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合集下载

刘禹锡的简介和代表诗句

刘禹锡的简介和代表诗句

刘禹锡的简介和代表诗句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官员。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并不拘泥于传统,常常以自然描写见长,可以说是唐代诗坛的佼佼者之一。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本文将重点介绍刘禹锡的个人简介和其代表诗句,在读者了解他的诗歌之余,也能更加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和历史的发展。

一、刘禹锡的个人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宪宗元和二年(772年),早年师从于元稹。在他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太常博士、嫡庶都官郎中、赵州刺史等多个官职,被朝廷赞誉为“一时之贤士”。此外,他还

是一位文学家和学者,在诗歌方面表现出色,曾被誉为“唐代

诗人四大家”之一,其作品在唐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841年

去世,享年71岁。他在世时,其诗歌曾备受赞赏,随着时间

的推移,刘禹锡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和体现。

二、刘禹锡的代表诗句

1.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送别诗,20多句的小诗中,彰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刻思考。其中这句诗句针砭时弊,以同人生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人际关系的脆弱,人情冷暖易逝之意。诗人感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亲

朋好友之间越是深厚、相知已久,在离别时只会显得更加珍贵、更加难舍。最后的“共此灯烛光”,则彰显了对称心之念的渴求,表达了寄托遥远人之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段。

2.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咏秋

《咏秋》是刘禹锡写给秋天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以大自然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厚感情。这句诗歌中,“野

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居易,号凤求仙。汴京(今河南开封)人。他是唐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清新雅致的诗风和政治才干而闻名。刘禹锡以才名博富于唐代文坛,他的诗作以豪放明快的风格见长,注重咏史和抒情。同时,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曾经担任多个重要职位,对唐代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他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才华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他年轻时,他广泛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得以培养出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华。他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提炼出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物和咏史为主题,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他在诗歌创作上极富创意,风格独特,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曾在多个重要的政府职位上任职,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决策能力。他曾担任侍御史、太常博士、考功员外郎等职务,他处理政治事务的能力备受赞誉。他以正直廉洁和爱国心著称,对国家的事务忠诚尽责。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并坚决反对腐败和不公。他的政治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正面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刘禹锡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安史之乱期间表现出色,为唐朝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曾参与多次战役,以

其英勇无畏的战斗风格备受赞誉。在他的领导下,唐军战胜敌人,稳定了局势,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的军事才华为唐代的安定和和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禹锡对于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禹锡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刘禹锡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刘禹锡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刘禹锡是唐朝盛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和文学家,是唐朝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生于唐德宗大历十年,逝于唐宣宗景福节三年,享年六十九岁。刘禹锡是唐朝历史上重要的著名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广泛传播,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刘禹锡的主要作品

刘禹锡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其中以他的诗歌和散文最为出名。下面是他的主要作品介绍。

1.《陋室铭》

《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刘禹锡自己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了他住在陋室的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语不惊人,常山之虎”,即不与常人同流合污,人生不必刻意迎合众人,取笑他人,自得其乐即可。

2.《玄都观寄简汪伦之再来上京》

刘禹锡的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好友汪伦的思念之情而创建的。他在诗中描述了汪伦在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苦苦追寻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好友的深厚之情。

3.《竹枝词》

《竹枝词》是刘禹锡非常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这首诗歌描写了唐代古典女子的风采和情感,以及她们在剧院、游乐场等场合的深情相见之愁。诗歌表达了刘禹锡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反映了唐代女子的家庭义务和内心情感。

4.《秋夜寄邱处士》

在这首诗歌中,刘禹锡描绘了秋夜的美景,表达了他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同时,还描绘了处士邱伯温在士林中的高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也表现了死亡对于刘禹锡的负面影响。

5.《杨儿诉衷情》

《杨儿诉衷情》是一首悲怆的诗歌,刘禹锡在诗中通过杨儿的口吻倾诉了他的孤独和对爱人的思念。这首诗歌表现了唐代民间的爱情故事和一种文化传统,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个体生命的脆弱。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简介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简介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翰林学士,曾担任过吏部侍郎、左拾遗、户部侍郎等职务。他的诗文风格清新明丽,辞藻优美,经常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物事迹,被誉为“唐代诗人中最有意境的名家”。同时,他还是唐朝“双石林”之一,被誉为“刘中舒、刘野客、刘易阳、刘禹锡,双石林四家”。

