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三§4 数据的数字特征
高中数学必修三:1.4数据的数字特征(2)+教案
1.4 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数学《数学3》第一章§4数据的数字特征,教学课时为1课时.数据的信息除用统计图、统计表整理和分析之外,还可以用一些统计量来描述,也就是将多个数值转化为一个数值,使这个数值能够反映这组数据的某些重要的特征,这个数值就被称为数据的数字特征.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数字特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学习了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数字特征:极差、方差,并简单提及标准差.本节课首先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复习上述统计量的概念,明确其计算方法.其次着重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理解不同数字特征所表达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从而体会数学语言应用的多样性、简洁性,体会数学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上节课学生从“形”上反映数据信息,本节课从“量”上反映数据信息的数字特征,锻炼了学生有意识地从“形”与“量”两个方面挖掘数据信息的能力,而且为后续学习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来刻画反映总体的数字特征、从样本数据推断总体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对于学生而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概念早已植根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初中八年级上下学期陆续学习了上述的概念,不仅可以用笔计算一些给定数据的上述统计量,而且学生对于借助计算机、计算器等工具计算平均数、方差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学习和了解.但是学生在数字特征的掌握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在这些数字特征的意义掌握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上述数字特征的把握上精力分配上容易流于计算,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明确不同数字特征所反映的数据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标准差的学习有待进一步深化.此节课的学习将在教师问题情境的精心选择上,通过实际题目的的计算和问题回答通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交流合作,配合教师的适时总结,不断完善学生对于不同数字特征概念以及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培养和锻炼能在具体的数据面前选用合适的数字特征来刻画数据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合理应用数学语言表达统计相关问题,揭示其内部关系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会合理应用相关符号语言表示数据信息和特征,体会数字特征就是一种数学语言.(2)能够理解不同数字特征所表达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能够准确合理地应用数学语言表示统计的数字特征.2.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已学的数字特征的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给定的问题,自我总结各个数字特征的计算方法和所表达的数据的意义.搭配学生积极地思考,辅助教师的及时指导归纳,可以使学生主动地整理、完善和优化自身的关于数字特征的认知结构.体会对数学语言的合理应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数据中提取信息,进行估计,做出推断的全过程.体会用数字特征来描述纷繁的数据的统计学意义.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理性精神,选用合理数学语言准确地挖掘和解释数据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培养自我总结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准确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运用数据的数字特征表达数据的信息,能够通过问题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字特征表达数据的信息进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来整理和分析数据,今天我们将利用给定的数据计算一些“量”(统计量)来挖掘数据的信息,它们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或者离散状况.因为这些量能够反映数据的特点,我们把它们也叫做数据的数字特征.除过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五种之外,我们今天还会学习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较好的另一个数字特征—“标准差”.我们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不光是要会计算这些“量”,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不同数字特征所表达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出示课题)2.提出问题,温故求新2.1问题引入教师展现课件题目,以分析和评价考试成绩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回忆复习数据的数字特征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意义.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思考交流.每次考完试后各科老师都要对班里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从中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与同级的其他班级作比较,进而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面对貌似杂乱的数据,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字特征的知识能够让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什么有用的信息呢?回忆总结数据数字特征的计算方法和表达的意义,学生发言,教师总结.2.2 复习旧知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与这组数据的个数的商称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数据12,n x x x ⋅⋅⋅的平均数为121()n x nx x x =++⋅⋅⋅+ .平均数对数据有“取齐”的作用,代表该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中位数: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极差: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称为这组数据的极差,表示该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情况.方差:方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平均距离,一般用s 2表示,通常用公式2222121[()()()]n s x x x x x x n=-+-+⋅⋅⋅+-来计算.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标准差:标准差等于方差的正的平方根,即s =据围绕平均数的波动程度的大小.3. 深化认知例1 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情况如表所示:(1)分别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假设个别人的工资从8 000元提升到20 000元,从5000元提升到10 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多少?(3)公司经理会选取上面哪个数来代表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情况?税务官呢?工会领导呢?解:(1)经计算可以得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为1373元,中位数为800元,众数为700元.(2)经计算可以得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为1740元,中位数为800元,众数为700元.(3)公司经理为了显示本公司员工的收入高,采用平均数;而税务官希望取中位数,以便知道目前的所得税率对该公司的多数员工是否有利;工会领导则主张用众数,因为每月拿700元的员工最多.说明:问题(3)的回答不仅要能选对数字特征,还要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给出解释.最后由教师总结.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数值、以及数字的选取都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的回答是否完整、准确,这是学生常犯的错误,故在这里老师要给出完整答案,作出示范.点评:平均数是将所有的数据都考虑进去得到的度量,它是反映数据平均水平最常用的统计量;对于非对称的数据集,中位数更实际地描述了数据的中心,中位数不受少数几个极端数据(即排序靠前或靠后的数据)的影响,在存在一些错误数据时,应该利用抗极端性很强的中位数来表示数据的中心值;众数通常用来表示分类变量的中心值.例2在上一节中,从甲、乙两个城市随机抽取的16台自动售货机的销售额可以用茎叶图表示,如图(1)甲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分别是多少?(2)你能从图中分别比较甲乙两组数据平均数和方差的大小吗?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统计图表来获取数据数字特征;以及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统计图表和数据数字特征在整理和分析数据信息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并且能够根据具体问题有意识地运用这两种工具,即相应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和分析数据的信息.例3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mm 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两台机床生产的产品中各抽取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1)你能选择适当的数分别表示这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吗?(2)分别计算上面从甲、乙两台机床抽取的10件产品直径的标准差解:(1)参见课本27页.(2)经计算可以得出:==40mm x x 甲乙(),.=0161mm s 甲(),.=0077mm s 乙(). 说明:1.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想象力,体会比较不同的表示方法.以不同方式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选择方法和计算的过程就是应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相应特征,这是对数学语言的总结和升华.2.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原则:(1)应充分利用所得到的数据,以便提供更确切的信息;(2)仅用一个数值来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3)对于不同的数据集,当离散程度大时,该数值亦大.3.标准差等于方差的正的平方根,即s 平均数的波动程度的大小.方差的单位是原始测量数据单位的平方,对数据中的极值较为敏感,标准差的单位与原始测量数据单位相同,可以减弱极值的影响.标准差更好的体现了数学语言在实际生活方面的联系,体现了数学语言的多个特征.4 巩固练习1、下面是一家快餐店的所有工作人员(共7人)一周的工资表:(1)计算所有人员一周的平均工资.(2)计算出的平均工资能反映所有工作人员这个周收入的一般水平吗?(3)去掉总经理的工资后,再计算剩余人员的平均工资,这能代表一般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吗?解:(1)所有人员一周的平均工资:750元.(2)计算出的平均工资不能反映所有工作人员这个周收入的一般水平.(3)去掉总经理的工资后,剩余人员的平均工资是375元,这能代表一般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2、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取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哪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解:因为s 甲=1.90,s 乙=3,97,所以甲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5.课堂小结这节课首先带着问题复习了数据的数字特征的计算方法、意义和作用,然后通过不同的数字特征的对比,深化了对于数据数字特征的认识和理解.此节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作用,能就具体问题选择不同的数字特征提取数据信息.体会数学语言在统计方面的应用.⎧⎨⎩集中趋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数据的数字特征离散程度:极差、方差、标准差6.作业: 课本:P31 习题1—4,1、2题.【板书设计】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高中数学必修三北师大版 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案
1.4数据的数字特征(设计者阜阳三中侯斌斌)【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3,第一章第4节。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学习标准差,并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数字特征。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意义和作用,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表达数据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方法,并能结合统计量对所给数据的分布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中统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及各学问题的方法,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表达数据的信息。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甲、乙两种玉米苗各抽10株,分别测得它们的株高如下(单位:cm)问:(1)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高?(2)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齐?教师点出课题:数据的数字特征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并提出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起学生对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产生质疑从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数据的数字特征。
教学环节二:巩固复习 提出问题1、 什么叫平均数?有什么意义?2、 什么叫中位数?有什么意义?3、 什么叫众数?有什么意义?4、 什么叫极差?有什么意义?5、什么叫方差?有什么意义?讨论结果: 1、一组数据的和与这组数据的个数的商称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数据12,,,n x x x 的平均数为12nx x x x n+++= 。
平均数代表该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高中数学 1.4 数据的数字特征配套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探究,感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刻画了 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极差、方差、标准差刻画了一组数据 的离散程度,而标准差的单位与原始测量单位相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数据的数字特征的意义和作用, 从而提高根据问题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表达数据的 信息的能力.
极差、方差、标准差
【问题导思】 甲、乙两名战士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两次,每次命中的 环数分别是: 甲:8,6,7,8,6,5,9,10,4,7 乙:6,7,7,8,6,7,8,7,9,5 1.甲、乙两战士命中环数的平均数 x 甲、 x 乙各是多少? 【提示】 x 甲=7 环; x 乙=7 环.
