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函数的几种极值求解方法
考研数学解题技巧极值法
考研数学解题技巧极值法
在考研数学中,解题技巧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极值法作为
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在求解极值问题时非常有效。本文将介绍考研
数学解题中的极值法,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应用极值法解题的技巧。
一、极值法的概念及原理
极值法是一种通过找出函数取得极大值或极小值的点来解决问题的
方法。在解决最优化问题时,极值法常常被使用。其原理是通过求解
函数的导数为零的点,即找到函数的极值点,进而确定问题的最优解。
二、应用极值法的基本步骤
1. 理解问题并确定目标函数:在应用极值法时,首先需要清楚地理
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明确问题的目标函数。
2. 建立方程或函数模型:根据问题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方程或函数
模型,将问题抽象为数学表达式。
3. 求解导数为零的点:对建立的模型函数,求解其导数为零的点。
这些点即为函数的极值点。通过求解极值点,可以得出函数在该点取
得极大值或极小值。
4. 验证求解结果:将得到的极值点代入原问题,验证结果是否满足
问题的要求。若验证成功,则所得的极值即为问题的最优解。
三、极值法解题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1. 辅助方法的灵活使用:在应用极值法时,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辅助。例如,结合代数方法、几何方法或者计算机辅助方法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2. 掌握求导法则和基本函数的导数:在求解导数为零的点时,需要熟练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包括求导法则和基本函数的导数表达式。只有对导数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才能快速准确地求解极值点。
3. 理解经典案例和典型题型:在学习极值法解题技巧时,要多加练习和理解经典案例和典型题型。通过分析和解答这些案例和题目,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极值法的应用。
求极值的方法与技巧
求极值的方法与技巧极值一般分为无条件极值和条件极值两类。无条件极值问题即是函数中的自变量只受定义域约束的极值问题;条件极值问题即是函数中的自变量除受定义域约束外,还受其他条件限制的极值问题。一、求解无条件极值的常用方法1.利用二阶偏导数之间的关系和符号判断取不取极值及极值的类型定理1(充分条件) 设函数z(f(x( y)在点(x0( y0)的某邻域内连续且有一阶及二阶连续偏导数( 又fx(x0( y0)(0( fy(x0( y0)(0( 令fxx(x0( y0)(A( fxy(x0( y0)(B( fyy(x0( y0)(C( 则f (x( y)在(x0( y0)处是否取得极值的条件如下: (1) AC(B2>0时具有极值( 且当A<0时有极大值( 当A>0时有极小值; (2) AC(B2<0时没有极值;(3) AC(B2(0时可能有极值( 也可能没有极值。 极值的求法: 第一步 解方程组fx(x( y)(0( fy(x( y)(0( 求得一切实数解( 即可得一切驻点。 第二步 对于每一个驻点(x0( y0)( 求出二阶偏导数的值A、B和C。 第三步 定出AC(B2的符号( 按定理1的结论判定f(x0( y0)是否是极值、是极大值 还是极小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 GB2 ⑴ 对于二元函数z(f(x( y),在定义域内求极值这是一个比较适用且常用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对三元及更多元的函数并不适用; = 2 \* GB2 ⑵ AC(B2(0时可能有极值( 也可能没有极值,还需另作讨论;= 3 \* GB2 ⑶ 如果函数在个别点处的偏导数不存在,这些点当然不是驻点,但也可能是极值点,讨论函数的极值问题时这些点也应当考虑。例1求函数 EMBED Equation.DSMT4 的极值。解 令 EMBED Equation.DSMT4 得驻点 EMBED Equation.DSMT4 及 EMBED Equation.DSMT4 又由 EMBED Equation.DSMT4 EMBED Equation.DSMT4 EMBED Equation.DSMT4 EMBED Equation.DSMT4 EMBED Equation.DSMT4 EMBED Equation.DSMT4 EMBED Equation.DSMT4 故 EMBED Equation.DSMT4 为极小值。