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
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
冯艳;徐大刚;郭晓奎
【期刊名称】《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2008(3)3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近几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重视师资人才培养,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于2005年《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本文就这几年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中的实践经验以及心得体会进行了总结。
【总页数】3页(P238-239)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医学微生物学
【作者】冯艳;徐大刚;郭晓奎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
【相关文献】
1.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J], 金丹;孟繁平;崔逢德;李芳芳;李英信;李红花
2.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J], 薛庆节;李秀真;吕厚东;山长武
3.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 [J], 白丽;申元英;张雷;郭宪国;吴利先;潘云华
4.医学微生物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体会 [J], 李晓霞;石立莹;李梅;钟启平;訾自强
5.建设特色《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J], 张宏方; 张怡敏; 环城; 史琳娜; 王媛媛; 徐洋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生物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构建
《微生物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构建摘要: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网络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秉着应用性、专业性、互动性及时效性原则,按着“一条主线、两个侧重、三个结合”的思路,重构《微生物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形成“基础内容+专业性与前沿性内容+产学研结合内容”等三大模块的微生物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
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并将推动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微生物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因其跨时空性、共享性及交互性等突出优势,逐渐成为高校主流的教学模式[1],这一新颖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依赖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受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其互动性、共享性不强。
如何建设本土化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成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模式单一。
以课堂讲授为主,即以教师讲述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考试测验为主要教学评价手段。
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
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在特定时空内进行,教学模式单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间的协作和互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创新素质。
2.教学内容统一。
较注重扎实的基础知识传授。
学生获取知识的周期长、进度慢,循序渐进的过程易消磨学习者对知识的渴求热情[2]。
面对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群体,在同一间教室,以同样的速度接受同样的教学内容,很难实现因材施教。
这些不足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取基于网络的微生物学信息化教学模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对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则是实现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
网络教学资源具有知识形式多样性、知识获取便捷性、知识共享性和交互性等特点[3],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根据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课程体系设置方案的要求,《微生物学》是建立在学生学完部分专业基础课之后开设的课程,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无菌概念和无菌操作,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及保藏等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为学生今后顺利学习专业课程及在本领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理论讲授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重点,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室操作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及前景,掌握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代谢、生长控制、遗传变异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微生物鉴定技术、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及保藏技术等关键技能,学习无菌操作室、微生物菌种室的建设,并掌握微生物技术常用仪器和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及沟通能力。
学完该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奠定宽厚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模块一
模块二
模块三
模块四
模块五
模块六
模块七
模块八。
《微生物学》模块建设和实施
汇报提纲
1、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模块化改革的理念与原则 3、《》模块化改革 4、模块化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5、未来发展设想
1.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备能在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 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 的能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工 程技术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40%
自主学习 0
90学时,43%的自主学习比例
4)实验微生物学模块
加强实验操作,突出应用,联系实际 ➢ 1.微生物学实验:48学时
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理解微 生物学理论和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 2.“综合性研究实验模块”:
结合应用性为特色的科研、生产实践及第二 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创新能 力。
素质教育模块I (6学分)
二
化学基础2 (分析化学,1.5学 分,实验1.5学分)
化学基础3(有机化 学4学分,实验1.5学 分)
工程应用数学B (5学分)
大学英语 II (5学分)
工程基础1 --画法几 何、机械制图 (3.5学分)
物理 (理论4.5学分 实验1.5学分)
工程基础2 --(电子 电工学2学分 实验1学分)
整合后模块
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
基础性微和生完物整性学模块
(微课生程物内的容设形置态缺构乏造专与功能、分 类业针与对鉴性定、营养需求等)
部分课程内容设置存
应用在微重生复物性学
(微生物代谢与调节,微生物的 控制与应用,微生物育种)
工业微生物应用
(氨基酸、核苷、核苷酸发酵微 生物、发酵生产抗生素等)
能力要素
2024年度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规划
02
03
激励机制
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包括参 加学术会议、访问学者、进修课 程等多种培养方式。
设立教学奖励、科研奖励、管理 奖励等,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 造力。
2024/3/24
20