刘禹锡出生在一个学术世家,自幼喜好文学,学有所成。他的父亲刘辩是唐朝著名诗人和书法家。刘禹锡早年曾担任唐玄宗的侍从官,在朝廷中得到了锻炼和提拔。后来,他历经辽东、河东、河南等地的官职和考试,成为唐朝的一位知名政治家。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上。他的诗歌独具特色,清新明丽、流畅优美、富于意境。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宫廷亲闻、人生感悟等方面。其中,以写生和描写田园为主要手法,表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生活体验。

刘禹锡的诗歌跟当时的文学思潮密切相关,展现了唐朝诗歌的出色表现。他的诗歌不仅表现出自然景色的美丽和人物事迹的英雄气概,还表达了思想观点和情感抒发。他的文学特点是画面感强烈、用意深刻、含蓄而不失清晰,顿觉诗情万种、别具一格。

刘禹锡创作的代表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临江仙·满庭芳》、《浪淘沙·北岛》等等。其中,《陋室铭》是他最著名的诗篇之一,他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了自己所居住的陋室,富有哲理意味,表现了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自己的一种生活理念。

刘禹锡创造了诗歌崭新的表现手法,使唐代诗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的诗歌充满内涵和情感,是人们感悟人生、领会自然美好的重要源泉。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句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句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句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诗人,生于公元772年,死于843年,享年72岁。他出生于南阳,家世显赫,父亲刘

智远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因此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刘禹锡自小聪明好学,九岁能作诗,十三岁便熟读《诗经》和古文经典。

刘禹锡少年时,曾三次应举不中,但仍一直持续着文学创作。他的雄才大略和出众的才华,着实惊艳了那个时代,赢得了文坛的声誉。唐朝武宗时,他被诸王军属马燧和公主李敬方力荐,一跃成为翰林学士。不久,他被任命为直文选郎,一直到文宗年间升任翰林侍读学士,曾任监察御史、集贤院学士等职,被朝廷重用,成为唐代重臣之一。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华丽洒脱,充满了文人与士子对于人生和自我追求的思考与探索。他远离传统的严肃风格,常常从民间口语、闲言碎语中挖掘诗歌的灵感,以语言生动、形象明快的独特语言风格,刻画并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感悟与牵挂。他的诗歌多以描绘自然风景和生活情趣为主,反映了他热爱生命和自然的情感与态度。他的《陋室铭》直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道出了他对于生死的洞悉与内心世界的坚

守之志。

刘禹锡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竹枝词·咏梅》:雪花转疑为水魂,灯花半嫣半散昏。梅笺试道天涯雪,海树何妨更护闻。这首诗歌以上品的气质描绘出了梅花的

安泰,博得了唐朝的赞誉。另外,刘禹锡还写了很多反映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抒情诗以及写人的著作。

刘禹锡是唐代伟大的文化名人,他突出的语言风格和思想特质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他在传世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美不胜收的诗篇,这些诗篇,形象、清新、凝练,朗朗上口,浑然天成,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他的著作集《将进酒集》被后人誉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给广大读者留下了一份浓郁的文学情愫。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简介

1. 刘禹锡的生平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唐代开元年间,是唐代杭州人,曾在政府任职期间,又以“杭州刘”闻名于世。刘禹锡在杭州期间,对当地的治理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禹锡早年就读于杭州的著名学府太学,学习过文学、历史、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他以聪慧的头脑和出色的学术成绩被认为是当时最有前途的学者之一。

2.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

刘禹锡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歌以婉约、

豪放、清新的风格而闻名。刘禹锡的代表作有《陋室铭》、《自题渔家》、《初发扬子寄元丹丘上人》等。这些作品以其深情的笔调、卓越的艺术表达和独特的思想内涵,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禹锡的诗歌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被誉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曾广泛流传于后世,并对后来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诗歌创作外,刘禹锡还主编了《全唐文》,收录了唐

