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与沉积相》在线作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实验报告
沉积构造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沉积构造的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的沉积作用对地质构造的影响,并研究其中的规律。
2. 实验原理沉积构造是地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沉积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沉积过程及其对地质构造演化的影响。
沉积构造实验是通过模拟地质作用过程,观察和研究沉积物的堆积、变形和破坏等现象,以了解地球历史上沉积作用的规律。
3. 实验装置和材料本实验主要使用的装置和材料包括:1.沉积构造实验装置:包括沉积槽、水泵、管道等。
2.沉积物:常用的模拟沉积物有沙子、砾石、淤泥等。
3.测量仪器:例如尺子、刻度盘等。
4. 实验步骤第一步:实验准备1.将沉积槽清洗干净并放置在水平的实验台上。
2.准备好所需的沉积物,并进行筛分,确保其颗粒大小均匀。
第二步:模拟沉积过程1.将沉积槽填满一定厚度的沉积物,注意保持沉积物的均匀性。
2.打开水泵,向沉积槽注水,模拟沉积物的沉积过程。
3.注意观察水流对沉积物的影响,例如是否会造成沉积层的变形或破坏。
第三步:记录实验数据1.使用尺子或刻度盘测量沉积物的厚度。
2.记录下沉积物的变形情况,例如是否出现断层、褶皱等。
第四步:分析实验结果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沉积物的厚度变化率。
2.分析沉积物的变形情况,确定沉积作用对地质构造的影响。
5.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水流的强度对沉积物的堆积厚度有显著影响,水流强大时沉积物堆积更快,形成的沉积层厚度更大。
2.水流的方向对沉积物的形态有一定影响,水流的冲刷和运移作用会改变沉积物的形态和结构。
3.沉积物的变形情况与沉积物的粒度、厚度等因素有关,粗颗粒沉积物更容易产生变形现象。
6.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模拟沉积构造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沉积作用是地质构造演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对地质构造有着重要影响。
2.水流的强度和方向是影响沉积作用的重要因素,水流的冲刷和运移作用会改变沉积物的形态和结构。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篇一:沉积岩实验报告册《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一、实习要求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实习内容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
(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晶粒结构:粒屑结构: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一、实习要求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
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成因分析:次生变化现象:岩石命名: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次生变化现象:成因分析:岩石命名:偏光倍偏光倍篇二:沉积岩石学实验指导书沉积岩肉眼观察、镜下鉴定的方法和实验肉眼观察和镜下鉴定是沉积岩最基本的、最简便的、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沉积岩与沉积相》实验教学大纲
《沉积岩与沉积相》实验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沉积学实验教学是《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教学中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和加深理论学习内容。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直接基础是《造岩矿物学》、《岩浆岩及变质岩》、《沉积岩石学》,并与《古生物学》等课程有一定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沉积岩的观察、描述、鉴定方法和内容,熟悉偏光显微镜的原理的使用方法。
四、实验教材和参考书
《沉积学基础及应用》,袁静主编,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3。
沉积构造实验报告
沉积构造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沉积构造实验,了解沉积作用对地壳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分析不同沉积构造类型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实验装置与材料1.沉积构造实验装置:实验槽、水源、沉积物供给装置、振动装置2.实验用沉积物:砂质物料、粘土质物料、碎屑岩颗粒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实验槽和水源1.将实验槽清洗干净,并放置在实验台上。
