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与发展规律的阐述
资本论及其手稿
资本论与其手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
典之作
《资本论》及其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内部矛盾和危机。
同时,马克思的手稿也是极其宝贵的,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理论内涵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所阐述的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在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和实践路径,对于解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启示深远。
在理解《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我们既要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核心内容,也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和观察问题的角度。
通过学习《资本论》及其手稿,我们需要进一步加深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探究经济发展规律的本质,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经济学与实践的结合,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因此,读懂《资本论》及其手稿,既是我们理论修养的需要,也是我们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挑战的必要条件。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19
第一版序言
尽管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竭力反对科学的政治 经济学研究,但是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作用 却是他们无法扭转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 级与资本主义矛盾斗争的发展反映出“现在的社会不 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 化过程中的有机体。”(Ⅰ10-13)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4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在学习《资本论》之前,需要对《资本论》的历 史背景、写作过程、理论地位、理论结构等作出全面 的了解。关于这些内容,《〈资本论〉导读》中作了 详细的介绍,可以阅读该部著作进行学习。在这里, 我们主要就《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第二 版跋”及其他版序言中的重要思想进行介绍。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14
第一版序言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上的主观能 动性
经济规律是经济过程中内在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必然趋势,是经济本质的实现方式,它的根本特点就是 客观性。但是在客观的经济规律面前,人们并非只能听天由 命,人们可以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确定自己的目的,并能动 地利用规律推动目的的实现。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29
第二版跋
“最终决定一切的危机发生了。资产阶级在法国和 英国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 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 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 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 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 (Ⅰ17)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 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 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 的对立当做他的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 对立看做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 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Ⅰ16)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提要:《资本论》科学地说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结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不断被破坏,引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三卷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进而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通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
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展开阐述。
《资本论》是对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
它首先阐述了整体研究的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展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局限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然性。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是一部经典的著作,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所著,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这部著作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作机制,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不公,以及劳动者在这个制度下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以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斗争。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以剥削劳动者为基础的,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而工人则被迫接受低工资和恶劣的工作条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探讨了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和货币的功能,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标准,资本则是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殖。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作规律,为我们理解现代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追求。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持续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劳动者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社会形态,主张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劳动者的自主管理,以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阅读《资本论》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主义的理想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伟史诗,它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探索未来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认真学习《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深入思考其中的理论观点,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本质与发展规律的论断的认识与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本质与发展规律的论断的认识与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论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以下是对他们主要观点的认识与思考:1. 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生产剩余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了商品、货币、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工资所代表的价值(即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从而获取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劳动的剥削,这种剥削关系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2.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日益社会化,但生产资料却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社会不公。
-此外,还存在另一个基本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制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引发经济危机。
3. 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到了资本主义会集中化和垄断化,形成金融寡头和垄断组织。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造成的。
每一次危机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大规模破坏和重新调整,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
4.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言,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阶段,由于上述矛盾的不断激化,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可能。
