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笛曲中戏曲元素之试析

合集下载

笛曲《小放牛》乐曲分析

笛曲《小放牛》乐曲分析

笛曲《小放牛》乐曲分析笛子曲《小放牛》是一首中国很经典的曲目,在《小放牛》中的气息状态就是绵延不断、悠扬动听,富有非常清新活泼的田园风味,断奏和连音的交替吹奏方式。

这样的演奏方式能够对于活泼轻快的气氛渲染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样的音乐就会给人在心理上的一种放松和平静又带有一点俏皮的感觉,当处在一种焦急的情形下就很适合。

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也会给人带来不同情绪上的感受。

通过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调式分析、音乐描述的画面,以及每个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特征,正确作品的选择使每一位竹笛学习者都能通过适合自己作品的学习,精确的表达出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内容,从而演奏技巧上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音乐分析《小放牛》原本是河北民间流传的歌舞小戏,后来经著名竹笛演奏家陆春龄先生改编成为中国竹笛作品,经改编之后和民歌一样也是历史经典著作,不管是在表现力、曲式结构、演奏技巧上都是非常的别具一格。

陆春龄先生改编的笛乐《小放牛》的曲式结构是一个复二部曲式。

在开始的第一部分速度中板,第二部分速度为快板,乐曲在进入主题之前前面是有17小节的引子。

乐曲在引子部分加入戏曲的风格色彩,风格铿锵有力节奏稳定,引子部分就似一个稍短的开场曲调,为全曲拉开帷幕。

第一部分速度中板部分,速度还没有很快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也为第二部分的速度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对比,给听众一个层层递进的推进感。

中板部分是多个乐段组成的多乐段的结构。

我们由上图可以看到,第一部分的主题动机,围绕动机开始进行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这段的旋律特点就是舒缓优美、大线条,这段的旋律给人一种非常强的歌唱性特征,突出一问一答的明朗情绪。

第一段中速乐段重复次数较多,旋律柔和、舒缓、优美,给人留下一副牧童骑在牛背上,享受扑面而来的春风,吹着心爱的短笛好不快活的画面。

第一部分中部在重复多次后结束,接下来就是第二部分的快板,这段也是两次重复后结束。

这段旋律是耳熟能详的一部分,是由河北民歌《小放牛》中的一段旋律。

笛曲《三五七》赏析

笛曲《三五七》赏析

笛曲《三五七》赏析笛曲《三五七》赏析已故的一代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毕生致力于竹笛的演奏、教学、乐器改革和笛曲创作。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他将南、北笛曲的风格融于一体,其演奏既体现出南派笛曲的典雅、华丽,又体现出北派笛曲的刚劲和明亮,使之刚柔并济、相得益彰,而且,自小研习地方的戏曲,又使他的演奏风格中具有鲜明的地方戏曲的表现特色。

他将尾曲的处理上,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特点不仅仅体现于演奏方面,在赵先生创作的竹笛独奏曲中有相当一部分取材于戏曲音乐,如取材于昆曲曲牌的《点唇》而创作的《早晨》,取材于婺剧音乐改编创作的《三五七》、《二凡》、《西皮》等,都充分展示赵先生创作中广泛吸收吸取戏曲音乐素材和表现手段的同时,极大的丰富了笛曲的演奏曲目和表现力。

赵先生这一笛曲创作特点是积极且有意面为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尽量保持和发挥浙东的乡土气息和我们的民族风格。

”《三五七》是赵先生1957年根据浙江婺剧乱弹唱腔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三五七》曲名出自曲牌《忆江南》的词格,即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山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很明显,《忆江南》前几句的词格是三五七个字。

世代相传的《三五七》早在婺地农村广为流行。

无论是雨天家闲,或夏夜乘凉,农民们只要兴趣一来,信手就是开窗弄笛,天簌飞扬,悠悠笛声,四处可闻。

正有“邻笛风瓢月中起,横笛送晚延月明”之意像。

改编后慢板旋律流畅、抒情,快板热烈、粗犷,加之运用了循环换气的引子和其他散板部分,使乐曲极具张力和戏剧性,成为竹笛独奏的经典曲目。

一、《三五七》的曲式结构《三五七》全曲可以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和尾声四个部分:引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4小节为第一部分,上下句结构,第5—9小节为第二部分,也是上下句结构。

前9小节较为规整和稳定,从第10小节起进入第三部分,速度渐快、节奏自由,直至20小节结束。

整个引子简洁明快的展示出整首乐曲的喜悦、爽朗的基调和鲜明、浓郁的浙东戏曲特色。

探析南派竹笛的演奏技巧正文

探析南派竹笛的演奏技巧正文

探析南派竹笛的演奏技巧我国由于地域的不同,民间风俗习惯的不同,产生出了许多品种繁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这些民族乐器成为他们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

中国竹笛就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

竹笛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发现利用河边的竹子可以做成管状并能吹响,起初人们叫它“竹管”。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这种乐器在经过很多民间艺人长期的不断改造和创新之后得到了完善,逐渐地发展成一种不仅可以为别的乐器伴奏而且成为我们中国人民非常熟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独奏乐器——竹笛。

我国划分为北、南两大地区。

而这两个地区由于民间风俗习惯的不同,他们用竹笛吹奏出的乐曲旋律特点也不相同,北方人比较粗犷、豪爽,在吹奏时气息运用的比较猛,吹奏出的乐曲旋律则比较活泼、高亢、热烈、奔放。

经常用音区较高笛管较细管身较短的竹笛来演奏,如G调、A调、F调等。

因其刚开始经常为北方的梆子戏曲伴奏所以被称为“梆笛”。

而南方人比较委婉,在吹奏时气息运用的比较稳,吹奏出的乐曲旋律特点与北方恰恰相反。

经常用音区偏中笛管较粗管身较长的竹笛来演奏如C调、D调等。

因常为南方的昆曲伴奏所以被称为“曲笛”。

因此我国竹笛流派主要被分为南、北两大流派,而流行最广的则是本文要着重介绍的南派竹笛。

陆春龄先生就是南派竹笛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当中,经常用竹笛来吹奏乐曲,进而抒发他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陆春龄先生吹奏出的乐曲旋律不仅优美动听而且大部分的竹笛独奏曲都是由他本人创作出来的。

如《中花六板》、《欢乐歌》、《鹧鸪飞》等,这些乐曲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而南派竹笛的另一代表人物赵松庭先生也和陆春玲先生一样,他所创作出来的乐曲如《三五七》、《幽兰逢春》等也非常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在他们的生动演绎下,不仅带动了我国南方竹笛的的发展,而且使这些乐曲红遍我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了中国极具代表性的竹笛演奏家。

南北派竹笛演奏风格特点比较

南北派竹笛演奏风格特点比较

摘要笛,古时称“横吹”。

从河南省的舞阳县和浙江省的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笛就可以证实了我国笛子已有的七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至今的民乐瑰宝之一。

它以它那美妙动人的音色和韵律和行云流水般的旋律意境,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发展至今,种类多样,其主要分为:梆笛、曲笛、短笛、玉屏笛和定调笛等。

