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7课解放战争语文
高一历史课时练习:第17课《解放战争》(人教版必修1)
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面对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希望“全国党派,无论在朝在野,均应以和平建国为共同目标”的呼声,中国共产党()A.呼吁国民政府进行军事改革B.积极与国民政府和平谈判C.主动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D.积极防备国民党发动内战2.(2012·吉安高一检测)“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重庆),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下列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蒋介石希望建立国共联合政府B.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C.和平民主成为民心所向D.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3.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政治再次与中国人民擦肩而过,主要原因是()A.美帝国主义不愿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B.蒋介石对中共表示不满C.蒋介石坚持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D.中共不愿放弃有原则的妥协4.毛泽东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上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敌,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A.贯彻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B.统一部署百团大战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D.组织实施战略反攻5.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右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D.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6.(2012·海口高一检测)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
”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A.开始战略反攻B.进行辽沈战役C.进行淮海战役D.进行平津战役7.1948年秋,山东农民唐和恩率领他的支前小车队,冒风雪,忍饥寒,跋山涉水,日夜奔行。
他还用心的在随身携带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支前经过的每一个地方(见图)。
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16:第17课 解放战争练习题
第17课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是指()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长江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3.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战略反攻C.战略决战D.渡江战役4.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的北平和谈其历史条件的相似之处是()①民主党派在谈判中起了关键作用②国民党利用和谈加紧备战③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而参加谈判④国民党军事优势已经丧失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诗词也能反映历史。
1949年毛泽东作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其中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这主要是描绘哪一重要战役()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6.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以后,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
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了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
”这主要是指() A.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B.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C.中国共产党及解放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D.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战的胜利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后练习
第17课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2017·浙江学业水平测试)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
这场革命的意义是()①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④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 D2.(2017·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49 年4 月21 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而打响了()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 D3.(2017·广东佛山高一期末)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里的“革命”应该是指()A.土地革命B.国民大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D.文化大革命答案 C4.“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分东、中、西三路进军。
20日晚,中路军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撕开一个长达10公里宽的口子。
”该段记载描述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 D5.(2017·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并难能可贵的是使古都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段史料叙述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 C6.(2017·河南焦作高一期末)它“实行无后方作战和围魏救赵战法,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调动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材料中的“它”()A.改变了国共内战形势B.直接配合了延安保卫战C.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D.改变了国共军力的差距答案 A7.(2017·福建厦门高一期末)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后练习-文档资料
第17课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2019·浙江学业水平测试)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
这场革命的意义是()①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④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 D2.(2019·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49 年4 月21 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而打响了()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 D3.(2019·广东佛山高一期末)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里的“革命”应该是指()A.土地革命B.国民大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D.文化大革命答案 C4.“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分东、中、西三路进军。
20日晚,中路军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撕开一个长达10公里宽的口子。
”该段记载描述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 D5.(2019·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并难能可贵的是使古都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段史料叙述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 C6.(2019·河南焦作高一期末)它“实行无后方作战和围魏救赵战法,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调动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材料中的“它”()A.改变了国共内战形势B.直接配合了延安保卫战C.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D.改变了国共军力的差距答案 A7.(2019·福建厦门高一期末)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
人教版必修1高一历史课后练习卷:第17课解放战争
17解放战争1.下图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A.抗战胜利,民众渴望和平民主B.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D.全国规模的内战结束,和平民主的呼声高涨2.1949年4月,陈毅作诗一首:“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
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
”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A.淮海战役胜利,解放江北B.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C.平津战役胜利,北方解放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3.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场战役中,胶东解放区的一支民工小车队踊跃运粮运弹药支前的影片剧照。
战役胜利后,这支民工小车队配合着解放军攻克了南京。
据此判断这场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挺进大别山4.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待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西安事变B.北平谈判C.政协会议D.重庆谈判5.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的战争态势。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B.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C.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D.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6.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B.广大人民反对内战C.发动内战的准备不足D.美国主张和平解决7.1946年6月~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此阶段,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作战方式是()A.防御战B.游击战C.阵地战D.运动战8.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穿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于8月底到达大别山区,建立了大别山根据地。
这一举动()①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③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④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
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达标训练:417解放战争含解析)语文
课时达标训练: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1946年10月10日,梁潄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潄溟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C.中国共产党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解析:审清时间限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此时,国民党已经发动了全面内战,企图消灭人民民主力量。
答案: A2.“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
……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
