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备课参考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合集下载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说课稿(课后)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说课稿(课后)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说课稿(课后)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说课稿(课后)一、教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结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第三册第一章第8节。

教材将自然界中溶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如何提取水中的溶质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作为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从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都有相应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之后进行学习的,对于“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有所了解,通过前几节新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实验探究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思想: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人人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实施开放式教学。

我国《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提到“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本堂课在设计上突出科学探究,重视学生体验和感受,流程是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拓展提高。

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通过探究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理解结晶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验体验,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掌握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自身参与探究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获取晶体常用的两种方法。

难点: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新初二科学暑假第17讲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新初二科学暑假第17讲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第17讲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知识要点】一、晶体的认识:1.晶体的分布非常广泛,自然界的固体物质中,绝大多数是晶体。

气体、液体和非晶物质在一定的合适条件下也可以转变成晶体。

常见的晶体有:石英、云母、明矾、食盐、硫酸铜、糖、味精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玻璃、蜂蜡、松香、沥青、橡胶等。

2.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二、结晶法的应用结晶法分两种方法,四种情况:1.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演技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将硝酸钾从其中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的方法。

步骤: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至饱和,再冷却至室温,然后就有大量的晶体析出。

2.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如将氯化钠固体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蒸发溶剂(蒸发结晶)的方法。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固体,混有少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步骤:将固体溶于水,然后加热蒸发至出现少量晶体析出后,冷却至常温,大部分硝酸钾晶体即结晶析出,而氯化钠仍留在剩余溶液中。

4.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混有少量溶液度受影响很大的固体(如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步骤:将固体溶于水,然后加热蒸发至出现一些固体时,趁热过滤出氯化钠晶体,硝酸钾仍留在剩余溶液中。

三、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部分在溶解的同时,另一部分在析出,溶解和析出的质量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溶解和析出平衡,质量不变,形状发生变化。

四、关于结晶水合物1.含有结晶水的晶体叫结晶水合物2.二水硫酸钙——十水碳酸钠——五水硫酸铜——七水硫酸镁——结晶水合物的特点:有、现象。

硫酸铜晶体:蓝色硫酸铜粉末:白色硫酸铜溶液:蓝色五、蒸发和结晶蒸发: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学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学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

教学不是传递科学知识的过程,而是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本节内容的具体教学思路是:通过回顾七年级已经学习的晶体与非晶体的知识,引出新课所要教授的内容。

通过视频与课堂食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8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

学生在本章前几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溶液的相关知识,知道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并懂得了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晶体形成的方法教学难点:晶体形成的过程四.学情分析学生在此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相关知识,对晶体有了大致的了解,能够区分晶体与非晶体。

但是对于晶体形成以及结晶的相关概念有些陌生,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与帮助。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2.举例常见的晶体3.了解晶体形成的两种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参与课堂实验并掌握配制溶液的基本操作(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对生活中的现象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四)STS1.简单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与所包含的科学六.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讲授法等七.教学准备烧杯、玻璃棒、热水、硫酸铜、滴定板课件八.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是否还记得晶体与非晶体来引起学生的回忆。

学生描述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之后,举出常见的晶体。

教师展示各种常见的晶体,做出简单的介绍,并重点引出食盐晶体。

食盐加水中搅拌就可以配制食盐水溶液,那么如何从食盐水中取出食盐?晶体从溶液中形成并析出的过程就叫做结晶。

【蒸发溶剂法】人类每天需要摄入6克食盐以保证身体健康,全世界人口60多亿,每天需盐量3万6千吨,这么多的食盐是从哪里来的?插播视频《海水晒盐》,要求学生从视频中找出晒盐的步骤。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学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学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授课对象:初二学生授课类型:新授课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节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八节。

教材将如何从自然界中溶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中提取水中的溶质、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作为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延伸,同时为后面一节中“水的净化”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从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都有相应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以及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已经学习过“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相关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但无法用溶液的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结晶现象。