代各个领域的优秀文学作品。这部文集对唐代文学的研究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刘禹锡的政治理念

刘禹锡在政治理念上秉持儒家思想,主张“爱人者,必须以礼悦其心;治天下者,必须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强调政

治家应以身作则,通过身体力行来感召和影响他人。他提倡君主应兼具德才并重,以确保国家的和平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刘禹锡还关注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他主张发展经济、改

善民生,通过实施合理的政策和推动科技进步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也主张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 刘禹锡的影响

刘禹锡作为唐代杰出的文化人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成就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他的政治理念和思想也对后世政治家和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作品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作品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作品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官员、学者,其诗词作品以其清丽婉约、意境深远、情感真切而著名。刘禹锡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底蕴,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作品。

一、刘禹锡的简介

1、生平

刘禹锡,字之奇,唐朝末期的文学家、官员。他出生于一个世家,祖父刘弘一是唐朝的太常卿,父亲刘师道是唐代的太子洗马。刘禹锡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曾考取进士,担任过高宗、肃宗等皇帝的宰相和教育部长,出任过很多要职。除此之外,在文学方面,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

2、文学成就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上。他的诗歌清丽婉约、意境深远、情感真切,构思严密、音律优美,很受当时人们的欣赏和推崇。他在诗歌创作中注重思想和意境的表达,善于传达真善美的价值观。他的诗词作品受到了唐代文化的熏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刘禹锡的诗词作品

刘禹锡的诗词作品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以深沉、优美、悲凉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所体现的是一位执着、

不屈不挠的文化官员的风范和忧思。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几首著名的刘禹锡的诗歌。

1、《陋室铭》

《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对清贫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对自由独立的追求。它写道:“山不在高,有仙

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穷巷之窗户。池塘小院深深,燕子飞来绕屋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抒发了诗人的自由心态和

真挚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2、《竹枝词》

《竹枝词》以其独特的风韵和触动人心的情感感染了很多人。它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声咽,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以清丽著称于世。他的文学作品多以抒情为主,以清新自然的风格为特点,是唐代“初唐四杰”之一。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年)生于陕西岐州,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祖父刘基、父亲刘县令皆曾为唐朝的高级官员。年幼时刘禹锡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曾师从于当时的名师周敦颐,后又曾师从韩愈。刘禹锡自幼喜好文学,十五岁时已经开始了写诗的创作。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和散文方面。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涵盖了抒情、叙事、议论等多种类型。其中以抒情诗最为出色。他的诗所表现出的情感细腻、婉转动听,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优美,被后人誉为“清新派”的代表。他的

代表作《陋室铭》用简洁的语言道出了墨子思想的真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竹枝词·咏梅》一诗则表

达了对好友去世的哀思:“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诗作中常用自然景物来表现情感,更增加了情感的亲和力。

刘禹锡的散文作品也是颇有影响力的。他的散文作品多以传记、史志、游记等为中心,语言简练、气韵生动、一气呵成,为后人所推崇。他的《游南馆》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人间天堂,它一度成为后人仿效的范本。《稼轩长短句》和《日本教书》是他的另外两个著名散文作品。前者

以短句的形式勾勒出了他的生活情趣,后者则是他记录在日本访问期间所见所闻的游记。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当时的文坛上,人们对他的作品评价甚高。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曾称他为“清贤一人”。唐代宰相韩愈曾评价道:“刘禹锡以其文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官员和地理学家,一生刻苦读书,文学造诣极高。下面将从刘禹锡的生平、诗词创作、思想特点等方面来介绍他。

刘禹锡于772年出生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个读书人家庭,祖父、父亲都曾是县令,他自幼聪颖好学,很早就展现出了文学天赋。18岁时,他撰写了一篇文章《说文解字注》受到朝廷赏识,被任命为主簿。后来刘禹锡辞去官职,去了邺(今河北临漳)县当了一名私塾教师。此后不久,他前往东都长安,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王之涣、元稹等人的推荐,进入了唐玄宗的朝廷任官,官至太子少保、诏狱判官等职位。

