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教育体制问题和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上。

教育体制的僵化和功利导向导致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困难,学生自身缺乏良好的道德素养也是德育工作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德育体系,加强师生互动,丰富德育内容等。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推动高校德育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前,高校德育的困境令人担忧,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校德育、困境、教育体制、学生素质、改进、德育体系、重要性、共同努力、发展。

1. 引言1.1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正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德育工作也在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教育体制问题和学生自身素质问题。

在教育体制方面,高校德育工作受到诸多限制和束缚,德育理念难以贯彻落实,德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德育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而在学生自身素质方面,部分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和责任感,道德观念淡薄,缺乏对于德育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为了应对当前高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探索改进之路。

建立完善的德育体系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需要加强对德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模式,倡导全员参与的德育理念。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改进和创新,共同努力推动高校德育的发展,才能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是当前高校教育领域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正文2.1 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一、教育资源不均衡。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各地高校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一些地区的高校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德育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

二、师资力量不足。

关于“学校德育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学校德育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学校德育教育”问题的思考
学校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塑造正确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它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的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育方法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学校德育教育的教材内容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

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强调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但这种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材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他们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材内容应该与时俱进,能够传达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灵活,创造个性化的培养方式。

德育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教育方法,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社会生活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

可以利用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德育教育,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学校德育教育也要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学校德育教育也需要与社会环境相协调,形成共同育人责任。

学校只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德育教育应该与家庭、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庭建立沟通渠道,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校也应该与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摘要】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德育内容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管理方式滞后。

针对这些问题,应相应采取丰富德育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性和更新管理方式等对策。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推动高校德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德育、问题意识、德育内容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管理方式滞后、丰富德育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性、更新管理方式、总结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高校德育在教育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生群体的日益多样化,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德育内容相对单一,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性,对道德教育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待提升。

高校的德育管理方式相对滞后,需要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和教育发展的现实。

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1.2 问题意识在当今社会,高校德育工作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

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学生健康成长。

德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和活力,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成长。

学生缺乏主动性,对德育工作缺乏参与度和积极性,导致德育工作形式僵化,效果不佳。

高校德育管理方式滞后,不能及时跟上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难以有效引导和管理学生行为。

这些问题表明,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亟待改进和完善,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来解决。

的凸显,成为了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关键。

2. 正文2.1 问题一:德育内容单一在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德育内容单一的问题。

学校德育面临困境与反思

学校德育面临困境与反思

学校德育面临困境与反思一、当代学校德育面临的社会与文化困境和挑战(一)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

“现代化”是我们国家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好愿景,从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便踏上了探索现代化的道路。

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征程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

当人们为现代化的成就骄傲自豪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代化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物质上的发达与精神上的贫瘠之间的不对等是我国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学校德育面临的重要难题。

历史上,我国的现代化都更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从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都忽视了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人们更关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活环境的改善、物质条件的提高,却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失去了道德、信仰、理想等等。

这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迫切危机,怎样通过德育重塑理想信念,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高度发展成为了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新媒体时代对学校德育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并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新媒体带给学校德育技术、思想上革新的同时,它的到来带给学校德育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一是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老师霸权”的模式,学生通过网络等平台可以获知更多知识或观点,从而对老师产生怀疑和质疑,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普遍的怀疑而导致的道德、信仰迷失。

二是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青少年尚未形成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被形形色色的信息所蒙骗诱导,导致道德沉沦、信仰缺失。

三是新媒体以它的新奇性、娱乐性吸引了众多学生沉迷于它,例如沉溺于网络游戏、微信聊天、网络直播等等,甚至因此荒废了学业。

(三)文化全球化带给学校德育的难题。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积极地投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外,也遭遇了一些难题。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困惑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困惑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困惑说起德育,谁不认为它是重要的呢?都知道是重要的,是“首位”,要放在重要的地位。

中共中央于1994年8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当时的国家教委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于1995年2月正式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

应该说,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加强,也取得了成绩。

但是,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发展的国内情况,学生的思想和其家庭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而我们传统方式的德育工作,已经远远不能适用于今天的工作和对象,存在着许多问题、困惑,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思考:一、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反思一:当前,为什么学校德育实效低时下大家都觉得学校德育实效低。