2.由 x 甲, x 乙能否判断两人的射击水平? 【提示】 由于 x 甲= x 乙,故无法判断. 3.观察上述两组数据,你认为哪个人的射击水平更稳 定?
●重点难点 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 难点:方差、标准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抽样方法、统计图表等知识 之后,是在初中学习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等统计量的基础上对数据的数字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在教学 过程中,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 学生分析案例,对不同的数字特征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发 现其差异、明确其特点,体会其作用,并让学生进行交流、 总结并适时给出点拨,从而达到会用数字特征解决问题的目 的.
1.由此题可见,平均数受数据中的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这时平均数对总体估计的可靠性反而不如众数和中位数.
2.如果样本平均数大于样本中位数,说明数据中存在许 多较大的极端值;反之,说明数据中存在许多较小的极端值.
高中数学 1.4 数据的数字特征一课件 北师大必修3
众数140
分组 频率/组距频率 [122,126) 0.01 0.04 [126,130) 0.0175 0.07 [130,134) 0.02 0.08 [134,138) 0.045 0.18 [138,142) 0.07 0.28 [142,146) 0.0425 0.17 [146,150) 0.0225 0.09 [150,154) 0.0125 0.05 [154,158) 0.01 0.04
提问:1、电视里评委是怎样给选手打分的? 2、为什么这么做?直接取中位数和众数的值不好么?
特征数 特征值
众数 9.3
中位数 9.4
平均数 9.49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 最低分后的平均分
9.42
去掉两个最高分 和最低分后的平 均分
9.44
例2、报纸上招聘栏目内,某电脑销售公 司招聘台前售货员,进货员,售后服务员, 前台经理等多名业务人员,广告打出该公 司月平均工资本950元,小张想找到一分 这样的工作,理想的工资价位是900元应 聘,现请你参考,你怎么样看待这则广告?
应立即劝这位同学查阅一下这所大学招生的其 它信息。查看一下这所大学近几年招生的平均 数,如果平均数低于550分,说明这所大学每 年的招生中,存在只招入少数高分学生的现象, 大部分学生都是低于中位数录取的,可以报报看, 否则不能报。如果能查到该校每年录取的最低 分数线那是最好的
用一个数 a代表n个数 x1,x2,x3, ,xn的值,a怎
例3 某工厂人员及工资构成如下:
人员 周工资 人数 合计
经理 管理人员 高级技工 工人 学徒 合计
2200 250
220
200 100
16
5
10 1 23
2200 1500 1100 2000 100 6900
北师大版数学必修三课件.4数据的数字特征4
[特别提示] 中位数不一定在这组数据中,而众数必定在该组数据中,有时一组数中有 好几个众数. 2.极差、方差、标准差 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标准差. 极差:把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__差___ 叫作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对 极值非常敏锐,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该组数据的分散程度.
[解析] (1)平均数 x =115×(1 800×1+510×1+250×3+210×5+150×3+ 120×2)=320(件),中位数为 210 件,众数为 210 件.
(2)不合理.因为 15 人中就有 13 人的销售额达不到 320 件,也就是说 320 虽 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但它却不能反映销售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 210 件要合理些,这是由于 210 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绝大部分人都能达到的销售 额.
1.下列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是( B )
A.平均数
B.方差
C.中位数
D.众数
[解析] 方差能够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故选B.
2.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记录了甲、乙两组各5名工人某日的产量数据(单位:
件).若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相等,且平均值也相等,则x和y的值分别为( A )
A.3,5
B.5,5
C.3,7
『规律总结』 (1)平均数与每一个样本数据有关,任何一个样本数据的改 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而中位数、众数都不具有该性质.
(2)众数考查各数据出现的次数,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 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更能反应问题.
(3) 中 位 数 仅 与 数 据 的 排 列 位 置 有 关 , 某 些 数 据 的 变 动 对 中 位 数 没 有 影 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该组数据中.
1.4 数据的数字特征 (北师大版必修3)新ppt课件
甲直径 /mm
40.0
39.8
40.1
40.2
39.9
40.0
40.2
39.8
40.2
39.8
乙直径 /mm
40.0
40.0
39.9
40.0
39.9
40.1
40.1
40.1
40.0
39.9
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出:甲、乙两台机床生产的这10件产品直径的平均数都是40mm,
但从上表中的数据不难发现, 甲生产的产品波动幅度比乙大,我们用折线统计图 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这两组数据的离散情况:
6
例2.在上一节中, 从甲、乙两个城市随机抽取的16台自动售货机的销售额可以用茎叶 图表示. 如图所示:
865
88400 752 00 31 8 甲
0 1 028
(1)甲、乙两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极差分 别是多少?
2 0 2 3 3 7 (2)你能从左图中分别比较甲、乙两组数据平均 3 1 2 4 4 8 数和方差的大小吗?
5.方差 样本数据x1, x2, …, xn的方差为
s2 1 n [(x 1 x )2 (x 2 x )2 (x n x )2 ]
注意: 方差描述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 反映了一组数据变化的幅度和离
散程度的大小.
方差大, 数据离散程度大; 方差小, 数据的离散
程度小. 取值范围是
[0,).
样本数据x1, x2, …, xn的方差的计算步骤:
39.8
40.1
40.2
39.9
40.0
40.2
39.8
40.2
39.8
乙直径 /mm
40.0
40.0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4 数据的数字特征
[核心必知]1.众数、中位数、平均数(1)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的众数,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2)中位数的定义及求法: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把处于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或中间两数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平均数:①平均数的定义:如果有n 个数x 1、x 2、…、x n ,那么=,叫作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x 1+x 2+ (x)n ②平均数的分类:总体平均数: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总体平均数.样本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样本平均数.2.标准差、方差(1)标准差的求法:标准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一般用s 表示.s =.1n[ x 1-x 2+ x 2-x 2+…+ xn -x 2](2)方差的求法:标准差的平方s 2叫作方差.s 2=[(x 1-)2+(x 2-)2+…+(x n -)2].1n x x x 其中,x n 是样本数据,n 是样本容量,是样本均值.x (3)方差的简化计算公式:s 2=[(x +x +…+x )-n 2]1n 2122n x=(x +x +…+x )-2.1n 2122n x 3.极差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称为这组数据的极差.4.数字特征的意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刻画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极差、方差刻画了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问题思考]1.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存在吗?若存在,众数是唯一的吗?提示:不一定.若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一样多,则认为这组数据没有众数;不是,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2.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提示:(1)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中间位置的那个数.(2)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为排列在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值.讲一讲1.据报道,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单位:元)如下:职务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经理管理员职员人数11215320工资5 5005 0003 5003 0002 5002 0001 500(1)求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 000元提升到20 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 500元提升到30 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3)你认为哪个统计量更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结合此问题谈一谈你的看法.[尝试解答] (1)平均数是=1 500+x 4 000+3 500+2 000×2+1 500+1 000×5+500×3+0×2033≈1 500+591=2 091(元).中位数是1 500元,众数是1 500元.(2)新的平均数是′=1500+x 28 500+18 500+2 000×2+1 500+1 000×5+500×3+0×2033≈1 500+1 788=3 288(元).中位数是1 500元,众数是1 500元.(3)在这个问题中,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1.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最重要的量.2.众数考查各个数据出现的频率,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更能反映问题.3.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在所给的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它的某种集中趋势.练一练1.某公司销售部有销售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销售量(件)1 800510250210150120人数113532(1)求这15位销售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月销售额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为合理的销售定额.