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单元教案】9年级上第5单元 舞台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新课标(语)

第五单元舞台视野

本单元是戏剧和影视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八年级戏剧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戏剧这一文学样式,本单元中的几篇作品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学习,使学生具体可感地了解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形象地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和胸襟。

个性化的语言是本单元作品最突出的特征,阅读时要透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节选)》,通过描写北京裕泰茶馆的盛衰,刻画了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众多人物形象,展现了晚清的腐朽没落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当代作家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选场)》,通过记叙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夜访著名化学家齐仰之,说服他主持筹划建立全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的故事,表现了陈毅的胸怀和智慧。

电影作品《开国大典(节选)》从生活的角度,展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平凡朴实、诚挚谦逊。

1.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戏剧内容,体会文中所写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

2.在自主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剧本,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戏剧、影视的录像,加深对剧本的感受和理解,指导学生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4.以本单元的课文为基点,引导学生适当地扩展阅读范围,课外阅读一些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一些戏剧文学的知识。如果学生有兴趣、有余力,可以让他们读一读戏剧的全文或课文作者的其他剧作。

5.通过分析戏剧冲突和品味戏剧语言来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从而把握剧本所表达的主题。初步感受话剧、戏曲、话剧小品、影视等剧本不同的艺术风格。

6.尝试戏剧剧本的编写和演出,加深对戏剧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第17课《茶馆(节选)》2课时

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3课时

第17课茶馆(节选)

1.易错字

遛.(liù)戊戌

..(wùxū)贵庚.(gēng)文绉.绉(zhōu)趿.拉(tā)官饷.(xiǎng)嗻.(zhè)

珍馐.(xiū)咂摸

..(zāmo)

2.多音字

相(ā)相信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相面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

差(ā)差错错误。

( )差劲不好。

(ā)差事被派遣去做的事情。

(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不一致。

畜(ù)畜生泛指禽兽。

(ù)畜牧大批牲畜和家禽的饲养。

3.形近字

饷(ǎ)官饷薪金。

晌(ǎ)一时半晌一天以内的一段时间。

戊(ù)戊戌天干的第五位。

戌(ū)戌时地支的第十一位。

戍(ù)戍守防守。

戎()戎装 兵器 武器。 军事 军队。

化干戈为玉帛:化战争为和平。

珍馐:珍奇贵重的食物。

咂摸:仔细辨别(滋味、意思等)。

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喻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预感:事先感觉到的。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等。

【文题解说】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题目“茶馆”既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又是展现社会面貌的窗口。题目简洁,内涵丰富。

【创作背景】

《茶馆》是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创作的一部三幕话剧。它依次截取了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横截面,采用以人物带故事的写法,以裕泰茶馆为背景,通过七十多个人物和一系列的小故事描写了社会的变迁,反映了前后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展示了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

作者通过对茶馆里众生相的剪影式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到来的景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没落、社会底层的民不聊生,从而表现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不可救药。

1.学习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2.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1.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做出初步评价,并交流心得。

2.训练自己朗读剧本的能力,掌握不同角色的语言分寸。

1.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

2.认识人民与时代息息相关的道理。

【重点】

欣赏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难点】

分析个性化的语言。

第课时

1.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

2.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概括剧情。

3.了解剧本人物的特点。

初步了解剧情,理出主要事件和人物;了解旧社

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

同学们喜欢戏剧吗?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一种融文学、雕塑、绘画和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进戏剧的机会,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着“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之美誉的话剧——《茶馆》,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积累字词。

遛.( ) 戊戌

..( ) 贵庚.( )

文绉.绉( ) 趿拉

..( ) 官饷.( )

嗻.( ) 珍馐.( ) 咂摸

..( )

〔答案〕liùwùxūgēng zhōu tāla xiǎng zhèxiūzāmo

2.掌握词语。

化干戈为玉帛:

珍馐:

老气横秋: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兵荒马乱:

预感:

〔答案〕化战争为和平。珍奇贵重的食物。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比喻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形容战争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事先感觉到的。

3.走近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等。

二、介绍《茶馆》剧情

[设计意图]补充交代《茶馆》的内容。

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截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面。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幕,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的情景,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以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贯串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必然灭亡。

第二幕的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经过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开张,王利发与妻子抱怨生意艰难,时局混乱,茶馆前景暗淡。这时巡警来向王利发讨要公粮,王利发交不出,只好贿赂巡警免交。一群大兵来到茶馆闹事,王利发又送钱打发了他们。以卖菜为生的常四爷说起自己十多年前只因说了“大清国要完”这句话,就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大牢。特务宋恩子、吴祥子要检查茶馆后面公寓里住着的学生,王利发阻止他们,无奈答应了每月给他们送钱。十多年前被刘麻子卖给胖太监做老婆的康顺子带着养子康大力找到茶馆,见到刘麻子要跟他算账。原国民党议员、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既不满现实,又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中国非忘不可”。刘麻子贩卖妇女,为两个逃兵说媒,宋恩子、吴祥子以抓逃兵为名,把逃兵的钱全部拿走,并抓走刘麻子充当逃兵交工。

第三幕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刚刚投降,国民党就进了北京城,国民党特务与美国兵到处横行,市面一片混乱,民不聊生。裕泰茶馆也已败落不堪,难以维持。希望改良的老板王利发想聘女招待,以此来支撑老字号茶馆,但都无济于事。茶馆帮佣康顺子的养子康大力,到北京西山八路军游击区参加了革命,反动势力到茶馆逼迫王利发,要他交出康大力的母亲康顺子,否则砸掉茶馆。王利发被逼得走投无路,把儿子、儿媳妇、孙女送走去投奔康大力,自己与被国民党没收了一切产业的秦仲义和以卖花生豆度日的常四爷,一起聚集在茶馆里焚烧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诅咒的时代送葬。当沈处长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茶馆与他一起被旧时代埋葬了。

三、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初步了解剧情,试着理出主要事件和人物。

四、讨论交流

1.分组讨论:

(1)这一幕写到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大致可分为哪两大类?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都是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在“茶馆”一闪而过。所有的人物、情节,像一个个画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第一幕的人物,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前者如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后者如王利发、秦仲义、康顺子、康六、乡妇、老人等。

(2)写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当时哪些历史事件?反映了什么?

写到的事件主要有:马五爷施威、康六卖女、常四爷骂洋货、鸽子之争、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秦庞交锋、茶客对话、常四爷被抓、庞太监买妻。这些事件涉及戊戌变法、实业救国、民族资本家兴起、洋货倾销中国等,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农村的民不聊生,从而表明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不可救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