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
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
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引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我国德育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德育工作。
一、德育现状的问题
1. 德育教育理念薄弱
目前,德育教育还存在着功利、功利主义的倾向。德育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培养。学校和家长普遍过分追求学生的学科成绩,对德育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缺失。
2. 德育课程与实际脱节
当前,德育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德育课程的内容普遍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元素。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对于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德育课程变成了形式主义,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是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德育教师普遍缺乏全面的人文素养和德育理论知识,无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学。与此同时,德育教师的岗位待遇和发展空间有限,吸引力不高,导致选聘和留任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加强德育教育理念的引导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德育教育理念的引导,明确德育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学校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将德育成绩纳入学生考核和评价体系,提高德育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
2. 更新德育课程内容
应当更新德育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验式教学。引入现代化思维、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内容,使德育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加强德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德育贯穿在各个学科中。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德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学校德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德育工作的随意性和单一性
学校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德育工作却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单一性,很难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对此,学校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教师德育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德育教育。
2.建立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开展德育专题教育、德
育实践活动等形式,以及德育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从而形成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
二、家庭教育的不足
学生的素质教育除了在学校里进行,家庭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而现实中,一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家校合作,促进教育模式的共同建构。学校应该与家长加强沟通,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回应,保证教育活动的共同互动和参与。
2.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帮助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德育工作的目标、标准和实现途径,从而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和考核一直是一个问题。目前许多学校德育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的道德标准和学业成绩之上,存在因素单一、评价片面的问题。
1.建立全面的考核系统,除了道德规范和学业成绩之外,还应该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从多个层面全面评估学生成长情况。
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引言
德育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全面发展。然而,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本文将分析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角色理解不到位
德育工作中,教师是关键的推动者和引导者。然而,一些教师对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理解不到位。他们将德育工作仅仅视为课堂上传授道德知识和简单的行为规范,而忽略了对学生德育的全面培养。这种狭隘的理解导致了德育工作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2.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脱节
在一些学校中,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脱节,形成了教育“二元分割”的现象。德育课程被单独安排,与其他学科教学毫无联系。这使得学生很难将学到的道德知识和规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缺乏整体性的德育教育。
3.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对德育活动缺乏兴趣和参与度。一部分学生认为德育工作是枯燥无味的,没有实际意义,缺乏吸引力。这也可能是因为学校仅仅注重德育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4.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
德育工作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却缺少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具体的行为锻炼和实践经验,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导致了德育工作的空泛性和纸上谈兵的现象。
三、改进德育工作的建议