2.连接水源管道,确保实验槽能够获得足够的水量。
步骤二:确定实验参数1.选择不同沉积物供给装置,如砂质物料供给装置和粘土质物料供给装置。
2.设定沉积物供给速率,如每分钟供给1克的沉积物。
3.设定振动装置的频率和振幅,以模拟地壳运动。
步骤三:进行实验1.将所选沉积物装置放置在实验槽上方,并启动供给装置。
观察沉积物在实验槽中的分布情况。
2.启动振动装置,以模拟地壳运动。
观察沉积物在振动下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步骤四:观察结果1.关闭供给装置和振动装置,停止实验。
2.用目测和放大镜观察和记录实验槽中沉积物的分布情况。
3.观察不同沉积物之间的分层情况和形态特征。
结果分析与讨论沉积物分布情况根据实验结果观察和记录,不同沉积物在实验槽中的分布情况可能呈现以下几种情况: 1. 砂质物料:砂质物料可能在实验槽中形成沉积体或堆积体,呈现水平层状或斜坡状分布。
2. 粘土质物料:粘土质物料可能在实验槽中形成均匀的薄层或表面覆盖层。
3. 碎屑岩颗粒:碎屑岩颗粒可能在实验槽中形成堆积体,呈现分散分布或堆积成堆的形态。
形态特征分析观察不同沉积物之间的分层情况和形态特征,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1. 砂质物料:砂质物料可能形成不同粒度的层状结构,粒度较大的砂质物料可能位于上层,粒度较小的砂质物料可能位于下层。
同时,由于水流的作用,砂质物料可能出现侧向迁移的现象。
2. 粘土质物料:粘土质物料可能形成平整的表面膜状分布,其形态受到水流和振动的影响较小。
3. 碎屑岩颗粒:碎屑岩颗粒可能形成堆积体,其形态可能呈现不规则堆积或堆积成堆的特征。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实验报告册《沉积岩石学》
实验名称:沉积岩石学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沉积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 掌握沉积岩石的分类方法和识别技巧。
3.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石的组成和结构。
实验仪器:
1. 显微镜
2. 岩石切片样品
实验步骤:
1. 检查实验仪器,确保显微镜正常工作。
2. 准备岩石切片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
3. 使用低倍镜观察岩石切片的整体特征,如颜色、纹理等。
4. 使用高倍镜观察岩石切片的细节特征,如晶粒大小、矿物组成等。
5. 根据观察结果,识别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6.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
1. 根据岩石切片的整体特征和细节特征,确定岩石类型为沉积岩。
2. 观察到岩石切片中存在颗粒、结构和化石等特征。
3. 分析岩石切片中的矿物组成和岩屑粒度,确定岩石的来源和沉积环境。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沉积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掌握了沉积岩石的分类方法和识别技巧,学习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石的组成和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本次实验样品为沉积岩,具有特定的颗粒、结构和化石等特征,矿物组成和岩屑粒度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岩石的来源和沉积环境。
通过实验的进行,我们深入了解了沉积岩石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为今后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基础。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1. 引言沉积相和沉积体系是描述地质研究中重要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沉积特征和岩石特征的综合,而沉积体系则是沉积相在相互关联的空间上的总体表现。
本报告旨在对沉积相和沉积体系进行分析和解释。
2. 沉积相的定义沉积相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内具有相似沉积特征的地质单元。
它反映了在该地区沉积作用发生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条件。
沉积相的研究对于研究过去的环境条件、沉积作用的影响以及油气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相可以根据沉积构造、沉积物类型、沉积结构和岩石组合等方面进行划分和定义。
常见的沉积相包括三角洲相、海滨相、湖相、河道相等。
不同的沉积相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沉积物组合,可以通过地层剖面、物相图和地球物理资料等进行识别和解释。
3. 沉积体系的定义沉积体系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内具有一致性的沉积相相互组合形成的地质体系。
它是由多个沉积相所组成的,反映了不同沉积相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关系。