因为地域差异、民风民俗不同、风土人情等因素而产生了派别之分,以江南丝竹乐为代表的南方的竹笛派别被称之为“南派”,南派的竹笛技巧主要表现气息与手指两方面,技巧主要有:颤、打、叠、连、赠、泛等这几个方面。

而北方的竹笛派别同样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原因而形成的一种风格特征,被称之为“北派”,北派竹笛的技巧主要表现在手指与舌头方面,同之处,竹笛的南北派之分主要的因素主要在于其各自的演奏技巧以及风格特点。

关键词:竹笛;南北派;演奏技巧;风格特点AbstractFlute, in ancient times known as "horizontal blowing". From the Henan province of Wuyang province and Zhejiang province of Hemudu Site, the unearthed the bone flute can be confirmed by the Chinese flute has more than seven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is one of the folk music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music. The mood with its beautiful tone and rhythm and melody freely flowing style of writing by the majority of people love.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es diversity, whi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bamboo flute, flute and piccolo, Qu Di, Yuping flute tone etc.. Because of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different folk customs,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and other factors and produce a sub factions, in Jiangnan Sizhu music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uthern faction bamboo flute called "southern", the two main bamboo flute breath and finger skills are: South, chatter, and overlapping, and even gifts, pa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While the North flute faction is also a kind of style as aresult of these factors and the formation, known as the "Northern School", the North sent the bamboo flut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ingers and tongue skills, skills are: vomiting, slip, stack, flower tongue, calendar and other aspects. Of course, as a national torch instruments of the flute, its basic skill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are equally applicable to the school.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north and South pie are identical,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main bambooschool factors mainly lies in their playing skills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bamboo flute; south school; performance skills; style目录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15381 摘要 IHYPERLINK \l _Toc30781 Abstract IIHYPERLINK \l _Toc22337 引言 1HYPERLINK \l _Toc20590 一、南北派竹笛的历史渊源 2HYPERLINK \l _Toc28710 二、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特点 3HYPERLINK \l _Toc17775 (一)强调对气息的微妙把控,追求优美婉转的音色3HYPERLINK \l _Toc26034 (二)注重指法的灵活和装饰音的添加,追求旋律的绮丽色彩 3HYPERLINK \l _Toc11328 (三)南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4HYPERLINK \l _Toc2950 三、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特点 5HYPERLINK \l _Toc6678 (一)强调技巧的使用,追求洒脱的炫技 5 HYPERLINK \l _Toc22960 (二)强调舌与指的配合,追求笛声的颗粒性。

笛曲《三五七》的赏析与演奏

笛曲《三五七》的赏析与演奏

笛曲《三五七》的赏析与演奏王键淞云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摘要:笛曲《三五七》是由南派大师赵松庭先生在1957年根据浙江婺剧乱弹唱腔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曲名出自著名诗词《忆江南》的词格,即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见下文),因为《忆江南》的前几句词格是三字、五字、七字,所以曲名叫作《三五七》,这首作品也成为竹笛学习者和演奏家必学曲目,但是它和浙江婺剧 音乐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改编后的笛曲《三五七》曲调粗犷流畅,热烈欢快,依然富有浓厚的浙东乡土气息。

所以在理解和演奏上让学习者有时找不到合理的方法,吹不出韵味,找不到感觉,对曲子理解不够透彻。

关键词:《三五七》婺剧竹笛演奏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2-0072-04一、作者生平赵松庭(1924-2001),笛子演奏家,作曲家。

浙江 东阳人。

九岁学吹竹笛。

上海法学院肄业。

曾任教于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担任音乐教师。

建国后,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竹笛演奏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师。

曾任浙江艺术学校名誉校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曾创吹笛循环换气法o 创作笛子独奏曲有《幽兰逢春》《早晨》《婺江风光》等°改编创作的笛子独奏曲有《二凡》《三五七》《火车绕着韶山跑》等°著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笛艺春秋》《笛子演奏基础教程》《笛子演奏技巧十讲》等著作,是中国第一位成功研制骨笛、铜管双笛和排笛的笛子大师。

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数十年来,被公认为中国竹笛界的代表人物之一,赵松庭先生演奏端庄含蓄、空灵深邃,[1]是浙派竹笛艺术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

二、《三五七》与婺剧的渊源婺剧,在浙江省被称为第二大剧种,[2]俗称金华戏° 是一种包括昆曲、滩簧、高腔、乱弹、徽戏等六种声腔的古老戏曲,婺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审美价值,囚盛行于浙江金华婺江流域一带, 故此得名°婺剧包括四种独立的班社:金华班、三合班、浦江班、两合班°其中蒲江班又称浦江乱弹班,浦江乱弹以“三五七”为“罗罗调”,因此乱弹班也称“罗 罗班”°笛曲《三五七》即根据浦江乱弹中的“三五七”改编、创作而成,全曲鲜明流畅,富有张力° “三五七” 是浦江乱弹唱腔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曲调,素以优美、抒情著称,婺剧音乐中的“三五七”的演奏只是较为简单的旋律和简单加花,不能成为独立的器乐独 奏曲°赵松庭先生改编的笛曲《三五七》,抓住婺剧这一地方戏曲特有的音乐个性,以粗犷、朴素、自然,来72Yi Shu PingJian|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渗透出浙东民间浓郁的乡土气息。

竹笛独奏曲对昆曲音乐元素的吸收

竹笛独奏曲对昆曲音乐元素的吸收

竹笛独奏曲对昆曲音乐元素的吸收作者:吴瑷同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1期[摘要]《幽兰逢春》创作于1979年,赵松庭先生为了缅怀周总理,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昆曲“二郎神”为原型,将江南传统笛曲与昆曲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了这首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

本文从演奏技巧及演奏风格等方面,细致地分析了昆曲“二郎神”对于笛曲《幽兰逢春》的创新意义。

赵松庭作为南派笛曲的代表人之一,以传统指法技巧为基础,灵活地运用了循环换气的技巧,在旋律中加入大量的昆曲音乐元素,使传统音乐更加贴近人民生活。

笔者希望从此曲的背景及作者的艺术生涯的角度,了解此曲的创作意义,通过对技巧和风格的分析,探究如何才能在保护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把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关键词]独奏曲;昆曲;竹笛[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1-0068-03一、笛曲《幽兰逢春》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1.《幽兰逢春》创作背景笛曲《幽兰逢春》创作于1979年,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作者赵松庭和曹星以昆曲曲牌和唱腔为原型,借兰花重逢新春的喜悦,来缅怀周总理。

1956年,赵松庭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与众多文艺界的知名艺术家到总理家做客,聚会期间所演奏的笛曲《早晨》给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7年,赵松庭得到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机会,此次活动在莫斯科举办,而在赵松庭回国后却被冠上“以笛子指挥党”的莫须有的罪名,被下放到乡下劳动。

1962年,周总理在来杭州视察时,问及赵松庭的情况,得知当时的赵松庭已经被打为右派在乡下劳动,于是下达指示召回赵松庭,参加欢迎俄罗斯领导人的演出晚会,正因有此机会,赵松庭又可以重新回到他所熟悉的浙江歌舞团。