解:(1)平均数为(1 800×1+510×1+250×3+210×5+150×3+120×2)=320(件),115中位数为210件,众数为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量未达到320件,也就是说,虽然320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但它却不能反映全体销售人员的销售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更合理些,这是由于210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都能达到的定额.讲一讲2.甲、乙两机床同时加工直径为100 cm 的零件,为了检验质量,各从中抽取6件进行测量,分别记录数据为:甲:99 100 98 100 100 103乙:99 100 102 99 100 100(1)分别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及方差;(2)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哪台机床加工零件的质量更稳定.[尝试解答] (1)甲=(99+100+98+100+100+103)=100,x 16乙=(99+100+102+99+100+100)=100,x 16s =[(99-100)2+(100-100)2+(98-100)2+(100-100)2+(100-100)2甲162+(103-100)2]=,73s =[(99-100)2+(100-100)2+(102-100)2+(99-100)2+(100-100)2乙162+(100-100)2]=1.(2)两台机床所加工零件的直径的平均数相同,又s >s ,所以乙机床加工零件的质量2甲2乙更稳定.在实际问题中,仅靠平均数不能完全反映问题,还要研究方差,方差描述了数据相对平均数的离散程度,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离散程度越大,数据波动性越大,稳定性就越差;方差越小,数据越集中,质量越稳定.练一练2.对划艇运动员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6次测试,测得他们的最大速度(单位:m/s)的数据如下:甲:27 38 30 37 35 31乙:33 29 38 34 28 36根据以上数据,试估计两人最大速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判断他们谁更优秀.解:甲=×(27+38+30+37+35+31)==33,x 161986s =×[(27-33)2+(38-33)2+(30-33)2+(37-33)2+(35-33)2+(31-33)2]2甲16=,946s 甲=≈3.96,946乙=×(33+29+38+34+28+36)==33,x 161986s =×[(33-33)2+(29-33)2+(38-33)2+(34-33)2+(28-33)2+(36-33)2]2乙16=,766s 乙=≈3.56.766由上知,甲、乙两人最大速度的平均数均为33 m/s ,甲的标准差为3.96 m/s ,乙的标准差为3.56 m/s ,说明甲、乙两人的最大速度的平均值相同,但乙的成绩比甲的成绩更稳定,故乙比甲更优秀.讲一讲3.在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中,两组学生的成绩如下表:分数5060708090100甲组251013146人数乙组441621212已经算得两个组的平均分都是80分.请根据你所学过的统计知识,进一步判断这两个组在这次竞赛中的成绩谁优谁劣,并说明理由.[尝试解答] (1)甲组成绩的众数为90分,乙组成绩的众数为70分,从成绩的众数比较看,甲组成绩好些.(2)甲=(50×2+60×5+70×10+80×13+90×14+100×6)x 12+5+10+13+14+6=×4 000=80(分),150乙=(50×4+60×4+70×16+80×2+90×12+100×12)=×4 x 14+4+16+2+12+12150000=80(分).s =[2×(50-80)2+5×(60-80)2+10×(70-80)2甲12+5+10+13+14+62+13×(80-80)2+14×(90-80)2+6×(100-80)2]=172,s =[4×(50-80)2+4×(60-80)2+16×(70-80)2乙14+4+16+2+12+122+2×(80-80)2+12×(90-80)2+12×(100-80)2]=256.∵s <s ,∴甲组成绩较乙组成绩稳定,故甲组好些.2甲2乙(3)甲、乙两组成绩的中位数、平均数都是80分.其中,甲组成绩在80分以上(包括80分)的有33人,乙组成绩在80分以上(包括80分)的有26人.从这一角度看,甲组的成绩较好.(4)从成绩统计表看,甲组成绩大于等于90分的有20人,乙组成绩大于等于90分的有24人,∴乙组成绩集中在高分段的人数多.同时,乙组得满分的人数比甲组得满分的人数多6人.从这一角度看,乙组的成绩较好.要正确处理此类问题,首先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全方位地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而不能习惯性地仅从样本方差的大小去决定哪一组的成绩好,像这样的实际问题还得从实际的角度去分析,如本讲的“满分人数”;其次要在恰当地评估后,组织好正确的语言作出结论.练一练3.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打靶10次,每次打靶的成绩情况如图所示:(1)请填写下表:平均数中位数命中9环以上的次数(含9环)甲7乙(2)从下列三个不同角度对这次测试结果进行分析: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谁的成绩好些?②从平均数和命中9环及9环以上的次数相结合看,谁的成绩好些?③从折线图中两人射击命中环数的走势看,谁更有潜力?解:(1)由图可知,甲打靶的成绩为:2,4,6,8,7,7,8,9,9,10;乙打靶的成绩为:9,5,7,8,7,6,8,6,7,7.甲的平均数是7,中位数是7.5,命中9环及9环以上的次数是3;乙的平均数是7,中位数是7,命中9环及9环以上的次数是1.(2)由(1)知,甲、乙的平均数相同.①甲、乙的平均数相同,甲的中位数比乙的中位数大,所以甲成绩较好.②甲、乙的平均数相同,甲命中9环及9环以上的次数比乙多,所以甲成绩较好.③从折线图中看,在后半部分,甲呈上升趋势,而乙呈下降趋势,故甲更有潜力.【解题高手】【多解题】一个球队所有队员的身高如下(单位:cm):178, 179, 181, 182, 176, 183, 176, 180, 183, 175, 181, 185, 180, 184,问这个球队的队员平均身高是多少?(精确到1 cm)[解] 法一: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178+179+181+…+180+184)=×2 523≈180.x - 114114法二:建立新数据,再利用平均数简化公式计算.取a =180,将上面各数据同时减去180,得到一组数据:-2,-1,1,2,-4,3,-4,0,3,-5,1,5,0,4.′=×(-2-1+1+2-4+3-4+0+3-5+1+5+0+4)=×3=≈0.2,x - 114114314∴=′+a =0.2+180≈180.x - x- 法三: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185×1+184×1+183×2+182×1+181×2+180×2+179×1+178×1+176x - 114×2+175×1)=×2 523≈180.114法四:建立新数据(方法同法二),再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5×1+4×1+3×2+2×1+1×2+0×2+(-1)×1+(-2)×1+(-4)x - 114×2+(-5)×1]=×3≈0.2.114∴=′+a =0.2+180≈180.x - x-1.已知一组数据为20,30,40,50,50,60,70,80,其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大小关系是( )A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B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C .中位数<众数<平均数D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解析:选D 可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均为50.2.样本中共有五个个体,其值分别为a,0,1,2,3.若该样本的平均数为1,则样本方差为( )A. B. C. D .265652解析:选D ∵样本的平均数为1,即×(a +0+1+2+3)=1,∴a =-1,∴样本方差15s 2=×[(-1-1)2+(0-1)2+(1-1)2+(2-1)2+(3-1)2]=2.153.若某校高一年级8个班参加合唱比赛的得分如茎叶图所示,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89 793 1 64 0 2A .91.5和91.5B .91.5和92C .91和91.5D .92和92解析:选A 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得87,89,90,91,92,93,94,96.故平均数==91.5,中位数为=91.5.x 87+89+90+91+92+93+94+96891+9224.(湖南高考)如图是某学校一名篮球运动员在五场比赛中所得分数的茎叶图,则该运动员在这五场比赛中得分的方差为________.(注:方差s 2=[(x 1-)2+(x 2-)2+…+(x n -)2],其中为x 1,x 2,…,x n 的平均1n x x x x 数)解析:该运动员五场比赛中的得分为8,9,10,13,15,平均得分==11,x 8+9+10+13+155方差s 2=[(8-11)2+(9-11)2+(10-11)2+(13-11)2+(15-11)2]=6.8.15答案:6.85.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练习射击,每人打5发子弹,命中环数如下:甲68998乙107779则两人射击成绩的稳定程度是________.解析:∵甲=8,乙=8,x - x- s =1.2,s =1.6,2甲2乙∴s <s .2甲2乙∴甲稳定性强.答案:甲比乙稳定6.某农科所为寻找高产稳定的油菜品种,选了三个不同的油菜品种进行试验,每一品种在五块试验田试种.每块试验田的面积为0.7公顷,产量情况如下表:各试验田产量(kg)品种12345121.520.422.021.219.9221.323.618.921.419.8317.823.321.419.120.8试评定哪一品种既高产又稳定.解:1=21.0 kg ,2=21.0 kg ,3=20.48 kg ;x x x s =0.572,s =2.572,s =3.5976,21223∴1=2>3,s <s <s .x x x 21223∴第一个品种既高产又稳定.一、选择题1.在某项体育比赛中,七位裁判为一选手打出的分数为:90 89 90 95 93 94 93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 )A .92,2B .92,2.8C .93,2D .93,2.8解析:选B去掉最高分95和最低分89后,剩余数据的平均数为=x =92,90+90+93+94+935方差为s 2=×[(92-90)2+(92-90)2+(93-92)2+(94-92)2+(93-92)2]15=×(4+4+1+4+1)=2.8.152.已知一组数据为-3,5,7,x,11,且这组数据的众数为5,那么数据的中位数是( )A .7 B .5 C .6 D .11解析:选B 这组数据的众数为5,则5出现的次数最多,∴x =5,那么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3,5,5,7,11,则中位数为5.3.如图所示,样本A 和B 分别取自两个不同的总体,它们的样本平均数分别为A 和xB ,样本标准差分别为s A 和s B ,则( )xA.A >B ,s A >s BB.A <B ,s A >s BC.A >B ,s A <s BD.A <B ,s A <s Bx x x x x x x x 解析:选B A 中的数据都不大于B 中的数据,所以A <B ,但A 中的数据比B 中的数据x x 波动幅度大,所以s A >s B .4.为了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某大学随机抽取30名学生参加环保知识测试,得分(十分制)如图所示,假设得分值的中位数为m e ,众数为m 0,平均数为,则( )xA .m e =m 0=B .m e =m 0<C .m e <m 0<D .m 0<m e <x x x x 解析:选D易知中位数的值m e ==5.5,众数m 0=5,平均数5+62=×(3×2+4×3+5×10+6×6+7×3+8×2+9×2+10×2)≈6,所以m 0<m e <.x 130x 5.