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教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时:1课时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平均数的求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数据(如5个学生的身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身高。
2. 学生尝试回答,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二、探究平均数的含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分组测量身高),感受平均数的含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三、学习平均数的求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求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计算身高平均数)来掌握求法。
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分。
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平均数的含义、求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时:1课时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材第87页)【教材分析】:平均数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初步学习了,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平均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通过学习,体会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应用平均数的知识。
【学情分析】:平均数的认识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和四年级下册所学,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集中趋势、极端数据还较陌生,学生对数据的对比、分析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在本堂课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
【教学设想】:教师利用身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有说服力。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有关数据制成统计图,直观、动态的展示,更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数据进行直观的分析,在比较中作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分析对比数据及学生动手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对比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学难点】:分析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教学准备】:希沃白板5课件。
【执教时间】:2022年5月30日【执教班级】:五(2)【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游戏:用20秒口算下面各题,把结果等于10和结果不等于10的分别送人相应的南瓜中。
1、请一位学生上台玩游戏。
2、师问括号里的四个数表示什么数四个数之和呢这里的4表示什么我们求的结果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平均数怎样求(板书:平均数=总量÷分数)同学们你们还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举例:通过计算小组同学身高的平均数,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平均数是数据集中的一种代表性指标。
(2)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举例:给出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掌握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举例:在面对复杂数据时,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数的情况?”(例如: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1.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计算和应用时,仍存在一些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活动的设置: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逻辑推理: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高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平均数的再认识》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03
平均数的优缺点
优点
简明易懂
平均数是一个简明易懂的概念, 容易理解和计算,能够直观地反 映一组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
。
易于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平均数,可 以快速地判断哪一个数据集的平均 水平更高或更低。
稳定性好
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平均数能 够较好地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平 均水平”,不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 。
缺点
对异常值敏感
平均数对于异常值(远离大多数数据 的值)较为敏感,可能导致平均数被 异常值所影响,不能准确反映数据集 的实际情况。
无法体现数据分布
对数据类型限制较大
平均数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数据(如 有序数据、分类数据等)可能不太适 用,需要采用其他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
平均数仅仅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无 法体现数据的分布情况,如数据的离 散程度、偏态等。
平均受教育程度
在教育研究中,平均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 或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关系
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平均数侧重于反映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而中位数则侧重于反映数据的“中心 位置”。
当数据集中的数值较为均衡时,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数值较为接近;当数据集中的数 值偏斜时,中位数可能更接近于数据的实际中心。
通过比较平均数,可以了解不同组别 的数据在整体上的差异,进而进行更 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预测和决策
平均数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趋势和进行决策。例如,通过分 析过去几年的平均销售数据,可以预测未来的销售趋势,从 而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靠拢呢?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118.5。
教师总结:女同学的身高都集中在平均数左右。
(6)教师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大部分男童、女童的身高都向什么数据
靠拢?
(平均数)像这样,一组数据集中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趋势,叫做集中趋势。
板书:集中趋势
3.解释 1.2 米免票线规定的合理性。
课件出示:
(1)学生解释国家为什么用 1.2 米作为免票线的合理性。
4.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例:平均体重,平均成绩,和朋友吃饭时,AA制,就得用到平均数等。
二、探究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1.舞台上有6个人在表演节目,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猜一猜,第6个人的年龄分别可能是多少呢?