由于 EMBED Equation.DSMT4 EMBED Equation.DSMT4 EMBED Equation.DSMT4 EMBED Equation.DSMT4 ,此时有通常的方法无法判定。令 EMBED Equation.DSMT4 ,则 EMBED Equation.DSMT4 ,由 EMBED Equation.DSMT4 得驻点 EMBED Equation.DSMT4 又 EMBED Equation.DSMT4 故 EMBED Equation.DSMT4 在 EMBED Equation.DSMT4 处取极大值,即函数 EMBED Equation.DSMT4 在圆周 EMBED Equation.DSMT4 上取极大值 EMBED Equation.DSMT4 2.对于三元及更多元的函数定理1并不适用,而在实际问题中经常要遇到求三元以上函数的极值问题,对此可由二次型的正定性加以解决。定义1 设 EMBED Equation.DSMT4 元函数 EMBED Equation.DSMT4 在 EMBED Equation.DSMT4 的某个邻域内有一阶、二阶连续偏导数。 记 EMBED Equation
目标函数的几种极值求解方法
目标函数的几种极值求解方法
在数学和优化领域中,目标函数是一个描述优化问题的函数,其目标是将该函数的值最小化或最大化。目标函数的极值求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数值方法:数值方法是通过计算目标函数在一组特定点上的近似值来确定极值。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取目标函数的一些特定点,并计算这些点上的函数值。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极值。这些特定点通常是目标函数的极值点的近似值。例如,可以使用微分方法来估计目标函数的极值点。
2.数学分析方法:数学分析方法是通过对目标函数进行数学分析来确定极值。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求解目标函数的导数或二阶导数,并设置导数等于零来求解函数的极值点。这个方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函数,例如多项式函数。它可以精确地确定函数的极值点。
3.迭代方法:迭代方法是通过不断迭代目标函数来逼近极值。迭代方法通常需要一个初始点,然后在每一步中更新该点,直到满足一些停止条件。最常用的迭代方法是梯度下降法和牛顿法。梯度下降法通过不断沿着函数的梯度方向进行迭代来逐渐接近极小值。牛顿法将函数近似为一个二次函数,并使用二次函数的极值点来逼近原函数的极值点。
4.线性规划方法:线性规划方法是对一类特殊的目标函数进行极值求解的方法。线性规划问题是指包含一组线性不等式或等式约束条件的目标函数的最小化或最大化问题。线性规划方法可以通过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来确定原问题的极值。这个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非常高效。
5.元启发式方法:元启发式方法是一种基于经验和启发式规则来确定目标函数极值的方法。这些方法通常使用一些随机算法和优化算法,例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元启发式方法通过不断目标函数的解空间来逼近极值。
目标函数的几种极值求解方法
目标函数的几种极值求解方法
目标函数是数学模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描述了问题的目标或者优化方向。在实际应用中,求解目标函数的极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篇文章将介绍目标函数的几种极值求解方法。
一、解析法
解析法是指通过对目标函数进行数学推导和分析,找到极值的解析表达式。这种方法适用于目标函数是一些简单的函数形式的情况。常见的解析法包括:
1.导数法:通过计算目标函数的导数,找到导数为零的点,这些点即为目标函数的极值点。
2.二阶导数法:在导数法的基础上,继续计算二阶导数,通过二阶导数的正负性判断极值点的类型(极大值点还是极小值点)。
3.泰勒展开法:通过将目标函数在其中一点进行泰勒展开,得到一个近似的二次函数模型,在该模型上求解极值问题。
解析法的优点是求解速度快,得到的解析表达式可以直接进行数值计算。但是,解析法只适用于特定的函数形式,对于复杂的目标函数,可能很难得到解析解。
二、迭代法
迭代法是指通过不断迭代目标函数的其中一个起始点,逐步逼近极值点的方法。迭代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不断更新目标函数的当前点,使其逐渐趋向极值点。
常见的迭代法包括:
1.简单迭代法:选择一个适当的起始点,通过不断迭代目标函数,直
