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侗寨文化融入《中国木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

合集下载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申报书活页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申报书活页

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课题名称: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限3000字内)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的界定世界上不同国家和组织对于那些具有民族民间特征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文化的称呼和理解不同。

国际上采用版权保护的国家和组织统称其“民间文化艺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以下简称《示范法条》)中对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作了如下界定:由传统艺术遗产的特有因素构成的,并且列举了四种具体的表达形式包括口头、音乐、活动和有形表达形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89年通过的《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建议案》中称其为“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将其定义为: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有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和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其形式包含在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俗、工艺美术、建筑及其他艺术之中。

我国的文化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国际、国内研讨会中,则根据我国的传统习惯和立法现状,将其称为“民族民间文化”。

本课题的“民族民间文化、地域文化”主要指贵州范围内,贵州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四渡赤水长征文化;贵州茶文化、酒文化;贵州民间艺术;贵州风景名胜;、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红色文化;苗族飞歌、芦笙舞;水族双歌、铜鼓舞;瑶族《打猎舞》;布依族姊妹箫、山歌《好花红》:以及彝族斗牛舞;贵州仡佬族饮食文化、傩戏面具文化;赤水丹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侗族大歌、琵琶歌等。

贵州省情教学中用侗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研究

贵州省情教学中用侗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研究
科 学 进 步
贵州 省情教学 中用侗族 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
王 在 朴
( 黔 东 南 民 族 职业
摘 要: 侗族是中国南 方极具 民族特色、 传 统文化丰 富的少数民族 。在 其漫长 的发展历程中, 传统文化对侗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贯 穿始终 。是侗族 共 同体 中特有的、 稳 固的、 并由历史沿袭而来的, 自觉或不 自觉地影响着整个民族 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生产 、 生活 、 经济、 文化、 风俗 习惯等等 的传统现象, 统称之为侗族传 统文化 。本文从贵州省情教学改革入手 , 对侗族的历史文化和 ” 非物质文化 ” 的剖析, 提高贵J J ’ } f 省情教学的可接受性。 关键词: 省情教 学; 传统文化 ; 侗族
传统文化 , 为共同缔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作 出了 自己的贡献 。 新 中国 成立后,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道路 中发 挥 了积极作用。 勤奋好学是侗族人 民的优 良传统。 讲究语言艺术 、 酷爱文学,
酷 爱 民族 历史 、 富 于想 象和 思 考 是侗 族 人 民的 特 点 。我 院 自 2 0 1 1 年 以来 在
贵州省情课开展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民族博物馆 和 黔 东南 民族 职 业 技 术学 院 “ 民族 文化 技 术 展馆 ” , “ 手 工艺 品加 工 车 间 ” 为 载体 , 通过以实物展示 、 实物操作 的方式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让他们真正 了 解我省民族服饰 、 民族 乐器、 民族生活用品、 农耕生产用具 。改变一味的说教 教学方式 , 让学生实际参与 , 使学生走出教室, 踏足 民族文化 的发展路线“ 用 眼看, 用心学, 用鼻闻, 用耳听, 用脑想。’ , 本文仅就如何在贵州省情课教学中 深入开展民族文化教 育, 将侗族传统文化引入课堂。 拓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 统文化的渠道, 培养了学生 自觉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成为 民族传 统 文 化 的优 秀 传承 人 。 1 《 贵州省情》 授课 由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 系转化的必要性 《 贵州省情》 课程是贵卅 『 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新课程 。《 : 贵 州省情》 是从贵州省的实际情况 出发, 以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要研究 对象, 并 围绕 当前 大 学生 关 心 的 热 点 、 疑 点 和 难 点 问题 , 阐 述 了 贵州 的政 治 、 经济、 人 口、 文化、 教育、 科技、 民族、 宗教、 自然环境资源等要素 的历史 、 现状 和发展规律, 提供认识贵州 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 本方法, 帮助大学生 正确认识贵州省情 , 增 强热爱贵州、 建设贵州的热情和 信念, 探索贵州的振 兴之路。 但按教材知识体系和章节安排 ,要把丰富多彩的贵州省情讲清讲透较 难度。因此 , 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上主要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特点, 按照高职学 校确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 目标 以及课程设置要求, 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 , 针 对高职专业 的职业性、 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更加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教学的针对性、 科 学 性 和前 瞻 性 。找 准 定位 , 理 论联 系实 际 重 点 阐述 贵 州 的 历 史和现实 、 地域和 民族。帮助学生对贵州的现实和未来而作出理性的思考 和正确的选择。以突出“ 魅力贵州 ’ ’ 为主线打破教材章节体系, 向构建适合教 育对 象 的教 学 体 系 转 化 , 即 把 教材 内容 分 为 魅 力 贵 州 、 美丽黔东南 、 悠 久 的 历史 、 厚 重 的文 化 、 经 济 的腾 飞 、 我 爱 贵州 六 个 课 题理 论 教 学 ; 并根 据 培 养 目 标, 适时 以新的基本情况、 发展动态 、 未来走势及方针政策的宣传教 育, 帮助 高职生对贵州的现实和未来而作 出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选择。 2根据 民族自治州高职 的教学需要 。 在“ 悠久的历史” 教学情境合理使用 乡土素材来激发学生兴趣 侗族人 民酷爱本 民族的历史,乡下的侗族老人几乎人人都是一部活的 历史资料 , 他们对本 民族的来龙 去脉十分熟悉, 一提到侗族 的渊源更是眉飞 色舞, 他 们 常 常 给 自 己 的子 孙 讲 述侗 族 的 发展 简史 , 教 育子 孙 把 本 民族 的 光 彩事业发扬广大 。深爱上辈 的影响, 下辈的子弟们对 自己民族历史的求知如 饥似渴, 他 们 对 故 乡 的 山水 草 木 、 故 事 传 奇 都有 特 殊 的 情感 。未 学 习 贵 州 省 情前, 他们已经 了解家 乡的 自然状况, 熟悉了地 理环境 , 甚致耳 闻 目睹 过一 些事情。一旦学习民族 历史, 接触到一些民族发展历史事实, 了解到 当年历 史事 件 发 生 的地 址 、 过程, 就 在 自 己熟悉 的周 围 , 听起 来 十 分 亲切 , 注 意 力 集 中, 情 绪振 奋 , 易于 想 象 , 易于 理解 。 学 习 贵 州 省 情 第 三 章 的“ 改土 归流 对 贵 州 发 展 的影 响 ” , 通 过 改 土 归 流 过 程 中 清政 府 对 侗 族 地 区 的一 些 旧制 陋 习 的改 革 来学 习 。一 是革 除土 司 的 苛派和特权剥削, 诸婀 ‘ 火坑钱 ” 、 “ 修衙门钱 ” 、 “ 破收银” 等一律 予以革除。税 收由清政府统一管理 , 按亩 进行征收 。并在一段时间内实行“ 科粮从轻 ” , 减 轻人民的经济负担, 农 民的生产积极参与性有 了提高。二是革除了土司统治 课题项 目: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贵州省黔东南的调查研究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贵州省黔东南的调查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平: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重点地选择黔东南州具有特色且较为典型的中小学
园的具体实施中, 突出地方民族特色 , 将民族文化教
育纳 人 日常教 学活 动 中 , 列入 学 校 的整 体 教学 计 划
以及凯里学院五年制民族文化传承班进行调研。分
别深入到雷 山、 台江、 剑河 、 黄平、 丹寨、 黎平 、 榕江、
了努力 。不仅丰富了教育 内容 ,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


