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韬晦术》,为人经商从政必读的枕边书
人生三件事从政经商做学文
人生三件事从政经商做学文俗话说“尽人事,听天命”,想要步步高升,不能只靠运气,还要有良好的习惯,做好自己,严于律己,就会事倍功半。
晚清的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为我国的近代化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他的提议下,我国建造了第一艘轮船和第一所兵工学堂。
英雄的小时候也是历经坎坷,运气不佳,他出生于湖南长沙的普通耕读家庭,曾经两次考取进士都不中,复习一年才得以步入仕途生涯,曾国藩有句话:“人生三条路,从政、经商、做学问”。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在《与诸弟书》中,曾国藩向弟弟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写一篇日记,看十页的史书,再来一篇读书笔记,没有一天中断过,自律、自警、自省,是个狠人啊,也正是这三件事,他的仕途生涯才可以步步高升。
一、自律,每日一篇日记说到自律,早睡早起是最简单的,如果不是每日要上班打卡,相信很少有人能做到,更不要说每天写一篇日记和锻炼身体了。
自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就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每天吃喝拉撒睡,都有精确的时间点,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每天坚持用楷书写每日的见闻,回忆自己当天所做的事情,反思做的不好的地方,并加以改正,用楷书写日记,还锻炼了字,一举两得啊。
二、自警,每日读史为鉴自警,就是每天对自己不断鞭策,将压力作为动力,充满正能量,才能不走下坡路。
曾国藩8岁就把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名史》简直都要被翻烂了。
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每天如一日,从来不间断,一本又一本,一遍又一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光十八年,他考取了进士,立志要效忠朝廷,将历史带入朝堂,为大臣们提警钟。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他坚持每天读十页的史书,写了不少著作,《治学论道之经》《冰鉴》等,还是“湘乡派”散文的创始人。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史书是值得我们推敲的,以史为鉴,充实我们的头脑,拓宽我们的视野,古人的智慧令人赞叹啊!三、自省,每日一则读书笔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思自我才能不断进步。
中国古代智谋宝典—《韬晦术》
中国古代智谋宝典—《韬晦术》中国古代智谋宝典——《韬晦术》文/网络搜集整理·塞上齐翁图/网络三国剧照编撰/塞上齐翁内容简介韬晦术,可以说是仕途自我保护术。
提起韬晦术,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刘备种菜的故事了,看了《韬晦术》你会发现,在韬晦术的行家高手中。
刘备还很难榜上有名。
中国三千年传统权谋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便是韬晦之术。
掌握韬晦心法,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
《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展的法宝。
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似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
这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
而《韬晦术》颇有“阴谋”的嫌疑。
鉴此,杨慎生前没有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收入自己的文集中,其苦心也就不难理解了。
韬晦术,是所有智谋学中最具实用性。
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由于对“韬晦术”的疏陌,付出了极为惨痛甚至生命的代价;另一些人由于对它的巧妙运用,则逢凶化吉,获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
关键不是了解多少韬晦的案例,而是熟悉掌握韬晦有哪些要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它。
作者简介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要点导读隐晦卷一要想看清自己周围的形势,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暗处。
保身的第一要诀是隐身,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
枪打出头鸟,切忌比别人站得高。
以小人治小人固然未必好,但用小人的法术还治小人之身却不仅有效,还且事半功倍。
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先学会矮人一头。
处晦卷二解除对手敌意的最好办法是主动表示友谊,而且一定要让对手笃信不疑。
偶尔做回小人也是保身之道。
镇静持重是处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丝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总是处于弱势,示弱则是必须的。
处晦方能向阳。
《韬晦术》原文及译文
《韬晦术》原文及译文明·杨慎(连环画PP 2019-02-24)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提起韬晦术,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刘备种菜的故事了,看了本书才知道,在韬晦术的行家高手中。
刘备还很难榜上有名……三千年传统权谋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便是韬晦之术掌握韬晦心法,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
《韬晦术》(明)杨慎·原文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直译隐晦卷一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
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
