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解读“飞矢不动”与“物不迁”
(哲学)体现哲理意味的诗词名句
(哲学)体现哲理意味的诗词名句经典成语、名言、诗句得哲理赏析——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得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唯物: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就是主观得,能动得。
辩证法:联系得变化发展得观点。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得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就是被感知、物就是观念得集合: 违背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得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得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得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得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得客观性,没有从实际出发。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得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得发展得规律就是客观得。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就是有规律得,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4、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5、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得效果。
16、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得统一。
17、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得统一。
18、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得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得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观能动性得发挥受客观规律得制约;唯物主义;2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得发挥受客观规律得制约。
河北邢台市内丘中学2024年高三语文试题寒假作业含解析
河北邢台市内丘中学2024年高三语文试题寒假作业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大宛其的春天夏立楠几乎每周,我们都会去帕提曼医生家一趟。
年初的时候,我得了一种说不上来的病,不爱吃饭,面色萎黄,个子也不见长。
帕提曼医生是个维吾尔族老太太,不管啥时候见她,都盘着头发,爱笑,穿白大褂。
“给他开了点钙片,记得按时吃,还有,不要受凉,坚持敷盐巴。
”“好的。
”我爸接过药,谢过帕提曼医生。
我们又往回走,远处的山峦一直绵延到米吉克煤矿。
我爸在米吉克煤矿干活,三班倒,逢白天不干活的时候,就会带我来看医生。
我妈没工作,光招呼我就挺累,还要洗衣服做饭。
我妈把脏衣服堆在小椅子上,往大盆里倒热水。
我爸的衣服比我还脏,全是煤灰,丢进盆里后,水都染成了灰黑色。
仲夏的时候,米吉克煤矿变得漂亮些了,喀普斯朗河支流两岸的柳树绿茵茵的。
帕提曼医生就是在那个时候再次来到我家的,她穿着白大褂,挎着药箱,一到门口就问我的病情。
我妈说,不是大病吧?帕提曼医生说,不算病,但是孩子要长身体,长期不爱吃饭,面黄肌瘦,那肯定不行。
她还说她在大宛其牧场有个哥哥叫艾买提,在那里养奶牛,可以的话,我们去那边包片草场,单送牛奶也比干煤矿强,环境也不错,对我成长有益。
听了帕提曼医生的话,我妈动心了,觉得可以离开米吉克煤矿了。
到达大宛其牧场的那个晚上,我们在艾买提伯伯家住下。
大宛其牧场的夏夜,似乎更凉爽些。
风从门口的草场上吹来,院子里坐着两家人。
在铺开的毯子上,我们吃着艾买提的阳刚子(妻子)端来的馕。
她热情大方,一边招待我们,一边进屋做拉条子。
那些日子,我目睹了艾买提一家的日常。
飞矢不动的哲学道理
飞矢不动的哲学道理
飞矢不动是讲述人把原本会自动增长的量指定成了一个静止量,这已经不能叫飞矢,因为一个抽象对象缺少了一个必须属性就会无法确定其状态。
1、飞矢不动:这是一个简单却又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哲学命题,开玩笑地说你花了这么多分来追求这个答案实在是不值。
2、飞矢不动,相当于风起旗不动这个状态。
3、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个命题有不同学科观点。
4、哲学上该命题是错误的,飞矢不动的字面意思是箭矢在飞行,但却是不动的。
5、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唯心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解释。
6、正统的唯物主义关于运动的学说是这样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只有无条件的运动与有条件的静止,即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7、静止是运动的一个特殊状态。
8、正如人不可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正确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就是错误的。