也正因为这件事,让赵松庭对周总理一直怀有感激之情。

周总理曾说“昆曲是朵兰花”,兰花象征着美好、高洁,又有“花中君子”的美称,于是赵松庭便以兰花逢春命名,又以昆曲元素作为此曲的创作素材,借此表达他对周总理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之情,同时借兰花重逢新春,重放生机,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南派竹笛音乐的演奏风格

论南派竹笛音乐的演奏风格

1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1论南派竹笛音乐的演奏风格罗 丹摘 要:笛是中国自古就有的民族吹奏乐器之一,在长久以来的发展历程和艺术实践中,我国竹笛的演奏风格自然而然地分为南北两派。

竹笛的演奏风格根植于历史文化、民族地域文化和丰富的实践之中,因为流派是历史文化、民族地域文化和群众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竹笛的发展史上,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流派是北方流派和南方流派。

本文以南派竹笛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南派竹笛代表人物的演奏、南派竹笛的创作素材和南派竹笛的演奏技巧,从而总结了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竹笛派别;南派竹笛;演奏技巧;演奏风格中图分类号:J632.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罗丹(1997-),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相传笛起源于黄帝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

因为使用天然材料竹子制作而成,所以也被称作竹笛,音色动听婉转。

古人谓之有“荡涤之声”,意为洗净灵魂之音,所以笛也作“涤”,它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

在汉代以前,笛一般指的是竖吹笛,秦汉以来,笛逐渐成为了横吹的笛和竖吹的箫的共同名称,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工具的不断更新完备,竹笛普遍流传并且有所发展,在形制上有较大的变化,这种乐器经过许多民间艺术家的长期改造和创新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完善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既能为其他乐器伴奏,又能独奏的乐器,是江南丝竹、潮州笛套锣鼓、苏南吹打等地方性音乐和昆曲等曲艺音乐中独居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受到地域环境和生活民俗等因素的影响,竹笛在长久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被分为两大流派:即南派竹笛和北派竹笛。

竹笛流派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要有一个先行者,无论是在风格创新、技巧的革新上还是曲目的创新方面,都要具有特色和新意,并且为行家所认可;二是要有一批后学者真诚地跟着学习,才能使该流派发扬光大;第三,要有得力的后人来继承和发展该流派的成果。

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

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

Northern Music 35musical skill 音乐技术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姜雨彤(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摘要】竹笛已在华夏土地上流传千年,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在合奏、伴奏中广泛应用,因其高亢嘹亮、婉转动人的音色,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器乐表演艺术。

近代竹笛发展迅速,其独奏曲大多脱胎于戏曲音乐、民歌小调。

本文通过分析戏曲元素,结合当代知名的竹笛曲目《春到湘江》,探讨对戏曲材料的应用及其对竹笛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竹笛音乐;戏曲元素;《春到湘江》【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035-02【本文著录格式】姜雨彤.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J].北方音乐,2020,04(08):35-36.戏曲通过伴以音乐的舞蹈来讲述故事和小农经济自足式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独有的综合舞台艺术,它自成体系,独立品格,融合了民间音乐、诗词曲赋、杂戏武术等艺术形式,是脱胎于实际生活的审美外化,有着严谨的结构方法和表现体制。

根据音乐来辨别戏曲种类是最直接明了的方法,以声表情是音乐的特点,而笛曲同样也在讲述故事,从听觉的角度达到审美的体验,“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直接表达浓烈的情感。

中国幅员辽阔,横跨寒温热三带,既有“大漠孤烟直”又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笛子作为戏曲中的伴奏乐器,逐渐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对民间音调的改编移植使笛曲空前繁荣,笛子在演化发展中,形制主要流行六孔笛,大体根据地域分为南北两派、新派、山东笛派及西北笛派等,而依托不同的戏曲声腔又创造出许多经典的笛曲,研究戏曲音乐对器乐创作和演奏技巧都有益处。

一、戏曲音乐的特点戏曲中的音乐包括演唱的曲调,曲调依托于各地区方言的音调而有不同,有乐器笛、笙、胡琴、扬琴、打击乐等器乐伴奏,而不同剧种的乐队编配却不尽相同,配器各种各样,代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音乐特色,剧种的分类就是根据起源发展、流行、语言、当地特色乐器、旋律特点来分的,如山东吕剧、四川川剧、上海沪剧等。

笛子在戏曲演奏中的应用及技巧

笛子在戏曲演奏中的应用及技巧

14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5子的名称,并各有不同。

南派长笛风格优雅、清新,以长笛为主。

这种笛子的特点是体形粗壮,音质厚重,声音清澈圆润,悠扬婉转,在中国江南一带很受欢迎。

北方派长笛以“梆笛”为主,风格刚强、粗犷,梆笛以其短小而纤长、音色嘹亮而著称,在中国北部多有流传。

在建国之初,陕西笛子音乐风格特征缺少明确的界定,大多数陕西笛子音乐都在演奏时将北方和南方两个流派的艺术特征完全融合在一起,而没有体现出自己的风格特征。

然而,随着笛子艺术在陕西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长笛表演名家出现,将长笛艺术和陕西地方戏剧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一种地方特有的长笛艺术流派。

例如,陕西地方知名长笛手牛宏模,师从冯子存,为陕西笛曲创作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并对地方长笛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又如,高明是陕北人,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人,在其创作中,既有对陕西民族乐曲的传承,又有独特的风韵。

因而,地方笛子艺术的创作仍以秦腔、碗碗腔等戏剧声调为题材,并结合笛子多种表现力来描绘秦川百姓的日常生活,笛子的加入使得地方戏曲的特色更为突出。

(二)戏曲风格影响笛子艺术以我国传统戏曲为例,在戏曲风格上也可以分成南北两种不同的类型,具体表现为南方戏曲温柔柔情,而北方戏曲风格则是气势豪迈,不同戏曲风格的影响下决定了笛子的不同演奏调性。

在地域文化的冲击下,南北方戏曲文化都表现出了独特风格,这也让我国戏曲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

除此之外,在我国戏曲艺术中,主要包含民间戏曲和说唱等音乐方式,在民间也一直流传各种各样的戏曲音乐风格。

在北方以杂剧为主,而南方则以南曲戏文为主。

所以,在创作上、风格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因而,“戏曲”和“地理”的关系在我国自古就有,而且不同地区的戏曲还会因为天气原因而产生差异。

北方天气比较干旱,加上北方口音比较重,在创作戏曲时,戏曲表现就会更加热情火热,声音也会更加粗犷洪亮。

相比之下,南方风景相对优美,而且天气相对潮湿,阳光也相对优美,所以南方戏曲风格相对温和细腻,在音色上也相对婉转。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1. 引言1.1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中国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竹笛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竹笛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不仅有着奔放激昂的北派风格,还有着细腻婉约的南派风格,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中国竹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历史悠久。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竹笛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

中国竹笛的音色清澈动人,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在的美感。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中,中国竹笛发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如北派和南派。

北派竹笛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为特点,南派竹笛则以细腻婉约、柔美动人为特色。

不同流派的竹笛艺术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浓厚底蕴和独特风格。

中国竹笛在音乐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艺术的不断创新,中国竹笛艺术也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中国竹笛的起源与历史中国的笛子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据说中国的古代笛子主要分为簫、篪、散等种类,这些古代的笛子很可能是中国现有的竹笛的前身。