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千古奇书《官术经》,道尽官场权术,字字珠玑,值得收藏
千古奇书《官术经》,道尽官场权术,字字珠玑,值得收藏《官术经》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所著,论述为人,为官,处世有方。
也就是“术”,攻术、守术、褒术、贬术、柔术、变术、伪术、媚术,每一个“术”字,它都关乎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术”字决定其是平凡还是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其可成功还是失败。
晚清大学士曾国藩赞叹道:“官术第一,世之仅见!”全书共八卷,下面是原文和翻译攻术卷治患戒忍也,防患戒疏也。
上不临险,士不与乱。
以势压狂,以情驭众。
君子明攻,小人暗较。
译文:事关根本的问题不能姑息,要防患于未然,绝对不能有所疏忽。
上司不惧危险,下属就不会轻易动摇。
以气势压倒狂妄之人,以真情实感驾驭众人。
君子都是在明处攻击,而小人却是在暗处较真。
人们的言论就可击溃,必要时候可以制造舆论去击垮他们。
守术卷身正逾智也,神谦逾功也。
君子明势,智者识害。
上心必察,官戒必知。
直者难保,巧者不蹶。
无贪无否,无用无折矣。
译文:行善是最大的智慧,谦逊的人最易出功劳,看清时势,抓住要害的人才是最明智的。
上司的心要懂,为官的禁忌也要牢记。
正直的人更要懂得保护自己,要懂得巧妙周旋。
贪心会让人让人失去判断力,偶尔的故作愚钝反而能保住自己。
褒术卷旌忠必治奸也,鉴善必苛查也。
仁者犯险,德者不巧。
;小人无善意,明主倚厚赏。
外恭固内诈,内智固外愚。
民怨者不褒,惠民者不朽焉。
译文:表彰忠节的同时也要惩治奸臣,辩善的同时也要查恶。
仁义的人容易让自己深陷险境,正直的人不擅长圆滑处世。
小人虽没有善意,却总能得到赏赐。
外表正直的人经常内心奸诈,儿内心智慧的人经常看似愚钝。
不利于民的人往往受非议,而利于民的人才受拥戴。
贬术卷上威在贬焉,下福在明焉。
士必摄之,敌必驱之,忠必污之,良必非之。
贵不担过,奸不显迹。
伪代其实,迫胜其刑也。
译文:对罪恶之徒一定要加以贬责,这是维护正义的必然方法。
贬术也常常被小人用来诋毁中伤良善之人的,从歪曲善行入手,这是小人的惯用伎俩和无耻的嘴脸。
论韬晦(摘自何进《培根论人生》)
论韬晦韬光养晦,乃是弱者或处于弱势时需要的智慧和策略。
而强者则无需掩饰自己,可以一是一,二是二,面对现实,直言不讳。
因此在政治中,韬晦或自我掩饰,乃是一种防御性的自全之术。
塔西拓曾说:“理维亚兼有她丈夫的机敏和她儿子的深藏不露。
机智来自奥古斯都.凯撒,而深沉正是提比流斯的优点。
”塔西拓又说,当摩西努斯建议费斯帕斯进攻维特里乌时,他是这样说:“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敌人,既不具有奥古斯都明察秋毫的智慧,也不具有提比流斯那种含而不露的深沉。
”这些话里都区分了那两种素质——谋略与韬晦。
对此二者,确实是应当认真辨别的。
一个人必须有深刻的洞察力,才能适时判断什么事应当公开做、什么事应当秘密做,以及什么事应当若明若暗的做,而且深刻地了解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这实际就是塔西拓所谓的那种政治的艺术),他一定了解以退为进的韬晦之术。
而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种明智的判断力,他很可能掩饰得过分,以致在应当讲话时也不敢讲,从而暴露了他的软弱。
君子坦荡荡。
强者往往具有光明磊落的精神,表现出能谋善断的作风。
他们正像那种训练有素的马,善于识别何时可以速行、何时应当转弯;他们既能运用坦率的好处,又懂得何时必须沉默。
即使他们因不得已而韬晦,由于人们对他们有一定的信任,他们也不易被识破。
韬晦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就是沉默,沉默是别人无法得到探悉秘密的机会。
中策是释放烟幕,转移注意。
这就是说,只暴露事情中真实的某一方面,目的却是掩盖真相中更重要的那些部分。
下策是散布谣言,即故意设置假象,掩盖真相。
关于第一点,经验表明,善于沉默者,常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这可称作牧师的美德。
守秘密的牧师肯定有机会听到更多的忏悔。
因有谁会对一个多嘴多舌的人敞开心扉披露隐私呢?正如真空能吸收空气一样,沉默者能吸来很多人藏于内心的隐曲。
人性使人只愿意把话向一个他认为能保守秘密的人倾诉,以求减轻自己心灵的负担。
因此可以说,善于沉默是获得他人隐私的手段。
另一方面,赤裸裸的暴露总是令人害羞的(无论是在肉体上或精神上),而一个善于沉默的人,则显得具有尊严。
国学:《韬晦术》避晦卷六
国学:《韬晦术》避晦卷六(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国学:《韬晦术》避晦卷六【原文】易曰:“趋吉避凶。
实用攻守进退术明代杨慎《韬晦术》原文及译文
实用攻守进退术明代杨慎《韬晦术》原文及译文韬晦术被称为"攻守进退"的枕边书,传统谋学中最具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成。
韬晦术是所有谋学中至具实用功效的一门学问。
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由于对“韬晦术”的疏陌,付出了极为惨痛甚至生命的代价;另一些人则由于对它的巧妙运用,不仅逢凶化吉,甚而获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
作者简介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明熹宗时追谥“文宪”。
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
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
杨慎博览群书,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
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风气之外。
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杨慎性格耿直,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
虽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但其政治才能在当时是难以施展,《三国演义》开篇词,即是作者杨慎的人生悲歌。
杨慎《词品》6卷是明代篇幅最大的一部词话,在词学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是研究明代词学史以及中国词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对于当世流行的“道学”(即理学)和“心学”,杨慎亦持全面否定态度。
他认为儒学本是“明明白白,平平正正”,“内外一者也”,但承袭宋儒之学风而流行于明世的所谓“道学”、“心学”,尽管名称不一,形式有异,而其实都是只知“阔论高谈、虚饰文词、只说不行、空洞无用之物。