9、而该命题就是划错了运动和静止的从属关系。
10、该命题认为只有绝对的静止却没有绝对的运动。
11、所以飞矢飞行时看着在运动,却只不过是由一帧帧静止的画面组合而成,即它的飞行不是一个状态,而是无数个状态的组合体。
12、这就是错误的唯心运动静止观。
13、从物理学上,该命题却是可以正确的。
14、因为按照参照物的不同,假设有一个物体(均匀),它的运动速度与该飞矢数值一致、方向相同,以其为参考系,则该飞矢不动。
教学案例3:飞矢不动
教学案例3:飞矢不动
【案例呈现】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的论断。
芝诺认为,既然任何事物在刹时间都只能占有和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飞矢也是如此。
飞矢在飞行的过程中,这一刹那间在这一点,那一刹那间在另一点。
这样,飞矢实际上经过的只不过是无数个静止的点。
把无数静止的点加起来的总和,仍然是静止,而不会形成运动。
所以,飞矢实际上是不动的。
根据上述两个命题,芝诺得出结论说: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甚至连位置移动都是不可能的。
【案例点评】
从探索世界本源的角度,我们认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唯一共同本质就是客观实在性。
那么世界上这些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万事万物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引入运动这一概念。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有运动就必然有运动的对立面——静止。
万事万物在运动中生产,通过静止表现自身。
因此,就有了如何理解静止的问题。
这直接涉及思维的出发点和对待事物的态度。
以上案例夸大了静止。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表述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
”是动与静的统一。
如果说运动就是变动,那么和运动对立的静止就是不变。
关键是什么不变。
静止的实质内容是某种具体运动形式的不变和空间位置的不变。
【教学建议】
此案例有助于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依据此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如何?
2.怎样理解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关于飞矢不动悖论的一点感想
关于飞矢不动悖论的一点感想第一篇:关于飞矢不动悖论的一点感想关于飞矢不动悖论的一点感想这是几周前的事情了,第一次上哲学导论时,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芝诺悖论,其中就有这个飞矢不动的悖论: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
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不动的,老师。
”“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我感觉比较有意思,思考了一下,觉得这个问题可以由线性代数的一些观点类比一下。
学过线代的都知道:一个线性空间,其性质之一就是维数。
在我们生活中,三维的线性空间已可以基本满足我们对立体事物的描述。
例如,只要给出给出一个直角坐标系(线代中是给出一组基),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飞矢每一个点在其中的坐标,而这些坐标就是在三维空间中对飞矢性质的描述,这个性质包括了它的体积、形状、以及位置,是可以被大多数人理解的。
可是,三维空间所能表达的性质还是太少了,不能表现飞矢的运动情况。
那么我们就给这个线性空间再加一个维数,姑且按爱因斯坦的理论给它加一个时间轴,那么利用微分等思想就很容易得到一个物体的速度,也就是说在四维空间中,射出的飞矢是有速度的,而且这个速度可求。
当然四维空间不一定非要加时间轴,在此我只是类比一下。
将三维空间加一个维度,当这个维度是时间时,我们就可以在飞矢的立体性质之上得到更多的诸如速度之类的性质(我想这也许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吧)。
相反的,如果我们再狭隘一点,将我们普遍使用的三维空间在去掉一个维度,那么飞矢在我们眼中就会退化成一个面,我们也不能得到它的体积了。
所以如果我们局限在二维空间来看待这个问题,别说飞矢是不是静止的无法讨论,就连芝诺所说飞矢有它的体积这个观点都是错误的。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公开课教案_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第三单元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一、设计目的: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理论和现实问题。
本单元综合探究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看图猜成语”的游戏来明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分歧,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个人和国家如何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观点的指导下解决现实问题和国家政策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对本单元各课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之后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理论知识的综合性。
