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力学综合计算专题》教案

合集下载

青岛市人教版物理2019年中考二轮复习之力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11

青岛市人教版物理2019年中考二轮复习之力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11

若木块有五分之三体积浸入水中,求木块所受到的浮力?木块的密度为多少?反馈练习一个厚度不计的平底烧瓶重0.8N,瓶底面积为0.8dm2,圆柱型瓶颈处横截面积0.5 dm2。

盛上重1.6N的水后,水深0.25m。

如图。

求:(1)此时烧瓶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大?(2)此时烧瓶的底受到水的压力为多大?(3)现在,将重4N,密度为0.6g/cm3的木块放入烧瓶中漂浮,(水未溢出)则烧瓶的底受到水的压力为多大?例二如图用滑轮组将重480N的物体以0.3m/s的速度匀速提起,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200N(不计摩擦和绳重)求(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拉力的功率(3)若重600N的人,用该滑轮组将重600N,密度为6g/cm3的另一浸没在水中物体匀速拉起时,求:物体浸没在水中时,人对地面的压强(人每只脚的底面积为2dm2)。

(画出人的受力示意图,写出解题思路并求解)合方法总结▪1理解固、液体压力和压强▪2理解滑轮组补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惑。

测完成综合检测一个厚度不计的圆柱形水桶,底面积为4×10-2m2,盛上一些水后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600N。

求:(1)此时水桶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大?(2)桶的侧壁上有一个小阀门A,它能承受的水的压强最大为6×103Pa。

当A距水面多深时,它将被水冲开?(3)现在阀门A距水面0.5m(如图)通过滑轮组把一个物块慢慢放入水中,待物块浸入水中4/5时,阀门A刚好被冲开,此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20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求物块的密度多大?。

力学综合教案

力学综合教案

力学综合题例分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物体的受力分析为主线,通过平衡力间的关系将各种知识点联系起来,理解掌握综合题解题技巧,重点提升认知高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现象的同时,认识到物理问题的解题思维步骤与流程,从现象挖掘,并学会如何拆题,建立原始模型,达到举一反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例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归纳、总结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拆分,为学生搭建适当的思维台阶,激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物理过程,明确物理模型的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正确求解。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引言:例题1:如图所示,某校课外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一个用水槽来储存二次用水的冲厕装置。

其中重100g 的浮球固定在横杆AB 右端(B 为浮球的中心),杆AB 能绕O 点转动,且OB 是OA 长度的4倍。

倒“T ”型阀门C 底部为不计厚度的橡胶片,上部为不计粗细的直杆,横杆AB 左端压在进水阀门C 上,进水口的横截面积为4㎝2。

阀门C 正好堵住进水口时,水箱内停止蓄水,杆AB 在水平位置,且浮球刚好有1/3的体积露出水面。

进水口距箱底30㎝,水箱内溢水管长为40㎝,水槽与水箱的水面高度差为1.2m 。

阀门D 是一个重为50g ,横截面积为30㎝2的排水阀门,其厚为1cm ,用金属链将其与水箱顶部排水按钮相连,当按动按钮时,铁链向上拉起排水阀门D 使其打开,水箱排水。

(其中阀门C 、直杆AC 、横杆AB 的重力均忽略不计)。

(g 取10N /kg ) 求:(1)浮球的体积; (2)要打开排水阀门D ,铁链给它的拉力至少是多少?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分析本题中用到的知识点。

(浮力、杠杆、压强) 以问题的形式对本题进行拆分。

问题(1)进水口C 的横截面积为4㎝2 ,进水口C 距水箱底30㎝,水箱内水面高度为40㎝,水槽与水箱的水面高度差为1.2m 。

【K12学习】专题 力、重力、弹力(教学案)

【K12学习】专题 力、重力、弹力(教学案)

专题+力、重力、弹力(教学案)1.掌握重力的大小、方向及重心的概念.2.掌握弹力的有无、方向的判断及大小的计算的基本方法.3.掌握胡克定律.一、重力1.产生: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G=mg。

