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分析

合集下载

合成孔径长度

合成孔径长度

合成孔径长度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利用微波射线成像的技术,通过利用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从而获取反射体的距离、速度和方向等信息。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主要应用在军事、航天、地球科学、地球资源等领域。

其中,合成孔径雷达的重要参数是合成孔径长度,本文就合成孔径长度进行详尽论述。

1.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合成孔径雷达的分辨率一般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影响:(1)发射频率。

由于发射频率越高,其波长越短,因此对于距离相同的目标,发射频率越高,其分辨率也越高。

(2)接收天线的大小。

天线大小越大,则接收信号的能力也会越强,因此其分辨率也会越高。

(3)合成孔径长度。

合成孔径长度是用于表示SAR图像分辨率的一个重要参数。

当合成孔径长度越大时,其所形成的图像分辨率越高。

合成孔径雷达的合成孔径长度(Synthetic Aperture Length)是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分辨率的重要参数之一。

合成孔径长度是指从雷达发射天线到雷达接收天线所经过的距离。

合成孔径长度越大,则所形成的SAR图像的分辨率也越高。

合成孔径雷达的合成孔径长度一般有两种不同的定义方式,分别是实际合成孔径长度(Actual Synthetic Aperture Length)和等效合成孔径长度(Equivalent Synthetic Aperture Length)。

等效合成孔径长度是指将距离不同的反射体所接受到的信号利用计算的方法,将其处理成一条等价于以某一距离为合成孔径长度时所接受到的信号。

等效合成孔径长度多应用在机载雷达上,使得机载雷达系统可以在有限的距离条件下,获得更高分辨率的SAR图像。

综上,合成孔径长度是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分辨率的重要参数之一。

实际合成孔径长度和等效合成孔径长度是两种不同的定义方式。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军事、航天、地球科学、地球资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合成孔径雷达通俗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通俗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通俗原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利用雷达技术进行成像的高精度遥感技术。

它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通过对地面反射的雷达波进行处理,获取地面的高分辨率图像。

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是利用雷达波在地面反射后的回波信号,通过对多次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

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对多次雷达波的回波信号进行处理,相当于将多个雷达波的信号合成为一个大的雷达波信号,从而达到提高雷达分辨率的目的。

这种处理方法类似于摄影中的“合成焦距”技术,即通过多次拍摄同一场景,将多张照片合成为一张高清晰度的照片。

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发射雷达波、接收回波信号、信号处理。

首先,雷达发射一束高频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在遇到地面物体时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波信号。

接着,雷达接收这些回波信号,并将它们存储下来。

最后,通过对这些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

在信号处理过程中,合成孔径雷达会对多次回波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

这种处理方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通过改变雷达与地面物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得到不同的回波信号;另一种是通过改变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从而得到不同的回波信号。

这些回波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从而实现对地面物体的高精度成像。

总之,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利用雷达技术进行高精度遥感成像的技术。

它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通过对地面反射的雷达波进行处理,获取地面的高分辨率图像。

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是利用雷达波在地面反射后的回波信号,通过对多次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

这种处理方法类似于摄影中的“合成焦距”技术,即通过多次拍摄同一场景,将多张照片合成为一张高清晰度的照片。

ds-insar技术原理 -回复

ds-insar技术原理 -回复

ds-insar技术原理-回复DSinsar技术原理DSinsar(Differential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技术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地表形变的技术。

它通过对空间两个或多个时刻的雷达影像进行差分处理,可以获取地表物体在两个时刻之间的形变情况。

DSinsar技术是精确、高效且不受受污染等因素影响的形变监测手段之一。

1.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技术简介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利用微波波段进行成像的无源遥感技术。

它通过发射连续波照射地表,接收地表反射回来的雷达信号,并通过波传动时间和波传动路径的变化来探测地表特征。

相比于光学遥感技术,SAR技术具有天气无关、可以在白天和夜晚进行观测等优势。

2.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原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是一种通过对两个或多个重复观测的雷达影像进行相位差分处理,获取地表形变信息的技术。

该技术利用雷达波传播过程中被地表物体散射的功用实现形变的测量,即通过监测两个或多个时刻地表的相位变化来获取地表的形变信息。

3. DSinsar技术原理DSinsar技术基于InSAR技术,通过对两个或多个时刻的雷达影像进行差分处理,可精确测量地表形变。

其核心思想是对多期SAR影像进行叠加和相位差分,得到相位差值。

这种差分处理的优势在于可以消除大部分卫星轨道和大气等方面的误差,从而获得较高的形变精度。

4. DSinsar技术步骤(1)数据获取:首先需要获取多期的SAR影像数据,通常需要考虑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等多个时刻的数据,以便对地表形变进行更全面的监测。

(2)数据预处理:对获取的SAR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滤波等步骤,以确保后续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相位解缠:由于地表形变通常引起相位延迟,因此需要对相位进行解缠,以获取准确的相位差值。