作业:
1、综合作业:完成数学书P88第1,2题。
2、快乐课堂:完成到46页。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代表性
灵敏性
易受极端值影响
集中趋势
平均数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亲历问题分析、解决过程,更好地理解1.2m免费乘车的合理性。
理解1.2米这个数据的合理性。
学生能知道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具有代表性。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了解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
三、学以致用
四、巩固练习,提高处理数据的能力。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
执教教师
课程内容
平均数的再认识
课程学时
1课时
所属科目
数: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⒈怎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数据的“集中趋势”?⒉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⒊怎样引导学生感受数据处理方法的合理性?磨课要点:⒈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能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会用“移多补少”或通过计算(总数÷份数)求平均数。
已有生活认知: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平均数来帮助分析解决问题,如平均分数、平均速度、平均身高等。
个别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到过“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数”的评分规则。
思维特点:平均数是一个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对于平均数,学生更多的是关注它的代表性,而忽视平均数背后的个别数据及其反映出的不同的数据特征。
集中趋势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⒉终点:感受平均数的灵敏性,认识到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会受其影响,不能很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数”的合理性。
⒊过程与方法:结合“1.2米免票线”这一情境,引入直观的散点图,促使学生关注数据分布特点,直观感受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歌手大奖赛”的情境中,激发学生讨论“哪种算法更合理”,帮助学生积累数据处理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P87、88。
教学目标:⒈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知道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⒉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⒊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理解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具:自制PPT课件。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教案、PPT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均数的再认识》,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一、说教材。
《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87页至第88页的内容。
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四年级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本课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其灵敏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说教学理念: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教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教案、PPT第一章:平均数的定义与性质1.1 平均数的定义引入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解释平均数的作用,例如在统计学中用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1.2 平均数的性质引导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性质,例如平均数是非负数,且所有数据减去平均数后的和为零。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如何受到极端值的影响的。
第二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1 简单平均数介绍简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即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举例说明简单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2.2 加权平均数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即每个数据值有一个权重,加权平均数是将每个数据值乘以其权重后再求和,除以权重的总和。
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第三章:平均数的大小比较3.1 两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引入两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计算两个平均数的差值来判断大小关系。
举例说明两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3.2 多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引入多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每个平均数与所有平均数的差值的绝对值之和来判断大小关系。
举例说明多个平均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第四章: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通过具体例子介绍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例如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公司的平均工资等。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
4.2 平均数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具体例子介绍平均数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例如计算平均速度、平均温度等。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其他领域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第五章:平均数的拓展与深化5.1 平均数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拓展问题,例如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等。
举例说明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且应用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并且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阅读一段文本,提取信息,计算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实际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能力;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是小挑战来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主题。
比如老师可以列出一些数字和各种物品,让学生来猜测它们的平均数。
2. 学习(20分钟)老师先讲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解释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下一些数字的平均数。
3. 实践(25分钟)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
比如:小明喜欢吃糖果,他一年总共吃了1000个糖果,平均每个月吃多少个?要求学生用到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计算答案。
4. 学习反思(1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学习收获,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2.问答法;3.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1.黑板;2.笔记本电脑;3.计算器。
七、教学评估老师可以通过教学实际操作,学生的反馈和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八、教学反思平均数作为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理解其基本定义,又要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其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对于学生而言,平均数虽然并不是特别的难,但是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老师也可以融入一些游戏和竞赛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件
KEEP VIEW
平均数的再认识
目 录
• 平均数的定义 • 平均数的性质 • 平均数的应用 • 平均数的局限性和问题 • 如何更好地使用平均数 • 练习与思考
PART 01
平均数的定义
什么是平均数
•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值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所得的数值。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统计学中常用 的一个指标。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为:首先将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然后求出这组数据的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具体公式为:平均 数=总和÷数量。
平均数的分 类
平均数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 划分。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可以分 为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中位数 等;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 离散型平均数和连续型平均数;根据 应用场景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经济 平均数和自然现象平均数等。
详细描述
例如,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如果其中一两个数据非常高或非常低,那 么这些数据将显著地提高或降低平均数,可能导致平均数不能准确反映这组数 据的整体情况。
不同群体的平均数可能存在偏差
总结词
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数据分布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简单 地通过比较不同群体的平均数来评估它们之间的整体情况。
整体特征。
注意数据的分布情况
01
平均数只是描述数据的一个指标, 需要注意数据的分布情况,如数 据的离散程度、异常值等。
02
如果数据分布不均匀或存在大量 异常值,平均数的代表性可能会 受到影响,需要结合其他统计指 标进行分析。
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和汇总