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8,方差是3.6,若将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60,得到一组新数据,则所得新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 )A .57.2 3.6B .57.2 56.4C .62.8 63.6D .62.8 3.6解析:选D 设该组数据为x 1,x 2,…,x n ,则(x 1+x 2+…+x n )=2.8,1n [(x 1-2.8)2+(x 2-2.8)2+…+(x n -2.8)2]=3.6,1n 所以,所得新数据的平均数为[(x 1+60)+(x 2+60)+…+(x n +60)]1n =(x 1+x 2+…+x n )+60=2.8+60=62.8.1n 所得新数据的方差为[(x 1+60-62.8)2+(x 2+60-62.8)2+…+(x n +60-62.8)2]1n =[(x 1-2.8)2+(x 2-2.8)2+…+(x n -2.8)2]1n =3.6.二、填空题6.一个样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0,12,13,x,17,19,21,24,其中位数为16,则x =________.解析:由中位数的定义知=16,∴x =15.x +172答案:157.某校甲、乙两个班级各有5名编号为1,2,3,4,5的学生进行投篮练习,每人投10次,投中的次数如表所示:学生1号2号3号4号5号甲班67787乙班67679则以上两组数据的方差中较小的一个为s 2=________.解析:计算可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均为7,甲班的方差s ==;2甲 6-7 2+02+02+ 8-7 2+02525乙班的方差s ==.2乙 6-7 2+02+ 6-7 2+02+ 9-7 2565则两组数据的方差中较小的一个为s =.2甲25答案:258.(湖北高考)某学员在一次射击测试中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7, 8,7,9,5,4,9,10,7,4则(1)平均命中环数为________;(2)命中环数的标准差为________.解析:(1)由公式知,平均数为(7+8+7+9+5+4+9+10+7+4)=7;(2)由公式知,110s 2=(0+1+0+4+4+9+4+9+0+9)=4⇒s =2.110答案:(1)7 (2)2三、解答题9.为了了解市民的环保意识,某校高一(1)班50名学生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一天调查了各自家庭丢弃旧塑料袋的情况,有关数据如下表:每户丢弃旧塑料袋个数2345户数6161513(1)求这50户居民每天丢弃旧塑料袋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2)求这50户居民每天丢弃旧塑料袋的标准差.解:(1)平均数=×(2×6+3×16+4×15+5×13)==3.7.x 15018550众数是3,中位数是4.(2)这50户居民每天丢弃旧塑料袋的方差为s 2=×[6×(2-3.7)2+16×(3-3.7)2+15×(4-3.7)2+13×(5-3.7)2]150=×48.5=0.97,150所以标准差s ≈0.985.10.某校甲班、乙班各有49名学生,两班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满分100分)统计如下表:班级平均分众数中位数标准差甲班79708719.8乙班7970795.2(1)请你对下面的一段话给予简要分析:甲了85分,在班里算是上游了!”(2)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对这两个班的测验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解:(1)由中位数可知,85分排在第25名之后,从名次上讲,85分不算是上游.但也不能单以班的小刚回家对妈妈说:“昨天的数学测验,全班平均79分,得70分的人最多,我得名次来判断学习成绩的好坏,小刚得了85分,说明他对这阶段的学习内容掌握较好.(2)甲班学生成绩的中位数为87分,说明高于或等于87分的学生占一半以上,而平均分为79分,标准差很大,说明低分也多,两极分化严重,建议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多给一些帮助;乙班学生成绩的中位数和平均分均为79分,标准差小,说明学生成绩之间差别较小,成绩很差的学生少,但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很少,建议采取措施提高优秀率.。
高中数学第一章统计4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案北师大版必修3
§4 数据的数字特征整体设计教学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实例,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大纲》中对统计部分的要求与《标准》的要求相差较大,若是承接现行《大纲》的话,建议先补充《标准》中第三学段相应部分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学习标准差,并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数字特征.三维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例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中国女排与俄罗斯女排队员的身高、年龄如下表:中国女排俄罗斯女排号码身高/米年龄/岁号码身高/米年龄/岁2 1.83 25 2 1.90 263 1.83 24 4 1.84 334 1.86 245 1.94 276 1.85 247 1.88 257 1.82 25 8 1.92 298 1.96 23 9 1.90 299 1.82 29 10 1.80 2410 1.82 29 11 2.04 2412 1.78 24 12 1.80 1915 1.81 26 13 1.83 2816 1.81 24 14 1.85 2618 1.87 22 16 1.90 32怎样判断中国女排和俄罗斯女排的队员谁的身材更为高大?我们分别求出两队球员的平均身高,谁的平均身高数值大,谁的身材就更高大,教师点出课题:数据的数字特征.思路2.小明开设了一个生产玩具的小工厂,管理人员由小明、他的弟弟和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五个领工和十个工人组成.工厂经营得很顺利,需要增加一个新工人,小亮需要一份工作,应征而来与小明交谈.小明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00元.你在学徒期每周75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了.”小亮工作几天后找到小明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找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小明说:“小亮啊,不要激动,平均工资是300元,你看,这是一张工资表.”工资表如下:人员 小明 小明弟 亲戚 领工 工人 周工资 2 400 1 000 250 200 100 人数 1 1 6 5 10 合计 2 400 1 000 1 500 1 000 1 000 这到底是怎么了?教师点出课题:数据的数字特征.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什么叫平均数?有什么意义?2.什么叫中位数?有什么意义?3.什么叫众数?有什么意义?4.什么叫极差?有什么意义?5.什么叫标准差?有什么意义?6.什么叫方差?有什么意义?讨论结果:1.一组数据的和与这组数据的个数的商称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x =nx x x n +++ 21.平均数对数据有“取齐”的作用,代表该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这是众数和中位数都不具有的性质.2.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唯一的,反映了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反映了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4.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称为这组数据的极差,表示该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情况.5.标准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一般用s 表示,通常用公式 s=])()()[(122221x x x x x x nn -++-+- 来计算. 可以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标准差.标准差描述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反映了一组数据变化的幅度和离散程度的大小.标准差大,数据的离散程度大;标准差小,数据的离散程度小.取值范围是[0,+∞).样本数据x 1,x 2,…,x n 的标准差的计算步骤:①计算样本数据的平均数,用x 来表示;②计算每个样本数据与样本数据平均数的差:x i -x (i=1,2,…,n);③计算x i -x (i=1,2,…,n)的平方;④计算这n 个x i -x (i=1,2,…,n)的平方的平均数,即方差;⑤计算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为样本标准差.6.方差等于标准差的平方,即s 2=n1[(x 1-x )2+(x 2-x )2+…+(x n -x )2],与标准差的作用相同,描述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程度的大小.取值范围是[0,+∞).应用示例思路1例1 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情况如表所示:月工资/元 8 000 5 000 4 000 2 000 1 000 800 700 600 500 员工/人 1 2 4 6 12 8 20 5 2(1)分别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公司经理会选取上面哪个数来代表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情况?税务官呢?工会领导呢? 解:(1)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出: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平均数为1 373元,中位数为800元,众数为700元.(2)公司经理为了显示本公司员工的收入高,采用平均数1 373元作为月工资的代表;而税务官希望取中位数800元,以便知道目前的所得税率对该公司的多数员工是否有利;工会领导则主张用众数700元作为代表,因为每月拿700元的员工数最多.点评:平均数是将所有的数据都考虑进去得到的度量,它是反映数据平均水平最常用的统计量;中位数将观测数据分成相同数目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都比这个数小而另一部分都比这个数大,对于非对称的数据集,中位数更实际地描述了数据的中心;当变量是分类变量时,众数往往经常被使用.变式训练1.下表为某班40名学生参加“环保知识竞赛”的得分统计表:分数 0 1 2 3 4 5 人数 4 7 10 x 8 y 请参照这个表解答下列问题:(1)用含x,y 的代数式表示该班参加“环保知识竞赛”的班平均分f ;(2)若该班这次竞赛的平均分为2.5分,求x,y 的值.解:(1)f=405953++y x ; (2)依题意,有⎩⎨⎧==⎩⎨⎧=+=+.4,7,11,4153y x y x y x 解得 2.某风景区对5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调整,据统计,调价前后各景点的游客人数基本不变.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景点 A B C D E原价(元) 10 10 15 20 25 现价(元) 5 5 15 25 30 平均日人数(千人)1 123 2(1)该风景区调整前后这5个景点门票的平均收费不变,平均日总收入持平,问风景区是怎样计算的?(2)游客认为调整收费后风景区的平均日总收入相对于调价前,实际上增加了约9.4%,问游客是怎样计算的?(3)你认为风景区和游客哪一个的说法较能反映整体实际?解:(1)风景区是这样计算的: 调整前的平均价格:52520151010++++=16(元),调整后的平均价格:530251555++++=16(元), 因为调整前后的平均价格不变,平均日人数不变,所以平均日总收入不变.(2)游客是这样计算的:原平均日总收入:10×1+10×1+15×2+20×3+25×2=160(千元),现平均日总收入:5×1+5×1+15×2+25×3+30×2=175(千元), 所以平均日总收入增加了160160175-≈9.4%. (3)游客的说法较能反映整体实际.例2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 mm 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两台机床生产的产品中各抽取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甲机床直径/mm40.0 39.8 40.1 40.2 39.9 40.0 40.2 39.8 40.2 39.8 乙机床直径/mm40.0 40.0 39.9 40.0 39.9 40.1 40.1 40.1 40.0 39.9 分别计算上面从甲、乙两台机床抽取的10件产品直径的标准差.