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后裔揭氏族谱及资料

合集下载

姓氏少数民族 揭

姓氏少数民族 揭

姓氏少数民族:揭(j iē)

遗世独美的姓氏

“今年3月在深圳火车

站下车时,我曾看到有至揭阳

的车,我当时想真有趣,居然

和我的姓是一个字。”现在车

间实习的揭廷婷是个典型的山

城美女,她一边谈论姓氏,一

边捋着自己的秀发。

故事 “我姓揭,不姓扬”

揭廷婷生于1993年,石龙镇的揭姓人主要分布在两个村——她老家白马村50多家,邻村揭店村150多家。她听祖辈们说,本地揭姓人都是从广东迁过来的。

因为所在的公司是台资企业,通用的是繁体字,繁体的“揭”和“扬”很相近,容易认错,所以,不少工友经常把揭廷婷的姓叫成“扬”。后来,与别人交流时揭廷婷总要先强调:“我姓揭,不姓扬,要注意哟。”

渊源

源于县名 遗世独美

揭廷婷曾听父亲说,揭姓是一个非常有味儿的姓氏,但具体有哪些味儿她并不清楚。在笔者的帮助下,她终于揭开了揭姓的神秘面纱。当今遍布国内外达数十万的揭姓人氏,他们的始祖就是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令。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汉

人,因屡立战功受封,被皇帝赐姓改名。中国姓氏百科全书《姓氏总论》记录了奇僻

姓氏近400个,其中有一复姓“揭阳”,源于县名(今广东省揭阳市),这在中华姓氏史中为孤例,比“欧阳”、“司马”等复姓,显得独具特色。后“揭阳”改为单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揭氏后裔遍布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浙江、湖北等地,其中仅广东省廉江市便有三万人左右。2004年底,江西省丰城市的揭氏七十一世裔孙还专门携家藏族谱专程赴揭阳寻根问祖。

●人物:富士康科技集团观澜科技园揭廷婷

●老家: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白马村

●QQ:752561345

内陆的一些元代蒙古族后裔

内陆的一些元代蒙古族后裔

内陆的一些元代蒙古族后裔

陕西省:

渭南市大荔县拜家村拜姓蒙古族。《拜氏家谱》记载,拜氏是元木华黎的后人。英宗时,木华黎裔孙拜住任丞相,后代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笃麟帖木儿降明,奉命由涿州经山西迁居大荔沙苑。”

宝鸡市凤翔县紫荆村屈姓蒙古族。元太宗窝阔台汗后裔,元凤翔县达鲁花赤屈术子孙。

山西省:

阳泉市盂县白水村孙姓蒙古族。元将塔海后裔。塔海,《元史》有传,字元祥,至元间,从钦察大将土土哈,充哈刺赤【钦察人因擅酿黑马奶酒,蒙古语谓黑为哈刺,因称其族属为哈剌赤,引申为侍卫之意】。累官资善大夫。卒后葬肖家汇兴首村。后世子孙改姓孙。

山东省:

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刘家营村刘姓蒙古族。该支始祖刘五公,蒙古族斡罗那歹氏族人,为蒙古军士,驻守山东。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升为镇抚。其后裔世居淄博。

菏泽市鄄城县苏老家村苏姓蒙古族。自称始祖名苏克明,蒙古名和尚,元朝镇守扬州义王,即元威顺王宽彻普化之季子,属蒙古孛尔只斤氏。这支蒙古族在邻近的河南濮阳、山东临沂都有分布。

烟台市牟平区北头村都姓蒙古族。始祖为元初牟平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

河北省:

邢台市新河县东董村、西董村脱姓蒙古族。自称元末丞相脱脱第三子后裔。

河南省:

南阳市镇平县王姓蒙古族。分布在镇平、内乡、淅川、南召几县境内,一支祖先名铁木花儿,自称为元顺帝第四子,元末逃至镇平定居晁陂,因封王爵,以王为姓;另一支王姓的先祖相传为司(四)陀王,亦有称镇殿王的。现存始祖墓碑的正面写道:“镇殿始祖考王公讳成、妣孙氏恭人之墓”,碑的序文中有“吾家始祖王公讳成者,本元宦也”等辞句。

蒙古科尔沁部的姓氏

蒙古科尔沁部的姓氏

蒙古科尔沁部的姓氏

摘要:

1.蒙古科尔沁部的起源和发展

2.蒙古科尔沁部的姓氏来源

3.蒙古科尔沁部的主要姓氏

4.蒙古科尔沁部姓氏的演变和现状

正文:

蒙古科尔沁部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公元13 世纪,其祖先主要活动在我国东北地区。科尔沁部在蒙语中意为“弓箭手”,这个部落在历史上以勇猛善战而著称。蒙古科尔沁部的姓氏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蒙古科尔沁部的姓氏来源主要与其部落的起源和发展密切相关。据史书记载,科尔沁部的先民曾是成吉思汗的亲兵,后来成为独立的部落。因此,蒙古科尔沁部的姓氏往往与其军事传统和英勇事迹有关。