沉积体系的研究对于解释区域地质演化、预测沉积物储量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体系可以根据主导沉积相、地貌和沉积层序等特征进行划分和描述。
常见的沉积体系包括海陆过渡体系、断陷湖盆体系、潮汐沉积体系等。
不同的沉积体系具有不同的沉积相组合和沉积构造,可以通过钻井、地震资料和岩心分析等进行研究和解释。
4.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4.1 相关地质图件分析方法 - 根据地层剖面图、物相图和陆地地貌图等进行沉积相的识别和分析。
- 利用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等设备对沉积岩样本进行岩相和矿物分析。
4.2 钻井分析方法 - 通过钻井岩心的不同组分、厚度和孔隙度的变化,来判断不同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存在与分布。
- 利用钻井测井资料,如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声波测井数据,解释沉积体系的特征和性质。
4.3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 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信息,分析沉积体系的展布、结构和时空变化。
沉积岩与沉积相
1、X带(低能带)
位于浪底浪基面之下,一般来说海底很少受到扰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海流的干扰。
②此带宽约几百英里。
③沉积物主要是来自Y带(高能带)的细粒物质,主要为灰泥。
④生物:各种底栖生物和藻类都不发育;来自高能带的大量有机物质和浮游生物、自游生物、都可以在这里堆积下来。
脉状层理是在水动力较强,砂的供应、沉沉积和保存比泥更为有利的条件下形成的。这种层理的特征是泥质沉积物主要分布在砂质波痕的波谷中,而在波脊上很薄或缺失,以致使泥质沉积物是脉状体分布在砂质沉积物中。
透镜状层理与脉状层理相反是在水动力条件较弱,泥的供应、沉积和保存比砂跟为有利的情况下形成的。这种层理的特点是砂质沉积物呈透镜体被包在泥质沉积物中。
杂基:杂基是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其粒级以泥级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胶结物:胶结物是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硅质(石英、玉髓、蛋白石)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铁质(赤铁矿、褐铁矿等)硬石膏、石膏、黄铁矿粘土矿物
胶结物:充填于碳酸盐岩原始粒间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通常是方解石,还有白云石、石膏等。
碎屑结构组分包括碎屑颗粒的结构、杂基和胶结物的结构、孔隙的结构以及碎屑颗粒与杂基和胶结物之间的关系。
碳酸盐岩的基本结构组主要有:颗粒、泥、胶结物、晶粒和生物各家。次要结构组分有:陆源物质、其他化学沉淀物质和有机质等。派生结构包括空隙等。
4.曲流河的亚相划分
⑴河床亚相
河道亚相或底层亚相
河床是河谷中经常流水的部分,即平水期水流所占的最低部分。
2、特征
①晶粒细小,为泥晶、粉晶
②具潮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境特征,如蒸发矿物(石膏、石盐等)。
沉积岩-实习一、沉积构造
泥质层之上的砂质层底面可见负荷印模, 是沉积物负荷不均衡的结果
负荷印模
火焰构造
火焰构造
通常呈板状、槽状或楔状 特征:
层系厚度很大:一般在数十cm~数m之间,甚至30m
(水成一般小于2m) 纹层高角度倾斜:一般25-35°(水成的一般<25 °) 纹层较厚:最厚可达2-5cm 成熟度高:磨圆分选好,多为干净的中细砂岩,很少 含泥
形成环境:缺少植被的陆表环境,如沙漠、裸露海岸 地带等。
one2
风成交错层
d) 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
✓ 这三种层理常共生、相互过渡、成因上有密切联系。 ✓ 形成于水动力条件强、弱交替的情况下,由泥和砂交
互沉积而成。一般与潮汐期和静水期交替出现有关。 ✓ 在强水流活动时期 ,砂以波痕形式搬运和沉积 ,而泥
保持悬浮状态;在水流减弱或静止时期,悬浮泥沉积下 来,形成砂泥交互沉积。
物理成因沉积构造 化学成因沉积构造 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流动 成因
物理 成因 同生 构造 变形
暴露 成因
层理:交错层理、块状层理、递变层理、水平 层理、
平行层理、波状层理
层面: 顶面构造—波痕、冲刷痕 、压刻痕
底面构造—槽模
重荷模、包卷构造、滑塌构造、帐蓬构造、砂球、砂枕构造等
干裂、雨痕、冰雹痕等
✓ 纹层厚度较大:多>2mm,可达10 mm以上。 ✓ 沉积物粒度较粗:产在中-粗粒砂岩、含砾砂岩等
岩层内。 ✓ 常与大型交错层理或冲洗层理共生。 ✓ 成因:形成于高能环境中,如河道、湖岸、海滩。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实验报告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加深学生对沉积岩石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学习的方式,掌握沉积岩石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沉积岩石学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原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器材•一组深棕色的样本(铁锌矿、云母片、碎屑岩);•酸性的硬石膏板;•放大镜。
