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历代探花简介

合集下载

莆田历史故事50字

莆田历史故事50字

蒲田历史故事陈文龙抗倭陈文龙(公元1232-1277年)字君贲、德刚,莆田县(今城厢区)人。

初名子龙,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状元。

度宗易名文龙。

先后任秘书省正字、镇东(今吉林省西北部)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监察御史、抚州(今江西抚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参知政事、兴化知军、冰广宣抚等职。

陈文龙是南宋末抗元将领。

曾上书弹劾奸相贾似道对元兵一味求和误国。

遭贾打击,愤而辞官。

元兵入闽攻陷福州后,元将派人劝降,遭严辞拒绝,并斩招降使,倾尽家财募兵,制“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二旗坚守兴化城。

初战退敌于囊山,因叛将开城降元被捕,诱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绝食。

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悲痛万分,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

行朝诏赠太师,谥“忠肃”。

好女不嫁莆田男典故据说当时莆田有个人叫“老五”,他不但本身家学渊博、才高八斗,为人风趣,家境也特别的好,舅舅是国舅爷,伯父是宰相。

以他自身的水平及家境,像他这样的人想考取功名,如同探囊取物,但他偏偏生性洒脱,视功名和粪土,整日四处游荡,急公好义,喜欢帮助穷人,遇到不平事,爱为人打抱不平,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有一天,老五去了莆田湄洲湾附近的一个村庄,刚好也有个中过探花的朝廷官员,带着他的夫人(他夫人是福州人士)及家丁在这个村庄游玩。

这位官员,一路上看到莆田当地女的长得不但漂亮,还勤劳能干,再想想自己家的“河东狮”,悲从中来,随口吟道:“好男不娶福州女,要娶就娶莆田女”。

她老婆听到丈夫竟然当着自己面夸莆田女的,贬低自己,立马就揪住丈夫的耳朵,把他拉回现实中。

一看自己老婆生气,他机智的立马改口:“好男不娶福州女,纵得功名也枉然”,这才让他老婆转怒为笑。

这一幕,恰好让老五看到了,老五对此很不屑。

老五心想,自己为了留在家乡,都不愿去考取功名,莆田当地的女孩子个个都很温柔勤快,她们吃苦耐劳,当地的名人林默与梅姑,芳名远播四海,怎么说也得“好男不娶莆田女,纵得功名也枉然”。

莆田历代榜眼简介

莆田历代榜眼简介

莆仙历代榜眼简介科举考试选进士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

据《称谓录》记载:“榜眼名目,始于北宋。

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

后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

”因此,“榜眼”的概念就是旧时科举之制,给以廷试一甲第二名的称谓。

在民间俗称可能更早,但是作为科举术语广泛使用是自宋朝开始。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人们都把考进士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激励着无数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勇跳龙门。

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正式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莆田古代共有榜眼7人,分别是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李乔。

陈睦(?-?)字和叔,一字子雍。

莆田县孝义里城郊(今属荔城区)人。

陈动之子,陈侗弟。

父早亡,幼孤,从其母居于苏州外家,宋嘉祐六年(1061)榜眼及第。

熙宁四年(1071),以秘阁校理除浙西提点刑狱兼常平、免役、水利、农田事。

六年(1073)召还,赐章服,除监察御史。

元丰间,校雠《六典》,书成,迁起居舍人。

随安焘出使高丽(今朝鲜)。

还,除纠察在京刑狱,兼知审官东院,累迁史馆修撰,判尚书刑部。

进鸿胪卿,曾巩有《陈睦鸿胪卿制》。

上命其起草慰问高丽嗣王书,书成,上称美之。

寻以直龙图阁知潭州(今大部分湖南地区以及部分湖北地区),苏轼以诗《送陈睦知潭州》、苏辙以诗《次韵子瞻送陈睦龙图出守潭州》送之。

后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再升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

卒于任上,累赠少保。

《宋词大辞典》收录其词2首。

方天若(?-?)一名方元若,字彦稽。

莆田城内刺桐巷(今荔城区文献社区坊巷)人。

方仪孙,方正中子。

宋绍圣四年(1097)榜眼及第。

与章惇、蔡京关系密切。

其廷对策大意,欲崇复熙宁、元丰之制。

谓“元祐大臣当一切诛杀而不诛杀,子弟当禁锢而不禁锢,资产当籍没而不籍没,古今政事无此义事。

晚唐大学者黄璞,“一门五学士”,他写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人物志

晚唐大学者黄璞,“一门五学士”,他写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人物志

晚唐大学者黄璞,“一门五学士”,他写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人物志黄璞像黄璞是晚唐时期的大学问家、文学家,他与从兄——晚唐“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黄滔都是八姓入闽后、黄姓传承的重要人物,他写出福建历史上最早一部学术著作——《闽川名士传》,是福建文化的重要开拓者和建设者。

黄璞(837—920),字德温,又字绍山,号雾居子,唐代清源郡莆田县涵江黄巷里人(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唐大顺二年(891)进士,初任尚衣监主簿,后升任崇文阁校书郎。

去世后葬在国欢寺后。

江夏流芳,莆阳黄氏黄璞在涵江区国欢镇的故居“莆阳黄”是世界江夏莆阳黄氏的简称,也称为“莆田黄”“兴化黄”,从唐代到清朝,素来有“十状元十宰相”、“六会元三榜眼三探花”、“四尚书四贡元廿三解元五百进士千名举人”的美称,因而成为中华东南黄氏望族。

东晋永嘉二年,中原战乱动荡,士族衣冠南渡,黄姓等八姓一齐入闽。

入闽始祖黄彦丰率族人居住在福州乌石山脚,也就是今福州东街口南后街,后来称为“黄巷”。

到了唐初,一支由黄彦丰第十二世孙、担任桂州刺史的黄岸迁居莆田县涵江黄巷里;另一支由黄崖迁入泉州,成为紫云黄氏。

作为离任的桂州刺史,黄岸本来准备从广东沿海乘船回福州老家颐养天年,但途经福建中部的莆田时,为了躲避海盗,他从涵江三江口进入内河,来到涵江的延福山,他被这里山清水秀的美景迷住了,于是他弃船上岸,置地盖房定居下来。