问题 的提 出
素质, 拓展了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渠道 , 也培 养 了学生 自觉保护和传承优秀 民族传统文化 的意 识, 彰显 了各县民族特色教育 。但各县在实施 “ 民 族文化进校 园” 实践 活动 中, 由于政府部门、 学校、 教师 和学 生 基 于 各 自的立 场 , 民 族 教育 和 “ 对 民族 文化进校园” 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 加之受
教 育文化论坛 2 1 年6 01 期
民族 文化 进 校 园 的 实践 与思 考
基 于贵 州省 黔 东 南 的调查 研 究
吴 平
( 凯里学院 摘 贵州原生态 民族研究 中心 , 贵州 凯里 5 6 1 ) 50 1
要: 教育传承是 民族 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 , 学校教 育应肩 负起 民族文化在现 代社会 中保存、 传承和创新 的历
从江 、 施秉 等具 有特 色且较 为典型 的丹 寨 民族 中学 、 扬武 中学 、 扬武 小学 、 台江 民族职 业 中学 、 召 中学 、 方
进行安排 , 编入校本课程或其他课程 , 一般每周从地 方课 中安排民族 文化教育 1 2节, — 并充分利用课
外 活动 时间开 展丰 富 多彩 的 民族 文 化 活动 , 些 课 这

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侗族是中国南方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侗族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贵州东南部,以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为主,在地域分布范围内基本连成一片,与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仫佬族等多个民族构成大杂居的和谐共生的局面,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侗族文化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侗族聚居地自然风光秀丽,人文环境和和美美,自然环境绿色生态和谐,民族饮食习惯多样化,民荟萃了民族工艺的精华。