因为从知识要求来说,这一问题是对第三单元第七、八、九、十课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搞好本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有更系统、更全面的了解。
二是鲜明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性。
从探究的题目就能体现出这一点,它要求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明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以及二者根本分歧的基础上,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是非科学的,从而在行动上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特别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深刻理解“五位一体”的社会总体布局,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并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养成用发展、全面、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避免用静止、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根本分歧【教学难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五、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中华文化的特点学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具包容性博大精深、渊源流程的中华文化有着许多表现形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而成语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始终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从哲学上来看,矛盾是无处不存在的,即便以确定无疑著称的数学也不例外。
数学中有大大小小的许多矛盾,例如正与负、加与减、微分与积分、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等等。
在整个数学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深刻的矛盾,例如有穷与无穷、连续与离散、存在与构造、逻辑与直观、具体对象与抽象对象、概念与计算等等。
在数学史上,贯穿着矛盾的斗争与解决。
当矛盾激化到涉及整个数学的基础时,就会产生数学危机。
而危机的解决,往往能给数学带来新的内容、新的发展,甚至引起革命性的变革。
数学的发展就经历过三次关于基础理论的危机。
一、第一次数学危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意义下的数学,也就是作为演绎系统的纯粹数学,来源予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它是一个唯心主义学派,兴旺的时期为公元前500年左右。
他们认为,“万物皆数”(指整数),数学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的,而且可以应用于现实的世界,数学的知识由于纯粹的思维而获得,不需要观察、直觉和日常经验。
整数是在对于对象的有限整合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产生的抽象概念。
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计算单个的对象,还要度量各种量,例如长度、重量和时间。
为了满足这些简单的度量需要,就要用到分数。
于是,如果定义有理数为两个整数的商,那么由于有理数系包括所有的整数和分数,所以对于进行实际量度是足够的。
有理数有一种简单的几何解释。
在一条水平直线上,标出一段线段作为单位长,如果令它的定端点和右端点分别表示数0和1,则可用这条直线上的间隔为单位长的点的集合来表示整数,正整数在0的右边,负整数在0的左边。
以q为分母的分数,可以用每一单位间隔分为q等分的点表示。
于是,每一个有理数都对应着直线上的一个点。
古代数学家认为,这样能把直线上所有的点用完。
但是,毕氏学派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发现:直线上存在不对应任何有理数的点。
特别是,他们证明了:这条直线上存在点p不对应于有理数,这里距离op等于边长为单位长的正方形的对角线。
于是就必须发明新的数对应这样的点,并且因为这些数不可能是有理数,只好称它们为无理数。
16个悖论: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16个悖论: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01、我知我无知02、二分法悖论(dichotomy paradox)03、飞矢不动(arrow paradox)04、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 paradox)05、上帝无所不能?06、托里拆利小号(Gabriel's Horn)07、理发师悖论(Russell's Paradox的别称)08、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09、有趣数悖论(Interesting Number Paradox)10、饮酒悖论(drinking paradox)11、球与花瓶(Balls and Vase Problem)12、土豆悖论(potato paradox)13、生日悖论(birthday paradox)14、朋友悖论(friendship paradox)15、祖父悖论(bootstrap paradox)16、外星文明【1】我知我无知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悖论,展现了自我参照的表述(self-referential statement)的复杂性。