因此黄岸被尊为入莆黄姓的始祖。

入闽始祖黄彦率族人居住在福州的黄巷黄岸是唐圣历戊戌年以才德兼全科登进士,官历翰林史馆学士、徐州牧,玄宗时(712-756年在位)升任桂州刺史。

在桂州三年,他清正廉洁,培养和选用了一批清官良吏;修建学宫,开启民智,劝导桂州百姓为善积德,力务农桑,厉行节约。

针对当地瘴气伤民的情况,黄岸还亲手配制“辟厉方” 药方,为患者治病,挽救了当地无数人的生命。

然而他也因不屑于攀附权贵,屡遭宵小之徒攻击。

无奈之下,他以身体有恙为由辞去官职。

状元

状元

状元、榜眼、探花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殿试第一称状元。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 905)废除,历经1000多年。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

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

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

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

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

”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

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龑(Ya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

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编辑本段]状元的历史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

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

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

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

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

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龢、张謇等。

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报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

“文献名邦” 莆田

“文献名邦” 莆田

莆田:曾经的“文献名邦”历代的地方志中有关风俗的篇章,是官员赴任后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最快捷来源。

明初《八闽通志》是这样记述兴化府(今莆田市)的:“儒风非在常衮后。

永不动干戈。

文物之邦,有齐鲁遗风。

家贫子读书,秀民特多,比屋业儒,诗书礼乐,为八闽之甲。

产薄而用俭。

科目得人之盛,天下鲜俪。

”相比其他府县,如福州府“其俗俭啬,喜讼好巫”、漳州府“悍强难治”、汀州府“刚愎好斗”,《八闽通志》对莆田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虽然这很可能是因为作者黄仲昭是莆田进士,不肯写家乡一句坏话,然而他关于莆田好读书、科举盛的记载,却是相当客观而有底气的。

唐开元中,莆田已建立县学,并诞生了黄璞等名儒。

唐末五代战乱频仍,诸多世家大族避居闽中,落户福州、莆田两地者尤多。

逮至宋时,福建地方清平,安居乐业,莆田的世族有了财力作为后盾,便迈进科举仕进之路。

北宋一代,仅莆田、仙游、兴化三县的兴化军(今莆田市)就出现了468名进士,占全福建录进士总额的18%,仅次于福州和建州;南宋偏安一隅,福建成了大后方,科举成就更加瞩目,涌现了4544名进士,其中兴化军有588人,仅次于福州和泉州。