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问题研究一.侗族文化概况(一)锦屏县自然生态景观1.自然生态景观锦屏县地处贵州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东临湖南省靖州县,西靠剑河县,南毗黎平县,北以天柱县为界,境内海拔高度一般为400-800米,最高海拔1344.7(固本乡龙于山)全县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高坡陡全县面积1596平方千米。

锦屏县享有“杉树之乡”,“高原翡翠”的美称,历史上,“锦屏以林业生产而驰名省内外,郁郁葱葱的杉树,覆盖着全县的层峦叠嶂,杉树的生长周期短,密而集中,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水土流失,如今,锦屏民间还流传这样的民谣:“十八杉,十八杉,姑娘生下就栽它,姑娘长到十八岁,跟随姑娘到婆家”,侗族人民不仅善于种树,人人都爱树,形成了人人种树、寨寨种树、年年造林的良好风尚,杉树材质好、用途广泛,被运用于各行各业,是房屋建筑制造家具的首选木材,除出产杉树之外,还产松树、楠、樟树等优质木材,林副业生产也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桐油、樟脑油、松香油和药材等,除了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际市场,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构成锦屏县丰富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

2 .非物质文化侗族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村寨建筑别具一格,村寨与村寨之间隔山而建,保持着原生态的韵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美丽的城堡,不少侗族居民以杉树为柱、杉板为壁、杉皮为瓦,尽是杉树家族,全为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屋檐稍稍翘起微微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明显翘起,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这样既可以使阳光可以充分照入室内,让屋内房间看起来宽敞明亮,屋檐的设计使雨水沿着屋檐的抛物线流向远处,很好的避免了雨水滴落到室内,对防止潮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种设计不仅可以采光避雨,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

苗侗乡土历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苗侗乡土历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苗侗乡土历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将黔东南苗族侗族乡土历史文化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去,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适应中学历史教学新课程的要求,充分发挥黔东南苗族侗族乡土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历史,开辟历史学习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标签:黔东南苗族侗族乡土历史乡土历史历史教学口述历史随着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实施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要借助于具体生动的史料。

而乡土历史的教育,是—般国情教育的一个缩影。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历史教学要“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

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历史學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乡土历史是学生生存环境的历史,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历史,学生的祖辈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可能事件就发生在学生居住的地区,就是学生从小耳熟能详的故事,好像手捧一杯茶,拉过一把椅子可以促膝长谈的对象。

这样,学习的内容就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具有亲和力,既可改变空间上的遥远,也可缩短时间上的距离,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的,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此外,乡土历史的学习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价值观。

我们黔东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村寨,飞檐翘角、古朴坚固的鼓樓,精描细绣、风情万种的民族服饰,嘹亮悦耳、情深意长的歌,饱经沧桑却依然静默屹立的古城,还有清秀的山,灵动的水,坚毅的苗侗民族……在教学中把乡土历史融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是时代所求,素质教育所需,且能使之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型的民风民俗和道德习尚,为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乡土历史具有生动、具体、真实的特点,便于学生感知、接受,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好素材。

开题报告:基于学校美育价值挖掘的苗侗民族民间艺术调查研究 —— 以黔东南州为例

开题报告:基于学校美育价值挖掘的苗侗民族民间艺术调查研究 —— 以黔东南州为例

开题报告:基于学校美育价值挖掘的苗侗民族民间艺术调查研究一一以黔东南州为例基于学校美育价值挖掘的苗侗民族民间艺术调查研究--以黔东南州为例一、研究背景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智慧和文化传承的结晶。

而苗族、侗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艺术更为独特与丰富。

在当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尤其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学校教育在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责任。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苗侗民族民间艺术的调查研究,探索基于学校美育价值的苗侗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模式,以期为学校美育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意义1、维护传统文化遗产。

苗侗民族在长时间的历史年代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但这种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手段来保护和传承它。

2、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民间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体系,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独特的影响。

3、推进全民素质教育。

苗侗民族民间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成果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对全民素质教育有启示意义。

三、研究对象及内容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是苗族、侗族的民间艺术,调查的范围为黔东南州。

2、研究内容:本研究将探索以下问题:(1)苗侗民族的民间艺术发展历程和现状;(2)苗侗民族的民间艺术特点和艺术形式;(3)苗侗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美育的结合方式及实践模式;(4)对苗侗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模式的思考。

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苗侗民族民间艺术相关的文献资料。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了解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学校开展苗侗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情况。

