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经济周期
资本论读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资本论读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是人们研究经济现象的一门学科,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资本论》为著名代表作,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探讨资本论读书时应注意的基本原理。
一、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概念资本是生产资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统一组成的生产关系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产物。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出其维持生存所需的价值量。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二、商品和货币的二重性商品是经济交换的基本形式,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品。
货币则是商品交换媒介和价值的尺度。
商品和货币的二重性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三、商品交换中的等价关系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
在商品交换中,通过以一定数量的货币来购买其他商品,实现了价值的交换。
马克思指出,等价交换背后隐藏着劳动价值的交换,而劳动价值则取决于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总量。
四、价值和价格的区别价值是商品内在的劳动时间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而价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强调,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剩余价值的存在导致的。
五、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和萧条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是内在的、无法避免的,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地出现经济危机和萧条,马克思称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律。
六、剥削的本质和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剥削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只能出卖劳动力而产生的。
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七、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资本主义也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包含着自身的矛盾和不可避免的灭亡。
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及对当代的价值
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及对当代的价值摘要:马克思作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政治、经济、哲学等领域有着极深的造诣,他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的论述,直至今天仍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对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形成过程、主要特征进行简要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对当代的价值,肯定其在分析当今经济危机、指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当代价值一、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形成过程马克思作为最早关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现象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诸多著作中均提及经济周期的相关问题,并展开相关论述,逐步发展成为一套成熟的理论。
(一)初始萌芽阶段1825年,第一次全面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随后的几十年间,数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席卷欧洲大陆各国。
马克思在1847年创作《哲学的贫困》伊始,便关注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经济危机现象,并对经济周期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工业大生产时期,生产过于超前,导致供给支配需求,无法保持供给和需求的合理比例,于是,便产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马克思提出在经济周期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生产过剩至关重要。
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认为资产者之间的不良竞争会引发商业危机。
(二)逐步形成阶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业周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论述。
分析了货币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认为货币在商品流通环节中充当了商业危机产生的必要条件。
此外,还对经济周期中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的不同影响进行了论述。
至此,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的一系列观点和认识得以确定,并有了与之相对应的论证思路。
(三)发展成熟阶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货币或简单流通》章中,马克思认为在经济危机的形成过程中,货币和资本只是充当了流通环节中的介质,间接加深了资本早已存在的矛盾,并非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将其作为消除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及借鉴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及借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周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是指描述和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变化的一系列理论。
在这些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必然会引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经济周期。
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生产过剩成为可能,而生产关系的僵化导致了市场无法消化这种过剩,从而形成了经济危机。
除了马克思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其他的经济周期理论,如奥地利学派的周期理论、凯恩斯的波动论、瓦尔拉斯的周期理论等。
这些不同的理论都试图提供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变化的解释。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对经济周期的波动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验。
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渐紧密。
因此,有一些国家在处理经济周期问题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我们可以在财政政策上做些调整。
当经济环境出现下行趋势时,可以增加政府的赤字,通过一些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当经济在高速增长时,政府可以借助财政政策调控经济,使之转向稳健发展的方向。
其次,货币政策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当经济环境恶化时,央行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促进经济增长。
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时,央行可以通过加息和紧缩货币供应来抑制过热的经济发展。
