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经济学术语中的哲学革命
如何认识《资本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浅谈《资本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了毕生精力写成的划时代巨著,是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结合的光辉典范。
早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恩格斯就曾指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资本论》可以说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最主要的理论支柱。
它在理论上给了资本主义制度永远无法翻案的致命一击,它一直鼓舞着指引着无产阶级争取解放、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
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的学说—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从而作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所以,《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和理论宝库。
一百多年前,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资本论》的问世,给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粉碎旧世界、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各国工人运动和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都证实了马克思的理论的正确。
一百年多之后,虽然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资本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所阐述的基本理论依然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理论,并可以指导我们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资本论》在理论和实践上依然发光发热!历史不是凝固不变的,马克思主义所面对的时代境遇的变化是深刻的,当代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不可同日而语。
《资本论》原文摘抄
《资本论》原文摘抄《资本论》是由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该书系统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机制和影响,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运作方式。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资本的增殖,即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利润。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私人占有和市场交换为基础的,而这种基础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尽地阐述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概念和关系。
他指出,商品是社会劳动的产品,通过货币来实现价值交换。
而资本则是用于生产的货币,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再生产,从而实现增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强调,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此外,马克思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他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占有私人化的对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中的劳动力不断减少,而资本家却通过剥削工人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使得社会阶级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资本论》的影响深远,对于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的分析和理论框架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参考,促进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入研究。
同时,他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也激发了许多社会运动和政治思潮,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总之,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著作,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机制和社会影响。
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等概念的深入分析,马克思为后来的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同时,他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也为社会运动和政治思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革命”到“革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革命话语传统
“革命”到“革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命话语传统“革命”到“革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革命话语传统石佳摘要:革命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运动。
对于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与文艺领域而言,“革命”所起到的深刻影响和革新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一个世纪以来,“革命”一词在这百年中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底色,也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话语传统。
本文试图从“革命”一词出发,探究“革命”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自身的演变,以及在这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革命”一词的,进而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样貌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革命;革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传统对于21世纪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而言,“革命”一词似乎已经不再那样频繁地出现在学界的讨论话语之中了;但对于刚刚过去不久的20世纪而言,“革命”一词却如一场暴风骤雨席卷了整个世纪的人类命运与历史进程。
革命,给20世纪带来的是断裂、摧毁和覆灭,、蒙和新。
作为一种具有全方位革性质的社运动+现的“革命”于方世界,方全传,了东西方世界的性质、之间的关联+地人类现的传统了现代性的话语。
一、“革命”概念的来源与流变革命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等方的全方位的革运,到,革命的方方的话语掌控权力。
+“革命话语”对于革命的实现而言至的.话语方于,与的J.革命的话语自然是革命意识与的集中体现,地革命运动的论与。
随着革命步伐的不i 进,在革命激情与理想的下,求建立全新的话语体系和理论范式,并且逐步推动革命话语占领主流话语中心地位。
而类似者种在革命中以推翻与变革为目标的、在社会各个方面求重建的全新的话语体系和论,某种的“革命话语”,那后者“革命话语”为武器的主流话语运看一种“话语革命”。
从词源学角度来看,在最初阶段,西方语境下的"革命"(Revolution)天文用语,用来描述天体的循环运动,后来引申为一种周而复始的运动状态。
直至17到18世纪时期,欧洲频繁地出现了起、暴动和更迭现象,“革命”一词的含周而复始的循环性运演化成了断裂性和前进性的政治变革。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们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