3、实验研究法:依托学校美育课程,开展实践性项目,探索苗侗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落地方案。

五、预期成果1、对苗侗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形式、特点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谈黔东南侗族文化

谈黔东南侗族文化

一、引言
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节日更是丰富多 彩。侗族有祭萨节、摔跤节、斗牛会、尝新节、侗年等,不仅节 日众多,而且各具特色,民族气息浓厚。有独特的建筑、语言、 服饰、歌谣和节日。
侗族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节日 的不同方式以及侗族人的民族特色。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活 动,而且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一面,每个节日都体现 出侗族人的素质以及民族文化,同时还不知经历了多少变故才演 变成今天独特的侗族文化,成为黔东南文化的重要元素。
黔东南州的侗族最迟由广西都柳江北上迁徙而来,当地的 侗族古歌《侗族祖先哪里来》所说的也是如此,迁徙原因主要是 人口增加,土地紧缺。现如今主要分布于黔东南黎平、从江、榕 江、锦屏、天柱等地区,不同地区的侗族文化存在差异。侗族在 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其文化、习俗相互交融,产生许多相 似之处 。
三、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
(一)新的东巴文字被创造 在这种东巴文“热”的洪流中,有一些旅游经营者,也看 到了东巴文的魅力,并自觉地借助东巴文,把其作为一种无形资 产运用到店铺名称、宣传资料、食品包装等上。由于东巴文数量 有限,能表达的内容有限,当现有的东巴文不能完整表达其内容 时,一些旅游经营者选择自己“创造”新的东巴文,并予以其实 际的意义。针对这一的现象,东巴表示很不赞同,他们认为这种 行为是不负责任的,侵犯了东巴文的神圣性;当地居民则表示一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20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城市旅游规划
谈黔东南侗族文化
2015年2月下半月刊
陈全瑶 潘齐欣
黔东南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黔东 南同时是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地区之一。侗族由来已久,民族文化独具一格,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已经逐渐被淡化,传承和发扬侗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黔东南背景下的侗族文化进行深 入的解析,同时也将会从建筑、语言、服饰特点、歌谣以及节日来揭示黔东南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核心素养引领下贵州侗族服饰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整合与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贵州侗族服饰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整合与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贵州侗族服饰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整合与教学探究作者:潘雪玲来源:《大众科学》2020年第13期摘要: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核心素养”时期。

“核心素养”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依据,依托于日常发现的问题,注重经验的积累,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贵州侗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激发着他们的兴趣及探索美的欲望。

如果能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来学习和了解侗族服饰,那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我们的美术课堂和生活、和地方美术资源有效的结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本土文化,并有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行动能力,这是每一位美术教育者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侗族服饰文化;地方美术资源;教学探究《美术课程标准》提及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网络资源四大资源。

它在我们美术教程的实践教学中完善了内容,提高了效率,促进了我们落实美术课堂效果的总目标[1]。

在建立美术教学的资源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有所提升,形成了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

合理的结合美术课程标准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是关键的一步,它能让大家在教学中共享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传承,充分地发挥资源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发展至今从未间断过文明的国家。

为我们研究民族文化,打下了自信的基础。

在这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注意信息、教育、民族文化等全方位的融合。

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密切关联,互相依存。

中小学美术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民族文化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民族与美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2]。

悠久、丰富、厚实的民族文化给我们课堂教学增加了深度和广度,作为美术教育者就想把能融入美术课堂的地方性美术资源挖掘出来,通过实践、总结、再研究提验出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有这样的行为就是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人们的重视,和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一种使命感。

苗、侗歌舞课程群建构思考——以凯里学院为例

苗、侗歌舞课程群建构思考——以凯里学院为例

I Yi Jiao Lun Tan*艺教论坛苗、侗歌舞课程群建构思考—以凯里学院为例杨朝忠凯里学院摘要:课程群的建设,是为适应新时代教学而提出的一种办学举措。

是将与该学科或研究主题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

凯里学院作为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了“师范做精、工科做实、民族做特”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提出了“教育学科为基础,民族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重点打造民族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协调发展。

推进苗、侗歌舞课程群的建设,是"民族做特”的具体体现。

由此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苗侗族歌舞课程群建构设想中图分类号:J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127-02课程群的建设是为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围绕同一学科或研究主题,将与该学科或研究主题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

课程群构建是以学生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

凯里学院作为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校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自身条件,合理确定办学定位与目标,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学校的目标定位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基于学校总体目标及定位,特色学科课程群的建设就显得愈发突出了,苗、侗歌舞课程群的构建就是为适应地方特色要求而建设的。