1.加强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德育理念与方法的培训和研讨,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深入理解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自身在其中的角色。只有教师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才能推动德育工作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道德情感教育:高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基于高校德育调查的反思
重要性有较清晰的认识。当被 问及 “ 你认为道德修养水
平与 一个人最终成就之间的关系如何?” 选择 “ 时, 完全 决定了个人最终成就”、 在比较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个人 “
最 终成 就”、 在一 定程度 上影 响 了个人 最终成 就 ”、 对 “ “ 个 人最终 成就 只产 生很小 的影 响”、 与个人最 终成 就无 “
是, 调查结果令人担忧。除 7. %的同学显示有很强的 38 0
代大学生道德现状 , 从道德认知 、 道德情感 、 道德意志、 道
收稿 日期 :06 0 — 6 2 0 —4 1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增强大学德育教
学过程实效的研究 》( 4 G - 9 成果之一 0 - J 18) 作者简介: 王贵喜 ( 9 4 ,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讲 17 -) 男, 师, 士研究生; 博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9 4 2 0 ) 5 0 7 - 3 l7 - 79( 0 6 0 - 0 6 0
德认知教 育阶段 , 不能使大学 生的道 德认知进一步 内化为道德情感, 并提 出高校德育的出路是从道德认知教育转变
为道德情感教育。
关键词 : 高校德 育; 道德认知教育; 道德情感教育
第5 期
中 图分 类 号 : 4 0 G 1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的重任 , 其重要 目 的之一就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 我国政府
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人格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将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一、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现代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不同家庭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
影响差异巨大。这导致学校难以确定一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统一价值观念,并有效地将其灌输给学生们。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倡导尊重与包容。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或讨论班,
引导学生认识到多样性的存在并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同时,教师应该成为榜样,展示积极向上、包容开放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多元化挑战。
二、家庭背景对德育工作造成的干扰
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和教育
观念的差异会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有时候,家长们可能不具备足够的教育知识,或者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无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与沟通。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庭教育。组织家长培训班、开展亲
子活动、设立家访制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建立家校联系群,在线平台上分享教育经验,并提供交流机会。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德育难以衡量
传统的学业评价更注重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而德育评价则相对模糊而缺乏有
效性。目前普遍存在着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准确衡量和评估德育成果。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首先,要明确德育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将其制定为可量化和可操作的指标。其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如观察记录、自我评估、同伴评价、案例分析等,来全面了解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表现。最后,在评价机制中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四、缺乏专业化德育师资
德育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及应对措施
德育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及应对措施
德育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及应对措施
2023年,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摩擦愈加频繁,德育工作变得更为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德育工作者们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这篇文章将探讨德育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一、德育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1. 教育资源不均衡:在一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学生的教育机会受限。由此,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限,也很难从中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者们很难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
2. 学生思想观念单一:教育因地制宜,但是在一些地方,学生的思想观念单一,不愿意接受变化和创新的思想。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者可能会遇到困难,使得现有教育模式难以向学生和家长推广。
3. 教师素质不高:教师是教育的基础,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水平较低,导致教师素质不高,甚至存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这对于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社会价值观混乱: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化也将愈加突显。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这些问题并及时加以处理,以保持良好的德育教育状态。
二、应对措施
1. 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人均教育资源投入不够,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教育的需求。政府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多彩的德育教育。另外,在教育上应该注重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创造出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