解:从数据很容易得到甲、乙两台机床生产的这10件产品直径的平均值x 甲=x 乙=40(mm).我们分别计算它们直径的标准差:s 甲=10/])408.39()408.39()4040[(222-++-+- =0.161(mm),s 乙=10/])409.39()4040()4040[(222-++-+- =0.077(mm).由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甲、乙两台机床生产的产品直径的平均值相同,而甲机床生产的产品直径的标准差为0.161 mm,比乙机床的标准差0.077 mm 大,说明乙机床生产的零件要更标准些,即乙机床的生产过程更稳定一些.点评:对数据数字特征内容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对其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新情境中的应用,而不是记忆和使用的熟练程度.变式训练设有容量为n 的样本x 1,x 2,…,x n ,其标准差为s x ,另有容量为n 的样本y 1,y 2,…,y n ,其标准差为s y ,且y k =3x k +5(k=1,2,…,n),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s y =3s x +5B.s y =3s xC.s y =3s xD.s y =3s x +5 答案:B思路2例1 某企业员工的月工资如下(单位:元):800 800 800 800800 1 000 1 000 1 000 1 000 1 0001 000 1 000 1 000 1 000 1 000 1 2001 200 1 200 1 200 1 200 1 200 1 2001 200 1 200 1 200 1 200 1 200 1 2001 200 1 200 1 200 1 200 1 200 1 2001 200 1 500 1 500 1 500 1 500 1 500 1 500 1 5002 000 2 000 2 000 2 000 2 000 2 5002 500 2 500(1)计算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假如你去这家企业应聘职位,你会如何看待员工的收入情况?分析:(1)根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可以分别求得;(2)主要根据月工资的平均数来看待员工的收入情况,当然也要考虑中位数和众数.解:(1)公司员工的月工资的平均数为502500320005150071200201000108005⨯+⨯+⨯+⨯+⨯+⨯=1 320元, 中位数为1 200元,众数为1 200元.(2)由于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的中位数和众数与平均数比较接近,所以主要考虑月工资的平均数1 320元作为月工资的代表,这样以该公司月平均工资1 320元与同类企业的工资待遇作比较即可.点评:大多情况下人们会把眼光仅停留在工资表中的最大与最小值处,把最高工资作为一个单位工资的评价,这是一种错误的评价方式.变式训练1.已知10个数据:1 203,1 201,1 194,1 200,1 204,1 201,1 199,1 204,1 195,1 199,它们的平均数是( )A.1 400B.1 300C.1 200D.1 100答案:C2.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万元)如下表所示:部门 A B C D E F G 人数 1 1 2 4 2 2 3 每人所创的年利润 20 5 2.5 2.1 1.5 1.5 2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填空:(1)该公司每人所创的年利润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万元.(2)该公司每人所创的年利润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万元.(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的年利润的一般水平? 答案:(1)3.36 (2)2.1 (3)中位数.例2 对甲、乙的学习成绩进行抽样分析,各抽5门功课,得到的观测值如下:甲 60 80 70 90 70 乙 80 60 70 80 75(1)甲、乙的平均成绩谁最好?(2)谁的各门功课发展较平衡?分析:(1)利用公式计算平均数;(2)计算方差来分析.解:(1)51=甲x (60+80+70+90+70)=74,51=乙x (80+60+70+80+75)=73, ∴甲的平均成绩较好.(2)s 甲2=51 (142+62+42+162+42)=104,s 乙2=51(72+132+32+72+22)=56, ∵s 甲2>s 乙2,∴乙的各门功课发展较平衡.点评:平均数和方差是样本的两个重要数字特征,方差越大,表明数据越分散,相反地,方差越小,数据越集中、稳定;平均数越大表明数据的平均水平越高,平均数越小表明数据的平均水平越低.变式训练已知一个样本中含有5个数据3,5,7,4,6,则样本方差为( )A.1B.2C.3D.4 分析:564753++++=x =5,则方差s 2=51[(5-3)2+(5-5)2+(5-7)2+(5-4)2+(5-6)2]=2. 答案:B知能训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个班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相同,这表明这两个班数学学习情况一样B.期末考试数学成绩的方差甲班比乙班的小,这表明甲班的数学学习情况比乙班好C.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甲、乙两班相同,方差甲班比乙班大,则数学学习甲班比乙班好D.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甲、乙两班相同,方差甲班比乙班小,则数学学习甲班比乙班好 答案:D2.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小组14名学生分别与全班的平均分85分的差是:2,3,-3,-5,12,12, 8,2,-1,4,-10,-2,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分是—————分.( )A.97.2答案:B3.(2007海南高考,理11)甲、乙、丙三名射箭运动员在某次测试中各射箭20次,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甲的成绩环数 7 8 9 10频数 5 5 5 5乙的成绩环数 7 8 9 10频数 6 4 4 6丙的成绩环数 7 8 9 10频数 4 6 6 4s 1、s 2、s 3分别表示甲、乙、丙三名运动员这次测试成绩的标准差,则有( )A.s 3>s 1>s 2B.s 2>s 1>s 3C.s 1>s 2>s 3D.s 2>s 3>s 1 分析:方法一:计算得x 甲=x 乙=x 丙=8.5,s 12=2025,s 22=2028, s 32=2021,则s 2>s 1>s 3; 方法二:可以计算三名运动员成绩的平均数都等于8.5,观察对比三个表格,相比之下丙的环数集中在8.5周围,比甲和乙要稳定,乙的环数比甲更分散,则有s 1>s 3,s 2>s 3.答案:B4.某人射击5次,分别为8,7,6,5,9环,这个人射击命中的平均环数为____________. 答案:75.华山鞋厂为了了解中学生穿鞋的鞋号情况,对某中学初二(1)班的20名男生所穿鞋号的统计如下表:鞋号 23.5 24 24.5 25 25.5 26 人数 3 4 4 7 1 1 那么这20名男生鞋号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___,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鞋厂最感兴趣的是___________.答案:24.55 24.5 25 众数6.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那么由此求出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___________.答案:-3拓展提升甲、乙两种玉米苗中各抽10株,分别测得它们的株高如下(单位:cm):甲 25 41 40 37 22 14 19 39 21 42 乙 27 16 44 27 44 16 40 40 16 40 问:(1)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高?(2)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齐?解:(1)101甲x (25+41+40+37+22+14+19+39+21+42)=101×300=30(cm), x 乙=101(27+16+44+27+44+16+40+40+16+40)=101×310=31(cm). ∴x 甲<x 乙,即乙种玉米的苗长得高.(2)s 甲2=104.2(cm 2),s 乙2=128.8(cm 2).∴s 甲2<s 乙2,即甲种玉米的苗长得齐.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作业习题1-4 1、2.设计感想本节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重在应用.。
1.4 数据的数字特征 ppt课件 高一数学必修3 北师大版 【测控设计】
学习目标 1. 理解标准差的概念. 2. 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 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数字特 征的值. 3. 理解上述数字特征的意义, 能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
思维脉络
1
2
1.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刻画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1)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若有两个或几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等 且都最多,则这些数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若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都 一样,则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探究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 1.通常情况下,一组数据给出后,可根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及其计算 公式分别计算求值. 2.求中位数时,必须先将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当数据是用统计图表的形式给出时,要先通过分析图表,获取数据,再进行计算.
探究一
答案:A
1
2
总结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比较 名称 优点 缺点 (1)它只能表达样本数据中很少的 (1)体现了样本数据的最 众数 一部分信息;(2)无法客观地反映总 大集中点;(2)容易计算 体的特征 (1)不受少数几个极端数 中位 据(即排序靠前或靠后的 对极端值不敏感 数 数据)的影响;(2)容易计算, 便于利用中间数据的信息 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 平均 反映出更多的关于样本数 数的改变. 数据波动越大, 对平均数 数 据全体的信息 的影响也越大
1
2
(2)中位数
①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成一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
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当数据有奇数个时,位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中位数;当数据有偶数个时,位
【北师大版】必修三:1.4《数据的数字特征》ppt课件
[规律总结] (1)平均数与每一个样本数据有关,任何一个
样本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而中位数、众数都不 具有该性质. (2)众数考查各数据出现的次数,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 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
数往往更能反映问题.
(3)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 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该 组数据中.