至收敛到一些极值点。
2.牛顿法:通过利用目标函数的一阶和二阶导数信息,不断更新当前点,使其逐渐逼近极值点。
3.拟牛顿法:在牛顿法的基础上,通过近似估计目标函数的二阶导数,减少计算二阶导数的开销。
迭代法的优点是适用于一般的函数形式,可以通过不断迭代逼近任意
精度的极值点。但是,迭代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初始点
目标函数的几种极值求解方法
目标函数极值求解的几种方法
题目:()()
2
22
1
122min -+-x x
,取初始点()()
T
x 3,11
=,分别用最速下降法,
牛顿法,共轭梯度法编程实现。
一维搜索法:
迭代下降算法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得到点()k x 后需要按某种规则确定一个方向()k d ,再从()k x 出发,沿方向()k d 在直线(或射线)上求目标函数的极小点,从而得到()k x 的后继点()1+k x ,重复以上做法,直至求得问题的解,这里所谓求目标函数在直线上的极小点,称为一维搜索。
一维搜索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试探法:采用这类方法,需要按某种方式找试探点,通过一系列的试探点来确定极小点。另一类是函数逼近法或插值法:这类方法是用某种较简单的曲线逼近本来的函数曲线,通过求逼近函数的极小点来估计目标函数的极小点。本文采用的是第一类试探法中的黄金分割法。原理书上有详细叙述,在这里介绍一下实现过程:
⑴ 置初始区间[11,b a ]及精度要求L>0,计算试探点1λ和1μ,计算函数值
()1λf 和()1μf ,计算公式是:()1111382.0a b a -+=λ,()1111618.0a b a -+=μ。令
k=1。
⑵ 若L a b k k <-则停止计算。否则,当()K f λ>()k f μ时,转步骤⑶;当
()K f λ≤()k f μ时,转步骤⑷ 。
⑶ 置k k a λ=+1,k k b b =+1,k k μλ=+1,()1111618.0++++-+=k k k k a b a μ,计算函数值
多元函数极值 数学建模
多元函数极值数学建模
多元函数的极值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它在许多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优化问题、经济问题、物理问题等领域。在数学建模中,多元函数的极值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求解:
1. 确定目标函数: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多元函数作为目标函数,这个函数通常表示所研究问题的决策变量和目标之间的映射关系。
2. 求驻点:对于多元函数,极值点可能是驻点或者鞍点。驻点是使得函数的某个方向上的导数为零的点,而鞍点是使得函数的两个方向上的导数符号相反的点。可以通过求解函数的导数等于零的方程组来找到驻点。
3. 判断极值类型:在找到驻点之后,需要判断这些点是极大值点还是极小值点。这可以通过计算目标函数在驻点的二阶导数来判断。如果二阶导数在某个驻点处为正,则该点为极小值点;如果二阶导数在某个驻点处为负,则该点为极大值点;如果二阶导数在某个驻点处为零,则该点可能为鞍点或者不是极值点。
4. 求解最值:在确定了极值类型之后,需要求解目标函数在定义域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可以通过比较所有极值点和边界点的函数值来实现。
在数学建模中,求解多元函数的极值通常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背景和数据信息,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和工具。同时,需要注意处理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之间的权衡关系,以及考虑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等问题。
目标函数的最值怎么看
目标函数的最值怎么看
目标函数的最值是指函数能达到的最大或最小的取值。在数学建模和优化问题中,确定目标函数的最值非常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找到最优解或最佳方案。
首先,确定目标函数的最值需要明确定义问题的目标和约束条件。目标函数通常是一个数学表达式,它描述了问题的目标。约束条件则是对问题的限制和限制条件。
在优化问题中,我们通常希望找到一个解使得目标函数最大化或最小化。根据问题的具体定义,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或问题的定义确定目标函数的具体形式。
一般来说,确定目标函数的最值存在两种常见的方法:解析法和数值法。