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重心:其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5.重心位置的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二、形变、弹性、胡克定律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

2.弹性(1)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2)弹性限度:当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时,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3.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表达式:F=kx。

①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②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

高频考点一弹力及方向的判断 1.弹力有无的判断“三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

(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

(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

(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

2019-2020学年中考物理 力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doc

2019-2020学年中考物理 力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doc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复习模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活动知识回顾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

实战准备
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和目标。
一、回顾解决力学综合计算可能用到的相关公式
1.密度公式
2.重力公式
3.压强公式
4.浮力公式
5.功的定义式
6.滑轮组 费距离公式
7.滑轮组自由端拉 力
8.机械效率
二、重点题型解析:
【例1】建设工地的压桩机常会用到一种如图13.1-1所示长方体混凝土块。
求:(1)混凝土块的体积
(2)混凝土块的质量
(3)混凝 土块受到的重力
(4)混凝土块平放时对地面的压强(混凝土的密度 为2.8×103kg/m3)
(5)混凝土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例 2】如图13.1-3所示是某建筑工地上一台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组,它在50s内将重为2.4×104N的钢材匀速提高10m。已知拉力F为104N。则这个过程中:
2019-2020学年中考物理力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记密度、重力、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和滑轮组规律的有关计算公式。
2.熟练运用上述公式或变形式进
行力 学综合计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综合计算能力。
重点
1.公式的选择及应用2.受力分析
难点
寻找解题思路及公式的转换和变形
教学方法
2.若题目中涉及物体浸在水中,对应人和物体有两个受力示意图。其中和 ,分别对应上述公式中的和。则等价公式为。
3.若题目中给出人对地面的压强,则用于求。反之,若知道了F支,便可求出。

【配套K12】山东省郯城县中考物理 专题二十二 计算题 第1课时 力学计算复习教案

【配套K12】山东省郯城县中考物理 专题二十二 计算题 第1课时 力学计算复习教案
则能载货物的质量:
(2)
(3)
考点4:功、功率、机械效率相关计算
处理例4和变式练习2.
【例4】5 4 80% 1.25
【变式练习2】(1)登陆艇受到的重力
G = mg= 2.0×105kg×10N/kg= 2.0×106N
因为登陆艇漂浮在海面上,所以受到的浮力为
F浮=G= 2.0×106N
由F浮=ρ水g V排可知,登陆艇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
(2)若路程(s)未知,已知功率(P)和时间(t),一般利用推导公式W=Pt进行计算,功率的单位用W,时间的单位用s;
(3)若路程(s)未知,已知力(F)和速度(v)、时间(t),可利用W=Fs=Fvt或W=Pt=Fvt计算,速度单位必须用m/s,时间单位必须用s;
(4)若已知机械效率(η),物重若已知物重(G)、物体移动的距离(h),克服摩擦及滑轮所做的功,则利用公式W总=W有+W额计算总功.
(2)
(3)因为登陆艇匀速行驶阻力f始终为2.0×105N,由二力平衡可得牵引力F=f= 2.0×105N
登陆艇在测试中的功率P = Fv= 2.0×105N×30m/s=6×106W
师生分析:
1.速度的计算
(1)已知路程(s)和时间(t),则利用公式
进行计算;
(2)若时间(t)未知,已知力F(拉力、牵引力、推力等)和功率(P),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选用推导公式进行计算,功率的单位必须用W;
见,开车打电话时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会增大,反应速度会变慢.
考点2:密度( )相关计算
处理例2.
【解析】20mL=2.0×10-5m3,
21g=0.021kg,则密度为
考点3:压强、浮力相关计算
处理例3和变式练习1.