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笛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乐器,其音色清脆悦耳,在表达情感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历史上,竹笛在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和演变。

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竹笛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和用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无论是北派还是南派,中国的竹笛艺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对中国竹笛的起源和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古老乐器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2 中国竹笛的艺术特点中国竹笛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音色纯净清脆、音域宽广丰富、演奏技巧独特多样等方面。

竹笛作品《春风遍江南》的演奏与分析

竹笛作品《春风遍江南》的演奏与分析

竹笛作品《春风遍江南》的演奏与分析发布时间:2022-10-26T02:30:27.93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6月第12期作者:姚广[导读] 竹笛作品《春风遍江南》是南派竹笛中一首难度较大的曲目,姚广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摘要:竹笛作品《春风遍江南》是南派竹笛中一首难度较大的曲目,本文主要从南派竹笛特色入手,从演奏技巧、音色音准和气息的控制等方面解决如何掌握这一曲目的问题,并为有关竹笛演奏者学习、演奏该乐曲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和方式。

关键词:南派乐曲特色;演奏技巧;练习方式;前言: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乐器中国竹笛,它在中国民族乐器之林中以独特的音色、复杂的演奏技巧和雄厚的表现力异彩纷呈。

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是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一次鼎盛时期,众多的竹笛艺术家崭露头角,不断涌现出大量的优秀的竹笛作品,为新中国时期的竹笛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其中1977年创作的《春风遍江南》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笛曲《春风遍江南》的产生,不仅丰富了中国南派竹笛优秀独奏作品的曲目库,更反映出了其具有的本土民族那种独特的专属于南方的优秀音乐文化底蕴,并创新性地发展了新的音乐表现手段,以其独特的艺术表演表现特征,在中国竹笛界好评如潮。

本文对如何入门到技巧练习以及音乐表现的艺术风格加以阐释与引导,以求帮助有关竹笛演奏者更好地学习该曲目。

正文:《春风遍江南》是由曾加庆先生根据《欢乐歌》的素材改编而成。

其描绘了一个春光明媚,山水如画,优雅欢快的景色,典型的南派风格。

南派竹笛吹奏出的乐曲旋律不仅具有婉转、敦厚的感觉,其演奏技巧也非常的精致。

主要包括气息、手指、舌头、口风四个方面。

气息是演奏技巧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也是演奏技巧中掌握起最困难的一种,其需要演奏者日复一日的基本功的练习。

首先演奏者在吸气时要全身放松,以最贴近平常呼吸方式的方法呼吸。

其次吹奏者不仅要特别注意在气息的控制上吹出来的音色的干净,使吹奏出的音色和旋律不干不燥。

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

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

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发布时间:2021-04-30T14:34:49.53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3期作者:姚广周露[导读] 竹笛独奏大多以线性的旋律为主姚广周露(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长沙)摘要:竹笛独奏大多以线性的旋律为主,而戏曲音乐体现出的兼容性特点就对竹笛的演奏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以前竹笛只在戏曲伴奏中起到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有一些技术很好的笛师对戏曲音乐进行改编,也将戏曲音乐作为素材创作出了竹笛独奏曲,这时竹笛正式成为了独立的艺术门类登上独奏舞台。

戏曲文化或戏曲元素则能够使竹笛独奏曲更具备生命力。

正是基于二者相互兼容发展的特征,在竹笛独奏曲中应用传统戏曲音乐能够进一步使不同经典的竹笛独奏曲得以创造性优化和发展,最终使音乐化市场中涌现越来越多通俗易懂且易被群众接受的作品。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竹笛独奏曲;戏曲音乐;运用研究引言一、戏曲音乐的特点在竹笛还没有专门的独奏曲之前竹笛主要用于伴奏,南方的曲笛是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北方的梆笛是北方二人台的主要伴奏乐器,突出了旋律线作为单声部乐器的高雅和高度优势,通常用来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戏曲音乐中,声腔离不开地域,歌词是按照地域方言填的。

二、发展历程(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竹笛音乐的发展随着北方和南方风格作品的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北派”和“南派”两个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

这段时期,北派的代表人物冯子存、刘管乐和南派的代表人物陆春龄、赵松庭等均创编并演奏了多首优秀的独奏曲。

作为当代竹笛音乐中的两大主要流派,南派与北派风格的确立,对中国竹笛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中国竹笛在后续发展中的两条重要路线。

(二)20世纪60-70年代竹笛音乐的发展反映时代风貌的乐曲产量巨大,多种少数民族风格的乐曲层出不穷,还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艺术流派“新派”。

南北交融才成为一种趋势。

笛曲《三五七》乐曲欣赏

笛曲《三五七》乐曲欣赏

笛曲《三五七》乐曲赏析已故的一代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毕生致力于竹笛的演奏、教学、乐器改革和笛曲创作。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他将南、北笛曲的风格融于一体,其演奏既体现出南派笛曲的典雅、华丽,又体现出北派笛曲的刚劲和明亮,使之刚柔并济、相得益彰,而且,自小研习地方的戏曲,又使他的演奏风格中具有鲜明的地方戏曲的表现特色。

他将尾曲的处理上,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特点不仅仅体现于演奏方面,在赵先生创作的竹笛独奏曲中有相当一部分取材于戏曲音乐,如取材于昆曲曲牌的《点唇》而创作的《早晨》,取材于婺剧音乐改编创作的《三五七》、《二凡》、《西皮》等,都充分展示赵先生创作中广泛吸收吸取戏曲音乐素材和表现手段的同时,极大的丰富了笛曲的演奏曲目和表现力。

赵先生这一笛曲创作特点是积极且有意面为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尽量保持和发挥浙东的乡土气息和我们的民族风格。

”《三五七》是赵先生1957年根据浙江婺剧乱弹唱腔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三五七》曲名出自曲牌《忆江南》的词格,即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雷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山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很明显,《忆江南》前几句的词格是三五七个字。

世代相传的《三五七》早在婺地农村广为流行。

无论是雨天家闲,或夏夜乘凉,农民们只要兴趣一来,信手就是开窗弄笛,天簌飞扬,悠悠笛声,四处可闻。

正有“邻笛风瓢月中起,横笛送晚延月明”之意像。

改编后慢板旋律流畅、抒情,快板热烈、粗犷,加之运用了循环换气的引子和其他散板部分,使乐曲极具张力和戏剧性,成为竹笛独奏的经典曲目。

一、《三五七》的曲式结构《三五七》全曲可以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和尾声四个部分引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4小节为第一部分,上下句结构,第5——9小节为第二部分,也是上下句结构。

前9小节较为规整和稳定,从第10小节起进入第三部分,速度渐快、节奏自由,直至20小节结束。

整个引子简洁明快的展示出整首乐曲的喜悦、爽朗的基调和鲜明、浓郁的浙东戏曲特色。

南北派竹笛的艺术特色

南北派竹笛的艺术特色

南北派竹笛的艺术特色摘要中国笛类乐器的鼻祖是出土于河南贾湖的骨笛,拥有着8000多年的历史。

竹笛作为拥有着广大人民基础的民族乐器,在长期的流传中演变成为可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乐器。