解析法是指通过解析方法求解目标函数的最值。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目标函数是一个可导函数,并且问题的约束条件也是可导函数的情况。通过求解目标函数的导数和约束函数的梯度,可以找到最值点。最常见的解析方法包括拉格朗日乘子法、KKT条件等。
数值法是指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求解目标函数的最值。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无法解析求解的情况。数值方法通过迭代计算和数值优化算法,逐步逼近目标函数的最值。最常用的数值方法包括梯度下降法、牛顿法、遗传算法等。
确定目标函数的最值也需要考虑问题的特征和目标的要求。例如,某些最优化问题可能存在多个局部最优解,但只有一个全局最优解。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更为复杂的算法和策略,以尽可能接近全局最优解。
此外,一些问题可能存在多个目标函数,每个目标函数都有不同的最值。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权衡不同的目标,并构建合适的目标函数组合,以达到问题的综合最优解。
在实际应用中,确定目标函数的最值也需要考虑计算资源的限制。有时候,计算目标函数的最值可能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时间和计算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更高效的算法或技术,以加速计算过程。
极值问题求解步骤
极值问题求解步骤
引言
在数学中,极值问题是一类重要的优化问题。通过求解极值问题,我们可以找
到函数在特定区间内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这对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极值问题的求解步骤及相关概念。
极值问题概述
极值问题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求解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假设我们有一个目
标函数,它描述了某个系统或过程的特征。寻找这个函数的极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系统或过程的最优状态。
在数学中,极值分为两类: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是函数取得的最大值,而
最小值是函数取得的最小值。通常,我们将极大值和极小值统称为极值。
极值问题的求解步骤
要解决极值问题,我们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求解步骤。下面是求解极值问题的常
规步骤:
步骤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是指函数在输入变量上的取
值范围。通过确定函数的定义域,我们可以限定问题的范围,并确保在求解极值时不会超出该范围。
步骤2:求解函数的导数
接下来,我们需要求解函数的导数。函数的导数描述了函数在每个点上的斜率。在求解极值问题时,导数帮助我们确定函数的增减性及临界点。
步骤3:找出导数的零点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找出函数的导数的零点。导数的零点对应于函数的临
界点,也就是函数取得极值的可能位置。我们可以通过求解导数为零的方程来找到这些临界点。
步骤4:求解临界点的函数值
一旦找到函数的临界点,我们需要计算这些临界点对应的函数值。通过计算函
数值,我们可以确定函数在这些临界点上的极值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
步骤5:比较函数值并得出结论
最后,我们需要比较临界点上的函数值,并得出结论。根据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确定函数的极值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
多元函数条件极值的求解方法
多元函数条件极值的求解方法
一、拉格朗日乘子法
拉格朗日乘子法是一种常用的求解多元函数条件极值问题的方法,其
基本思想是将约束条件转化为目标函数的等式约束,通过构造拉格朗日函
数来求解极值点。
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假设目标函数为f(x,y,...),约束条
件为g(x,y,...)=0。
2.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相乘,并引入拉格朗日
乘子λ,构造拉格朗日函数L(x,y,...,λ)=f(x,y,...)+λg(x,y,...)