另外,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经济周期处理方式。
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政府可以利用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产业的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当经济处于高端时,政府可以加强对产业的监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总之,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如何应对经济周期的波动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经济周期理论,并借鉴一些有效的经验做法,以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资本论》的经济规律与社会问题
《资本论》的经济规律与社会问题1. 引言概述:在当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广泛存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经济规律和社会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资本论》对于理解这些规律和问题提供了独到的分析和观点。
本文将以《资本论》为基础,探讨其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其次,我们将深入剖析《资本论》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市场和工资问题以及市场竞争和垄断问题;然后,我们将关注社会问题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不均、社会阶级与贫困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方面;接下来,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部分,我们将提出思考与建议,包括政府政策实施与监管措施、公平正义观念的普及与提高,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转型;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本论》的经济规律和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促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入理解。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考与建议,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便是本文引言部分的内容,概述了文章的背景、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将详细讨论《资本论》的经济规律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社会问题。
2. 资本论的经济规律:2.1 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经济规律之一。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减去其自身工资所得后剩下的部分。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从而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和获取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属性。
劳动力作为商品被买卖,其价格即工资与其实际创造出来的价值之间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并成为资本积累和利润增长的基础。
《资本论》经济危机理论与我国产能过剩的化解
《资本论》经济危机理论与我国产能过剩的化解摘要: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增长率下降明显,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其中,产能过剩问题尤其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有影响力的经济期律之一。
理论的核心内容表现在引起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逻辑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因此,重读《资本论》对深刻理解产能过剩,破解经济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使当代中国认识现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产能过剩启示201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并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思路:“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奠定了市场机制在化解产能过剩中的决定性地位。
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思想是我们当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指南,它所体现的系统性、过程性、永续性和人道性相统一的特征是我们在当下发展中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马克思《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论述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时,提出了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同时在流通领域抽象的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事实证明,他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一)经济危机性质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从资本论中分析经济危机
从资本论中分析经济危机从《资本论》中分析经济危机与中国经济危机是当今世界的热点经济问题。
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规律之一。
经济危机爆发后,全世界曾引发了一场学习《资本论》的热潮。
可见,《资本论》中的某些观点对当代社会经济仍有着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我们将从《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入手,分析我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并根据我在研读过《资本论》的相关内容后对经济危机的理解,谈谈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简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首先明确,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社会生产的产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或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它反映了危机的最基本的现象和特征。
从制度上来看,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会是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
同时,《资本论》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根源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是由于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盲目提高生产力和扩大生产规模,破坏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其次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存在, 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组成。
另外,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商业过度投机也是促成经济危机的重要推动力。
对于经济危机的影响, 马克思是辩证看待的。
马克思指出, 危机一方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 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
二、中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产物,“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
经济周期理论简介
经济周期理论简介经济周期理论在金融界十分引人瞩目,从19世纪中叶至“二战”前这段时期,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数十种经济周期理论。