岩土工程勘察中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岩土工程勘察中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数据融合
优势互补
创新应用
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与遥感技术相结 合,可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应用,提 高数据解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快速获取地表 信息的能力,而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则 可提供高分辨率的地下信息,二者结 合可形成优势互补,为岩土工程勘察 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合成孔径雷达 技术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将产生更多创 新应用,如三维地质建模、地质灾害 监测与预警等,为岩土工程领域带来 更多可能性。
工作原理
SAR系统通过搭载在飞机、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利用雷达天线向地面发射微波信号,并接 收地面反射的回波信号。通过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将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聚焦处 理,形成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
技术特点
SAR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能力,能够穿透云雾和地表覆盖物获取地表信息。同时 ,SAR图像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反映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和地物 属性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多平台、多波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将向多平台(如无人机、卫星等)、多波段(如 X波段、C波段等)、多极化(如HH、VV、HV等)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和需 求。
智能化、自动化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为了提高数据处理和解释的效率和准确性,未来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方法的研究与 应用,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处理和解释中的应用。
成了专门针对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解释方法和标准,提高了解释的准确性和效率。
存在问题与挑战
数据获取和处理成本高
对操作人员技能要求高
多源数据融合与协同解 释难度大
目前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数据获取和 处理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在岩土 工程勘察中的广泛应用。未来需要进 一步降低数据获取和处理成本,提高 技术的经济性。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1.什么是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maging Principle, SAR)是一种利用雷达波的时间延迟和方位变化来绘制距离低的地表和海洋以及地表以下结构的高空视觉成像技术。

SAR可以利用天空中的大型雷达天线,在宽波束角度范围内,以较高的分辨率观测大范围,并收集目标表面的反射型数据,从而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2.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的工作原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工作原理:SAR通过利用雷达信号的时间延迟和方位变化特性产生三维立体成像,具有通过黑暗和雾霾等自然环境条件下实现远距离搜索能力的能力。

其工作原理是在搜索模式下,当搜索卫星移动时,雷达发射一个固定射程和脉冲宽度的信号,在接收卫星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后,将它们不断地积累,并在特定角度上重新组合,通过特定的运算方式,从接收的延迟和方位信息中提取出最终的立体成像信息。

3.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优势(1)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有效规避地形引起的多普勒距离差,可以获得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从而使用户能够观测到精细物体。

(2)成像效果通常比正常的视觉监测方式更好,例如采用毫米波实现的极高分辨率。

(3)雷达信号非常稳定,因此可以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如夜间、降雨、沙尘天气和视线有阻断,进行智能监控。

(4)合成孔径雷达具有良好的无损评估能力,可以直接观测广泛特征,如植被、水体状况、根系活动等,以进行环境指示和监测。

4.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应用(1)用于地理学应用领域:主要用于测量和映射地表特征,改善地形图以及研究地形引起的物理变化,海底特征映射,土地利用,岩溶地貌和植被的反射特性,全球变化检测等。

(2)用于航特:可以用于无人机指导,航行安全等工作,在水色监测中,可以检测海洋的水深,使用户的航行更加安全、可靠。

(3)用于监控:可以识别和定位已知的移动目标,并将移动目标的信息当成可视化的图像,以识别和定位未知的移动目标,进行导航、监测和预警,实现全天候智能监控功能。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及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及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及应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基于雷达技术的成像方法。

它利用了雷达回波信号的相位差异来合成一个大型的接收器孔径,从而提高雷达的分辨率和成像质量。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军事、航空航天、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雷达发射信号与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对多个回波信号进行叠加处理,实现高分辨率的成像。

相对于传统雷达,合成孔径雷达不需要像传统雷达一样依赖于电磁波的波束扫描来进行探测,而是通过在距离和方位方面进行序列化的接收,使接收孔径长度远大于发射孔径长度,从而实现较高分辨率的成像。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核心技术是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

信号处理主要包括多普勒补偿、距离校正、视角效应校正等步骤。

多普勒补偿用于消除目标回波信号因相对速度引起的频率偏移,距离校正用于纠正由于平台高度变化引起的距离偏差,视角效应校正用于补偿因角度变化所引起的干涉效应。

经过信号处理后,可以得到目标回波信号的相位信息和强度信息。

在图像重建中,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反向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ISAR)的技术。

ISAR通过将雷达回波信号变换到频域,然后应用逆变换恢复成时域信号,从而实现图像的重建。

ISAR技术主要依赖于高分辨率的目标运动,通过目标在回波信号中的频率调制提供有关目标的细节信息。

通过对多个回波信号进行叠加和相位编码,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目标图像。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实现在任意天气条件下对地面目标进行成像,不受光线、云层等地气条件的影响。