3.求解极值点。对L(x,y,...,λ)分别对变量x,y,...,λ求偏导数,令其等于0,得到一组方程。解方程组,得到拉格朗日乘子λ和变量的值。
4.检查结果。将求得的解代入目标函数中,计算函数值,检查是否为
极值点。若不是,返回第3步,重新求解。
二、隐函数定理
隐函数定理是求解多元函数条件极值问题的另一种方法,该方法适用
于函数的值无法用显式的表达式表示的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假设目标函数为f(x,y,...),约束条
件为g(x,y,...)=0。
2.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将约束条件g(x,y,...)=0表示为
G(x,y,...,z)=0,其中z是一个待定参数。
3. 利用隐函数定理。对 G(x, y, ..., z) 关于 z 求导,得到隐函数关系式 dz/dx = -∂G/∂x / ∂G/∂z,dz/dy = -∂G/∂y / ∂G/∂z。求得
dz/dx 和 dz/dy 后,得到 z(x, y) 的形式。
4.代入目标函数。将x和y分别用z表示,得到函数f(z)。对f(z)求导,令其等于0,解方程求得z(x,y)的极值点。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求解的方法和步骤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求解的方法和步骤
在数学中,函数的极值与最值是研究函数性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求解函数
的极值与最值,我们可以找到函数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函数的特性。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和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一、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的定义
在开始讨论求解方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的概念。对于
定义在某个区间上的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点c,使得在c的邻域内,对于任意
的x都有f(x)≤f(c) 或f(x)≥f(c),那么我们称c为函数f(x)的极值点。如果函数在整
个定义域上的极值点中有一个最大值或最小值,那么我们称之为函数的最值。
二、求解函数极值与最值的方法
1. 导数法
导数法是求解函数极值与最值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求解函数的导数,我们可
以找到函数的极值点。具体步骤如下:
(1)求出函数f(x)的导函数f'(x);
(2)解方程f'(x)=0,求得函数的驻点;
(3)通过二阶导数判别法,判断驻点是极大值点还是极小值点;
(4)将驻点代入原函数f(x),求得函数的极值。
2. 区间法
区间法是一种直观且易于理解的方法。通过将函数在给定区间内的所有值进行
比较,我们可以找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函数f(x)的定义域;
(2)将定义域分成若干个子区间;
(3)在每个子区间内求出函数的值,并进行比较;
(4)找出子区间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为函数的最值。
3. Lagrange乘数法
Lagrange乘数法是一种用于求解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的方法。当我们需要求
3.求函数最值问题常用的10种方法
=3,
xz 4xz
y2 当且仅当x=3z时取“=”.故 的最小值为3.故填3.
xz
点评 本题是三元分式函数的最值问题,一般地,可将 这类函数问题转化为二元函数问题加以解决.在利用 均值不等式法求函数最值时,必须注意“一正二定三 相等”,特别是“三相等”,是我们易忽略的地方, 容易产生失误.
五、函数单调性法 先确定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然后依据单调 性求函数的最值.这种利用函数单调性求最值的方 法就是函数单调性法.这种求解方法在高考中是必 考的,且多在解答题中的某一问中出现.
【例3】 设a,b∈R,a2+2b2=6,则a+b的最小值 是______. 分析 由条件a2+2b2=6的形式知,可利用三角换元法 求a+b的最值. 解析 ∵a,b∈R,a2+2b2=6,
∴令a= 6cos α, 2b= 6sin α,α∈R. ∴a+b= 6cos α+ 3sin α=3sin(α+φ).
那么|O P |的最小值等于________,最大值等于 ________.
分析 本题实质上可以视为线性规划问题,求解时, 先找出约束条件,再画可行域,最后求出最值
解析 由题意,得点P (x, y)的坐标
x y 4,
满足
y
x,
x 1.
画出可行域,如图所示.
由条件,得A (2,2),|O A |=2 2 ; B (1,3),|O B |= 10 ;C (1,1),|O C |= 2 . 故|O P |的最大值为 10,最小值为 2 .