实验原理和方法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的构成、性质、组成和变质等方面的学科。
沉积岩主要由矿物、碎屑和生物遗骸等构成。
此次实验主要是通过观察样本的颜色、结构和形态等特征,来确定样本的矿物组成、碎屑组成和生物遗骸等,从而了解和掌握沉积岩石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实验方法如下:1.取出深棕色的样本,仔细观察样本的颜色、结构和形态等特征;2.将样本放在酸性的硬石膏板上,用放大镜观察样本中的矿物、碎屑和生物遗骸等;3.根据观察结果,记录样本的颜色、结构、形态、矿物组成、碎屑组成和生物遗骸等。
实验结果样本一:铁锌矿•颜色:黑色;•结构:粗糙,呈块状,有些呈铜锌矿晶体状;•形态:不规则的块状;•矿物组成:主要由铁锌矿构成;•碎屑组成:无;•生物遗骸:无。
样本二:云母片•颜色:棕色;•结构:片状,呈细粒状;•形态:长方形的片状;•矿物组成:主要由云母构成;•碎屑组成:无;•生物遗骸:无。
样本三:碎屑岩•颜色:深灰色;•结构:由大量的碎屑颗粒构成;•形态:颗粒状;•矿物组成: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构成;•碎屑组成:由于样本中有大量的碎屑颗粒,因此碎屑组成不易确定;•生物遗骸:无。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样本的颜色、结构和形态等特征,以及用放大镜观察样本中的矿物、碎屑和生物遗骸等,确定样本的矿物组成、碎屑组成和生物遗骸等,进而了解和掌握沉积岩石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样本的颜色、结构、形态、矿物组成、碎屑组成和生物遗骸等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沉积岩种类和特征。
通过本次实验,我加深了对沉积岩石学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沉积构造实验报告实验原理
沉积构造实验报告实验原理沉积岩实验报告册《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一、实习要求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实习内容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
(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晶粒结构:粒屑结构: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一、实习要求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
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成因分析:次生变化现象:岩石命名: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次生变化现象:成因分析:岩石命名:偏光倍偏光倍篇二:沉积岩石学实验指导书沉积岩肉眼观察、镜下鉴定的方法和实验肉眼观察和镜下鉴定是沉积岩最基本的、最简便的、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沉积岩与沉积相
沉积岩与沉积相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质,有机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
层理: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可以通过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的变化和渐变而显现出来。
交错层理:在层系的内部有一组倾斜的细层(前沉积层)与层面或层系界面相交。
杂基:是碎屑岩中细小的机械成因组成,其;粒级是泥级的为主。
胶结物:是碎屑岩中以化学沉积方式形成于粒间空隙中自生矿物。
沉积相的分类:1,陆相组(残积相,坡积一坠积相,风成相,冰川相,冲积相,湖泊相,沼泽相)2河相组/(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海相)3过度相(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泻湖相,障壁岛相,湖坪相)沉积构造:指沉积岩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是沉积物在沉积时期或沉积以后由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在沉积物内部或沿着沉积物与流体的界面的形成的。
二元结构: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所谓“二元结构”。
化学风化作用:在水,氧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而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由高密度流体。
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一次叠加出现而没有间断。