蒙古科尔沁部的主要姓氏包括:孛儿只斤、扎拉嘎、塔塔儿、昆都仑等。其中,孛儿只斤是蒙古科尔沁部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它在蒙语中意为“蓝色眼睛的人”,代表着这个部落的贵族血统。扎拉嘎姓氏则来源于蒙古族古老的扎拉嘎部,这个部落曾是成吉思汗的盟友。塔塔儿和昆都仑等姓氏则与蒙古科尔沁部的历史和军事传统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科尔沁部的姓氏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一些姓氏因为历史原因或民族融合而逐渐消失,而一些新的姓氏则逐渐产生。如今,蒙古科尔沁部的姓氏已经不再是严格的族谱标志,很多蒙古族人已经采用了汉姓,

如李、王、张等。然而,在蒙古族内部,科尔沁部的姓氏仍然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文化价值。

总之,蒙古科尔沁部的姓氏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这个部落的起源和发展,还体现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

廉江揭氏源流概述

廉江揭氏源流概述

廉江揭氏源流概述

廉江揭氏始祖乃猛公六十代,福建连城始祖五郎公十七代之孙。五郎公为江西广昌一世祖瑱公九代孙也,公于南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由江西广昌迁徙连城。而德秀公于明·嘉靖初年间从福建汀州府连城只身涉步,历尽艰辛,卜筑于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永平乡巡十都(现廉江长山那蒙村)。公深受先居于那蒙村温氏景清公垂青厚爱,为女相攸,许配始祖。始祖德秀公偕祖妣温老孺人,勤劳稼穑,开基创业,迄今近五百余载,蕃衍廿余代矣,近四万之众。德秀公之后裔遍居省内外100余条自然村及海内外诸多大中小城市。可谓人才辈出,族业兴旺,枝蔓中华,叶荣世界。

始祖德秀公生四子,从黉、从文(止)、从英、从政。分为三支概述源流:

一、从黉公支下

德秀公长子从黉公,猛公六十一代孙,为廉江支二世。生二子:进修,达修。进修公(三世)生五子,亘新、亘奇、亘万(止)、亘明(止)、亘超。达修公(三世)生一子,亘丽。进修次子亘奇公由那蒙村迁往黄埇村安居。亘奇长子开文公由黄埇村迁往田背村安居。开文公曾孙廷儒公由田背村迁马山村安居。

达修公于清·康熙年间由那蒙村迁住塘蓬镇丰田埇安居。因环境地利不适应,亘丽公由丰田埇迁往石岭镇樟村坡居住。邻居朱姓人居住在叫珠玉城村,时遇年世乱,邀亘丽公搬来同住,后朱姓人少而穷,卖业外迁,该村改名根竹园村,亘丽公之后在此安居乐业。

二、从英公支下

1、三世至九世迁徙概述

从英公德秀公三子(二世),猛公六十一代孙,。生五子,桂修、囗修、权修、栋修、榜修。

长子桂修公生一子:人瑞。桂修公由那蒙村迁往沙田口坡菠萝塘安居。人瑞公由菠萝塘迁往南教堂村安居。人瑞公猛公六十三代孙(四世)生四子:长开先(止),次开勋,三子开熙(止)、四子开烈。

广丰县的蒙古族后裔揭氏

广丰县的蒙古族后裔揭氏

广丰县的蒙古族后裔揭氏

“揭”姓原属汉姓,但在江西广丰县,有这样一家揭姓,他们的先祖与中华揭氏其他宗族不同,他们的祖先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元代蒙古族状元笃列图。笃列图,史料这样记载:

“笃列图,揑古氏,居永丰。字敬夫。燕山(今属河北)人。生于元皇庆元年(1312),卒于元至正八年(1348)。元至顺元年(133O)右榜状元。笃列图父辈原来居住在燕山,后来迁徙到永丰。其父叫脱帖穆耳,在潜邸跟从文宗,官至靖江路总管。笃列图考取蒙古、色目人榜状元后,历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等职,按治理规章惩治不法之事,无丝毫懈怠,按规范礼制检点作为,下令去除不合制度的作为。没有不被笃列图一身正气所震慑的。人们见他谨慎清正且不张皇,敬服他的威严。说道:“小心,别犯事落在揑克家状元手里!”不久,诏拜为南台御史,回京上任。笃列图为官尽职尽责,正义凛然。笃列图工书法。明朝人陶宗仪著《书史会要》中称笃列图善书大字。”

再看《江西通史》元代卷里的记载:

“。。。。信州路蒙古人笃列图、揭毅夫父子先后金榜题名,亦颇引人注目。。。”以及进士列表

注意看,这张列表里清晰地记录了笃列图和其子揭毅夫的所属路州(信州路永丰县),族属(蒙古人)及中进士时间。在这张表格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笃列图参加科举考试时尚未用“揭”姓,但其子却是明确冠以“揭”姓了。因此江西广丰县这家揭姓为蒙古族后裔是毫无疑问的,解放前广丰县政府后曾立有笃列图墓,墓碑上刻的就是“揭笃列图”。现在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大多已改汉族,近年他们家族中有一部分人已经改回蒙古族。