一说起德育就想到量化考核,想到扣分,德育似乎已经成为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佩戴胸卡会扣分;发型不合要求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饭菜带进教室要扣分;不按时就寝要扣分……扣分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出一点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级评比就倒数。

总而言之,学生怕,老师累。

我常想,德育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让学生怕,让老师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统一发型引起了“剪发风波”;手机禁令俨然是形同虚设;乱丢乱扔似乎是屡禁不止。

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学生并非是发自内心地认可这样的规矩,更谈不上自觉地遵守这些规矩。

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破坏规矩,违反校纪班规。

这种就范式的教育,以“禁止”和“扣分”来规范行为,短时期内可能见效,但它绝不会行得远。

《吕氏春秋》上说:“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这话是很辨证的,“禁”、“堵”、“训”和“扣分”都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学校德育难在哪里,路在何方

学校德育难在哪里,路在何方

学校德育难在哪里,路在何方?学校德育工作是教育的首位工作,不能说教育者不重视。

但是,德育工作的实效并不显著,今天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确实遇到一些难点和困惑。

学校德育工作究竟难在哪里?又该怎样化解德育中的难题呢?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三大挑战一、德育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市场经济的特点是:效益经济、利益经济、优胜劣汰的分化经济。

在这一体制下,由利益主体多元化,会导致人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体现出“市场经济转型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双向影响”。

1、市场经济自主经营原则激发了人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也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

市场经济的思想必然影响到教育领域。

例如,办学自主性的增强,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的确立,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核算等等,加快了教育改革的进程,激活了学校管理机制。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由于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学校教育管理难度增加,现有规章制度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要求,执行起来较难。

学校管理的“老模式”受到挑战,教师对学生说而不服现象增多,学生逆反心理增强。

德育工作的传统性与时代性产生矛盾。

2、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也导致了人们思想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市场经济多元化所有制形式对教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领域办学体制的多样性,在一定时期弥补了国家投入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育办学体制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公益、公共、公正性产生威胁,以致出现“教育产业化的倾向”。

校长“筹钱”、学校“创收”成为趋势,使教育本质价值取向受到忽视,师生价值判断呈现“多向”,使德育工作软弱无力。

3、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也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的倾向。

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对教育的正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这一原则改变了学校忽视效益的做法,促进教育讲求办学效率,计算办学成本,不搞花架子,实实在在办学,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一、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挑战现代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不同家庭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差异巨大。

这导致学校难以确定一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统一价值观念,并有效地将其灌输给学生们。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倡导尊重与包容。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或讨论班,引导学生认识到多样性的存在并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

同时,教师应该成为榜样,展示积极向上、包容开放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多元化挑战。

二、家庭背景对德育工作造成的干扰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的差异会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

有时候,家长们可能不具备足够的教育知识,或者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无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与沟通。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庭教育。

组织家长培训班、开展亲子活动、设立家访制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建立家校联系群,在线平台上分享教育经验,并提供交流机会。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德育难以衡量传统的学业评价更注重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而德育评价则相对模糊而缺乏有效性。

目前普遍存在着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准确衡量和评估德育成果。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首先,要明确德育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将其制定为可量化和可操作的指标。

其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如观察记录、自我评估、同伴评价、案例分析等,来全面了解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表现。

最后,在评价机制中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缺乏专业化德育师资德育工作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来支持和推动。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许多教师在德育知识和技能上存在一定缺乏。

他们可能更关注学科知识教学,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方面的指导和引领感到困惑。

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

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

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摘要: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德育的定位不清、视野狭窄、技术滞后,学校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的能力相对较弱,以及德育与其他学院之间的联系紧张等。

为了解决这些困境,应采取的对策包括:明确德育的定位,拓宽德育的视野,推动德育技术的进步,完善学校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的能力,建立德育与其他学院之间的有效联系。

关键词:德育工作;困境;对策一、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高校德育工作是推进高校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扮演,培养和塑造优秀专业人才,维护教育秩序和学习环境,提高学校综合素质,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手段。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德育工作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德育的定位不清。

高校德育的定位一直是偏于行政化、技术性的,其实德育的定位在高校中不属于一般的行政管理范畴,它更多的是体现着整个高校责任的延伸,是学校育人、管理人、为人服务的重要任务。

(二)视野狭窄。

高校德育工作存在视野狭窄的问题,很多时候,人们只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把其他方面的德育工作放在了一边。