其恶果,一是欺世,二是乱民,故皆为“圣王之所必诛而不以赦者也”。
如此之“道学”、“心学”,根本背离了儒学的基本精神。
杨慎突破明代学术界的“理学”与“心学”两家的理论禁锢,力图恢复汉学,建立一种新学风。
提倡以怀疑的态度做学问,实开清代考据之先河。
他指出治学的大方向:“古之学者,成于善疑。
”与此同时还深刻批评了明代学者。
杨慎敢于对经书权威性的解释大胆提出怀疑,并旁征博引、用多种证据以证成其说。
韬晦术的文言文翻译
《韬晦术》原文如下:夫韬晦者,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也。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无争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珠,虚心而实腹,弱志而强骨,弗动而待时。
时动则动,时静则静,时去则去,时来则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今将此文言文翻译如下:韬晦之道,犹如将宝物藏于身,等待时机而行动。
世间最柔软的东西,能够在最坚硬的地方驰骋。
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斗,因为它不与人争斗。
正因为不与人争斗,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斗。
因此,圣人身着粗布衣却怀揣珠宝,虚心而充实,弱志而坚强,不动而等待时机。
时机成熟则行动,时机未到则静止,时机离去则离去,时机到来则到来。
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生长而不去干预,生命产生而不去占有,成就而不依赖,成功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才能长久。
韬晦之术,实为一种处世之道。
人若欲在世间立足,需学会隐忍、低调、务实。
以下为韬晦术之具体应用:一、隐匿锋芒,避免树敌。
在职场、官场,若显露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容易招致嫉妒和敌视。
此时,需学会韬晦,隐藏自己的锋芒,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二、虚心求教,广结善缘。
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虚心向他人请教,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样既能提高自己,又能广结善缘,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三、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张扬跋扈,以免引起他人反感。
四、淡泊名利,修身养性。
在现代社会,名利诱惑无处不在。
学会韬晦,淡泊名利,专注于修身养性,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总之,韬晦术是一种高深的处世之道。
学会韬晦,才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成就伟业。
然而,韬晦并非一蹴而就,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方能领悟其真谛。
400年前的处世奇书:它揭露的人生真相,字字戳心
400年前的处世奇书:它揭露的人生真相,字字戳心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10期都说“为官必学曾国藩,千古智谋一奇人”。
但凡后世人,汲取官场智慧,习得为人处世之道都绕不过他。
但你可知,曾国藩这一身文韬武略,离不开一位“好老师”:古代智谋第一书——《智囊全集》。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反复品读这本书,从中汲取入仕以及处世之道。
久而久之,他平步青云,最终获得了“千古奇人”的称号。
除了曾国藩,连雄才大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都是这套书的忠实读者,他从16岁就开始读,直到去世还在放在床上,一生不离左右。
据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明确叮嘱工作人员,这本书不准别人动,不准整理,即使到外地考察也要带在身边,而且随看随加批注,书的空白处写满了,就再换一套新的。
古代智謀第一书《智囊全集》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了历代智慧故事共1238则。
不仅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谋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机智。
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
这套书有多厉害,看看读的人就知道了:康熙、乾隆将它称为“国之利器”,在治国安邦中充分利用其中智慧,倍加珍爱,只准内部传阅;一代名臣纪晓岚将它倒背如流,遂练就铁齿铜牙,妙语连珠……不止前人将它捧读,现代人更值得读一读这套经典。
前亚洲首富、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就将其列入书单,推荐给万达高层,希望他们从古人智慧中学习职场用人诀窍,加强个人修养。
《智囊全集》完整收录了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点评,更是对原文和点评进行了专业解读,让你读通、读透古人的智慧锦囊,打开格局。
海纳圣人智慧,提升情商竞争力,《智囊全集》可谓商界、政界、职场通用的智谋锦囊。
正如王健林所说,它不仅适用于过去政权纷争,更适用于现实职场和生活。
它如同提升智慧和情商的钥匙,上至治国安邦的经国大略、治军作战的用兵良策,下至治家处世的生活锦囊,无所不包。
不仅适用于竞争激烈的社会,更能在生活、职场中为我们点拨指引,提升智慧和情商。
明-杨慎《韬晦术》原文译文
【明-杨慎《韬晦术》】【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
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
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
才能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
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
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
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译文】没有阴,阳就不会产生,没有柔,刚就不会锋利,没有阴暗,光明也就消亡了。
所以这对立的二者不可偏执一端。
两者相合,可以收到互相生发,互相救助的功效;如果二者偏离,就都成为了无源之水。