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 A.挺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由题目中信息“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可知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掀起战略反攻序幕,故A项正确;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之一,时间是194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淮海战役是1948年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故D项错误。
答案: A3. 1947年底,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作出该判断的背景是( )A.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B.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47年以及材料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说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故本题选择B项。
答案: B4.下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答案:A解析:此题所列的四幅图中,后三幅是三大战役形势示意图,第一幅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形势示意图。
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训练:第17课解放战争 含解析 精品
课后训练第17课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对此,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对报社的编辑们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他们要制造的“空气”是()。
①国民政府热爱和平②共产党没有和平的诚意③调和国共矛盾只有依靠美国④国民党早已把共产党当作敌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近年来,张学良的一封写于1946年、尘封了五十多年的密信公之于世:“别来十年,时为想念,兄(周恩来)当有同感。
现日寇已经逐出,实(为)最快心事。
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视想(者)也。
”“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指周恩来促成()。
A.国共合作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国共和谈D.国共合并3.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导致“和平……死了”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和谈B.国民党不断扩大内战规模C.美国等国际势力的插手D.中间派无法左右国民政府4.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毛泽东在转战陕北的途中A.毛泽东转战陕北是在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之后B.在转战途中毛泽东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C.毛泽东通过在陕北的转战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D.毛泽东转战陕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策略的灵活性5.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
”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A.开始战略反攻B.进行辽沈战役C.进行淮海战役D.进行平津战役6.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包括了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乡村的地名。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必修1习题: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基础巩固1蒋介石曾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蒋介石所说的“先生”是指()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B.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C.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D.美国总统杜鲁门2下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符合的是()A.“攻占锦州,关门打狗”B.“分割包围,瓮中捉鳖”C.“百万雄师,三路渡江”D.“千里跃进,逐鹿中原”3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导致“和平已经死了”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和谈B.国民党不断扩大内战规模C.美国等国际势力的插手D.中间派无法左右国民政府4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
”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A.进行战略反攻B.进行辽沈战役C.进行淮海战役D.进行平津战役5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包括了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乡村的地名。
从以上路线可知,老人参加了()A.孟良崮战役B.辽沈战役C.平津战役D.淮海战役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引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A.这首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B.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C.“天翻地覆”是指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D.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7下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它在此作为历史的见证定格为永恒。
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8_第17课解放战争练习题
第17课解放战争基础巩固1.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重庆谈判期间()①中共争取和平民主②蒋介石表现出和平的诚意③全国人民期盼民主机遇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A.①②B.①④C.①②④D.①③2.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是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3.“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陈毅这首诗所指战役的意义是()A.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使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C.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D.结束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4.研读右图,此图反映的军事行动()A.表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B.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C.主要为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5.右图是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某场战役中,胶东解放区的一支民工小车队踊跃运粮运弹药支前的影片剧照。
战役胜利后,这支民工小车队配合着解放军攻克了南京。
据此判断这场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挺进大别山6.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
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
”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能力提升7.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8.2014年,我国政府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定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日。
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7课时 解放战争
人教版必修1 第4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民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该报道反映出当时国人期盼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C.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D.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2.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指出:“由于这些决议的成立及其实施,国民党一党独裁制度即开始破坏,在全国范围开始了国家民主化。
这就将巩固国内和平,使我们党及我党所创立的军队和解放区走上合法化。
这是中国民主革命一次伟大胜利。
”材料中所指的“决议”出自A.《双十协定》 B.《政治协商会议决议》C.《国内和平协定》 D.《马关条约》3.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4.1947年,为躲避国民党进攻,毛泽东被迫从延安转移到陕北的一个小地名——张冠。
毛泽东当时作词《五律·张冠道中》描述“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纪念该事件。
这里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 B.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C.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5.读下图,1947年春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针对的区域是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6.“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
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
……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7解放战争新人教版必修1
时分层作业(十七)(限时20分钟)[合格基础练]1.柳亚子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今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今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据此推断此诗创作于( )A.武昌起义期间B.北伐战争期间C.抗日战争期间D.重庆谈判期间D [根据“重逢握手喜渝州(今重庆)”判断,柳亚子的这首诗创作于重庆谈判期间,是对毛泽东“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安危”精神的赞美之作,故D项与题意相符。
] 2.1946年,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A.重庆谈判国共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C.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C [“1946年”“国军已攻下张家口”,表明内战的爆发,说明中国国内和平的可能性已不存在,故选C项。
]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端困境,然后歼敌,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 )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B [由题干中“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可知,本次军事行动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A、D两项分别是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C项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4.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时,解放战争的形势是( )A.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C.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D.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C [1949年4月国共两党在北平举行谈判,当时三大战役已经结束,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故C项正确。
]5.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整齐地睡在马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1945年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谈了四十三天。