如何建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苗、侗歌舞课程群的建构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一、苗、侗歌舞课程群建构所拥有的条件及存在的—些困难黔东南被世人称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

幼儿园大班欢乐苗寨教案:民族文化融入课堂

幼儿园大班欢乐苗寨教案:民族文化融入课堂

幼儿园大班欢乐苗寨教案:民族文化融入课堂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引导孩子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正处于认知能力和情感认知的发展阶段,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强烈。

针对这一特点,如何设计一套优秀的教案,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引导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成为了许多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今天,我将为您共享一份精彩的教案:幼儿园大班欢乐苗寨教案:民族文化融入课堂。

1. 课程目标及主题本次教学的主题是“欢乐苗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幼儿能够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了解苗族的服饰、饮食、住房、起居、节日等生活习俗,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2. 教学内容及方法2.1 服饰展示为了引起幼儿们的兴趣,我们可以邀请一些苗族同学或家长代表,穿着苗族的传统服饰来到课堂,向孩子们展示苗族服饰的特点。

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能够看到真实的苗族服饰,还可以亲身感受到传统服饰的美丽和独特性。

2.2 手工制作在了解了苗族服饰的基本特点后,让孩子们利用纸张、颜料等材料,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小的苗族服饰或装饰品。

通过手工制作,孩子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苗族服饰的细节和工艺,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3 饮食体验让孩子们尝试一些苗族特色小吃,如酸汤鱼、苗家酸汤粉等。

通过品尝美食,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差异,也能够开拓他们的味蕾,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4 游戏互动设计一些与苗族文化相关的游戏,如打鼓、跳舞等,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苗族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乐趣。

3.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们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到苗族的生活和文化,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也激发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结合歌曲、故事等形式,继续深入地开展民族文化的教学,让孩子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个人观点通过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力度不 够,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跨文化 比较和互动式学习。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制定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案。
2、加强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比较教学法、互动式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
另一所学校则开设了“多元性别研究”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 和跨性别交流能力。该课程通过讲解不同性别群体的历史、文化和代表性人物等 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性别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学习跨性别沟通技巧。经 过一个学期的实施后,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明显提高,能够更加包容和尊重不同 性别群体。
综合来看,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部分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存 在对某些文化的片面理解和宣传,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同时, 还需要加强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更好地 推广和应用这一教育理念。
政府、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积极并解决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 题,加大扶持力度,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教育领域也开始多元文化教育的重 要性。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在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也面临着新的 挑战和机遇。本次演示将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意义、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 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等方面,探讨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分析了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然而,本研究仍 存在一定限制,如样本选择的广泛性和数据收集的深度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 步拓展样本范围,并采用更为精细化的研究方法,以更全面地了解黔东南苗族文 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

幼儿园侗族舞蹈文化传承与表演教学案例

幼儿园侗族舞蹈文化传承与表演教学案例

幼儿园侗族舞蹈文化传承与表演教学案例1. 介绍幼儿园侗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表演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

在幼儿园阶段,对幼儿进行侗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教学,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和舞蹈表演能力。

2. 侗族舞蹈文化传承在幼儿园阶段,侗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通过幼儿园教师的引导,让幼儿接触、学习和了解侗族舞蹈。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看侗族舞蹈表演,带领他们学习侗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蹈形式,还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和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了解侗族舞蹈的含义和起源,培养他们对侗族舞蹈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侗族舞蹈表演教学在幼儿园阶段进行侗族舞蹈表演教学是一个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幼儿表演侗族舞蹈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表现力和舞蹈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编排简单易学的侗族舞蹈动作,并组织幼儿进行排练和表演活动,让幼儿在表演中体验乐趣、锻炼技能,并在表演中充分展示侗族舞蹈的魅力和美丽。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侗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表演教学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侗族舞蹈,幼儿能够增加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现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对美的认知和表现能力的综合发展。

我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开展侗族舞蹈文化传承与表演教学非常有价值,有助于丰富幼儿的课外生活,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结论在幼儿园阶段进行侗族舞蹈文化传承与表演教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幼儿可以感受到侗族舞蹈的魅力和美丽,增加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审美情趣和表现力,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我们应该重视幼儿园侗族舞蹈文化传承与表演教学,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幼儿园侗族舞蹈文化传承与表演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课题。

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幼儿充分参与到侗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表演教学中来,从而实现对幼儿全面素质的培养。

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思考

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思考

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思考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扬,贵州的民间美术也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在教育中,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的利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将其有效地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视野,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方面,贵州民间美术在形式、技法等方面具有独特魅力。