其次,合成孔径雷达可以产生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对于目标进行细节分析和精确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合成孔径雷达还可以实现夜间成像和全天候监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合成孔径雷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合成孔径雷达现状
然而,目前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图像质量不稳定、处理速 度慢、无法识别特定目标等。此外,由于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较高, 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三、合成孔径雷达发展趋势
三、合成孔径雷达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长,合成孔径雷达未来的发展将趋向于 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宽测绘带以及多模式多波段的发展。
2、国外现状和趋势
2、国外现状和趋势
全球范围内,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技术发展迅速。商业公司如Planet Labs、 DigitalGlobe等纷纷推出具有高性能的SAR卫星,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 一些国际组织如欧洲航天局也积极参与SAR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全球SAR技术 的发展。
2、国外现状和趋势
发展历程
1、起源和发展阶段
1、起源和发展阶段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国防部开始研究雷达 成像技术。到了20世纪70年代,雷达成像技术开始应用于卫星遥感领域。最初的 SAR技术采用机械扫描方式,随后逐渐发展为电子扫描方式。20世纪90年代初, 第一颗商业合成孔径雷达卫星TerraSAR-X成功发射,标志着SAR技术进入商业化 应用阶段。
与此同时,针对SAR系统的干扰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常见的SAR干扰技术包括 欺骗式干扰、压制式干扰和复合式干扰等。欺骗式干扰通过向SAR系统发送虚假 信号,使其无法正确解码和成像;压制式干扰则通过干扰SAR系统的接收机或发 射机,降低其信号接收能力;复合式干扰则结合欺骗式和压制式干扰,使SAR系 统无法正常工作。
三、合成孔径雷达发展趋势
3、宽测绘带:合成孔径雷达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实现大测绘带(SAR)的 覆盖。通过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分布式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将能够实现大 范围的目标探测和地图绘制。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利用雷达回波信号进行图像合成成像的技术。

SAR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天气不受影响、全天候观测等优势,在军事、民用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进行探讨。

一、SAR成像原理SAR利用雷达波束在空中制造一条虚拟的天线,利用航空器飞行时的运动来合成长达几十公里的天线,从而得到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

SAR成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采集雷达数据:雷达波束向地面发射信号,当信号遇到物体时会被反射回来,而反射回来的信号中包含了物体的反射特性信息。

雷达接收到这些信号后会将它们记录下来。

2. 数据预处理:由于遥感数据与地面的距离非常远,因此在采集到的数据中可能会包含许多噪声和杂波。

因此,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噪声和杂波。

3. 信号成像:信号成像是SAR技术的核心环节。

在这个步骤中,SAR利用长达数公里的航向移动,在飞机飞行方向上合成一个极长的虚拟天线,然后将记录下来的雷达数据根据相位信息进行归位处理,最终得到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

4. 图像处理:在得到雷达图像后,需要进行图像处理,去除干扰和噪声,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二、SAR成像技术的进展随着技术的进步,SAR雷达在成像效果和应用领域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当前,SAR成像技术的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波段SAR技术:多波段SAR技术是指利用多个频段的雷达波进行成像,从而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

2. 交替极化SAR技术:交替极化SAR技术是在不同的期间使用不同的极化方式进行成像,从而改善反射信号和噪声之间的区分度,从而获得更准确的图像信息。

3. 全极化SAR技术:全极化SAR技术是在同一时期内使用多个极化方式进行成像,获得多种极化角度下的地物反射信息,从而探测地物的物理性质。

4. 飞行器编队SAR技术:飞行器编队SAR技术是利用多个SAR传感器进行监测,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从而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分析能力。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与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与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与应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利用雷达设备制作二维或三维图像的技术。

其原理是在多次测量中采集大量雷达波形信号,然后将这些信号合成一个大图像,从而得到精细的图像。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军事、民用、科研领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雷达波形信号处理技术合成孔径雷达技术需要采用一定的信号处理技术获取高分辨率图像。

其中,雷达信号的预处理是其成功的关键。

预处理部分主要包括调整不同波形信号的相位,消除系统噪声等方面。

随着对图像分辨率要求日益提高,算法的优化和性能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成像算法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核心是图像重建,常用的方法有基于傅立叶变换的方法、基于脉冲压缩的方法、基于数据处理的方法等。

传统的基于傅立叶变换的方法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图像,但是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实时成像的需求。

基于脉冲压缩的方法则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能够实时获取高质量的图像。

但是,它对系统要求较高,难以实现商业化。

近年来,基于数据处理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高质量的成像结果。

3、信号识别与分类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如何对所观测的目标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一些新的算法如深度学习等被引入合成孔径雷达领域,以优化信号处理和目标识别的性能。

二、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应用1、军事领域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军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具备全天候、全天时等优势,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探测目标、跟踪和瞄准目标、自动识别目标等。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军事领域可用于雷达预警、目标探测、飞机导航、目标定位等多个领域。

2、民用领域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民用领域中也有很多应用。

例如,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可用于土地变化检测、地质勘探、红外遥感数据的处理等。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系统分析研究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系统分析研究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系统分析研究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精度的雷达成像技术,它利用雷达波形的相干性,在多次发射与接收后,将多条回波信号叠加与相干处理,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