其主要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及其序言,《资本论》第二卷及序言,《资本论》第三卷及序言和增补,《资本论》第四卷等。
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5月期间写出了第一部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即《资本论》的第一稿,此后他写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二稿,1863年8月到1865年底,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的第三稿。
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了《资本论》的第二,第三卷。
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
《资本论》总共分三卷,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在第一卷里,马克思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它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
第一卷共七篇二十五章。
第一篇,分析商品和货币,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第二篇至第六篇,分析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阐明了资本积累理论。
上述第一部分是研究资本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第二、三部分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直接产生过程,其中,前者是研究单独的、孤立的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研究不断的再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是恩格斯1885年写的,说明遗稿情况和《资本论》第二卷的编辑出版过程,同时驳斥了对马克思的种种指责并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特点。
在《资本论》的第二卷里,马克思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资本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比第一卷单纯分析的资本直接生产过程,进一步具体化。
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的具体运用。
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解读《资本论》
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解读《资本论》当今要想“回到马克思”,重读其巨着《资本论》是不二法门。
但如何“读”《资本论》,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实,早在1843年的一封信中,马克思就给我们提供了有义的“启示”:费尔巴哈只有一点不能使自己满意,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
然而这一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1]。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唯有从“哲学-政治”的“联盟”--政治哲学来解读《资本论》,才能理解、把握《资本论》批判和变革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追求劳动者自由解放的真实意蕴和认清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鲜明形象。
一、《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蕴自《资本论》问世以来,人们就从不同的视野对其进行了多重解读。
通常,人们习惯对应马克思理论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对《资本论》分别进行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解读。
法国的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时,就区分了作为经济学家阅读《资本论》、作为历史学家阅读《资本论》、作为文学家阅读《资本论》和作为哲学家阅读《资本论》[1]。
英国弗朗西斯·惠恩在写作《〈资本论〉传》时,则总结和概括了人们解读《资本论》的五重意蕴:作为大部头的哥特式小说,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通俗剧,作为一个黑色滑稽剧,作为希腊悲剧,作为一个反讽的乌托邦[2]。
美国的詹姆逊在“重读”《资本论》时,又强调《资本论》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书,甚至也不是一部关于劳动的书,而是一部关于失业的书[3]。
表面上看,不同的读者眼中好像有不同的《资本论》。
但实际上,按马克思自己的观点:不论《资本论》有什么缺点,它却有一个长处,即它是一个“艺术的整体”[4]。
作为一个艺术的整体,《资本论》只是包含着不同内容和多重维度,但绝不意味着有多个不同的“《资本论》”。
《资本论》只有一个,而这个《资本论》就是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哲学的《资本论》。
从根本而重要的意义上来说,只有对《资本论》进行政治哲学解读,才能把握和凸显《资本论》作为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一致的“艺术整体”。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是由马克思所撰写的继《共产党宣言》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它探讨了资本国家的基本经济秩序,并对资本主义的结构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论点。
通过研究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它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理论世界。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来自政治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恩格斯的“劳动价值论”,又称“劳动价值理论”,指的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必须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之上。
恩格斯认为,劳动价值是由“所耗用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来决定的,即一件产品的价值与它大致产生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相当。
换句话说,一件商品的价值等于所需要的社会劳动量。
马克思认为,价值并不仅来源于劳动,价值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掠夺的影响。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不是由效率决定的,而是通过剥削和掠夺来决定的。
马克思的解释赋予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有意义的结构,即剥削劳动者,然后将其财富转移到财富家庭的财富蓄积中,从而使财富不断向上流动。
这就是他将资本主义的类比比喻为“蚂蚁爬来一点,蚂蚁爬走两点” 的原因。
《资本论》以马克思浓郁的批判性理论进行研究,他以较低和较高的形式不断使劳动者被剥夺,财富不断被财富家庭汇集,这种财富蓄积在某种程度上从基本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效
率,扭曲了市场分配,也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资本论》提出了反资本主义的替代经济模式——共产主义,它的实现依赖于劳动者的自由联合,有利于为这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略论《资本论》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学习《资本论》札记
略论《资本论》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学习《资本论》札记萧楚女士说过:“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唯物辩证法思想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