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搭建
学术会议与研讨会
组织定期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
合作研究项目
鼓励教师联合申请各类纵向和横向课题,开展合作研究,提升学术 影响力。
基础实验技能培养
加强微生物培养、分离纯化、生理生化实验等基础实验技能的训 练。
综合性实验设计
设计涵盖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 能力。
创新性实验探索
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 精神。
16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意识培养
通过课堂引导、作业要求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习意识。
2024/3/24
03
实验室管理规范化
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
24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企业导师制度
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与课程融合
将实践教学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 解。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学术 论文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沟通表达 、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等综合 素质。
2024/3/24
29
学生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探索
2024/3/24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张建平微生物学是基础性和应用型都很强的学科,与医学、农业、工业发酵、食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诸多学科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我院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同时由于它覆盖面广、应用广泛、对于学生的生物学素质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就业深造机会的提升均有较大的作用而受到师生的重视,因此《微生物学》于2005年10月被列入我院精品建设课程。
经过了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课程建设的立项内容目标,并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连续两年学生评价为优秀。
现将课程建设成果总结汇报如下1、着力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水平课程建设人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不仅仅是文字材料的堆砌,而是在原有教学过程上的加载,特别是由于我院为新办学院,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久,另外,在师资队伍上,理论与实验课程包括实验准备均由一人担任,因此将精品课程的建设着眼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有限的建设条件获得最大的建设成效。
由于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理应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
作为本课的主讲教师和课程建设人将课堂作为精心设计的舞台、将每一次教学内容做成精心排练的节目,不断的认真探索教学规律,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教学水平和效果逐步提高。
A、教学理念的完善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构建,教师无法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去,老师要在引领学生上下功夫,从日常生活导入教学内容,从有趣的科学故事和科学现象引出学科的概念,使教学内容引人入胜;教师语言风趣、课堂讨论热烈,使教学过程轻松愉快;以名人的成功、社会的需求启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B、关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的过程也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主讲教师制作了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发音清晰、节奏适度的教学语言形成教学内容对学生感官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学生的状态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较多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活跃了气氛并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高职《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教 育部 《 于 启 动 高 等 学 校 教 学 质 关 量 与 教 学改 革 工 程 精 品 课 程 建 设 工 作 的
通 知 》 出 : 品 课 程 是 具 有 一 流 教 师 队 指 精 伍 、 流 教 学 内 容 、 流 教 学 方 法 、 流 一 一 一 教 材 、一流 教 学 管 理 等 特 点 的 示 范 性 课 程 高 职教 育 层 面 上 课 程 建设 的要 求 和 定 位是 构 建 以就 业 能力 为 导 向 的课 程体
索 了新 的教 学 模 式 . 程 建 设 初 见 成 效 , 课 20 0 9年 .该课 程被 评 为安 徽 省 高 职 高 专
我 们 在深 刻理 解 高 职精 品课 程建 设 内涵 的 基 础 上 。 定 了 《 生 物 学 》 品 确 微 精 课 程 的 建设 目标 和 建 设 任 务 即 以转 变 教 育 思 想 和教 育 观 念 为 先 导 .遵 循 学 生 职业 能力 培 养 的基 本 规 律 . 以真 实 工 作 任 务及 其 工 作 过 程 为 依 据 , 合 、 化 教 整 序 学 内 容 .科 学 设 计 任 务 驱 动 的模 块 化 教 学课 程体 系 : 步形 成 一 支 结 构 合 理 、 逐 人 员稳 定 、 活 使用 多 种 教 学 方 法 、 学 手 灵 教 段 先 进 、 学 效 果 好 的 “ 师 型 ” 构 的 教 双 结 教 学 团 队 : 用 先 进 、 用 教 材 ; 程 网 选 适 课 站 运 行 良好 , 件 、 课 习题 、 训 实 习 项 目 、 吏
品课 程 建 设 的 前提
高 职 精 品课 程 建 设
课 程建 设水 平 首 先 . 充分 利 用 现代 化 要
《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
《 微生物学》 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与 生 物工程 专业 最 重 要 的 专业 基 础 课 程 之 一 , 过 通 本门课程 的学习 , 使学生掌握 以细菌、 放线菌 、 真 菌 、 毒为 主要 内容 的各 类 微生 物 的形 态 结构 、 病 繁
殖方 式 和主要特 征 ; 了解 微 生物 的 营养 、 谢 和 生 代
过加强师资队伍、 学管理建设、 教 改革考核 办法等对《 生物 学》 微 课程 进行 了有 益的探 索与 实践 , 并提 出相 关建议 , 取得 了
一
定键词 : 生物 学; 微 课程 ; 索 探 中图分类号 : 9 — Q3 4 文献标识码 : A
q aiy o e c ig. u lt fta hn
Ke r s Mirb o g ; x eln u r uu ; x lrt n y wo d : c o il y e c l t r c l o e c i m epo i a o
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推出的“ 高等教育教学质 量工程” 之一, 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 的创新和现 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 鼓励使用优秀教材 , 提高 实践教 学质 量 , 动学 生学 习的 主动 性 和积 极性 , 调 培养学生 的创新 能力 , 宽 学 生的 知识 面【 ; 拓 】 是
W AN a g a G Gu n y o
( 埘 g z c 砌 舢d 蹴 ∞dTd o g oee C lg S em l yC lg o l e f e l e o 脚 ,/n120 ) J/ 3 11 /
A src: cod gt t b t tA cri e a n oh
从 根本 上提 高 教 学 质 量 , 高 人 才 培 养质 量 的 奠 提 基性工 作 引。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自评报告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及实验07理学()所属一级学科名称0704)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生物科学类(杨翔华责人负课程日28月4年2006 期日报申○○二六年四月一、《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简介《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是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基础课。
教改后的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
微生物学即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现代遗传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等前沿学科的基础课程;更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发酵工业、生物化工、生物农药、食用菌生产、生物肥料、抗生素生产等领域。