在分析数据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和汇总,以使数据更具有代表性。
详细描述
例如,两个不同班级的平均成绩可能因为学生能力分布的不 同而存在偏差,因此不能简单地通过比较平均成绩来评估两 个班级的整体表现。
(小学教育)2019年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
2019年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
学习目标:1、我能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2、我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平均数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之前我们认识了平均数,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探究
1、自学教材87页: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三、班内小展示
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四、达标测评(大展示)
1、小组讨论: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完成88页练一练1、2题。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3 页共3 页。
平均数的再认识
02
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改进和优化平均 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其在实际问题中 的应用效果,也是值得关注的研究方 向。
03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结合具体领域的 特点,将平均数与其他统计方法相结 合,以更全面、准确地描述数据特征 和规律,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 向。同时,随着数据来源和类型的多 样化,如何处理异常值和离群点对平 均数的影响,提高平均数的稳健性和 可靠性,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通过平均数,我们可以快速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从而对整个数据集有 大致的了解。这在制定决策、评估效果、预测趋势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
价值。
平均数还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的数据分 析和挖掘提供基础。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
0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如何更有效 地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集,提高平 均数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是未来研 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02
CATALOGUE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直接计算法
总结词
直接计算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平均数计算方法,适用于数据量较小、计算难度 不大的情况。
详细描述
直接计算法就是将所有数值相加,然后除以数值的数量,得到平均数。这种方 法虽然简单,但对于大数据集来说,可能会因为计算量大而变得繁琐。
公式法
总结词
公式法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计算方法,适用于数据量较大、需要快速得到平均数的 情况。
平均数的性质
平均数具有可加性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乘以数据的个数等于这组数据的总和。
平均数与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三个重要统计 量,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件ppt
例如,在商业中,企业会用平 均数来衡量其产品的销售情况 ;在医学中,医生会用平均数
来评估病人的病情。
然而,由于平均数易受极端值 影响,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
其局限性。
02
平均数的性质与特点
平均数的性质
描述一组数据的集 中趋势
反映这组数据的平 均水平
表示这组数据的中 等水平
平均数的特点
易于计算和理解 对于异常值的影响较小
平均数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
消费者行为分析
市场调研中,平均数可以用来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使用习惯等,帮助企 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
市场细分
通过计算不同群体的平均数,可以将市场细分为不同的群体,为企业提供更 加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
平均数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投资组合管理
金融领域中,平均数可以用来评估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收益, 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件 ppt
2023-10-30
contents
目录
• 平均数的定义与计算 • 平均数的性质与特点 • 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平均数的定义与计算
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通常用这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得出。
信用风险评估
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平均数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 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和风险水平。
04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均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诊断疾病
平均数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平均 体温普遍升高,可能预示着某
种疾病的爆发。
评估治疗效果
平均数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医生可以通过比较治疗前 后的平均血压或血糖水平来评估 治疗方法的效果。
《平均数的再认识》评价量规
《平均数的再认识》评价量规
基本信息
能力维度 所属环境 微能力点 教学环境
县(市、 区)
学校
姓名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A11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概念水平”, 重“解释平均数 的实际意义”— —知道反映总体 水平
“计算水平”, 重“平均数的实 际应用”——学 会求平均数三种Leabharlann 平掌握不 好在运用平均数的
知识解释简单生 体会到平均数是
活现象、解决简 单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进一步积 累分析和处理数
一组数据的集中 趋势;平均数非常
体会到平均数是
的灵敏;平均数易 受极端数据的影
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科 数学
教学主题 数学学习的课堂表现及作业成果
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四年级学生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价值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 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历统计过程,体会平均数的价值,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学习难点 量规类型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性。
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量规内容
优秀
良好
合格 需要改进
结合解决问题的 过程,进一步认 识平均数,体会 平均数在统计学 中的价值
“统计水平”, 重“平均数的深 度解释与应用” ——理解平均数 的统计学意义及 一些特有属性。
新北师大版《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板
书
设
计
数=平均数。
教学反思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教学内容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案设计
许多
完成时间
执教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年级:四年级上册学科:数学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明确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平均数的含义。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各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平均数的求法。
四、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各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拓展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推理。
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强调平均数的灵活运用。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平均数灵活运用的指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 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 免费乘车。 ⑴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 ⑵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 119.3cm,女同身高平均值为118.7cm。请根据上 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的合理性。
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一个10人小组想知道他们小组更喜欢数学还是英 语,于是他们展开了调查。下面是他们调查时使 用的评分标准。
⑴分别计算数学和英语喜欢程度的平均分。 ⑵根据这些得分判断,对于这个组的学生,哪个科 目更受欢迎?
2.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
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⑴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⑵这时,老师也加入做游戏的队伍。他的年龄是45 岁,估计并计算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说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最终
选手2 选手3
97 9099 98100 8784 85
95 90
96 ① 95 ②
90 ③
96 ② 97 ①
89 ③
⑴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⑵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 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你能说出 其中的道理吗? ⑶请你按照上述的计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 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一说你对平均数的认识。
3.下面是某班4个小组学生对8种水果(香蕉、苹果、
梨、桃、橘子、西瓜、葡萄、菠萝)喜好程度的
排序结果,1表示喜好程度最高。
根据上面的结果,将8种水果按照喜好程度从高到低
排序,并说明排序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