鉴于这些理论的数量如此之多,国际联盟特意指定当时著名学者哈伯勒撰写了《繁荣与萧条》一书,来对以往的各种理论进行总结。
此后,仍有很多学者关注这一理论的发展,并将其应用到经济生活的很多领域。
经济学家将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
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由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变动方向来唯一确定。
有趣的是,经济学家们发现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表现超过大市的某一特定资产类别:债券、股票、大宗商品或现金。
在衰退阶段,经济增长停滞。
超额的生产能力和下跌的大宗商品价格驱使通胀率更低。
企业盈利微弱并且实际收益率下降。
中央银行削减短期利率以刺激经济回复到可持续增长路径,进而导致收益率曲线急剧下行。
债券是最佳选择。
在复苏阶段,舒缓的政策起了作用,GDP增长率加速,并处于潜能之上。
然而,通胀率继续下降,因为空置的生产能力还未耗尽,周期性的生产能力扩充也变得强劲。
企业盈利大幅上升、债券的收益率仍处于低位,但中央银行仍保持宽松政策。
这个阶段是股权投资者的“黄金时期”。
股票是最佳选择。
在过热阶段,企业生产能力增长减慢,开始面临产能约束,通胀抬头。
中央银行加息以求将经济拉回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上来,此时的GDP增长率仍坚定地处于潜能之上。
收益率曲线上行并变得平缓,债券的表现非常糟糕。
股票的投资回报率取决于强劲的利润增长与估值评级不断下降的权衡比较。
大宗商品是最佳选择。
在滞胀阶段,GDP的增长率降到潜能之下,但通胀却继续上升,通常这种情况部分原因归于石油危机。
产量下滑,企业为了保持盈利而提高产品价格,导致工资—价格螺旋上涨。
只有失业率的大幅上升才能打破僵局。
只有等通胀过了顶峰,中央银行才能有所作为,这就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回暖步伐。
企业的盈利恶化,股票表现非常糟糕。
现金是最佳选择。
那么经济危机都有哪些类型呢?100多年来,经济学家们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腹有诗书气自华经济周期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学说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西方经济学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对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各式各样,一直以来都未取得统一。
经济学学术界,通常以二战为划分标志将有关经济周期的具体定义概括区分为古典经济周期(也称传统经济周期,强调经济总量的扩张和收缩)和现代经济周期(强调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变动)两类。
二战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呈现出来的经济周期表现为总产量绝对量的变动过程,所以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就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这些都是二战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和解释。
二战以后,社会经济的变化促使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透过社会经济表象深入到对内在包涵的更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周期性变动进行分析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周期是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波动形态。
一个周期包含许多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所发生的扩张,跟随其后的是相似的总衰退、收缩和复苏,后者又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展阶段相结合;这种变化的序列是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从一年以上到十年、十二年不等;它们不能再分为性质相似的、振幅与其接近的更短的周期。
而名经济学家RobertE.Lucas(1977)的看法是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0等等。
诸如此类的一些定义说法被学术界普遍认同。
而需要明确的关键在于,二战后发展起来的理论学说对经济周期的认识已脱离经济体表面总量值的比较,而升华到了对于内在经济实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比较。
1经济周期理论类型1.1尤格拉周期法国经济学家尤格拉于1862年出版了《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书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
熊彼特把这种周期称为中周期,或朱格拉周期。
汉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1.2 基钦周期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于1923年提出了存在着一种40个月(3~4年)左右的小周期,而一个大周期则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故称为“基钦周期”。
什么是经济周期
什么是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与衰退交替发生的一种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济周期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经济周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经济繁荣期,也称经济增长期;二是经济衰退期,也称经济衰退期。
在经济周期中,人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有着显著的变化,这使得经济周期成为了一个影响数亿人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经济周期的起因经济周期的起因主要有内生性原因和外生性原因。
1. 内生性原因内生性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导致的。
当市场上商品过剩时,供大于求,压低了商品价格和生产效益,从而导致生产减速、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发生。
反之,当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时,需求大大超过市场的供应能力,这时物价上涨、劳动成本上升等一系列繁荣时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2. 外生性原因外生性原因主要来源于经济体系的外部环境,如自然灾害、财政政策、外贸政策等对经济的影响。
自然灾害会影响原材料的供应能力,从而导致经济活动降低等问题的出现。
而财政政策和外贸政策则通过影响政府财政与工商业界的投资和消费行为来影响经济周期的发展。
二、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1. 扩张期经济周期的第一阶段是扩张期。
在这个阶段,经济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
人们拥有着高工资、高收益,可以花费和投资更多的资金。
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增加,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公司的生产和投资也相应地上升,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利润也大幅度增加。
2. 繁荣期经济周期的第二阶段是繁荣期。
在这个阶段,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但仍然处于一个稳步增长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收入和信心上升,市场上的信贷和金融工具充足,从而导致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增加。
3. 收缩期经济周期的第三个阶段是收缩期。
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市场上的商品需求减少,导致生产和投资下降,而失业率随之增加。
同时,金融和信贷市场上的信任程度也逐渐下降,信用债券和私人投资等金融工具难以获得融资。
4. 萧条期经济周期的第四个阶段是萧条期。
资本论简介
延伸