即使看上去壮盛,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处晦的形势如同立身悬崖,容易站立却难于坚守,只有坚持没有事最好,做事没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才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
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应该秉持诚信,坦坦荡荡如同没事一样,不要存有机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
《韬晦术》
《韬晦术》[明]杨慎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处晦卷二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
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养晦卷三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珠难形辩。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
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
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
晦虽为一,秉心不同。
论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的韬晦之术
作者: 余华青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青海社会科学
页码: 70-77页
主题词: 韬晦;中国古代政治;王莽;政治斗争;政变;司马懿;政治目的;曹爽;手法;秦王
摘要: <正> 大凡略具政治斗争历史常识的人们,对于“韬晦”这个名词都不会感到陌生。
所谓“韬晦之术”,就是通过各种欺骗的手法,表面上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掩饰政治上的野心和志向,解除对政敌造成的威胁感,麻痹政敌的警惕,等待合适的时机,实现预谋的政治目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韬晦之术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斗争手段,借助于韬晦之术而达到了政治目的的权术家大有人。
韬光养晦文言文智慧助你在竞争激烈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韬光养晦文言文智慧助你在竞争激烈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和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了他们追逐的目标。
而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尽管许多人更加推崇现代化的商业运作方式,但韬光养晦仍然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尤其是在遵循文言文智慧的指引下。
本文将探索如何运用韬光养晦的理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
韬光养晦,这个词源于《论语·尧曰》,原指古代儒家思想家尧的治国之道。
尧说:“韬光养晦,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强调了隐藏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以期待适时发挥,同时也体现了对民生的高度关注。
在商业领域中,韬光养晦的意义是暂时隐藏自己的优势,等待时机的到来。
首先,韬光养晦要求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当前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通过仔细研究市场,你可以发现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这是在韬光养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只有了解了市场,才能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并在适当的时机大展拳脚。
其次,在韬光养晦阶段,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实力和能力。
这包括技术、团队与资源的建设。
作为企业家或从事个人创业的人士,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培训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实力,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韬光养晦也要求我们化解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竞争的残酷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除了内在实力的提升外,我们还可以寻找合作伙伴,互相支持与帮助,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来应对竞争。
另外,韬光养晦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品牌形象在市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积极与客户、供应商和其他相关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并秉持诚信和责任的原则进行商业活动。
一个正面的企业形象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最后,韬光养晦需要我们有耐心和长远的眼光。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成功并不会一蹴而就。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同时,在制定战略时,我们也要有长远的眼光,考虑到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并提前做好准备。
历史上有三大处世奇书,让你处理人情世故,如鱼得水
很多朋友和小编一样,不太会处理人情世故,而这个社会恰恰不懂人情世故,又寸步难行!看着周围那些懂得“圆润”人,混得风生水起,心里羡慕!中国有三本人情奇书,书中言语字字珠玑,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修身养性,无不益处!