刘禹锡的诗才非常出众,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诗篇是《陋室铭》,诗句朴实无华,却令人百读不厌。同时,他还创作了《竹枝词》、《梅花词》等优美的诗歌佳作,这些作品以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著称,深受广大文艺爱好者的喜爱。

在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与自然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题材和意境中,更体现在语言和形式上。他描写的每一幅自然画面都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他的诗歌精美绝伦,常含有博大精深的哲理,诗文中流露出的深刻思想感染人心,让读者深受启迪和鼓舞。

刘禹锡的诗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既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特别是他的地理诗歌,介绍了许多风景如画的山川名胜,为我们研究唐代地理、历史、文化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参考。

总而言之,刘禹锡是我国古代文坛上的杰出代表,其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赞美。他将传统诗歌特点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创造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在文学历史上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他的功底之深、思想之广以及艺术水平之高,使得他成为唐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刘禹锡的简介绍

刘禹锡的简介绍

刘禹锡的简介绍

刘禹锡,唐代初期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字梦得,汝州汝阳人(今河南省汝州市)。其父为汉中节度使刘祥,刘禹锡出生于一户门阀家庭。幼年时就表现出了文学天赋,曾接受过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张籍的启蒙教育。

刘禹锡的文学创作很早就开始了。据记载,他在十二岁时便开始了作诗,并在家中的客厅上挂起了自己的诗作。后来,他还曾在明风阁上挂出过自己的诗作,寄托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到了唐德宗年间(758年-763年),刘禹锡开始进入官场,并于762年考中进士。此后,他历任文学官职多个,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担任了礼部侍郎、起居舍人、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务。这些职务都是在玄宗年间(712年-756年)时就已存在的,不

过在当时已经逐渐丧失了其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走上了“闲适文人”的道路。他的作品有《清平调》、《陋室铭》等

著名作品,又因《陋室铭》在明代儒学注书《西铭》中而闻名海内。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很高,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也很大。他的诗人格朴实,又充满了深刻的人生体悟,令人耳目一新。他篇章清丽,典雅清新,富有韵律感,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除此之外,他还曾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文学理论研究,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唐朝文学史上,刘禹锡是一个涓滴之功的文学家,不善于谋求名利,他力主以文章主官,反对文章为名的官——徐坚所倡导的关门五讲。他提倡诗以感情,不以词藻膏华取胜,而提高诗人的道德品位,加强文学修养。这样的思想给他后人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刘禹锡是唐代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诗歌文学作品深刻、简洁明了,他的文学理论则对后人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刘禹锡只生活在唐代初期的一个时代,但其传世之作却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为后人所铭记。

刘禹锡的全部古诗

刘禹锡的全部古诗

刘禹锡的古诗

望洞庭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词(其一)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浪淘沙(其一)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赏牡丹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和乐天春词 / 春词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蜀先主庙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始闻秋风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望夫山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视刀环歌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刘禹锡的简介和古诗有哪些

刘禹锡的简介和古诗有哪些

刘禹锡的简介和古诗有哪些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的诗歌以写景描写、咏物抒情、议论风俗、触类旁通等多种形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博爱、人生哲理的东方文化传统。本文将从刘禹锡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以及深入解析其两首著名诗篇《陋室铭》和《夜泊牛渚怀古》入手,展现这位唐代文坛宗匠的独特风貌和深远影响。

生平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稷山,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人。幼时聪明好学,父亲刘胜之便相视称赞,说“可将为文人鼻祖”。他少年时即展现出卓越才华,曾先后出仕于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朝,兼任国子监博士、光禄寺丞等职务。其为人正直、有作风,加上才学精湛,政治上颇有建树。因不满唐宪宗覆灭法家兴儒之后,便退隐诗山,并写下了“江南自古

多奇女,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名句。此后数年时光,刘禹锡把

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写诗和沉浸在山水的魅力中。842年逝世,

享年71岁。

作品

刘禹锡的诗歌清丽而温婉,情感真挚而抒情。其中以“咏

物抒情”最为突出,如《竹枝词》、《荷叶杂题》等小诗,都以它独特的天然品质、优美的节律、流畅的韵脚,生动地描绘了生活中的细节与美好。另外,他的诗歌还常常以写景描写、议