求极值的方法
求极值的方法
求极值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给出几种常见的方法:
1. 寻找零点:对于一元函数,可以通过求导并令导数为零,然后解方程找到函数的零点,即可找到函数的极值点。通过判断零点的二阶导数的符号,可以确定该点是极大值点还是极小值点。
2. 利用函数性质:对于一些简单的函数,根据函数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到其极值点。例如,对于二次函数$f(x) = ax^2 + bx +
c$,当$a>0$时,函数的极小值点在顶点处,当$a<0$时,函数的极大值点在顶点处。
3. 利用辅助函数:对于一些复杂的函数,可以构造辅助函数来求极值。例如,对于分式函数$f(x) = \frac{g(x)}{h(x)}$,可以
构造辅助函数$F(x) = g(x) - \lambda h(x)$,其中$\lambda$为待
定常数。然后,求辅助函数的导数,并令导数为零,解方程得到$x$的值,再将$x$带入原函数求得极值。
4. 使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对于带有约束条件的极值问题,可以使用拉格朗日乘子法。首先,将约束条件写成一个方程组,将目标函数与方程组进行组合,构造拉格朗日函数。然后,对拉格朗日函数求偏导,并令偏导数为零,解方程组得到$x$的值,再将$x$带入原函数求得极值。
不同的函数和问题类型,适用的求极值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在求解过程中需要
注意辅助函数和方程的合理性,以及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等问题。
求极值的若干方法
求极值的若干方法
极值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寻找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点。求解极值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导数法
导数法是求解极值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函数的导数来判断函数在其中一点的增减情况,进而推断函数的极值点。
求解步骤如下:
1.求函数的导数。
2.解方程f'(x)=0,求出导数的根。
3.构造函数f(x)在导数根的左右区间上的函数表格,确定函数在这些区间上的增减情况。
4.根据增减情况和导数的性质,判断函数的极值点。
二、二次函数的最值
对于二次函数f(x)=ax^2+bx+c(a≠0),它的最值可以通过二次函数的几何性质来求解。
1.若a>0,则f(x)的图像开口朝上,此时最小值为f(-b/2a);
2.若a<0,则f(x)的图像开口朝下,此时最大值为f(-b/2a)。
三、一元函数的最值
对于一元函数f(x),如果它在有限的区间[a,b]上连续,那么它在这
个区间上必然有最大值和最小值。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求解:
1.求出函数的导数f'(x)。
2.求出f'(x)=0的解,这些点可能是函数的极值点。
3.将求得的解代入函数中,根据f''(x)的正负性判断这些点的类型(极大值点或极小值点)。
4.将区间的端点与求得的极值点比较,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四、拉格朗日乘数法
拉格朗日乘数法可以求解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具体步骤如下:
1. 建立带有约束条件的目标函数。假设有一个目标函数f(x1,
x2, ..., xn),并且有一个或多个约束条件g(x1, x2, ..., xn)=0。
求函数最值问题常用的10种方法
证g(y)=0时y的值对应的x的值是否是函数定义域内 的值,若是,则使g(y)=0的y的值在函数的值域内,否 则相反.
八、平方法 对含根式的函数或含绝对值的函数,有时利用平方 法,可以巧妙地将函数最值问题转化为我们熟知 的、易于解决的函数最值问题.
六、导数法 设函数f(x)在区间[a,b]上连续,在区间(a,b)内 可导,则f(x)在[a,b]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应为 f(x)在(a,b)内的各极值与f(a)、f(b)中的最大值 和最小值.利用这种方法求函数最值的方法就是导 数法.
【例6】 函数f(x)=x3-3x+1在闭区间[-3,0]上 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是________.
解析 y=(ex-a)2+(e-x-a)2 =(ex+e-x)2-2a(ex+e-x)+2a2-2. 令t=ex+e-x,f(t)=t2-2at+2a2-2. ∵t≥2,∴f(t)=t2-2at+2a2-2=(t-a)2+a2-2的定 义域为[2,+∞). ∵抛物线y=f(t)的对称轴为t=a, ∴当a≤2且a≠0时,ymin=f(2)=2(a-1)2; 当a>2时,ymin=f(a)=a2-2. 点评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要特别注意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 关系.如本题化为含参数的二次函数后,求解最值时 要细心区分: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 不同情况分类解决.