为啥向古人求呢?
因为环境变了,但是人性还是那个人性!
第一本 《菜根谭》
这是明朝洪应明先生写的,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句句经典:
1、万事随缘,随遇而安。
2、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3、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4、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第二本 《围炉夜话》
这是清初的王永彬所著,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
随便选几句,看看:
1、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怜俐人做得来;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
义两途,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2、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语言尖刻,终为薄福之人。
3、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
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第三本 《小窗幽记》
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道,表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
是小编最喜欢的
1、真放肆不在饮酒高歌,假矜持偏于大庭卖弄。
2、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
3、人不得道,生老死病四字关谁能透过;独美人名将,老病之状,尤为可怜
4、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
千古奇文系列之1—韬晦术
千古奇书《韬晦术》杨慎韬晦术被称为"攻守进退"的枕边书,小用小成,大用大成。
三千年传统权谋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便是韬晦之术,掌握韬晦心法。
作者,杨慎,字用修,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将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隐秘处观察明处的形势变化,以静制动,方能谋定而后功成。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都是大同小异,分辨不出两样。
做人也一样,否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这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道理啊。
德高位重的人更应该谨言慎行,因为你有明星般的影响力;才能出众的人也不要自我张扬,人性爱妒,懂做的人,一定可以明哲保身,远离祸患。
荣华富贵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名利场也是最难立足,只因为竞争太激烈。
最上一等的人,以自己完善的道行纵横自如,虽然处在危险的环境中却能安然无恙。
次一等的人,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人,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而为,不被杀死就是贬谪,鲜有能善终一生。
人们都知道荣华富贵很光鲜,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刀能杀人于无形。
读《韬晦术》
2828字读《韬晦术》谷培生“中国潜文化.谋丛书”中有一本《韬晦术》,南方出版社在2004年9月第一版的封面上,竖印两行广告性的推荐语,一行是:“攻守进退枕边书”,一行曰“传统谋学中最有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得。
”所以,我在2 006年秋,很认真地细读了明朝杨慎写的这本书。
说实在话,我知道“晦”这个词,是在《三国演义》里。
《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回讲:刘备参与了董承诛杀曹操的密谋,而且签署了盟书。
但刘备认为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严格保密。
自己则“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没想到曹操却请他青梅煮酒论英雄,还冒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刘备误以为计谋泄露,一惊之下,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在了地下,恰在这时空中响起一阵惊雷,刘备趁机说:“圣人讲‘惊雷狂风令人变色’,确有道理,一震之威,竟至如此。
”刘备“巧借惊雷来掩饰”,瞒过了曹操,溜之大吉。
还是这部《三国演义》,使我知道了明朝有个叫杨慎的人。
现在,也许读过《三国演义》小说和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人,也有人没有记住杨慎这个人,但你要是说起“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作者,就是写这部《韬晦术》的杨慎。
杨慎出生于明朝一个显赫的家族,因著名的“憾门事件”险遭杀身之祸。
可以说杨慎因挫折而韬晦,因韬晦而著述,成了明代看书最多、记忆最博、著述最丰的文人。
其大作《杨生庵文集》影响深远。
近人考证堪称古典性爱小说的开山之作《汉宫春秋》,便出于他的手笔。
这部《韬晦术》也不见于《杨生庵文集》,是明末清初的儒学宋师钱谦考证认定为杨生庵手笔。
在此我要先说明的是:韬晦是谋略,是策略,不能等同于阴谋。
我们不防先读一读《韬晦术·隐晦卷一》,好在于原文不难理解:“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成语寓言故事《韬光养晦》
成语寓言故事《韬光养晦》成语寓言故事《韬光养晦》【成语】:韬光养晦【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
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举例造句】:他急于韬光养晦,不想出山。
【拼音代码】: tgyh【近义词】:韬光晦迹【用法】:作谓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英文】: 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hide one's time【成语故事】:韬光养晦是夹缝中的求生之道,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对敌示弱、献媚甚至不惜用苦肉计,为的就是麻痹敌人,以求得喘息、发展的空隙。
其精髓就是孙子兵法里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
历史有两个很经典的例子:一个就是越王勾践几乎要全军覆没时为了给自己赢得第二次机会,“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此乃奇耻大辱,而勾践为了给自己赢得一次机会终能忍屈负重。