平行层理与水平层理的异同:水平层理产于西碎屑岩和微晶灰岩中,细层平直并与层面平行,细层可连续或断开,形成于弱的水动力条件下。
平行层理产于砂岩中,外貌与水平层理相近,形成于强的水动力条件。
相同点:平行层理与水平层理均属于层理结构,细层和层系平行并平行与岩层面。
不同点:平行层理是强水动力条件,主要是由中砂岩组成,水平层理是弱水动力条件,是由粉砂岩和泥组成。
叠层构造及其成因:是由蓝绿藻类分泌的粘液捕获粘结砂,粉砂,泥级颗粒或晶体组成的一种纹层构造。
沉积构造的观察与描述
沉积构造的观察与描述沉积构造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是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因素的变化而显示的岩石宏观特征。
其中原生沉积构造在确定沉积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和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实习内容和要求识别常见的沉积构造类型和沉积标志性标本,并选择实验室的部分标本进行描述,初步掌握沉积构造的基本观察描述的内容和方法,分析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
二、具体观察内容有关沉积构造的分类和基本特征,可参阅教材第五章。
下面对最常见的层理和波痕的观察描述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层理观察描述的方法及内容(1)根据层理的内部构造特征确定层理的形态特征仔细观察标本或露头岩石,确定岩石类型和层理类型。
在确定层理类型时,应注意层理在不同的断面的形态可能不同。
例如,板状交错层理在平行水流方向上则表现为平行层理。
因此,对层理的特征应尽量在不同的断面进行观察。
其次要测量纹层、单层和层组的厚度大小,尤其是单层厚度的大小。
(2)描述层理的内部特征①描述纹层的形状、倾角、延伸和连续性、纹层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纹层面的清晰程度等。
②描述层理面的形状、单层间的相互关系、相邻层中纹层方向以及纹层面的清晰度。
③描述与岩石物质有关的一些特征,查明层理显示原因,包括岩石成分、颜色、结构在垂向上的变化,以及生物化石、片状矿物的存在与否。
有关层理内部特征描述内容详见表1。
表1 层理内部特征描述的具体内容(3)研究和描述层理类型、厚度及其内部特征在垂向层序上的变化特点,分析层理的组合规律,确定其成因(或形成条件)。
(4)在工作需要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交错层理前积纹层的产状和地层产状的测量,以便恢复古流向。
2. 波痕观察描述的方法及内容(1)波痕的形态要素或参数的测量:主要测量波痕的波高、波长、迎流面长度、背流面长度,计算波痕的波痕指数和对称指数,并根据波痕的对称指数确定属于对称波痕或不对称波痕。
(2)波痕的形态和内部构造描述:波痕的形态按波脊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主要包括波脊的连续性、分叉情况和延伸特征等。
《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笔记
《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笔记第一章:沉积岩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1.1 沉积岩的定义沉积岩,也称为沉积物岩,是指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由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生物残骸或化学沉淀物,经过搬运、沉积、压实和胶结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5%的面积,是地壳中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
1.2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母岩的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由于温度变化、冰冻作用、植物根系的生长等物理因素导致岩石破碎。
- 化学风化:岩石与水、氧气、二氧化碳等化学反应,导致矿物成分发生变化。
- 生物风化:生物活动,如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通过其代谢过程分解岩石。
(2)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搬运介质:水流、风力、冰川、重力等自然力量。
- 搬运过程:侵蚀、携带、沉积、分选等。
- 沉积环境:河流、湖泊、海洋、沙漠等。
(3)沉积后作用- 压实作用:上覆沉积物的重量导致下伏沉积物排水、体积减小。
- 胶结作用:矿物质填充沉积物间隙,使之固结成岩。
- 成岩作用:包括化学沉淀、生物化学作用、矿物转变等。
1.3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1)层理构造- 定义:沉积岩中的层状结构,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 类型: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等。
(2)化石- 重要性:提供了生物演化和古环境信息。
- 类型:植物化石、动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等。
(3)成分和结构- 碎屑成分: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碎屑。