在源远流长的社会长河之中,竹笛被逐渐的演变为南北两大派别,而这两个派别风格不同,各种类型的曲风逐渐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所以在吹奏风格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南北两派竹笛的演奏风格进行对比,总结出各自的长处以及共性,探析南北两派竹笛的吹奏方式以及蕴含的无限潜力,和怎样对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乐器有着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南北派竹笛;艺术特色;文化特征前言竹笛作为一项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它有着无限的张力,能够演奏高歌如云的强烈声调,也能演奏婉转动听的悠扬小曲。

竹笛作为一个民族管乐器与西方的管弦乐器不同,他演奏出来的声线能柔能刚,可以慷慨激昂,又可以如泣如诉,所以说竹笛在音色这方面的性能相比西方的管弦乐器独具特色。

竹笛拥有千百年的演变历史,在我国许多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在悠扬的笛声之中,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随着竹笛艺术的不断演变与发展,由于风格特色不同与地域所处的位置不同,演变出了许多不同的音乐流派。

究其根本竹笛拥有南北两大派别,在竹笛的具体分类当中,一般我们可以将它分为梆笛和曲笛两大类。

而对于南北派别音乐风格的不同,经常使用的竹笛也是不相同的。

南派一般在音乐风格当中偏向于细腻婉转,擅长演绎如歌的曲目,所以说在南派当中比较经常用曲笛。

在北派,则是以一种粗犷的形式而存在,比较擅长于演绎激昂慷慨的乐曲,所以说一般就会用梆笛。

北派当中,以冯子存,刘管乐当大师作为其代表,在南派当中则以陆春龄等大师作为代表。

两种竹派别都有着不同的意境美、旋律美以及展现了不同的气韵。

丰富了竹笛多姿多彩的生命力。

在竹笛的长时间演变过程中,除了南北两大派别之外,还有浙派中原流派等等的说法,这样的说法仅仅是体现了一种个人演奏形式的风格,而不像是南北两大派别之中有着非常广的受众群体。