而这也是西方哲学先贤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你得问你以为你知道的一切。
越是问东问西问长问短打破砂锅问到底,越会发现身边正有一大波悖论呼啸而过。
【2】二分法悖论(dichotomy paradox)概述:运动是不可能的。
你要到达终点,必须先到达全程的1/2处;要到达1/2处,必须先到1/4处……每当你想到达一个点,总有一个中点需要先到,因此你是永远也到不了终点的。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运动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二分法悖论就是其中之一。
直到19世纪末,数学家们才为无限过程的问题给出了形式化的描述,类似于0.999……等于1的情境。
那么究竟我们是如何到达目的地的呢?二分法悖论只是空谷传音般放大了问题。
若想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物质、时间和空间是否无限可分等等这些20世纪的衍生理论。
僧肇《物不迁论》直解
僧肇《物不迁论》直解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
余则谓之不然。
生死交互代谢,四季周而复始,万物都在迁流运动,这就是世人对宇宙人生的通常看法,即世人所理解的无常观。
然而,我认为并非如此。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
为什么呢?《放光般若经》说:事物(现象)根本没有来与去,即没有运动转迁。
要探索事物没有运动转变(即“物不迁”)的道理,岂能离开事物(现象上)的迁流运动而寻求事物静止不迁的道理呢?所以,必须在事物的迁流运动中寻求事物静止不迁的道理。
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
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
必须要在事物的运动迁流中寻求事物静止不迁的道理,所以事物虽然表面上是运动迁流的,实际上是常常静止不迁的。
不离开事物运动迁流的现象而寻求事物静止不迁的本质,所以事物虽然是静止不迁,但却不离开运动迁流。
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
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
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虽然动静本来并非对立的关系,也不能相互分离,但是迷惑的人却认为动静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事物的存在状态,他们认为事物要么是运动迁流,要么是静止不动。
就是说,事物不可能既是运动迁流,又是静止不动。
正因为世人二元对立的观念,致使(本来超越二元对立的)真理徒然陷于语言辩论之中,大道被二元对立的学说所歪曲。
所以,事物的存在状态--动与静的究竟之理在语言上很难说明白。
因为只要使用语言,就很容易落入二元对立的概念世界中,从而难以说明超越二元对立的真理。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
违真则迷信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
为什么呢?谈论真理就会违背世人的常识,随顺世人的常识则会违背真理。
违背了真理就会陷于常识的迷信中,就会迷惑诸法的本性,而不能返末归本;违背世人的常识则又会使言谈寡淡无味,而难以使人信服。
缘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
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
然不能自己,聊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真理是很难以语言表达的,这样就导致中等程度的人对真理将信将疑,下等程度的人对真理拍掌大笑而不屑一顾。
2013成语俗语哲理分析2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观点: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英毕尔生) 仁者心动(唐慧能)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德国黑格尔)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柏格森)运动的绝对性(或变化发展,不否认相对静止):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之树常青,生命在于运动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马克思)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统治者应“因时变法”,“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斗转星移,海陆变迁电子饶着原子核运动铁生锈,事物腐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稳中求进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克拉底鲁)日方生方睨,物方生方死(惠施)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僧肇)飞矢不动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人伦、道理、政治、教化当“尽如故”(董仲舒)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事物运动有规律:花开花落各有时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荀子)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新陈代谢规律的客观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要想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审时度势。