通过十年的卧薪尝胆,韬光养晦而终灭吴,得以雪耻。
另一个是西汉对匈奴。
“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
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
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
’于是高后乃止,复于匈奴和亲。
”(《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后据史载,当时冒顿单于给高后的信大意是我曾和高帝约为兄弟,高帝已去,我想按照匈奴的习俗娶你为妻(注:匈奴有娶死去的兄弟的妻子为妻妾的`习俗。
当年高祖“白登之围”后确与冒顿“约为昆弟以和亲”)这对于汉朝来说是国耻,举国震怒,可当时确实敌我悬殊,高后冷静下来后与群臣商议,决定含恨忍辱,回信给冒顿说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服侍单于,愿以公主代之。
高后能有如此胸襟和见识确实让我由衷敬佩。
历史证明高后的决定是英明的,经过半个世纪的韬光养晦,汉朝终于在汉武帝时连本带利地向匈奴索报家仇国恨。
韬晦之计内容
韬晦之计内容
韬晦之计是指在面临困难或危机时,采取一些隐蔽、缄默、避免冒险以及适当拖延的策略,以达到保全实力、减少损失、等待时机的目的。
韬晦之计的实施需要掌握时机、伺机而动,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具体的韬晦之计包括以下几种:
1.暂避锋芒
在某些情况下,面对过于强大的对手或者人际关系复杂的情况,暂时退避一下,等待时机再出击,避免损失和冒险。
2.缄默不语
在某些情况下,不要轻易表态或发言,等待情况的发展和变化,适时采取应对措施。
3.回避矛盾
在某些情况下,不要直接面对矛盾或者争议,而是采取回避或者转移话题的策略,避免陷入无法解决的冲突中。
4.拖延时间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拖延时间的策略,等待形势变化或者等待更好的时机,避免过早地做出决策或者采取行动。
总之,韬晦之计是一种保守、稳健的策略,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可能的风险,适时采取,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奇文《韬晦术》,为人、经商、从政必读的枕边书杨慎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韬晦术是所有谋学中最具实用功效得一门学问。
翻开此书,你会发现,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由于对“韬晦术”的疏陌,付出了极为惨痛甚至生命的代价;另一些人则由于对它的巧妙运用,不仅逢凶化吉,甚而获得了出乎本人预料的成功。
“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
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
韬晦之策实际上是自己力量无法达到目标时,为防止别人干扰、阻挠、破坏自己的行动计划,故意采取低姿态,造成势弱无争假象的策略。
隐晦卷一【原文】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
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
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
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
才能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
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
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
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处晦卷二【原文】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
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译文】没有阴,阳就不会产生,没有柔,刚就不会锋利,没有阴暗,光明也就消亡了。
所以这对立的二者不可偏执一端。
两者相合,可以收到互相生发,互相救助的功效;如果二者偏离,就都成为了无源之水。
即使看上去壮盛,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处晦的形势如同立身悬崖,容易站立却难于坚守,只有坚持没有事最好,做事没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才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
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应该秉持诚信,坦坦荡荡如同没事一样,不要存有机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
东西不容易得到,就难免怕被人抢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不被人抢去,研究出完备严密的对策,这样得到了也没有后患,也不怕得而复失了。
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到声音,谋略至大也会没有形迹可察,以没有形迹的谋略来缔造有形的功绩,即便举起天下这样重的东西也会很轻松。
有的事情很隐晦,祸机的发生也在很久以后,难以发现,只有见识高超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预先策划好的对策在很久以后却能收到奇异的效果。
灾祸和幸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都是人自己招来的。
由自己闯出来的祸,应当由自己承担,嫁祸给他人,不是正人君子该做的事。
福不会无缘无故降临,这样的福通常都会有大祸,得福反而得祸,要拒绝祸就要辞去这种福,祸和福的得失最需要用心去观察思考。
养晦卷三【原文】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珠难形辩。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
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
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
晦虽为一,秉心不同。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愚如不足,则加以颠。
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颠。
【译文】光明和阴晦都有固定的规律,这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然而用人事上的情形来比拟光明和阴晦,就很难从外表上判断出来。
有人说:“'君子应该奋发图强,绝不停止’,为什么还要用晦呢?”这句话说得虽然很好,却可惜不够全面。