谈判的结果,已经在报上公布了。
现在两党的代表,还在继续谈判。
这次谈判是有收获的。
”题中所说的“收获”是指A.解放区政权取得了合法地位 B.签订了《双十协定》C.成立了民主联合政府 D.建立了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最终结果是签订了《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排除A项;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是之后政协会议的内容,建立统一战线与重庆谈判没有关系,排除C、D两项。
2.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A. 反对美国侵略,实现民族独立 B. 消灭封建剥削,分配农民土地C. 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D. 发展民族经济,保障人民权利【答案】C【解析】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内战独裁”成为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故C正确;A不是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B、D 不属于政治斗争,排除。
3.下面是中国近代某次会议与会各党派代表人数统计表。
这次会议C.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D.促进了内战的爆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参加会议的党派代表可知这次会议为1946年召开的政协会议。
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战时期,故A项错误。
政协会议的协议最终被国民党撕毁,故B项正确。
该次会议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故C项错误。
政协决议反对内战,故D项错误。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 )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民解放军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A、D两项分别是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C项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5.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①都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而主动提出的②国民党都实行了反革命的两面策略③和平协定最后都被国民党撕毁④国民党都以此作为缓兵之计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两次和谈都是由国民党首先提出来的,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④都是两次和谈的相同点。
6.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原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陆续接到指令:“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打谈结合、以打促和”,如需必打,则以步枪、刺刀和手榴弹,展开近战和肉搏、不得炮击……此战是在夺取A. 锦州B. 北平C. 徐州D. 南京【答案】B7.解放区的人们热火朝天地支援解放军,而国统区的人民怨声载道,哀叹“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
……民主涂在嘴巴上……”解放区和国统区的这一不同状况可以概括为A.人心向背定成败 B.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C.国民政府因腐败而丧失民心 D.中共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答案】A【解析】 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中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都只体现了其中的一方面,A 项包含C、D两项。
8.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
对该宣言发布理解正确的是A. 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明显转折B. 推动了内战局势的明朗和北平的解放C. 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D. 促成了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48年4月30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四五月间,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明显转折,故A项正确;北平的解放是1949年初,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建立政治协商制度,故C项错误;D项是1954年,排除。
9.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答案】A【解析】材料中“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指的是1947年国民党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
为了减轻陕北和山东的压力,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
10.“1948年,中国共产党军队以卓越的战斗精神和军事策略,决定性地扭转了历史潮流,北京和几个大的港口城市落入他们的手中。
”当时中国共产党军队正在展开的军事行动是A.战略防御 B.战略反攻C.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的“1948年”“决定性”“北京和几个大的港口城市”等关键信息判断,答案应为C。
11.1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了“奇迹,真是奇迹。
”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淮海战役的胜利C.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 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答案】B【解析】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是在1947年,渡江战役和推翻国民党统治是在1949年4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胜利结束,因此答案为B项。
12.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
右图报道的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是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 B.宣告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被推翻C.表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 D.标志着全国获得完全的解放【答案】B【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图片中“南京解放”这一关键信息。
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基本被推翻。
13.《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一书在评价毛泽东时,认为他是结束外国占领、恢复国家秩序的英雄。
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领导了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C.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赢得独立D.领导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答案】C【解析】A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项指抗日战争;D项是国民革命。
C项符合题意,毛泽东同志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赢得独立。
1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将领范汉杰被俘后说:“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范汉杰的言论所涉及的战役是A. 百团大战B. 辽沈战役C. 淮海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B15.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
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A. 组织了正面战场四次会战B. 撕毁重庆政协会议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C.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D. 与共产党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答案】C【解析】由材料“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可知国民党以扩大对城池和交通线等地域的占领为目的,造成了力量全面展开、兵力分散等问题,此“战略失误”反映了1946年6月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失败,此后国民党由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故B项错误,C项正确。
A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排除D。
故答案选C。
16.老照片是对历史的形象记录。
以下老照片拍摄的背景是A. 战略反攻取得决定胜利B. 战略决战取得完全胜利C. 全国大陆基本获得解放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答案】B17.“打到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
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A. 工农武装割据B. 新民主主义革命C. 抗击外来侵略D. 推翻国民政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国共十年对峙;“将革命进行到底”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内战,这些都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A、C、D都表述都过于片面。
18.1949年.《人民日报》相继刊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电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等报道。
据此可知此时A. 中共已转入战略反攻B.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C. 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D. 北平和平谈判已经开始【答案】B【解析】“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表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已经结束,三大战役基本被消灭国民党主力,故B正确;1947年开始战略反攻,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出三大战役结束,表明战略决战结束,C错误;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北平谈判是1949年4月,D错误,排除。
19.1948年11月2日,美国国家安全会议建议美国政府必须面对国民政府溃败后的中国局势,以作好应对。
此时的中国A.国共两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和平谈判B.国民政府被迫放弃一党专政的立场C.国共双方正集中力量进行战略大决战D.共产党已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通过中国军事形势的变化,考查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1948年秋,辽沈战役已经打响,从此,国共两党展开了战略决战。
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使其丧失了民心,国民党军队在战场的不断失败,也使美国逐渐改变对华政策。
1948年,美国国家安全会议对美国政府的建议,实质上是建立在国民政府失败的基础上,这表明此时的美国政府已意识到国民政府的失败已成定局。
20.1942年到1948年,国民政府先后在福建、甘肃、绥远、四川等省进行了以扶植自耕农为核心的土地改革,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贷欲等方式协助农业经营并规定了佃农一系列权利。
国民政府此举A. 意图缓解财政经济困难B. 废除了农村封建生产关系C. 背离了平均地权的政策D. 和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一致【答案】A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材料二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次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
这次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回答:(1)材料一中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方针是什么?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中的事件的意义是什么?【答案】(1)材料表明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展开了战略反攻,从内线(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引向外线(国民党统治区),说明中国共产党及时抓住有利战机,改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