竹笛独奏曲对昆曲音乐元素的吸收——以《幽兰逢春》为例

竹笛独奏曲对昆曲音乐元素的吸收——以《幽兰逢春》为例

当代音乐2019年第1期MODERN MUSIC竹笛独奏曲对昆曲音乐元素的吸收以‘幽兰逢春“为例吴瑷同[摘 要]‘幽兰逢春“创作于1979年,赵松庭先生为了缅怀周总理,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昆曲 二郎神”为原型,将江南传统笛曲与昆曲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了这首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㊂本文从演奏技巧及演奏风格等方面,细致地分析了昆曲 二郎神”对于笛曲‘幽兰逢春“的创新意义㊂赵松庭作为南派笛曲的代表人之一,以传统指法技巧为基础,灵活地运用了循环换气的技巧,在旋律中加入大量的昆曲音乐元素,使传统音乐更加贴近人民生活㊂笔者希望从此曲的背景及作者的艺术生涯的角度,了解此曲的创作意义,通过对技巧和风格的分析,探究如何才能在保护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把文化传承㊁发展下去㊂[关键词]独奏曲;昆曲;竹笛[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1-0068-03[收稿日期]2018-09-26[作者简介]吴瑷同(1996 ),女,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㊂(长春 130012)一㊁笛曲‘幽兰逢春“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1.‘幽兰逢春“创作背景笛曲‘幽兰逢春“创作于1979年,当时正值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作者赵松庭和曹星以昆曲曲牌和唱腔为原型,借兰花重逢新春的喜悦,来缅怀周总理㊂1956年,赵松庭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与众多文艺界的知名艺术家到总理家做客,聚会期间所演奏的笛曲‘早晨“给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㊂1957年,赵松庭得到参加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机会,此次活动在莫斯科举办,而在赵松庭回国后却被冠上 以笛子指挥党”的莫须有的罪名,被下放到乡下劳动㊂1962年,周总理在来杭州视察时,问及赵松庭的情况,得知当时的赵松庭已经被打为右派在乡下劳动,于是下达指示召回赵松庭,参加欢迎俄罗斯领导人的演出晚会,正因有此机会,赵松庭又可以重新回到他所熟悉的浙江歌舞团㊂也正因为这件事,让赵松庭对周总理一直怀有感激之情㊂周总理曾说 昆曲是朵兰花”,兰花象征着美好㊁高洁,又有 花中君子”的美称,于是赵松庭便以兰花逢春命名,又以昆曲元素作为此曲的创作素材,借此表达他对周总理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之情,同时借兰花重逢新春,重放生机,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㊂笛曲‘幽兰逢春“借鉴了许多昆曲中的音乐元素,这是这首笛曲的特色所在㊂昆曲作为我国众多剧种中的代表,以委婉细腻为特点㊂由于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为竹笛,加之箫㊁琵琶等乐器辅奏,这些辅奏乐器的演奏音色多舒缓㊁优雅,也就因此造就了昆曲清雅的音乐特点㊂笛子独奏曲‘幽兰逢春“中多运用连线和叠音等技巧,在我们熟悉的昆曲唱腔中也多用连线来表现曲子的清幽雅致㊂就像周总理曾用兰花来形容昆曲一样,正因为有昆曲的存在,才能有像‘幽兰逢春“这样优雅的乐曲问世㊂‘幽兰逢春“没有860过于繁杂的演奏技巧,乐曲素雅又宁静,以此表现兰花的 君子气概”,对春天兰花重生的喜悦,并借此隐喻总理的君子之风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春天即将到来的憧憬之情㊂ 2.赵松庭的艺术生涯赵松庭9岁就受到了父亲和学校的启蒙开始学习竹笛, 16岁便能担任民间婺剧团的正吹,后又参加昆曲坐唱班,受到了戏曲音乐的熏陶,并在剧团演出过程中,学会了唢呐㊁长号㊁板胡等多种器乐的演奏,这也为他日后的笛子独奏曲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㊂他17岁师从叶小苟学习昆曲的吹奏,于1949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部队文工团进行表演㊂1956年的赵松庭先后加入浙江省民间歌舞团㊁音乐家协会,此时的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创作改编了数十首笛曲,并将南北风格融合,创作出了笛曲‘早晨“,是我国第一首将南派风格与北派风格相融合的传统笛曲,并为周恩来总理演奏‘早晨“㊂他于1957年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把我国的传统乐器带到世界舞台,可回国后,正值 文化大革命”,赵松庭被错划为右派,送到乡下劳动,在劳动之余,他也没有放弃对竹笛演奏技法的练习和创作,同时仔细地研究了横笛频率的问题,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他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无数次的实验,制作了近2000支笛子,并发表论文,对笛子的制作有着重要影响㊂1962年在周总理等领导的关怀下重新回到了浙江歌舞团, 1973年又被打成 文革”的右派翻案分子,他在劳动的同时,为了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培养了一代青年笛子演奏家㊂赵松庭在1976年被调到艺术学院任教后,专注于竹笛的教育工作,奔波在全国各地讲学㊂后于1979年缅怀周总理,他与曹星一起创作了他的最后一首笛曲‘幽兰逢春“㊂二㊁笛曲‘幽兰逢春“中的昆曲音乐元素1.昆曲音乐元素在曲笛演奏技巧中的体现昆曲音乐历史悠久,以其轻柔婉折的腔调和典雅细腻的曲词,被誉为 百戏之祖”,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㊂曲笛作为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为了伴奏唱腔而用,曲笛的音调与昆曲的唱腔音调最为接近,而它圆润悠长㊁清丽典雅的音色也恰好能完美地表达出昆曲的风格韵味㊂曲笛为了在昆曲伴奏中能够完美地衬托出声腔的起伏,表达昆曲意境,必须要做到手指技巧和气息的相互配合㊂‘幽兰逢春“一曲中,多采用 打音” 叠音”和 腹震音”相结合,使其更具有昆曲特色,而在华彩片段中更是采用了快速的手指技巧和绵长的气息与 循环换气”技巧的完美融合,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㊂在演奏江南风格乐曲时,叠音是突出乐曲韵味的主要演奏技巧㊂而曲笛作为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为了更好地配合唱腔,也大量地使用了叠音的技巧,而在笛曲‘幽兰逢春“中,赵松庭大量地采用叠音等技巧,更是突出了此曲中浓厚的昆曲韵味㊂谱例1:笛曲‘幽兰逢春“片段:而在谱例1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叠音㊁双倚音等技巧来突出乐曲的演奏风格,这既是传统江南风格乐曲的典型演奏技法,又是竹笛在作为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中,为了演绎唱腔起伏,突出昆曲特色的主要演奏技巧㊂适当地运用这种技巧,能够使笛曲在表达江南风格的同时,又不乏昆曲的音乐元素㊂2.昆曲音乐元素在演奏风格中的体现‘幽兰逢春“是一首以物喻人的作品,作品主要分为四部分㊂开始为引子部分,采用散板,音乐幽静而又富有激情,表现出一朵兰花生长在幽谷之内的生动画面,又寓意着内心情感的幽怨,利用竹笛自身的演奏技法将听众带入到慢板主题㊂在谱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大多使用低音 mi”㊁低音 so”㊁低音 la”等,幽兰逢春的散板片段主要是通过浑厚而悠远的低音音色来表达幽静典雅的氛围,而竹笛作为伴奏昆曲唱腔的主要乐器,也要求演奏者运用深邃丰满的音色来表达韵味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本曲在演奏风格上,与昆曲的伴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㊂960吴瑷同:竹笛独奏曲对昆曲音乐元素的吸收 以‘幽兰逢春“为例 谱例2:‘幽兰逢春“引子片段:昆曲的行腔多有起伏,与其委婉波折不同的是,江南风格的笛曲大多平缓优美,而从谱例1中散板的最后由低音 mi”到 si”快速的9个32分音符正体现了由低到高波折的乐曲风格,由此更能表现出空谷幽兰渴望绽放的哀怨和期待,为后来的慢板和华彩片段做铺垫,也明显地突出了本曲中的昆曲音乐元素㊂将‘幽兰逢春“的节选谱例2与昆曲曲牌 二郎神”的主腔对比,并结合‘幽兰逢春“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如谱例3:谱例3:昆曲曲牌 二郎神”节选:二郎神”是我国典型的昆曲曲牌,由二者的旋律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笛曲‘幽兰逢春“与昆曲之间联系紧密,二者旋律的主要走向相同,此曲听起来也比普通的江南风格笛曲多了浓厚的昆曲韵味,但作者在借鉴的过程中,亦有创新㊂三㊁笛曲‘幽兰逢春“中对昆曲元素的继承和创新我国的笛曲大多是单一风格的传统曲目,如江南风格㊁东北风格等,而赵松庭在笛曲创作中加入昆曲音乐元素,无疑是一种创新,推进了笛曲与昆曲文化的融合,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拓宽了传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发展道路,使音乐更加贴近人民,贴近生活㊂比起单一的戏曲文化发展和单一的传统风格笛曲的发展,经过了戏曲元素与笛曲相融合的音乐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也更广㊂这在当今这个发展速度飞快,人们对于精神需求也更高的社会,这种创新型音乐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我们传统音乐文化,而且将二者进行了有机结合,赋予了其新的内涵㊂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精神上的文化需求对于现在处于发展飞速的社会的人们尤为重要,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越来越重要㊂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它独特的韵律和多变的风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占有很大比重,而昆曲以它低沉婉转㊁清新优雅的特点作为 百戏之祖”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意义重大,但是继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如何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㊁在发扬中创新成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发展中的一个大难题㊂昆曲的取材来源于生活,它歌颂赞扬的故事贴近生活,而经过数百年的文化发展变迁使戏曲又高于生活,但唯有一点不变,那就是它一定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普遍审美的㊂笛子大师赵松庭自小就受到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熏陶,多年的演奏经验令他对于江南风格笛曲的演奏技巧有了很深的了解,他年轻时便参加昆曲坐唱班的经历也为他以后的笛曲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㊂他创作的笛曲‘幽兰逢春“在继承了江南风格的曲笛音乐演奏技巧的同时,又在笛曲旋律中融入了昆曲的音乐元素,使笛曲作品更加新颖完善,也更加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符合大多数人民的审美㊂此举开阔了我国民族音乐作品创作的视野,在保护昆曲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价值㊂结 语赵松庭先生创作的‘幽兰逢春“一曲在传统的江南风格笛曲中加入了昆曲音乐元素,本文从乐曲的创作背景㊁作者生平㊁演奏风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究㊂本曲的创作提高了竹笛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为我国民族器乐创作引领了新的方向㊂这种戏曲音乐与笛曲相结合的创新大大提高了传统音乐的传播速度,同时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重大㊂(责任编辑:崔晓光)070当代音乐㊃2019年第1期。

戏曲元素对笛曲创作、演奏之影响

戏曲元素对笛曲创作、演奏之影响
除了昆曲和婺剧以外, 南方许多地方戏都对笛曲的创作 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例如由林克勇采用别具特色的淮海戏曲 牌“ 老八板” 素材创作的笛曲《 淮海欢歌》 由姜学尚、 , 顾生安、 詹永明根据越剧《 白蛇传》 断桥会” 中“ 唱腔为素材改编而成
少用的。 加之转调频繁, 需靠气息控制、 结合指法的变化共同
剧 唱腔 的影 响。
巧妙地按照乐曲的内容需要加以运用 , 使乐曲更加华丽流 畅。所以赵先生改编创作时, 在保持原来淳朴粗犷的乡土气 息风格基础上, 采用了扩展延伸、 点缀加花等手法 , 并运用循
2二人台对笛曲的影响。 、
二人台是流行在晋西北、 陕北、 内蒙古西部、 冀北跨四个 省份四省的地方戏曲。在二人台雏形时期, 笛子( 是唯一 枚) 的伴奏乐器, 后来才加入了四胡、 扬琴等乐器。 二人台使用的
江婺剧的魅力。
奏源于西皮原板过门。 乐曲第一段旋律来自京剧《 苏三起解》
中的旦角唱腔。第二段则是在乐队衬托下, 奏出的类似京剧
笛曲《 三五七》 是赵松庭先生根据婺剧音乐改编创作的 代表曲目。婺剧三五七又名原板, 是婺剧浦江乱弹唱腔中最 常用 、 最具代表性的曲调 , 素以优美、 抒情著称。笛曲性格鲜 明的引子部分改编 自戏曲导板 。 在本曲中, 它以“ 出场亮相” 的姿态呈现出来。 笛曲的快板部分较为复杂, 它是将平板、 游 板、 流水等各种戏曲板腔有机结合 , 变化发展而成. 节奏灵
乐舞 观 点
婺剧 . 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盛行于以金华为 中心 表现程式。其唱腔属板式变化体, 以二黄、 西皮为主要声腔。
的婺江流域 . 所以又称“ 金华戏” 。是一种包括高腔 、 昆曲、 乱 弹、 徽戏、 滩簧、 时调六种声腔的古老戏曲。