兴化军是福建人口最少的州军级行政单位,人口仅为福建总人口的5.2%(元丰年间),进士比例之高令人乍舌,以至于王安石都说“兴化多进士”。

尽管出了个别名声不好的大臣(比如蔡京),莆田人也不会停下集体奔赴科场的脚步。

终宋一代,兴化军共有1026名进士,其中5名正奏状元,8名特奏名状元。

“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

”的莆田,被宋度宗誉为“文献名邦”,朱熹也盛赞其“人物之盛”。

莆田的许多世族都科名卓著,如宋代的方氏进士多达132人,白杜方氏“万卷楼”藏书达5万卷。

今天潮汕、琼雷(琼州、雷州的并称)的许多家族,都自称始祖宋代自莆田迁出,其中或有攀附成分,这也是因为宋代莆田的文化地位很高,值得借来光耀自身。

明代的莆田延续了宋代的科举辉煌,出了2名状元、4名探花,总计举人1692名,仅次于福州,进士则位居福州和泉州之后,有533人;举人、进士数各占全省五分之一强。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科考年代状元榜眼探花会元及弟名次二甲三甲备注顺治三年丙戌科傅以渐吕绩祖李窕棠李窕棠探花77293顺治四年丁亥科吕宫程芳朝蒋超李人龙三甲20157238顺治六年己丑科刘子壮熊伯龙张天植左敬祖二甲1077315顺治九年壬辰科邹忠倚张永祺沈荃张星瑞二甲4877317顺治九年满榜麻勒吉折库纳巴海麻勒吉状元740策试满州进士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戴王纶秦金式秦金式77319顺治十二年满榜图尔宸贾勤索泰贾勤榜眼740贾勤〔一作查亲〕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孙承恩孙一致吴国对张贞生二甲6580260顺治十六年己亥科徐元文华亦祥叶方蔼朱锦二甲6796277加科顺治十八年辛丑科马世俊李仙根吴光陈常夏三甲13777303康熙三年甲辰科严我斯李元振秦弘沈防二甲140157康熙六年丁未科缪彤张玉裁董讷黄初绪二甲3940112康熙九年庚戌科蔡启傅孙在丰徐乾学宫梦仁57239李光地该科登第康熙十二年癸丑科韩英王度心徐秉义韩英状元40123王度心改名王鸿绪康熙十五年丙辰科彭定求胡会恩翁叔元彭定求状元50156康熙十八年已未科归允肃孙卓范荐馨马教思二甲840108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蔡升元吴涵彭宁求金德嘉三甲140136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陆肯堂陈元龙黄梦麟陆肯堂状元40121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范光阳二甲140103康熙三十年辛未科戴有祺吴禺黄叔琳张谖二甲540114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胡任舆顾图河顾悦履裴之仙二甲440125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李蟠严虞敦姜宸英汪士竣二甲140107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汪绎季愈王露王露探花60242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王式丹赵晋钱名世王式丹状元50113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王云锦吕葆中贾国维尚居易三甲12550237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赵熊诏戴名世缪沅戴名世榜眼50239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王世琛沈树本徐葆光卜俊民二甲150124康熙五十二年恩科王敬铭任兰枝魏廷珍孙见龙二甲350143圣祖六旬万寿恩科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徐陶璋缪曰藻傅王露李锦二甲840147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汪应锭张廷璐沈锡辂杨尔德二甲3540122康熙六十年辛丑科邓种岳吴文焕程元章储大文二甲3840120雍正元年恩科于振戴瀚杨炳杨炳探花60180清世宗登极恩科雍正二年甲辰科陈恩华王安国汪德容王安国榜眼80215外加钦赐1人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邓启元马宏琦彭启丰状元50173雍正八年庚戌科周澎沈昌宇梁诗正沈昌宇榜眼100296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陈伏田志勤沈文镐陈倏状元92233乾隆元年丙辰科金德瑛黄孙懋秦蕙田赵青藜二甲790251乾隆二年恩科于敏中林枝春任端书何其睿二甲380241清高宗登极恩科乾隆四年已未科庄有恭涂逢震秦勇均轩辕诰二甲3190235乾隆七年壬戌科金牲杨述曾汤大绅金牲状元90230乾隆十年乙丑科钱维城庄存与王际华蒋元益二甲890220乾隆十三年戊辰科梁国治陈梅汪廷屿关B 忏二甲872189乾隆十六年辛未科吴鸿饶学曙周洋周洋探花70170乾隆十七年恩科秦大士范械士卢文用邵嗣宗二甲1070158太后六旬万寿恩科乾隆十九年甲戌科庄培恩王鸣盛倪承宽胡绍鼎二甲1570168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蔡以台梅立本邹奕孝蔡以台状元70169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毕沅诸重光王文治王中孚二甲4880111乾隆二十六年恩科王杰胡高望赵翼陈步瀛二甲766148太后七旬万寿恩科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秦大成沈初韦谦恒孙效曾二甲255130乾隆三H^一年丙戌科张书勋姚颐刘跃云胡珊二甲6569141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陈初哲徐天柱陈嗣龙徐娘二甲75098乾隆三十六年恩科黄轩王增范衷邵晋涵二甲3055103太后八旬万寿恩科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金榜孙辰东俞大猷孙辰东榜眼54105乾隆四十年乙未科吴锡龄汪镭沈清藻严福二甲552103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戴衢亨蔡廷衡孙希旦缪祖培三甲1451103乾隆四十五年恩科汪如洋江德量程昌期汪如洋状元51101 高宗七旬万寿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钱栗陈万青汪学金钱架状元56111 钱栗连中三元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茹菜邵瑛邵玉清侯健融二甲114069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史致光孙星衍董教增顾桂三甲34589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胡长龄汪廷珍刘凤诰钱楷二甲13362乾隆五十五年恩科石福玉洪亮吉王宗诚朱文翰二甲153361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潘世恩陈云陈希曾吴贻咏三甲272949乾隆六十年恩科王以衔莫晋潘世璜王以金吾三甲1031890高宗禅位仁宗恩科嘉庆元年丙辰科赵文楷汪守和帅承瀛袁楣三甲1340101嘉庆四年已未科姚文田苏兆登王引之史致俨二甲1274143嘉庆六年恩科顾皋刘彬士邹家燮马有章三甲16598174高宗九旬万寿恩科嘉庆七年壬戌科吴廷琛李宗昉朱士彦吴廷琛状元84161嘉庆十年乙丑科彭浚徐颁何凌汉胡敬二甲2296144嘉庆十三年戊辰科吴信中谢阶树石承藻刘嗣绢二甲48115143嘉庆十四年恩科洪莹廖金城张岳思孔传纶二甲14100138仁宗五旬万寿恩科嘉庆十六年辛未科蒋立镭吴毓英吴廷珍朱壬林二甲4992142 林那么徐该科登第嘉庆十九年甲戌科龙汝言祝庆蕃伍长华瞿溶二甲2100124庞大奎三甲14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吴其浚凌泰封吴清鹏100152?费庚吉二甲28?嘉庆二十四年恩科陈沆杨九嘛胡达源99122仁宗六旬万寿恩科?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陈继昌许乃普陈銮陈继昌状元100143道光二年恩科戴兰芬郑秉恬罗文俊吕龙光二甲21100119 清宣宗登极恩科道光三年癸未科林召棠王广荫周开麒杜受田二甲1107136道光六年丙戌科朱昌颐贾桢帅方蔚王庆元二甲103110152道光九年己丑科李振钧钱福昌朱兰刘有庆三甲55106112道光十二年恩科吴钟骏朱凤标季芝昌马学易三甲24100103清宣宗五旬万寿道光十三年癸巳科汪鸣相曹履泰蒋元溥许楣二甲17100117曾国藩该科登第道光十五年乙未科刘绎曹联桂乔晋芳张景星?二甲57117152道光十六年恩科林鸿年何冠英苏敬衡夏子龄二甲387297太后六旬万寿恩科道光十八年戊戌科钮福保金国均江国霖王振纲二甲7582109道光二十年庚子科李承霖冯桂芳张百揆吴敬羲二甲218790道光二十一年恩科龙启瑞龚宝莲胡家玉蔡念慈二甲596103清宣宗六旬万寿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孙毓桂周学溶冯培元焦春宇三甲9106100周学溶〔即:浚〕道光二十五年恩科萧锦忠金鹤清吴福年蒋超伯二甲7998116太后七旬万寿恩科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张之万袁绩懋庞钟璐许彭寿二甲1110118李鸿章该科登第道光三十年庚戌科陆增祥许其光谢增邹石麟二甲49104105咸丰二年恩科章鉴杨泗孙潘祖荫孙庆咸二甲46108128清文宗登极恩科咸丰三年癸丑科孙如仅吴凤藻吕朝瑞吴凤藻榜眼107112咸丰六年丙辰科翁同献孙毓汶洪昌燕马元瑞二甲47100113咸丰九年己未科孙家鼐孙念祖李文田马传煦二甲248691咸丰十年恩科钟骏声林彭年欧阳保极徐致祥二甲7580106文宗三旬万寿恩科同治元年壬戌科徐郁何金寿温忠翰李庆沅三甲5072118同治二年恩科翁曾源龚承钧张之洞黄体芳二甲1078119清穆宗登极恩科同治四年乙丑科崇绮于建章杨霁廖鹤年三甲143100142同治七年戊辰科洪钧黄自元王文在蔡以瑞二甲60127140同治十年辛未科梁熠枢高岳根郁昆李联珠三甲59120200梁熠〔即:耀〕枢同治十三年甲戌科陆润庠谭宗浚黄贻楫秦应逵三甲58132202光绪二年恩科曹鸿勋王震荣冯文蔚陆殿鹏三甲121156165清德宗登极恩科光绪三年丁丑科王仁堪余联沅朱震购刘秉哲三甲2131194光绪六年庚辰科黄思永曹诒孙谭鑫振吴树芬二甲30133193吴树芬〔一作菜〕光绪九年癸未科陈冕寿耆管廷献甯本瑜二甲19124181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赵以炯邹福保冯煦刘培?三甲33130186徐世昌该科登第光绪十五年己丑科张建勋李盛铎刘世安许叶芬二甲10132161光绪十六年恩科吴鲁文廷式吴荫培夏曾佑二甲87136187夏曾〔一作增〕佑光绪十八年壬辰科刘福姚吴士鉴陈伯陶刘可毅二甲46132182刘可毅原名刘毓麟光绪二十年恩科张骞尹铭绶关B沅陶世凤三甲140132179太后六旬万寿恩科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骆成骥喻长霖王龙文陈海梅99190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夏同献夏寿田俞陛云陆曾炜二甲54150193陆曾〔一作增〕炜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王寿彭左需杨兆麟周蕴良二甲49138174光绪三十年恩科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谭延闿二甲35120150太后七旬万寿说明:〔1〕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严我斯、李元振二人均为顺治十八年辛丑科进士,本科补殿试.〔2〕康熙39年庚辰科〔1700〕:汪绎为康熙36年丁丑科进士,本科补殿试.〔3〕乾隆54年己酉科〔1789〕:乾隆55年值清高宗八旬万寿,改为恩科,正科提前在本年举行.〔4〕道光12年壬辰恩科〔1832〕:本科因清宣宗五旬万寿,改正科为恩科;正科推迟到下年举行〔5〕道光20年庚子科〔1840〕:道光21年辛丑科值清宣宗六旬万寿,改为恩科,正科提前在本年举行.〔6〕光绪29年癸卯科〔1903〕:光绪27年辛丑值清德宗三旬万寿,原定改为恩科,正科那么推迟一年于次年〔壬寅〕举行,但因北京贡院于庚子被毁,二科均暂停,至本年始合并补行.〔7〕光绪30年甲辰恩科〔1904〕:本科因太后七旬万寿,改正科为恩科.〔8〕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会试会元宫梦仁及弟于康熙十五年丙辰科二甲5名.〔9〕光绪二H^一年乙未科〔1895〕:会试会元陈海梅及弟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三甲79名.〔10〕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1904年〕:西太后七十大寿时增开的“甲辰恩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科举测试.光绪三十一年八月〔1905年9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了袁世凯等人的奏请,颁诏?清帝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断然宣布“废科举〞.。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一、文献名邦的奇迹莆田(兴化)为“文献名邦”,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中状元、林邓中探花、陈俊卿中榜眼、龚茂良中传胪、前四甲都为莆田人,故有魁亚同榜”(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古今往来、绝无仅有!还出现“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

