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2019年高一物理优秀说课稿《超重与失重》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5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说教法
教法:实验法、讲练法 学法: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指导实践。
6
六、说教学过程
1.先入为主,告知讲课过程。
观察录像→学生实验→分组讨论→理论分析 →应用实践
7
2.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展示情景,
看视频录象《费俊龙翻跟斗》。 思考:
(1)飞船中的费俊龙有没有受到重力作用? (2)重力产生原因是什么?大小如何计算? (3)什么叫超重现象及什么叫失重现象? 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v a
减(2)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的步骤。
A .确定对象,分析受力。 B .分析v与a的方向,选取加速度方向为正 方向。 C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牛顿第三定律 说明。
12
5.理论分析 .
(3)升降机里的物体向下减速运动 解:如图。选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物体重力 G=mg F v a 得 由牛顿第三定律, F=mg+ma>G F`=F>G G
19
应用练习, 8 .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例1:如图:一架电梯匀减速向上运动, 请在图1中标出加速度方向。在选项中哪 个图正确表示了作用在电梯上的力的情 况?(F为钢索拉力,G为重力)
F v a 图1 A B G C G D
20
F
F
F
G
例2: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 在下列情况下,物体的重力是多少?弹 簧秤的读数是多大?(g= 9 .8 m/s2 )
三、说目标 说目标
认知目标: (1) 通过举生活中的事例已经课堂实验使学生 (2)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 (3)运用牛顿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 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结合我国的“神 舟”号载人飞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热情, 4 培养民族自豪感。
(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说课稿.doc
---------------本文收集了精选的模型文章,官方文件、文件和其他申请文件网络。
如果你需要这篇文章,请下载--------------高中超重与失重优秀讲稿一个物理学这篇文章是从互联网上收集并上传到站台。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如果你需要用这个文件,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此文件(付费)下载)。
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切如意!用手写字总比用眼睛写一千遍强高中生,特别是整理了《超重与肥胖》“失重”优秀的课堂讲稿具体情况如下:1、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之后,第二和第三定律本文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于现实生活的一课。
这是人民政府批准的2002年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卷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七节。
这是牛顿定律的实际应用生命运动定律超重和失重是学生容易理解的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困惑。
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为应用而学习”或生命的矫正这对于错误的观念来说意义重大。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据教导大刚说,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科学类它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对探索自然现象非常重要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大学物理教学的内容高中应该包括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与知识密切相关的实践知识应起指导作用学生理解实际问题---------------本文收集了精选的模型文章,官方文件,以及其他申请文件网络。
如果你需要这篇文章,请下载-----------------------------本文收集了精选的模型文章,官方文件、文件和其他申请文件网络。
如果你需要这篇文章,请下载--------------物理学中的物理学原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态度、科学方法、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能力。
结合学校的教学宗旨和原则,“人人都是老师”“道德教育家”,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已经制定了本班完成的教学计划教育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祝你好运运动定律研究超重和肥胖的本质失重状态。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沪科版必修一一、说教材《超重与失重》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这节课是本章前四节所学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根据新课标、教育新理念及学生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3.可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难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的现象二、说学情本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但仍存在“超重、失重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的错误认识,从而本节课要从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类比,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
三、说教法学法在教法上,将以讨论法、实验法为主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体现了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新课标精神。
在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环节通过“神五”升空和体会超重和失重小实验引出课题,增强学生对超重、失重的感性认识。
本环节通过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环节二:新课讲授学生分组观察不同情况下测力计示数变化的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归纳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质。
本环节根据情景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了新课程基础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环节三:深化提高分组讨论课本中“讨论与思考”,并介绍等效重力加速度。
本环节通过练习深化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引入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环节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收获。
通过该环节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环节五:布置作业课下探讨:航天飞机中哪些实验仪器不可以使用?本环节意在巩固本节课所学。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超重与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七节。
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一节,教材通过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样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他们产生的条件。
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1级要求。
模型来源于生活经验,要求运用所学物理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教材还安排了阅读教材——失重和宇宙开发,小实验——观察失生现象。
