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历史博物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情况
• 天水市属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半湿润暖湿气候区, 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多干热风,夏季高温、高湿、降水集中,秋季 秋高气爽。定州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华北平原上,地势平坦,地势较低,平均 海拔43.6米,土地肥沃,主要为沙壤土和轻壤土;境内有唐河、沙河、孟良 河,地下水资源丰富,可开采量达3亿立方米;年均日照2611.9小时;年均气 温为12.4℃,年际间气温差异不大;累年年均地面温度为19.6℃;年均降水 量为503.2毫米;累年年均绝对湿度为11.3HP;累年年均蒸发量为1910.4毫 米;全年风向以东北风频率最大,南风次之,累年年均风速为2.4米/秒。
• 石窟文化 • 天水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的“ 石窟走廊”。全市境内有大小石窟6处。 以“东方雕塑馆”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凿 于南北朝时期后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保存有194个洞窟,石 雕造像7000多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开凿于形似农家麦垛的悬崖 峭壁之上,保存了后秦至清代的历代凿窟和造像,风格各异,精美绝 伦,既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又是艺术陈列馆。它与仙人崖、甘谷大像 山、华盖寺、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等众多石窟组成了丝绸之路东段的 “石窟走廊”。[1]
三国文化
• • 三国古战场文化 天水在历史上为陇右第一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天水处于 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张郃等重大 战事,都发生在天水,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 场遗址多处。三国文化是天水历史厚重的一页,也是天水历史极富盛名之所 在。
庙内南天殿天花板上绘有完整的64卦及河图图形,
大地湾文化
• 大地湾文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是中 国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 约公元前60000年至4800 年。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 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距今 20000至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 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 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7000——约50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 和仰韶晚期陶片。对这些遗物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 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 个经济发展阶段。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中国率先使用彩陶 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因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所以处处显露出原始的特征。
石窟文化
• • 石窟文化 天水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的“ 石窟走廊”。全市境内有大小石窟6处。以“东 方雕塑馆”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凿于南北朝时期 后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保存有194个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 画1000多平方米,开凿于形似农家麦垛的悬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后秦至清代 的历代凿窟和造像,风格各异,精美绝伦,既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又是艺术 陈列馆。它与仙人崖、甘谷大像山、华盖寺、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等众多石 窟组成了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走 • • • • 天水市 古为“邽县”。 邽县(读作:guī)原本是邽戎地,在今甘肃天水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时,上邽是陇 西郡中一县。汉武帝时,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县,区划是今天水市区西南。 天水郡称呼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 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 冬日天水 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干旱,上邽城民 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 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 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 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给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设 的这个郡,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成纪博物馆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南郭寺景区,为民办博物馆, 成立于2007年。博物馆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 平方米,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物5122件,其中珍 贵文物19件,以新石器时期陶器为馆藏特色。
• • • •
•
• •
•
天水放马滩秦简 Bamboo Slips of the Qin State from Fangmatan,Tianshui 甘肃省天水市出土的战国晚期秦国竹简。 放马滩又名牧马滩,地处秦岭山脉中部,属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据介绍,这里的100多座秦汉墓葬,均集中在秦岭山脉的四 道岭山坡上,呈扇形分布,墓群保存较好。198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放马滩古墓葬群的13座秦墓和1座汉墓进行了考 古发掘,共出土文物400多件,其中有战国秦木板地图、竹简和西汉初期纸绘地图等重要文物。其中一号秦墓出土的460枚竹简, 以其时代早、保存完整于1994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引起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关注。 竹简大多数保存完整,出土时置于棺内头骨右侧。由于长期浸泡在墓内积水中,质地松软,编绳已朽。从留存痕迹看,其简册 有上、中、下三道纬编,每简右侧编绳处都有三角小锲口,并留有编绳朽痕,系丝织物。大部分简的天地头正背两面粘有深蓝 色粗布片,可推测出当时编册后曾用布包裹粘托,以作装帧。简文以小篆书写,间杂隶书。文字一律书写在篾黄面,篾青面无 文字。每简最多容43字,一般在 25~40 字之间。每简书写一条内容,至一章写完,如有空余,再写不同的章节,其间用大小 圆点和粗线段区分,以示分章。如遇转行,必写在与之邻近简的空余处。经整理,内容有甲乙两种《日书》和《墓主记》。 甲种《日书》,共73枚,出土时卷在最中间,简长27.5厘米,宽 0.7厘米,厚 0.2厘米。内容可分八章:《月建》、《建除》、 《亡盗》、《入月吉凶》、《男女日》、《生子》、《禹须臾行》、《忌》。 乙种《日书》,共379枚,简长23厘米,宽0.6厘米,厚 0.2厘米。内容有20余章,前七章与甲种同,其他另有:《门忌》、《日 忌》、《月忌》、《五种忌》、《入官忌》、《天官书》、《五行书》、《律书》、《巫医》、《占卦》、 《牝牡月》、《昼 夜长短表》、《四时啻》等。 《墓主记》,共 8 枚,简长 23厘米,宽 0.6厘米,厚 0.2厘米。内容是县丞向秦国御史呈交的一份“谒书”,记述一位名叫 “丹”的人死而复生之事和简历。发掘者将其定名为《 墓主记》,有的学者(比如李学勤教授)认为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相类,应是志怪小说之滥觞。 在天水放马滩秦简中,《日书》是主要部分。这部《日书》是继湖北云梦秦简《日书》发现后的有关日书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天水《日书》与云梦《日书》的内容有同有异,反映了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同异,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思想、民俗以及 农业、人口、人民生活的原始资料。《墓主记》在这批简中所占数量虽少,对研究秦国官制、行政建置以及县机构的设置却有 着重要价值
主要历史文化
• • • • • 伏羲文化 大地湾文化 先秦文化 三国文化 石窟文化
伏羲文化
• 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在甘肃省天水市城区西关伏羲路。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布为甘 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 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 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 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
首彩绘陶平和6000年前的变体鱼纹彩陶大盆为彩陶精品
先秦文化
• • 秦国早期文化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游牧文化和中原华夏文化之长, 从而形成的一种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建 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发展起来的。秦先祖 赢非子因牧马有功,被周王封邑于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一带。天水市东南的牧马滩,据考证为秦先祖非子牧马的地方,20世纪80年 代以来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秦简和七块木板地图。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 邽县(今清水一带)和冀县(甘谷一带)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县的地方, 是中国郡县制的源头。
地理环境
• 天水市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 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 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天水正好在祖国的 几何中心,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市区平均 海拔高度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中间。
• •
•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