2. 推广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教育部门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研发,包括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和补助等方面,以使新的德育教育理念更好地落地。
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凡 的成就 , 生产 力迅速 发 展 , 人们 主观 上认 为 凭借 科学 技
术 可 以解 决 当前 客观 世 界 所 面 临 的 各 种 问题 , 视 对 主 观 轻
世界 的改造 , 忽视 了道德 教育 的作用 。人 们思想 意识 上的 功利化倾 向已经影 响到了高校 校 园, 高校 已成 为为社 会培
第2 6卷 第 1期
21 0 2年 2月
河南财政税务 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 fHe a o lg fF n n e& T x t n o r a n n C l e o i a c o e a ai o
Vo . 6 No 1 12 . . Fb 2 1 e.0 2
第三 , 社会 的多元 化 。现 代社 会 呈 现 出经济 成 分 、 社
会组织 以及利 益关 系 多样化 的特征 , 一个 多 种文 化 、 是 多 种思潮并存 的多元 化的社会 。在市 场经济 条件下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个人 意
识被人们追捧 、 奉行 , 强调 个人 需求 和个人愿 望 , 个人利 益
养、 提供掌握各种 专业 知识 的劳动 力 的场所 , 忽视 了对 大
学 生 的道 德 教育 。
值 的能力 , 精神上陷入痛苦与 空虚 的泥沼。 第二, 高校德育 目标定 位与学 生主 体的 内在需求 出现 偏差 。高校德 育的 目的是挖 掘大学 生的创造 潜能 , 大学 为
高校德育的困境及思考
礼 、 到 净 化 , 而 成 为 净 化 社 会 的 洗 涤 校的 德育在 很大 程度 上也 沿袭 着 中学的德 育 得 进 剂 、 造社会 的生力军 。 改 模式 。 但 遗憾 的是 , 实高 校德 育过 程 更 多体 现 德 育要 走 出这怪 圈 , 就应 从 伟 大教 育 家 德 现在外化特 征 , 入规 范 、 则 , 注 规 是一种扭 曲的 陶行知给 自己取名字这 段佳话 中得到启示 : 道德教育。 正如鲁洁教授所言“ 人类长期经历 了 育应使 学生 在现 实的 情景而 非模 拟 的情景 中 种道德异化的历史 。 在这段历史中 , 道德变成 接 受教 育 , 生 内心 冲突 , 而主 动地 改变 自 产 从 这样 的德育才 会真正 的刻骨铭 心。 束缚、 限制乃至反对人发展的工具 , 变成消解独 己 , 立个体存在 的手段 。 它通过控 制人的精神 而扼 杀人的独立性 和进取 心 , 否定人 积极干预 社会 3结语 生活的意 向和能力。 在中国。 这种吃人道德异化 德育 在人 才培 养 中的积 极作 用和 不能替 的历史 尤为漫 长 , 延至今 还处 处存 在 。[ 绵 ”1 4 这 代性 , 应真正成为共识 , 特别是在 民办高校 中得 种“ 外化” 说教 , 的 反过 来又易诱 使受教 育者 产 到有力的不打折扣的执行 ; 同时 , 育中充分发 德 生 对立情绪 。 一种很好 的“ 心灵鸡 汤” 却似乎 变 挥学 生的主体 作用 , 把学 生作为 “ 正人” 真 来培 了味 。 养其基本素质 , 完善其人格 , 使这种 “ 外化” 的说 2 2高校德 育之 出路 、 . 教成变学生的 内在需要 , 德育之 目 的方能实现 。 针 对 在传 统 德 育过程 中的 “ 化 ” 异 现 高校德育才有希望 、 才有可能走 出尴尬的境地 , 象, 高校德育应该实行理性 回归, 育过程 中应 获得新生 。 德 重视并 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 体作用 , 德育 中实 在 这 才 是 学 生 之 幸 甚 , 校 之 幸 甚 , 会 学 社 施素质教 育, 使道德 成为学 生内在需要。 素质” 之幸甚 , “ 国家之幸 甚 。 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为“ 事物本来 的性 质, 基 本成分” 道德素 质即为 人之 “ 。 德性 ” “ 、人之所 以 参考 文献 为人” 的基本特性 。 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的发 [ 1 】张斌 贤 . 教育发 展和社 会主 义和谐 社会 建 展有三方面 : 人作为类的存在物 、 社会存在物和 设的 关系 [ . 等教 育研 究 , 0 5 1 ) J高 ] 20 (2 . 个体存在物的发展 , 或者说是人的类特征 、 社会 []杜 萍 . 2 德育 工 作细微 品性 刍议【] 育研 J. 教 特征和 个性特 征的发展 。 究 ,05 1 . 2 0 (0) 因此 , 育 过程 首 先应 培 养 学 生 作为 人 [] 德 3 鲁洁 转型期 中 国道 德教育面 临的选择[ _ J 】 之类特征和 个性特征 方面的能 力。 比如生 存能 高等教 育研究 ,0 0 5 . 20( ) 力、 环境适 应能力 、 理调节能 力等等 。 心 美国纳 []郑 永 廷 . 小平 理论和 “ 个代 表” 要思 4 邓 三 重 尔逊 中学大 门前立 着两 尊 苏格兰 黑色 大理 石 想概论 [ . 三产业 ,0 4 3 . J 第 】 20,1 雕塑, 左边 的是 一只苍鹰 , 右边的是 一 匹奔马 , [ 5 】张 小磊 . 大学 新生心 理承 受力 弱不适应 生 但这 绝不代表 鹏程万里和 马到成 功。 鹰是一 只 活跳 楼 自杀 . 羊 网 , 金 羊城 晚 报 , 0 5 9 20 , , 死鹰 , 马是一 匹被剥 了皮的马 。 它要告诉给全体 l 3. 学生 的是 仅有 远大 理想 和过 硬本领 而 没有生 [ 陈秉 公 . 6 】 以人为本 的德 育本体论解读 [ . J 教 】 存技能 或者不能 很好地适应 环境 , 前途就会 其 育研 究 , 0 51 ) 2 0 (2 . 像 这 只鹰 或这 匹马 一样 。 其 实 在 实 际教 育 教学 过 程 中 , 乏这 些 缺 基本能 力的学生不在 少数 。 学新生群 体表现 大 得尤为突 出 ,有近 四成的学生具 有此症状 , “ 而 此类能 力不足进而会 引发诸如 焦虑 、 适应综 合 症 、 际 关 系 敏 感 等 心 理 问 题 ” ㈣ 人 。 其 次 , 育 过程 应 注 重 培养 学 生的 社 会 德 性 特征方面 的能 力。 方面能 力的获得表现 为 这 在 德育过 程 中 “ 过持 续的法 律人 格 、 通 政治 人 格、 道德 人格 、 智能 人格 、 心理 人格 、 审美人格等 的 培养 , 到培养完 善人格的 目标 。 达 ” 再次 , 育过 程 力 求做 到 引起 学 生 的 内 德 心冲突 。 传统德 育走入 了一个怪 圈 : 阶段的 中学 德 育是一种应试教 育, 围绕着 高考指挥棒转 , 最 终培 养出来的学 生成 了“ 准化 的考生”学生 标 , 的主见 、 创造性都消磨殆尽 。 大学生对思想道德 教 育 亦 抱 着 一 种 “ 骨 铭心 ” 成 见 。 高 刻 的 而
德育工作中常见的困惑及解决方法
德育工作中常见的困惑及解决方法
德育工作虽然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常常会遇到许多困惑。尤其是在未来的2023年,面对新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理念,优秀的德育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本文将从德育工作中的困惑出发,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并探讨其背后的内在原因。
一、学生关注度低
现象:在学校的德育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太关注老师的讲解,甚至在使用手机、看小说等行为,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原因:一方面,现在很多学生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十分旺盛,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另一方面,现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学生的必需品,很难避免对课堂的干扰。