曲笛音乐中的“梅”“兰”“竹”“菊”

曲笛音乐中的“梅”“兰”“竹”“菊”

曲笛音乐中的“梅”“兰”“竹”“菊”作者:黄藿茗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7期摘要:本文将通过“梅”“兰”“竹”“菊”四个方面,来进行曲笛音乐作品的赏析,为曲笛的表演艺术提出自己的讲解,带你们感受曲笛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曲笛音乐表演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012-02曲笛流行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南方人含蓄、内敛、细腻的性格特点深深地影响着曲笛音乐,使得曲笛音乐中包含了浓厚的文学气质并表现出人们高尚的情操。

在曲笛声中,感悟“梅”“兰”“竹”“菊”之真意,体会我国人民所向往的精神世界,从中获得心灵的洗涤!一、“梅”之傲骨静听笛曲《梅花三弄》,它体现了梅花傲骨坚强、高洁谦虚的形象。

现在的笛曲《梅花三弄》是1974年由俞逊发与古筝演奏家王昌元合作移植而成的,它不仅保留了原来琴曲中的乐句划分,也充分体现了曲笛的特点及其演奏技巧。

细细欣赏,曲笛的声音典雅透亮,画面感强烈,与琴曲相比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第一段引子,犹如一片白雪皑皑的画面中,若隐若现的梅花站立其中,场景优美。

引子并没有完全依照琴曲中演奏两遍的方式,但其中第一二乐句的“A”用延长音并且与前面音符分开没有改变,仿佛在描写茫茫白雪中的梅花树,在曲笛的演奏中对“A”音上加入了带波音的“B”倚音,更能体现在寒冷的天气中,坚强的梅花形象让人进入那优美的画面之中。