实际上,德育工作的内容多种多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等等。

(三)技术滞后。

由于早期德育技术没有发展起来,高校德育工作一般都是以传统的教育方法为主,没有足够的创新性。

这就导致德育效果无法跟上当下高校节奏,很多时候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

(四)学校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的能力相对较弱。

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处理违纪行为,但是很多时候,学校的违纪处理能力相对较弱,工作效率不高,违纪处理措施也不够有力。

(五)德育与其他学院之间的联系紧张。

德育工作不能孤立存在,高校的德育工作需要和其他学院部门的支持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力,但是由于与其他学院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德育工作实际上也受到一定的局限。

二、解决高校德育工作困境的对策为了解决上述困境,高校应当采取以下对策:(一)明确德育的定位。

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1-05•引言•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及问题•高校德育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高校德育教育对策及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人才的关键环节。

然而,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因此,研究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高校德育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高校德育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

同时,还将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目的和方法02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及问题高校德育教育内容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缺乏与当前社会现实和科技发展的紧密结合,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德育教育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高校德育教育内容过于笼统、抽象,缺乏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缺乏针对性部分高校德育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无法真正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缺乏实效性缺乏创新性部分高校德育教育方法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结合新技术、新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缺乏多样性高校德育教育方法过于单一,主要依靠课堂讲授,缺乏互动性、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缺乏针对性不同年级、专业和背景的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需求和接受方式存在差异,但一些高校德育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德育教育方法单一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由于一些高校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导致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缺乏积极性,甚至抱有抵触情绪。

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及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及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及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高校德育是提高民族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轨迹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思想意识、品质、情感等方面也在不断变化,并呈多元化趋势,这一系列变化使得高校德育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德育的效果不如人意,与高校德育的重要性极不相称。

高校德育究竟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怎样才能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当前高校德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客观原因。

改革开放改变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

同时,我国的利益关系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最重要的,也许是个性的多样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学会了区分自己,视自己为分离的个体。

我们刻意凸显个人意识,强调独立的意志、个人需求和个人愿望。

1与个性多样化相联的则是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生活方式的变化则使人们对道德的原有内容提出了修正和完善的要求,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校德育难以起到影响大学生品德的作用。

第二是道德原因。

客观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我国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了道德从依附性到自主性、从重道义到重功利、从封闭到开放、从一元到多元的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包括道德的世俗化和道德的多元化。

第三是教育原因。

一般说来,教育是有助于大学生德性的生成的。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越来越专业化。

与此相联系,教育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和专业化;但是,不管这些专门的教育可能有多么重要,它们也不是全部的教育。

第四是学生自身原因。

当代大学生有着许多优点,然而不足之处也是较突出的。

有些大学生关注个人的、功利的需要,轻视乃至忽视社会的、精神的需要。

他们取向于个人而不是社会,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功利与道义、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处于疏离甚至冲突状态。

当前高校德育对策思考

当前高校德育对策思考

拓展德育教育渠道
除了课堂教育,还可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 化活动、网络教育等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
到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
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要点一
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客观的德育评价标准,采用综合评价方法, 对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要点二
加强德育教育实践环节
通过组织受教育者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增 强其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道德践行能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立德育实践基地
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德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 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强化德育教师培训
加强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素 养和教学能力。
04 高校德育教师队 伍建设
教师德育意识的提高
增强教师的德育使命感
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提高对德育 工作的认同度和投入度。
塑造良好品德
高校德育应注重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包括诚实、守信、公正、 宽容等,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促进全面发展
高校德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 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德育内容的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德育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了 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德育教育内 容和方法,确保其与现实需求紧密相连。
培养未来社会建设人才
通过高校德育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创 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有力 的人才保障。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看法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看法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看法一、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德育不仅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还有助于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

然而,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寻找解决办法。

二、德育存在的问题1. 教育内容单一化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德育往往只是教育的一个边角,主要的教学内容仍然以学科知识为主。

这种单一化的教育使得学生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道德的培养。

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成为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2. 德育课程缺失在一些学校中,德育课程并不是优先考虑的课程,往往只是在零散的时间里被安排。

这导致了德育课程的内容不够充实和系统,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养。

3. 德育方式单一传统的德育方式多以道德讲座、道德故事以及道德规范为主,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对德育课程缺乏兴趣和参与度。