解决方法:在课堂上运用互动教学的方式,比如提问环节、集体讨论、小组活动等,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同时,加强家校合作,与学生家长联手,共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而慢慢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师能力不足
现象:有些德育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水平不足,往往只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缺乏教育引导。
原因:一方面,德育课程的特殊性,需要老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往往把德育当成次要的工作,没有给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课程设计不合理和缺乏培训。
解决方法:针对老师的问题,学校应该开展定期的德育教育培训,让老师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同时,增强老师们的教学技能,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生动形象的比喻等,从而使课程不仅仅是为了灌输知识,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看法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看法
一、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德育不仅
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还有助于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然而,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寻找解决办法。
二、德育存在的问题
1. 教育内容单一化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德育往往只是教育的一个边角,主要的教学内容仍然以
学科知识为主。这种单一化的教育使得学生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道德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成为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2. 德育课程缺失
在一些学校中,德育课程并不是优先考虑的课程,往往只是在零散的时间里被
安排。这导致了德育课程的内容不够充实和系统,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养。
3. 德育方式单一
传统的德育方式多以道德讲座、道德故事以及道德规范为主,学生容易产生审
美疲劳,对德育课程缺乏兴趣和参与度。德育需要全面的教育方式,例如通过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实际行动,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实践道德行为。
4. 道德模范缺失
在社会上,道德模范的形象和崇尚奉献精神的价值观正在逐渐淡化。这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具体的榜样来学习。找回道德模范的重要性,激励学生为之努力,也是当前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德育的解决办法
1. 整合德育资源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合作,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强大的德育网络。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讲座和活动。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加强沟通,形成联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探析
观, 而不去顾及其合理与否。
1 教 育 引导 方 面 . 3
高校德育中的重智 主义主张大学生德性 的形成 有其智力 上
的根源 , 要依赖智力 、 理性 的支撑 。这样一来 , 高校德育实际上变 成 了知识的传授 、 理论的灌输与真诚的劝导 , 而忽视 了大学生 从 的道德情感 、 德意志 、 道 道德习惯 的培养 , 忽视 了学生道德学 习
元文化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大学 生产生重要影 响 ,使部 分人 削弱
民族意识 , 淡忘国家观念 , 失去对传统 的认 同。二是科 学技 术迅
速发 展 。科 学技 术 取 得 了 日新 月 异 的 成 就 , 产力 得 到 了长 足 发 生
己的价值观念来指导 自己的行 为。而大学 生由于社 会阅历和 自
及利益关系多样化。我国坚持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 同时发展个
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各种具有专 门职能 的组织 机构不断涌现 , 利益关系也呈现出多样性 的特征 。生活方式 、 个
的主体性 ,似乎大学生 只要接受 了所学到 的道德知识就不会 出
现道德问题 。实际上 , 大学生知行背离的现象普遍存在。 2 高校德育困境的出路
这是提高高校德育效力必不可少 的前提条件 。一是要实实 在在地重视道德 和高校德育 , 不能 只宣传而不落 实 , 亲法制而远 道德 , 重功利而轻道义 , 应该充分认识和肯定高校德育 的地位和 作用 。 二是要将道德素质作为人才使用 的重要条件。 虽然我国一 直力倡 “ 德才兼备” 的人才模式 , 而 , 然 许多单位选用人才时往往
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教育也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来说,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道德风气的恶化是学校德育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和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这种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和缺失会
对学校德育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学校德育的难度加大,难以做到从源头上发挥作
用。
其次,学生心态的变化也是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之一。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个人利益需
求的增加,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往往追求眼前的利益和快乐,缺乏长远的生活安排和发展计划。这种心态的变化不仅对学
生的个人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学校德育产生了挑战。
第三,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是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
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基础。然而,现在很多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存在诸多问题,这就给学
校德育教育带来重重困难。比如,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自我修养
的能力;有的家长太过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使得孩子缺乏创造性
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挑战,学校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下面
