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4、寓言两则教学教案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苏教版三下《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一、导入课题,设疑激发1.出示鹬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鹬)出示蚌的图片,问这又是什么?(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在写的过程中师对“鹬”和“蚌”两个字作适当讲解)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2.鹬和蚌,一个经常在天上飞,一个生活在水里,它们怎么会相争起来呢?课文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3.原来是因为这样才相争起来的呀,我们一起来把故事的起因给读清楚。
齐读二、读演体验1.鹬和蚌相争起来了,鹬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读读第二自然段。
(点击出示第二自然段)2.(点击出示图片)鹬的嘴被河蚌牢牢地夹住了,能拔出来吗?你从哪里读明白的?(点击出现“用尽力气”)是呀,鹬又抓、又敲、又甩,结果还是拔不出嘴来。
这时,它想到了什么办法?(点击出示“威胁”)3.现在,你就是那只鹬了,你会怎样来威胁蚌,让蚌觉得很害怕,觉得你非常厉害呢?(指名读)师评1:真的是气势汹汹啊!小眼睛都瞪大了,在狠狠地吓唬蚌呢!(若生读得很棒的话,接说——学着他的样子,我们再来威胁蚌。
)师评2:是在狠狠地威胁吗?感觉像是商量!这不是一只正在威胁蚌的鹬,是一只温柔的小绵羊。
再来一遍行吗?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的话,后果太严重了!4.我们一起来做做鹬,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的话,后果太严重了!5.鹬抓住了蚌离不开水的弱点威胁蚌,强硬极了,那蚌听了鹬的话,服输了吗?(点击示文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1)它呀,是毫不示弱(点击出示“毫不示弱”)河蚌根本就不怕它,谁来读好这个词?它偏不向鹬低头,再来读。
表示弓子强劲有力。
篆文在加,表示强弓已老,比喻强劲弓在使用很久之后失。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24《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二学习《揠苗助长》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例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Xk b1com 新课标第一网 2.知作者《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3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筋疲力尽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5.细读悟道理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4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25《争论的故事》 1能正确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录音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 2继续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记忆生字的字形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烤鸭评理剖开可惜真笨浪费关键原谅烟熏火燎 2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同了故事后的感想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要求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 2讨论交流 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而争吵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2理解不以为然出示对如此这样然而 3听录音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读法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3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说明他们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理解休的意思停止休息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45段 5齐读盛老师的话三学习生字俩烤评剖惜笨抓费键1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 2用形声字进行记忆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四作业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你能用听写的词语来讲这个故事吗要求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出示填空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并跑到村里找人结果他俩找到了一个的办法可大雁一1学生准备不会讲的同学看书默读 2请学生上讲台讲争论的故事 3共同评价二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再讲故事讲出争论语气 1四人小组准备 2请同学讲 3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评价三结合板书两全其美不以为然争论不休无影无踪烟熏火燎你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四如果再配上适当的动作就更好了大家练习后请同学表演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自由读一读剩下的部分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3指导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相机提问 1兄弟俩真笨笨在哪里 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3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4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位品位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谈自己对抓住时机的认识 5引导读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三总结课文布置练笔 1总结课文] 1师生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2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练笔 1实际生活中也有人和你争论吗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表达的语气 2作业认真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提示语并仿写一个片段如《课堂上的一次争论》《饭桌上的对话》板书设计 25争论的故事讲兄弟俩争论不休盛老师问同学们各抒己见听赞许 26《剪枝的学问》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里和王大伯之间的一段佳话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知识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作者依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依循生疑-----释疑-----明理的线索紧扣题目记叙学情分析作者能写出剪枝的学问说明作者善于观察作为园艺师的王大伯修剪枝条不足为怪可我却细心的发现王大伯剪的是一些很粗壮的枝条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王大伯的说明道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生活中的辨证的哲理给人深刻的启迪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2 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3 你知道为什么吗4 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剪枝减少影响远近闻名疯长增加挥舞仿佛又惊又喜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三精读训练 1 直奔中心引发前文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件事情中得知的 2 齐读第5自然段 3 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不解板书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4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四布置作业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词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 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要剪掉它留下的什么枝条对留下的枝条是怎么做的怎么想 3 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喀嚓喀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抚摩着充满信心的说这是为了什么 4 我听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什么叫将信将疑我还有怀疑什么 5 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 导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 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 2 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 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 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 导读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4、寓言两则教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4、寓言两则教学教案24、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成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连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得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读明白词句,明白得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明白词句,明白得寓意。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把握以下方面:例:(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差不多上如何样的人?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样?(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那个地点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明白得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明白得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明白得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