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视重实重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2、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知道超重与失重的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研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解决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教学难点:辩清实重与视重的区别二、说教法1、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视频演示实验,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印象:展示网络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多媒体便于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3、超重于失重现象有多种情况,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总结,在合作中学习4、推理分析法:物理教学的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推理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如引导学生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超重与失重产和的条件,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实验法: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好办法,因而开始引入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说学法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情境法、多媒休辅助法、分级教学法、实验法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四、说教学流程(1)播放视频:播放升降机中用弹簧称测物体的重力随升降机的上升不断变化的视频,问题:,为什么弹簧称的读数可以表示是重力的大小?弹簧称的读数测量的是什么力的大小实验:在弹簧称下挂一个重为G的重物,让学生观察弹簧称的读数,再用一个力F的弹簧称,拉力的大小等于G,观察弹簧称的读数也是G引导学生分析,弹簧称称量物体重量时,要求被测物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弹簧称量物体的重力时实际测量的时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对弹簧称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2)为什么升降机中弹簧称测量重物的重力时,会观察到弹簧称示数不断变化呢?分组讨论小组甲: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在大小吗?小组乙:在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吗?小组丙:在减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在大小吗?小组丁: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吗?学生归纳出:超重产生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的物体,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T—G=ma T=G+ma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N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在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的物体,升降机的加速度是向上的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体自身的重力G与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G—T = ma T=G—ma在减速下降的升降机中的物体,升降机的加速度是向上的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用弹簧称量时,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T—G=ma T=G+ma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的物体,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体自身的重力与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G—T =ma T=G—ma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N的大小,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超重产生的条件:a 向上,F=m(g +a)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失重产生的条件: a 向下 F=m(g -a)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2、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加速下降,a=g时,测量读数将为0,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实验:比较观察:装满水的底部带有小孔的瓶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从小孔中流出;装满水的底部带有小孔的瓶子自由下落时,水不会从小孔中流出。
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物理课程中关于力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围绕超重和失重现象展开讨论。
这一部分内容在课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巩固和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复杂力学问题打下基础。
(1)作用与地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乘坐电梯、过山车等。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一内容还与我国的航天事业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探索精神。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特点;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4.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超重和失产生的条件及特点;(2)通过实例分析,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4)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产生原因及特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难点: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通过实例分析、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超重和失重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原理,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突出以下亮点:1. 启发法:在课堂上,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我会问:“大家有没有坐电梯时的超重或失重的感觉?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亮点:与其他教师直接讲解不同,我注重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6超重和失重+说课文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超重和失重》说课文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授课学段:高中年级:高一教材名称:普通高中教科书册次:必修第一册课次:第四章第6节课程名称:超重和失重二、实验器材(一)实验一:自制超重和失重演示仪实验器材铁架台,力学轨道小车,塑料盒,电子秤,无线摄像头,细线,铅块,支撑架,润滑油(二)实验二:探究超重和失重产生条件实验器材手机、透明的塑料盒、重物、红笔、白色胶布、弹簧测力计、双面胶、手机壳(三)实验三:拓展实验铁架台,力学轨道小车,塑料盒,电子秤,无线摄像头,细线,重物,重物盒,硬纸盒,支撑架,润滑油三、实验创新要点(一)实验一:自制超重和失重演示仪创新点(1)本实验巧妙的利用了无线摄像头,利用摄像头与研究对象相对静止,可以将电子秤的示数清晰地显示在大屏幕上,做到了实验结果的可视化和实时化。
(2)由于物体运动的距离较长,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电子秤的示数。
(3)本实验做到了定量观测。
将“动”转化为“静”,创设实验情境让箱体在竖直方向上做匀变速运动,从而使电子秤的示数保持不变。
与静止时的读数比较,实验效果明显,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实验二:探究超重和失重产生条件创新点本实验装置易于取材和制作,且成本较低,同时装置实验原理简单,现象明显,便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
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探究出起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三)实验三:拓展实验创新点拓展实验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可以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只要物体具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就会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
四、实验原理(一)实验一:自制超重和失重演示仪创新点实验原理将重物放在电子秤上,重物对电子秤的压力通过电子秤的示数显示出来,可以通过调节小车上配重的质量,让箱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二)实验二:探究超重和失重产生条件创新点实验原理将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手持装置,让其上升、下降。
这样物体就完成了向上加速、向上减速、向下加速、向下减速四种运动情况。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超重与失重》在现代物理课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的桥梁,对于学生理解宇宙中的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主要围绕超重与失重的概念、产生原因、实际应用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 作用与地位在物理课程中,《超重与失重》处于力学部分的末端,是对牛顿运动定律、重力等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它为后续学习天体物理、宇航等课程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超重与失重的实际应用,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地球重力对物体的影响等;(3)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如使用弹簧秤、天平等工具进行实验;(4)超重与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体现,如电梯运动、过山车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2)了解超重与失重的产生原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掌握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运用问答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通过学习超重与失重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超重与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本质区别;(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3)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精确度等。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眼界。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