他们认为,随着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以及物质条件的成熟,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取代,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消除剥削和压迫,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5. 当代意义-在当今时代,尽管资本主义历经多次改革与自我调整,但仍无法根除其内在的根本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对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现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其后果,以及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资本论》的经济规律与社会问题
《资本论》的经济规律与社会问题1. 引言概述:在当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广泛存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经济规律和社会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资本论》对于理解这些规律和问题提供了独到的分析和观点。
本文将以《资本论》为基础,探讨其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其次,我们将深入剖析《资本论》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市场和工资问题以及市场竞争和垄断问题;然后,我们将关注社会问题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不均、社会阶级与贫困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方面;接下来,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部分,我们将提出思考与建议,包括政府政策实施与监管措施、公平正义观念的普及与提高,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转型;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本论》的经济规律和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促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入理解。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考与建议,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便是本文引言部分的内容,概述了文章的背景、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将详细讨论《资本论》的经济规律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社会问题。
2. 资本论的经济规律:2.1 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经济规律之一。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减去其自身工资所得后剩下的部分。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从而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和获取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属性。
劳动力作为商品被买卖,其价格即工资与其实际创造出来的价值之间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并成为资本积累和利润增长的基础。
经济的社会形态——《资本论》的社会形态分析与当代意义
克 思 公 布 了他 在 研 究 政 治经 济 学 过 程 中得 到 的 , 并 经 济 的社 会 形态 性质 的生产关 系和一 定发 展 阶段 的
且 一 经得 到就 用 于 指 导他 的研 究 工作 的总 的结果 。
这个 结 果认 为 , 生产 力 是社会 发 展 的最根 本 的动 力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3 0
作者 简介 : 赵 学清 , 男, 江苏灌南人 , 解放 军南京政 治学院教授 , 博士 生导师 。
・
6 3・
的生 产过 程 时 , 正 是从 抽 象 的劳动 过程人 手 , 讨论 了 标 准 , 既把 生产关 系的变 化 归结 到生产 力 的变化 , 又
在1 8 5 9 年 出版 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提 出的观点 , 在《 资本论》 中得到完整 的贯彻和全面 资 本论 》 是 在人类 社 会发 展 的一 的“ 序言” 中, 马克 思 明确 提 出 “ 经 济 的社 会形 态 ” 这 的体 现 。马克 思 的《
一
科学概念 , 并对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进行了 个横截面上从生产关 系的总和的各个方面对资本主
迹的动物 的有机体有重要的意义 , 劳动资料的遗骸 经 济 学得 到 的相 关成 果 , 并把 这 种 一 以贯 之 的 观点 对 于判 断 已经 消 亡 的经济 的社会 形 态也 有 同样重 要 整 合 进科 学 的理 论体 系 之 中 , 使 决 定经 济 的社 会 形 的意 义。各种 经 济形 态 的区别 , 不 在于生 产什 么 , 而 态 性质 的生 产关 系 的总 和建立 在一 定 历史 阶段 的生 在 于 怎样 牛 产 , 用 什 么 劳动 资 料 生 产 。劳 动 资料 不 产 力水 平之 上 。 仅 足 人类 劳 动 力 发 展 的测量 器 , 而且 是 劳 动借 以进 生 产 不仅是 人 们借 助劳 动资料 作 用 于劳动 对 象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深刻的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剥削和压榨工人为基础的,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这种剥削不仅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和压迫,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马克思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支撑他的观点,使得读者不得不对资本主义的黑暗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和货币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商品是价值的载体,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和货币的流通成为了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手段。
马克思揭示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他认为,只有通过
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够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世界。
这一理论激励了无数的革命者和社会主义者,成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指南。
在读完《资本论》后,我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深切地感受
到了马克思的思想的力量和深刻。
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使得我们对社会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展望。
同时,我也意识到,要想改变社会,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改变社会,实现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前行。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1.引言1.1 概述《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著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作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所引起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特点,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存在,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作为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不可避免的灭亡。
这与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即社会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雄辩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剖析。
他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念和运行机制,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和理论不仅对理解历史和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对深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资本论》的观点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深度发展的背景下,唯物史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不断深化对《资本论》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资本论简要
资本论简要
《资本论》是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
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之一。
全书分为三卷,总共
75章,内容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探讨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概念、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等内容。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交换过程和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的掠夺性本质和动态运行机制。
第二卷《资本循环过程》进一步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循环过程,包括资本的循环时间和循环速度,以及资本扩张和资本积累的规律。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指出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受到资本所有制的束缚。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总体论》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体过程,包括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利润率的下降趋势、资本主义垄断和金融资本等。
马克思在这一卷中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以及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比较。
《资本论》全书力图描绘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揭示出资本积累的无限追求和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它对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了批判资本主义和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与社会现象分析
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与社会现象分析1. 引言《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被视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详细讨论《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以及对社会现象进行的分析。