德育需要全面的教育方式,例如通过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实际行动,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实践道德行为。

4. 道德模范缺失在社会上,道德模范的形象和崇尚奉献精神的价值观正在逐渐淡化。

这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具体的榜样来学习。

找回道德模范的重要性,激励学生为之努力,也是当前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德育的解决办法1. 整合德育资源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合作,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强大的德育网络。

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讲座和活动。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加强沟通,形成联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

2. 设计多样化的德育课程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德育课程,例如劳动教育、社区服务、情感教育等。

适时地加入游戏与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互动和体验的方式,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

同时,科技手段也可以被运用到德育课程中,例如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

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方法,对于德育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也要予以重视。

当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与反思

当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与反思

当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与反思德育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学校传授的最重要的内容,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

当代学校的德育运动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探讨当代学校德育的困境,并提出反思性的建议。

首先,学校的德育缺乏有效性。

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学校常常缺乏对德育的系统性考量,完全不重视德育教育,几乎把德育看成某种附加的环节。

学校和老师都没有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也没有重视德育的质量。

正因为学校缺乏对德育的认可,学校的德育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学校的德育活动重视宗教和传统,但缺乏现代化建设。

现代教育应重视实践教育,强调实践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能力,而学校的德育活动却往往重视宗教和传统,忽视现代化建设,如果德育不能及时跟上社会飞速发展、潮流变化的步伐,学校的德育活动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最后,学校的德育运动缺乏新思想的推动。

社会发展、文化改革,给德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的学校德育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如果没有新的理念推动,学校的德育就难以取得新的进步。

以上是当代学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深思熟虑,提出实际性的建议。

首先,学校要加强德育师资建设,将德育人员作为一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强调德育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学校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让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

最后,学校要注重新思想和新经验的引入,学校的理论指导能力也要加强,努力发展把德育融入学校教育活动的新思想,从而推进学校德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当代学校德育面临一些困境,其背后的原因是学校的德育缺乏有效性、缺乏现代化建设以及缺乏新思想的推动。

基于此,学校应重视德育师资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新思想引入,加强理论指导,加强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提升学校的德育水平。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看法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看法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看法一、德育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德育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德育内容缺乏新颖性和开放性。

传统的德育教育更注重灌输和规范,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多元化发展需求。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容易导致学生对于道德理念的机械背诵而缺乏深入理解与积极参与。

第二个问题是德育方法单一化。

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许多学校缺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体验式学习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有效措施。

这种单一化的方法限制了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第三个问题是考核方式过于重视形式功利化。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升学压力过重、竞争环境过于激烈等现象,使得部分学校将评价对象局限于“有成绩”的学生,并且将德育的考核方式简化为“奖罚”制度。

这种做法使得德育教育成了一项纯粹“为了升学而存在”的功能。

二、德育改革的看法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德育改革,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以下是本人对于德育改革的几点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要有情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非只是停留在理念灌输上,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自觉、责任、友爱等素质。

2.强化家庭与学校共同合作。

“家庭教育不可缺失”,通过与家庭密切合作,形成合力,让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起培养孩子品德和价值观的责任。

3.开展多元化的德育课程。

“题材丰富多样性”,通过采用多样化、新颖性的教材及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4.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改革。

“奖罚相结合”,通过完善的奖惩机制及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德育环境。

5.增强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

“教师是灵魂工程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使其具备教育创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引导学生道德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6.加强社会力量参与。

“社会大家庭”,建立多元化的社团组织以及与外界相关单位、社区等展开深入合作,让道德教育融入到学校和社会之间。

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加强师德建设
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师德风尚,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 学能力,为德育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投身德育 工作,不断提升德育水平。
05
国内外经验借鉴与启示
国内高校德育成功案例分享
1 2 3
对比分析,提炼启示
国内外高校德育理念存在差异,但均注重培养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国内外高校德育均注重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 机融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内高校德育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而国外 高校德育更强调品德教育和实践参与。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德育的成功经 验,如注重品德教育、实践参与和综合素质培养 等,以改进国内高校德育工作。同时,也要结合 国内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德育模式。
高校德育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诸 多问题和不足。
03 研究意义
探讨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对于提高德育工作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01 研究目的
分析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其成因,提出相应的 对策和建议。
0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综 合分析大学德育的现状和问题。
网络信息泛滥
网络信息的泛滥使得大学生接触到的 信息更加复杂多样,其中不乏负面信 息,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选择 产生了不良影响。
社会竞争压力增大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越 来越大的就业、生活等压力,导致部 分大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了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体制问题剖析
德育目标不明确
完善德育内容体系,贴近学生实际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和外部诱惑过多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建立正确导向,并注重实践教育。