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上述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校开设微生物学课程的专业和办学层次共8个,见表一:表一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对象和学生层次统计生物环境生物环境环工程环境给水工程工程工程化工科学高职本监测排水硕士√√研究生√√√四年制本科√√√三年制高职三年制夜大学√二年制专升本√本课程师资力量雄厚,课程组教师目前承担或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共5项,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及教改成果奖,在我校的学科建设中占有突出地位。
在校院系共同努力之下,我校的《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具有良好的课程建设基础,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具有比较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和采用综合与分散结合、抽象与形象结合、师生互动启发式等教学法,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任课教师以国内外的访问学者、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班等途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具备了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能力和经验。
在以后的课程建设当中,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工作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学效果的科学检测,不断完善和调整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微生物学科规划
微生物学科规划
概述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个微生物学科的规划方案,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建立明确的目标和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微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并为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
目标
1. 建立全面且有深度的微生物学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学术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
2. 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微生物学实践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科学研究能力。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策略
1. 更新微生物学课程体系,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
保持与学科前沿的连接。
2. 开设多样化的微生物学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
需求。
3. 组织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微生物学家分享最
新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
4. 建立微生物学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提升实
验教学的实效性。
5. 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的科研项目,提供导师指导和资金支持。
6. 创建微生物学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
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实施
1. 设立专门的学科规划委员会,由学科带头人及相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和监督学科规划的实施。
2. 制定具体的时间表和计划,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和落地。
3. 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对学科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通过以上规划方案的实施,相信我们能够有效提高微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微生物学人才,为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非生物》中的第一课时《微生物》。
教材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定义、特点以及常见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和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提高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微生物,了解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及常见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显微镜、标本、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观察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环境,发现微生物的存在,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教具,了解微生物的定义、特点,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5. 互动提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微生物模型,增强对微生物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微生物:定义、特点、常见微生物、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微生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探究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课堂讲解,深入剖析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微生物的分类和分布知识讲解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微生物实验室,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开展校园微生物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非生物》中的第一课时《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
教育教学 中学生是中心 , 教师是根本 , 没有高水 平的师资队伍 , 就培养不出高质量医学生。 我们以学 科建设为龙头 ,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 以深化教学改革 与教育创新为动力 ,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 创 建 了一支知识 、 学历 、 年龄 、 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
【 文献标识码 】 A
Y a- i ,H N e, U i - u , ix n,A u - uaD p r e to dc un y g Z A G L iG O X a g oWU L-i P N Y n h c e at n fMe i M — n n a m l a
我们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尝试 ,0 7 20 年医学微
生 物学课 程 被评 为云 南省精 品课 程 。本 文就该 课程 的建设 过程 , 总结 如下 。 1 以学 科建 设为 导 向 。 努力 建设 一流教 学 团队
命科学中发展较快 , 也是 当代医学科学 中最重要的 基础学科之一 , 它与临床医学各科 、 药学 、 预防医学 、
【 bt c】 T ee pt xeet oi so eilmc b l y et k s hm a A s at odvl eecln c s nm d a ioio ,w o u e— r o h l ue c r og o c
s r s a e t l h n a e c l n ta hn s f , i r vn te e c ig o tn a d u e s s b i ig n x el t e c i g t a s e a mp o ig h ta h n c ne t n meh d , t o s e h n i g t e b i i g a d a mi it t n o a oa oy,a d p moig t e u d rr d ae e u a n a cn h u l n n d nsr i f lb r tr n r d ao o t h n e ga u t d c — n t n b c e t c r s ac r d g t g o f c. i y s i ni e e r h wok a o o d e e t o i f n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生态,微生物遗传育种,菌种保藏,传染和免疫,分类等基础知识。
实验包括形态观察、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自然界纯种微生物分离,细菌检查及其生理生化反应,菌种保藏等。