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投影体重计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
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
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投影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
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学生:不是总相等。
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超重与失重》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本节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该节教材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
2、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与实质。
(2)进一步熟练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二、说教法:为本节课教学中首先运用了实验演示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我利用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的方法,三: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一)导入新课趣味实验激发悬念演示实验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提起重物向上匀速运动,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提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演示实验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中喷出。
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最后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
这节课我们来揭示这些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1、小组实验——体验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要求学生用弹簧称挂一个重物,使他们一起向上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弹簧示数的变化。
超重和失重_说课稿
4.6 超重和失重大家好,我是xxx,来自***,我说课的题目《超重和失重》,选自粤教版必修一4.6节,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课时:1一、教学内容分析超重和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特点:1、内容较抽象,注重理论推导2、突出学生自主探究3、重点: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二、学情分析:1、已学:牛顿三定律,受力分析,自由落体运动规律2、认知特点:(1)、通过引导学生能使用牛顿定律,自己推导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2)、学生较难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的实际问题3、难点: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三、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三位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什么是完全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过程与方法:(1)体验科学探究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中,形成严谨务实的态度(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四、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探究2、讲授法:言语应形象生动富启发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领会建立物理模型思想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体验手掌托着书,手上下移动,体会书对手掌的压力跟静止时是否相同,通过有趣实验,引入新课2、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播放动画观察:站在体重计上,下蹲和站起过程中,体重计的读数有何变化引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介绍视重和实重,此时可强调指出物体重力不变3、提出问题:物体重力不变,为什么体重计示数变化4、分组实验,探索研究(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弹簧秤下挂钩码,上下移动比较重力和拉力的大小,展示实验记录表格来引导学生明白实验步骤(2)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结合数据引导学生受力分析,学生得出结论5、学生分析数据后,老师通过动画分析,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受力分析得出超重和失重的解析6、超重失重解析时注意结合例子讲解,超失重实质是:压力大于或小于重力超失重条件是:物体具有向上或向下加速度这是本节课重点,理论分析不难,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索小组分析,老师引导,学生能较好理解7、知识运用:可让学生解析体重计上人下蹲和站起原理,进一步理解超失重原因8、完全失重现象①观察实验:弹簧秤挂着钩码一起做自由落体运动示数,引出完全失重概念②强调产生条件: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③学生分析:侧面打孔的饮料瓶做自由落体不滴水,巩固知识9、规律运用选取一例题讲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这是本节课难点,注重由受力分析结合牛顿定律进行突破,例题讲解结合动画进行分步分析突破难点10、小结和布置作业小结可理清本节思路,作业为课后练习第1和5题。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物理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与热情。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超重与失重定义及现象;B、了解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C、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产生超重与失重的原因;D、利用所学,能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A、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B、通过对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看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的视频材料激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超重、失重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关系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根据该节课和学生的特点,本人将以探究启发式教学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通过创设情境、由问题引入思考,使学生从态度、情感上体验合作探究、自主交流思想理念,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
所以本节课将用到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
2、学法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实验法,小组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引出对“超重与失重”的感性认识;观看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和嫦娥一号的视频材料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及感觉,从而导入新课。
2、通过超失重演示仪的演示,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结束语
本节课我是根据二中学生的心里特征及 认之规律来进行教学设计的。采用直观教学 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 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 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当中,力求使学生 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 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二、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1:如何称出物体的重量?并记录下
钩码的重量G。 实验工具:弹簧秤,两个钩码 归纳总结: 1、测量物体实重时,物体是静止的,弹簧秤对物
体的拉力与重力平衡。 2、弹簧秤的读数是其受到的拉力的大小,即弹簧
秤对物体的拉力的大小,叫视重。 3、平衡时,视重等于实重。 让学生通过分析,加深对平衡条件、作用力与反作
四、超重失重的运动特征
例题:弹簧称挂一个4kg的物体,在下列情况下,弹簧秤 的读数是多大?