拉格朗日方法和欧拉方法
拉格朗日方法和欧拉方法
拉格朗日方法和欧拉方法均为数学中求解函数极值的方法,但两者有所不同。具体来说:
1. 拉格朗日方法是一种使用拉格朗日乘数进行约束优化的方法。它通常用于解决无条件约束的优化问题,即只有等式约束的情况。拉格朗日方法将约束条件引入目标函数中,转换为一个无约束的优化问题。然后通过求导等方法求出极值点。这种方法常用于经济学中的最优化问题,如求解最大化利润或最小化成本等问题。
2. 欧拉方法则是一种数值计算中常用的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通常用于解决一些常微分方程,如一阶和二阶微分方程。欧拉方法通过一些初值和步长,逐步计算出微分方程的解。因此欧拉方法需要在每一步都计算出函数的导数,进而计算出下一步的函数值。欧拉方法常用来模拟各种物理现象,比如计算力学中的运动轨迹和振动等现象。
总之,拉格朗日方法主要解决约束优化问题,欧拉方法主要用于数值计算中求解微分方程。两者的应用领域有所不同。
求极值的方法
求极值的方法
求极值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种求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
小值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求极值是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物理学、
工程学等领域的数学方法。本文将介绍求极值的几种常用方法,包括
导数法、二次函数法和拉格朗日乘数法。
一、导数法
导数法是求解函数极值的常用方法之一。对于一个连续可导的函数,
极值点的判断可以通过求导来实现。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判定条件是函
数的导数为0或者不存在。
例如,对于函数f(x),如果在某个点x0的导数f'(x0)等于0,
或者导数不存在,那么x0即为函数的极值点。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二阶
导数的符号来判断该极值点是极大值还是极小值。若f''(x0)大于0,
那么x0为极小值点;若f''(x0)小于0,那么x0为极大值点。
二、二次函数法
对于一元二次函数f(x) = ax^2 + bx + c,其中a、b、c为常数,求
极值的方法可以使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公式。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可以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x = -b / (2a)
y = f(x) = -(b^2 - 4ac) / (4a)
通过计算得到的顶点坐标,可以判断二次函数的极值是极大值还
是极小值。当a大于0时,顶点即为极小值点;当a小于0时,顶点
即为极大值点。
三、拉格朗日乘数法
拉格朗日乘数法是一种用于求解带有约束条件的多元函数的极值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往往会有一些限制条件,如总成本不超过某个值、总产量达到某个目标等。这时候,不能简单地对变量进行求导,因为
约束条件将使得函数的自变量存在依赖关系。
拉格朗日乘数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引入一个拉格朗日乘子,将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函数极值求解的几种方法
题目:()()
2
22
1
122min -+-x x
,取初始点()()
T
x 3,11
=,分别用最速下降法,
牛顿法,共轭梯度法编程实现。
一维搜索法:
迭代下降算法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得到点()k x 后需要按某种规则确定一个方向()k d ,再从()k x 出发,沿方向()k d 在直线(或射线)上求目标函数的极小点,从而得到()k x 的后继点()1+k x ,重复以上做法,直至求得问题的解,这里所谓求目标函数在直线上的极小点,称为一维搜索。
一维搜索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试探法:采用这类方法,需要按某种方式找试探点,通过一系列的试探点来确定极小点。另一类是函数逼近法或插值法:这类方法是用某种较简单的曲线逼近本来的函数曲线,通过求逼近函数的极小点来估计目标函数的极小点。本文采用的是第一类试探法中的黄金分割法。原理书上有详细叙述,在这里介绍一下实现过程:
⑴ 置初始区间[11,b a ]及精度要求L>0,计算试探点1λ和1μ,计算函数值
()1λf 和()1μf ,计算公式是:()1111382.0a b a -+=λ,()1111618.0a b a -+=μ。令