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个儿子分别双双蟾宫折桂的佳话。

(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啸(今竹庄),后迁莆属的蒜岭漆林乡。

其族内仕履略。

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录取的莆田进士仅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厚和翁处易。

开宝六年(973)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朴、翁处廉。

雍熙二年(985)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又恰是翁处恭、翁处休。

同胞兄弟六人,三榜双折桂,成为科甲佳话。

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

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

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进士人数情况莆田(兴化)历代共有2308名进士(另一说约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丰城211,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

林震:漳州历史上惟一状元,源自莆田九牧林氏

林震:漳州历史上惟一状元,源自莆田九牧林氏

林震:漳州历史上惟一状元,源自莆田九牧林氏林震(1388-1448),字敦声,又字起龙,福建省长泰县人,为“闽林九牧”衍派、福唐刺史林蔇后裔。

因他状元及第,出生地村名由原来“溪园”改为“京元”。

漳州历史上共有五名学子进入“三鼎甲”,林震是惟一的状元,其次是榜眼李贞,探花谢琏、林士章、林釬,其中林氏后裔占三个。

相传,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林震的母亲张氏在娘家观看花灯,突然临盆,在张氏家庙分娩。

按当地习俗,外姓人出生在家庙要被掐死,以免好风水被带走。

林震外祖父震惊之余,扶着女儿带着外孙离开,躲过生死劫,因此给外孙取名“震”。

林震出生地张氏家庙林震年幼丧母,事继母以至孝。

虽然家庭生活贫困,但贫不移志,坚持刻苦读书。

据他自述:“夜则读书于室,昼则樵于山,倦而息影林樾下,出携卷腰底,读之声朗朗出树间。

”年纪稍大,林震在九龙山读书,有一天,他在墙壁上发现有人题写宋状元陈尧叟的两句诗:“人生五马贵,山有九龙游”,他感触所至,诗兴大发,挥笔续写:“极品何荣贵,须先占状头”,表达了自己的不凡志向。

成年后,林震更加勤奋,每次开卷读书,总要自我勉励:“孔夫子读书,尚且韦编三绝,我辈岂可偷闲?”因此学问日进,知识渊博。

莆田“九牧祖祠”林震画像永乐十八年(1420年),林震参加乡试,考中第六名举人。

据《长泰县志》记载,当年长泰有八名秀才赴省城参加乡试,行至县东南朝天岭时,有一人被老虎咬死,其余七人全部中举。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赴京会试,名列第十五名。

殿试时,宣德皇帝出《月中丹桂第一枝》题。

林震才思敏捷,即赋:“骑鲸直上九天台,亲见嫦娥将桂栽;幸得广寒宫未闭,待臣连月抱归来。

”皇帝闻之大喜,御笔圈定林震为新科状元。

传说,林震登第时,家中井鸣三日。

状元井此科榜眼为建安(今建瓯市)龚锜,探花为兴化(今莆田)林文。

福建人囊括“三鼎甲”,至今传为佳话。

林震是位美男子,据林氏族谱的《状元公行状》载:“(林震)风姿魁梧,眉目清爽,两耳超俗,须髯秀长”。

历代徐氏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解元、贡生、举人星光灿烂(1)

历代徐氏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解元、贡生、举人星光灿烂(1)

历代徐氏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解元、贡生、举人星光灿烂(1)历代徐氏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解元、贡生、举人星光灿烂(1)状元榜徐征(生平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文状元。

徐晦福建莆田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文状元。

徐寅福建莆田人,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文状元。

徐确福建莆田人,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文状元。

徐奭浙江泰顺人,北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文状元。

徐铎福建莆田人,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文状元。

徐麟符(生平不详),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文状元。

徐公辅(籍贯无考)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文状元。

徐遹福建建瓯人,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文状元。

徐韪(籍贯无考)金世宗时大定廿五年(1185)文状元。

徐元杰江西上饶人,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文状元。

徐俨夫浙江苍南人,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文状元。

徐霖浙江衢州人,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文状元。

官著作郎,衡汀州知州。

徐荣福建泉州人,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文状元。

徐时行江苏吴县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文状元。

官翰林院检修。

徐文元江苏昆山人,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文状元。

徐大受…福建泉州人,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文状元。

徐陶章江苏昆山人,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1715)文状元。

徐郙上海嘉定人,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文状元。

徐首长(籍贯无考),太平天国十二年天试(1862)文状元。

徐衡江西乐平人,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武状元。

徐徽言浙江衢州人,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武状元。

徐遂江西乐平人,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武状元。

徐守仁江苏锡山人,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武状元。

徐宪武(籍贯待考)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武状元。

徐殿飏山东莱州人,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1793)武状元。

镇海总兵。

徐开业江苏盐城人,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武状元。

【明】林环

【明】林环

【明】林环《殿试答卷》明代状元林环和他的《殿试卷》【字体:⼤中⼩】【发布时间:2015-05-16】【作者:林祖泉/来源:】【阅读:297 次】据⽅志记载,莆⽥林⽒家族在明代名声显赫,⼈才辈出,终明⼀朝就有80余林⽒⼦弟考中进⼠,所以时⼈有“⽆林不开榜”之说,状元林环就是其中的代表。