”1867年,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这一作品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要谈谈《资本论》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谈谈学习《资本论》的意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支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理论著作,他从可操纵的物质面及其生产过程出发,从经济角度解释唯物史观。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利用资本对自然资源进行克服和开发,也就是进行生产动作,从而改变自然资源的功能,资本家以资本收取剩余价值,掠夺和剥削的社会关系就由此形成了。
这正是《资本论》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它指出,社会发展的变化是否定的变化,是由于两个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导致的,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这种矛盾冲突的博弈。
《资本论》还强调了生产技术的重要性,在生产技术改进的过程中,资本家可以利用机器替代人力来实现劳动分工,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资本家也可以利用银行信贷把多余的资金投资到新的行业中来实现利润的获取。
《资本论》的著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今日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因此,学习《资本论》札记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我们的政治理论认知,更好地把握当代时代发展的主题;其次,它还有助于指导我们如何发展和把握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如何把握时代的发展机遇,及时应对社会发展中的革命性变化。
学习《资本论》札记,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深刻地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
《资本论》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及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思想,我们越加深入地学习,就越有利于充实我们自身的理论实践,更有效地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挑战。
综上所述,《资本论》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及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对于指导我们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原文
《资本论》第一卷第24 章―所谓原始积累‖,这一部分讲的是资本主义和资本家是从哪儿来的,讲的是资本主义起源这个问题。
我们这一讲便是集中讨论这个问题。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不是一般地以生产力的革命、交换的革命,而是以一场深刻的金融革命为标志。
欧洲16 世纪以来连绵不息、不断升级的战争产生了巨大的战争融资需求,跨国的金融信贷体系形成了,一个被称为―金融‖的领域独立了,―国王的债务‖被货币化了,成为在银行家们之间投资转卖的财富—资本,一条―由债务驱动‖的发展道路由此开辟。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正在于紧紧抓住并率先深刻分析了这条后来被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揭示了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崛起的根源、不可避免的危机,真理性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限度及其与生俱来的脆弱之处。
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最广为流行的舆论里面大概只有一句话庶几正确:―马克思的经济学不是市场经济学。
‖即使马克思活着,他本人也会同意这句话,但这丝毫说明不了什么。
相对而言,另外一种流行的舆论则是不正确的,这种舆论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
持此观点的人忘记了《资本论》的副标题叫―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们忘记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恰恰是在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什么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最简单地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是―资本经济学‖,把它理解为―金融经济学‖倒庶几接近于马克思的原意。
实际上,马克思是在对―市场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方才建立起他独特的方法论。
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采用他独创的―经济学—哲学‖方法,采用资本的语言或者金融的语言,重新叙述了市场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所讲述的内容。
―马克思的语言‖使得熟悉市场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叙述的人们感到困惑不解,―马克思的方法‖也使经济学家和哲学家陷入了双重困境,于是,经济学家们只好说《资本论》是哲学书,哲学家们则说《资本论》乃是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个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
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跨越了经济、Z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S界W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
1920年9月,上海新青年社发行了李汉俊翻译的德国马尔西原著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
把《资本论》全部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很早即为我国革M 志士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热切期望,1930年3月,上海昆仑书店出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由陈启修翻译);1934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册(由吴半农译、千家驹校),才使人们得以初窥其貌。
新中国成立后,《资本论》三卷本和第四卷先后出版。
《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资本论》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
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贯穿全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
资本论的历史意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它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它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2.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
《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和劳动的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等,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3.对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资本论》提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4.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为共产主义者提供了深刻的阶级分析和革命策略,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它的历史意义不仅体现在理论上,更体现在实践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论的历史意义