蒙古帝国族群的后裔们

蒙古帝国族群的后裔们

蒙古帝国族群的后裔们

四.中国境内蒙古族聚居地的行政区划(上)

中国蒙古族聚居地的行政区划以前可概括为:一区三州八县六十八乡镇。一个蒙古族自治区,三个蒙古族自治州,八个蒙古族自治县,六十八个蒙古族乡镇。它们广泛的分布于中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分别位于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北以及北京、四川、云南、贵州等12个省[区]市。

一个自治区,就是1947年成立的新中国最早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三个自治州分别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八个自治县分别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的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三个自治州中有一个民族联合自治州,八个自治县中有一个民族联合自治县,实际上蒙古族自治的是两个半自治州,七个半自治县。

原有68个蒙古族乡镇,这些乡镇在20世纪中叶设立的,经过文革撤销、改革开放后恢复、21世纪初期又因经济改革发展需要部分撤乡建镇的变化,目前所能查知的,中国有66个蒙古族乡[镇],其中北京1个满蒙联合乡;河北省3个蒙古族乡、6个满蒙联合乡;辽宁省15个蒙古族乡[镇]、6个满蒙联合乡[镇];吉林省10个蒙古族乡;黑龙江省7个蒙古族乡;新疆10个蒙古族乡;青海省3个蒙古族乡;甘肃省2个蒙古族乡;四川省3个蒙古族乡;贵州省1个彝蒙联合乡;云南省1个蒙古族乡。14个民族联合乡中,其中河北省平泉市有2个联合乡撤乡建镇后名称上已经去掉民族称谓,只剩12个民族联合乡[镇]。实际上真正的蒙古族乡[镇]只有52个。现在准确概括应该为:一区两个半州七个半县十二联合五十二乡镇。需要说明的是民族乡[镇]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内蒙古最大的家谱图

内蒙古最大的家谱图

内蒙古最⼤的家谱图

2019-10-06

相关背景:

国有正史,地⽅有⽅志,家族有家谱。家谱是⼈类以⾎缘为核⼼亲缘关系的投影。有研究者说,家谱是⼀块块历史的碎⽚,它⽤独有的⽅式映现着⼀个群体、⼀个区域的历史⽂化,与正史、⽅志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柱,对于研究姓⽒⽂化、民情风俗、⼈⼝迁移、基因遗传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最早的家谱,主要记载帝王诸侯的世系、事迹,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官的主要依据。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从官⽅流⾏于民间。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权⼒进⼀步下沉,⽒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家谱失去了以往政治功能,更多地由官修变为私修,以⾄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的盛况。20世纪5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时期,随着旧的宗法关系的打破,被认为代表着"封建族权"的家谱,多被付之⼀炬。则令更多的家谱遭遇了灭顶之灾。有⼈估计,从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约有两万种家谱被⼈毁掉。⽽进⼊80年代,随着海外华⼈寻根热潮的兴起,民间修谱之风⼜开始慢慢升温。

上海图书馆是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最多的地⽅,收藏有1.45万种家谱。2001年⽂化部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据悉,上图⽬前已经收到⼤陆报上来的近5万种家谱条⽬,⽬前正在加紧其他⽅⾯的汇总⼯作,⼒争明年出版。

---摘⾃2003年6⽉12⽇《中国青年报》彭冰"民间修谱悄然升温"

家谱图简介

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红翎台吉(台吉:蒙古贵族的称号)家谱图(以下简称家谱)是记载从成吉思汗第15代孙⼦巴图孟克达彦汗⾄达旗王爷康达道尔基共20代、2000多名台吉的家谱。该家谱图长7.2⽶、宽3.45⽶,是现存鄂尔多斯市档案馆最⼤的,也是内蒙古最⼤的家谱图。

蒙古族家谱1

蒙古族家谱1

蒙古族家谱1

蒙古族家谱

家谱,⼜称族谱、家乘、祖谱等。⼀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个以⾎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授家谱和结绳家谱。

蒙古族家谱是记载蒙古族姓⽒、⼀个家族世系、重要⼈物活动的记录。蒙古族早在元朝时期开始,不论贵族、平民都要撰写家谱,并且成为传统习俗。蒙古可汗和贵族的家谱世系在史料⽂献中均有记载,⽽平民的世系家谱多数系家藏。在长期的迁徙和战乱中,有的停记、遗失以⾄被迫烧毁。

辽宁省蒙古族曾有⼤量家谱流传。据调查⾩新地区有较多家谱传世,现保存下来的只有少部分。据了解,⾩新蒙古族⾃治县收集到蒙古族家谱有12部,这些家谱⼤都是蒙⽂书写。其中辈分最多的是兀良哈(吴姓)、斡特尔(武姓)、含图德(韩姓)、达⽇胡德(戴姓)。

