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课时

合集下载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总结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2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总结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2

总结提升知识网络时空定位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苏俄(联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晚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制转变,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垄断组织产生,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罗斯福开创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各国政府大力干预经济,国有企业的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2)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滞胀”后,西方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逐渐形成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

近现代史上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1.近现代史上主要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2.对近现代史上主要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1)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不能照搬,应立足国情,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2)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共存发展,可以相互借鉴。

(3)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固守不变,要根据形势变化改革、调整。

1.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1924年苏联成立,A、B两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可知,所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反映了学者予以了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有其合理之处,C项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专题六: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命题:1.就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角度命题 例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 .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 .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 .合理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 .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例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例3: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 .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二、斯大林体制:1924(上台)-1936(形成)-1991(结束)特点:①推行单一的公有制②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内容: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提出)-1928(正式)-1937 2.农业 集 体化:1927(提出)-1937(完成) (考察农业、工业二者关系) 评价: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2.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教训:1.经济的建设需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2.政策的制定需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命题:1.就历史反思角度,考察斯大林体制工农的关系2.就斯大林体制历史影响角度命题例1: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高考复习.必修2第6单元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高考复习.必修2第6单元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知识整合
3.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6年苏联宪法通过)。
4.主要表现(特点)
(1)所有制:实行单一的________ 公有制 。 (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 (3)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 ________体制。 (4)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5)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俄处于国内战争 ________时期,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战争需要。
(3)主要内容。 余粮收集制 ,不允许粮食进行私人买卖。 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__ 国有化 。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________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________,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劳动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材料三表明“斯大林模式”增强了国防实力,为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材料四表明“斯大林模 式”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经济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 鉴。
探究二 核心归纳 ............. ♨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比较项 直接目 的 实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 机 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恢复和发 展经济 固定粮食税 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 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 和商品交换 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2.全面理解斯大林模式 (1)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必要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落后的农业国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 为了巩固国防、增强国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行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非常必要。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 了市场的弊端,这也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2)从形成初期的成效来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具有合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专题六: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命题:1.就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角度命题 例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 .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 .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 .合理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 .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例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例3: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 .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二、斯大林体制:1924(上台)-1936(形成)-1991(结束)特点:①推行单一的公有制②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内容: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提出)-1928(正式)-1937 2.农业 集 体化:1927(提出)-1937(完成) (考察农业、工业二者关系) 评价: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2.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教训:1.经济的建设需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2.政策的制定需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命题:1.就历史反思角度,考察斯大林体制工农的关系2.就斯大林体制历史影响角度命题例1: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2015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课件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5张PPT)

2015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课件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5张PPT)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________。
C.开展大规模垦荒运动和种植________运动。 ②工业: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尝试推行“物质利 益原则”。 (3)结果: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4)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高考总复习•历史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要。
高考总复习•历史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 ______________ ,不允许粮食进行私人买卖。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________。 ③商业:取消________,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 配。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
者不得食”的原则。
高考总复习•历史 (4)影响: ①前期:为保证国内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高考总复习•历史 (4)必须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执政党的自身
建设。
(5)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要顺应潮流,在坚持社 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高考总复习•历史 农 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恢复私营经济,关系 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 仍归国家所有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 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
主 工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要 业 内 不 容 商 取消自由贸易 业 同 点 分 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 配 政治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影响 但工农联盟几乎破裂
进步性。它同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为
苏联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和成为工业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反 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
高考总复习•历史 (3) 从经济体制角度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具有创新性。 它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 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4) 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斯大林 模式忽视商品经济、排斥市场,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的趋势。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长期滞后,导致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题(含答案)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这句话主要是针对()A.剥夺美国公民的自由竞争权力 B .新政强制企业恢复生产C.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生产 D .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革2.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

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其借鉴意义有()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3.“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A.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C.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和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影响D.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4.〈〈变形金刚》影片中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美国水利工程一一胡佛水坝(下图)。

胡佛水坝是1931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1935年竣工。

胡佛水坝表明()A.胡佛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胡佛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C.胡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D.胡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5.下表是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一书关于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2001年会福句开苴占GDP比重(%)1995—2005 年 GDP 年汝帽长速度美国N. T3- 3美国& 2. S23. 9 2. S24. 34芬兰8 3. 5法ES2S. 5 2. 1通寡29. 52- 7个俄达国家的平均■。

% & \注1 l»95-2O05 上讫莎国谷等的计金福礼仟E'GDFttlt与2001年的鼠幌+6 =A.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B .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C.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6.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许多新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A.福利制度的形成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C.第三产业的兴起 D .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2015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2课时 资本主义经济

2015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2课时 资本主义经济

第2课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2014·某某六校联考)下表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以下推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A.“新政”强化了人们抱团取暖意识B.福利保障制度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C.“大萧条”影响人们家庭婚姻关系D.“大萧条”期间的婚姻自由受限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表格数据1930年的离婚率由1929年的12%迅速下降为3%,反映了“大萧条”影响人们家庭婚姻关系,故选C项。