使学生掌握普通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等课程。
(二)目的任务1、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2、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3、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4、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有害微生物控制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
(三)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二、教学安排与授课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和重要代表人物三、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四、微生物的特性第二章原核微生物一、细菌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成分、芽孢的结构及其特性和细菌的繁殖。
二、放线菌以链霉菌属为代表介绍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繁殖、菌落以及用途。
三、其他原核微生物介绍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和螺旋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长特征。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一、概述二、酵母菌酵母菌的大小形态、细胞结构、主要繁殖方式以及培养特征;简述酵母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浅析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
摘要 : 结合普通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 本文阐述 了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 的主要 内容, 探讨 了普通微 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在大学微生 物 学教 学过 程 中的重要 作 用 , 分析 了精 品课 程建 设对 教 师教 学 能力和 学生 学 习能 力 的促 进作 用 , 最后 明确 了普通 微 生物 学课 程 建设 过 程 中应 处
理好 的 几种 关 系。
Ab ta t hs p p r r p e e t h i o tns o h sa l h n e ea co ilg u l y c u s o ii g t e c aa tr t sr c :T i a e e rs n s t e man c n e t f te e tb i me t o G n rl Mir boo y q ai o re c mb nn h h rce i i o s f t scf
关键词 : 普通微生物学; 精品课程; 建设
Ke r s e n rlMirb oo ; ai o re e t l h n y wo d :G e a c o ilg q l t c u s ; s b i me t y u y a s
中 图分 类 号 :4 — 5 G 006
Ge e a ir b oo .I sd s u s d t e mp ra tf cin o e e tb ih n n rl Mirbilg u i o re o hemir b oo e c ig n r M c ilg l o y twa ic se i o t un t t sa ls me to Ge ea c o oo q a t c u s n t co ilg ta hn , h n o f h f y l y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摘要:本文分别从教师素质提高、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手段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论述了“微生物学”校级精品课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关键词:精品课;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微生物学”是一门生物学科的必修基础课程。
微生物学的发展对探索和揭示生命运动的规律,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微生物学与现代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前沿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微生物学教学对于获得微生物学知识、掌握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掌握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努力,使微生物学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我们将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使这门课程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一、打铁先得本身硬:教师素质提高作为教师,既要热爱教学工作、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要想打造一门高质量的课程,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
1.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积累素材几年来,微生物课程组的教师利用多种途径学习和积累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如从报纸上、专业期刊杂志上、网络上等多种途径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料。
多年来收集了许多的文字资料。
积累了几十个视频小动画,建设了教学图片库,收集了多所兄弟院校的微生物学课件等。
既积累了教学素材,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整体作战,梯队建设中青年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认真传帮带。
几年来,始终坚持课程组教师一起研究和分析教材。
在老教师的指导下,中青年教师在教材编写、教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成熟,逐渐肩负起教学的重任。
3.同行交流,取长补短_积极参加全国教学研讨会,并多次在大会或小组报告会上介绍北师大的教学情况,与同行进行交流。
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微生物学同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进行微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交流,吸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
二、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教材建设国内外有许多特色的微生物学教材,具有内容丰富、插图精美、体系完整等特点。
这些教材特别适合综合性院校微生物学课程。
而师范院校微生物学课程的课时都较少,大都没有设置微生物学专业,也缺乏相应的微生物学后续课程。
因此,师范院校微生物学课程迫切需要一本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微生物学教材,几年来,微生物课程组的教师认真研究学习了许多国内外优秀的微生物学教材,学习这些教材的优点和特色、内容的先进性、编排的技巧性等,打造优秀的师范院校微生物学教材。
黄秀梨主编的《微生物学》于199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版,200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并被列为面向21世纪教材,荣获2006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6年与其配套的教学辅助光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黄秀梨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于199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第一版。
林稚兰、黄秀梨主编的《现代微生物学与实验技术》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这三本书组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系列微生物学教材。
黄秀梨与辛明秀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三版和《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即将在“十一五”期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均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我们将继续把教材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争取使《微生物学》第三版和《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教材,同时促进微生物学课程建设。
三、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优化1.教学内容和体系的凝练根据师范院校微生物学课程特点和规律,课程组认真研究教材,凝练本学科最本质和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认真处理好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中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相互交叉的内容。