通过前几节新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实验探究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2)通过探究知道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3)通过探究知道结晶的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的实验体验,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自然现象;(2)掌握蒸发、结晶等实验操作技能,具有实验观察、探究、比较分析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形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体验自身参与探究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乐趣。

3.STS(1)通过实验探究,感受结晶与社会生活间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认识获取晶体常用的两种方法。

难点: 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联系生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回顾旧识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及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具体表现为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针对老师给出的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并运用实验——探究——发现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本课知识,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初中化学结晶教案

初中化学结晶教案

初中化学结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结晶的概念和结晶现象的原因。

2. 掌握结晶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结晶的概念和原因。

2. 结晶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结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显微镜、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结晶现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结晶现象的原因(15分钟)1. 分组讨论结晶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分子角度思考问题。

2. 教师总结结晶现象的原因:由于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分子会逐渐聚集并形成晶体。

三、实验观察结晶现象(15分钟)1. 教师演示结晶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结晶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结晶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分析结晶现象(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晶现象的观察结果,分析结晶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与溶质、溶剂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五、结晶方法和技巧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结晶方法和技巧,如如何选择适当的溶剂和温度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结晶方法和技巧进行结晶实验。

六、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结晶现象的观察结果和结晶方法的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结晶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溶质的结晶现象和结晶方法。

2. 学生可以进行结晶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提高实验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使学生了解了结晶的概念和原因,掌握了结晶的方法和技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与溶质、溶剂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结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浙教版科学八上物质在水中的结晶word学案精品教案.doc

浙教版科学八上物质在水中的结晶word学案精品教案.doc

课题:1.8物质在水中的结晶【导学目标】1. 了解品体形成的两种方法。

比较结晶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2.学会用结晶方法制备硫酸铜晶体,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重点、难点】知道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并能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预习导学】一结晶概念和结晶方法(一)回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1 >晶体有> ,而非晶体贝U没有。

2、下列物质中全部属于晶体的一组是():A.铁、食盐、松香B.铝、石蜡、玻璃C.冰、沥青、松香D.蔡、水晶、食盐3、常见的品体有,非晶体有。

(二)结品概念:是指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如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当部分水被蒸发,部分氯化钠就会。

(三)结晶方法4、常用的结晶方法有两种:蒸发溶剂法,常用于的固体物质,如;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常用于的固体物质,如。

5、硫酸铜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所以可以用法制备硫酸铜晶体。

硫酸铜晶体制备的实验器材:、、、、、、、。

[课堂导学]1、仔细观察教师课件展示的几种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的图片和实物,认真比较并思考: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观察教师演示蒸发食盐溶液得到食盐的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晶方法。

3、观察教师演示课本P37页活动,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晶方法。

小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晶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4、阅读课本P38页:结晶水的化合物.了解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等相关概念补充:硫酸铜晶体加热分解实验,体验结晶水。

5、尝试制备硫酸铜晶体的制备,注意实验成功的关键。

知识拓展:了解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和析出的平衡现象由于分了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部分在溶解的同时,另一部分在析出,溶解和析出的质量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溶解和析出平衡,质量不变,形状发生变化。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结晶 教案1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结晶 教案1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上午好!我是余秋萍,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在水中的结晶》,下面我将从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八节,共一个课时。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的领域。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温州瓯海区实验中学八年级七班的学生,在七年级他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晶体,但是对于晶体的形成过程并没有接触过。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描述晶体的特点以及解释形成晶体的两种方法,教学难点为结晶水合物的初步讲解。

对于两种结晶的方法,其实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视频播放以及实验演示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切实区分结晶的这两种方法。

通过以上的分析,同时结合《科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我从以下3个维度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晶体的两个特点,解释并区分结晶的两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总结晶体的特点,经过实验演示及实例讲解,区分结晶的两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读图学习过程中,加强自身的读图、识图的能力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引课,从河水、海水等都是溶液,提问我们日常所用的纯净水,到底是怎样将溶质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的呢?引出结晶第二个环节是对晶体的特点的讲解,首先唤起学生已有的关于晶体的记忆,接着通过图片的展示,对晶体的特点进行全面的总结。