比如,苗族的芦笙、绣球、蜡染等,侗族的板鼓、侗歌、踩竹马等,都是富有特色的表演形式和手工艺品。

这些民间艺术作品不仅美观,而且富有文化内涵,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另一方面,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些传统技艺已经逐渐失传,需要及时加以保护和传承;同时,一些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引入课堂,如开设特色课程、组织学生参观体验、邀请民间艺术家授课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和保护,以保证其传承和发展。

总之,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的进入课堂,既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发扬,也是一种教育丰富和提升。

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全面的教育。

- 1 -。

黔东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与建设

黔东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与建设

黔东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与建设黔东民族民间美术是指黔东南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是黔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教育中,将黔东民族民间美术纳入课程体系,既可以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1、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开设黔东民族民间美术课程,让学生了解黔东南地区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苗族的木偶戏、侗族的歌舞、布依族的剪纸、壮族的刺绣等,加深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欣赏和感受黔东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3、传承和弘扬黔东民族民间艺术。

开发课程,让学生学习和了解黔东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以促进其传承和发扬。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1、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艺术。

介绍黔东南地区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如苗族的绣花、侗族的竹编、水族的草编等,让学生了解并亲身体验一些简单的民间手工艺,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学习。

介绍黔东南地区各民族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如侗族的“花山故事”、苗族的“木偶娃娃传说”等,让学生感受到黔东南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培养其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三、课程教学方式的选择1、多媒体教学。

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黔东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增强学习兴趣和吸收效果。

2、实践性教学。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学习织布、烹饪、剪纸等,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和感受艺术的魅力。

3、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交流,如参观民间艺术展览、走访民间艺人等,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生动和活力,以加深其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和了解。

四、课程评价方法的规定1、综合性评价。

评价学生对黔东民族民间艺术的认知和了解、对民间艺术的欣赏和鉴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

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苗族文化的有效融入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苗族文化作为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之一,也需要被加以重视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使学生成为有一定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人。

一、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历史背景苗族是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苗族文化主要包括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发型和服饰。

苗族女性喜欢戴银质头饰,后背还有飘带,鞋子也是红色的,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通过讲解苗族文化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苗族文化的历史背景、传统民俗、服饰特点等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苗族女性的发型,让学生了解到“螺旋发饰”、“角饰”等特别的发型,再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演示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通过美术作品体现苗族文化特点在美术课程中,通过创作美术作品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苗族文化的特点,并且将其融入到作品设计之中。

例如,通过制作苗族风格的服饰模型来体现苗族服饰的特点,或者用画笔勾勒出苗族发饰的特殊形状。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苗族文化魅力,有更深刻的记忆。

四、通过苗族文化展览来传播苗族文化在班级、学校进行苗族文化展览,将苗族文化与美术创作结合起来,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了解苗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多元文化受益。

展览可以由学生们自己设计和制作展板,并在展板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苗族文化的精髓。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苗族文化的记忆,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展示能力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将苗族文化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中,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宣传和传承苗族文化,对于保护多样性文化、维护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承、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非遗文化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中小学研学课程中的推广研究

非遗文化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中小学研学课程中的推广研究
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中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文化侗族木构建筑 侗族木构建筑包含着一个丰富的体系。其包含有鼓楼、桥 梁、戏台、祠堂、亭、寨门、井亭(井泉)等公益性建筑,还包含寺 庙、萨坛宗教建 筑。居 住 建 筑 可 分 为 住 宅、禾 晾、谷 仓、茅 厕 等 不同的种类。 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 技艺,其建筑多体现于多样形式,建筑风格独特、样式优美;营 造方法还保持了中国传统的榫卯木结构。其种类的齐全和丰 富是其他的少数民族建筑营造技艺难以比拟的。这是侗族人 民智慧的结晶,更 是 中 国 历 史 文 化 发 展 的 见 证。其 建 筑 风 格、 美学样式、营造技艺、人文内涵都极具民族地域特色,在世界的 建筑学史上独具一枝。 (二)困难和存在的问题[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侗族木构建筑文化受到巨大的生存 冲击,营造技艺也面临着断代的风险。侗族木构建筑保留至今 的建筑精品散落在桂北、湖南、贵州三省交界的各个侗乡村寨 中,多处在交通 不 便、信 息 不 通 的 山 区。因 受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需求,桂北地区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寻求发展;侗族木构建筑 营造技艺现在只有少数的民间老木匠、老艺人在使用,其已经 失去了年轻一代的传承。随着大量人员外出打工,接受了新时 代的新观念、美学理念,回到家乡后建筑的房子不再是传统的 样式,而是钢筋 混 凝 土、玻 璃 等 材 料 的 现 代 建 筑。国 际 风 格 等 现代建筑形式开始落户广西乡间,人们接受现代建筑的同时, 对传统民居进行了盲目改造甚至毁弃。所以现在的侗族木构 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着匠人流失,甚至技艺失传。原有的侗民族
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全面开展在国内已经有几年,并取得了 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1)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互结 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开阔