从中明白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
“寓”是寄予的意思。
“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确实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味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则”是量词,二则确实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24、寓言两则
24、寓言两则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揠苗助长》、学习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教学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大家以前都听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再看两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二、识字写字1.识字指导。
(1)带词识字。
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
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
(2)动作模拟识字。
如,“喘”,作“喘气”状。
(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
“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
(4)熟字加偏旁识字。
如,“桩、窜、锄”。
但要注意“窜()”跟“串()”、“锄()”跟“助()”读音的区别。
2.写字指导。
(1)写正确“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
“焦”上的“隹()”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
“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
“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
“望”字上面的“”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写美观“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
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
“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1)学习《拔苗助长》。
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读出来。
在读中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
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苏教版三下语文第八单元
24 寓言两则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4课:寓言两则二、教材分析:这两篇课文有两则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二》,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
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三、学情分析:寓言这一体裁学生之前已经有所接触,对于寓言的基本特点也有所掌握,关键是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目标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争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五、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六、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争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七、教学准备:课件八、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
2.学会《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能复述课文。
3.学习《揠苗助长》,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重点: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
2.学会《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1.学习《揠苗助长》,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苏教版小语三下第八单元教案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二)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
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了什么?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八单元 寓言两则
课题:24、寓言两则总课时:2课时本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精读第一则——《揠苗助长》,通过理解课文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重难点:读准字音,感知课文内容,把重点句子读通读顺。
对策: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反复朗读,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过程:一、交流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寓言故事。
修改:复习我们学过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历史故事,帮助同学们正确归类。
二、揭示课题:寓言两则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读两则寓言,注意读通顺课文。
2、学生个别读,相机纠正字音。
3、出示文中词语,认真读一读,读准字音。
巴望揠苗助长筋疲力尽纳闷兴致勃勃修改:揠苗助长的“揠”比较难写,示范书写,并提醒学生注意准确描红临写。
4、听录音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四、精读第一则——《揠苗助长》(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种下禾苗后,农夫心里在想什么呢?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拿起笔画一画,哪些地方看出农夫是那么想?预设:1农夫很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
师:从哪知道的,你来读一读。
抓词语“巴望”,“天天”2、他在田边焦急地……师:他焦急地在干什么?转来转去……(这样地转来转去)盼着禾苗快点长呀!自言自语地说。
(说什么?)谁来学一学这个性子急的农夫?3、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师:禾苗有没有长大?农夫有没有感觉?修改:如果你是农夫,你会怎样做?那农夫有没有和你们一样采取锄草、施肥等方法呢?(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师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
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出示: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4课《寓言两则》_ 苏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2个生字,能够书写9个生字,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先生结合生活实践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和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难点】在浏览中领悟寓意。
【教学方法】合作、探求、交流。
【课前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成语故事吗?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图片介绍)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两个成语故事。
这两个故事都是寓言。
2. 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师:甚么是寓言呢?就是用风趣的故事来阐明一个深入的道理。
师:这两则寓言会告诉我们甚么深入的道理呢?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吧!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在浏览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经过熟字加偏旁识字:贝——则、木——宋、皮——疲、力——勃、心——闷、古——枯。
教师指点先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寓”上下结构。
上小下大,留意下边的笔画按次。
“焦”上下结构。
上大下小。
“弱”摆布结构,摆布字形一样。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寓言两则的内容是甚么?揠苗滋长鹬蚌相争3.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妨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jiāo bàng pí zhuó kū mēn sòng bó ruò焦急鹬蚌疲惫啄食枯死闷热宋国兴味勃勃毫不示弱A. 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理解词语:兴致勃勃:描述兴头很足。
筋疲力尽:描述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得意洋洋:描述称心如意、洋洋得意的模样。
毫不逞强:一点也不表现出脆弱的模样来,不甘心表示本人比别人差。
喜笑颜开:描述心里非常高兴,满面愁容。
三、精读领悟1. 品读:第一则《揠苗滋长》(1)农夫“焦急”甚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农夫心情很焦急?禾苗长得太慢。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4课《寓言两则》_ 苏教版
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教学目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片、字理识字等方法自主学会“弱”字。
2.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读书1.播放课件,师简介故事背景。
两千多年前,中国曾分为很多个小国家,有秦国、赵国、燕国、魏国、楚国等,其中秦国的势力是最强大的,他一直想消灭赵国、燕国等等这些小国统一天下,可是又担心这些小国家联合起来自己对付不了,所以就一直在等待机会。
嘿,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矛盾,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眼看一场激烈的战争就要爆发,就在这时,燕国大夫苏代立即求见赵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就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
什么故事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你们想知道吗?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题目:鹬蚌相争。
指名读,齐读。
3.师:小朋友认识鹬和蚌吗?出示图片。
看图说说鹬、蚌各有什么特点?生:鹬,嘴巴很长。
师:对,鹬的嘴巴不仅长,还很尖,你知道鹬用这张又长又尖的嘴巴来干什么吗?(啄河边或田野里的小鱼、小虫吃)师: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来做鹬的嘴巴,感受鹬嘴巴的长、尖。
啄一下,再啄一下(生跟着老师动作演示。
)生:蚌有着肥美的肉、坚硬的壳。
师:用手做河蚌的两个壳演示一下。
(生两只手做动作。