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贯通,也可以潜在的帮助学生养成前后知识进行联系的习惯。

第三个环节是结晶的两种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这里主要是通过视频观看以及实验演示两个活动来完成知识点的讲解的。

仅仅是知识的讲解,学生的思维调动比较困难,此时借助一定的手段可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快掌握。

第一个是结晶的实际应用——海水晒盐,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对其中重要的步骤做一定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晒盐的过程,总结得到结晶的方法之一——蒸发溶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4
你知道我们所吃的食盐是从 哪里来的吗?
5
盐场
海水中的 盐是如何 提取出来 的呢?
6
二、晶体的形成:
1、通过蒸发溶剂获得晶体。
7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8
实验
1、配制一杯70℃的 硫酸铜饱和溶液。
2、利用滴管吸取一 滴硫酸铜饱和溶液, 滴在凹穴玻片上。
3、仔细观察,有无 晶体出现?
9
二、晶体的形成:
1、通过蒸发溶剂获得晶体。 2、通过冷却热的饱和溶液
得到晶体。
10
思考: 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 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可得到晶体?
3、食盐能否用冷却热饱和溶液 的方法制取呢?为什么?
11
二、晶体的形成:
蒸发溶剂: 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
物质。
冷却热饱和溶液: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物 质 在 水 中 的 结 晶
1
晶体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体冰的紫结水晶晶

2
非晶体 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3
第 8 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一、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2、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12
三、结晶水合物
硫酸铜晶体:蓝色
硫酸铜粉未:白色
硫酸铜溶液:蓝色
思考:
如何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呢?请
写出检验的方法。

结晶初中教案

结晶初中教案

结晶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结晶的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结晶的概念和原理。

2. 结晶实验的操作步骤。

3. 结晶实验的应用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结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结晶现象。

2. 提问:什么是结晶?结晶是如何形成的?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结晶的概念:结晶是指固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形成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 讲解结晶原理:结晶过程中,溶质分子在溶液中逐渐增多,达到一定程度时,溶质分子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成晶体。

3. 讲解结晶实验的操作步骤:准备溶液、加热蒸发、冷却结晶、收集晶体。

三、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结晶实验的装置。

2. 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溶液的制备、加热蒸发、冷却结晶等操作。

3. 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结晶现象。

四、应用实例(10分钟)1. 讲解结晶实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海水晒盐、药物提纯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结晶实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可能性。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学生对结晶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结晶实验应用实例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

2. 结晶实验装置。

3. 相关实验药品。

教学建议:1. 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装置和药品,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步骤,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实验安全。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在讲解结晶原理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晶过程。

5.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结晶实验的研究,探索结晶现象的更多应用。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案1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案1 浙教版




本节内容共用2课时,第一课时讲解知识,第二课时实验加复习,主要是知识的前后联系。
【新授】晶体的形成
一、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学生观察】展示各种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观察。再展示几种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等,学生分组观察。(教师提供放大镜)
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二、晶体的形成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从溶液中提取物质,大家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或者,大家知道围垦海田的作用吗?
…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前一种是,后一种方法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物质
【想一想】对于,氯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能不能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氯化钠可以,氢氧化钙不可以。
2、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学生分组实验】硫酸铜晶体的生长
1、冷却热饱和硫酸铜溶液制取硫酸铜晶体
2、用硫酸铜小颗粒制取较大颗粒的硫酸铜晶体