对侗族文化进课堂的几点看法(江涛)

对侗族文化进课堂的几点看法(江涛)

试谈侗族文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对侗族文化进课堂的几点看法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各种文化在碰撞渗透,侗族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专业人才溃乏、发展空间萎缩、侗族特征逐渐消失、侗族特色逐渐消逝、侗族“明珠”逐渐“失色”、侗族精华逐渐失传和侗族心理结构逐渐改变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本人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认为让侗族文化进课堂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侗族文化的有效举措。

同时,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侗族文化现状对策正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渗透,过去相对封闭的侗族,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当今侗族传统文化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开发侗族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很重要。

只有提高学生对侗族文化的认识水平,才能保护好、传承和开发好侗族文化。

一、侗族文化发展现状1、侗族文化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第一个问题,后继乏人严重。

由于侗族地区经济上的压力,迫于生计,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

这些年青人正是侗族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思想较活跃的人群。

他们离开了侗寨,离开了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环境,接受了现代文化,很多的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自然就不如他们父辈、祖辈那么深。

有些人甚至反过来瞧不起带着“土味”的本民族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优秀的侗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后继发展的根基。

第二个问题,专业人才溃乏。

目前,各县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基本上是沿袭口传身授的古老方式,受过现代教育、能识谱教歌的歌师不多,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资深、颇有造诣的重要歌师相继谢世或逐步退出舞台,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并享有威望的歌师越来越少,逐年递减,许多优秀的演唱技艺也将随歌师的故去而消失。

而那些有一定知识和思想中、青年外出谋生创业,很多处于“道传无人”的尴尬境地。

第三个问题,发展空间萎缩。

由于现代影视、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对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侗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已经是越来越来狭窄了。

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多元文化教育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趋势。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使得多元文化的存在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已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因此,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选择了黔东南苗族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和路径,旨在为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进和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选题意义1.推动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本研究以黔东南苗族文化为例,探究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融入多元文化元素,以增加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推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2.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借助校本课程开发,将黔东南苗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探究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和路径,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选题内容本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

2.黔东南苗族文化特点及其保护与传承。

3.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融入多元文化元素的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包括教材、教师培训、资源整合等方面。

5.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与改进。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五、研究目标及预期结果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究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和路径。

通过具体的实践案例,总结出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推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建议。