论风俗、触类旁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深刻见解和阅历,如《秋夜喜雨》、《陋室铭》、《夜泊牛渚怀古》等。

《陋室铭》

《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卑微的生活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和世俗人情的独到理解和感悟。本诗严格的格律和华丽的修辞,彰显了作者的深邃思考与想象力。其中“山行本多雨,空翠湿人衣。文

房多积案,书帙满架扉。独坐长江空,万里无云波。”这一句,让人不由地沉迷在刘禹锡对声音、色彩和空间的精湛描绘中,同时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对主题的强烈感受,这种感受在读到“蟪蛄噪古道,飞鸟度秋林。”一句时,达到了极致和高潮。

有关刘禹锡的简介资料

有关刘禹锡的简介资料

有关刘禹锡的简介资料

刘禹锡,字景文,号人和,汉族,唐朝诗人、文学家,推动了唐代文学风格的转变和发展。

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7年),卒于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41年)。刘禹锡的父亲为官,曾任兖州刺史和朝廷宰相,这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政治背景。初任尉州湖南县令,后因迫害他人被贬为永州江陵县丞,加以虔州刺史、河东节度副使、洋州团练判官、滁州刺史、四川道监察御史等官职。他在官场上深得当时贞元刘敬叔、韩愈的器重。

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就被人所赞誉,28岁时已有了

名气。他的文学风格多承袭了孟浩然、谢灵运等人,并融汇了道家的哲学思想。他的代表作品有《陋室铭》、《阳关三迭》,两者皆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怨愤和孤独。

《陋室铭》是刘禹锡最为著名的一篇散文,虽然是一篇记述陋室的文体,但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文中,他写道:“山不

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表达了一种对简朴

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精神价值的认同。《阳关三迭》是刘禹锡的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三千骑兵在阳关的戍守过程,表现了诗人对忠勇耿直的推崇和对生命的珍视。

刘禹锡热衷于文学创作,并在推动唐代文学风格的转变和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对气势磅礴的叙事诗和清新简洁的咏物诗都能自如运用。他能够运用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将自身的审美情趣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唐代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家关汉卿曾赞称刘禹锡的文学描写之精细,“谓之笃实”,并称其“文成桂语,诗思丹青”。20世纪初期,诗人范仲淹在《志斋后集》中评价刘禹锡“诗音轻婉,乃至散处处藏玄化之趣”。

刘禹锡的简介和古诗

刘禹锡的简介和古诗

刘禹锡的简介和古诗

一、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是唐代时期的人物之一,简介如下:

1. 年龄和出生地

刘禹锡于公元772年出生在安福县的一个官宦家庭中,在这个家庭中,他和父亲、叔父、弟弟等家族成员都曾经在政治上活跃过。

2. 教育背景

刘禹锡小时候很聪明,早已经学会了《论语》等课外读物,他为人机智灵活、幽默有风趣,因此,深受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在校内讲学中深化了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孩童时期即已显露出卓越的才华。

3. 政治生涯

自从唐玄宗于他的贞元年间到达长安后,刘禹锡就被任命为锦衣卫都尉,同时因为他的才华,又被任命为国子监直讲,很快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而被唐玄宗任命为国子监正旦讲官。

4. 文学成就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当时文化人的高度认可,他的古文流畅、简明,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他的诗更是颇具

特色,既有所长,又不失幽默、风趣和诗情。他一生所写的诗词约三百余篇。

二、刘禹锡的古诗

唐代文学史上有很多优秀的诗人,如李商隐、杜甫、白居易等人,但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创作风格和代表的思想内涵都不可小觑。他所创作的诗篇,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情感和哲学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几首刘禹锡的著名古诗:

1. 石壕吏

石壕吏,将军令,岂敢不从,但置酒,长沙人士,炳灵台前,震惊一时,酒酣似醉,赞叹多时,不烦君王赐金带,只贵有书柬相寄。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一位名叫石壕的官员,他因为遵从将军的命令而要了一个便衣,但他并未因此低头,反而当众举起酒杯表示自己的不屈服。此诗意在弘扬忠诚、骨气和富有正义感的奋斗精神,彰显出刘禹锡思想的深厚内涵和良好的品德魅力。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介绍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豪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他的诗歌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思考,以及对自然和风景的独特感受和描绘。其中,《秋词》二首之一、《同乐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故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多亩。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雄浑豪放:刘禹锡的诗歌有一种雄浑豪放的风格,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