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治县,也保留着蒙古家谱、族谱。其中《图琳固英族谱》(兀良哈族谱)价值很⼤。此谱是兀良哈(乌梁海)蒙古⼈之旗谱,收藏在该县档案馆,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的蒙古族家谱。该族谱真实地记载了从后⾦天聪九年(1635年)⾄光绪年间图琳固英传⼈的名字及其社会地位。族谱上能辩认的共14代1904⼈,其中获得清廷各种官爵的达1153⼈。该族谱整理问世后,在国内外引起轰动。1996年11⽉,中央民族⼤学教援吴肃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纳古单夫、乔吉等专家对族谱进⾏了认定,⼀致认为这是蒙古史上的⼀个重⼤发现,是研究蒙古历史的第⼀⼿珍贵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据专家介绍,现存于德国皇家图书馆的中国蒙古族家谱,仅长4⽶、宽2⽶,谱记⼈员仅600余⼈,已被视为世界珍品。⽐较⽽⾔,兀良哈族谱篇幅之⼤,记载⼈员之多,跨越时间之长,更堪称“世界之最”。不仅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更具有珍贵的⽂物价值,被誉为“国之瑰宝”。

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

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

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族

博尔济吉特氏族是蒙古族中的一个重要部落,拥有悠久而光辉的历史。他们在蒙古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介绍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族的起源、发展以及在蒙古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博尔济吉特氏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蒙古帝国时期。根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的母亲胡氏是博尔济吉特氏族的后裔。他们在蒙古的兴起和扩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博尔济吉特氏族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成为了帝国的重要支持者和统治者。

随着蒙古帝国的繁荣和扩张,博尔济吉特氏族的势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他们成为了帝国的重要贵族和军事指挥官,负责统治和管理帝国的各个地区。他们的领地遍布蒙古帝国的各个角落,包括今天的蒙古国、、俄罗斯等地。

除了在军事和上的重要地位,博尔济吉特氏族在蒙古帝国内的文化发展和宗教传播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积极推动佛教在蒙古的传播,为佛教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博尔济吉特氏族的贵族和精英成员也成为了佛教的支持者和信仰者,促进了佛教的普及和发展。

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族在蒙古帝国的衰落后,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逐渐演变成为蒙古族中的一个重要部落,并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族群特色。博尔济吉特氏族的人们仍然传承和维护着自己的家族系,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身份认同和族群归。

在如今的蒙古国,博尔济吉特氏族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族群,他们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博尔济吉特氏族的成员在部门和企业中担任高级职位,为蒙古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也在传统文化和艺术等领域继续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传统。

关于揭姓源流的一点思考

关于揭姓源流的一点思考

关于揭姓源流的一点思考

一、揭氏族谱记载内容矛盾

揭氏族谱《揭氏姓源源流纪》原版,复印到一则宝贵的资料,现原文照录:“任嚣公,旴江(即抚河,在江西省东部)人,为秦边四尉。子禄秦监转饷,禄孙焕食爵豫章。曾孙定,后元已卯(公元前162年)十一月十六子时生。“赖史焕长子定于建元六年以护驾将军随王恢出豫章,兵未逾岭而东越输服;又承命随严助往谕南越,为越胁令揭阳而险据中国之喉吭,业二十载矣”。

矛盾之处:任嚣和监御史禄都是秦朝将领,秦末中原内乱时期,任嚣嘱咐赵佗断绝中原往来岭南的通道,保一方太平。任嚣把赵佗放在揭阳岭之北,任龙川县令,把史禄放在揭岭之南,为揭岭长(县人口不及万户称长,万户则称令),秦朝增设揭岭县是对防守闽越的高度重视,任嚣非常器重这二人。可见监御史禄地位在南海郡很高,而且任嚣死后,赵佗又吞并了桂林和象二郡,南越国势头发展良好,为什么到监御史禄的孙辈焕又食爵豫章了?这不符合逻辑,爷爷是南越国一等一的功臣,焕却跑到相隔较远的西汉豫章郡工作,然后焕的儿子定以护驾将军身份去平定南越,这算是背叛自己的祖国,攻打袭位揭阳令的家属吗?

同时,司马迁的《史记·南越列传》对秦汉时期的揭阳

县记载了这么一句话:“苍梧王赵光者,越王同姓,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皆得为侯。史记中记载的是赵光、揭阳令定自定属汉,才封侯。如果定是去攻打南越,还能算降汉、自定属汉吗?这些人都是降汉而封侯。如果论战功,一个护驾将军在汉武帝时期能封侯?要知道汉武帝时期的大将李广都没有封侯。

另外,护驾将军史定如果是汉朝委派过去的,在汉朝收复两越时,史定已是揭阳令,自定属汉而封侯。南越国不知道揭阳位置的重要性吗?那可是防守东越和汉军的关口,怎么可能任命汉朝过来的护驾将军当揭阳令?假设南越国畏惧西汉朝廷,西汉朝廷安排的人可以到南越国核心关口当军政一把手,那么西汉可以继续安排几个能臣过去,何须派两路大军劳师远征?再说,如果史定是汉朝委派的,在史记上就不能说他自定属汉,哪有汉臣自定属汉。