数 学 精 品 课 件
北 师 大 版
成才之路 ·数学
北师大版 ·必修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章
统 计
第一章
§4 数据的数字特征
1
课前自主预习
3
易错疑难辨析
2
课堂典例讲练
4
课时作业
课前自主预习
某酒店打出的招聘宣传语是“本酒店待 遇丰厚,平均工资是每周 400 元”,小强应 聘上后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上当了,前去 质问经理:“您宣传工资一周是 400 元是欺 诈行为,我问过其他员工了,没有一个人每周的工资超过 400 元.”而经理说:“我当时说的是平均周工资 400 元,我的周 工资大概是 2 000 元,6 名副经理的周工资都是 380 元,5 名领 班的周工资是 350 元,10 名服务员的周工资是 300 元,1 名清 洁工的周工资是 250 元.”小强一听,哭笑不得.同学们,你 认为经理的说法合理吗?
位:元) 职务 董事长 副董事长 董事 总经理 经理 管理员 职员 人数 工资 1 5 500 1 5 000 2 3 500 1 3 000 5 2 500 3 2 000 20 1 500
(1)求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 000元提升到20 000元,董事长 的工资从5 500元提升到30 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 众数又是多少?(精确到1元) (3)你认为哪个统计量更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
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14 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案1 北师大版必修3 教案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第1章《4.数据的数字特征》教学设计.2、内容分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数学学习应倡导教师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本节课将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性体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标》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数学学习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评价中要求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课标》中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是:1通过实例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材通过3个实例的分析,在初中统计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对数据的刻画特点,例1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不同的人根据需要会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说明数据,例2要求学生根据茎叶图的分布特征来估计两组数据数字特征的大小、例3是对标准差计算的复习.动手实践部分意义在于使学生体会一次完整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到统计结论的完整统计活动。
二、学情分析1、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和标准差这几个数字特征,并且会给出一组数据,计算其这几个统计量。
2、学习能力和态度: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本节学生要理解各个数字特征的特点,同时理解标准差对数据刻画的优势,并且更进一步理解各数字特征对数据刻画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意义和作用,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求反映数据波动情况的统计量,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第一章统计1.4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案北师大版必修3课件
高中数学第一章统计1.4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案北师大版必修3课件第一篇:高中数学第一章统计1.4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案北师大版必修3课件1.4.2标准差本节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体会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2)对一组数据,能够计算出数据的标准差;(3)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过程,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事实,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二、教学重点: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三、教学难点: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四、教学建议在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表示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义务教育阶段时学习过的极差和方差.教科书除了极差和方差之外,还给出了其他两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式(方法3和方法4).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再鼓励他们积极交流,并认真观察、比较不同刻画方式的异同.体会,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数据的一些数字特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本节将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标准差的意义以及标准差与方差的区别和联系,能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记录了他们10次的数学测试成绩,甲对乙说:“我的最高分是100分,而你的最高分是95分,所以我的数学成绩比你好.”而乙对甲说:“我的平均分是86分,你的平均分是80分,这说明我的数学比你好.”你认为他们谁的分析正确呢?导入二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度量,其理想形式应满足一下两条条原则:(1)应充分利用所得到的数据,以便提供更确切的信息;(2)仅用一个数值来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虽然满足以上条件,然而它有局限性:方差的单位是原始观测数据的平方,而刻画离散程度的一种理想度量应当具有与原始数据相同的单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学好本节,你就知道了.【问题】 P26例2(1)观察茎叶图,我们不难看出:甲城市销售额的中位数为20,众数为10,18,30,极差为53;乙城市销售额的中位数为29,众数为23,34,极差为38.(2)从茎叶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甲城市的销售额分布主要在茎叶图的上方且相对较散,而乙城市的销售额分布则相对集中在茎叶图的中部.由此,我们可以估计:甲城市销售额的平均数比乙城市的小,而方差比乙城市的大.通过计算我们得到:甲城市销售额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22.8和210.9,乙城市销售额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28.6和115.2,这与上面的估计是一致的.教科书设计了这个问题,自然承接上一节统计图表的内容,并初步发展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数字特征的能力.【思考交流】 P26~27对一组数据,除了需要了解它们的集中趋势(平均水平)外,还常常需要了解它们的波动情况,即数据的离散性度量.在此问题中,甲、乙两台机床生产的10件产品直径的平均值都是40 mm,仅用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为此,我们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数来分别表示这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在选择适当的数来分别表示这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义务教育阶段时学习过的极差和方差.教科书上除极差和方差之外,还给出了其他两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式(方法3和方法4).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选择适当的数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再鼓励他们积极交流,并认真观察、比较不同刻画方式之间的异同.显然,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抽象概括】 P28通过上面的思考交流,学生经历了用不同的方式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并初步体会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提出以下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好?为此,教科书以抽象概括的形式,给出了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的理想形式应满足的三条原则.因为极差对极值过于敏感,有时我们去掉最小的25%的数据与最大的25%的数据,然后求出剩下的中间数据的极差,这中间50%数据的极差,我们称之为四分位数极差(即Q3-Q1).方法3(即绝对差)满足理想形式的三条原则,它也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种方法,但是在实际中,人们更多使用的是标准差.其主要原因是:从数学上来说,二次函数的性质比绝对值函数要好,比较方便运算和以后统计量分布的推导.如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向他们简单说明一下即可,无需作过多的解释.另外,在§9介绍最小二乘法中,在刻画样本点与直线之间的距离时,用的是平方而不是绝对值,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例题】 P28例3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该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标准差的作用与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算出数据的标准差.【动手实践】 P29目的是要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断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在活动开始时,建议教师控制“开始”和“停止”之间的时间间隔在20秒以内,并且在增加时间间隔之前,可以先保持“开始”和“停止”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变,重复刚才的试验.此时,得到的平均值与确切的时间值应该会更接近,标准差也应该会比第一次的更小.这是因为经历了刚才的活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加之时间间隔又没有改变,他们估计的结果应该会比第一次更准确.随后,教师再增加“开始”和“停止”之间的时间间隔,重复试验,并让学生分析自己以及全班同学最后的估计结果.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对数据数字特征内容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对其本身意义的2 理解和在新情境中的应用,而不是记忆和使用的熟练程度.因此,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在此处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全班同学的估计结果作出客观的评判.同时,这个活动还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练习】 P31小宇和志强在最近8场篮球比赛的平均得分分别是13分和12.75分,标准差分别是4.09和5.72,小宇的发挥相对来说更稳定一些.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通过计算得到小宇和志强各自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后,理解标准差在此处的意义:它体现了运动员场上发挥的稳定程度.【习题1―4】 P31 1.(1)可以用茎叶图等来表示数据,图略;(2)销售的新鲜面包数量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49.5,众数是47, 50, 52;(3)根据以上结果,该面包店每天生产50个新鲜面包比较合理.2.为了运算方便,可以先将数据化成以秒为单位的形式进行计算,再将计算结果化成原有单位的形式.(1)近几届奥运会男子1 500 m速滑冠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1′54.17″,1′54.81″;女子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2′05.32″,2′03.42″;(2)近几届奥运会男、女1 500 m速滑冠军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3.763 7″,6.019 4″;(3)从上面的计算结果我们不难得出:近几届奥运会男子速滑的冠军成绩相比女子成绩优异而且比较稳定.第二篇:高中数学第一章统计1.1从普查到抽样教案北师大版必修3课件1.1 从普查到抽样本节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普查的意义,并能判断对一个总体是抽查还是普查;(2)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能分清抽查与普查.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回顾-反思-巩固-小结”的过程中掌握普查与抽查的关系,理解它们的区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1)普查的概念、抽查的运用;(2)判断对一个总体是抽查还是普查.三、教学难点:(1)分清抽查与普查;(2)对总体抽查;(3)分析普查与抽查之关系.四、教学建议首先,教科书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展开讨论,并通过对人口普查的了解,说明普查的工作量大,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从某种意义来说,人口普查虽然规模大,还是可以实现的,但有时候,即使有时间、精力和财力也难以完成普查.因此,教科书通过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抽样的必要性.更进一步,教科书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总结出抽样调查的优点,让学生了解样本和总体的概念.新课导入设计如果有条件,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示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信息,教师也可以借助当时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有关报道,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的历史.(本书在备用课程资源中有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备课时可以参考)导入一2011年2月9日,各卫视春晚全国网的收视率出炉,除安徽卫视和湖北卫视有所提升之外,其余地方卫视收视率均滑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央视春晚CCTV-1的收视率有望突破30%,创近年来春晚收视的新高.这是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公布的调查结果,这一结果是怎么出炉的呢?是靠什么方法得到的呢?是不是把全国的所有电视用户都一一调查的呢?我们学习了本节就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了.导入二在初中我们就学习了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下面我们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再来更深入的了解普查与抽样.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作用与讨论你是如何理解普查与抽样的关系的?我的思路:在统计中,有时由于检验对象的量很大,在很多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对所有考察的对象作全面的观测,有时根本无法施行.例如测试灯泡的寿命、医生检验人的血液中血脂的含量、判断山东省的成年人平均身高是否为全国之最等,这些试验有的是破坏性的,有的由于测试的总体包含的成员数量很大,如果逐一测试,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得不偿失.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从总体中选取部分个体,记录下来,并从这组数据来推断总体的情况.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如下几点:(1)迅速、及时要调查一个国家就业状况,如果采用普查,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收集与处理数据,等统计数据出来之后,这个国家的就业状况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抽样调查就能很迅速与及时地得到统计数据,对一个国家的宏观调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2)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抽样调查面对的调查对象少,会节省更多的财力与物力.