林环(1376—1415年),唐九牧林苇后裔,福建兴化府⼈。

他⾃幼聪颖,读书过⽬不忘,善作⽂,年少时,所写⽂章即为乡⼈传诵。

及长,为⼈倜傥潇洒,喜爱吟诗饮酒。

明弘治《兴化府志》载:“(林)环幼倜傥不羁,聪慧过⼈,凡阅书多成诵,下笔成章。

⽅在泮时,⽂章已为⼈所重,求者相踵。

”永乐三年(1405)他考中举⼈。

次年,明成祖在殿试策问中就如何才能效法唐虞三代,达到天下⼤治,如何才能使学校兴、科⽬举、⽥制定、马政⽴,并要求对学校、科⽬、⽥制、马政的兴起、历史沿⾰作⼀番描述。

林环在殿试对策卷中以“⼼”作答。

他说,若皇上欲远法唐虞三代,近稽汉、唐、宋,必须“明诸⼼”。

“ 以德化民者,则天下之⼤,虽运以⽅⼨⽽有余”,“天下虽⼤,不能⼤君⼈之⼀⼼⽿”。

若皇上“将欲跻于唐虞三代,⽽薄汉、唐、宋于不居者,宁不⾃⼀⼼始乎?”凡学校之兴、科⽬之举、⽥制之定、马政之⽴,皆不外乎此⼼也。

接着,他从学校之兴起,科⽬之沿⾰,继⽽谈到⽥制、马政之因袭,条分缕析,⼀⼀道来,⾜见其学识之渊深。

⽆怪乎明成祖阅后,⾮常⾼兴,⼤加赞赏,并钦点为状元。

⼤魁天下后,他被皇帝授予翰林院修撰,次年升任翰林院侍讲,并参与《永乐⼤典》的纂修⼯作,担任其中《书经》部分之总裁官。

还先后两次充任会试主考官,为⼤明王朝选拔了不少栋梁之材。

史书赞他:“两考礼闱会试,声名籍甚。

”后官⾄⽂渊阁学⼠。

林环胆识过⼈,精通世务,深受明成祖器重。

永乐⼗三年(1415),皇帝驾幸北京,命林环为扈从官员,并受命为经筵讲官。

因其讲说经义时声⾳洪亮清晰,条理清楚,倍受明成祖宠爱。

但不久患病⽆治,魂断北京,时年40岁。

莆仙古代名人概述

莆仙古代名人概述

进士人数多、种类多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John W.Chaffee)D 《宋代科举》[2] 一书统计,福建宋代有进士(不含特奏名、诸科等)7144 名,排名全国第一。其中兴化军有进士1026人,按县均比 例,兴化军342人,福州233人,建宁府188人,泉州132人, 南剑州106人,漳州67人,邵武军49人,汀州16人,莆田 县均进士在全省遥遥领先,远高于第二名福州,是汀州的 21倍,同时宋代莆田特奏名、诸科、恩赐进士700多人,在 全省也是遥遥领先。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等著作统计, 明代莆仙有进士554人,县均进士数达277人,远超过福州 府的75人,泉州府的25人和汀州府的6.5人。据陈寿祺 《福建通志》及陈衍民国《福建通志》统计,明代莆仙有 举人1789人,县均举人数894.5,远超过福州府的285人, 泉州府的241人和汀州府的32.4人。北宋名相王安石撰 《陈执方神道碑》赞叹说:“兴化多进士,就乡举者常八 九百人,而学舍敝小,无文籍,公至则新而大之,为之讲 书,而国子之所有者皆具。时庆历中也。今三岁一诏就试, 凡六千九百三十四人,几七倍也。”南宋理学家朱熹来莆 时,亦赞曰:“莆多人物,以文献名邦著,乃此公(壶公 山)作怪也。” 另外,莆仙科举人才门类齐全、范围广泛、 知名度高、活动地域大。这样高度密集的人才群体,受到 了许多历史学家和各界人士的瞩目。
正奏文举状元姓名、大魁年份、官职
正奏武举状元、释褐状元姓名、大魁年份、 官职
特奏名状元姓名、大魁年份、官职
榜眼、探花名表
前人对莆仙科举盛况的评价
莆仙“科名之盛,甲于闽中”。据《八闽通志》载:“莆之 科目,肇于唐,盛于宋,而极盛于我朝(明朝),每科与 试者,视闽居半,与计谐者,视解额恒得三之一”,故云 “科目得人之盛,天下之俪”。据统计,从隋代至清光绪 三十年(1904)整个科举考试中,全国达千名以上的进士 县只有18个,其中福建省达4个县,而且莆田县雄踞福建进 士县榜首。仅宋代,莆仙进士中状元、榜眼、探花、赋魁、 别试第一名等人数,均位居福建之首。其中榜眼6人;探花 5人;传胪2人;会(省)元4人,可谓占尽天下科举风流。 早在宋代就有“文献名邦”(宋度宗语)、“闽越之地, 邹鲁之邦”(宋真宗语)、“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 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语)、“比屋业儒,号 衣冠盛处”(宋游酢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 度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语)、“家习诗书, 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语)等美誉著称于世 了。出现“一家九刺史”“三氏六桂”“一门五学士” “四异同科”“一科两状元”“魁亚同榜”“一邑半榜” “一科五魁”,有“枌榆未五里,魁亚占双标”、“龙虎 榜头孙嗣祖、凤凰池上北联兄” “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 英雄入彀中”“一门两公相,五里三待制”“科第蝉联, 簪缨鼎盛,甲于他邑,”之类美谈。

状元榜眼探花排名大全

状元榜眼探花排名大全

状元榜眼探花排名大全导语:状元、榜眼和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三个最高荣誉称号,代表着高才能和学术成就。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状元榜眼探花的排名大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吧!一、状元榜眼探花的定义1. 状元: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成绩最高的一名考生,是取得高中状元文、理的考生。

