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23课《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三顾茅庐》,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件出示题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重点词语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第23课*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教学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情境导入】同学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新课解读】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速读提示及要求:1.了解作者及作品,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理清本文的思路。

明确:1.(1)作家作品①作者名片: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②作品简介:《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作品写的是东汉末到西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汉末大分裂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代表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

(2)重点字词殆.(dài)拜谒.(yè)失礼.(lǐ)叩.门(kòu)傲.慢(ào)疏.懒(shū)愧赧.(nǎn)鄙.贱(bǐ)赐.教(cì)倾颓.(tuí)鼎.足(dǐnɡ) 躬.耕(ɡōnɡ)荒芜.(wú)如雷贯.耳(ɡuàn)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顿开茅塞.(sè)(3)理解词义①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23、三顾茅庐优质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23、三顾茅庐优质教学设计

2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罗贯中)
②——谦虚谨慎
二州:可夺之。

策略:攻取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中国。

小结
刘备的诚心与尊重换来了诸葛亮的忠心,他用自己的一生回报了刘备。

真可谓: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伟业;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七、【课堂练习】
1、下面的对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所设军阵
2、你能读懂这幅对联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土木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解说: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
逊追兵→摆设八阵图)
208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习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学习重点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

学习难点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二、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为求得诸葛亮帮助,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品质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人才的重要性和为国家效力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人才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正处于关键时期,本文的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效力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才观和国家观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生背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教学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他们的品质和智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人物关系,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刘备要三次到茅庐邀请诸葛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解析字词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语言、动作,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刘备三次到茅庐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何最终答应出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教材安排了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访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刘备的诚恳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体现了“用人之道”和“忠诚之道”。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对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

同时,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的理解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三顾茅庐》,体会刘备的诚恳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忠诚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教学难点: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三顾茅庐》。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知识。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思想。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新人教版
重点题型整理
1.文本理解题:
题型示例:请简要概括《三顾茅庐》中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和结果。
答案: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未能见到,第二次得到了诸葛亮的接见,但诸葛亮未答应出山;第三次,刘备带上了礼物,诸葛亮最终答应辅佐刘备,一起成就大业。
2.人物性格分析题:
题型示例:请结合文中的描述,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性格。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2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讨论,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文化理解:通过学习《三顾茅庐》这一故事,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思维品质: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文学手法鉴赏:欣赏故事中的描写手法、对话技巧等,理解其艺术特色和表达效果。
6.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有所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7.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学习《三顾茅庐》,引导学生思考诚信、忠诚、智慧等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文言文阅读理解:掌握《三顾茅庐》中的关键词汇和特殊句式,如“顾”、“庐”等词汇,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句式。
3.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的谦逊、诸葛亮的智慧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4.情节结构分析: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结构,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教学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了解作者罗贯中(约1330 年~约1400 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文本链接1.三顾茅庐。

“茅庐”即草庐。

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次亲临拜访,邀请诸葛亮帮助打天下。

后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

2.刘备(161~223),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

公元221 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

3.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207 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著作有《诸葛亮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

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

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

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精选17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精选17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精选17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篇1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 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如雷贯耳(guàn)顿开茅塞(máo)(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部编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23三顾茅庐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本章节中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2.培养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感知文中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志存高远。

2.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相关片段。

二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文本链接1.三顾茅庐。

“茅庐”即草庐。

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次亲临拜访,邀请诸葛亮帮助打天下。

后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

2.刘备(161~223),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

公元221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

3.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著作有《诸葛亮集》。

4.《三国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四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刘备、诸葛亮、张飞。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研)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研)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研)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最终诚意感动诸葛亮,诸葛亮答应辅佐刘备的故事。

课文通过刘备的坚韧不拔和诸葛亮的忠诚智谋,展示了人物性格的鲜明特点,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忠诚、友善等品质。

课文语言生动,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文中的一些词汇和句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可能影响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的坚韧不拔和诸葛亮的忠诚智谋,培养学生的忠诚、友善等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草船借箭》吗?那个智慧的诸葛亮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三顾茅庐》精备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精备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精备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讲述了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下山辅佐刘备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刘备的恒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同时也展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朋友情谊。

本课主要通过讲述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于故事中的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顾茅庐》的故事内容。

2.能够理解并运用故事中的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

3.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故事中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3.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实践故事中的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三国演义》相关章节。

2.课件:故事情节的图片、视频等。

3.角色扮演道具:刘备、诸葛亮等角色服装、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对《三顾茅庐》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故事情节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故事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注意语气、表情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故事情节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为访求人才,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中邀请他出山的典故。

这篇课文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文化知识,但对于《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他们可能只知道一些皮毛,对于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文化内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了解《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历史文化意识。

4.学会通过课文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课文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相关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3.PPT:用于呈现课文内容、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语调、情感等。

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 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 教案教学设计

23 三顾茅庐1.疏通文义,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导入新课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导入视频资见光盘)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g)纶.巾(gu ān)鹤氅.(chǎng)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阻塞(sè)强盛(qiáng)王冠(guān)塞满(sāi) 勉强(qiǎng) 冠军(guàn)塞外(sài)(2)词语释义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四、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

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

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兴复汉室,建功立业。

刘备先拜访了孔明两次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二)研读分析1.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

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

五、课堂小结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刘张飞这结义三兄弟的形象。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三、合作探究1.突破重难(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2)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

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3)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

成三足鼎立之势。

2.写法探究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

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经典诵读】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五、课堂小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

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

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

六、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蓼溆、肏攮、敁敠”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了解作者及《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3.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二、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插播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根据教学需要可适当截取)通过视频我们对本文的故事和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二、自主预习2.背景资料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以下是刘姥姥是贾贾的渊源:刘姥姥的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在京做小官,与王夫人之父连宗,此事只有“王夫人与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知有此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狗儿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已故。

狗儿的父亲也只有狗儿一个儿子,因家业萧条,搬回原乡住。

狗儿与嫡妻刘氏生有一子一女,刘氏便是刘姥姥的女儿了。

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有一女,女婿将刘姥姥接了来一起住,帮带带孩子。

刘姥姥老来有所依靠,“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2.知识链接《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