⑴以0.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上升; ⑵以0.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上升; ⑶以0.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⑷以0.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 题后总结: 超重现象:a竖直向上,F=m(g+a) 失重现象:a竖直向下,F=m(g-a) 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只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什
么是完全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
重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超重、失重是一种假象,它不是重力的 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 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 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
超重和失重,说课
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当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时, 出现完全失重现象,此时物体的重力好像 完全消失了一样,因此杯中的水不再相互 挤压,水自然也就不会流出来了。
此时演示最终的实验现象,深化学生 对完全失重现象的认识。
三、主要教学环节
(四)当堂训练
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 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小了 C. 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不受了 D. 不论超重或失重物体所受重力是不变的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思想
1、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及存在的问题
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牛顿定律的基本知 识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但存在思维 定势、缺乏理解问题时的变通能力等。并且处 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的阶段。
2、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主动体验来激发学习兴趣,通 过营造情境来让学生认识物理现象,通过分析、 归纳、质疑、交流、探究等过程让学生将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而进行概念的建构。
一、教材分析与三维目标的确定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
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 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与三维目标的确定
3、教材重难点的 确定以及依据
重点: 1、 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及实质; 2、理解加速度的方向是判断发生超重现象 还是失重现象的条件; 难点: 1、 理解完全失重现象; 2、用牛顿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
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掌握小组讨论情况,对各小 组得到的结论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使错误的 或者不合理的观点充分暴露出来,进而引导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4章46超重和失重说课稿(2)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4.6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课——超重和失重。
首先我会用一个有趣的活动《神奇之力》来引入这堂课,(展示器材)两本书逐页交叠,因为摩擦力,两个强壮的男生也无法拉开,但我有神奇的力量(展示拉书过程),正是完全失重赋予了我这种魔力,以此激发学生探寻,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超重是这样的。
我需要用实验来区分概念。
超重的演示方法有很多,但想有“一鸣惊人“的效果却并不容易。
我经过了反复琢磨和修改,终于调试成功了这个器材,(展示器材)这是钉板,轻轻放到气球之上,看,五毛一个的气球,质量就是好,钉板的重量压不破气球。
后面同学可能看不清,我把它举起来。
彭,气球爆了,说明钉板对气球压力增大,引出超重。
接下来是失重演示“此起彼落”,教师用书上有个实验,沙漏中沙子流下时会失重,我实践之后效果不明显,所以我把沙子流下换做小球在水中下落,看(展示器材)延长天平指针便于观察倾斜方向,量筒和砝码分置两盘,天平调平,烧断细线,看,量筒处下降,说明对托盘压力减小,引出失重。
由这两组实验启发学生得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如图所示。
接下来是超重失重规律的研究,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以往常用的方法是弹簧秤,但指针太小,示数变化太快,不易观察,我启发学生用身边常见物品来设计更佳方法。
这是我的两种推荐方案(展示器材)第一种,塑料瓶下边打孔之后,用橡皮绳这样悬挂小球,竖直运动后,小球出瓶子代表超重,进瓶子代表失重,第二个方案,这样这是一圈弹性钢丝,下边固定重物,钢丝的纵向形变代表超重,横向形变代表失重。
这样就能根清楚的看清超失重。
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我会为每组都准备这样的一个白板来展示成果,方便老师展评激励。
学生实验器材简单,但极难控制好运动,探究结果的正确性很难保证。
为了验证实验结果,我引导学生来观察模拟电梯实验。
我是在历经重重考验之后,才组合成功了这个装置,通过滑轮两侧所挂物体重量不同来实现升降运动。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超重和失重》。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特点和实例,以及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分析。
2.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电梯时感受到的向上或向下的力,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2)讲解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特点:在超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加速度方向向上;在失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小于向下的力,加速度方向向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超重状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判断一个站在电梯里的乘客在电梯上升过程中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2)一个物体在电梯里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是处于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状态?5. 板书设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特点超重: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上。
失重: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下。
六、作业设计1. 判断题:(1)一个物体在电梯里上升过程中,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增大,说明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2)在太空中,宇航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没有重力作用在宇航员身上。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的实验突破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卢红春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超重和失重实验的突破》首先,我说一下选这个内容的原因。
一、教材的不足:在讲到“超重和失重”时,教材以人在电梯中的运动情况为例,通过分析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幅插图,说明人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或起立时,也能看到超重和失重现象。
教材主要是以理论推导的方式讲解失重和超重现象,选取事例不足,造成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感性认识模糊,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进行了以下改进,这同时也是本实验的目的。
二、改进措施(实验目的):自制简易“超重和失重”趣味演示装置,使超重和失重现象具体化、形象化。
在引入超重和失重概念时,采用自制趣味实验开头,使学生一下处于“受激”状态,点燃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将教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这是实验用到的实验器材。
三、实验器材:长直尺、细线、小球、台秤、纸杯、铁架台、量筒、重物、打点计时器、纸带、钩码、沙子等下面我详细讲解一下对超重和失重的实验突破。
四、突破方法:为了增加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感性认识,我先向学生做了两个演示实验。
方案1:定性研究超重和失重在一把长直尺的一端系挂两个砝码,演示时,手握直尺另一端,请学生观察:向上加速移动直尺时,直尺的弯曲程度将怎么变化;直尺的弯曲程度变大,是不是说明物体的重量变大了呢?实际上物体的重量并没有改变。
再观察向下加速移动直尺时,直尺的弯曲程度又将怎么变化;直尺的弯曲程度减小,是不是说明物体的重量变小了呢?同样物体的重量也没有改变。
通过这个演示实验,使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体验超重和失重。
学生体验:开始时,学生用手托住汉语大词典(或者较重的物体)保持静止,然后拖着词典加速下落再到静止,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同时感受到了物体的失重和超重,自然产生了参与的喜悦感,带动了课堂气氛。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8 .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例1:如图:一架电梯匀减速向上运动, 请在图1中标出加速度方向。在选项中哪 个图正确表示了作用在电梯上的力的情 况?(F为钢索拉力,G为重力)