在军事、民用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系统构成、成像技术和应用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合成孔径雷达原理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原理是利用雷达波的强度和相位变化,叠加已知的波形和多次反射回波的信息,对返回信号进行相干积累来提高雷达分辨率。

相比于常规雷达技术,合成孔径雷达使用的多普勒效应和方位效应,能够提高雷达图像的分辨率和强度,从而获得更清晰、更精确的成像效果。

二、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构成合成孔径雷达的系统构成包括雷达发射机、接收机、天线、数字信号处理器、计算机等多个组成部分。

它们共同完成雷达成像的全流程。

1、雷达天线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是实现雷达成像的关键部分。

传统的雷达天线是触碰式的圆柱形天线,而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则需要操作类似阵列天线的天线,这样可以使天线有效收到反向散射回波信号。

2、数字信号处理器合成孔径雷达在进行成像前,需要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去除杂波和干扰,提取出目标回波信号。

数字信号处理器是实现信号处理的关键部分,它能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降噪、FFT、相位干涉等处理。

3、计算机计算机是合成孔径雷达进行成像的核心控制部分。

它主要负责处理数字信号的卷积、相参、叠加以及展示等工作。

计算机分辨能力的提高使得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精度大大提升。

三、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1、成像的原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基本原理是相干积累算法和干涉成像技术。

相干性积累算法是将一定数量的相干回波信号叠加,使得回波信号的信噪比(SNR)最大化。

在这个过程中,回波信号的强度将以二次方的速度增大,但要达到 SNR = 1 需要接收到无数个回波的数据。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合成孔径雷达往往都需要大量的数据。

2、解析与通用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技术在解析与通用性方面优于其他常规雷达成像技术。

合成孔径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合成孔径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合成孔径技术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一种基于大型天线阵列的雷达系统,通过运动合成孔径的方式获取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

合成孔径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球观测、军事侦察、气象监测等领域,具有诸多优势。

2. 合成孔径技术原理合成孔径技术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要素:2.1 雷达信号发射与接收合成孔径雷达通过发射脉冲信号并接收目标回波信号,通过计算信号的相位差和幅度差来获取目标的散射特性。

2.2 干涉效应和相干叠加合成孔径雷达利用天线阵列的移动来合成一个大的孔径,实现高分辨率成像。

利用干涉效应和相干叠加的原理,对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形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2.3 运动补偿合成孔径雷达在接收信号时,由于雷达平台的运动,会引起信号的多普勒频移,需要对信号进行运动补偿,以保证成像质量。

3. 合成孔径技术的应用合成孔径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3.1 地球观测合成孔径雷达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雷达图像,用于地表形态的监测、土地利用的识别、陆地生态环境的研究等。

3.2 军事侦察合成孔径雷达对地面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使其成为军事侦察领域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用于目标识别、目标变化分析、目标位置的监测等。

3.3 气象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可以通过测量云层、降水和风场等气象要素,对气象变化进行实时监测与研究。

在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预报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3.4 其他领域的应用合成孔径技术还被应用于海洋监测、工程测量、无人机遥感等领域。

它在海洋目标探测与定位、土壤含水量测量、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合成孔径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合成孔径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与创新。

未来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趋势包括:4.1 高分辨率成像提升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分辨率,实现更精细化的目标探测与识别。

4.2 实时监测与数据处理改进合成孔径雷达的数据处理算法,实现实时监测与分析,提高雷达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通过合成天线口径来实现高分辨率雷达成像的技术。

它利用雷达信号的相位信息,通过对多个脉冲回波信号进行处理,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地物图像。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军事侦察、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雷达信号的合成孔径。

合成孔径雷达通过合成天线口径的方式,实现了远距离成像时的高分辨率。

传统雷达的分辨率受限于天线口径,而合成孔径雷达则通过合成大于天线实际尺寸的虚拟孔径,从而获得了远超实际天线口径的分辨率。

这种合成孔径的方法有效地克服了传统雷达成像分辨率受限的问题。

2. 雷达信号的相位信息。

合成孔径雷达利用雷达信号的相位信息来实现高分辨率成像。

相位信息可以提供目标在距离和方位上的精确位置,从而实现对地物的高精度成像。

相位信息的提取和处理是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关键技术之一。

3. 多普勒频移校正。

合成孔径雷达在成像过程中需要对目标的多普勒频移进行校正。

由于合成孔径雷达通常以飞行器或卫星平台载荷的形式存在,因此在目标运动造成的多普勒频移方面需要进行有效的校正,以获得高质量的成像结果。

4. 信号处理和成像。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工作。

这包括对回波信号的相位信息提取、多普勒频移校正、图像重构等。

通过这些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工作,最终可以获得高分辨率、高质量的地物图像。

总的来说,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是利用合成孔径、相位信息提取、多普勒频移校正和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远距离雷达成像的高分辨率和高质量。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军事、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1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成像技术,可利用多频段雷达成像与光学遥感成像相结合,克服光学遥感、红外和毫米波遥感成像技术云、雾覆盖、太阳高度、悬崖或悬崖壁、山谷等遮挡,能够更好地解决遥感成像中被遮挡等问题。