言常而不住 称去而不迁——读僧肇《物不迁论》
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读僧肇《物不迁论》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与芝诺否定运动,认为运动只是假象,尤其是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等四个运动悖论来论证运动是不可能的。
僧肇在《物不迁论》中也有“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兢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的说法,好像也是在否定迁流和运动。
其实,二人的思想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爱利亚学派把“存在”与“非存在”绝对对立起来,“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他们也把运动与静止绝对对立起来。
而僧肇在《物不迁论》开篇即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
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
既然是“求静于诸动”,“静而不离动”,所以不是要真正否定运动,关键是来如何认识运动。
此外,僧肇在文中还说“言常而不住”,“虽静而常往”,“苟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并且引用“回也见新,交臂非故”;“人命逝速,速于川流”;“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都是在肯定运动变化,所以他说的“物不迁”是有特定内涵的,所谓“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一芝诺运动悖论因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转述而得以流传,有人为解决芝诺悖论而写了7本书,还有人因为研究这个问题劳累过度而英年早逝。
其实睿智而悲悯的亚里士多德早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他怎会让这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来折磨后人呢?而且《物理学》本身是以运动为主题,要讨论运动首先就要确立运动的现实性,就必须把爱利亚学派驳倒。
芝诺提出的四个悖论都是从空间上来论证运动的不可能,亚里士多德则是从时间性上来破除它。
“现在”是亚里士多德时间观中的灵魂,亚里士多德说,时间不是由不可分的“现在”所组成的,并且在“现在”中不能有运动。
有人认为运动之所以不能在“现在”中发生,是因为“现在”是无限小的一个瞬间,运动在无限小的时间根本来不及发生,并且亚里士多德也说“现在”不可分。
但“现在”不可分不是因为“现在”是无限小,否则,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却说在“现在”中有产生?首先要界定运动和产生在《物理学》中具有不同的内涵,运动是向外延伸的,只有变化而不保持同一性;产生是内在的变化,变化中保持同一性。
飞矢不动哲学原理
飞矢不动哲学原理飞矢不动哲学原理,全称为“以飞矢不动为原理的哲学”,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一种思想理念和认知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不动于中而动于外”。
在传统哲学中,它被广泛应用于诠释自然和人类的本质、意义,以及解答存在和认识的问题。
飞矢不动哲学原理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
据记载,战国时期的名将子胥为了训练箭术,曾在树上画上一个靶子,然后放出了一只鸟,让箭射到靶心。
但就在他放箭的时候,一只飞鸟飞过,子胥很快地收回了手中的弓箭,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错失了射击的时机。
这个故事被后人奉为一个哲学典范,成为飞矢不动哲学原理的象征。
它表达了一个观点,即要在时机合适的时候下手,否则就会错失大好机会。
从哲学角度来看,飞矢不动哲学原理的引申意义被视为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认知模式。
这个模式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演化中,它们的本质却永远不会改变。
一个物体的位置、形状和质量都会随时间而改变,但其本质和属性却是永恒的。
换句话说,物体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中,其本质不会改变,只有其表象发生了变化。
这种哲学观点还涉及到人类的思维方式。
飞矢不动哲学原理认为,就像箭矢在射出之前需要找到时机和空间来打击靶子一样,人们在认知、思考和判断事物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情境。
这种思维模式注重了外界的环境和情况、内心的意向和决心以及预判并选择行动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够做到“不动于中而动于外”,即正确地应对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飞矢不动哲学原理有很广泛的应用。