2.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2.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和资本生产过程的剖析,揭示了剥削和利润形成的根源。
文章将深入探讨这一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2.2 商品与货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进行了广泛研究。
他解释了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着的价值量问题,并阐述了货币作为价值媒介和流通手段的重要性。
文档将展开讨论这些内容并联系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2.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变迁的核心。
他详细阐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这一部分将探讨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相关观点。
3. 《资本论》中的社会现象分析3.1 资本主义社会结构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视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剖析。
文档将围绕私有制、雇佣劳动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解读《资本论》中对于资本主义结构的分析。
3.2 劳动力市场与阶级斗争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力市场是阶级斗争的舞台,它反映着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我们将探讨《资本论》如何揭示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中所涉及到的阶级斗争问题。
3.3 市场经济危机与批判马克思笔下描绘了市场经济中周期性危机和矛盾激化的情景。
文章将详细解读这些观点以及马克思对于市场经济的批判,亦可将现实案例与理论进行联系,深度剖析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问题。
4. 结论《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与社会现象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视角。
通过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梳理和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经济问题的本质,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文章在此做出总述结尾,强调马克思对于经济和社会领域影响力的重要性。
资本论的历史意义
资本论的历史意义《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于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部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之一、《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内在矛盾,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资本论》的历史意义: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贡献以及对社会运动的影响。
首先,《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彻底的剖析和揭示。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等基本概念的研究,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无产阶级的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生产方式,而剥削是其内在的矛盾特征。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揭示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
这些揭示为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成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原则。
其次,《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剖析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基础理论著作,它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价值论等重要概念,为马克思主义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外,《资本论》对社会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它对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
《资本论》的出版激发了全世界范围内工人运动的兴起,成为奠定各社会主义政党基础的重要文献。
无论是苏联、中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广泛借鉴、传播和应用了《资本论》中的理论和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革命。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资本论》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实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剥削的现象,但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预测并没有完全实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段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段《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所著的一部重要经济学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第一卷第一段是该著作的开篇,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段进行全面解读。
首先,在第一卷第一段中,马克思提出了他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他指出,他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而商品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元。
马克思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其次,在第一卷第一段中,马克思强调了商品的双重性质。
他指出,商品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可以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因为商品的价值来自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第三,在第一卷第一段中,马克思讨论了商品的价值和劳动价值。
他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普通的劳动强度和技术水平进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
马克思进一步解释了劳动价值的概念,即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四,在第一卷第一段中,马克思探讨了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使得商品之间的价值可以通过货币来表达和比较。
马克思进一步讨论了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并指出货币的出现是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
最后,在第一卷第一段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的概念。
他指出,资本是价值增殖的价值,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得到扩大的。
马克思进一步解释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机制,强调了剥削和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第一卷第一段是《资本论》的开篇,马克思在这一段中阐述了他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讨论了商品的双重性质、价值和劳动价值、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以及资本的概念。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马克思《资本论》是一篇不朽的名著《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与发展规律的阐述
企业竞争策略选择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需要制定合 适的竞争策略来应对市场竞争,包括 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集中化 策略等。
企业合作与联盟
除了竞争之外,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 合作和联盟来实现共赢,例如通过产 业链上下游合作、技术研发合作等方 式来提高整体竞争力。
金融体系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作用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概念与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定义及核心要素
定义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 制为基础,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标的 社会经济形态。
核心要素
包括私有制、市场竞争、利润追求和 雇佣劳动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中体现
生产力
资本主义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等手段不断提高生产力水 平。
生产关系
危机根源与周期性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 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爆发的特点。
现实意义与启示
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问题和金融危机具有重要启示意 义,它提醒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风险和矛盾。
探索新型经济制度
为了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我们需要探索新型的经济制度来取代它,这种新型经济制度应该能 够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愿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愿景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这些愿景强调了消除剥 削、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虽然实现这些愿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探索,但它们为我们指明了前进 的方向。