它可以获得深度、低空度、边缘检测能力、起伏灵敏度和精确波束形状等特点,从而实现更加精细的成像,效果更加准确。

2 合成孔径雷达构成合成孔径雷达由发射部分、接收部分、处理信号系统、空间成像装置组成,处理信号系统分成两部分:采集处理系统和图像处理系统。

采集处理系统又包括信号采集部分、雷达参数测量部分以及合成孔径信号处理部分,依靠电脉冲序列的持续发射以及持续接收,结合时、空域信号处理和数字图像处理,用户可得到合成孔径雷达的三维立体图像以及二维平面成像。

3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合成孔径雷达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政府科研机构和商业部门的高度关注,因为它采用的成像方式和特殊的信号构造,使它可以对大范围内拍摄更加准确而全面的信息,为军事探测和情报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1世纪以来,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不断发展,加入新技术新方法,提升了它的技术性能和成像精度,合成孔径雷达进入宽带成像和横断面成像领域,广泛用于地面和水面监测、军事侦察和低空飞行探测等领域,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和层次。

4 小结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结合了多频段雷达成像和光学遥感成像,具有深度、低空度、边缘检测、起伏灵敏度等特点,能够解决遥感成像中被遮挡等问题,现已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和低空飞行探测等领域,未来发展更广阔。

合成孔径雷达通俗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通俗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通俗原理介绍合成孔径雷达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信号处理技术获取高分辨率雷达影像的无源遥感技术。

它通过利用雷达平台的运动合成长虚拟孔径,使得合成孔径雷达在距离、方位和俯仰三个维度上都具有高分辨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合成孔径雷达的通俗原理。

一、雷达原理回顾合成孔径雷达基于雷达原理,首先我们来回顾雷达的基本原理。

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测距和目标识别的装置。

它工作原理是向目标发射电磁波,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离、方位和速度等信息。

1. 发射信号雷达发射器会产生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通常使用微波波段的信号,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

这些发射信号会被天线辐射出去,形成一个电磁波束。

2. 目标反射当发射信号遇到目标时,部分信号会被目标散射和反射回来。

目标散射和反射回来的信号中包含有关目标的特征信息。

3. 接收信号雷达接收器会接收到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然后对其进行放大、滤波和解调等处理。

4. 信号处理接收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获取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离、方位、速度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用来绘制雷达图像或者进行目标识别。

二、合成孔径雷达原理合成孔径雷达通过信号处理技术,在距离和方位上合成一个长虚拟孔径,从而获得高分辨率雷达影像。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

1. 移动平台合成孔径雷达通常需要通过移动平台,如航天器、飞机或车辆等,来完成一定距离上的平移。

这个平移过程中,雷达平台会发射多个脉冲信号。

2. 多普勒效应雷达发射的每个脉冲信号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目标并反射回来,由于平台的移动,目标上的反射信号会发生多普勒频移。

3. 信号叠加合成孔径雷达会收集多个不同位置上的目标反射信号,并将其叠加在一起。

这样一来,平台移动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就相当于是在一个长虚拟孔径上获取到的。

4. 信号处理接收到的信号经过一系列信号处理技术,如多普勒校正、脉冲压缩等,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影像。

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通过利用平台运动合成大天线口径进行成像的雷达技术。

其基本原理如下:
1. 平台运动:SAR系统需要通过平台(如飞机、卫星等)在目标上方来回移动,通过平台的运动轨迹可以获取到多个位置的雷达信号。

2. 发射和接收:SAR系统在平台上搭载有高频率的雷达发射器和接收器,发射出高频的电磁波并接收回波信号。

3. 信号叠加:由于平台的运动,雷达信号会从不同位置发射和接收,这些信号会在后续的处理过程中通过时差进行叠加。

4. 相移:通过对每个位置的雷达信号进行相位调制,可以控制波束的方向和形状。

5. 距离测量:通过测量雷达发射和接收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离。

同时,由于平台的运动,不同位置的雷达信号会具有不同的多普勒频移,可以通过观察频移来推断目标的速度。

6. 数据处理:通过对叠加后的雷达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提取出目标的特征信息,如目标的形态、位置、速度等。

综上所述,合成孔径雷达通过平台运动、信号叠加、相移和数
据处理等步骤,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并且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和特征提取。