揭猛

揭猛

国有史,家有谱。家史是一个家族繁衍的见证,对于重视家族观念的国人来说,家史的地位举足轻重,修撰家史一直被视为名门大族的“专利”。《揭氏族谱》初谱修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公元一一○○年),至今已有九百零四年的历史,序文《史揭合序》是由苏东坡、苏过父子所撰写,其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据揭氏族谱所载:揭姓始于汉武帝所赐,始祖为史定。公元前111年因助汉“收平两越”,汉武帝特赐以县为姓,姓“揭”,因战有功,名“猛”,发诏封安道候,并将揭阳县赐封揭家(汉时揭阳县包括:今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梅县四市,闽西南漳州市以南、赣南一带疆土)。揭家后人此后在揭阳生活了上千年,方迁至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苏、广东、广西、浙江、安徽、内蒙古、云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于海外有加拿大、欧美、东南亚、日本、澳洲等,同样居住着不少揭猛公后裔; 播散繁衍,至今总人口粗略估计近百万人。《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考试说明(文科综合)》中国古代史部分就有“匈奴、鲜卑、揭、氏、羌的内迁”列为考试范围。揭姓虽晚出(至今已有2115年),却是特立独行,保持本色,并不为其它大姓所吞并,且历代名贤辈出。 揭氏与潮汕历史有着牢不可分的关系。有关专家指出,随着汉揭阳令史定(揭猛)与揭氏的关系得到明确,潮汕历史无疑上推了近千年。这对潮汕地方文化来说,无疑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著名汉学家饶宗颐大师在第五届国际潮学研讨会《选堂感言》中对揭猛(史定)与潮汕的关系有着重要评述:我早就论及揭阳令史定乃《史记》与《汉书》说记载的历史人物,国史之所论必有根据;如今行见潮汕史此一重要问题即将得到彻底之解决,精神不禁为之振奋不已,欢然为之欣喜终日。 树不离根,水不离源,人不忘祖。在今日的揭阳市,虽已不见有揭姓久居,但千百年来,揭姓民众始终都有一股浓浓的寻根情结。不少有心之士纷纷到揭阳寻揭猛(史定)公的有关遗迹,并希望在揭阳兴建揭猛(史定)公纪念馆,完成寻根宿愿。 桑浦青青,榕水长长。有先祖的灵荫,有今日潮汕这片热土上众多热心人士的支持,揭氏民众的这个宿愿,一定能够实现。

廉江揭氏源流概述

廉江揭氏源流概述

廉江揭氏源流概述

廉江揭氏始祖乃猛公六十代,福建连城始祖五郎公十七代之孙。五郎公为江西广昌一世祖瑱公九代孙也,公于南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由江西广昌迁徙连城。而德秀公于明·嘉靖初年间从福建汀州府连城只身涉步,历尽艰辛,卜筑于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永平乡巡十都(现廉江长山那蒙村)。公深受先居于那蒙村温氏景清公垂青厚爱,为女相攸,许配始祖。始祖德秀公偕祖妣温老孺人,勤劳稼穑,开基创业,迄今近五百余载,蕃衍廿余代矣,近四万之众。德秀公之后裔遍居省内外100余条自然村及海内外诸多大中小城市。可谓人才辈出,族业兴旺,枝蔓中华,叶荣世界。

始祖德秀公生四子,从黉、从文(止)、从英、从政。分为三支概述源流:

一、从黉公支下

德秀公长子从黉公,猛公六十一代孙,为廉江支二世。生二子:进修,达修。进修公(三世)生五子,亘新、亘奇、亘万(止)、亘明(止)、亘超。达修公(三世)生一子,亘丽。进修次子亘奇公由那蒙村迁往黄埇村安居。亘奇长子开文公由黄埇村迁往田背村安居。开文公曾孙廷儒公由田背村迁马山村安居。

达修公于清·康熙年间由那蒙村迁住塘蓬镇丰田埇安居。因环境地利不适应,亘丽公由丰田埇迁往石岭镇樟村坡居住。邻居朱姓人居住在叫珠玉城村,时遇年世乱,邀亘丽公搬来同住,后朱姓人少而穷,卖业外迁,该村改名根竹园村,亘丽公之后在此安居乐业。

二、从英公支下

1、三世至九世迁徙概述

从英公德秀公三子(二世),猛公六十一代孙,。生五子,桂修、囗修、权修、栋修、榜修。

长子桂修公生一子:人瑞。桂修公由那蒙村迁往沙田口坡菠萝塘安居。人瑞公由菠萝塘迁往南教堂村安居。人瑞公猛公六十三代孙(四世)生四子:长开先(止),次开勋,三子开熙(止)、四子开烈。

揭姓百家姓排名多少位_百家姓揭姓来源

揭姓百家姓排名多少位_百家姓揭姓来源

揭姓百家姓排名多少位_百家姓揭姓来源

揭,姓氏,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汉时期因屡立战功受封,被皇帝赐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那么你知道揭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揭姓百家姓排名,希望大家喜欢! 揭姓百家姓排名