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建立正确导向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而实践教育则能够让学生将道德理念付诸于实践中,增强道德素养。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需要学校、教师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共同为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德育、困境、出路、学生道德、外部诱惑、师生互动、正确导向、实践教育、问题、解决方案、挑战、改进、教育体制1. 引言1.1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学生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出现了缺乏责任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主动的问题;外部诱惑过多,例如网络的普及、传媒的影响等,让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德育工作面临重大挑战。

为了解决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起师生之间密切的联系和信任关系,让学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受到正确引导。

建立正确导向,通过学校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相信我国高校德育将迎来新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思想坚定的优秀青年人才。

2. 正文2.1 高校德育困境: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德育遇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学生道德水平下降的问题。

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群体,其道德水平的下降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些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规范意识,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乏认识和尊重,容易违反学校的纪律和规定,形成“道德沦丧”的现象。

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引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很多人也对大学生的德育现状提出了质疑。

一些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使得大学德育陷入了一个困境。

本文将针对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进行分析,并就此进行理性反思。

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德育教育的缺失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资源的匮乏,德育教育逐渐成为了高校教育中的“小众专业”,在学科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下,德育教育不断被削减。

一些高校以课程设置不合理、人力物力不足等理由,把德育教育当成了“摆设”,很少有学生会真正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和影响。

德育理念的淡化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物质文明的繁荣,人们对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有所减少。

大学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面对着来自外界的多种诱惑和挑战,很难保持自身的纯净和高尚。

很多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都有所下降,对于文化传统和人性价值的理解日益淡化。

这种淡化往往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生选择和发展。

学生道德教育的不足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也存在德育教育方式过于生硬和缺乏个性化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德育教育的宣传过于简单化和功利化,德育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和机械,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机械化和呆板化,德育教育的评价过于公式化和机械化。

这些问题使得德育教育不够深入人心,不够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理性反思完善德育教育制度要想改变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需要加强德育教育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制度和体系。

具体而言,要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完善德育教育的课程和内容,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和针对性。

强化道德教育内容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要加强针对性和个性化。

德育教育的内容要更加贴近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要强化对文化传统和人性关怀等内容的涵养和引导。

同时,在德育教育的形式上,要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组织学习交流和讨论等内容。

探讨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

探讨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巨大困境和严峻挑战,它们具体表现为: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而来的社会性道德危机和个体性信仰危机。

高校德育要摆脱困境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

高校德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具体而言就是以生活为本、以课程为中心、学校德育课程与团队德育相结合。

一、当前高校德育的困境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主要分成两块:一块是理论教育,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由政治理论教学部门(或叫社科部)负责;另一块是行为教育,指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行为,由学生管理部门(或叫学生处)负责。

这两个部门基本上是脱节的,即社科部只负责教学,学生处只负责管理,从而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分离,理论教育的效果在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日常行为中难以得到验证。

这里反映出来的问题还仅仅是表面的、次要的,高校德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于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随全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而来的社会性道德危机和个体性信仰危机。

1.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所谓价值性工具,是指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把高校的德育作为传授和灌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工具。

在国际上,我国高校德育受重视的程度是绝无仅有的。

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确定由中央政治局讨论审定,然后颁布全国,遵照执行。

高校的其他课程从未受到过如此的重视和优待。

这种高度的重视使德育在高校课程中享有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

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并非自始至终。

具体而言,就是只重视和关注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确定,而对其教育效果则无人过问。

无人过问德育中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学生是否接受,更无人关注所传授和灌输的价直观念是否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思想意识并体现于道德实践中,同时也缺乏客观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这种只重内容、不重效果的德育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收效日渐微弱,甚至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