力学专项训练教案

力学专项训练教案

力学专项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力、质量、加速度等。

2. 掌握力学的基本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学概述- 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力学的分类(静力学、动力学)2. 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定义-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3.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5. 静力学问题- 平衡状态- 力矩和力偶- 静力学平衡条件6. 动力学问题-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常见力的作用7.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的概念-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进行系统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力学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激发思考。

3. 演示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力学现象,加深理解。

4. 练习法:布置力学习题,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引出力学的概念。

2. 讲解新知- 系统讲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

3.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就力学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4. 实验演示- 进行力学实验,如弹簧秤的使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5. 习题训练- 布置力学习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及时解答疑问。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学知识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的力学练习题,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成绩:通过小测验来检验学生对力学概念和定律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运用力学知识。

【K12学习】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K12学习】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力》教学设计宁武县第二初级中学王爱林[学情分析]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

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教学目标]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

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相互性;认识力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设计与过程]1、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

《力学综合计算专题》教案

《力学综合计算专题》教案

《力学综合计算专题》教案《力学综合计算专题》教案题力学综合计算授日期型中考二轮复习时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记密度、重力、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和滑轮组规律的有关计算公式。

2熟练运用上述公式或变形式进行力学综合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综合计算能力。

重点1公式的选择及应用2受力分析难点寻找解题思路及公式的转换和变形教学方法“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复习模式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知识回顾例题讲解例题讲解分实战准备介绍本节学习内容和目标。

一、回顾解决力学综合计算可能用到的相关公式1 密度公式2 重力公式3 压强公式4 浮力公式功的定义式6 滑轮组费距离公式7 滑轮组自由端拉力8 机械效率二、重点题型解析:【例1】(2011漳州市)建设工地的压桩机常会用到一种如图131-1所示长方体混凝土块。

求:(1)混凝土块的体积(2)混凝土块的质量(3)混凝土块受到的重力(4)混凝土块平放时对地面的压强(混凝土的密度为28×103g/3)()混凝土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例2】如图131-3所示是某建筑工地上一台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组,它在0s内将重为24×104N的钢材匀速提高10。

已知拉力F为104N。

则这个过程中:(1)拉力F做了多少功?拉力F的功率多大?(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多大?(3)题中少了哪两个数据仍能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讨论分析图像,挖掘已知条。

实物投影学生解题过程,学生分析讲解解题思路方法。

三、经验总结1对公式的正确理解。

F是的拉力,G物大小等于的拉力,通常用该公式或其变形式求得和。

2若题目中涉及物体浸在水中,对应人和物体有两个受力示意图。

其中和,分别对应上述公式中的和。

则等价公式为。

·物G物F浮F′ F拉·F支G人3若题目中给出人对地面的压强,则用于求。

反之,若知道了F支,便可求出。

介绍中考考察内容和要点展示展示重点强调展示引导总结强调展示总结展示演示实验引导回顾思考观察理解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成果展示讲解理解讨论思路小组展示分析解释观察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分析解释思考讨论理解记忆交流问题和收获展示讨论交流堂小测使用如图所示滑轮组从水中提升一个体积为8×10-33,重为200N的正方体金属块。

【最新】中考物理力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

【最新】中考物理力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

《力学综合计算专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记密度、重力、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和滑轮组规律的有关计算公式。

2.熟练运用上述公式或变形式进行力学综合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综合计算能力。

重点 1.公式的选择及应用2.受力分析难点寻找解题思路及公式的转换和变形教学方法“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复习模式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实战准备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和目标。

一、回顾解决力学综合计算可能用到的相关公式1. 密度公式2. 重力公式3. 压强公式4. 浮力公式5. 功的定义式6. 滑轮组费距离公式7. 滑轮组自由端拉力8. 机械效率二、重点题型解析:【例1】建设工地的压桩机常会用到一种如图13.1-1所示长方体混凝土块。

求:(1)混凝土块的体积(2)混凝土块的质量(3)混凝土块受到的重力(4)混凝土块平放时对地面的压强 (混凝土的密度为 2.8×103kg/m3)介绍中考考察内容和要点展示课件展示课件重点强调展示课件引导总结强调回顾思考观察理解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成果展示讲解理解例题讲解分(5)混凝土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例2】如图13.1-3所示是某建筑工地上一台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组,它在50s内将重为2.4×104N的钢材匀速提高10m。