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

●清新俊逸:刘禹锡的诗歌也有一种清新俊逸的特点,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

不事雕琢,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

●含蓄深沉:刘禹锡的诗歌还具有含蓄深沉的特点,他的诗歌中往往蕴含着深

刻的哲理和思想,需要读者深入思考才能领悟。

●自然流畅:刘禹锡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诗歌中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

雕琢痕迹,而是以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题材广泛:刘禹锡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哲学、人生等多个领

域,他的诗歌中不仅有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也有对自然和风景的生动描绘。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句有哪些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句有哪些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句有哪些

刘禹锡,唐朝中期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流畅婉丽而著名,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等。本文将会对刘禹锡的生平及代表作进行简要介绍。

一、生平

刘禹锡,字梦得,自号潇湘老客,唐朝宣宗时期(公元772年-公元779年)出生于陕西省岐山县。他是出身于一个世家,少年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与杜牧、白居易、李商隐、王之涣等一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他曾担任过吏部侍郎、礼

部尚书、左监门卫大将军等职务,后因李通之乱被贬为工部尚书,不久被复职上卿。唐宪宗年间,任右庶子,至咸通年间,因韦皋之案被贬为杨州。他一生历经风雨,但时时保持着诗人的气度、行走的轻松、心态的舒展,塑造了他独特的诗学形象。

二、代表作品

刘禹锡以清新淡雅、自然流畅著称,美学风格受到“潇湘派”的影响,对唐代散文、诗歌、文学批评都有主要贡献。他

长于舞文弄墨,善用典故、史料,并且反对僵化的文学规范。他成名之作,包括《浪淘沙·北岛》、《竹枝词》、《陋室铭》、《玉楼春·春景》等,这些诗歌都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绝佳代表作,影响深远,以下将会对其中一部分进行简要介绍。

1. 《浪淘沙·北岛》

此诗以写人为主,叙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它以北岛为背景,描绘了江南美景,抒发了作者对愁怨的不解,但又借用了儒家的思想进行批评,体现了一个思想家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全诗情感真挚、质朴自然,语言轻盈流畅,情景曲折,铿锵有力,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意境。

2.《竹枝词·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竹枝词》是唐代文学中非常著名的一类诗歌形式,以描绘人物感情和美景自然为主要写作内容,简洁明了,感情真挚,深受民间喜爱,被称为“短歌行”。此篇词描绘了作者重逢故友,欣喜之情洋溢,通过自然景观与故人的回忆,巧妙地展现了感情氛围,表达了友情之珍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光诗人刘禹锡

☆王东

刘禹锡的确是独树一帜的诗人,他的怀古诗沉着稳练,竹枝词风调自然。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渗透着一种百折不回、积极乐观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人往往面临三重困惑:生活困窘,仕途失意,生命质询。面对困惑,或求之于内,或求之于外。求之于外时,那“不为尧存,不为桀忘”的自然便很容易地和心灵搭建起了契合的桥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然的时序更替盛衰荣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文人情感的寄托点,“春女感阳则思,秋士遇阴则悲”,于是,“伤春”“悲秋”便成了文人笔下最为常见的两大主题。

困惑的文人习惯于塑造一位儿女情长的闺中怨妇,通过她们“帘幕无重数”中“衣袋渐宽”般的对男人的钟情和苦恋来补偿作者生活、仕途诸方面的缺憾。而这种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因为看到“流水落花”而倍感“红颜易逝”的。《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看见“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便是这种心理的典型反映。这是“伤春”系列的一大特征。

而“悲秋”系列则是文人毕竟不甘心的苦苦挣扎。他们渴望“沙场秋点兵”,但现实只能让他们“醉里挑灯看剑”。所以相对于“伤春”系列的美人迟暮来说,这里更多的是英雄末路。刘禹锡《秋词》一诗中对此一言以弊之:“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刘禹锡的这首诗却一反灰暗萧瑟的“悲秋”传统,色彩亮丽,实为“阳光”之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读到此处,人的心胸为之豁然开朗。