资本论的历史意义《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于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部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之一、《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内在矛盾,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资本论》的历史意义: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贡献以及对社会运动的影响。
首先,《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彻底的剖析和揭示。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等基本概念的研究,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无产阶级的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生产方式,而剥削是其内在的矛盾特征。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揭示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
这些揭示为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成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原则。
其次,《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剖析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基础理论著作,它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价值论等重要概念,为马克思主义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外,《资本论》对社会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它对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
《资本论》的出版激发了全世界范围内工人运动的兴起,成为奠定各社会主义政党基础的重要文献。
无论是苏联、中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广泛借鉴、传播和应用了《资本论》中的理论和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革命。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资本论》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实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剥削的现象,但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预测并没有完全实现。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资本论》被誉为经济学的圣经,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作为一部具有重大思想意义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律,即资本的不断积累和剩余价值的追逐。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在于资本与劳动力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分裂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有着重要意义。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这是由于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和剩余价值的极端追求导致了生产过剩和市场饱和,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资本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代经济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强调了调控市场、保障劳动者权益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第三,资本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商品拜神”和“货币崇拜”等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对于人们的意识、价值观和文化习惯的影响。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和货币交换将一切关系都转化为物质利益的追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利己主义和竞争,使人们追求金钱和物质的欲望成为主导。
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的特征和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四,资本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设想,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他强调了劳动者的创造性和劳动价值的平等分配,主张通过消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社会财富的公有化来推动社会进步。
这对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革命性质
『 键 词1马 克思 关
历 史唯 物 主 义 政 治 经 济 学
经济事பைடு நூலகம்
《 本论 》 资
[ 中图分类号]B — [ 0 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3 6 (0 4 0 0 — 6 0 0 7 2 2 1 )0 — 0 8 0 1
一
、
何 谓经济 事实
通常 我们认 为 。马克思 创立历 史唯物 主义 的工作 主要集 中于经 济领域 。这 里我想谈 谈 马克思 的经济
进行 的哲 学批判 ,成功地 把经济 对象概念 当作历史 概念 。
这 两个 陈 述有 什么 共 同之处 呢?它 们都 以 自己的方 式表 明 了历史 唯 物 主义颠 覆 了政治 经 济学 的基 础 。并 且满足 了马克思对 政治经 济学 的根本批判及 其超越 政治经 济学模 式 的要 求 。这 样说 的意思 是 :就 马克思 对政治 经济学 的超越 和决 裂 的事 实 ,我们 只有哲学 地理解 才有 可能 。因为 马克思对 政治经 济学 的
具有的经济物化逻辑 .以及 以实质为既定存在 的 “ 经济事 实”领域作为对 象的政治经济学模式。它对政治经
济 学 的影 响 是 通过 “ 物 质 生产 提 升 到 历 史存 在 论 ”这 种 提 法 予 以 阐 明 的 。这 种 提 法 旨在 摧 毁 由政 治 经 济 学 把 规 律 宰 制 的 话 语 成 为 可 能 ,诸 如 “ 产 ” 与 “ 生 自由 ”相 互辩 证 的过 渡 。这 里 涉及 的 已不 是 经 济 学 了 , 而是 历 史科 学 、哲 学 。
一
8一
以后 经济 学研 究 的方法论 前提 。在这 一 “ 公式 ”获 得之 前 ,马克 思 还谈 了 自己研究 政 治经济 学 的经过 :
《资本论》:经济学的巨著与现代社会的启示
《资本论》:经济学的巨著与现代社会的启示《资本论》:经济学的巨著与现代社会的启示在我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部经济学巨著所吸引。
此书由德国思想家马克思所著,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典著作。
我通过深入阅读,希望能理解并阐述马克思的观点,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情况,进行对比和思考。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他认为,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自身的利润。
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和矛盾。
对于我而言,《资本论》的这一观点,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也是对现代社会的有力启示。
在当今社会,虽然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并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例如,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过长,而所得的报酬却相对较少;同时,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这种现象与《资本论》中的描述如出一辙,使我深刻体验到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意义。