揭姓,百家姓排名139位。

当今遍布国内外达数十万之众的揭姓人氏,他们的始祖就是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令。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汉时期因屡立战功受封,被皇帝赐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对于史定的来历,清《揭阳县志》有记载:“史定,秦时人,仕南越,为揭阳令。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计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侯,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史定为何以揭为姓呢?这里面牵出了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平南越赐姓揭阳令的一段史话。公元前一三五年,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后收平南越,东越归汉。史定平乱有功,于公元前111年被武帝封为安道侯,并以史定任职的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这便是揭氏的由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揭氏后裔已达五六十万之众,遍布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浙江、湖北等地。其中仅广东省廉江市便有三万左右人。2004年底,江西省丰城市的揭氏七十一世裔孙还专门携家藏族谱专程赴揭阳寻根。古揭阳是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六个古县之一,但它究竟始于何时建制,古揭阳县城又在何处,至今仍是谜。揭姓望居襄城郡(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侨置襄城郡。原治襄城,今河南省襄城)。

百家姓揭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制之司揭,属于以官制称谓为氏。司揭,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官职,主要执掌和管理君王的旌旗依仗队,自己则亲举华盖(王伞)。司揭在楚国是君王的贴身小官,属于内廷侍从类,不列官籍,但负责历代君王的威仪以显示国祚,职责重

姓氏文化丨最新蒙古族姓氏五种起源概括

姓氏文化丨最新蒙古族姓氏五种起源概括

姓氏文化丨最新蒙古族姓氏五种起源概括

众所周知,现在的蒙古族的姓氏已经被汉化了。在中国姓氏中有很多的姓氏都具有传奇的色彩。

蒙古族的姓氏大体有四种:

一、以本部落的名称为姓。《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上十一世祖学端察掳一女俘名“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

兀良合为部落名称,阿当罕是自己的本名,札儿赤兀惕是氏族的名称。故这个女俘姓兀良合真(真表示女性,若为男性则称为兀良合歹),名字叫阿当罕,是札儿赤兀惕氏族人。姓名称呼的顺序是:姓氏、名称、族属。

东部区的喀喇沁各旗札萨克、台吉均姓乌,就是兀良合(也称乌梁海)人者勒篾(成吉思汗四杰之一)的七世孙和通始建喀喇沁的缘故。这就是取本部名称词首为姓。

《元史》第一卷第一页关于成吉思汗的记载中,也把姓氏直接记为:“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奇渥温,也记作“乞彦”,也是成吉思汗所属部落的名称。

今鄂尔多斯的奇姓,均由此而来。拉施特《史集》记述塔塔儿部落时就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做秃秃黑里歹,若是女人就唤做秃秃黑里真。”

二、以本氏族的名称为姓。合撒儿(成吉思汗仲弟)之后裔所建的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诸部的札萨克、台吉均姓包氏,就是源于合撒儿出世的孛儿只斤(也记作博尔济吉特氏族之故。这就是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东土默特原居东部区卓索图盟)的宝氏,也出于此,因为包、宝谐兰所致。

三、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在古代,如元丞相、主修宋辽金三史的脱脱,本是蔑儿吉骀氏。其后人却以脱脱为姓,元代有脱脱尼,明代有脱脱卜花。

现代人以祖先的名字为姓的,如,出生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民族英雄嗄达梅林,从他先祖莫勒特图以后,开始取“莫”字为姓,谐音

蒙古族姓氏表

蒙古族姓氏表

蒙古族姓氏表

汉拼蒙古姓汉文缩写

乞颜------------齐、祁、陈、秦

纳古斯--------- 那

肖德------------肖

客烈亦惕-------和、何

孛尔只斤-------鲍、包、宝、博、奇、罗、波

汪古惕----------汪、王

弘吉喇惕-------洪

帖良古惕-------铁、车

兀良哈----------乌、吴、于、魏

满楚古得-------满

杜尔伯特-------杜、司

和硕特----------和

郭尔罗斯-------郭、高、何

呼和淖如得-----和

伊斯得伊

夏日高勒-------夏、黄、何

梅日根哈拉----梅

闫忽德----------闫门

泰亦赤兀惕----- 戴

胡勒目斯-------胡

杜格庆----------杜

海那赫-----------海、毕

周尔那德--------周

华努特-----------华

齐木德------------齐

敖勒高努德------- 敖、赵、王

白如徳-------------白

海勒图德---------海

赖哈图德---------赖、赵

李莫斯日---------李

都如德------------- 杜霍

亦日呼德---------- 伊

朱勒豁得---------- 朱、周、康

兀济叶惕---------- 武、吴

乌珠穆沁----------乌、武

巴尔虎-------------巴胡

召蒙岱-------------赵

克什克腾----------和、何

木斯臣-------------穆

宝勒格沁----------暴

席热臣-------------席

台本----------------邰、伍

蒙古帝国族群的后裔们

蒙古帝国族群的后裔们

蒙古帝国族群的后裔们

三、中国蒙古族人口的分布现状溯源

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蒙古族人口为598万1840人,人口聚集居住地主要在内蒙古、东北三省,其次在新疆、青海、甘肃、河北,散布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江西、贵州、广东等地的乡镇村而小聚集;目前蒙古族遍布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31个省区市有具体人口数据,台湾、香港、澳门三地数据不详。(各地蒙古族人口统计数据,除有括号注释外,均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为依据)