在道家思想中,这个原理被视为自然中的一种力量,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在儒家思想中,这个原理更是作为一种价值观,指导人们应该做出恰当的抉择,追求合适的生命路径。
飞矢不动哲学原理是中国哲学中独特的思想理念和认知模式,它通过对自然和人类本质的探索和思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辨方式和哲学思想,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价值。
2021-2022年高中政治周末培优第06周认识运动含解析新人教
2021-2022年高中政治周末培优第06周认识运动含解析新人教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xx是香港回归20周年。
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香港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
这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答案】B2.我国古诗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智慧。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从哲学上看,这两首诗共同体现了A.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B.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C.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D.事物的普遍联系【答案】C【解析】“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强调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3.“时间去哪儿了?能否找到它,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懂点事,听点话,让爸妈的笑容漫上脸颊?时间,或许就在心里,就是一个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责任,什么才叫一个家……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待着懂得的人,去做让它都感到幸福的事情。
”这启示我们①只有在时间静止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感知亲情的可贵②承认时间处在绝对运动中就会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③要正确把握好时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④要善于在时间的相对静止中创造和把握当下的幸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B入不可知论,②表述错误。
故选B。
4.在西方,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的理论,迷惑了很多人。
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③认为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芝诺悖论之飞矢不动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
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不动的,老师”“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也是不动的,老师”“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解析:飞矢在每一瞬间所占据的时间是零,飞矢飞行全程所有瞬间所占据的时间还是零。
之诺承认飞矢飞行在流动的时间中,但之诺指认的飞矢飞行中的任何瞬间都不组成飞行时间,组成飞行时间的是飞行全程中任意两个瞬间之间的时间段。
飞矢飞行的全程时间由飞行中所有相邻瞬间之间的时间段之和组成。
之诺分析的不是飞矢在飞行时间中表现出的现象。
任何物体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
物体不动有两个含意,一个是在时间流动状态下物体位置相对静止不动,另一个是时间不动,在时间静止状态下任何物体都是静止的、不动的。
瞬间是时间静止。
之诺描述的是时间静止状态下的矢、不是时间流动状态下的飞矢。
飞矢不动的理论逻辑错误是,把时间静止状态下的静止不动换成了时间流动状态下的位置静止不动。
解析二1.首先,你的逻辑很流氓,也很没道理。
“因为我做出来的证明结论是: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不存在静止的状态,你既然说我做错了,那么就请你证明: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存在静止的状态。
”——民科同志,如果一个定理是对的,你用错误的方法证明了,我们只需要找出你证明里的错误就行,而不用证明这整个定理是错的。
就像做一道题,你用错误的方法撞出了正确答案,我批你错,不用否定这个答案本身,懂么。
2.现在,我先把你整个证明之前的假设推翻。
你的假设是,“设一线段AB和一动点H,动点H无大小,长度为0。
”(这个假设源于你的认知里没有“微分”概念——当然,说好了不讲微积分,那咱就不讲那么专业)小学学线段的时候,老师说“线段由点组成,而点是没有体积、没有长度的”,他为什么不说“点是体积为0、长度为0的”?这个问题主贴有人问了,但是你不敢面对,因为这是你数学概念混淆的第一步。
新的时空观分析飞矢不动
新的时空观分析飞矢不动关键字:飞矢不动,时间,空间,运动,时刻,位移,参考系,时空观作者:吴兴广摘要:什么是运动?物体在A点静止,在B点静止,物体从A到B那就是运动。