数字经济时代《资本论》思想应用
数字劳动与剩余价值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数字平台通过收集用户数据获取剩余 价值。
马克思经典文献
马克思经典文献
马克思的经典文献包括以下几部作品:
1.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合著的政治宣言,该宣言阐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
2. 《资本论》:马克思著作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分为三卷,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
这部作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剥削机制,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3.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于1845年著作,该文献批判
了德国意识形态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于1875年批判了德国社会民主
党的政治纲领,批评了其与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偏离,并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呼吁。
5.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于1875年著作,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实现途径。
以上仅是马克思的部分经典文献,这些作品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资本论》:经济学的巨著与现代社会的启示
《资本论》:经济学的巨著与现代社会的启示《资本论》:经济学的巨著与现代社会的启示在我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部经济学巨著所吸引。
此书由德国思想家马克思所著,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典著作。
我通过深入阅读,希望能理解并阐述马克思的观点,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情况,进行对比和思考。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他认为,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自身的利润。
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和矛盾。
对于我而言,《资本论》的这一观点,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也是对现代社会的有力启示。
在当今社会,虽然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并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例如,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过长,而所得的报酬却相对较少;同时,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这种现象与《资本论》中的描述如出一辙,使我深刻体验到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意义。
此外,《资本论》还讨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在的矛盾会逐渐显现,最终导致社会的危机。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例如,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其背后就有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社会责任的根源。
然而,《资本论》并非完美无缺。
马克思在书中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并不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因此,《资本论》虽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资本主义的有力工具,但并不能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
总的来说,《资本论》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经典著作,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资本论》作为一种理论工具,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和应用。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介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作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以下是《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概述:
1. 商品和货币形式:马克思首先讨论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分析了商品交换和货币循环的基本形式,揭示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形态的起源和作用。
2. 市场经济和剩余价值:马克思阐述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特点,论述了价值、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解释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
3. 抽象劳动和商品劳动: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生产中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区分了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指出价值是以劳动时间为度量单位的。
4. 资本和剩余价值:马克思讨论了资本的概念和特征,揭示了资本扩大的动力和机制,并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5. 产品再生产和资本积累:马克思论述了资本积累和再生产过程的基本规律,揭示了扩大再生产和危机的相互关系。
6.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剥削:马克思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和矛盾,揭示了剥削和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根源和作用。
7. 资本循环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循环的各个环节和关系,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结构和运行。
《资本论》第一卷以逐步展开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念、运作机制和本质特征,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本论简介
马克思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1856年10月,马克思迁居到伦敦西北的肯蒂士镇,这样,离伦敦博物馆更远了。但马克思并未间断工作,他仍然没日没夜地在博物馆里工作着。饿了,啃一口干面包,渴了,喝一杯白开水,疲倦了,就站起来跳两下,然后继续工作。不管是刮风下雨,他也从未因天气问题而不到博物馆去。终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紧紧地捧住了这部刚刚出版的著作。
原来他是在认真写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皇皇巨著《资本论》。他每天所摘录的大量资料,都是在为写作《资本论》做准备的。其实,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了,只不过到这时,他把主要精力集中运用到了这部书上。据有人统计,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 00余本!
诞生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到了巴黎,他们认真地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从中认识到,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这对于指导今后的工人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马克思领导了工人运动,他也成了巴黎“不受欢迎的人”。1849年夏末,马克思第四次接到“驱逐出境”的命令,以前,普鲁士政府、比利时政府、法国政府均曾驱逐过他。为此,马克思曾愤然退出普鲁士国籍,要做一个没有国籍的“世界公民”。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与发展规律的阐述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经济的社会形态”这一科学概念,并对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进行了明确的概括。
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以及恩格斯编辑出版的第二、三卷是对“序言”提出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及其演进规律的具体回应和科学证明。
一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公布了他在研究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他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这个结果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受制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是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观点,在《资本论》中得到完整的贯彻和全面的体现。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横截面上从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各个方面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经济社会形态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仅不能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性质,而且还要被适应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生产关系和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的。
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劳动组织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不说明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就无法研究生产关系是如何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
《资本论》在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时,正是从抽象的劳动过程入手,讨论了劳动资料的性质对于认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指出:“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有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各种经济形态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过程。