1、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蒙古族是内蒙古区域的世居民族,分诸多蒙古部落。部落详情在《中国境内蒙古族聚居地的行政区划》一节详细介绍。居住内蒙古的蒙古族有422万6093人。

2、辽宁省

辽宁省蒙古族有65万7869人。明末清初,蒙古喀喇沁部、土默特部、蒙郭勒津部和科尔沁部的一部分,自蒙古草原逐步南下,最后定居于辽宁。清朝定鼎北京后,一些八旗蒙古兵丁、巴尔虎蒙古兵丁和他们的眷属因防务派往辽宁。上述蒙古各部、八旗蒙古、巴尔虎蒙古的后裔构成了辽宁蒙古族的主要部分,主要分布于朝阳市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县、北票县,阜新市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

3、吉林省

吉林省蒙古族有14万5039人。吉林省蒙古族属吉林省世居民族。13世纪初,蒙古人从大漠北方向南移动,逐渐地在这些地区居住下来。窝阔台于1234年征服金国,这一带属于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管辖地。目前主要聚集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该县隶属吉林省松原市,是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亦是中国马头琴生产的最大基地,被誉为“中国马头琴之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后裔揭氏族谱及资料

坦率的说:面对自己家族的历史,似乎我从来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于是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也很难描述,哪里是‘我们揭氏的根’,何处是‘我们揭氏的梦’,什么是‘我们揭氏的魂’。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书,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重写我蒙古后裔揭氏家族的历史,重写我蒙古后裔揭氏的书!

700多年前我蒙古后裔揭氏祖先跟随忽必烈从蒙古高原色楞格河流域到了

大都北京,于1279年跟随忽必烈的哥哥来到南方江浙行省。元末明初公元1360年前后在江西永丰(今江西省广丰县)定居并繁衍生息。

我蒙古后裔揭氏六世祖是公元1330年元朝右榜状元笃列图。但对于他的先祖是谁颇有争议,一说其祖先是元朝时期永丰县达鲁花赤捏古氏的火室答儿,一说他是成吉思汗“四怯薛”之一逊都思氏的赤剌温的五世孙,遗憾的是至今未发现有族谱遗传。但在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我们看到虽然历史长河的细节离我们远远而去,其中一些纪录由于种种缘故也莫名在变迁(这些缘故在后续的章节里会做详细的阐述),但是无论是捏古氏的先祖播而祝吾还是逊都思氏的先祖锁儿罕失喇、赤老温,他们在蒙古帝国建立之初,都是跟随圣祖成吉思汗打天下的兄弟。根据《蒙古秘史》记载:圣祖成吉思汗在蒙古帝国第一次分封95名重要功臣中,捏古氏是第 24位,锁儿罕失喇、赤剌温是第 27位的千户首领而被载入历史的史册。捏古氏和逊都思氏分别和铁木真家族是父系和母系的亲戚。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无论是捏古氏还是逊都思氏,到了今天要搞清楚他们中谁是我们真正的先祖已经不重要了!捏古氏和逊都思氏他们都是最早期蒙古部落里尼伦家族和迭儿列勤家族中很亲近的人,很巧合的是国内史记上明确记载着这俩个家族都有在铁木真少年危难时期,解救过铁木真生死性命的家族故事,这也是其他纯正蒙古部落的家族里面没有的!历史从那个时刻到现在已经 800多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既是赤老温后裔,我们也是播而祝吾的后裔,因为历史已经把我们和他们都融在一起,从内心的情感来说我们也无法否认他们其中任何一个,并且他们都是值得后人崇敬的先人,值得我们蒙古后裔揭氏子孙生生世世的追怀与纪念。

我们家族后来很多口口相传迁徙故事,都和逊都思笃列图密切相关,在后面记载中把先祖逊笃思的家族史详细描述。

关于我们的姓氏,据二十九世孙揭英年老人回忆,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随其父一同给笃列图上坟祭扫时,亲眼见墓碑上刻着“揭笃列图”,但我们在查阅

的大量的史料方志等文献,“笃列图”前并未有“揭”姓,但其子已确切地冠以“揭”姓,再根据揭英年老人的回忆,揭笃列图的墓应该是清朝时广丰县府修建的,所以这墓碑当然应该也是清朝时期所刻(先祖笃列图在元朝去世时候就安葬在广丰鸟林街,后因故在清朝时期改建)。由此我们推断,应该是从我们的七世祖先开始正式用“揭”姓。

关于姓氏,家族的另外一个传说是“揭铁是一家”

这个传说家族口口相传几百年:元朝广丰还未设县,只是个驿站时,有俩蒙古族兄弟来到广丰,哥哥叫笃列图,弟弟叫“铁**,他们来到广丰,看见当地汉人都有姓氏,便分别将自己的第一个字做了姓。后来,这个传闻在史料中得到证实,这个铁**其实是笃列图的族弟“帖哥”,一直跟在笃列图身边,贴哥后来也中了进士,祖先笃列图的功劳不小。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到,我们先祖们在1300--1340年前后的那段时间和揭徯斯(1274-1344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史学家、诗人,翰林院侍讲大学士二品)有着紧密的联系,且是很好的朋友。有资料描述在1360年前后揭徯斯的儿子揭汯(1304—1373)当时和先祖月鲁不花一起在绍兴、宁波一带工作。当月鲁不花先祖乘船北上全家遇难之后揭汯给予我们先祖们很大的帮助,从绍兴迁徙回到广丰。从这些资料分析,家族改汉姓揭和揭徯斯父子家族有很直接的关系。