A、B两项时间与材料不一致。

婚姻自由是西方价值观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改变,排除D项。

答案:C2.(2015·某某市五区调研)1930年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87种商品的关税。

此关税法()A.是美国挽救经济危机的良策B.是美国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实际运用C.是美国经济落后的表现D.使1929年经济大危机进一步恶化和扩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是贸易保护主义,再结合题目时间“1930年”,此时美国正值大萧条的时期,此关税法的实施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使世界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故D项正确。

答案:D3.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

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主X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解析:①抓题眼:罗斯福新政;②关键信息:“炉边谈话”“阐释其施政方针”。

答案:C4.(2015·某某市期中考)罗斯福在《向前看·在路上》写道:“由于被剥夺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为了支持其自身工业发展并照顾其自身的失业问题,其他工业国家不得不寻求发掘新的市场。

”材料表明作者()A.认同社会救济的作用B.强调恢复银行信用的意义C.肯定美元贬值的效果D.认可调整农产品结构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知识总结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一、罗斯福新政(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③具体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过度的股票投机,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贫富差距过大。

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接着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大增,经济危机爆发。

然后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①范围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个生产领域)②时间长(1929~1933年)③危害大(生产下降,失业率高)4、影响:⑴消极方面:①内: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大幅衰退;大量工人失业,陷入贫困饥饿;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②外: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各国间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各国加紧对外侵略,激化了与殖民地的矛盾;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⑵积极方面: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内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职能扩大。

(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1、背景:(1)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美国面临空前严重的困难。

(2)胡佛总统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使美国度过危机。

(3)1932年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当选美国总统。

2、时间:1933开始3、目的:缓和经济危机(直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根本)。

4、主要内容:(首先从整顿银行入手)(1)整顿银行业:①颁布《紧急银行法》,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农业:颁布《农业调整法》,减耕减产,国家补贴。

→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了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复苏。

(3)复兴工业:(中心措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经营规章,规定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规则,对企业进行政府监督。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十六页,共16页。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 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第十三页,共16页。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 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 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 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 的解体。
第十一页,共16页。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 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 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第十二页,共16页。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 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 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精华模拟
第五页,共16页。
Hale Waihona Puke 时空坐标第六页,共16页。
第七页,共16页。
知识网络
第八页,共16页。
第九页,共16页。
主干整合
第十页,共16页。
一、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 立社会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走向高考(ɡāo kǎo)·历史
人教版 ·高考一轮(yī lún)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页,共16页。
必修二
第二页,共16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版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 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 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 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 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取消一切自由贸 废除实物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
易,一切生活必需 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 级斗争尖锐化。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 经济。
三、[中外关联]
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
类型
斯大林模 式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模式
所有制 生产资料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形式 公有制 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 优先发展 农、轻、重按比例协
道路 重工业
调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农业生 产形式
集体化农 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西方模式
生产资料私有 制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资本主义大农 场
经济 体制
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 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政治 制度
苏维埃代 表大会 制,一党 制,终身

人民代表大会制,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两院制、内阁
制等
知识“路线图”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2.10.2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2.10.2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③取消__________ ④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 军事 斗争的胜利;战后的继续实行超出了农民的接受 证了________ 程度,带来消极影响。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后苏维埃政权亟须恢复国民经济;农民对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
答案:1.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苏维埃政
权基本巩固,开始由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社会经济。
考点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2013 年广东文综)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 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 ) 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析:选 A。根据‚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 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 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 项。
业的生产。
(2)内容: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 ①农业:用固定的__________
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 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
资本家 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国的________ 自由贸易 。 ③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_________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2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整合新人教版必修21.(2013·山西模拟)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A.余粮收(征)集制 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 A[解析] 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强行征收,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

2.(2013·淄博一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B.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A项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这句话表述有问题,西方国家的大萧条最多算是外因,其内因是苏联自身的发展。

B选项更不对,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孤立封锁,不会支持苏联。

而D项,看材料“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说明美国工程师带去了先进的技术,而美国的技术又是西方乃至世界领先的,故选D项。

3.(2013·枣庄一模)下表体现了1928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其变化原因不包括( )A.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B.欧美遭受经济大危机打击C.苏联与德作战的军事需要D.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推动[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表格时间是从1928~1937年,二战中苏德战争爆发是在1941年,所以C项说法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两大政策内容的对比。

•正确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特点?评价?2、斯大林模式•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特点。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经验、教训)。

•进而理解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原因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从苏联的经济探索中得到的启示?苏联历史线索一、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十月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二、社会主义制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918—1936)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三、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五六十年代)(1953—1991)勃列日涅夫改革(六七十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九十年代)目的:为了保证军事胜利;并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积极: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