由于调查的对象少,因此可以对每个被调查个体的信息了解得更为详细,从而使获取的数据更加科学、可靠.(3)准确性一方面统计方案的设定是有统计学作为依据的,统计的过程是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来进行的;另一方面,由于人少,便于进行调查前的培训工作,提高调查的质量.例题思考当普查的对象很多时,普查的工作量很大,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普查工作难以实现,通常情况下,从调查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或观测,获取数据,并以此对调查对象的某项指标作出推测,这就是抽样调查.那么,如何抽取样本,直接关系到对总体估计的准确程度,所以抽样时要特别注意,保证每一个个体都可能被抽到,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均等的.例如,你要调查全国中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可以先在自己班级进行调查,假设有5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业负担过重,是不是可以说全国可能有58%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过重?这明显是以偏概全.但是你可以扩大抽样范围,比如从重点中学抽取一些样本,从普通中学抽取一些样本,从薄弱中学抽取一些样本,这样得到的结果比前面的结果将更加接近真相.要得到真实的结果,必须尽可能扩大抽样的范围与样本的代表性.要使我们的调查更接近客观实际,那就要多抽样本,比如多调查班级、学校,抽样越多,越接近实际.【例题】某校高中学生有900人,校医务室想对全校高中学生的身高情况作一次调查,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准备抽取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校医务室若从高一年级中选出50名学生的身高来估计全校高中学生的身高,你认为这样的调查结果会怎样?该问题中的总体和样本是什么?分析:由于学生的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校医务室想了解全校高中学生的身高情况,在抽样时应当关注高中各年级学生的身高,既要抽到高一的学生,也要抽到高二和高三的学生.如果只抽取高一的学生,结果一定是片面的,不能代表全校高中学生的身高情况.因此,在调查时,要对高一、高二和高三的所有学生进行随机地抽样调查,不要只关注到高一学生的身高.这个问题涉及调查对象的总体是某校全体高中学生,其中每一个学生是个体.点评:抽样调查时,一定要保证随机性原则,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且保证每个个体以一定的概率被抽到.2[典型例题探究]【例1】你班的班主任想全面了解你班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请你帮助班主任设计一个调查方案.解:因为一个班的人数不是太多,为了帮助班主任全面了解班里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可以采取普查的方法进行调查.你可以先设计一个问卷,包括同学们对学习的各种看法,同学们的爱好、心理和思想状况等,然后发放给每一个学生,并全部收回,然后进行统计.这样就可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了.【例2】在食品质量检验中,为了检验某批次袋装牛奶(10万包)的细菌超标情况,请你说出检验方法,并说明其合理性.解:大家知道,要检验某批次袋装牛奶的细菌超标情况几乎不可能将每一包牛奶进行检验,也就是不可能进行普查,因此,我们只要抽取少量的进行检验就可以了,然后推断这批袋装牛奶的细菌是否超标,并对超标情况进行统计,认为这批牛奶的细菌超标情况基本如此.【例3】某玻璃厂要检验一批次(10万块)玻璃的质量(包括硬度、承受压力),应如何检验,并说明其合理性.解:我们知道,要检验玻璃的质量,不可能将每块玻璃都进行试验,因此我们检验这批玻璃时,可以抽取少量进行试验,由此来推断玻璃的质量.由上面例子我们看出,凡是大批量的,或有破坏性的检验通常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而在总体容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要获得更系统的信息,通常用普查的方法.【例4】如果现在有一项调查,调查你们学校学生的家庭平均月收入情况,那么你会怎样做?将你的想法写成调查方案,并与同学交流你的调查方案与想法,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解:由于学校人数较多,用普查的方法工作量太大,所以可以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有的同学可能想先确定每个班要抽查的人数,然后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部分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汇总各班情况进行统计,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法.有的同学可能想先找到全校学生的学籍号,然后隔一定人数选出一位同学,这样找出了你要调查的样本,然后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统计,得出结果,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有的同学可能想到,每位同学的家庭收入不同,先选10个家庭收入较高的调查,再选10个家庭收入中等的调查,最后选10个家庭收入较低的调查,这样选30个同学进行调查合理吗?可以与同学交流彼此的调查方案,看谁的方案更合理.规律发现在总体容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普查是全面获取信息最可靠的方法,它有两个特点:(1)所得资料更加全面系统;(2)能够得到某个时期的信息总量.这是大批量且有破坏性的检验问题,只能进行抽样调查,因为这同一批次牛奶细菌超标情况没有大的差异,所以这样检验是科学合理的.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两点:(1)迅速、及时;(2)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对一个问题的调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普查与抽查的特点,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是调查的基础,是统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一个班抽取的被调查人,一定要随机抽取,可以用抓阄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以后我们还会学习这一抽样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很合理,因为三种情况的家庭并不均等,应需要改进.第三篇:高中数学必修3经典教案全集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3教案目录第一章算法初步........................................................................................................................... ....1 1.1.1算法的概念.. (3)1.1. 2 程序框图(第二、三课时)................................................................................................9 1.2.1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第一课时).......................................................................15 1.2.2-1.2.3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第二、三课时)..................................................................21 1.3算法案例第1、2课时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27 第3、4课时秦九韶算法与排序.........................................................................31 第5课时进位制...................................................................................................35 算法初步复习课...........................................................................................................................39 第二章统计初步........................................................................................................................... ..45 2.1.1 简单随机抽样.. (4)5 2.1.2 系统抽样........................................................................................................................... ....49 2.1.3 分层抽样........................................................................................................................... ....53 2.2.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课时).......................................................................57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课时)...........................................................61 第三章概率........................................................................................................................... ...........65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3.1.1 —3.1.2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第一、二课时)...............65 3.1.3 概率的基本性质(第三课时)...........................................................................................69 3.2 古典概型(第四、五课时)3.2.1 —3.2.2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73 3.3 几何概型 3.3.1—3.3.2几何概型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79)I第四篇:高中数学第一章统计1.5.2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5.2 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整体设计教学分析教科书通过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描述平均位置的特征是不够的,还需要描述样本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通过对如何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使学生体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三维目标1.正确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2.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统计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问题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并作出合理解释,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体会样本数字特征具有随机性.教学难点:用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平均数为我们提供了样本数据的重要信息,但是,有时平均数也会使我们作出对总体的片面判断.某地区的统计显示,该地区的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6 cm,给我们的印象是该地区的中学生生长发育好,身高较高.但是,假如这个平均数是从五十万名中学生中抽出的五十名身高较高的学生计算出来的话,那么,这个平均数就不能代表该地区所有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只有平均数难以概括样本数据的实际状态.所以我们学习从另外的角度来考察样本数据的统计量——标准差.(教师板书课题)思路2.在一次射击选拔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甲运动员:7,8,6,8,6,5,8,10,7,4;乙运动员:9,5,7,8,7,6,8,6,7,7.我们知道x甲=7,x乙=7,两个人射击的平均成绩是一样的,那么,是否两个人就没有水平差距呢?图1 从图1直观上看,还是有差异的.很明显,甲的成绩比较分散,乙的成绩相对集中,因此这节课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考察这两组数据,引入课题:标准差.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如何通过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数字特征(中位数、众数、平均数)?2(2)有甲、乙两种钢筋,现从中各抽取一个标本(如下表)检查它们的抗拉强度(单位:kg/mm),通过计算发现,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均为125.甲 110 120 130 125 120 125 135 125 135 125 乙 115 100 125 130 115 125 125 145 125 145 哪种钢筋的质量较好?(3)某种子公司为了在当地推行两种新水稻品种,对甲、乙两种水稻进行了连续7年的种植对比实验,年亩产量分别如下:(千克)甲:600, 880, 880, 620, 960, 570, 900(平均773);乙:800, 860, 850, 750, 750, 800, 700(平均787).请你用所学统计学的知识,说明选择哪种品种推广更好?(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某市按当地物价水平计算,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的家庭即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民政局对该市100户家庭进行调查统计,它们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6万元,民政局即宣布该市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你认为这样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5)如何考查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大小呢?把数据在坐标系中刻画出来,是否能直观地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 讨论结果:(1)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估计众数:频率分布直方图面积最大的方条的横轴中点数字(最高矩形的中点).估计中位数:中位数把频率分布直方图分成左右两边面积相等.估计平均数: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每个小矩形的面积乘以小矩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之和.(2)图2 由图2可以看出,乙样本的最小值100低于甲样本的最小值110,乙样本的最大值145高于甲样本的最大值135,这说明乙种钢筋没有甲种钢筋的抗拉强度稳定.我们把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称为极差(range).由上图可以看出,乙的极差较大,数据点较分散;甲的极差小,数据点较集中,这说明甲比乙稳定.运用极差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操作简单方便,但如果两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差异不大时,就不容易得出结论.(3)选择的依据应该是,产量高且稳产的品种,所以选择乙更为合理.(4)不符合实际.样本太小,没有代表性.若样本里有个别高收入者与多数低收入者差别太大.在统计学里,对统计数据的分析,需要结合实际,侧重于考察总体的相关数据特征.比如,市民平均收入问题,都是考察数据的离散程度.(5)把问题(3)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刻画出来.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知道,乙组数据比甲组数据更集中在平均数的附近,即乙的离散程度小, 如何用数字去刻画这种离散程度呢? 考察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大小,最常用的统计量是方差和标准差.标准差:考察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大小,最常用的统计量是标准差。
北师大版必修3高中数学第1章统计44.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4.2标准差
(2)方差的求法: 标准差的平方 s2 叫作方差. s2= 1n[(x1- x )2+(x2- x )2+…+(xn- x )2] 其中,xn 是样本数据,n 是样本容量, x 是样本均值. (3)方差的简化计算公式:
s2=1n[(x21+x22+…+x2n)-n x 2] =1n(x21+x22+…+xn2)- x 2.