静止加静止等于运动。
单个看A点或B点就是不连续的角度;从A到B看物体就是连续的角度。
正文:这里的时间是统一的,不是不同的;时间是连续的,不是中断的。
空间是统一的,不是不同的。
不同的参考系的空间描述虽不同,但,是有联系的,是同一空间不同描述。
(对于以下所说,如果不是初涉者,可以倒着看。
)飞矢不动说的不是相对于一个参考系是运动的,相对于另一个参考系就是静止的;飞矢不动说的是一个参考系,说的是对于这个参考系箭是运动,箭也是静止的。
飞矢不动,简单说就是一个运动的物体是不动的。
通常我们认为这是矛盾的,一个运动的物体怎么不动呢?怎么静止呢?虽然运动可以通过不同参考系描述得出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但对于一个参考系运动与静止同时存在是不可能的。
---你也是这种观点吗?那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为什么说矢是运动的呢?什么是运动?运动就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简单描述运动,运动就是物体从A点到B点。
A点B点表示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物体从A 点到B点,就说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就说物体发生运动,物体是运动的,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
空间是由空间上的点组成的,我们用空间的点描述空间。
像上所说的A点B点指的就是空间的点。
位置的变化,必须用空间上是两个点才能表现出来。
一个点只能表示物体的位置,表示物体在空间的位置。
空间的点是空间的一部分,是有空间的;但空间的点无法描绘出位移。
如果用S表示,那么空间上的点(例如A点,例如B点)就是S=0.空间间隔就是空间上两点间的空间。
位移就是空间间隔。
我们用空间来定义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空间间隔发生变化就是运动,处在空间的不同点上就是运动。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描述,静止系或运动系角度。
不过两者都是对一个空间的描述。
--飞矢不动悖论--
飞矢不动悖论什么是飞矢不动悖论飞矢不动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把这些悖论称为芝诺悖论。
芝诺提出,由于箭在其飞行过程中的任何瞬间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所以它在这个位置上和不动没有什么区别。
中国古代的名家惠施也提出过,“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类似说法。
飞矢不动悖论的内容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
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不动的,老师”“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也是不动的,老师”“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飞矢不动悖论概述“飞矢不动”:飞着的箭在任何瞬间都是既非静止又非运动的。
如果瞬间是不可分的,箭就不可能运动,因为如果它动了,瞬间就立即是可以分的了。
但是时间是由瞬间组成的,如果箭在任何瞬间都是不动的,则箭总是保持静止。
所以飞出的箭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首先我们感觉一个物体动还是不动,主要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有关,飞箭动还是不动,与参照物有关系,这个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到的。
如果有两把同样的箭以同样的V朝同样的方向飞出去,那一个箭相对与另外一个箭它就是没有动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站在一把箭上观看另一把箭就是不动的,所以说“飞矢不动”并没有完全错。
可能一个物体以某种速度运动,就是持续地占据变换不同的空间,而另外一个物体能够在相对应的时刻保持同这个物体的距离不变,这两个物体相互作为参照物就是不动的,比如特殊的在平面上的两条平行线上,同心圆上,三维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心里想选择哪个作为参照物,存乎一心,所以间接的说明-----飞箭动还是没有动,都没有错,关键在于你的选择的参照物,所以说参照物选择是自由的,运动是绝对的和静止是相对的,从这个层面上讲“飞箭不动”存在理论上可能。
《乡土中国》中的成语及文言引文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中的成语以及文言引文梳理一、《乡土本色》1、土头土脑:指行为、举止、服饰等不合时尚。
2、拖泥带水:比喻做事不干脆。
也比喻说话、写文章不利落、不简洁。
3、白首偕老:指夫妻感情和谐,共同生活直到老年。
常用作新婚祝福。
也作“白头到老”、“白头偕老”。
4、水土不服: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多指因生活环境的变迁所造成的不适应。
5、飘忽不定:指变幻无常,动荡不定。
飘忽:变幻,动荡。
【文本中写的是“飘忽不定”】6、抛乡离井:离开家乡故土。
【文本中写的是“抛井离乡”】辨析: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到外地去。
多指由于生活不下去,被迫离开家乡。
背:离开。
井:指家乡。
也作“离乡背井”。
7、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8、口说无凭:单凭嘴说,不能作为凭据。
凭:凭据。
9、与生俱来:一生下来就是如此。
【文本中写的是“生而与俱”】10、衣锦还乡:指富贵以后穿着锦绣衣服回到故乡,含有回乡炫耀的意思(衣:穿。