F
F
F
F
v a
图1 A
G B
G C
G D
18
例2: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 在下列情况下,物体的重力是多少?弹 簧秤的读数是多大?(g= 9 .8 m/s2 )
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2
3.教学难点
(1)在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下,物体的重 力不变。
(2)对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3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练法 学法: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指导实践。
4
三、教学过程
1.先入为主,告知讲课过程。
观察录像→学生实验→分组讨论→理论分析 →应用实践
(1)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上升。 (2)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上升。 (3)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4)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 (5)以9 .8 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19
9 .学生阅读,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62页《失重和宇宙开发》。 作业:课本P64页(2)题。
返回
35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36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37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38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39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40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41
超重和失重现象
返回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8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8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超重与失重》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超重与失重》,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进行教材分析《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同时也是航天技术与事业发展中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可见,课程标准对本节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是认识层次;但提出了过程要求,即通过实验达到知识目标。
《超重与失重》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7节。
教材内容突出了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且密切联系实际生产、生活及科技发展,教材特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受力分析和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超重与失重也有了一定的体验。
然而学生会存在错误的前概念误认为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了,或超出了某个标准值;失重就是物体失去重力。
此外本节内容与航天科技紧密联系,学生对此有着持续的热情,同时高一学生对物理实验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都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2)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3)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实验结果的能力;(2)经历理论推导过程,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与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物理源于生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2)通过介绍超重与失重现象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教程文件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超重与失重》。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㈠、教材的地位《超重与失重》是鲁科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章讲述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证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有: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定律。
这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此外,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物理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与热情。
本节有如下特点:①本节的知识与牛顿第二定律紧密相关,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此现象;②利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使学生能直接或者间接的感受到实验的现象与效果;③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哪些状态下,所测出来的重力会有所改变。
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和完全失重现象。
②理解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观看录像、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②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到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②通过运用超重和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
③通过观看有关宇航员在太空舱中的生活状态,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㈢、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并探究出它们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2019年高一物理优秀说课稿《超重与失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中xxxx年高一物理优秀说课稿《超重与失重》
[编辑推荐]复习的重点一是要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二就是要大量的做题,中国()的编辑就为各位考生带来了高中xxxx年高一物理优秀说课稿《超重与失重》
说教材:
《超重与失重》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4节的内容。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超重现象;2.失重现
象。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
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4.能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
本节的重点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的难点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实质,并利用实例来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分析。
用例题的形式,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其本质。
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法、例题讲解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
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分析。
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
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内容;并利用视频展示:翻滚过山车录像片段。
学生注意观察、思考、讨论。
教师小结,提出有两个物理现象与本节课有关。
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
教师做课本118页的迷你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
教师让学生描述实验现
象,并引导学生把实验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并比较。
引出超重的概念。
进而利用119页例题讲解,巩固受力分析的解题思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
教师举例,人有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分析电梯的上升与下降时,人的受力情况。
知道上升时,是超重现象;通过类比方法,来解决电梯下降时,得到人受到的合力比重力小。
引出失重现象的概念。
并通过例题的讲解来分析、巩固超重和失重现象。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
最后布置作业。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中国()高中频道为您整
理的高中xxxx年高一物理优秀说课稿《超重与失重》,欢迎大家进入高中频道了解xxxx年最新的信息,帮助同学们学业有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