洋洋洒洒205万字的思想巨著《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简称《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来,揭示以资本为主体、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商品货币为载体、以市场为运行机制、以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为特征的商品所有权转化以谁投资-谁受益为特征的资本财产权为制度安排依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经济学著作。从构架《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逻辑主体的角度来看,《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马克思论资本的专著,从这个意义上把这部巨著称之为《资本论》是很合适的。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来看,《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马克思论资本的标志性著作而且也是整个经济思想史中论资本的标志性著作;因为在这部著作以前,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没有关于资本理论的系统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学说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1856年10月,马克思迁居到伦敦西北的肯蒂士镇,这样,离伦敦博物馆更远了。但马克思并未间断工作,他仍然没日没夜地在博物馆里工作着。饿了,啃一口干面包,渴了,喝一杯白开水,疲倦了,就站起来跳两下,然后继续工作。不管是刮风下雨,他也从未因天气问题而不到博物馆去。终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紧紧地捧住了这部刚刚出版的著作。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分为一、二、三卷。
下面是《资本论》一、二、三卷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卷:《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讨论商品和货币形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等问题。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资本的起源。
他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并进一步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第二卷:《资本论》第二卷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对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流通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规律。
他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同时也涉及货币和信用的作用。
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整体循环过程、利润率的倾向下降和资本主义崩溃危机等问题。
马克思进一步深入剖析了商品生产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探讨了利润率下降和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对经济周期和崩溃的影响。
此外,他还涉及了货币和信用的作用、国家干预经济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等方面内容。
《资本论》通过透彻地剖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并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200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
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
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在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所有资本家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
这是引起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次贷危机”的“次贷”指的是风险较高的抵押贷款,或者叫无抵押贷款也不为过。
抵押贷款是一个合约,问题是无抵押贷款就是一个没有还款保障的合约。
银行的存款不论是储户的还是银行家的从马克思的角度看都是劳动积累,这些累积的劳动被银行贷出去去收不回来,从“剩余价值论”的“反对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角度看是贷款者无偿占有了储户或者银行家的劳动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马克思说只要有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意味着经济的衰退,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经济危机。
还从马克思的角度理解,该不该救市不是重点,而是这“救”应该避免新的剩余价值的产生。
“不救”的意思是说经过协商在各方自愿的前提下大家自认倒霉,如此最好。
“救”则要搞清楚怎么救救多少算完,问题是合约之间错综复杂,搞清楚实在是难于登天,纳税人的钱都是劳动所得,救到最后如果没有效果岂不是劳动又被无偿占有导致了新的剩余价值产生。
马克思如何分析经济危机商品流通过程中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在空间与时间上出现双重断层,预示着商品流通中可能出现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为经济过剩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与发展规律的阐述
企业竞争策略选择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需要制定合 适的竞争策略来应对市场竞争,包括 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集中化 策略等。
企业合作与联盟
除了竞争之外,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 合作和联盟来实现共赢,例如通过产 业链上下游合作、技术研发合作等方 式来提高整体竞争力。
金融体系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作用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概念与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定义及核心要素
定义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 制为基础,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标的 社会经济形态。
核心要素
包括私有制、市场竞争、利润追求和 雇佣劳动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中体现
生产力
资本主义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等手段不断提高生产力水 平。
生产关系
危机根源与周期性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 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爆发的特点。
现实意义与启示
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问题和金融危机具有重要启示意 义,它提醒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风险和矛盾。
探索新型经济制度
为了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我们需要探索新型的经济制度来取代它,这种新型经济制度应该能 够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愿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愿景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这些愿景强调了消除剥 削、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虽然实现这些愿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探索,但它们为我们指明了前进 的方向。
数字经济时代《资本论》思想应用
数字劳动与剩余价值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数字平台通过收集用户数据获取剩余 价值。
《资本论》中的经济周期思想解读
市场萧条
商品销售严重不畅,市场需求持续低 迷,价格水平大幅下降,企业普遍亏 损。
信用崩溃
银行信贷规模急剧收缩,货币供应量 严重不足,利率水平高企,企业融资 极度困难。
经济绝望情绪
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感到绝望,预期 经济将持续低迷无法自拔。
复苏阶段特征及表现
生产恢复
在复苏阶段,社会生产开始逐步恢复,企业逐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 规模,劳动力需求开始回升,就业机会增多。
市场活跃
商品销售旺盛,市场需求持 续增长,价格水平相对稳定 或略有上升,企业盈利状况 良好。
信用扩张
银行信贷规模扩大,货币供 应量增加,利率水平相对较 低,有利于企业融资和扩大 再生产。
经济乐观情绪
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持乐观 态度,预期经济将持续增长 。