已知拉力F为104N。

则这个过程中:(1)拉力F做了多少功?拉力F的功率多大?(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多大?(3)题中少了哪两个数据仍能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讨论分析图像,挖掘已知条件。

实物投影学生解题过程,学生分析讲解解题思路方法。

三、经验总结1.对公式1()F G Gn=+动物的正确理解。

F是的拉力,G物大小等于的拉力,通常用该公式或其变形式来求得和。

2.若题目中涉及物体浸在水中,对应人和物体有两个受力示意图。

其中和,分别对应上述公式中的和。

则等价公式为。

3.若题目中给出人对地面的压强,则用于求。

力学计算题复习课学生导学案

力学计算题复习课学生导学案

力学综合计算题复习课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地识别杠杆五要素。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相关概念。

3.能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计算示例,掌握计算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2.通过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运用学过的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1.计算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2.计算题解题思维的培养。

【情境体验】近几年,郧西县城建起了很多高楼大厦,在工地上随处可见高大的起重机,挖掘机,升降机,它们是怎么工作的?能承担起多大负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好题共赏】例一、(十堰2010)如图所示,有一块平直的轻质木板(木板重力不计),其左端连接在转动轴O处,其右端A用一根细绳系在竖直墙B处,此时木板恰好水平,夹角∠BAO=37°,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N,OB两点间距是5m,现将一个重量为10N的小物块放在木板上O点附近(可视为在O点),让它在一个大小为5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2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sin37°=0.6,sin53°=0.8)求:(1)当小物块滑到OA中点时,请在图中作出此时绳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臂和物块作用在杠杆上的阻力臂,并判断此杠杆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请说明理由。

(2)小物块在木板上运动了多长时间,细绳才被拉断?(3)在细绳AB拉断之前,拉力F对小物块做了多少功?做功功率多大?【方法点拨】一遍读题知其意,二遍读题看问题,三遍读题理思路。

第一步:通过读题了解该题目对应的知识点。

第二步:通过问题联想对应知识点和问题之间关系,思考相应知识点的解题方法。

第三步:应用倒推法,结合计算公式和题目已知条件找缺失的物理量,理清解题思路。

【规范步骤】:解:(1)杠杆的作图如图:根据数学勾股定律、正弦定律计算可知:AB=25/3m,AO=20/3m,OC=4m,OD=10/3m,动力臂OC大于阻力臂OD,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小于阻力,所以是省力杠杆。

力学综合计算教案

力学综合计算教案
物理中考二轮复习《力学综合计算专题》教案
单位: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授课人:王猛
课题
力学综合计算
授课日期
2012.05.16
课型
中考二轮复习课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记密度、重力、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和滑轮组规律的有关计算公式。
2.熟练运用上述公式或变形式进行力学综合计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综合计算能力。
讨论,分析
成果展示
讲解
理解
讨论思路
小组展示
分析解释
观察
小组讨论
成果展示
分析解释
思考讨论
理解记忆

交流问题和收获
课件展示
讨论交流

使用如图所示滑轮组从水中提升一个体积为8×10-3m3,重为200N的正方体金属块。(不计绳重及摩擦)
(1)金属块的质量?
(2)若直接用手向上拉,在金属块没有露出水面前,所用的拉力多大?(画出金属块的受力示意图,并写出解题思路)
(3)若该物体未拉出水面时,人所施加的拉力是100N,求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巡回指导
练习
重点
1.公式的选择及应用2.受力分析
难点
寻找解题思路及公式的转换和变形
教学方法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复习模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实战准备,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和目标。
一、回顾解决力学综合计算可能用到的相关公式
1.密度公式
2.重力公式
3.压强公式
4.浮力公式
5.功的定义式

【K12学习】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新教科版)

【K12学习】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新教科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新教科版)第十一章机械与功节杠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认识杠杆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与杠杆有关的概念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找准支点;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

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o点是不动的,所以o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A点起沿F1方向的直线。

中考物理力学热学电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热学电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

《力学热学电学综合计算》【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力学、热学、电学的综合计算专题复习课。