- 填隙物:泥质、碳酸盐、硅质等胶结物。
- 结构:根据粒度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等。
(4)颜色- 影响因素:沉积物成分、氧化还原条件、有机质含量等。
- 常见颜色:灰色、黄色、红色、绿色、黑色等。
1.4 沉积岩的分类沉积岩可以根据其成因、成分和结构进行分类:(1)碎屑岩- 砾岩:由直径大于2毫米的碎屑组成。
- 砂岩:由直径在0.0625毫米至2毫米之间的碎屑组成。
- 粉砂岩:由直径在0.0039毫米至0.0625毫米之间的碎屑组成。
《沉积构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沉积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观察和描述沉积构造的方法;3. 熟悉常见沉积构造的特征和成因;4.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中各组分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所表现出的总体特征。
沉积构造的形成与沉积环境、沉积物来源、沉积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沉积构造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推断出古沉积环境、古水流方向、沉积物来源等信息。
三、实验内容1. 观察和描述沉积构造(1)层理:观察沉积岩的层理特征,如层厚、层序、层间接触关系等,描述层理的形状、大小、倾角等。
(2)波痕:观察沉积岩中的波痕,描述波痕的形状、大小、倾角等。
(3)泥裂:观察沉积岩中的泥裂,描述泥裂的形状、大小、分布规律等。
(4)晶体印模:观察沉积岩中的晶体印模,描述晶体印模的形状、大小、分布规律等。
(5)槽模:观察沉积岩中的槽模,描述槽模的形状、大小、分布规律等。
(6)结核:观察沉积岩中的结核,描述结核的形状、大小、分布规律等。
(7)迭锥:观察沉积岩中的迭锥,描述迭锥的形状、大小、分布规律等。
(8)圆度、分选性、球度:观察沉积岩中的碎屑颗粒,描述颗粒的圆度、分选性、球度等。
2. 分析沉积构造(1)分析沉积构造的成因,如层理、波痕、泥裂等;(2)推断古沉积环境,如河流、湖泊、海洋等;(3)推测沉积物来源,如陆源、海源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1)层理:沉积岩中的层理明显,层厚不一,层序清晰,层间接触关系多为平行或交错;(2)波痕:沉积岩中的波痕形状多样,大小不一,倾角变化较大;(3)泥裂:沉积岩中的泥裂分布不均,形状各异,大小不一;(4)晶体印模:沉积岩中的晶体印模清晰,形状规则,大小不一;(5)槽模:沉积岩中的槽模形状规则,大小不一,分布不均;(6)结核:沉积岩中的结核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分布不均;(7)迭锥:沉积岩中的迭锥形状规则,大小不一,分布不均;(8)圆度、分选性、球度:沉积岩中的碎屑颗粒圆度、分选性、球度较好。
《沉积岩与沉积相》实验教学大纲
《沉积岩与沉积相》实验教学大纲一、本课程实验的基本理论和目的本课程实验的基本理论包括碎屑岩的成分、结构、构造,沉积岩、碎屑岩的分类与命名。
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在手标本下认识常见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在偏光显微镜下能识别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正确定名,对沉积物(岩)的沉积后变化有一定认识。
初步掌握沉积岩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本课程实验的基本要求1.掌握粒度分析的参数及其在区分沉积环境的应用;2.掌握主要沉积岩的构造;3.通过观察,认识和区别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的特征;4.通过观察,认识和区别内碎屑灰岩和鲕粒灰岩的特征;5.通过综合分析,掌握河流相及陆相沉积特征及鉴别标志。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内容和学时分配实验一粒度参数及其在区分沉积环境中的应用(2课时)(一)预习内容1、粒度资料图解2、粒度分析资料的应用(二)目的要求1.利用筛析结果,掌握直方图、概率曲线和累积曲线的绘制2.掌握不同沉积环境下粒度曲线的特点(三)观察内容1.绘制直方图、概率曲线和累积曲线(1)统计颗粒直径(2)计算不同颗粒的重量百分比和累积重量百分比(3)绘制曲线2. 粒度曲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特征(1)根据上述绘制曲线,分析所属沉积环境;(2)对比分析不同环境的粒度特征实验二沉积岩的构造和颜色的观察和描述(2课时)(一)预习内容1、沉积构造的分类、类型以及各种构造的主要特征。
2、原生色与次生色的概念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二)目的要求1.观察沉积岩的基本构造形态,掌握各种构造的主要特征,注意联系其成因进行环境分析。
2.观察沉积岩的颜色,注意原生色和次生色的区别,联系其成因分析沉积岩形成时的古气候条件及氧化还原环境。
(三)观察内容1.构造标本(1)层理:①水平层理②波状层理③交错层理(2)层面构造①波痕②干裂③雨痕④石盐假晶⑤槽模和沟模(3)生物成因构造①虫孔及虫迹②植物根须(4)同生变形构造①揉皱层理②重荷模(5)化学成因构造①结核②缝合线③叠锥④假层理(韵环)2. 颜色标本①原生色②次生色实验三石英砂岩的镜下观察与描述(2课时)(一)预习内容石英砂岩的成分、分类、结构及构造特征。
