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

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与管理机制。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

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的需要,以及对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需要和人身安全、劳动、就业保障等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对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的需要与认可。

自我实现的需求:人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包括对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人的风格。

生态优化原则: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和营造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

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共享: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

公众参与包括1)居民参与社区管理 2)社区发展决策3)社会后续建设4)社区信息交流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想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和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住宅街坊: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它公共建筑。

住宅群落: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应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是相对的。

居住密度: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服务半径: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各项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

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户内空间和归属于住户自已的户外平台、阳台和院子空间。

半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群落围合的、属于围合住宅院落的住宅居民的住宅院落空间,一般包括其中的绿地、场地、道路和车位等。

半公共空间:一般指若干住宅群落构筑的街坊、居住小区或居民外部空间,一般包括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的公共场地。

公共空间:一般指归属于城市空间的居住区或城市外部空间。

实况调查:对居民当前居住生活状况的调查

意向调查:居民对期望的居住环境的调查。

评价调查:居民对目前所居住的居住环境满意程度的调查。

访谈调查:一般具有确定的被调查对象和有针对性的询问内容,范围较小,内容一般需要访谈者解释。

观察调查:对事实进行真实的记录与描述,侧重于从调查者的角度去了解现状。

通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径,车路和街道。在规划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有着其最基本的交通功能。

空间的分隔: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空间尺度,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通过空间的扩散、延伸产生层次变化,扩大景深感。

公共建筑物:为居民公共生活和活动所需要的服务性设施住宅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必须保持的距离。

住宅间距:包括住宅前后(正面和背面)以及两侧(侧面)的距离

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周边布置:建筑没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

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有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

1)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

2)特征则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

主体是人以及人与环境的某种关系所体现出的意义,不同的人或事件对场所的占有可以使场所体现出不同的意义。场所不仅是一种空间,它的存在在于人们赋予这个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住宅区规划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住宅区物质空间环境的识别性方面可以考虑的要素有: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

邻里单位的理论又做了补充:在邻里单位的四周应有比较宽的绿化带和城市道路隔离;邻里单位周围的道路城市,道路交叉采用立体交叉;住宅类型应以1~2层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为主;除去公共设施外,还应有大量停车场;在住宅群中,应布置儿童游戏场(为不进幼儿园、托儿所的儿童使用的)和成年人活动场所

居住小区的特点:人口规模在5000~15000人,用地规模在12~35ha。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山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的公建配置比邻里单位更齐全(不只设小学,还设中学)。小区的内、外部道路系统要明确区分。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常见形式(与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大小、规模有关)

1. 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区――邻里单位――街坊――住宅群

2. 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群

3. 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区――街坊――住宅群(中等城市)

4. 城市生活居住区――小区(或街坊)――住宅群(小城市)

5. 城市生活居住区――住宅群(更小的城市)

公共建筑物规划的一般原则:合理的服务半径;合理的规模;注意道路交通的影响;应布置在交通便利的地段;公建应与公共绿地相邻布置;应注意远近期结合

公建指标确定的依据及影响因素1)从百岁图和年龄构成上分析2)从市场的供求关系上分析3)从生活习惯上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