最新-浅谈德育工作的困境和出路 精品

最新-浅谈德育工作的困境和出路 精品

浅谈德育工作的困境和出路家长关心分数胜过孩子的人品。

有的家教方法失当,对孩子娇惯、袒护有加,包办代替,严格要求不足,使孩子的自我生活能力、劳动的观念和技能技巧严重欠缺。

还有的就剩下了简单、粗暴、施以拳头或棍棒。

这些年,学校德育工作固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

比如,德育目标失衡,德育内容不确定;德育的过程简单化;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性,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往往把禁止防堵,甚至管、卡、压作为方法和手段,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道德是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人自我实现的途径。

新课程标准对德育特别提到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那么,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又该往哪里去呢?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思考1加强社会大气候的调控,惩恶扬善,弘扬民族正气,辅助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那些五彩缤纷、形式多样、学校不能干预、需要国家从宏观上进行总体调控的文化市场,要监督、规范,彻底消除那些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不健康的文化垃圾,严惩阻碍营造全社会风清气正的德育环境的邪恶力量。

2学校德育尤其要走向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整合。

强调个性教育和责任教育的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会实事求是,学会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强调终身学习和批判精神。

长期以来,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千姿百态的差异,忽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

只有充分尊重主体,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并培养其选择的能力,德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富有责任感的人。

比如,过去我们常常倡导劳动时要互相帮助,做值日时,如果一位学生没做完,全组人都要等着,或者帮他做;现在我们倡导的是你的工作你必须完成,这是你的责任。

做错了事情,教师教育学生怎样想法承担责任、弥补过失恐怕比惩罚、责骂更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镶嵌式的、难于分割离析的关系体特征恰恰是素质教育评价的难点。

教学评价在外语教学这个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语教学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外语评价的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已经远远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要扭转以分数论成绩,以升学论英雄的现象,必须有一套新的评估标准,即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4],把各种素质要求都提到必要的高度。

这样,才能逐步扭转舆论的压力和传统思维定势,才能落实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1]广州市教委.学习资料第二辑.素质教育.[2]胡兴文.英语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2006.[3]黄宪.积极发挥教研部门在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08.[4]柳斌.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2008.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东圃中学。

(责任编辑:黄雷)○付官火对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摘要: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处境尴尬,效率较低,关键原因在于我们的德育走入怪圈。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道德教育流于说教,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因此高校德育应理性回归,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基本素质,在现实情景下使学生产生心理冲突,使道德教育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高校德育方能发挥其现实效应。

关键词:德育;道德异化;道德素质;内心冲突.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并正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模式。

一般认为高校德育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性色彩,定位于培养为谁服务的人才基础之上,但其功能远非如此,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德育更应“促进人的意识的觉醒和精神的提高”[1]。

一、高校德育的尴尬处境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和国家教育部都非常重视高校的德育工作,结合新形势、新变化,制定了关于加强高校德育,实施新的高校德育课程的“05方案”,整合了原“98方案”,但高校的德育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是低效的。

学生不买帐,情绪抵触,逃课等现象是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与比较多的大学生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德育模式及因此而养成的德育学习习惯或对德育所形成的成见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这个阶段的德育“在分数和升学率面前,不过是一种陪衬和摆设”[2]。

而高校的德育工作又流于“形式化、空泛化、简单化”[2],流于道德说教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实质即忽视德育中的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忽视德育中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

这必然导致恶性循环。

升入到高校阶段,学生就更加抵触政治思想道德这类课○○○○○○○○○○○○○○○○○○○○○○○○○○○○○○○○○○○○○○○○○程,高校德育的低效就不难理解了。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可在教育实践中,大学中的德育课程被作为教育主体者的学生认为是一种负担、一种多余,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同时,作为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的高校德育,在有些公办高校、特别是在民办高校有一种被边缘化的倾向。

高校德育类课程都是大班上课,少则一百多人,多则达200余人,这样的教学效果,对于大多数的高校政治课老师特别是民办高校的老师都是很难把握的。

教与学是脱离的,为了保证到课率,老师只有靠点名这一最原始的招数了,老师与学生都倍感无奈。

不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德育会走向绝境!这不是危言耸听。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就曾说过:“我们只培养学生的头脑,而不培养学生的心灵,就等于给社会培养出了一个麻烦”。

现在的大学生5年、10年、20年后就会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好坏,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未来的成败!二、高校德育的出路(一)正确认识德育过程及实质德育过程具有教育过程的普遍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有机地结合。