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劳动资料的变化必然要求劳动组织的变化,从而使生产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生产者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关系的基础上发生变化。
劳动资料的性质不同,生产者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关系必然不同,从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也就必然不同。
因而劳动资料就不仅是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生产关系的指示器,成为判断经济的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准。
马克思通过对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等三种生产方式的分析,不仅说明了剩余价值如何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日益增加,而且说明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如何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日益加深,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如何从形式上的隶属变成实际上的隶属。
其实,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早在1847年撰写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就论述过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经济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
他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关联。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
“劳动的组织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他们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资本论》从劳动资料的角度讨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区分标准,既把生产关系的变化归结到生产力的变化,又证明了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观点。
《资本论》继承了马克思本人19世纪40年代以来研究政治经济学得到的相关成果,并把这种一以贯之的观点整合进科学的理论体系之中,使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建立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之上。
生产不仅是人们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还是人们相互交换其活动和产品的过程。
人们交换其活动和产品的过程必然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这种形式马克思也把它称之为生产方式,或生产形式。
这种生产形式构成生产关系的一个层次或一个方面,包含在生产关系的总和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已经采取过自给自足的自然生产、商品生产两种生产形式,“一种和商品生产截然相反的生产形式”则是未来社会的事。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这种生产的社会形式是商品生产。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都和商品生产有关,都采取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形式。
不说明商品生产,就无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从而也就无法分析与资本主义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离开对商品、价值、货币的说明,就无法说明资本;离开对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的说明,就无法说明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离开对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的说明,就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离开对商品生产一般的分析,就无法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一特殊经济现象。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经济现象的说明都建立在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之上。
从商品生产一般上升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特殊是《资本论》叙述方法的集中体现。
《资本论》第一篇分析的就是商品生产一般。
《资本论》正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入手,沿着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的逻辑线索揭露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代替的。
《资本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横截面上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及其生产关系的。
因此,马克思系统分析了“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并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同时在进行对比的时候,也分析了其他两种生产形式的生产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在研究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时,就分析了“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物质生产、“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商品生产、“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简单明了”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生产。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为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奠定基础,但同时也在对比的角度上揭示了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自然生产和自由人联合体的产品生产的生产关系。
其实,马克思在《1861—1863经济学手稿》即《资本论》第一稿中,在分析“交换价值和社会交换关系的性质”时已经提出过这一思想。
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关系以及全面的交换的需要。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将《1861—1863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资本论》的相关论述进行仔细的比照,可以发现两处论述之间的精神实质高度一致。
其一,两处论述都分析到物质生产的三种社会形式,只是称呼不同而已;其二,物质生产的三种社会形式都是在分析商品生产一般时提出的,都处在叙述的抽象阶段;其三,两处分析揭示的都是商品生产的性质,都是从人的角度切入的;其四,最终的社会形式都归结到人的自由个性或自由人联合体。
从时间先后来说,《手稿》的论述在前,《资本论》的定论在后;从正式程度来讲,《手稿》是供修改定稿使用的,《资本论》则是经过反复推敲正式出版的定稿;从严整性来讲,《手稿》是即兴研究的想法,《资本论》是将手稿中即兴研究的想法整合进严整的理论体系。
可以认为,《资本论》把《手稿》对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个性三种生产的生产关系放在“商品和货币”篇来叙述,既说明了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性质,又为随后展开研究这种生产关系对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影响奠定了基础;既说明了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物质生产和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生产的性质,又为最终说明在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中这两种生产形式的生产关系的地位留下了伏笔。
在《资本论》中,“三大社会形式”的研究成果有机地统一于由生产关系总和决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学说之中。
生产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制造产品的活动。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重要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
凡是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在原始共同体中,生产资料是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共同财产,共同体内的生产者和生产资料之间没有发生分离,生产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共同享有劳动产品。
在古希腊古罗马,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主把奴隶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劳动,并占有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
在封建国家内,地主占有土地,农民租用地主的土地并把自己家庭的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缴纳地租后归自己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拥有的只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二者作为资本家的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
劳动力作为生产的人的要素通过市场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参与资本的生产过程,生产资料作为生产的物的要素通过市场以资本的形式参与资本的生产过程。
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轴心。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那样:“产业资本决定了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产业资本的存在,包含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的存在。
随着产业资本支配社会的生产,技术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组织就会发生变革,从而社会的经济历史类型也会发生变革。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同时还决定了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获取剩余劳动的形式。
在阶级社会里,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