虽然是复习课,但我也希望学生保持一定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教学理念方面,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加注重物理知识在日常实际生活和高科技物理中的应用,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课堂上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与分析讨论,逐步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感,保持探究物理问题的欲望和动力。

本节课设计的内容含有6个计算题,都是全国各省市较难的综合计算题。

教师先分析3个例题,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能力,规范计算题的解题格式,提高学生解题技巧,从而在面对计算题时,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布置相应的3个练习题,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积极性评价,最终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实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养成主动、严谨、乐观的科学探索精神。

如果学生基础不好,本节课完成2个例题与2个练习也可以。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力学、热学、电学中常见物理量的表示、单位、测量工具、计算公式。

2. 熟悉计算题的解题格式及规范要求。

3. 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能根据题意,找出关键有用的数据。

2. 对力学计算能作出受力分析,对电学计算的电路图会分清串联并联、部分短路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3. 通过计算练习,体验计算题的难度,总结出解题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计算题的讲解与分析,尝试分析处理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通过与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讨论,获得物理计算解题规律,体验探索的乐趣。

3.通过课堂练习,增强解计算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压强、浮力、功率、效率的计算,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水吸收的热量与热与热值的计算。

【K12教育学习资料】力学综合大题(一)教案

【K12教育学习资料】力学综合大题(一)教案

【模块标题】力学综合大题(一):运动学、动力学问题【模块目标】【模块讲解】【教材内容1】:力学综合中的匀变速类问题【常规讲解】1:运动学综合大题(6星)【板书整理】③动力学的处理思路特点:通过位移、时间等关系列方程,思路简单。

思维量、运算量较大。

2、v -t 图像法特点:通过作图,过程清晰直观。

二、力学中的关联速度类问题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②几何关系③能量方程【授课流程】步骤①:通过单物体的运动分析回顾运动学公式【参考讲解】对于高考中的纯运动学计算大题,需要根据所给场景灵活选取公式,那我们所学的运动学公式有哪一些,选择技巧又是如何的呢? 写板书a 运动 力牛二 公式步骤②:通过实例,讲解公式的选择技巧配题逻辑:通过不同的解法,让学生明白公式选择技巧的重要性,例如:看到连续等时的匀变速问题,用速方差和判别式。

例题1.【2008全国卷Ⅰ】已知O 、A 、B 、C 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 间的距离为l 1,BC 间的距离为l 2,一物体自O 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速运动,依次经过A 、B 、C 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 段与BC 段所用的时间相等。

求O 与A 的距离。

【讲解】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完后,讲解。

这个问题有同学是这样解的:解:对物体,设A 点的速度为V A ,A 到B 过程:2112A l v t at =+ ① A 到C 过程:()2121222A l l v t a t +=⋅+⋅ ② 联立①②即得:1232A l l v t-= ③ O 到A 过程,设所求距离为l 0:202A v al = ④联立③④得:21202(3)8l l l at-= ⑤而A 到C 过程: 221l l at -=⑥ 联立⑤⑥即得:212012(3)8()l l l l l -=- 【参考讲解】此解法思路清晰,但是稍显复杂,且在③之后,很多考生开始去纠结t 的求解,在考场上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甚至在没算出t 后,放弃了本题的作答,非常可惜。

【K12学习】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

【K12学习】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知识目标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教学设计示例师生互动活动设计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课时安排 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K12学习】九年级物理力教案

【K12学习】九年级物理力教案

九年级物理力教案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题第八章节什么是力执教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具演示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时有几个物体?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

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

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

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学过程设计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

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

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初中力学综合教案

初中力学综合教案

初中力学综合教案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分类,了解力的三要素,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2. 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分类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3.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4. 力的合成与分解: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与分解、垂直方向力的合成与分解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门、拉抽屉等,引导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力的兴趣。

2. 基本概念:介绍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分类,让学生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

3. 探究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学会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5. 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学会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6. 应用与拓展: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分类,了解力的三要素,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课后反馈:通过与学生交流或查看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气球、绳子、滑轮等。