此外,《资本论》还讨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在的矛盾会逐渐显现,最终导致社会的危机。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例如,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其背后就有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社会责任的根源。
然而,《资本论》并非完美无缺。
马克思在书中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并不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因此,《资本论》虽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资本主义的有力工具,但并不能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
总的来说,《资本论》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经典著作,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资本论》作为一种理论工具,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和应用。
赏析《资本论》
赏析《资本论》《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代表作,它是19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资本论》分为三卷。
第一卷主要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第二卷探讨了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和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总过程,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资本论》的主要观点有:1.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成反比。
这就是劳动价值论。
2. 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减去工人的工资后所剩余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方式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3. 阶级斗争论: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必须进行阶级斗争。
4. 经济危机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
当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断扩大生产,但消费者的购买力不足以消化这些过剩的商品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5. 社会革命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资本论》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论》的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资本论》的思想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一、创作背景《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杰作,创作于19世纪中叶,正值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其内在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的思想来源广泛,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哲学以及当时的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
二、作品概述《资本论》的核心观点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利润。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资本的积累则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深化。
三、深入研究从经济角度来看,《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这些问题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此外,《资本论》还对货币、信用、地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社会层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是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政治方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剥削关系。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无法克服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冲突,最终会导致其自身的崩溃。
四、实际应用与联系现实《资本论》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包括劳资关系、工资制度、劳动者权益等问题。
此外,《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对解释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仍有指导意义。
同时,《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为分析当今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资本论》到底讲了什么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马克思曾经明确说过,“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 。可见,他对虚拟资本与生俱来的价值不确定性和所有权归属不确定性,是深深担忧的。
实际上,虚拟资本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积极影响主要有:1、能扩大货币资本的积累,股票是未来收益的凭证,股票的发行为扩大货币资本积累创造条件;2、可以促进资本集中,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和交易为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条件;3、加速资本周转。负面后果则可归纳为:1、有价证券买卖能够成为投机的工具,造成虚假繁荣;2、容易引发经济危机;3、虚拟资本的积累不反映或不完全反映现实资本的过剩或不足,给宏观调控带来严峻挑战。【详细】
其中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把资本论与前苏联有关计划经济的教科书理论等同起来认为它是一种只研究价值和计划经济不研究财富和市场经济的传统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则是一种专门研究财富和市场经济的现代经济学由于我国现在主要需要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所以我们对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就是使用西方经济学一种范式或话语体系创新发展这种现代经济学资本论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与当代世界无关它的一套话语体系应该完全放弃不用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主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主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主义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的一系列著作。
以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历程: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在这一早期著作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观念。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和剥削,关注了劳动者的自由和人的解放。
此时,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人的自由和社会公正方面。