数为 1,则样本方差为( )
6
6
A. 5
B.5
C. 2
D.2
D [∵样本的平均数为 1,即51×(a+0+1+2+3)=1,∴a=-1,
∴样本方差 s2=15×[(-1-1)2+(0-1)2+(1-1)2+(2-1)2+(3-1)2] =2.]
3.一次选拔运动员的测试中,测得 7 名选手中的身高(单位:cm)
(2)确定众数的关键是统计各数据出现的频数,频数最大的数据 就是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更能 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3)平均数与每一个样本数据都有关,受个别极端数据(比其他数 据大很多或小很多的数据)的影响较大,因此若在数据中存在少量极 端数据,平均数对总体估计的可靠性较差,这时往往用众数或中位数 去估计总体.有时也采用剔除最大值与最小值后所得的平均数去估计 总体.
第一章 统计
§4 数据的数字特征
4.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4.2 标准差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通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 1.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
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 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重
准差,培养数学运算素养. 点)
2.通过方差、标准差在实际问 2.方差、标准差在实际问题中的
1.已知一组数据为 20,30,40,50,50,60,70,80,其中平均数,中位 数和众数的大小关系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数据的数字特征
4.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4.2标准差
双基达标(限时20分钟)
1.已知一组数据20,30,40,50,50,60,70,80,其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大小关系是( ).A.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C.中位数<众数<平均数
D.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解析中位数、平均数、众数都是50,从中看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可以相同.
答案 D
2.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减去80,得一组新数据,若求得新数据的平均数是1.2,方差是4.4,则原来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 ).A.81.2,4.4 B.78.8,4.4
C.81.2,84.4 D.78.8,75.6
解析由题意得原来数据的平均数是80+1.2=81.2,方差为4.4.
答案 A
3.某商场买来一车苹果,从中随机抽取了10个苹果,其重量(单位:克)分别为150,152,153,149,148,146,151,150,152,147,由此估计这车苹果单个重量的平均值为( ) A.150.2克B.149.8克
C.149.4克D.147.8克
解析这车苹果单个重量的平均值为
x-=150+152+…+147
10
=149.8(克).故选B.
答案 B
4.已知数据a,a,b,c,d,b,c,c,且a<b<c<d,则这组数据的众数为________,中位数为________,平均数为________.
解析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为:a,a,b,b,c,c,c,d,众数
为c,中位数为b+c
2
,平均数为
2a+2b+3c+d
8
.
答案c b+c
2
2a+2b+3c+d
8
5.已知样本方差由s2=
1
10
∑
i=1
10
(x i-5)2求得,则x1+x2+…+x10=________.
解析由s2=
1
10
∑
i=1
10
(x i-5)2得x
-
=5,
∴x1+x2+…+x10=10×5=50.
答案 50
6.假定以下数据是甲、乙两个供货商的交货时间(单位:天):
甲:10 9 10 10 11 11 9 11 10 10
乙:8 10 14 7 10 11 10 8 15 12
估计两个供货商的交货情况,并判断哪个供货商的交货时间短一些,哪个供货 商的交货时间比较具有一致性与可靠性.
解 x -甲=110
(10+9+10+10+11+11+9+11+10+10)=10.1(天), s 2甲=
110[(10-10.1)2+(9-10.1)2+(10-10.1)2+(10-10.1)2+(11-10.1)2
+(11
-10.1)2+(9-10.1)2+(11-10.1)2+(10-10.1)2+(10-10.1)2]=0.49(天2);
x -乙=110
(8+10+14+7+10+11+10+8+15+12)=10.5(天), s 2
乙=
110[(8-10.5)2+(10-10.5)2+(14-10.5)2+(7-10.5)2+(10-10.5)2
+(11-
10.5)2+(10-10.5)2+(8-10.5)2+(15-10.5)2+(12-10.5)2]=6.05(天2).
从交货时间的平均数来看,甲供货商的交货时间短一些;从交货时间的方差来 看,甲供货商的交货时间较稳定,因此甲供货商的交货时间比较具有一致性与可靠性.
综合提高 (限时25分钟)
7.为了了解我国13岁男孩的平均身高,从北方抽取了300个男孩,平均身高为
1.60m ;从南方抽取了200个男孩,平均身高为1.50m .由此可推断我国13岁男孩的平均身高为
( ). A .1.54m B .1.55m C .1.56m D .1.57m
解析 x -=300×1.60+200×1.50300+200
=1.56(m).
答案 C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数据5,4,4,3,5,2的众数是4
B .一组数据的标准差是这组数据的方差的平方
C .在记录两个人射击环数的两组数据中,方差大的表示射击水平高
D .数据2,3,4,5的标准差52
是数据4,6,8,10的标准差5的一半 解析 A 中数据的众数是4和5;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故B 不正确;方差越 大,射击的稳定性就越差,射击水平不会很高,故C 不正确;通过计算D 正 确.
答案 D
9.对划艇运动员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6次测试,测得他们最大速度(单
位:m/s)的数据如下:
甲 27,38,30,37,35,31;
乙 33,29,38,34,28,36.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________更优秀.
解析 x -甲=16
(27+38+30+37+35+31)=33(m/s). s 2甲=1
6[(27-33)2+(38-33)2+…+(31-33)2]=
946≈15.7(m/s). x -乙=16
(33+29+38+34+28+36)=33(m/s), s 2乙=1
6×[(33-33)2+(29-33)2+…+(36-33)2]=
766≈12.7(m 2/s 2) ∴x -甲=x -乙,s 2甲>s 2乙,说明甲乙两人的最大速度的平均值相同,但乙比甲更稳
定,乙比甲更优秀.
答案 乙
10.甲、乙两人在10天中每天加工零件的个数用茎叶图表示如图,中间一列数字
表示零件个数的十位数,两边的数字表示零件个数的个位数,则这10天中甲、乙两人日加工零件的平均数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 甲每天加工零件个数的平均数为
19+18+20×2+21+22+23+31×2+3510
=24, 乙每天加工零件个数的平均数为
19+17+11+21+22+24×2+30×2+3210
=23. 答案 24 23
11.一位中学生在30天中坚持每天记忆英语单词,其中有2天的日记忆量是51
个,有3天日记忆量是52个,有6天的日记忆量是53个,有8天的日记忆量是54个,有7天的日记忆量是55个,有3天的日记忆量是56个,有1天的日记忆量是57个,计算这位中学生在这30天里的平均日记忆量是多少?
解 观察数据,发现数据都在50附近,将原数据51,52,53,54,55,56, 57同时减去50得一组新的数据:1,2,3,4,5,6,7,它们出现的频率依 次是2,3,6,8,7,3,1,那么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
x -1=1×2+2×3+…+7×130=11830
≈3.9, 所以x -=x -1+50≈53.9(个).
即这位中学生在这30天里的平均日记忆量约是54个.
12.(创新拓展)一名射击运动员射击8次所中环数如下:
9.9 10.3 9.8 10.1 10.4 10 9.8 9.7
(1)求这8次射击的平均环数x -是多少?标准差是多少?
(2)环数落在①x --s 与x -+s 之间;②x --2s 与x -+2s 之间的各有几次,所占
百分比各是多少?
解 (1)x -=
9.9+10.3+9.8+10.1+10.4+10+9.8+9.78=10(环); s 2=18[(9.9-10)2+(10.3-10)2+(9.8-10)2+(10.1-10)2+(10.4-10)2+
(10-
10)2+(9.8-10)2+(9.7-10)2]
=18
(0.01+0.09+…+0.09) =0.448
=0.055(环2) 所以s =0.055≈0.235(环)
(2)①x --s =10-0.235=9.765,x -+s =10+0.235=10.235,在这两个数据
之
间的数有5个,
占到58
=62.5%; ②x --2s =10-0.235×2=9.53,x -+2s =10+0.235×2=10.47,在这两个数
据之间的数有8个,占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