力学的综合应用教案

力学的综合应用教案

力学的综合应用教案教案标题:力学的综合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能够将力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3. 发展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学的基本概念回顾:力、质量、加速度、牛顿三定律等;2. 力学的基本原理:动力学方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3. 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包括物体的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弹簧力、斜面运动等。

教学步骤:引入阶段:1. 通过实例引发学生对力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一个滑雪者在斜坡上滑行时所受的力有哪些?如何计算?2. 引导学生回顾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确保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知识讲解与示范阶段:1. 结合实际问题,讲解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2. 通过具体的实验或示范,展示力学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利用弹簧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滑坡模型演示斜面运动等。

练习与实践阶段:1. 提供一系列力学应用问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和解答,例如:一个小球从斜坡上滚下,求滚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速度变化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与拓展阶段: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力学原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设计、建筑物的结构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问题解答的准确性和思维的合理性。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其答案进行评估和反馈。

3. 定期进行小测验或考试,检验学生对力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力学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 实验设备和示范材料;3.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力学相关的科学竞赛或实践活动,提高对力学的兴趣和实践能力;2. 推荐学生阅读与力学相关的科普读物或文章,拓宽知识面。

【K12学习】九年级物理功教案_1

【K12学习】九年级物理功教案_1

九年级物理功教案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题节功执教教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难点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具演示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知识准备.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二.引入新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

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没受力。

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式:=FS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四.例题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题第二节功的原理执教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会应用功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知道功的原理。

难点会应用功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具演示杠杆、动滑轮、滑轮组、斜面、木块、钩码、刻度尺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计算功的公式?二.引入新通过课文段引入新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综合计算专题》教案
课题
力学综合计算
授课日期课型
中考二轮复习
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熟记密度、重力、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和滑轮组规律的有关计算公式。

熟练运用上述公式或变形式进
行力学综合计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综合计算能力。

重点
公式的选择及应用2.受力分析
难点
寻找解题思路及公式的转换和变形
教学方法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复习模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知识回顾
例题讲解例题讲解分
实战准备
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和目标。

一、回顾解决力学综合计算可能用到的相关公式
密度公式
重力公式
压强公式
浮力公式
功的定义式
滑轮组费距离公式
滑轮组自由端拉力
机械效率
二、重点题型解析:
【例1】建设工地的压桩机常会用到一种如图13.1-1所示长方体混凝土块。

求:混凝土块的体积
混凝土块的质量
混凝土块受到的重力
混凝土块平放时对地面的压强
混凝土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例2】如图13.1-3所示是某建筑工地上一台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组,它在50s内将重为2.4×104N的钢材匀速提高10。

已知拉力F为104N。

则这个过程中:
拉力F做了多少功?拉力F的功率多大?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多大?
题中少了哪两个数据仍能
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讨论分析图像,挖掘已知条件。

实物投影学生解题过程,学生分析讲解解题思路方法。

三、经验总结
对公式的正确理解。

F是的拉力,G物大小等于的拉力,通常用该公式或其变形式来求得和。

若题目中涉及物体浸在水中,对应人和物体有两个受力示意图。

其中和,分别对应上述公式中的和。

则等价公式为。

·
o

G物
F浮
F′
F拉
·
o
F支
G人
若题目中给出人对地面的压强,则用于求。

反之,若知道了F支,便可求出。

介绍中考考察内容和要点
展示展示
重点强调
展示引导总结强调
展示
总结
展示
演示实验引导回顾思考观察
理解
学生思考
讨论,分析
成果展示
讲解
理解讨论思路
小组展示
分析解释观察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分析解释思考讨论理解记忆
交流问题和收获
展示
讨论交流



使用如图所示滑轮组从水中提升一个体积为8×10-33,重为200N的正方体金属块。

金属块的质量?
若直接用手向上拉,在金属块没有露出水面前,所用的拉力多大?
若该物体未拉出水面时,人所施加的拉力是100N,求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巡回指导
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