2. 榜眼:榜眼是科举考试中成绩第二名的考生,排在状元之后。

3. 探花:探花是科举考试中成绩第三名的考生,排在榜眼之后。

二、状元榜眼探花的排名大全1. 宋朝在宋朝时期,状元榜眼探花的排名也是极具威望的。

其中最著名的状元是文天祥,他在1275年的制举中荣获状元的称号。

而在科举考试制度刚刚建立的时候,首位状元是欧阳脩,他在963年的科举考试中获得了状元的地位。

榜眼方面,名人如狄青、刘攽等都曾荣获过该荣誉。

探花方面,陆游、晏殊等人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2. 元朝在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追求士大夫的忠诚,改革了一些科举考试的机制。

然而,状元榜眼探花的排名并不像宋朝那样重要。

不过,依然有一些重要的状元出现,如汪应辰等人。

3.明朝在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考试制度之一。

状元榜眼探花的称号依然备受推崇。

最著名的明代状元是文徵明,他在1461年的科举考试中成为状元。

其他著名的状元榜眼探花还包括陆象先、马鍠等人。

4.清朝在清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度依然延续。

清朝的状元榜眼探花也是众多优秀人才的堆积之地。

如康有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他在1894年的科举考试中荣获该荣誉。

其他知名的状元榜眼探花还有章太炎、严复等人。

5.其他期间除了宋、元、明、清朝以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时期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例如,唐朝时期的状元有颜仁郁、程知节等,唐朝的状元榜眼探花也是被后世所称道。

而在南宋时期,状元榜眼探花又一次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其中杨时就是南宋时期的状元。

结语:状元榜眼探花排名大全,涵盖了从宋朝到清朝的历史时期。

这些状元榜眼探花都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对高才能和学术成就的最高肯定。

状元榜眼探花十大顺序

状元榜眼探花十大顺序

状元榜眼探花十大顺序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和探花是被誉为最高荣誉的称号。

他们代表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最高成绩的考生,也是学问精英和社会精英。

本文将介绍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个称号的含义和由来,并按照历史上的顺序,列举出中国历史上的十位状元、榜眼和探花。

状元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的等级,代表了学业成就最高的考生。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状元是由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而来的。

在每个阶段,取得最高成绩的考生都有机会成为状元。

状元除了代表了优秀的学问水平,还拥有许多特权和荣誉,比如享受高官厚禄、受到皇帝亲自接见等待遇。

因此,每个考生都渴望成为状元,以实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提升。

以下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位状元:1.状元郑燮(年份待补充):状元郑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他在后来成为了唐朝宰相郑注的父亲。

2.状元许琳(年份待补充):状元许琳是北宋时期的状元,他以才华出众和气节闻名于世。

3.状元周敦颐(年份待补充):状元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状元,他被誉为“二程之冠”。

4.状元文天祥(年份待补充):状元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状元,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5.状元文徵明(年份待补充):状元文徵明是明朝的状元,他以绘画、文学和书法等多种艺术才华而闻名。

榜眼榜眼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二名,排在状元之后。

和状元一样,榜眼也是由乡试、会试和殿试的成绩综合评定而来的。

虽然榜眼的地位稍逊于状元,但他们仍然是学问精英和社会精英,享有一定的特权和荣誉。

以下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位榜眼:1.榜眼谢朓(年份待补充):榜眼谢朓是唐朝著名辞章家,他的文学才华广受赞誉。

2.榜眼李贽(年份待补充):榜眼李贽是明朝思想家,他主张复兴宋朝的儒学思想,对后来的学者影响深远。

3.榜眼陆游(年份待补充):榜眼陆游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4.榜眼蔡襄(年份待补充):榜眼蔡襄是明朝的文学家和散文家,他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很有影响力。

莆田历代文化名人的故事做推荐卡

莆田历代文化名人的故事做推荐卡

莆田历代文化名人的故事做推荐卡1.林藻,生卒不详,字纬乾,福建莆田人。

林藻进士及第,官至岭南节度副使,与其胞弟林蕴都以善书闻名,成为唐德宗贞元时期名书法家和文学家。

林藻的书法学颜真卿,尤擅长于行书,极得智永遗法,笔意萧疏古淡,意韵深古,其书作杂于魏晋书法艺林之中,难辨真伪。

宋徽宗赵佶亲自编录钦定的《宣和书谱》二十卷,以及明代陶宗仪倾毕生心血编辑的书法典籍《书史会要》都给予林藻《深慰帖》极高的评价。

2.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出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砺峰)(今莆田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

康大和饱学多才,名扬四方,多次疏谏世宗以国事为重,远离僧道,停止建醮,世宗不听。

严嵩入阁后,大和为其所忌,出仕近二十年,至严嵩倒台方复出。

明宪宗时,屡加献纳,《裁借备荒六事》为孝宗嘉纳,官至户部尚书,史称“经济名臣”。

3.林环(1375~1415),字崇璧,号轿斋,福建莆田人。

明永乐四年(140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讲,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部分总裁官。

他识略过人,通晓世务,深得成祖器重。

林环善诗文,著作颇丰,后人赞其诗“清思异质,藻而不浮,朴而不枯,极诗家音色之妙”。

林环又工书法,擅长狂草,有《轿斋集》。

4.戴大宾(1489―1509),明代探花,翰林院编修,字宾仲、寅仲,福建莆田(今荔城区新度镇塘东)人。

戴大宾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勤奋好学,聪明过人,三岁就学背诗文,五岁便能吟诗作文,尤善联诗作对,被称为神童。

因正德四年(1509),接到家书得悉慈母病逝,告假返家奔丧途中不幸病逝,享年21岁。

5.翁承赞(859~932),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莆阳兴福里竹啸庄(今北高镇竹庄村)人。

翁承赞工诗,与同时的黄滔、徐寅齐名,著有《谏议昼锦宏词》前后集,世久散佚。

现翁承赞传世的诗集仅有《昼锦堂诗集》计48首,收入《全唐诗》的有37首。

探花郎复盘实例

探花郎复盘实例

探花郎复盘实例一、背景介绍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探花是指在乡试中名列前茅的考生,被视为状元中的第一名。

探花郎不仅有着崇高的地位,还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探花郎复盘实例是对历代探花郎的表现和成就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旨在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为当代读者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不同年代的探花郎评价比较1. 宋代探花郎在宋代,科举制度开始兴盛,探花郎的选拔标准也逐渐完善。

宋代的探花郎以文采出众、才华横溢而著称。

他们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明代探花郎明代的探花郎相对于宋代而言,更加注重实际能力与品德修养的综合评判。

明代的探花郎往往在科举考试中成绩突出,同时还具备了善于处理政务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

他们在官场中的表现也备受称赞。

3. 清代探花郎清代的探花郎则在儒家经典知识修养上更加讲究。

他们注重对经典的阅读、理解和研究,被誉为“经世致用”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清代的探花郎往往在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出色的开创成就。