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就需要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
方案和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德育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实用性和多样性,才能
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要求。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凤台县2013年德育论文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凤台四中曹清平
中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延续的教育都是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
德育的管理。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
体功能,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研究。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
一、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领导和教师,多年来对学校德育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取得了一些成绩,创造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的年
龄特点及思想特点不相适应,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思想素质方面:不少学生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在处理个人与
集体关系时显现极为强烈的个人主义;对待财物时,显示享乐主义倾向和拜金主义倾向;对
待劳动时,偏重就轻,显示好逸恶劳的不良倾向。讲奉献少,讲索取多,关怀他人少,关心
自己多;注重精神陶冶少,讲究物质享受多。道德素质方面:缺乏足够的家庭美德、社会公
德和做学生的基本道德。少爷型、公主型的学生已不少见,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父母的劳动不珍惜,对老人不尊重。在社会公共场所,不爱护公共财物,妨碍他人工作和
休息。在学校表里不一,有老师、无老师在场不一样,视读书为苦差,视老师为敌人,只要
自由,不要纪律。
二、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成为学生不良行为的诱因。
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却相滞后。各种思潮和价值观泛滥,黄、赌、毒的死灰复燃,极大地污染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各种媒体——包括影视、网络、报刊、书
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
决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着一
些问题,诸如德育目标的理想化、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德育方法的机械化等,解决这些问题应诸优化德育过程,提高“两课”德育的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立体教育网及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1.追求享受,拜金主义严重
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
乐主义。大学就像一个浓缩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同样冲击着大学校园。面对现实环境,不少大学生受功利至上价值观及拜会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在道德上、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认为“理想理想,
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些功利主义价值观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发生动摇,在道德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一旦精神防线被击垮,理想的天平发生倾斜,便会做出错误的道德行为选择。
2.个人本位,功利主义滋长
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他们越来越多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注重自我、注重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意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于是,合理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现实主义”引起对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疏离;大学生的功利意识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价值取向的“庸俗化”和“功利化”: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汪明虎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第04期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德育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学校德育是以人为目的,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而发展人的。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德育工作位置摆放不准确,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部分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思路不清晰,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在升学和应试压力下,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目前,我国在评判和选拔人才上侧重于文化和专业才能的考核,导致中小学教育中的“分数至上”,以至于“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或不要”,长此以往,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疲软和低效。
2.德育工作方法简单,内容单一
部分学校德育课的开展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及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过于单一,效果也不理想,德育工作缺少必要的活动载体和阵地。很多德育工作重形式、走过场,教师讲授的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少,很多形式并非是学生所需要的。一些教师甚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机械性、形式化地给学生强行灌输一些理念,流于形式。
3.德育内容滞后,实效性不强
