,假如已背上正人君子的名声,并且名望很高,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小人做的事,这也是谋晦的一种手段,自己所不愿意的事,强行反对拒绝会损伤别人的感情,不如引别人进入自己的“晦”的状态中,位置相同心意也会相同,就没有这些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