由于不受天气和时间限制,SAR广泛应用于地质勘察、军事侦察、海洋监测等领域。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分析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分析
I . 研发展………………………….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分析
中航飞机 西安飞机分公 司 杨 淳红
【 摘要 】合成孔径( s AR ) 技术作为现代 雷达应用中一种较先进 的技术 ,园其 能金天候 、全天 时地提供高分 辨率 的雷达图像而广泛应用于航 空、航 天等军事及 国民经济 的许 多领域。本文主要介绍 了现代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起源、发展、应用、特点,阐述其基本工作原理,对 目前常用实 时数据成像处理的基本算法及处理流程进行 了分析 。最
后就未来研 究与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做 了简要论述 。
【 关键 词】合成孔径;数据成像 ;实时处理
1 . 引言
未来战场 状况瞬息万变 ,实时掌握正确的 情报信 息是取得战争 主动权 的重要 因素,对敌 照相侦 察是进行情报 收集 的有效手 段。然而利 用各种 天然环境与人 为工事 、配合 黑夜与恶劣 气候条件 、隐蔽及掩 护部队 ( 武器) 行踪可使得 传 统光学 影像无能为 力,这也给雷 达影像 以发 展契机 。
3 . 1基 本 概 念 合 成孔径 雷达 ( S A R — S y n t h e t i c A p e r科技 发展 ,C P U 计 算能 力和并 行处理 技术 的大幅度提高 ,可将雷达合成孔 径数据进 行实 时成像 处理 。 目前 S A R 雷达 高分辨 率实 时 成像 的最经典 、最基 本的算法是距 离一 多普 勒 算法 ( R D 算法) 、C h i r p -S c a l i n g ( C S ) 算法 。 R D 算法 把S A R 成像等 效为两 次脉冲 压缩 , 先进 行距离 向脉冲 压缩 ,将一个 合成孔径 内的 每 个脉 冲 回波 进 行压 缩 ,获 得距 离 向 高分 辨 率 ;然后进行距 离徙动校正 ,把 属于 同一个 点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代雷达技术,在军事、民用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其技术特点是通过多次对同一区域进行雷达扫描,获得一组多普勒频移比较大的回波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信号处理,进而实现高分辨率的成像。

SAR在距离分辨率、角度分辨率、覆盖范围、地形适应性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因此它已经成为了现代雷达技术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SAR技术最早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说被用来进行地形测绘、隐身目标探测等任务。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国防部在上世纪80年代所研发的超高清卫星图像系统,它就是利用SAR技术完成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SAR也逐渐在民用领域得到应用,比如说被用来进行水文学、地质学、环境监测等任务。

现在,SAR已经成为了现代雷达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那么,SAR技术是如何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的呢?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了许多复杂的算法,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地介绍一下。

首先,SAR技术可以通过利用多普勒频移来实现距离分辨率,也就是说,它可以精确地测量出区域中不同物体与雷达之间的距离。

具体来说,如果SAR雷达沿着不同的方向扫描同一区域,那么回波的多普勒频移就会因为物体的速度差异而产生一定的差异。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多普勒频移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不同物体之间的距离信息,进而实现距离分辨率。

其次,为了实现角度分辨率,SAR技术需要通过利用合成孔径来实现。

合成孔径是指通过对不同范围的回波信号的相干积累,进而实现角度分辨率的方法。

具体来说,如果SAR雷达扫描不同方向的回波信号,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信号就可以被视为是来自于不同的成像孔径。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相干积累,就可以达到扩展孔径的效果,进而实现很高的角度分辨率。

最后,SAR技术还可以利用地形适应技术来进行成像。

地形适应技术是一种基于多普勒频移的空间滤波技术,它可以通过抑制或者去除地形反射等干扰,从而获得更高品质的SAR图像。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通过合成大孔径来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的雷达技术。

它通过雷达系统的运动和相干信号处理技术,利用地面或海面目标反射回来的雷达信号,综合多个方向的回波数据,实现高分辨率、高质量的成像。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发射雷达信号:合成孔径雷达首先通过发射器发送雷达信号,这些信号以一定的频率和极化方式向目标发送。

雷达信号可以是脉冲信号,也可以是连续波信号。

脉冲信号具有高峰值功率,能够提供较高的测量精度,而连续波信号则能够提供更高的测量速度。

2. 接收回波信号:当雷达信号遇到地面或海面目标时,一部分信号会被目标反射回来形成回波信号。

合成孔径雷达通过接收器接收回波信号,并记录下信号的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

3. 雷达系统的运动:为了实现合成大孔径的效果,合成孔径雷达通常需要进行运动。

雷达系统可以通过飞行器、卫星或舰船等载体进行运动。

运动过程中,雷达系统会不断接收目标的回波信号,形成多个方向的数据。

4. 相干信号处理:合成孔径雷达采用相干信号处理技术来综合不同方向的回波信号。

相干信号处理主要包括距离压缩、多普勒频移校正、方位向压缩和图像合成等步骤。

- 距离压缩:合成孔径雷达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会受到传播距离的影响而发生扩散。

距离压缩技术通过对回波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来压缩信号的频带宽度,从而提高距离分辨率。