刘禹锡一生被贬远州达二十多年,并且是几次遭贬。二十多年“长安不见”。他有愤懑,有苦愁,但让人感动的是他的乐观。也许正是因为贬谪经历才让他在巴山蜀水间能够接触“含思婉转”的《竹枝》俗歌,“乃依骚入《九歌》作《竹枝》新词九首,教里中儿歌之,是盛于贞元、元和间。”(《乐府诗集》)于是,唐诗至刘禹锡处又别开生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贬谪并没有摧毁他,反而成就了他。当然这种原动力还是来自于他那健康向上的心态,他如果一味地成缅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级而悲”之中而不能自拔的话,又何谈什

么文学创新!

刘禹锡是王叔文集团的重要人物。顺宗李诵承大统之后,王叔文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改革遭到了宦官和藩镇等特权阶层的疯狂围攻,特别是信任他们的顺宗因患重病让位于太子李纯,李纯为宦官所拥立,于是王叔文集团遭到了致命的打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第二年又被朝廷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居朗州十年,他有幸被召回京城。十年后的京城已是人事全非,当年王叔文等人去台空。能被召回,应该俯首帖耳安身立命,但刘禹锡居然作了首颇具讽刺意味的诗:

自朗州至京城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执政者自然不悦,将他远贬播州,朝廷重臣裴度以刘母年老为他求情,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这样在京城只作了蜻蜓点水似的停留的他又携白发苍苍之老母向连州进发。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备尝艰辛。这一去又是十四年。十四年里他转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皆是远郡。

中古时期的唐代,广东四川等地与今天恰好相反,相对于中原地区,尚属化外之地、蛮荒之域。其落后闭塞完全可以让迁客流徒受到足够的惩罚。

“戳力上国,流惠下民”“致君尧舜”是曹植、杜甫的理想,也是中国绝大多数文人的政治抱负。但刘禹锡只能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黄金岁月流放于“巴山楚水凄凉地”了,当时在柳州刺史任上的柳宗元有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连州刺史即刘禹锡),诗中“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可谓典型的“迁客心理”,刘禹锡同样也痛苦过,迷茫过,但没有失望,没有放弃。

敬宗宝历二年(826),作为和州刺史的他再次被召进京。他一路北上,这年冬天到了扬州,和大诗人白居易相逢。冬天的扬州衰草迷离,雨雪霏霏……风,忽来忽去。远处瘦西湖上的台榭楼阁若隐若现,远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浪低水阔、帆影片片。离亭上这对命运坎坷的诗人惺惺相惜,诗酒唱和。这就是那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依然透着别人少有的亮色,特别颈联自是千古绝唱。

千山万水,直到文宗李昂大和二年(828)他才回到京城,这已距当初遭贬二十三年了!三月的长安草色氤氲、桃花烂漫。二十三年之后朝中人物别是一番景象。但当年权贵余威尚存,刘禹锡却视而不见,一首《再游玄都观》,“权近闻者,益薄其行”,因而被分司东都闲散之地。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白居易认为该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八个字是论诗。遭贬二十余年终不屈服,蔑权贵,轻禄位。嬉笑自若,少有其匹!

刘禹锡特立独行,他不同于不肯“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从而决绝赴死的屈原,也不同于“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复归自然的陶渊明,更不同于为了荣华富贵而身事权贵的宋之问。他选择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不迎合,不退缩;含着泪,带着笑,是满目萧瑟中的一片绿色,又是阴霾沉沉中的一方晴空;他沉着而不乏亲和力,讥诮而不失于刻薄……

刘禹锡,以一个阳光诗人的形象光耀千古。

(宋瑞雪选自《新作文》)

刘禹锡怒写《陋室铭》

☆李春碧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于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山清水秀。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3次。激愤之中,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气呵成了一篇短文《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门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堪谓字字珠玑、错落有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的《陋室铭》,充分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有识之士曾云:如果刘禹锡官运亨通,一直在朝廷为官,身居殿堂,他能写出《陋室铭》这样传诵千古的佳作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