由于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联系,内容稍显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在对学生的德育引导中,也不能有机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和青少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只重目标不重内容,使德育缺乏实效性。
大学德育的困境与出路
长春教育学 院学报
J u n lo h n cu d c t o n t t t o r a f C a g h n E u a i n I s i u e
J 1 2 1 u.01
V 1 2 N . o.7 o7
大学德 育的 困境 与 出路
一
大 学 德育 的现 状
( ) 社会 因素 一
德育在我国历史悠久 ,中国人文历史文化传统中信仰的特点 德 育作 为高等 教 育的重 要组成 部分 ,取得 了一定 的成 果 。 是重 实利 ,而现实的德育重禁欲 ,两者 一个在当下一个在彼 岸 , 如 ,德 育作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内容逐步丰 富和完善 ,教育 传统 与现实缺乏有效的结合点。此外 ,随 着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 , 手段由单一性 向多样性转变 , 功能上也由继承教化 向创新 引导转 世界越来越呈现一体化的趋势 ,政治多元化 、社会信息化步伐越 变等。但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 来越快。国外 的一些价值观念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本 身所衍生 的 2 1 年 初春 ,有关北 大的一则新闻在坊 间引发 热议 。新 闻 些观念冲击着人们的头脑 ,不断改变人们的利益取 向和 生活方 01 概 要如下 :今年 5月以后 ,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 “ 重点 式 ,进 而波及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 。一些不 良思 想 ,如个 人主 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 ,包括学业 困难 、思想偏激等十类学 义 、拜金 主义 、享乐主义 、实用主 义等侵蚀 着 当代 大学 生的思 生被纳入会商制度 。这则新 闻中将 “ 思想偏激 ”的学生纳入会 商 想 , 甚至改变着他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导致在一些青 制度 ,反映了我们教 育的一个共性。总是雕 刻一个看似完美的模 年学生中出现 了讲功利、图实惠的学习观和就业 观,只注重吃喝 子,将学生盛入 , 使其成为一个看似完美的铸件,稍有差池便重 玩乐、以追求高消费为时尚 ,对理 想毫无追 求等现象 。 新装填 、重新 浇铸 ,而往往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 。 ( ) 家庭 环 境 的 变化 二 这只是管 窥一豹 ,德育还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德育 目 标或 大学生尽管在年龄上已经成年 , 但是还没有完全独立,对家 过于统一或过 于理 想化 , 往往难以落到实处 ; 学校教育重视智 育 庭仍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因此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轻视德育 , “ 使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成为 名不副实的 口号;大 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我国经济社会 的迅猛发展 ,给家庭环境带来 ’ 中小学德育缺乏有效衔接 ,脱离生活实际 , 落后而陈旧 ,干篇一 积极影响 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消极 的影 响。如重视家庭的观念 律 ,直接导致学生不愿被动接受 ; 德育工作者数量不足 、质量不 遭到冲击 ,家庭成 员之 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扭 曲,父母对于子女不 高 、队伍不稳 , 德育教育方法单一 、教育手段落后 ; 育教育停 切实际的高期望 、严要求使得整个 家庭充满紧张 、忙碌 的气氛 , 德 留 知识层面 ,缺乏必要的实践 ;作为高校德育主渠道之一的思 昔 日 在 温馨的氛围演变为不和谐 ,影 响了青年做人处世 、 处理 同他 想政治理 论课存在着老师不重视 、学生不欢迎的情况等。 人、同社会各种关系的能力的形成。此外,很多家长认为德育只 ( ) 学 生思 想 道 德 现状 二 是学校的责任 ,与家庭毫无关联 ,这些使得家庭环境应有的德育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主流是积极 、健康 、向上 的。他们 功能难以发挥 , 约了德育实效的提高 。 制 ( ) 学校 教 育 的 不足 三 热爱党 、热爱 祖国 、热 爱社 会主义 , 决拥护党 的路 线方 针政 坚 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 德育是与青年的成长相伴随的。德育是一个从小学到中学再 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 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 到大学的一以贯之的过程 。中小学德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 中的关 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 目 标充满信心。然而 , 这是一个矛盾的年 键 ,这一阶段 , 学生思想的可塑性强 ,将初步形成 自身的道德 认 代 ,一个彷徨的年代 , 一个没有方向感 的年代……这并不是危言 知和道德 取向。当前我国德育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镶嵌式的、难于分割离析的关系体特征恰恰是素质教育评价的难点。
教学评价在外语教学这个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语教学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外语评价的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已经远远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扭转以分数论成绩,以升学论英雄的现象,必须有一套新的评估标准,即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4],把各种素质要求都提到必要的高度。这样,才能逐步扭转舆论的压力和传统思维定势,才能落实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参考文献:
[1]
广州市教委.学习资料第二辑.素质教育.
[2]胡兴文.英语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2006.
[3]
黄宪.积极发挥教研部门在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08.
[4]柳斌.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2008.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东圃中学。
(责任编辑:黄雷)
○付官火
对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
摘
要: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处境尴尬,效率较低,
关键原因在于我们的德育走入怪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道德教育流于说教,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因此高校德育应理性回归,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基本素质,在现实情景下使学生产生心理冲突,使道德教育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高校德育方能发挥其现实效应。
关键词:德育;道德异化;道德素质;内心冲突
.