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将微生物学实验整合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形态结构观察(细胞水平)、目的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群体水平)、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及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生理生化水平)、微生物遗传与免疫(遗传免疫水平)和细菌系统发育学分析(分子水平)。
五个模块分别从不同水平和层次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
通过凝练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使学生在短时间的教学中抓住本学科的重点。
2.把最新的研究进展引入教学微生物学研究发展很快,教学中要把微生物学最新研究结果及最新实验技术手段引入教学。
如: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结果,不可培养微生物(uncultured microorganisms)的研究及意义,原核细胞中线状染色体的发现,巨大细菌的发现,三域学说与微生物系统发育学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等。
介绍与微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最新获奖项目,如朊病毒(1997年)是疯牛病等的病原体、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癌的病原体(2006年)。
将最新的微生物学技术手段引入实验教学或在教学中加以介绍,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变性梯度胶电泳(DGGE),限制性酶切片断多态性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在细菌系统发育学中的应用等,既丰富了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也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使探索生命运动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入。
3.专家讲座,开阔眼界多年来我们多次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如近年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马延河教授进行了题为“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的讲座,使学生了解到,即使是在极端的环境中也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极端环境微生物是宝贵的微生物资源。
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王磊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讲座,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及所能解决的实际科学问题。
通过专家讲座丰富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四、怎样教: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保证。
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条理化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
1.注重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在教学中注重各部分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在理论课教学中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等知识有机的联系为一个整体。
在每一个部分的教学中,挖掘这部分内容与教材其他部分内容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得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在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时,注意与其功能相联系,在讲述基本原理和基本功能时,适当点明与其对应的结构基础。
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通过学习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类群的结构特点和代谢特点等,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及微生物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
在实验课教学中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将微生物学实验整合为五个模块。
五个模块各有侧重,交给学生一个内容丰富、又相互联系的实验体系。
2.理论课与实验课相渗透理论课上重点讲述微生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实验课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共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理论课教学中强调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得出的实验过程和证据,实验课上强调实验手段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所能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互渗透,相互强调,使学生更好认识微生物学的本质、掌握其核心内容。
课程组长期坚持主讲教师参与实验课教学,有利于把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的联系,有利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3.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承担教改项目进行了“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体系及教材建设研究(获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微生物学实验改革研究(获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与南开大学共同承担并完成了武汉大学主持的“微生物学立体化精品教材体系”中的微生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工作(教育部课题,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将教学研究成果不断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启发教学、培养兴趣、加强课堂讨论,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深入思考,加强课堂讨论,增强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Blackboard网络平台进行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和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从2000年开始,进行微生物学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改革研究,培养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许多学生都感觉,自主设计实验很辛苦,但值得。
自主设计实验报告按论文的格式书写,强调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6.严格教学管理理论课的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成绩组成(70%)。
平时成绩包括:小考(15%)、课堂讨论(10%)和考勤(5%)。
实验课成绩包括平时成绩(50%)、自主设计实验(40%)和实验考试(10%)。
平时成绩细化到每次实验。
自主设计实验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小论文和实验汇报四部分组成。
通过小论文的写作,还可锻炼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实验考试包括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两个部分。
每个教学环节都严格要求。
虽然在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学生对微生物学不能做到整体水平的理解,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在进度安排上不能很好协调和一致,由于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不足,对微生物学的发展及研究进展了解不够,实验教学中不能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等。
我们将不断努力,使微生物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力争把微生物学打造成有特色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课程体系。
辛明秀,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黄秀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