实验报告《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_0932文档
2020实验报告《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_0932文档EDUCATION WORD实验报告《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_0932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一、实习要求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实习内容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
(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晶粒结构:粒屑结构: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一、实习要求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
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笔记
《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研究意义1. 资源勘探- 油气资源:沉积岩是油气资源的主要储集岩,了解沉积相有助于预测油气藏的分布。
- 煤炭资源:沉积环境控制了煤炭的形成与分布,研究沉积相有助于煤炭资源的勘查。
- 金属与非金属矿产:沉积岩中蕴含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沉积相研究有助于矿产的发现。
2. 地质环境与灾害防治- 识别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沉积岩的性质和分布有关。
- 环境保护:沉积岩与沉积相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污染物在地表环境中的迁移和沉积规律。
3. 地质历史与生物演化- 地层对比:沉积岩的研究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 生物演化:沉积岩中的化石记录了生物的演化历史。
第二章: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一、沉积岩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沉积岩,也称为沉积物岩,是由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的沉积物,或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在地球表面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2. 分类沉积岩可以根据其成因和主要成分分为以下几类:- 碎屑沉积岩:由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砂岩、砾岩、粉砂岩等。
- 化学沉积岩: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等。
- 生物沉积岩:由生物遗体或生物活动形成的岩石,如泥灰岩、贝壳岩、煤等。
- 有机质沉积岩:主要由有机物质组成的岩石,如油页岩、泥炭等。
二、沉积岩的组成1. 碎屑物质- 砾石:直径大于2mm的颗粒,常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
- 砂粒:直径在0.0625mm至2mm之间的颗粒,成分多样,以石英和长石为主。
- 粉砂:直径在0.0039mm至0.0625mm之间的颗粒,成分与砂粒相似。
- 粘土:直径小于0.0039mm的颗粒,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如高岭石、蒙脱石等。
2. 化学物质- 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是石灰岩和白云岩的主要成分。
- 硫酸盐矿物:如石膏、硬石膏,常见于蒸发岩中。
- 磷酸盐矿物:如磷灰石,是磷块岩的主要成分。
沉积岩与沉积相
论述三角洲沉积的鉴别标志及其与油气关系(1)岩石类型:以砂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在三角洲平原沉积中常见有暗色有机质沉积,如泥炭、薄煤层等,无或极少砾岩和化学岩,碎屑岩的成分、结构成熟度较河流相高。
(2)粒度分布特征:三角洲由陆向海方向,砂岩中的碎屑粒度和分选有变细变好的总趋势,在C-M图上,三角洲前缘具有QR和RS段,并以RS段最发育。
在概率图上,远砂坝沉积的粒度分布主要由细粒的单一悬浮总体组成,河口坝沉积有三个次总体发育,以跳跃总体为主,分选好,其它两个总体含量少,分选差。
(3)沉积构造:层理类型复杂多样,河流、海洋波浪、潮汐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同时发育,如砂岩中和粉砂岩中见流水波痕,浪成波痕,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泥岩中发育水平层理,此外还发育有波状、透镜状层理、包卷层理、冲刷-充填构造、变形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等。
(4)生物化石:海陆混生,原地生长的主要为广盐性生物,如瓣腮类、腹足类,介形虫等,异地搬运埋藏的主要为河流带来的陆生动植物碎片,在一个完整的三角洲垂向层序中海生生物化石多出现于层序的下部,向上逐渐减少,但陆生生物化石向上增多,甚至在顶部出现沼泽植物堆积而成的泥炭或煤层。