三、探花郎的共同特点1. 才华出众作为名列前茅的考生,探花郎必然具备优秀的才华。

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政治、军事,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和悟性。

2. 修养深厚探花郎往往修养深厚,有着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础。

他们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和理解,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3. 实践能力强探花郎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往往意味着他们是实践者、问题解决者和创新者。

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出色的成绩。

4. 责任感强探花郎作为状元中的第一名,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往往具备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探花郎复盘的意义和价值1. 学习经验和启示通过对历代探花郎的复盘,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优点和成功经验,并从中获得启示。

探花郎们在文学、政治、军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家谱源流】莆田黄巷和直系81代考证

【家谱源流】莆田黄巷和直系81代考证

【家谱源流】莆田黄巷和直系81代考证莆田涵江黄巷山,原名延福山,山由村得名,这里村落名叫黄巷村,人称古文化村。

黄巷村有条古街,蜿蜒曲折,长约一华里,一色的青石板路面,是古代福州至兴化府的古驿道。

踏上这条古石板道,依稀可见唐代的石狮、明代的石碑,千年的古井,百岁的斑驳门楼,还有唐砖宋瓦,明碣清匾,犹如穿过一千多年风风雨雨的时光隧道,经过一千多年饱经风霜的历史变迁。

这里古风依旧,古韵犹存,宛如一幅留有兴化人勤苦精明的陈年老照片,一部再现古兴化历史和风情的斑斓诗篇。

在这里,人们能领略到黄巷村独特的文化魅力。

回溯唐朝末年,桂州刺史黄岸辞官归闽,由南越海道经此,为避风浪而登陆,见这里“延福山山水之秀,遂定居此。

”并把福州乌石山住地“黄巷”,作为这里的地名。

黄岸从此成为黄氏入莆始祖。

“莆阳黄”为世界江夏莆阳黄氏之简称,别称莆田黄,兴化黄。

源自祖籍中国福建莆田别称兴化自唐迄清内外素有:“十状元十宰相”,“六会元三榜眼三探花”和“四尚书四贡元廿三解元五百进士千名举人”之美称,为中华东南黄氏望族,源自中国福建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古称黄巷里——黄氏始祖黄岸(674-756年)字宗极号魁杰,隐士黄冲公次子,入闽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嫡系十一世孙。

黄帝一百零一世孙。

唐圣历戌戊年以才德兼全科登进士,官历翰林史馆学士、徐州牧、升广西桂州剌史。

自福唐候官(今福州东街)黄巷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黄巷为入莆黄巷开基祖。

配赵氏封开国夫人、继邱氏封吉国夫人。

唐高宗上元甲戌年正月初五日生,唐肃宗至德丙申年三月廿九日卒。

及卒,朝廷哀之、寿八十有二。

封开国公,赐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

合葬延福寺后灵源山之原,被列为“莆田市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子三长明经闽县令黄谣、次黄典,季黄乐。

为福建东南望族。

其莆阳裔十分显赫。

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其中文状元者7位即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黄仁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历代探花简介“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

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

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

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

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莆田古代共有探花5人,分别是翁承赞、黄旸、林文、李仁杰、戴大宾。

翁承赞(859-932)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又号螺江钓翁。

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曾祖翁轩,唐元和年间(806-820),入闽为官,定居漳州。

祖翁何,迁莆田,又迁长乐郡福唐(今福清)。

大中十三年(859),出生于福唐县文秀乡光贤里(今福清县新厝乡七林村)。

父翁巨隅,曾任恭王府谘议参军、少府监。

孙翁鉴、翁载、翁希愈。

从子翁乾度,官左补阙,有子六人:翁处厚、翁处恭、翁处易、翁处朴、翁处廉、翁处休,相继登宋建隆、开宝、雍熙进士第,时称“六桂联芳”。

少时,攻读甚勤,立志功名。

乾宁三年(896)登进士第,擢为探花使。

翌年,又中博学鸿词科,授职为京兆尹参军。

学问渊博,文词清丽,朝贵众口交誉,官职逐步升迁,累官秘书郎、右拾遗;留京多年,萌生归思。

以使节身份回到福州,备受王审知的礼遇,加以挽留,因朝命在身,不能久留,即回长安复命。

但已深感王审知的知遇之恩。

天祐四年(907)四月,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让,自就帝位,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

朱全忠对归顺的唐朝旧臣颇示笼络,擢为谏议大夫。

这时,王审知为求闽中政局安定,向朱全忠上表纳贡。

朱全忠知翁承赞前曾使闽,与王审知有旧,便派为副使,再次赴闽,册封王审知为闽王。

二度回到福州,看到百姓安居乐业,“江山胜往年”,便产生终老故里的念头,但因王命难违,只好重回开封。

复命后,朱全忠以其抚辑闽疆有功,擢升为御史大夫,加左散骑常侍。

因见朱全忠日渐骄恣凶悍,杀掉好多文人学士,难与为治,毅然辞官返里。

王审知求之不得,立即拜为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后又晋爵晋国公,并将翁承赞的出生地乡名改为“文秀”、里名改为“光贤”,以示褒宠。

翁承赞亦赋诗表示要竭诚报效王审知的知遇。

在为相期间,辅佐王审知整饬吏治,发展经济,特别是建议在福州设立供庶人入学的“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在各州、县也广设庠序,做到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村有书塾,海隅闭塞的民智为之一开。