教材的内容看上去很简单,但是阅读材料中却出现了很多的新名词,如风化、潮解、结晶水、结晶水合物等。在作业中又有它们的有关应用,甚至还牵涉溶解和结晶平衡,难度很大。所以课时很紧,学生也只是略知一二。不过学生倒是很感兴趣。
说说它的原理: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请学生总结,这是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蒸发溶剂法
【学生实验】
1)配制一杯70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初中科学八年级浙教版(1)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初中科学八年级浙教版(1)
是__a__=__b__(a=b a﹥b a﹤b)
看一看 :
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
高温 下的 不饱 和硝 酸钾 溶液
降温 刚好
形成 溶剂的质量不变 饱和 溶质的质量不变 溶液
降温
低温下 的饱和 溶液
溶剂的质量不变 溶质的质量变小
+
晶体
结论: 通过_冷_却__热_饱_和__溶_液_ 的
方法也能得到晶体.
(2)固体粉末是什么?它是怎样形
验 成的呢?
通过上面的生活片
断,你认为通过 _蒸_发__溶_剂_ 的方法可以 得到晶体.
盐 田
盐 场
蒸发溶剂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
食盐溶液
蒸发溶剂
刚好 饱和
蒸发溶剂
晶体
(不饱和)
溶剂质量变小 溶质质量不变
的溶 液
溶剂质量变小 溶质质量变小
想一想
:
▪ 30℃时,将质量分别为100克与 质量为50克的甲乙两杯氯化钠饱和 溶液各蒸发10克水,冷却到30℃,分 别析出晶体a克和b克,则a与b的关系
温度 90℃ 20℃ 100克溶剂的饱和溶液温度从
物质
90℃降到20℃时析出晶体质量
硝酸钾 200克 32克 氯化钠 37克 35克
168克 2克
1、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溶解度 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_硝__酸__钾_, 影响不大的是_氯__化__钠_.
2.通过分析知: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的固体溶质(如氯化钠)宜用_蒸__发_溶__剂_的方法 结晶.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固体溶质 (如硝酸钾)宜用_冷_却__热__饱__和__溶_液_ 的方法结晶.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八年级科学第一章第八节)
硫酸铜晶 体的生长

初中科学备课参考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初中科学备课参考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知识能力提升
1.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比较可靠的方法是( ) A.从外形上判断 B.从导电性能来判断 C.从有无确定的熔点来判断 D.从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来判断 2.2011 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表彰他发现了准晶 体.使固体材料家族有了除晶体、非晶体之外的第三位成员--准晶体.下列关于材料的说法 正确的是( )
粗盐――含有多种杂质的食盐。
2.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 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
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三、结晶水合物 无水硫酸铜粉末 硫酸铜晶体 硫酸铜溶液
典型例题剖析
【例题一】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B.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冰的熔点是0℃,0℃的冰一定处于固态 D.水银的凝固点是-38.8℃,在温度可达-45℃的北方,可用水银温度计 【答案】A 【解析】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B、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温度升高,选项说法错误. C、0℃的冰处于固态和液态共存状态,所以该选项不正确. D、在温度可达-45℃的北方,水银会凝固,所以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所以该选项不正确. 【例题二】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哪一个判断是正确的( ) A.雪花不是晶体 B.玻璃是晶体 C.岩石不是晶体 D.海波是晶体 【答案】D 【解析】A、雪花是一些冰晶组合而成的,是晶体.不符合题意. B、玻璃是非晶体.不符合题意. C、岩石的成份是非常复杂的.一般的说主要成分由碳酸盐和硅酸盐等组成的混合物.整体 来说它是混合物,也就是说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晶体.不符合题意. D、海波是晶体.符合题意.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应用——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案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应用——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案

在教学中,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么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的提高。

我们需要关注这个问题并为此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方式,其中之一就是“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案”。

一、教学背景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案主要是在化学学科中进行的教学,在教学中会以物理、化学方面巩固学生对结晶的概念。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了解结晶的过程和方法,并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表述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在水中结晶的基本原理。

2、学习观察方法,发现物质在水中结晶的现象和过程。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完成实验。

4、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5、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介绍物质的结晶过程和方法,了解物质在水中结晶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等知识。

2、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在水中的结晶过程,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结晶的形态等方面。

3、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讨论交流: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表达感受。

5、任务反馈:让学生回归实验过程,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反馈。

四、教学步骤1、实验前准备(1)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2)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3)检查实验器材的状态和数量。