预期结果将为黔东南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带来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发展地区特色 教 学,激 发 学 生 的 民 族 情 怀、加 深 对«中国木文化»课 程 的 认 知 与 创 新. 将 黔 东 南 侗 寨 建 筑特色引入课程«中 国 木 文 化»无 疑 是 一 剂 良 方. 凯 里 学院位于黔东南,距 该 区 的 多 个 侗 寨 均 不 远,以 侗 寨 作 为参观教学基地,在距离与时间上均能满足.此举能 激 发学生对课程的激情与认知,亦将为进一步创办民族 特 色办学模式提供一个良好的案列.其基本模式如图1 所示.
收 稿 日 期 :2018G12G07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博士启动专项课题(编号:BS201810);贵 州 省 林 业 厅 项 目 (编 号:[2017]14 和 [2018]13);贵 州 省 教 育 厅 项 目 (编 号:[2017]
114);贵 州 大 学 “本 科 教 学 工 程 ”建 设 项 目 (编 号 :JGQK201502 和 JG201636) 作 者 简 介 :梁 坚 坤 (1987- ),男 ,副 教 授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木 材 胶 粘 剂 与 木 质 复 合 材 料 的 研 究 与 教 学 工 作 . 通 讯 作 者 :吴 志 刚 (1986- ),男 ,副 教 授 ,博 士 ,硕 士 生 导 师 ,主 要 从 事 生 物 质 材 料 的 研 究 与 教 学 工 作 .
关 键 词 :黔 东 南 ;侗 寨 ;建 筑 文 化 ;木 文 化 课 程 ;教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G6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4G9944(2019)2G0257G02
1 引 言
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解析源于森林文化和中国木 易而形成的«中国木文化»课程是林学大类的基础学 科, 开 展 该 课 程 的 教 学 对 于 建 设 “美 丽 乡 村 ”尤 为 重 要 . «中 国木文化»课程开 设 已 久,但 由 于 该 课 程 涉 及 微 观 和 宏 观的知识,学生理解 和 认 知 存 在 一 定 的 局 限,进 一 步 导 致学生对该课程的 兴 趣 低 下. 源 于 此,大 量 学 者 对 «中 国 木 文 化»的 教 学 模 式 进 行 探 讨 .吴 志 刚 等 [1] 试 图 引 入 PBL 教学模式 进 行 课 程 改 革,以 期 进 一 步 培 养 学 生 对 木 文 化 的 亲 和 力 认 知 感 .何 佑 石 将 [2] VI理 念 融 入 木 文 化,通过提取木文化 基 本 元 素,进 一 步 推 进 木 文 化 的 应 用 他 与 设 计 .刁 海 林 剖 [3] 析 了 木 文 化 教 学 存 在 的 问 题 , 认 为 搭 建 教 学 平 台 ,课 内 课 外 的 教 学 与 实 践 贯 穿 整 个 教 学,能促进学生认知木材、亲近木文化,从而培养学生 对 木材 的 创 新 创 造 能 力 . 龙 才 认 [4] 为 文 化 与 建 筑 的 结 合 是一种最朴素、也是 最 完 美 的 形 式,而 文 化 与 建 筑 的 融 合 首 要 解 决 的 是 人 们 对 建 筑 的 认 知 与 理 解 ,而 将 其 融 入 教学便是极佳的方法.以上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了«中国木文化»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缺 乏 特 色 ,且 未 考 虑 如 何 在 授 课 的 同 时 发 展 民 族 特 色 教 学 .
摘要:分析了中国木文化在贵州地区 授 课 上 存 在 的 一 些 不 足,提 出 了 将 黔 东 南 侗 寨 建 筑 文 化 融 入 教 学,形
成课堂教学-参观教学-实验教学-课堂汇报环节,创新«中 国 木 文 化»课 程 的 教 学 模 式. 实 践 表 明:这 将
有 助 于 学 生 素 质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更 是 创 办 特 色 教 学 的 一 剂 良 方 .
质 空 间 的 表 现 形 式 . [8] 家 居 建 筑 反 映 的 是 家 族 形 态 和 家庭生活 方 式,侗 族 木 楼 是 黔 东 南 独 具 特 色 的 家 居 建 筑 ,其 起 源 于“巢 居 ”文 化 体 系[9],具 有 “占 天 不 占 地 ,上 大而下小”的特点,其 形 似 树,表 现 在 木 楼 为 层 层 叠 出, 每楼有挑廊,檐水抛得长而远.这些建筑无论在结构 还 是锲合上无不处处凸显木文化.
图 1 教 学 模 式
2 室 内 教 学
该部分以教师授课为主,根据«中国木文化»课程 章 节依次进行课堂讲解,让学生从理论上认知中国木文 化 的 基 本 概 念 和 内 涵 ,为 实 地 参 观 学 习 奠 定 基 础 .
3 实 地 参 观 学 习
该部分则由教师 讲 解,学 生 参 观 并 参 与 讨 论 组 成, 教 师 介 绍 家 居 建 筑 的 形 态 结 构 及 表 达 的 内 涵 和 渊 源 ,以 及现存的侗寨是侗文化fGreen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期
黔东南侗寨文化融入«中国木文化»课程的 教学模式探讨
梁坚坤1,李利芬2,单文增3,余丽萍2,吴志刚2,张乔艳2
(1.凯里学院,贵州 黔东南 556011;2.贵州大学 林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3.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5)
凯 里 学 院 是 贵 州 省 的 特 色 民 族 高 校 ,该 区 民 族 特 色 显 著,多 民 族 聚 居、杂 居. 其 中,侗 族 居 住 人 口 达 1400344人,占全国 的 55.7%,而 黔 东 南 的 侗 族 人 口 为 全 省 的76.03%[5],从 而 形 成 了 大 量 独 具 特 色 的 侗 寨 . 侗 族 产 生 于 部 族 的 迁 徙 ,该 过 程 使 得 自 身 文 化 与 异 地 聚 居文化的碰撞、转化 与 融 合,形 成 了 独 具 特 色 的 侗 族 文 化[6],由 于 历 史 与 地 理 原 因 ,黔 东 南 侗 族 与 外 界 交 流 甚 少 ,从 而 保 留 了 原 始 的 民 族 文 化 体 系 . [7] 尤 其 体 现 在 家 居建筑上,这是见证 了 民 族 发 展,亦 是 民 族 集 体 记 忆 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