消极:违背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1921年经济政治危机实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变革;是非常时期的一种非常手段,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问题2: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目的:恢复、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积极: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标志苏维埃政权把工作中心由巩固政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消极:也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领导人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而过早的终止。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调整。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启示: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挥市场作用等)问题3: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1)过渡方式:直接过渡——迂回过渡。

最大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恢复发展商品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以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逐步过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课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以下是十月革命后苏俄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实行的政策,关于这些政策的实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B.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C.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D.有利于建立工农联盟解析:无偿地征收农民的余粮,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建立。

答案:D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但到1920年底,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这一政策有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造成工农矛盾尖锐,工农联盟受到极大挑战。

答案:A3.(2013·汕尾摸底)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 =社会主义。

这表明()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解析:结合列宁在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知公式实质上就是新经济政策,选择 D项。

答案:D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B.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解析: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就是借用商品市场的作用来发展生产,从而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党的要求就是“学会做生意”。

答案:B5.(2013·广东六校联考)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解析:“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是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是斯大林经济模式,故选B项。

答案:B6.(2013·惠州一调)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更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凯恩斯主义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材料“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可知此模式能够克服缺乏资本的问题,也就是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选择D项。

答案:D7.(2013·惠州二调)“1930年冬季成为农民的恐怖冬天,抄家、流放和处决成为寻常的事。

”“恐怖冬天”的来临是因为苏俄(联)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解析:题干时间是“1930年冬”,A项是在1918—1921年,B项是在1921—1927年,故排除A、B两项;“成为农民的恐怖冬天”是指农业集体化。

答案:D8.(2013·遵义四中月考)苏俄(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④②③B.③②④①C.③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根据图表内容,可以判断①是赫鲁晓夫改革内容(1956),②是新经济政策(1921),③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④是斯大林工业化(1936),故选B 项。

答案:B9.“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A.实行余粮收集制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解析:材料是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评价,有关他“蛮干”的表现是指农业改革中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A项是1918年(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是指1927年(斯大林时期)联共(布)十五大的方针,实行农业集体化,1932年苏联实现了全盘集体化;D项是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提出的经济措施。

答案:B10.(2013·南京调研)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

“这一时期”执政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判断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说明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有一定的优势,出现此种情况的是在 20世纪 70年代,美国由于“滞胀”导致经济下滑,苏联在全球进行战略扩张,此时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答案:C11.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跨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的主要表现是()A.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B.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匹敌水平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D.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表现,C 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现,应排除。

B、D两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现和结果,B项是对苏联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故D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D12.“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理解分析。

戈尔巴乔夫试图用“公民社会”取代“斯大林模式”,以西方的“自由”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就是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这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答案:B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上领导人在任时都领导苏俄(联)进行了农业方面的改革。

问题:(1)图一领导人在任时在农业方面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2)图二领导人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工业关系问题的?为此在农业方面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什么影响?(3)图三人物改革时,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4)从以上人物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答案:(1)最初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对粮食实行垄断。

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府还允许农民有条件地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

(2)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要为工业发展服务,提供资金。

措施:把分散的农民组织为集体农庄,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

影响:一方面,保证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

另一方面,牺牲了农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3)措施: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结果: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4)农、轻、重要按比例协调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工业不能忽视农业;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相适应。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则有关苏联的笑话,很难让人笑起来。

这则笑话叫《领袖乘列车》,说的是“社会主义号”列车前进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一截路轨不翼而飞”,领袖们的态度各不相同。

列宁的办法是“发动群众”,斯大林的办法是“阶级斗争”,铁路终于较快修复了。

历史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

赫鲁晓夫气冲斗牛,他用不着去拼接路轨,而是下令用肩膀把火车头扛过去,把车厢甩下来。

勃列日涅夫呢?他苦思冥想好一阵也想出了一个“奇招”:“我们大家下车,协力摇晃车厢,只要感觉到列车在前进就可以了。

”戈尔巴乔夫路子也很野,他干脆从已走过的铁路上截下一段,铺到前面就解决了。

叶利钦半路跳上车来,把车朝另一方向开去……问题:(1)“列宁的办法是‘发动群众’,斯大林的办法是‘阶级斗争’,铁路终于较快修复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赫鲁晓夫“下令用肩膀把火车头扛过去,把车厢甩下来”,有何深刻含义?(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勃列日涅夫是如何下令“协力摇晃车厢”的?(4)戈尔巴乔夫“从已走过的铁路上截下一段”说明了什么道理?(5)读完此故事,概括指出苏联之所以会出现“叶利钦半路跳上车来,把车朝另一方向开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1)列宁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形势下,又通过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在争论中斯大林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2)赫鲁晓夫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3)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一些调整,但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

改革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4)戈尔巴乔夫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仍没有放弃苏联传统的做法。

(5)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