2.《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他关注社会结构中的阶级矛盾,强调经济力量对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3.《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后续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集大成之作。
这部著作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机制。
其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等概念。
他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4.《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1885年和1894年由恩格斯编辑出版):这两卷延续了第一卷的思想,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做了更为深入的分析。
第二卷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的循环过程,而第三卷则着重于资本主义的总体规律、金融资本和世界市场。
5.马克思的其他著作:除了《资本论》,马克思还有许多其他著作,如《雇佣劳动和资本》《工资、价格和利润》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深入阐释了他的政治经济学观点。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对于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其理论在实践中也引发了不同的解释和争议,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仍然为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资本论》的阅读与解读
《资本论》的阅读与解读《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著名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之一。
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追捧和研究。
本文将从《资本论》的阅读与解读两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伟大的著作。
一、《资本论》的阅读1.读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在阅读《资本论》之前,读者首先要了解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包括劳动价值论、社会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等。
此外,还需要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包括商品经济、私有制、商品生产方式、资本的自我扩张机制等方面。
2.阅读方式《资本论》分为三卷,每卷都是由多个章节组成。
读者应该按照章节依次阅读,同时切忌随意跳跃或漏读。
在阅读过程中,应当不断思考、分析和归纳,加深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此外,对于难以理解的论点或术语,不妨多次阅读或借助相关的资料解析。
二、《资本论》的解读1.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便是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而工人则只能通过卖劳动力来谋生。
由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者的威慑,剩余价值就被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则只能得到与自己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相当的报酬。
这个价值差异便被称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具有可转化性,可以被资本家用来扩大再生产,从而实现自身的持续增长。
2.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内部自相矛盾的生产方式。
一方面,资本家利用技术进步来增加剩余价值,并通过不断发展和垄断来扩大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又必须不断争取自己的利益,并通过组织和斗争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过剩和市场饱和的问题日益凸显,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也不可避免地爆发。
这种矛盾表现为经济周期性的危机、社会的阶级斗争、政治的动荡和战争的爆发等多种形式。
3.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和规律的深刻剖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不同经济制度下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经济学术语中的哲学革命作者:石佳来源:《求实》2014年第04期摘要[摘要]《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最引人注目的成熟著作,在学术史上存有广泛争论。
马克思以经济学术语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揭露,实则蕴含着《资本论》完成了一场术语的革命,实现了对思辨哲学术语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术语的双重批判和超越。
在严格意义上,《资本论》中的经济范畴之于马克思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及解释力,每一个经济概念所言说的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现实存在,其用意都是要为人类通向自由之路奠基。
[关键词]《资本论》;术语革命;现实的历史;存在论[中图分类号] A8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4-0045-05国内外学术界对《资本论》的理论性质问题存有旷日持久的争论,这首先应归因于《资本论》的体系建构沿用了经济学的概念、术语和范畴①。
局限于关注词句的运用而产生的一种后果是把《资本论》仅仅看作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学说的经济学著作,并认为马克思对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主要在其早期著作中,哲学批判的声音在《资本论》中保持了沉默。
可见,支配着人们如何认识《资本论》及其与马克思先前思想的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如何理解《资本论》的术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经济范畴的理论意图及其真实内涵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说决不是自明的,而恰恰是需要反思和阐明的关键问题,也是《资本论》研究的必要环节和理论任务。
恩格斯在《资本论》的英文版序言中有过著名论述:“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1](P32)由此足见恩格斯将包含着马克思全部新见解的《资本论》视为一门既区别于德国古典哲学,又区别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全新的科学,并指明《资本论》的思想、内容和观点中包含着马克思实现的“术语的革命”。
接续恩格斯对《资本论》的准确把握,我们必须更加深入地推进对《资本论》的术语革命的研究和探讨,以便消除对《资本论》理论本性的误解。
一、《资本论》:超越思辨哲学术语的局限不可否认,应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资本论》的写作是马克思有意为之,是为他自己的思想进程和理论体系服务的。
马克思成长于德国,当时德意志民族的现实境况与理论传统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哲学的开端,乃至他终生的思想道路。
德国古典哲学伟大的世袭财产——卓越的理论思维能力——被青年马克思掌握并吸收以后,以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思辨哲学为对象的反思和批判成为了其思想的逻辑起点,可以说,一直到马克思最后完成《资本论》他也始终没有脱离这个起点。
柄谷行人称马克思哲学是一种“跨越性批判”,即“批判”之于马克思不是只在一个安定不动的位置上,而是马克思哲学批判视域的转换随着马克思在不同时期批判阵地的转移而发生。
柄谷行人对马克思的判断有其合理之处,但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理论视域转换的问题时要注意,作为批判家、革命家的马克思只有一个,因此,任何一部马克思的著作都应该被当作他本人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来看待,处于每个思想阶段的马克思都和其他各阶段一样,在确定每一个独特当下的同时都承接着先前的思想,预示着未来的发展。