(4)做好实验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的讲解。

2、实验操作(1)将洗涤干净的玻璃棒或石棒放入容量为100ml的烧杯中。

(2)将烧杯放在电热板上加热至水沸腾。

(3)将选定的物质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杯或烧杯等容器加入凉开水,使溶液接近饱和状态。

(4)开始慢慢地加热,让溶液逐渐饱和。

(5)待溶液饱和后,取出玻璃棒或石棒并搅拌,促使物质结晶。

(6)让烧杯放在室温下,观察物质在水中的结晶过程和形态。

3、结晶的观察和分析(1)观察物质的结晶过程和形态,注意分析结晶的质量与数量。

(2)观察水平面上和盆外侧壁形成的结晶量,为了更好的观察,可以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

八年级科学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八年级科学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溶解度概念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 量。通常以溶质在100克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克数来表示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结晶过程及结晶条件
结晶过程
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当溶液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时,溶质分子 或离子会相互聚集,形成晶核并逐渐长大成为晶体。结晶过程包括晶核形成和 晶体生长两个阶段。
药物的合成
在药物合成中,结晶是常用的分离 和纯化方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药 物。
拓展:其他溶液中的结晶现象
有机溶剂中的结晶
超临界流体中的结晶
除了水之外,许多有机溶剂也可以作 为结晶的介质,如乙醇、丙酮等。在 这些溶剂中,物质也可以形成晶体。
超临界流体是一种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 的状态,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 超临界流体中,物质也可以形成晶体。
八年级科学物质在水 中的结晶
目录
•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现象 •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结晶 • 影响物质在水中结晶的因素
目录
• 物质在水中结晶的实验探究 • 物质在水中结晶的应用与拓展
01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现象
结晶现象的定义与分类
结晶现象的定义
物质从液态或气态转变为固态的 过程,通过分子、离子或原子在 三维空间上按一定规律排列形成 晶体。
得出结论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过程受到温度、溶解度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控制这些条件,可以得到不 同大小和形状的晶体。同时,实验结果也验证了物质在水中结晶的原理和方法。
05
物质在水中结晶的应用与 拓展
结晶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01
02
03
食盐的结晶
食盐是生活中常见的结晶 物质,通过蒸发海水或盐 湖水,可以得到食盐晶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案启示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案启示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案启示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是教师们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案,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物质在水中的结晶原理和方法。

②能力目标:掌握利用化学手段观察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现象。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2.教学过程①引入:出示一张图画,引导学生思考在水中看到过什么结晶现象。

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行尝试用纸盘装一些碘和水,看看碘在水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②体验:教师示范,让学生自行操作,将分别约0.2克的碘、食盐和白糖放入清水中,观察水中物质的变化。

③探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探究。

④收集: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过程,逐步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在水中的结晶原理和方法。

⑤总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收集,总结出物质在水中的结晶原理和方法。

3.教学评价通过让学生探究,达到了促进学生对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的体验、发现、思考和总结。

二、创新教学方式在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究能力,而且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从而使学习效果更为显著。

同时还采用了体验式教学。

体验教学法是以学生的经验、感觉为中心,通过有意识地安排学习环节和经历,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三、启示教案中采用了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亲身探究、发现和总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认识和理解的同时,体验和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金华市第十四中学《物质在水中的结晶》word教案

金华市第十四中学《物质在水中的结晶》word教案

金华市第十四中学《物质在水中的结晶》word教案金华市十四中舒梅芳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要紧区别,了解晶体形成的方法。

[科学摸索]培养学生的观看、摸索和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

[解决问题]晶体形成的方法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情感与态度]通过知识点教学,结合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并体验科学的美感,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演示:取一定量食盐溶解在烧杯中。

设问:如何样将食盐从水中提取出来呢?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的欲望,唤起学习的爱好。

二、新课展开(一)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设问:回忆冰的熔点是0℃,硫代硫酸钠的融解温度是48℃,什么是晶体?它有什么特点?过渡:晶体有熔点。

展现:几种晶体样品的图片。

设问:晶体还有什么特点?(学生观看、讨论、归纳)设计意图:通过对熔点的回忆,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连贯性;通过对事物的观看,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进一步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过渡:晶体是如何样形成的呢?(二)晶体的形成演示:蒸发食盐溶液实验。