第二段主题第一次出现,听着曲笛吹奏的旋律,仿佛是在描写那芬香扑鼻的梅花在寒风萧瑟的冬天高洁的绽放。

这一主题的前四小节中泛音的方式演奏,干净动听,使人不禁想象到那纯洁晶莹的雪和那点点梅花。

主题的后面六小节没有用泛音的方式演奏,而是用了曲笛的演奏技法:叠音、打音、波音,让乐曲更形象地描绘了梅花在寒风中坚强绽放的情景。

第三段仿佛在描写梅花树与寒风相斗的场面,其中的第四、五句采用叠音与打音相交替,两句模进的方式,似在表现梅花不畏寒风的吹袭,反而越开越盛的场景,展现了梅花的气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 戏 曲论 坛 ・
南派笛曲中戏曲元素之试析
李 强 ( 湖 南理 工学 院音 乐学 院 湖 南岳 阳 4 1 4 0 0 0)
摘 要 :竹笛与 戏曲联 系紧密 ,常作 为其 主要的伴 奏 乐器 ,不 同 是近些年 的创 作笛 曲,有 相 当一 部分是 直接或 间接 的采用 戏 曲素 材
本 文将就昆曲、婺剧以及其它一些有代表性的剧种对 南派 笛曲的影响
进 行探 讨 。
关键 词:南派笛曲 ;戏 曲元素;笛曲创作 ;演奏技巧 ;影响
的另 一经 典 曲 目 《 幽兰逢 春 》 ,该 曲慢板 的音 乐材料 取 自于 昆曲 宋 元 以 降 ,竹 笛 在 宫廷 、军 队 、 民 间得 到 广 泛 的 应 用 , 特 的 曲牌 《 二 郎神 》 :江 先渭 先 生创 作 的 《 姑 苏行 》 是 由 昆曲 曲牌 别 是 戏 曲音 乐蓬 勃发 展 以后 ,竹 笛 开始 成为 其 重要 的伴 奏乐 器 之 《 节 节 高》变 化 发展 而成 的 : 尹德本 先 生 的 《 赏月 》 、杨寰 基 先
大 成 者 ,很 多戏 曲剧 种 都受 到 它的 影响 ,所 以有 “ 百戏 之母 ”之 颤音 、滑 音 等演 奏技 巧 ,特 别是 在 散板 和快 板段 落 一般 还会 采 用 剁 音 与顿 音 以表现 笛 曲热 烈欢 快 的风 格 。 同时 ,每个 乐 句都 使 用 更 为使 其 与 昆 曲声腔 完 美融 合 ,竹笛 产 生 了不 同的 演奏 技 巧 ,使 了大量 的过 板 ,突 显了婺 剧风 味 。 之 与 昆 曲音 乐 配合达 到默 契 一致 ,形成 整体 的 艺术风 格 。 婺 剧 音 乐对 南 派 笛 曲 的创 作 也 有 一 定 影 响 。 许 树 富 、 张 全 昆 曲音 乐 对 南 派 笛 曲 的影 响 首 先 体 现 在 演 奏 技 巧 上 , 就 气 夫 、詹 永 明 的 《 婺江 欢歌 》 ,赵 松庭 先 生的 《 三 五 七》 《 二凡》 息而 言 , 昆 曲以悠 远 缠 绵见 长 ,婉 转 动 听而 行腔 优 美 ,经 魏 良 《 西皮》 《 婺 江 风光 》 等笛 曲都 是采 用 婺剧 戏 曲因 素移 植 、改 编 辅 改 革后 的 “ 水 磨腔 ”更是 柔曼 细腻 。因而 , 作为 伴奏 乐器 的竹 或 创 作 的佳作 。其 中笛 曲 《 三五 七 》是赵 松 庭先 生 根据 婺剧 音 乐 笛 也相 应 地会 适应 这 种 “ 水 磨腔 ”的 昆 曲音 乐风 格 ,其 在运 气 方 改编创 作 的代 表 曲 目。婺 剧 《 三 五七 》又 名 《 原 板 》 ,是婺 剧 乱 面 最 鲜 明的特 点是通 过 演奏 者气 息 的控 制来 表 现笛 曲的意蕴 与 情 弹唱 腔 中最 具代 表性 、最 常 用 的 曲调 ,素 以抒情 、优 美 著称 。赵 境 ,所 谓 “ 平 稳 悠长 , 强弱 相宜 ,虚 实 相 问,气 若 游丝 ”。 昆曲 松 庭 先生 在编 创 时 ,笛 曲引 子部 分 引用 了戏 曲导板 音乐 ,而 在 笛 曲笛 的运 气要 求深 吸 丹 田,腹 震 音使 用较 多 , 幅度 变化 较大 。昆 曲主体 部 分 ,保 留 了戏 曲唱腔 《 三五 七 》原来 淳 朴粗 犷 的 乡土气 曲 曲牌 直 接 移 植 而 来 笛 曲 《 朝 元歌 》就 淋 漓 尽 致 的体 现 了 这 一 息风格 ,同 时 ,运 用 了点缀 加花 、扩 展 延伸 、循 环 换气 等手 法 与 点 ,其 第 一段 通 过对 气 息的控 制 , 使笛 声生 动 、悠 扬 ,第二 段 强 技 巧 ,使这 首笛 曲成 为表 现力 极强 、戏 曲韵 味极 浓的 艺术精 品 。 调 力度 和 延长 音 的对 比。 当然 , 昆曲对竹 笛 气 息运 用还 有一 些促 三 、其他戏 曲对 南派 笛 曲的影 响 进 作用 。如 昆 曲剧 目 《 琴 桃 》 中的 唱腔 , 曲调清 丽 ,高 雅优 美 , 当然 , 除 了上 述 的 昆 曲和 婺 剧两 个剧 种 以外 , 南方 还有 不 少 为 了与演 唱者 默 契配 合 、入 扣丝 丝 ,对气 口有严 格 要求 ,并 在 此 的戏 曲剧 种对 笛 曲 的演奏 技 巧和创 作 有着 影 响 ,如 宁保 生 以湖 南 基 础 上发 展 出 “ 歇气 、 偷气 、循 环 换气 ”等 技 巧 。就手 指技 法 来 花 鼓 戏所 创 作 的竹笛 名 曲 《 春 到 湘江 》 ,该 作 品采 用 了花鼓 戏 里 说 ,昆 曲音乐 与 其伴 奏 乐器 曲笛 的记 谱 方式 都采 用 传统 的 “ 工 尺 面 的特 色 音升 徵和 降角 以及 过 门音 乐的鼓 点 节奏 , 这些 都鲜 明 的 谱 ”。 曲笛在 演奏 时调性 转 换一 般靠 转 换指 法来 完 成 ,因而 会 产 体 现 了湖 南花 鼓戏 韵 味 。流传 广 泛 的笛 曲 《 南词 》是 涂传 耀 、夏 生特 有 的指法 名称 , 比如全 按 为5 是 小 工调 ,全 按为 4 是 凡字 调 , 宗荃 以江 西赣 剧 的 同名 曲牌 编创 而成 。姜学 尚、顾 生安 、詹 永 明 全 按 为3 是六 字调 ,全 按 为2 正 宫调 ,全 按为 l 是 乙字 调 ,全 按为 7 等 人根 据 越剧 经 典 《 白蛇 传 》 中的 唱腔 ”断 桥会 ”的音 乐素 材 编 是 上字 调 ,所 以通 过 依靠 手指 转 换指 法 而被 定 的调 名 ,都是 在 曲 创 了同名 笛 曲 。这 些根 据 戏 曲编创 的笛 曲在 改编 创作 过程 中将 原 笛 和 昆 曲磨合 的过程 中产 生 的 。当然 ,笛子 的 指法 并非 仅 限于 手 剧 种本 身 的音 乐 风格 与特 点 保 留了 下来 , 同时这 些 戏 曲剧种 也对 指 的转 调 , 曲笛演 奏 过程 中装 饰 音 的运用 也 是极 为 重要 的 , 昆曲 竹 笛乐 曲的演奏 技 巧和创 作手 法有 深刻 影响 。 的旋律 优 美 、悠扬 婉 转 ,所 以 曲笛常 用 的装饰 音 技 巧一 般都 是 与 戏 曲剧 种 不 仅 繁 多而 且 多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 本 文 以 南派 笛 其 风格 吻 合 的叠 音 、赠音 、 颤音 、打 音 等 。赵松 庭 先生 的 《 幽 兰 曲 的演 奏 技 巧和创 作 受到 戏 曲影 响 的情况 进 行 了简要 的 归类 ,并 逢 春 》快 板部 分取 材 于 昆 曲的过 场音 乐 ,演 奏讲 求抑 扬 顿挫 ,以 通 过对 受 戏 曲 因素影 响较 大 的笛 曲进 行举 例 分析 , 以点 带面 的将 及 灵 活运 用 “ 颤 、叠 、赠 、 打等 技 巧 。而就 舌类 技 巧来 说 ,无 论 戏 曲因素 对 南派 笛 曲的 影响进 行 了大 致 的总 结 。总 而言 之 ,各 类


建 国 以后 ,竹笛 开始 从 戏 曲伴奏 和 器乐 合奏 中分离 出来 ,成 生创作 的 《 古松 抒怀 》等 都采 用 了 昆曲的音 乐素 材 。 二 、婺剧 音乐 对南 派笛 曲的影 响
为独 奏 乐器 。相 应 的一 大批 笛 子独 奏 曲应运 而 生 ,这其 中就 有 相 当一 部分 曲 目是 选取 戏 曲音 乐 的素 材创 作而 成 ; 同时 ,戏 曲音 乐
婺 剧 ,俗 称金 华 戏 ,是浙 江 地方 戏 曲剧 中之 一 ,流 传与 浙 江 又 与竹 笛 长 期 配 合 ,使 得 其 对 竹笛 的演 奏 技 巧 也 产 生 了重 要 影 金华 为 中心 的衢 州 、严 州 、温 州 以及 江 西东 北 部 、福建 东北 部 和 响 。近 代 竹 笛分 南北 二 派 ,南派 典 雅清 丽 ,使 用 曲笛 ;北派 刚 劲 安徽 南部 等地 。婺剧 集合 了高腔 、 昆 曲、乱 弹 、徽 戏 、滩簧 、 时 粗 犷 ,使 用梆 笛 。本 文将 就 南派 笛 曲受 昆曲、 婺剧 以及 其它 一 些 调 等六 种 声腔 。竹笛 是婺 剧 的主 要伴 奏 乐器 之一 ,在 很 大程 度 上 南方剧 种 的影 响进 行探 讨 。 受到 了婺 剧 的影响 。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昆 曲对南 派笛 曲的影 响
就 演 奏技 巧 而言 , 为 了与婺 剧 豪放粗 犷 的音 乐情 绪 相吻 合 , 《 婺江 欢 歌 》 《 婺江 风光 》 等含 有婺 剧 因素 的笛 曲运 用 了大 量 的
昆 曲是 我 国最 古 老 的戏 曲剧 种 之 一 ,是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集 称 。竹 笛 是 昆 曲的主 要 伴奏 乐器 之 一 ,为使 昆曲剧 情涵 义突 显 ,
地域的戏曲音 乐会对 当地的竹 笛乐曲创作和演奏技巧产 生深刻影响 。
移植 、编创而成 。赵松庭 先生 的名 曲 《 早晨》 是根据 昆曲音乐素 材 《 点绛唇 》改编 创作而成 的 ,引子部分 是在 《 点绛 唇》 的基础上 自 由加花变 化发展 而来 的,全 曲围绕一个 主题贯 穿发展 。根 据 昆曲音 乐素 材 改编创 作 的笛 曲还 有很 多 ,有代 表 性 的 曲 目如赵 松 庭 先 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