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情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情况的
调查报告
文厚德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突出,也是我国原生态民族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黔东南州结合实际,制定了一大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政策,创造了一大批行之有效的保护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就是其中的模式、措施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黔东南会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11年3月初至4月初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到该州麻江、黄平、施秉、台江、三穗、雷山、黎平、从江、榕江等县,对该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翔实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下:
一、开展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黔东南州是苗族和侗族人口占大多数的民族聚居区,世居民族省17个。

黔东南现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主要有:歌谱文化、舞蹈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工艺美术、戏曲文化、节日文化等。

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得影响,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黔东南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搞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除了抓好
民族文化遗产的申报,举办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外,积极主张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黔东南州就有部分是零星的在一些中、小学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并取得++、成效。

2002年8月,省教委和省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黔教发[2002]16号)后,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得到加强。

2006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5]16号)文件及省民委有关精神,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在黔东南州“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民族文化保护提到了“生态立州”和“旅游活州”的战略高度,将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
抢救和开发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从2006年起,州级财政列出30万元作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金,并根据财政情况逐年递增;2007年起,每年活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高级人才培养工程,以凯里学院为培训基地,培养100名学制为5年,毕业后享受大专文凭的高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在全州范围内开展100名民族民间艺人评选工作,评选出来的民族民间艺人将享受州管专家待遇,月享受政府津贴200
元。

州民委对全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进行了规划,16个县(市)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各自的《民族文化进校园规划方案》或《工作意见》,由此,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在黔东南州各县(市)全面铺开。

目前,全州3290多所各级各类学校中共有23所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占全州学校数的70%。

创建乡镇、县(市)示范学校500多所,1700多个班级系统地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7万多名学生有计划地参与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学习,创建并挂牌省、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51所。

(二)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

调整、充实了由州人民政府分管州长任组长的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指导和督促16个县先后调整、充实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实施学校、乡镇也都相应成立了开展本地(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组织机构,并及时地根据人员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整充实,机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确保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制定工作规划,加强交流、研讨。

修订了《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规划方案》,使全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始终能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

省教育厅、省民委
黔教民发[2008]16号问价下发后,我们及时结合我州实际,调研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联合州教育局以州教通(2008)197号文件行文,对我州下一步如何推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进行了统一的安排布置。

三是规范教材、突出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特色。

统一编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小学地方教材《黔东南历史》、《黔东南地理》。

并指导各县(市)编写民族民间文化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参考读物等。

如黎平县编写《侗族知识简明读本》、《侗乡黎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简明手册》;丹寨县编写了《蜡染芦歌》;榕江县编写了《长大要当好歌手》;天柱县编写了《乡土音乐教材资料》等等,有的项目学校也组织编印了有自己特点的校本教材,如凯里龙场中学的《亻革家蜡染》,丹寨扬武中学、扬武小学的《乡土风情》等。

此外,各民族的历史、地理、医药、服饰、饮食、习俗、礼仪、传统节和庆典活动、民族风情等也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内容。

四是确保课时落实,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有效开展。

目前全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学校都基本按照《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的要求,落实每班每周授课课时数最少在2个课时以上,由懂民族语文、民族文化的教师或聘请民间艺人讲授,部分“示范性项目学校”还聘
请了专业技术人员授课,特别是一部分国家和省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始走进校园、走上讲台。

同时,还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教研、教改工作,评选和推选优质课、精品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观摩活动,州民委、州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开展了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录像优质课评比活动,2007年所选送到省参加的选手中计有凯里龙场中学教师高俊等36位教师获奖,占全省80位获奖数的45%。

2010年11月份还组织了全州中小学师生民族民间歌舞展演活动,有964名师生共45个节目参赛,评出了18个等次奖项。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民族民间文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丰富教学内容:黔东南州根据各县(市)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苗文、侗文两种民族语言文字;苗族大歌、古歌、酒歌、情歌、飞歌、侗族大歌、琵琶歌、拦路歌、敬酒歌、侗戏、亻革家、畲族酒歌、情歌等民族民间歌谣和戏曲;芦笙制法、古法造纸技术、蜡染、挑花、刺绣、织锦、剪纸、绘画、+哨等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芦笙、艺筒、铜鼓、木鼓、琵琶、牛眼琴、唢呐、木叶等民族民间乐器演奏;苗族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水鼓舞、板凳舞、锦鸡舞、给哈舞、侗族芦笙舞、多耶舞、妖族长鼓舞、土家摆手舞、竹竿舞、畲族粑+舞等民族民间舞蹈;苗族踢毽子、斗陀螺,侗族摔跤,土家族金钱棍,亻革家
棍术等民族民间体育;以及各民族的历史、人文、地理、医药、建筑、服饰、饮食、生活习俗、礼仪知识、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民族风情等。

通过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硕果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