衰退阶段特征及表现
生产过剩
在衰退阶段,社会生产出现过 剩现象,企业产品积压、销售 困难,导致企业盈利下降甚至
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满足市场需求,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导致市 场供需失衡,使得剩余价值无法实现,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推动作用
信用制度的双重作用
信用制度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和流通的加速,另一方面也加剧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为经济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资本论》中的经济周期思想解 读
汇报人:XX 20XX-01-31
目录
• 引言 • 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 《资本论》中经济周期形成机制 • 《资本论》中经济周期阶段划分 • 《资本论》中应对经济周期策略 • 当代视角下《资本论》经济周期思想启示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01
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吉林大学韩喜平各位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非常感谢教育部给我跟大家共同交流的机会,按照要求,主要是讲解和解释大纲,统一思想,所以要求较为系统的讲解。
我就《资本论》(节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这三篇文章跟大家做一些系统的交流、探讨。
一、《资本论》(一)选读理由《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不仅仅经济学,哲学、法学等等,应该讲所有的理论如果研读完《资本论》之后,各个学者可能从各个学者的角度能对《资本论》有不同的见解。
比如我们学校,我的老师(詹连富教授)老师能从经济角度解读《资本论》,孙正聿老师从哲学从逻辑的角度解读。
《资本论》是个严密的体系,我们现在也想是这个问题,政治经济学是从《资本论》中提出来的理论,讲完《资本论》之后,我们即便不看书,也能够想到由商品、劳动、货币、剩余价值等一系列基本概念串起来,一环套一环的,而我们现在好多理论可能就没有这么严密的理论体系了。
当然这些理论都在逐步完善,比如我们讲很多科目,你能够找出这么严密的逻辑体系的东西也是很难的。
当然恩格斯讲,工人阶级的圣经,那时候确实是主要思想,探求人类社会工人阶级解放的,所以说是工人阶级圣经。
我国学者王亚南曾经指出,《资本论》是一部关系人类历史命运的著作,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讲两个必然,消灭私有制,但是那个时候只是从论证,从原则上提出了这个原则,而具体的为什么,它的具体解释应该说在《资本论》才充分展开。
从理论上来说,实际也是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学习的东西,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或者是要求自己达到一种什么境界,而没有从理论上来探讨为什么非得达到,所以你看《资本论》里面,我觉得从说理的角度来讲,它关系人类历史命运,但从理的角度上来讲,比如他讲为什么要争取缩短劳动工作日,因为资本家有资本家的道理,购买了劳动力,买到劳动力我就随便使用,我买了一天就一天随便使用。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总结》《资本论》,一本伟大的著作。
是1859年由卡尔.马克思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初篇和续篇据说相隔很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马克思的工作。
可见这本著作的问世并不容易。
这本著作的伟大之处,也许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能很好去理解,所以,在这里,我想还是引用一些其他经济学家对其的评价会更加有说服力吧。
莫·布洛克先生在《德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家》一文中,指出马克思的方法是分析的方法,他说:“马克思先生通过这部著作而成为一个最出色的具有分析能力的思想家。
”可是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资本论》这本著作,也有不少的反对声音出现——《星期六评论》在其关于德文第一版的短评中说道:叙述方法“使最枯燥无味的经济问题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这似乎是对于马克思先生的叙述方法的一则评价,而这也是与马克思本身的想法完全敌对的。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
而且他认为重要的,不仅是在这些现象具有完成形式和处于一定时期内可见到的联系中的时候支配着它们的那种规律。
在他看来,除此而外,最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发展的规律,即它们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
他一发现了这个规律,就详细地来考察这个规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后果……所以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一定的社会关系秩序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善地指出那些作为他的出发点和根据的事实。
说了那么多评价,现在让我把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梳理一下。
(第一卷上)第一卷的内容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共分成7篇,共阐述了25个问题。
也许不是意外,它的内容与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内容有很多方面的重合之处。
首先是关于商品的概念: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教材中对商品是这样定义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简述《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
《资本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其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开始,分析了商品的两重性和商品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特别是他的经济危机的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生命力和科学内涵。
1.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
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货币、钱、财富都不是资本,只有这些东西被用来当作生钱的工具的时候,它才是资本。
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资本家的贪婪”,但是资本家只是“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因此,资本家表现出来的本性只是资本的本性,而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
也正是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贪婪,推动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而且由于财富中的大部分由资本家占有,他们是资本的绝对拥有者,劳动者的购买力相对于不断扩张的企业产能是趋于下降的。
于是,商品就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完成周转,企业被迫闲置生产力,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的本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
2.经济危机理论的核心逻辑。
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
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
”即生产过剩,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
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消费者有需求却没有购买力,于是生产者卖不出产品或服务,不能给员工发足够的工资,一部分人失业,失业的人更缺乏购买力的恶性循环。
资本论与经济周期
读《资本论》有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相关探讨自经济危机以来,我个人是比较关注经济周期这个话题的,之前就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资本主义社会每十年就会爆发一场经济危机。