介绍器材的名称及使用方法,观看到有白色食盐晶体析显现象。

设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食盐?生答:蒸发溶剂。

展现:盐田的图片,介绍食盐的制取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把握蒸发溶剂的实验技能,又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蒸发溶剂得到晶体。

设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得到晶体呢?活动:学生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认真观看(可用放大镜)有没有晶体析出?设问:这是利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呢?活动:冷却热饱和溶液。

小结:获得晶体两种方法是蒸发溶剂和冷却饱和溶液。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

设问:(1)什么缘故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2)什么缘故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能够得到晶体;(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科学8年级上册第一章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课程标准要求
一、掌握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二、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三、晶体形成的方法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全解
一、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1.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2.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各种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

几种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等。

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二、晶体的形成
1.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因为溶剂中溶有溶质。

(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因为溶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前一种方法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后一种方法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物质。

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粗盐――含有多种杂质的食盐。

2.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三、结晶水合物
无水硫酸铜粉末是白色的
硫酸铜晶体是蓝色的
硫酸铜溶液也是蓝色的
四、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部分在溶解的同时,另一部分在析出,溶解和析出的质量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溶解和析出平衡,质量不变,形状发生变化。

典型例题剖析
【例题一】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B.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冰的熔点是0℃,0℃的冰一定处于固态
D.水银的凝固点是-38.8℃,在温度可达-45℃的北方,可用水银温度计
【答案】A
【解析】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B、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温度升高,选项说法错误.
C、0℃的冰处于固态和液态共存状态,所以该选项不正确.
D、在温度可达-45℃的北方,水银会凝固,所以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所以该选项不正确.【例题二】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哪一个判断是正确的()
A.雪花不是晶体
B.玻璃是晶体
C.岩石不是晶体
D.海波是晶体
【答案】D
【解析】A、雪花是一些冰晶组合而成的,是晶体.不符合题意.
B、玻璃是非晶体.不符合题意.
C、岩石的成份是非常复杂的.一般的说主要成分由碳酸盐和硅酸盐等组成的混合物.整体来说它是混合物,也就是说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晶体.不符合题意.
D、海波是晶体.符合题意.
知识能力提升
1.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比较可靠的方法是()
A.从外形上判断
B.从导电性能来判断
C.从有无确定的熔点来判断
D.从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来判断
2.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表彰他发现了准晶体.使固体材料家族有了除晶体、非晶体之外的第三位成员--准晶体.下列关于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准晶体一定都是单质
B.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
C.金属铝常温下与氧气不反应,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D.“天宫一号”飞行器的外壳是可降解塑料
3.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此种物质为(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为℃.
4.从40℃开始熔化,直到50℃还未熔化完,则此物质一定是(填“晶体”或“非晶体”).
5.如图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判断可知,该种物质为(填“晶体”或是“非晶体”),熔化过程用时min.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单晶体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多晶体和非晶体一样没有规则的外形,所以不能区分,A错误.
B:单晶体中载流子遭受散射的几率小导电性好.多晶体、非晶体导电性都较差,所以不能区分,B错误.
C:晶体不管是单晶体还是多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C正确.D: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多晶体和非晶体具有各向同性,所以不能区分,D错误.2.【答案】B
【解析】A、准晶体不一定都是单质,故说法错误;
B、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途径,故说法正确;
C、金属铝在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起到保护作用,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故说法错误;
D、“天宫一号”飞行器的外壳是金属基复合材料,故说法错误.
3.【答案】晶体;0.
【解析】此图象中有段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说明这是个晶体的熔化图象.这个温度不变过程就是晶体在熔化,所对应的温度0℃就是该晶体的熔点.
4.【答案】非晶体
【解析】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所以该物质是非晶体.5.【答案】晶体;30.
【解析】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一个温度不变的过程,所以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熔化过程从第20分钟开始,到第50分钟结束,所以共用了3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