- 多普勒频移校正:由于雷达系统运动导致回波信号发生多普勒频移,合成孔径雷达需要对回波信号进行多普勒频移校正,以消除多普勒频移的影响,保证成像的准确性。

- 方位向压缩:雷达系统运动期间,由于目标与雷达的相对运动,回波信号在方位方向上会发生扩散。

方位向压缩技术通过运动补偿和相位调控等方法,将不同方向上的回波信号压缩到一个方向上,从而提高方位分辨率。

- 图像合成:合成孔径雷达通过综合多个方向的压缩回波信号,形成一个大的合成孔径,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合成孔径雷达 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 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原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利用雷达技术进行成像的方法。

它通过合成多次接收的雷达信号,实现高分辨率成像,能够获得地表的细节信息。

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基于脉冲压缩和多普勒频移的原理。

传统的雷达通过发送一个短脉冲信号,然后接收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目标的距离信息。

而合成孔径雷达则利用长时间的接收信号,并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获得目标的位置和速度信息。

具体来说,合成孔径雷达通过在雷达平台上不断移动,并在不同的位置上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

由于雷达平台的移动,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就是多普勒频移效应。

通过对接收的信号进行多普勒频移校正,可以消除因平台移动带来的频率偏移,获得更精确的目标位置信息。

脉冲压缩是合成孔径雷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由于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是通过长时间接收信号,它的接收时间窗口较宽,这就导致了分辨率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分辨率,需要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脉冲压缩处理。

脉冲压缩的目的是将接收的信号在时间上压缩,使得接收窗口变窄,从而提高分辨率。

合成孔径雷达通过将接收信号与一个称为压缩脉冲的信号进行卷积,实现脉冲压缩。

这种压缩脉冲通常是一个长时间的信号,相当于目标反射信号的频谱补偿。

经过脉冲压缩处理后,接收信号的能量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窗口内,从而实现了高分辨率成像。

在完成脉冲压缩后,合成孔径雷达通过叠加多个接收信号进行成像处理。

由于雷达平台的移动,每个接收信号指向的是不同的目标区域。

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叠加处理,可以合成一个大的孔径,相当于一个长度为雷达平台移动距离的虚拟天线。

通过叠加处理后,合成孔径雷达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

在雷达图像中,不同目标的反射信号被分辨出来,并且能够获得地表的细节信息,比如建筑物、道路、植被等。

合成孔径雷达在地质勘探、环境监测、气象预报和军事侦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实现远距离观测,避免了气象条件和障碍物对成像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分析
【摘要】合成孔径(SAR)技术作为现代雷达应用中一种较先进的技术,因其能全天候、全天时地提供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军事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了现代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起源、发展、应用、特点,阐述其基本工作原理,对目前常用实时数据成像处理的基本算法及处理流程进行了分析。

最后就未来研究与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做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合成孔径;数据成像;实时处理
1.引言
未来战场状况瞬息万变,实时掌握正确的情报信息是取得战争主动权的重要因素,对敌照相侦察是进行情报收集的有效手段。

然而利用各种天然环境与人为工事、配合黑夜与恶劣气候条件、隐蔽及掩护部队(武器)行踪可使得传统光学影像无能为力,这也给雷达影像以发展契机。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现代高分辨率微波成像雷达。

它是二十世纪高新科技的产物,是利用合成孔径原理、脉冲压缩技术和信号处理方法,以真实的小孔径天线获得距离向和方位向高分辨率遥感成像的雷达系统。

合成孔径雷达工作不受大气传播和气候影响,能进行远距离探测且具有分辨力高、穿透力强、能有效地识别伪装和穿透掩盖物,成像清晰并且覆盖面积大。

近年来由于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发展、高速数字芯片的出现以及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发展,使SAR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和实时处理信号的能力,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而成为现代航空、航天军事情报侦察的重要工具,同时它还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

在军事方面,合成孔径雷达主要用于战略侦察测量、地图测绘地面军事目标,监视战场情况,发现隐蔽和伪装的目标,查明敌方的兵力部署情况,航空遥感、卫星海洋观测、战场监视、图像匹配制导、动目标指示、伪装识别及检测等。

在民用方面,合成孔径雷达在国土测绘,资源普查、城市规划、资源勘探、深空测绘、抢险救灾环境遥感及天文研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合成孔径(SAR)技术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雷达所能提供目标的细节程度取决于雷达在距离和方位上分辨两个紧密间隔物体的能力。

雷达的距离分辨力主要受雷达发射的脉冲宽度的限制,而方位分辨力又受雷达天线波束宽度制约。

虽然可以通过减小脉冲宽度来提高距离分辨率,通过提高雷达的工作频率和增大天线的尺寸改善方位分辨率,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参数的选择又受雷达的功能、硬件的物理尺寸、大气衰减、环境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分辨率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提高。

并且雷达波束产生的原
始图像限制了它进行地面测绘的有效性,使得成像质量不高。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实际需求,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提高性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便应运而生,它在地面测绘时尤其显示出其优越的性能。

合成孔径的概念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美国有些科学家想突破经典分辨力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利用目标与雷达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现象来提高分辨力;用线阵天线概念证明运动着的小天线可获得高分辨力。