关于族谱

家族中目前健在的二十九代孙揭万年、揭英年皆未见过族谱。不知是元末时家族从浙江绍兴迁徙广丰途中遗失还是故意毁弃(元末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时人对蒙古人非常仇恨,当时许多蒙古人回到蒙古草原,一部分无法回去或不愿回去的便都隐姓埋名融入汉族人中)另外一种可能是:族谱是日本侵华时期连同我们的祖屋一同被烧毁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家族根本就没有族谱;但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说法,否则无法解释家族很多传说的出处了。

关于字辈

找不到原始族谱也就无法查到字辈,就目前收集到的第二十八世两兄弟其中有一个名字无考,查不到字辈;二十九世为“年”字辈,三十世是“克”字辈,就这两个字辈当然是远远不够的。

关于家风

没有族谱,就不知道祖训,但根据史料对先祖事迹的记载,一世祖先锁儿罕失剌、播而祝吾等祖先祖机智救主;二世祖先赤老温英勇善战;五世祖先脱铁穆尔、火室答儿明辨是非公正断案,赢得百姓爱戴,为其修建庙宇;六世月鲁不花忠孝两全,死后被朝廷追封“谥忠肃”;六世祖先笃列图“字敬以持其身,书敬以表其斋,是有志于敬也”且笃列图为南台御史时,明辨是非、不

畏强权、“整肃百僚,奸宄慑伏”,至孝至善亲爱家人,临终遗命“治丧勿作佛事”(《同治广信府志》卷九《宦业》) ;二十七世祖揭成祖“为人慈善,同情穷人。救济乞讨灾民时,他人出一箩米,他却是一担米;二十八世祖伯怀,秉承先祖遗风,慈悲为怀,年景不好是常常减租减息;治家严谨而不失温良;二十八世祖樟泉德高望重,受人爱戴敬重,民国时期抓壮丁,没人愿意,身为负责人的他忍痛将亲弟弟的儿子送去台湾;二十九世揭芳年,悬壶济世,常常免费为穷人看病,还贴上药钱二十九世孙揭艾年有情有义,妻子病逝后,伤心欲绝抱着其实子的灵牌出门,后来投身抗日并为此献出年轻的生命;二十九世揭谷孙淳朴温厚、勤俭朴素、惜衣惜食、扬善憎恶、工作勤恳,教子有方……。综上所述,不畏强权,刚直不阿、慈悲善良,孝敬长老就是我们的传统家风,后辈子孙当予以继承。

关于家族世代数

目前根据《元史》有记载的锁儿罕失剌、播而祝吾作为第一代,到笃列图之子揭毅夫,记七代,之后由于没有找到原始族谱,已经无法记录。于是按照现在公认的计算家族世代数的惯例,再根据近代家族每代的平均数,(按平均27.5年为一代)计算,我们估算出现在约为三十二代。

关于家族人数和散布地区

家族人数,和其他家族相比,我们家族相对来说是个小家族,即使放在人数不多的整个中华揭氏里,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从最初算起,我们家族应该也是个庞大的家族,在世界各地都应该有族人,因为当时的蒙古帝国的统治区域横跨欧亚大陆,而我们的祖先也分散在其中,必有繁衍生息下来的,根据蒙古秘史,可能俄罗斯就有我们的族人。只是我们无法相认相聚来纪念我们共同的祖先。国内目前确切知道的是江西、福建、上海、浙江、重庆,武汉等地有我们的族人;另外台湾也非常可能有我们蒙古族后裔揭氏族人,江西新建可能有铁姓族人。

700多年过去,我们家族有过辉煌也历经风雨,虽然族群人数不多,但我们毕竟走过来了,前路也许还会有风雨坎坷,事实证明我们蒙古族后裔揭氏是个有血性,面对艰难困苦百折不挠的家族;我们一定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继续胜利前行。族谱不但能记录家族历史,也是联系族人情感的一条纽带,可能有些人已经不在乎这些,我们蒙古族后裔揭氏都是重亲情重感情的一群,血液里带来的东西无法剔除。不需刻意铭记,因为它就存在我们心里融在我们血液里。祝愿我蒙古族后裔揭氏家族从此风调雨顺枝繁叶茂繁荣昌盛!

修族谱是传统,但毕竟我们已经走进了新的历史时期,要传承但也不能拘泥于传统。所以这次修谱我们将家族的女子包括她们的子女,也写进家谱。因为她们也有我们蒙古族后裔揭氏的血脉。另外,对于家族成员的简历,贡献,这次也尽可能地做了记录,这些记录将能部分反应我们家族某个时期的生存状态,这也是一件有意义的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