”觉得很好奇,一直想探讨一下其中原因,很想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在接触《资本论》以后,在读的过程当中,虽然读得不是特别深入,但尤其关注经济周期这一部分,想要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虽然书中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章节来阐释这一问题,但是相关内容却对这个话题做了充分的解释,也形成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一、在谈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之前,先看看其他人的一些经济周期理论。
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
西斯蒙第认为,经济危机是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后才出现的特有现象,其原因是生产脱离消费后导致的消费不足。
这里他更多的强调的是消费本身的不足。
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说”。
杰文斯认为,任何一年收获的成功肯定依存于天气,特别是夏季和秋季各月的天气;如果天气在某种程度上依存于太阳周期,那就可以说,谷物的价格和收获将或多或少地依存于太阳时期,并经历周期性的波动,其时期等于太阳黑子出现的时期。
但我觉得这样造成的影响是有限的。
当然也还有其他人的另外一些观点,但读了《资本论》以及看了一些经济周期的评述类文章后,还是觉得马克思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是最系统和最完善的。
二、马克思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阐述,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开始的,经过《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最后在《资本论》中完成对经济危机的系统研究,论述了经济危机周期产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建立了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体系。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经济危机既不存在可能性,也不存在现实性。
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后经济危机具有了可能性。
但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必然性,还“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3页。
社会资本与经济周期
社会资本与经济周期引言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经济周期对于各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在经济周期中愈发凸显。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信任、合作和互惠的资源。
本文将探讨社会资本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和影响。
社会资本与小范围经济周期首先,社会资本在小范围的经济周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一个社区或地区经济衰退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增加互相帮助、资源共享的行为。
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本能够帮助人们共同承担风险,减少损失。
相反,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资本能够促进交流、合作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社会资本与大范围经济周期其次,社会资本也对大范围的经济周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周期的波动往往会扩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社会资本的存在可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沟通,减少全球经济周期对各国经济的冲击。
通过建立更多的互信和共赢关系,各国可以共同应对经济衰退时出现的负面影响。
社会资本的建设与发展但是,社会资本的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时间和努力。
社会资本的形成需要个人和组织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
只有当个体真诚而可靠地履行承诺,才能逐渐建立起稳定的社会资本网络。
此外,教育和文化的传播也是社会资本建设的重要支撑。
培养人们的合作意识和道德观念,可以进一步增强社会资本的力量。
社会资本对经济周期的挑战然而,社会资本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沟通更多地依赖于虚拟世界。
虽然社交媒体等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但它们也可能削弱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从而减少社会资本的积累。
此外,在经济周期波动时,社会资本也可能受到冲击。
人们的信任和合作意愿可能会因经济压力而减弱,从而对社会资本网络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总结来说,社会资本在经济周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在小范围还是在大范围的经济周期中,社会资本都能够增强人们的合作意愿和信任,减少经济波动的冲击。
然而,社会资本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资本论》有感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相关探讨自经济危机以来,我个人是比较关注经济周期这个话题的,之前就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资本主义社会每十年就会爆发一场经济危机。
”觉得很好奇,一直想探讨一下其中原因,很想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在接触《资本论》以后,在读的过程当中,虽然读得不是特别深入,但尤其关注经济周期这一部分,想要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虽然书中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章节来阐释这一问题,但是相关内容却对这个话题做了充分的解释,也形成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一、在谈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之前,先看看其他人的一些经济周期理论。
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
西斯蒙第认为,经济危机是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后才出现的特有现象,其原因是生产脱离消费后导致的消费不足。
这里他更多的强调的是消费本身的不足。
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说”。
杰文斯认为,任何一年收获的成功肯定依存于天气,特别是夏季和秋季各月的天气;如果天气在某种程度上依存于太阳周期,那就可以说,谷物的价格和收获将或多或少地依存于太阳时期,并经历周期性的波动,其时期等于太阳黑子出现的时期。
但我觉得这样造成的影响是有限的。
当然也还有其他人的另外一些观点,但读了《资本论》以及看了一些经济周期的评述类文章后,还是觉得马克思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是最系统和最完善的。
二、马克思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阐述,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开始的,经过《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最后在《资本论》中完成对经济危机的系统研究,论述了经济危机周期产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建立了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体系。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经济危机既不存在可能性,也不存在现实性。
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后经济危机具有了可能性。
但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必然性,还“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
133页。
),而这“一系列关系”就寓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中”。
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对价值增值的无休止追逐导致的资本积累规模螺旋式上升、生产能力无限扩张。
第二,大工业生产方式与资本积累规律的共同作用。
第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第四,固定资本的周转周期。
第五,资本主义对抗性分配关系。
第六,信用制度的发展。
