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与发展规律的阐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与发展规律的阐述

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经济的社会形态”这一科学概念,并对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进行了明确的概括。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以及恩格斯编辑出版的第二、三卷是对“序言”提出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及其演进规律的具体回应和科学证明。

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公布了他在研究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他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这个结果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受制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是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观点,在《资本论》中得到完整的贯彻和全面的体现。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横截面上从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各个方面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经济社会形态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仅不能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性质,而且还要被适应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生产关系和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的。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劳动组织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不说明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就无法研究生产关系是如何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资本论》在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时,正是从抽象的劳动过程入手,讨论了劳动资料的性质对于认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指出:“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有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形态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过程。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劳动资料的变化必然要求劳动组织的变化,从而使生

产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生产者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关系的基础上发生变化。劳动资料的性质不同,生产者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关系必然不同,从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也就必然不同。因而劳动资料就不仅是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生产关系的指示器,成为判断经济的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准。马克思通过对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等三种生产方式的分析,不仅说明了剩余价值如何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日益增加,而且说明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如何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日益加深,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如何从形式上的隶属变成实际上的隶属。

其实,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早在1847年撰写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就论述过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经济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他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关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劳动的组织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他们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资本论》从劳动资料的角度讨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区分标准,既把生产关系的变化归结到生产力的变化,又证明了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观点。《资本论》继承了马克思本人19世纪40年代以来研究政治经济学得到的相关成果,并把这种一以贯之的观点整合进科学的理论体系之中,使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建立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之上。生产不仅是人们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还是人们相互交换其活动和产品的过程。

人们交换其活动和产品的过程必然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这种形式马克思也把它称之为生产方式,或生产形式。这种生产形式构成生产关系的一个层次或一个方面,包含在生产关系的总和之中。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已经采取过自给自足的自然生产、商品生产两种生产形式,“一种和商品生产截然相反的生产形式”则是未来社会的事。《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这种生产的社会形式是商品生产。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都和商品生产有关,都采取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形式。不说明商品生产,就无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从而也就无法分析与资本主义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离开对商品、价值、货币的说明,就无法说明资本;离开对劳动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的说明,就无法说明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离开对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的说明,就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离开对商品生产一般的分析,就无法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一特殊经济现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经济现象的说明都建立在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之上。从商品生产一般上升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特殊是《资本论》叙述方法的集中体现。《资本论》第一篇分析的就是商品生产一般。《资本论》正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入手,沿着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的逻辑线索揭露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代替的。《资本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横截面上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及其生产关系的。因此,马克思系统分析了“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并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同时在进行对比的时候,也分析了其他两种生产形式的生产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在研究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时,就分析了“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物质生产、“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商品生产、“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简单明了”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生产。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为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奠定基础,但同时也在对比的角度上揭示了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自然生产和自由人联合体的产品生产的生产关系。

其实,马克思在《1861—1863经济学手稿》即《资本论》第一稿中,在分析“交换价值和社会交换关系的性质”时已经提出过这一思想。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关系以及全面的交换的需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将《1861—1863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资本论》的相关论述进行仔细的比照,可以发现两处论述之间的精神实质高度一致。其一,两处论述都分析到物质生产的三种社会形式,只是称呼不同而已;其二,物质生产的三种社会形式都是在分析商品生产一般时提出的,都处在叙述的抽象阶段;其三,两处分析揭示的都是商品生产的性质,都是从人的角度切入的;其四,最终的社会形式都归结到人的自由个性或自由人联合体。从时间先后来说,《手稿》的论述在前,《资本论》的定论在后;从正式程度来讲,《手稿》是供修改定稿使用的,《资本论》则是经过反复推敲正式出版的定稿;从严整性来讲,《手稿》是即兴研究的想法,《资本论》是将手稿中即兴研究的想法整合进严整的理论体系。可以认为,《资本论》把《手稿》对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个性三种生产的生产关系放在“商品和货币”篇来叙述,既说明了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性质,又为随后展开研究这种生产关系对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影响奠定了基础;既说明了以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