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卒,为其撰写墓志铭。

王审知的不肖子孙腐化堕落,为争位而自相残杀,翁承赞回天无力,只好独善其身,辞官归隐建安郡。

工诗,诗风端重典雅,为后人所称道,与同时的黄滔、徐寅齐名。

同黄滔交谊最深,《黄御史集》中有赠翁承赞的诗多首。

《重刊兴化府志》论曰:吾莆自郑露倡学,历二百余年,至唐贞元间,始有林蕴、林攒之忠孝,既已论著于前,无以尚矣。

其他以文行著名于载籍者,若蕴之父披,举明经,尝著《无鬼论》。

披子藻,砺志力学,举进士为莆首倡。

而许稷、徐寅、翁承赞及仲昭之始祖御史公,相继起而和之。

其后族祖校书公又自福唐迁莆而居,是亦莆人也。

按旧志称,稷及寅皆文词精丽,承赞及校书、御史二公,所著诸集,俱载唐《艺文志》,而御史公集至今尚存,莆文章家推为初祖,盖至是而莆之文物始渐盛,然亦仅有数人耳。

而吴司业源《名公事述》,于寅则有所贬议,于承赞则无所记述,是盖犹有所憾也。

孔子曰:“才难。

”不其然乎?著有《谏议昼锦宏词》前、后集,年久散佚。

现传世者系其后人所辑刻《昼锦堂诗集》,计48首(收入《全唐诗》37首)。

辛文房称其诗“高妙”,并谓其诗“以兵火散失,尚存百二十余篇,为1卷。

秘书郎孙郃为序”(《唐才子传》)。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翁承赞集》1卷。

已散佚。

《全唐诗》卷703编其诗为1卷。

《全唐诗·补遗》四补其诗1首。

又有文2篇,见《文史》第28辑。

翁承赞的《书斋谩兴二首》至今广为传育。

后唐长兴三年(932)去世,葬在建安新丰乡,追谥“忠献”。

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黄旸(1354-1418)字原升,一字升庵。

莆田县东里(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东里巷)人。

明代书法家。

永乐三年(1405)福建乡试杨端仪榜举人。

永乐九年(1411)萧时中榜进士第三人,探花。

入翰林院编修,授承事郎,升文林郎。

在庠序,交友多名士。

学以孝友为本,与人亲疏恩谊并称,凡所为言,弗敢浮于行。

有文才,涵养深,与人接触,始觉得亲近而态度不庄重,时间久知其敬重犹楷模。

《明诗纪事》录有其《次潞河》诗1首。

闽县林志为其撰墓志铭。

永乐十五年,通判董彬在土横山为萧时中榜第三人编修黄旸立“亚魁坊”。

林文(1390-1476)字恒简,号澹轩。

莆田县城内后塘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后塘巷)人。

唐端州刺史林苇后裔。

曾祖林怀应,祖林闻喜,父林堂,母赵氏,族侄状元林环。

明代文学家、书法家。

洪武二十三年(1390)十月初五日生。

登宣德元年(1426)福建乡试林时望榜举人,礼部会试第16名,宣德五年(1430)林震榜第3名,探花。

授翰林编修,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参与修撰《宣宗实录》,书成,升任翰林院修撰。

两为会试考官,一廷试读卷官。

景泰三年(1452)升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正统四年(1439)修成《历代君鉴》。

正统七年(1442)修成《寰宇通志》,二书成,皆有袭衣文绮之赐。

进左庶子兼侍讲。

天顺元年(1457)明英宗复辟,罢康定时宫僚,林文改尚宝少卿,兼职如旧。

命往河南祀名山大川。

归,拜为学士。

天顺四年(1460)以年老请辞,英宗爱其忠厚老成,不放之归去。

天顺八年(1464)明宪宗(即成化帝)即位,以旧讲读官升任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再乞致仕,允归。

虽年逾七十,然神色安康,神清气爽、应对精明,安静守礼,接人待物,宾祭惟谨,大小不慢,访者无论长幼,皆以礼相待,人尽服其耆德。

其诗文体格温淳,自成一家,士大夫们谓之“醇儒”,书法也很有特色,朝野士大夫踵求诗文,酬之无倦色。

所题《张氏手泽记》,文翰皆至化境。

学者称为“上林先生”。

成化十二年(1476)五月初六日卒。

卒后赠礼部左侍郎,谥“襄敏”,遣官谕祭,命有司治葬事,官其子林载为中书舍人。

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著有《淡轩稿》12卷,《补遗》1卷。

其中诗3卷;文7卷;第11、12两卷为附录,收录诰、敕及行状、神道碑等文字;补遗1卷则为其诗文杂著掇拾文字。

此集有两种刻本传世。

初刻本为其孙林希范整理刻印,重刻本为其曾孙林炳章所刻,即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本,今存行世。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并行于世。

陈田《明诗纪事》云:“淡轩诗格清远,有翛然出尘之致。

”黎文僖语彭惠安曰:“翰苑中,古意时流时时相半。

若林先生,醇乎醇者也。

李文达亦称其:德性坚确而不移,气质沉静而不躁,处心平易,操行洁修,惧然若不胜衣,而志不慑,气不馁。

曾孙林渠、林希范。

玄孙林焜章。

曾侄孙林应标,皆为名人”。

《国朝献征录》卷20有其传。

宣德六年,知府陈敬在城内石幢街为庚戌科廷试第三人林文立探花坊。

李仁杰(1431-1482)字士英,初字唐英。

莆田城关后埭(今荔城区英龙街)人。

父李焕。

明代书法家。

天顺三年(1459)福建乡试杨琅榜第3名举人,礼部会试第7名,成化八年(1472)吴宽榜进士第三人,探花。

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国子监祭酒。

未几,以母丧归家,服除还任,秩将满,染疾卒。

卒年52岁。

精研学术,从学者达数十人。

《明诗纪事》录其《渔梁遇雨》五律诗一首。

诗中写道:“西风秋气冷,况复雨凄凄。

鸟道藤罗湿,人家烟火迷。

云深川谷暝,溪涨野桥低。

对此堪惆怅,孤猿何处啼?”。

今存其殿试策论。

成化八年(1472)知府潘琴在东厢后埭为探花李仁杰立“探花坊”。

成化二十二年,御史刘信在衙后街为壬辰进士李仁杰、高昂、方彬、黄荣、周轸、陈裕、宋岳、吴玉荣立“应奎坊”。

戴大宾(1489-1509)字寅仲,号如见,又号苹庵。

莆田维新里塘东(今荔城区新度镇东坝村塘东)人。

明代书法家。

有“神童”之称,三岁学语,属辞若神授,兼通《五经》。

弘治十四年(1501)举福建乡试第2名,礼部会试亦第2名,正德三年(1508)吕柟榜一甲3名。

乡荐时年十三,廷对二十矣。

除翰林院编修,隽韶名一世。

初聘高氏,未娶,逆珰刘瑾兄女有才姿,瑾养为己女,为求快婿,力欲致之,为饬邸舍,具骆粟厮隶。

大宾自远也,时时佯狂纵酒,倚醉讥詈,瑾所具厮隶,复时笞辱之。

厮隶谐瑾:“戴探花,轻薄人也,何有于乃公?”,瑾薄之,常笑曰:“我不可做牛丞相”,瑾意衰。

会奔母讣,遂请假归,卒于途。

瑾女后以嫁关中解元,解元年发二十,及瑾诛,解元坐瑾党削籍,乃知大宾慧识矣。

早卒,其传说在莆田民间广为流传。

墓在西门外四度岭。

遗稿无传。

(莆田学院陈春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