)边做边读好这几个词:壳儿张开壳儿合上壳儿4.师: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哪个字最重要?(预设:争)那么它们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读一读课文,并试着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1.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争论不休、两全其美、争辩”等词语的意思。(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3、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与
难点
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时间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2-3’
常规性积累
古诗积累
学生自主背诵古诗
2’
核心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你能用听写的词语,来讲这个故事吗?要求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再讲故事,讲出争论语气。
结合板书:两全其美不以为然争论不休无影无踪烟熏火燎你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10’
活动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组词。
1.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讨论、评价。
10’
活动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鹊蚌相争这个故事?(1-4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3、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说明他们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
4、引读4、5段
5、齐读盛老师的话。
学生讨论交流。
(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而争吵?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教育学习文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24《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例:(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四)检查自学。
.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
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的体裁。
“寓”是寄托的意思。
“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苏教版语文三下24课寓言两则[修改版]
第一篇:苏教版语文三下24课寓言两则苏教版语文三下第二十四课24.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
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
(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整体感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
(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3. 学习“寓”字。
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4.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 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24 寓言两则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拓展延伸
1.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教
后
记
课题
24、寓言两则
课时
2-2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4.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 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三、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 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4、寓言两则教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4、寓言两则教学教案24、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例:(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
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
“寓”是寄托的意思。
“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教案
【群文阅读】古典文献中的寓言《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燕二》自相矛盾韩非子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
”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ruì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守株待兔韩非子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
野兔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
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
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
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
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
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
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
而农夫地里的野草却越长越高,把他的庄稼都淹没了。
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苏教版语文三下寓言两则
1、发挥想象: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南辕北辙》等,读后有什么收获?
五、指导写字:
先范写,再描红。
六、布置作业
急于求成一事无成
教后记
课题
24、寓言两则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鹬蚌相争》。
2、学会本寓言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图)其中,秦国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一直在等待着机会。一回,赵国和燕国有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求见赵王,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则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读准字音)释题,认识鹬、蚌(图片)。
二、初读故事,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生字词朗读,读准字音,认清自形。
3、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4)让学生观看插图。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4、寓言两则教学教案24、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例:(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
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
“寓”是寄托的意思。
“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3)“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
“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
”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
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筋疲力尽”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5.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
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
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
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4)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
不过,这是几个画谜。
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
(课件出示一本书。
)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
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
(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3、读词记形: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
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
认识了,也记住了。
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
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
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
(鹬啄蚌,蚌钳鹬。
)(板书:啄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
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
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
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
”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
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
板书:互不相让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
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
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
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
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
你还知道哪些?四、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附:板书设计鹬蚌相争(互不相让)渔夫得利25、争论的故事教学目标:1、能正确、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对策:学生自主学字,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2、继续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1、自学生字新词(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