那种把马克思的阶段性批判内容和理论术语理解为是相互孤立的或对立的,从而仅仅进行简单的比较研究的方法是应该予以严肃批判和抛弃的。
或者说,如果不把握住作为整体的马克思,就无法确保对每个过程或者环节中的马克思著作的充分和正确的理解,因此,阐明《资本论》“术语的革命”也必须在这一原则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并富有意义。
马克思从1844年正式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完成了其最具代表性的文本之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那里,马克思摘抄了大量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的著述,由此,对政治经济学专门概念、范畴的思考和运用也正式开始纳入马克思的视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所有或者几乎所有政治经济学的术语,如私有制、资本、货币、分工、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的解放等许多熟悉的概念,都可以在《资本论》里面找到;因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可称之为《资本论》的先声或草稿。
[2](P149)马克思使用经济范畴的初衷和目的,以及马克思关于经济学术语的新思想从始至终并没有本质上的更改。
在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时,马克思明确表示:“我的研究②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3](P32)这段经典论述证明,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直接地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有关,马克思的全部经济话语——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也都与他对黑格尔哲学思辨术语的严厉批判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关联。
具体来说,促使马克思的目光转向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动因是与黑格尔的分道扬镳,是对黑格尔抽象精神的彻底反叛。
马克思认为,“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价值——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切现实的规定性毫不相干地生成的因而是非现实的本质,——是外化的因而是从自然界和现实的人抽象出来的思维,即抽象思维。
”[4](P98)马克思坚决反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他还在强调:“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P22)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确实把近代理性主义传统推到了顶峰,在黑格尔看来,只有寻求那种“理性的识见”才能给予人以人的尊严,而“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
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哲学就是达到绝对精神的最高方式,使人类具有“最高的光明”和“对人的本质的自觉”[5]。
因此,黑格尔力求通过哲学实现的“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其实是以理性精神(思想)的辩证发展过程吞噬掉了人类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黑格尔在以逻辑的力量、思辨的概念向我们开显自我意识运动过程的同时,却使活生生的人和具体的生活成为盲区。
这是马克思无法接受的,在此意义上,要解放哲学就必须废弃哲学,废弃画地为牢的主体性形而上学。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6](P55)在自己确立起来的,与黑格尔哲学完全异质性的真理观之上,马克思要重新建构哲学的时代任务,为人类的现实存在奠基。
对马克思而言,理论体系的目的从来都是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哲学家的职责在于“改变世界”。
这里纠缠的关键问题是,“世界”如何被改变?追问至此,我们可以回到上文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那段论述并理解其深意,即马克思在巴黎开始转入政治经济学研究是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问题意识的,一种新哲学要从关于“一般人类精神的”神话王国退回③到具体的个人的现实当中,才能发挥出揭露和改变社会生活(市民社会)中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不合理与不平等的作用,对于“现实”的全新理解,马克思在“德国的哲学”著作中找不到任何反映,是在英国发现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对马克思的思想演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P70)英国政治经济学才是关于现实的人的真实的物质生活的科学描述,是破解现实社会秘密的钥匙,马克思坚定地要除去黑格尔辩证方法的神秘形式,以便解决人类生活中实际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其提供了路标:“此路通向实在”(阿尔都塞语)。
马克思之所以是马克思,因为他洞见到以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理念等思辨哲学术语为核心的黑格尔体系只是设定了一个真理的幻觉,所有这些概念、范畴都是为黑格尔逻辑学体系的自洽性服务,都被卷入脱离现实的纯思的虚幻漩涡之中。
要使哲学摆脱黑格尔造成的困境,来到现实的人的生活过程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世界,为人的自由解放开辟现实的道路,就必须放弃思辨哲学的话语体系,对现实生活进行重新的阐发。
这样,恩格斯所强调的《资本论》中包含着术语革命的第一层内涵得到了清晰的呈现,马克思本人曾指明批判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批判的目的是革命。
因此,马克思进行术语革命首要地就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总问题和思辨唯心主义的术语、范畴的拆解和摧毁。
无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现的经济术语与哲学术语的首次对接,还是在《资本论》中完成的对政治经济学术语的彻底批判,经济术语既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进行革命性批判的结果,同时也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得以最后胜利的前提,术语革命是支撑着马克思毕生革命理想的基石,不理解“术语的革命”就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哲学批判的关系,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全部思想意图。
二、《资本论》:超越政治经济学术语的界限对黑格尔主义本质上是“无人身的理性”的批判和解构奠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出发点和全部的理论旨归。
马克思生动地批评黑格尔:“在最后的抽象(因为是抽象,而不是分析)中,一切事物都成为逻辑范畴,这用得着奇怪吗?如果我们逐步抽掉构成某座房屋个性的一切,抽掉构成这座房屋的材料和这座房屋特有的形式,结果只剩下一个物体;如果把这一物体的界限也抽去,结果就只有纯粹的量这个逻辑范畴了,这用得着奇怪吗?……所以形而上学者也就有理由说,世界上的事物是逻辑范畴这块底布上绣成的花卉……既然如此,那么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经过抽象都可以归结为逻辑范畴,因而整个现实世界都淹没在抽象世界之中,即淹没在逻辑范畴的世界之中,这又有什么奇怪呢?”[1](P138-139)与黑格尔造成的逻辑范畴遮蔽现存世界相比,马克思必须冲破德国古典哲学的局限和理论困难;冲破被黑格尔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脱离现实基础④的纯理性;冲破黑格尔体系的语词架构,以便重新回到“属人的世界”;在人们自己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运用起辩证方法,从而使辩证法不再只是呈现为“通过思想的运动建设世界”(《逻辑学》),而是表现为通过现实的手段改造世界(《资本论》),深入和认识现实历史运动的总体过程的辩证法才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真正超越之处。
借用柄谷行人的精准概括:“这个世界并不是以完整的理念来覆盖住的。
哪里都不存在作为理念的自我展开而能够得以整合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