马克思对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其最终结论是“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8页。
)限于篇幅的原因,对于这些理论点就不详细展开了,那些只是叙述性的东西,最重要的还是写出自己的理解。
面对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有许多未知和迷惑不解。
好多人包括一些著名经济学家,都把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美国人超前消费和华尔街金融寡头们金融创新失败所致。
其实,只要读一读马克思写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这个问题就能得答案。
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始的那个问题了,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具有十年一次的周期,每次周期又有各个周期性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在积累进程中被越来越频繁地相继发生的不规则的波动所打断。
”为何十年一次的经济危机与资本积累有联系?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积累的原因,又是积累的结果。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积累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其结果就是资本的繁殖和工人阶级队伍的扩大。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只要这个固有的基本矛盾一天不克服,十年一回的经济危机就会周而复始循环演绎。
大约十年一次,不是一个绝对平均的概念,而且是大体的估计。
有时会十年一个轮回按时来到,有时会提前而来,即七八年,甚至五六年就来一次。
这一次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却是在克林顿执政八年出现繁荣图象之后,又经过小布什惨淡经营的八年,就是说十六年才跚跚来到的金融危机。
三、资本主义社会能否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一派繁荣,于是,有人就得出结论说:经济危机已经被克服,马克思在世时所揭示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不灵了。
特别是克林顿连任总统8年,保持每年平均3%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好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不存在经济危机了。
但是我们从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上去看,就会发现,其实,经济危机并没有被克服,马克思的《资本论》仍然具有难以驳倒的真理性质。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存在其固有的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这已经被无数历史演绎所证实。
四、社会主义社会能否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那么接下来我就想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不是也必然会产生这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呢?
《资本论》也有历史的局限性。
因为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正值资本主义发展前期,资本主义还不够成熟。
当然他就看不到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乃至金融寡头统治世界经济的状况,更没有看到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
他只不过是看到了资本的相对集中和少数垄断现象,还有金融资本家的不劳而获。
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社会主义还没有诞生。
对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是闻所未闻,做梦难料。
马克思不可能对苏联社会主义垮台负责任,在《资本论》中,也找不到未来“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样的词句。
马克思只不过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
笼统地说,社会主义是没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
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由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主义,国家掌握了全部经济命脉,生产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既不存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也不存在三大产业结构性危机,更不存在利润率的危机。
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也不存在劳资矛盾。
因此,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根本不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如果说有,那也只不过是周期性经济波动。
当今的古巴和朝鲜,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按照列宁斯大林模式建立的经济体制,因而不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
但是,中国与越南就另当别论了。
这两个国家无一幸免,都尝到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苦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两个国家都受到
程度不同的影响。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首先波及到越南,其次才是中国。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之所以会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粗线条地说,有这样几个理由: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商品生产,存在着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一个不少;二是市场配置资源,而不是计划配置资源,原来的计划委员会改为发展改革委员会;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全球经济接轨,世界市场遇到风浪,必然会波及这些国家;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公有制为主导,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劳资矛盾仍然存在。
只要这五条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是顽症,自身无法克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遇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可以预见并在可控制范围内的。
因为社会主义虽然是市场配置资源,但国家实行宏观调控。
当危机苗头出现时,国家就会通过人民银行及其它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能够及早走出危机的阴影,甚至不会呈现“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没有周期性经济危机。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不但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而且自身就具备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条件。
因此,防范和治理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清晰的写出自己的感想,我把本篇分成了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一些其他人的经济周期的理论,然后详细谈一谈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阐述的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接着探讨一下资本主义社会能否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社会能否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通过《资本论》的阅读,我确实增加了很多关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认识,不管这种认识对不对,但是我觉得通过阅读它,然后自己去进行思考,总是能够有非常多的收获的,《资本论》确实是一篇鸿篇巨著,只要截取其中一点点内容,都能让你对某一方面产生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