k=1。
⑵ 若L a b k k <-则停止计算。否则,当()K f λ>()k f μ时,转步骤⑶;当
()K f λ≤()k f μ时,转步骤⑷ 。
⑶ 置k k a λ=+1,k k b b =+1,k k μλ=+1,()1111618.0++++-+=k k k k a b a μ,计算函数值
()1+k f μ,转⑸。
⑷ 置k k a a =+1,k k b μ=+1,k k μμ=+1,()1111382.0++++-+=k k k k a b a λ,计算函数值()1+k f λ,转⑸。
⑸ 置k=k+1返回步骤 ⑵。
1. 最速下降法
实现原理描述:在求目标函数极小值问题时,总希望从一点出发,选择一个目
标函数值下降最快的方向,以利于尽快达到极小点,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愿望提出的最速下降法,并且经过一系列理论推导研究可知,负梯度方向为最速下降方向。
最速下降法的迭代公式是()()()k k k k d x x λ+=+1,其中()k d 是从()k x 出发的搜索方
向,这里取在点()k x 处最速下降方向,即()()k k x f d -∇=。k λ是从()k x 出发沿方向()k d 进行的一维搜索步长,满足()()()()()()k k k k k d x f d x f λλλ+=+≥0
min 。
实现步骤如下:
⑴ 给定初点()n R x ∈1 ,允许误差0>ε,置k=1。 ⑵ 计算搜索方向()()k k x f d -∇=。
⑶ 若()ε≤k d ,则停止计算;否则,从()k x 出发,沿方向()k d 进行的一维搜索,求k λ,使()()()()()()k k k k k d x f d x f λλλ+=+≥0
min 。
⑷ ()()()k k k k d x x λ+=+1,置k=k+1返回步骤 ⑵。
2. 拟牛顿法
基本思想是用不包括二阶导数的矩阵近似牛顿法中的Hesse 矩阵的逆矩阵,
因构造近似矩阵的方法不同,因而出现了不同的拟牛顿法。
牛顿法迭代公式:()()()k k k k d x x λ+=+1,()k d 是在点()k x 处的牛顿方向,
()()
()
()()
k k k x f x f d ∇-∇=-1
2,k λ是从()k x 出发沿牛顿方向()k d 进行搜索的最优步长。
用不包括二阶导数的矩阵k H 近似取代牛顿法中的Hesse 矩阵的逆矩阵
()
()
1
2-∇k x f ,1+k H 需满足拟牛顿条件。
实现步骤:
⑴ 给定初点()1x ,允许误差0>ε。
⑵ 置n I H =1(单位矩阵),计算出在()1x 处的梯度()()11x f g ∇=,置k=1。 ⑶ 令()k k k g H d -=。
⑷ 从()k x 出发沿方向()k d 搜索,求步长k λ,使它满足
()()()()()()
k k k k k d x f d x f λλλ+=+≥0
min ,令()()()k k k k d x x λ+=+1。
⑸ 检验是否满足收敛标准,若()
(
)ε≤+1k y f ,
则停止迭代,得到点()
1+-
=k x x ,
否则进行步骤⑹。
⑹ 若k=n ,令()()11+=k x x ,返回⑵;否则进行步骤⑺。 ⑺
令
()
()
11++∇=k k x f g ,
()()()
k k k x x p -=+1,
()k
k k g g q -=+1,
()()()()()()()()k k T
k k
T k k k k T k T k k k k q H q H q q H q p p p H H -+=+1,置k=k+1 。返回⑶。
3. 共轭梯度法
若()()()k d d d ,,,21 是n R 中k 个方向,它们两两关于A 共轭,即满足
()()k j i j i Ad d j T i ,,1,;,0 =≠=,称这组方向为A 的k 个共轭方向。共轭梯度法的
基本思想是把共轭性与最速下降法相结合,利用已知点处的梯度构造一组共轭方向,并沿这组方向进行搜索,求出目标函数的极小点,根据共轭方向的基本性质这种方法具有二次终止性。
实现步骤如下:
⑴ 给定初点()1x ,允许误差0>ε,置 ()()11x y =,()()()11y f d -∇=,k=j=1。
⑵ 若()()
ε≤j y f ,则停止计算;否则,作一维搜索,求j λ,满足 ()()()()()()j j j j j d y f d y f λλλ+=+≥0
min ,令()()()j j j j d y y λ+=+1。
⑶ 若n j <,则进行步骤⑷,否则进行步骤⑸
⑷ 令()()()
()j j j j d y f d β+-∇=++11,其中()
()
()()
2
2
1j
j j y f y f ∇∇=
+β,置j=j+1,转⑵。
⑸ 令()()11++=n k y x ,()()11+=k x y ,()()()11y f d -∇=,置j=1,k=k+1,转⑵ 。
4. 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