天有阴天晴天,人世也有治世和乱世的区别,人事更有可做和不可做的道理,明白了其中道理而采取行动的称之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只能是愚蠢妄动了。
“晦”这种状态不是随时都有的,有时需要“养”才能成,善于养晦的人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善于养晦的人,大祸就在眼前。
“晦”也并非是很难养的,小到弹琴、书法这些雕虫小技,大到经书典籍传世巨著,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成为养晦的有力工具。
美酒和醉乡、山水风景,更是养晦的最好鼎炉。
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他。
我所想要的,却要想办法掩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君子养晦,是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才智;小人养晦,却是准备以后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毒,虽然都是养晦,出发点却是不一样的。
至于漂亮的美女经常遭到嫉妒,英雄豪杰也往往多灾多难,在灾难临头时,不养晦怎能保存住自己。
愚蠢是众人所嘲笑的,我则乐于承受并心安理得,我也不是真心喜欢愚蠢,而是喜欢这种“晦”的谋略。
如果仅愚蠢还不足以迷惑对手,就再加以疯癫。
既愚蠢,又疯疯癫癫,谁还能认为我贤明呢?这就达到了养晦功夫的顶端了。
谋晦卷四【原文】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随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
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
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
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困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侔,惟谋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
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
己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
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
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译文】如果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意外的灾害也突然降临,养晦则在时间上来不及,也难以收到功效,这时就是用谋略促成“晦”这种状态产生的时候了。
“晦”用谋略来促成,更能收到大的功效,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在大义上却又不失为正,这是因为心中的本意是正直的缘故。
谋晦要能忍耐,能忍住别人所不能忍耐住的,才能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晦”,然后才能立下别人不能建立的功劳。
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便假借做的名头来说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做而实际上不做的目的。
破坏敌人的阴谋、挫折敌人的锋锐,勇猛的武力、猛烈的阵势有时还不如“晦”的功效大。
如果敌人以千军万马围困我于孤城之中,勇猛比不上敌人,实力又相差悬殊,此时便只能用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并建立功业了。
谋晦最忌讳的是过高的名声,因为美名近于“明”这种状态,名声过高会有无形的威权,而使居于上位者不安,这样就有折损颠仆的危险了。
假如已背上正人君子的名声,并且名望很高,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小人做的事,这也是谋晦的一种手段。
自己所不愿意的事,强行反对拒绝会损伤别人的感情,不如引别人进入自己的“晦”的状态中,位置相同心意也会相同,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拒绝就会有祸患发生,顺从又会损害自己,而先损自己来满足他人,然后就可以把他人所有也都占为己有。
身处大家都想要抢夺的位置,通过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来建功立业,这才是谋晦的大家。
诈晦卷五【原文】诈虽恶名,亦属奇谋。
孙子曰:“兵不厌诈。
”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
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辩识,曲径方可通幽。
诈以求生,晦以图存。
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
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随贤人有所不免。
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
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
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更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
诈以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译文】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
孙子兵法上说:“兵不厌诈。
”就是在平常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范的。
运用诈术只要合理适当,也可以达成“晦”这种状态。
笔直的大道漫长而又难以达到终点,小路众多却又使人茫然不知所从。
只要细心观察思考,小路才是到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
用诡诈来求生,用晦来保全自己,这并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因为正道根本就行不通。
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王莽因为诡诈而得到了名声,诡诈作为一种谋略功效是很强大的,即使贤能的人也不免要使用。
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然而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也是要被当世的人讥笑的。
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人们都喜欢归功自己却把过错推给别人,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种诈晦,却最终能得到功劳而没有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