(5)沉积层序:垂向上出现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在层序顶部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沉积为下粗上细的正旋回,它反映三角洲在横向上的相序递变。
其与河流相沉积的间断性正旋回有显著的不同。
(6)砂体形态:在平面上呈朵状或指状,垂直或斜交海岸分布,剖面上呈发散的扫帚状,向前三角洲方向插入泥质沉积之中,与前三角洲泥呈齿状交叉。
与油气关系:世界上许多油气田与三角洲相有关,其中有不少是大型和特大型油气田。
如科威特的布尔干油田和委内瑞拉马拉开波盆地玻利瓦尔沿岸油田,可采储量分别为94亿t和42亿t,为世界第2和第3特大型油田前三角洲亚相是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的相带。
三角洲前缘亚相是储集条件有利的相带。
圈闭条件好:滚动背斜、岩性圈闭、地层圈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类型:细砂岩
沉积构造类型:浪成波痕
构造特征:峰尖谷圆,波长5cm波高1cm,波痕指数5,不对称指数1,波峰有被削蚀的痕迹,波谷叠生次级对称波痕。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Fr≥1较高能环境中,多向水流搬运波浪振荡沙质沉积物而成对称浪成波痕,被后期波浪改造。
6、冲刷面
岩石类型:底部粘土岩,上部粗砂岩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Fr≥1较高能环境中,多向水流搬运沙质沉积物侧向加积而成。
4、递变层理(浊积岩)
岩石类型:细砾岩--粗砂岩
沉积构造类型:递变层理(粒序层理)
构造特征:颗粒的粒度由底到顶,粒度由粗变细垂向递变,层面基本平行,内部除粒度递变外,没有任何纹层,底部有冲刷面。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重力流环境中的快速沉积,浊积岩的特征性层理
4.分析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对流动成因的构造要指出古水流方向
三、实验器材
标本:硅藻土中发育的水平层理
细砂岩中的平行层理
楔状交错层理
递变层理(浊积岩)
浪成波痕(对称波痕)
冲刷面
爬行迹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观察分析以下标本:
硅藻土中发育的水平层理
细砂岩中的平行层理
楔状交错层理
递变层理(浊积岩)
浪成波痕(对称波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沉积岩与沉积相
实验名称:沉积构造
实验形式:在线模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场实践
提交形式:提交书面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年级专业层次:网络18春石油工程(钻井)专升本
学习中心:东营直属学习中心
提交时间:2019年06月12日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和描述常见沉积构造的方法和内容
备注:该报告纳入考核,占总评成绩的10%。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低能静水环境中细粒沉积物垂向加积而成。
2、细砂岩中的平行层理
岩石类型:细砂岩
沉积构造类型:平行层理
构造特征:由颜色变化显示的纹层平直且相互平行,厚度<1cm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Fr≥1较高能环境中沙质沉积物侧向加积而成。
3、楔状交错层理
岩石类型:细砂岩
沉积构造类型:交错层理
构造特征:主要由粒度和颜色变化显示的纹层平直,与层系界面斜交,层系界面平直,厚度呈楔形变化,相邻层系纹层倾向可不一致。
冲刷面
爬行迹
画出素描图,并分析其成因。具体内容如下:
1.岩石类型。
2.沉积构造类型。
3.构造形态、要素,并画出素描图。
4.分析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对流动成因的构造要指出古水流方向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硅藻土中发育的水平层理
岩石类型:富含硅藻碎屑的粘土岩
沉积构造类型:水平层理
构造特征:由颜色不同的纹层平直且相互平行,厚度<1mm
2.掌握常见沉积构造的特征及其识别标志
3.学会分析常见沉积构造的形成过程
4.学会并掌握利用沉积构造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的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原理
实验要求:选择其中四种层理、两种层面构造和其它若干构造,观察标本,画出素描图,并分析其成因。具体内容如下:
1.岩石类型。
2.沉积构造类型。
3.构造形态、要素,并画出素描图。
沉积构造类型:冲刷面
构造特征:砂泥岩之间起伏不平的不规则侵蚀面(凹坑)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流动介质流速突然增大,侵蚀下伏疏松沉积物而成
7、爬行迹
岩石类型:泥质粉砂岩
沉积构造类型:爬行迹
构造特征:粉砂淤泥质沉积物表面内部的弯曲带状痕迹,有分叉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由生物沿松软粉砂淤泥质沉积物表面内部爬行而形成的,代表较低能的暴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