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并正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模式。
一般认为高校德育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性色彩,定位于培养为谁服务的人才基础之
上,但其功能远非如此,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德育更应“促进人的意识的觉醒和精神的提高”[1]。
一、高校德育的尴尬处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和国家教育部都非常重视高校的德育工作,结合新形势、新变化,制定了关于加强高校德育,实施新的高校德育课程的“05方案”,整合了原“98方案”,但高校的德育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是低效的。学生不买帐,情绪抵触,逃课等现象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与比较多的大学生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德育模式及因此而养成的德育学习习惯或对德育所形成的成见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个阶段的德育“在分数和升学率面前,不过是一种陪衬和摆设”[2]。而高校的德育工作又流于“形式化、空泛化、简单化”[2],流于道德说教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实质即忽视德育中的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忽视德育中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这必然导致恶性循环。升入到高校阶段,学生就更加抵触政治思想道德这类课
○○○○○○○○○○○○○○○○○○○○○○○○○○○○○○○○○○○○○○○○○
程,高校德育的低效就不难理解了。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可在教育实践中,大学中的德育课程被作为教育主体者的学生认为是一种负担、一种多余,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同时,作为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的高校德育,在有些公办高校、特别是在民办高校有一种被边缘化的倾向。高校德育类课程都是大班上课,少则一百多人,多则达200余人,这样的教学效果,对于大多数的高校政治课老师特别是民办高校的老师都是很难把握的。教与学是脱离的,为了保证到课率,老师只有靠点名这一最原始的招数了,老师与学生都倍感无奈。
不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德育会走向绝境!这不是危言耸听。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就曾说过:“我们只培养学生的头脑,而不培养学生的心灵,就等于给社会培养出了一个麻烦”。现在的大学生5年、10年、20年后就会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好坏,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未来的成败!
二、高校德育的出路
(一)正确认识德育过程及实质
德育过程具有教育过程的普遍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有机地结合。教与学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德育过程更应很好地贯彻这一普遍规律。应很好地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化性起伪”。德育是一种内化过程,其本质就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过程,即不断社会化并最终成为社会人,养成“德性”的基本素质的过程。
但遗憾的是,现实高校德育过程更多体现在外化特征,注入规范、规则,是一种扭曲的道德教育。正如鲁洁教授所言“人类长期经历了一种道德异化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道德变成束缚、限制乃至反对人发展的工具,变成消解独立个体存在的手段。它通过控制人的精神而扼杀人的独立性和进取心,否定人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意向和能力。在中国,这种吃人道德异化的历史尤为漫长,绵延至今还处处存在。”[3]
而现在更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那种可以通过“控制学生的精神”而达到德育目的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学校德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本就很苍白,有一个公式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现实,“5+2=0”,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社会教育,学校的德育就变成虚无了。
因此高校德育首先应该而且必须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真正使之成为大学生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健康成长、自我陶冶情操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
(二)高校德育之出路
针对在传统德育过程中的“异化”现象,高校德育应该实行理性回归,德育过程中应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德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使道德成为学生内在需要。“素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本来的性质、基本成分”。道德素质即为人之“德性”、“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的发展有三方面:人作为类的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个体存在物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类特征、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发展[4]。
因此,德育过程首先应培养学生作为人之类特征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能力。比如生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美国有一所古老的中学——
—纳尔逊中学大门前立着两尊苏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的是一只苍鹰,右边的是一匹奔马,但这绝不代表鹏程万里和马到成功。鹰是一只死鹰,马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它要告诉给全体学生的是仅有远大理想和过硬本领而没有生存技能、没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没有勤勤恳恳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前途就会像这只鹰或这匹马一样。
其实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这些基本能力的学生不在少数。大学新生群体表现得尤为突出,有近四成的学生具有此症状,而此类能力不足进而会引发诸如焦虑、适应综合症、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5]。
其次,德育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社会性特征方面的能力。这方面能力的获得表现为在德育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法律人格、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智能人格、心理人格、审美人格等的培养,达到培养完善人格的目标。”[6]
而这类人格的培养,需要在道德实践中去培养,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在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