教与学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

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德育过程更应很好地贯彻这一普遍规律。

应很好地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化性起伪”。

德育是一种内化过程,其本质就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过程,即不断社会化并最终成为社会人,养成“德性”的基本素质的过程。

但遗憾的是,现实高校德育过程更多体现在外化特征,注入规范、规则,是一种扭曲的道德教育。

正如鲁洁教授所言“人类长期经历了一种道德异化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道德变成束缚、限制乃至反对人发展的工具,变成消解独立个体存在的手段。

它通过控制人的精神而扼杀人的独立性和进取心,否定人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意向和能力。

在中国,这种吃人道德异化的历史尤为漫长,绵延至今还处处存在。

”[3]而现在更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那种可以通过“控制学生的精神”而达到德育目的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学校德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本就很苍白,有一个公式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现实,“5+2=0”,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社会教育,学校的德育就变成虚无了。

因此高校德育首先应该而且必须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真正使之成为大学生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健康成长、自我陶冶情操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

(二)高校德育之出路针对在传统德育过程中的“异化”现象,高校德育应该实行理性回归,德育过程中应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德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使道德成为学生内在需要。

“素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本来的性质、基本成分”。

道德素质即为人之“德性”、“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的发展有三方面:人作为类的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个体存在物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类特征、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发展[4]。

因此,德育过程首先应培养学生作为人之类特征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能力。

比如生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

美国有一所古老的中学———纳尔逊中学大门前立着两尊苏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的是一只苍鹰,右边的是一匹奔马,但这绝不代表鹏程万里和马到成功。

鹰是一只死鹰,马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

它要告诉给全体学生的是仅有远大理想和过硬本领而没有生存技能、没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没有勤勤恳恳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前途就会像这只鹰或这匹马一样。

其实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这些基本能力的学生不在少数。

大学新生群体表现得尤为突出,有近四成的学生具有此症状,而此类能力不足进而会引发诸如焦虑、适应综合症、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5]。

其次,德育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社会性特征方面的能力。

这方面能力的获得表现为在德育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法律人格、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智能人格、心理人格、审美人格等的培养,达到培养完善人格的目标。

”[6]而这类人格的培养,需要在道德实践中去培养,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如果在高校德育中能够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为他们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修养,升华道德境界,就会最终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真正有益于自己将来的生活的人,进而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能在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时敢于担当,并能够担当。

再次,德育过程应力求做到引起学生的内心冲突。

传统德育走入了一个怪圈:中学阶段的德育是一种应试教育,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了“标准化的考生”,学生的主见、创造性都消磨殆尽。

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亦抱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成见,而高校的德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沿袭着中学的德育模式。

德育要走出这怪圈,就应从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给自己取名字的佳话中得到启示:德育应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而非纯粹的课本教育中接受教育。

产生内心冲突,从而主动地改变自己,这样的德育才会真正的刻骨铭心。

传统应试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些连“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何时成立”这类常识都不知道,谁之悲哀?最后,高校德育应该在高校得到真正落实。

根据国家“05”方案,大学生德育课程曾被称之为“国课”之一,上升到了国家意志,不可谓不重视。

但在落实,尤其在高校实际教育过程中的落实环节———这是最关键的环节,如果不得力的话,这种国家意志也就仅仅是意志了,要转化为行为,进而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积极作用可能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从教与学的的矛盾方面讲,高校政治课老师自身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及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他们才是德育真正的一线“队员”,所以还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正如前所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

因此在高校德育中就需要我们摒弃功利思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百年树人的关键环节———高校德育方面,能真正受到各高校领导的重视,尤其是在民办高校中得到投资方的重视,能真正发挥出德育的作用,则大学生们幸甚!国家幸甚!民族幸甚!总之,德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人”来培养其基本素质,完善其人格,并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中的最关键环节———高校德育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德育之目的方能实现,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的完善人格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1]张斌贤.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2]杜萍.德育工作细微品性刍议[J].教育研究,2005(10).[3]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0(5).[4]郑永廷.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2版.2004:31.[5]张小磊.大学新生心理承受力弱不适应生活跳楼自杀.金羊网-羊城晚报,2005-09-13.[6]陈秉公.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J].教育研究,2005(12).作者单位: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责任编辑:杨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