50年代末,美国研制成第一批可供军事侦察用的机载高分辨力合成孔径雷达。

60年代中期,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军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推广到民用方面,成为环境遥感的有力工具。

70年代后期,卫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和数字成像技术取得进展。

1978年,美国宇航局成功发射全球第一颗载有合成孔径雷达的人造卫星。

80年代,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和数字图像实时处理技术投入实际应用。

美国于80年代研制的航天飞机上的合成孔径雷达,证明了其雷达图像的优越性。

90年代,能够提供三维信息的干涉式SAR的研究成为发展的新热点。

美国率先研制出适用于无人机的合成孔径雷达。

至今,合成孔径雷达已经历了四代。

进入21世纪,合成孔径雷达将进一步提高雷达的分辨率和数字处理成像的速度;扩展工作频段,实现同时多频段和多极化工作方式,提高对目标识别的可靠度;发展对运动目标成像的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进一步开展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应用研究。

3.合成孔径原理
3.1 基本概念
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个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

是用一个小天线作为单个辐射单元,将此单元沿一直线不断移动,在不同位置上接收同一地物的回波信号并进行相关解调压缩处理的侧视雷达。

从载体分,SAR雷达可分为机载SAR和天基SAR(包含星载SAR和航天飞机载SAR)。

从工作模式分有四种,分别为:条带式SAR(可采用正侧视方式或斜视方式)、聚束式SAR(Spotlight SAR)、扫描式SAR和逆SAR(ISAR,也叫干涉SAR)模式。

3.2 工作原理
合成孔径是利用雷达向前运动来产生等效的长天线。

雷达每发射一个脉冲,便占据飞行路线上稍远的一个位置。

如果把一副较小的天线指向一侧,并将连续脉冲的回波相加,从而合成出一个很长等效线性阵列。

在飞机向前飞行时,波束扫过与飞行路线平行的一个宽的地面区域。

工作时,合成孔径雷达按一定的重复频率发、收脉冲。

发射各相继脉冲的那
些点可以看成是阵列的单元,回波在通过阵列的时间内由各个单元依次接收。

接收的回波被距离波门周期性的采样,进行模数转换,数据存储到存储器中。

给出一组距离门,其宽度是测绘带宽度的距离区间,每次发射后,来自该区间内距离增量的回波加到对应的距离门中。

雷达对接收回波进行积累相加,当积累脉冲的数量满足要求后,每个距离门中的和值就代表了来自单个距离/方位分辨单元的总回波。

所以,一组距离门中的和值就代表了来自测绘区宽度的一行分辨单元的回波。

3.3 数据处理成像
早期合成孔径雷达的数据处理成像采用光学方法,可以产生高质量的地图。

但是其输入和输出必须用照相来记录,使得处理时间滞后且其设备笨重庞大,加上光学设备对振动敏感,要求精确调整,大多都把数据送回地面处理。

随着科技发展,CPU计算能力和并行处理技术的大幅度提高,可将雷达合成孔径数据进行实时成像处理。

目前SAR雷达高分辨率实时成像的最经典、最基本的算法是距离—多普勒算法(RD算法)、Chirp-Scaling(CS)算法。

RD算法把SAR成像等效为两次脉冲压缩,先进行距离向脉冲压缩,将一个合成孔径内的每个脉冲回波进行压缩,获得距离向高分辨率;然后进行距离徙动校正,把属于同一个点目标的脉冲校正到等距离线上;再进行方位向脉冲压缩,获得方位向高分辨率。

该方法的优点是算法简单,计算量较小,易于机上实时处理,可得到较精确的成像结果。

但该算法的最大缺点是在大的距离弯曲情况下,需要通过插值去除方位向和距离向的耦合,由此带来成像分辨率降低、运算量增加,且可能造成相位失真,但在毫米波成像系统中,由于距离弯曲程度低,RD 算法具有一定优势。

CS算法是将二维处理分解成一维处理,它并不采用插值方法实现距离徙动校正,而用Chirp-Scaling相位因子是所有信号距离徙动曲线的轨迹一致,避免了相位失真并减小了运算量,不需内插值,具有很好的成像效果,但信号处理过程复杂。

4.发展趋势
合成孔径雷达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其局限性,例如,因所需处理的数据量巨大而导致的反应速度的问题,以及经数据处理后的雷达成像不直观、难解释、费用高等难题。

未来的合成孔径雷达无论是机载还是星载,将是多波段、多极化、多视角、多工作模式的系统。

将向着作用距离更远、抗干扰性能更强、提供信息更快、绘图精度更高、有自我保护功能、造价便宜、多种平台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空地一体化全天候立体侦察监视系统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吴汉平,等.机载雷达导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张澄波.无人机载SAR/MTI雷达技术[J].电讯技术,2000.
[3]陆军,等.合成孔径雷达[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4]综合孔径雷达原理系统分析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