锦: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后泛指荣归故里。
也说“衣锦荣归”。
二、《文字下乡》1、愚不可及:原指假装愚笨,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到了极点。
2、显而易见:形容事情、道理非常明显,极容易看得清楚。
显:明显。
3、自圆其说:指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也指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4、结绳记事:指文字出现之前远古时代人类,摆脱时空限制记录事实、进行交流传播的一种手段之一。
5、词不达意:言词不能准确地表达要说的意思。
也作“辞不达意”。
6、削足适履: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的大小。
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削:用刀切。
适:适应,符合。
履:鞋子。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7、眉目传情:用眉毛和眼睛来传达感情,即用眼色传递情意,多用于男女之间。
8、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和精力。
现代多用来形容学者、工匠、老师等为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也会用来形容作家作书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暑迭迁 ,有 物流动”( 《 物不迁论 》 ,以下 出 自本 篇者不再标注 )的世 界 ,而僧肇 “ 谓之不然 ” 。他
认为 :“ 夫人 之所谓 动者 ,以昔物不 至今 ,故 日动
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 ,亦以昔物不至今 ,故 日静 而非动。动而非静 ,以其不来 。静而非动 ,以其不 去。 ”众 人虽谈 现在看 到之物 ( 或谓 常人认 为物 由
以此探讨二人 的差异点及会 通处。 关键词 :“ 飞 矢不动” ;“ 物 不迁” ;立论 ;论证 ; 旨归 中图分 类号 : B 2 3 5 . 9 / B 5 0 2 . 1 5 3 文献标识码 :A
’
僧肇和芝诺在 中西哲 学史上 为人所熟知 , 皆因 二人反常识 而行 , 提 出了令常人颇感 费解 的 “ 物不
对 比解读 “ 飞矢不动 "与 “ 物不迁 "
耿 芳 朝
(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
摘 要: 僧肇和芝诺皆因提 出了一反世人常识的论断而在 中西哲学史上 富有盛名 , “ 物不迁论” 与“ 飞 矢不动”分别是二人代表性的观点。现 尝试从有破 而立 、论证理路和立论 旨归三方面梳理其二人 的观点 ,
在, 飞矢 在其每 一瞬间都 占据着和 自己大小 相同的 空间 , 由于它始 终在 自己的空 间之 中而不能离开 自 己的空间 ,因而它是静止不动的。与芝诺 “ 类似” , 僧肇提出 “ 物不迁” ,力破时人之论 而倡万物 “ 静 止”而 “ 不迁 ” 。如 巴门尼德 师徒对 自然哲学家世 界本原说 的清算 一样 ,僧肇 开篇就予 以驳斥世人
第2 3 卷
第8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1 . 2 3 N o . 8
S e p . 20 1 4
2 0 1 4年 8月
文章编号:1 0 0 8 — 8 7 1 7( 2 0 1 4 )0 8 ・ 0 1 0 4 - 0 3
于般若 中观 的 “ 缘起 性空观” — — 切 法皆因缘假
断亦不 乏严密性 ,依形式逻辑 “ 三段论”来看 : 大前提 : 事 物在 占据与它 自身相等的空间时是 静止 的。 小前提 : 飞矢在飞行 的每一瞬间都 占据与它 自 身相等 的空间 。
见事物 已经变动 , 故为动 ; 僧肇反则认为 , 过去 的
那 个物没有 消失 ,它存 在于过去 而不会延 续到现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2 . 2 7 作者简介 :耿 芳朝 ( 1 9 8 7 一) ,男 ,山东菏泽人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硕士 ,研究方向 :中西哲学 比较 。
自芝诺立论 以来 , 不断有西方学者对其论 断做 出目应 , 其 间不乏亚里士多德、 黑 格尔和柏格森等 哲学名家 。 芝诺悖论获得如此高 的关注度 , 关键在
于其中触及 到 了不可规避 的哲学论题 。 除此 , 其论
而究僧肇所 主要致 力 的工作之 一便 是 消除时人 将
“ 空 ”作实在论 的 “ 误解 ” 。 在僧肇看来 ,以 “ 六 家七宗 ”为代表 的中国早 期般若学未能真正而全 面领会大乘般若学 的 “ 空有 说” ,实属偏于一 隅的俗谛 。其 师鸠摩 罗什所推重 的般若空 宗则 提供 了对 治的 良药—— 中观学说 。 基
“ 有物流动”说 。 从 经验角度 而论 , 世人 眼中是一个 “ 生死交谢 ,
、
般而论 , 大凡具有划 时代意义 的思想理论 都 出 自对 前人或 时人思想观点 的批判 、反思基础 之
一
上 ,“ 物不迁论 ”的提 出在这层 意义上表现明显 。 芝诺 “ 飞矢不动论 ” 的提出虽非直接 由破证而立论 ,
l O4
在。 概论僧肇 的观点 即是 : 事物 自驻 , 不来亦不 去。 不言而喻 , 这 正是 中观学所 倡导的 “ 八不 中道 ” ( 不
生 不灭 ,不 断不 常 ,不一不 异 ,不去不来) 之一,
证 ,“ 物 不迁论 ”可谓 “ 湛然 明矣” 。相对于僧肇 ,
芝诺 的论证较 为简 明。
的同时代哲学家们所理解 和容忍 , 一度遭到非议和 指斥 。 其学生芝诺挺身而 出, 明确指 出其 目的是 “ 为
迁论 ” 和芝诺悖论 。 以芝诺 “ 飞矢不动 ” 和僧肇 “ 物
不迁论”为例 , 从表面上来看 , 二人论断似乎皆主 静止而否认 运动 ; 其 实在理论 的深层次上 , 不仅 二 人论证着力点不同 , 而且在论证思路及立论 旨归上 大异其趣 。 由破而立
一
巴门尼德 的论证辩护 , 反对那 些试 图取笑他 的论证
的人 ”[ 1 ] ( p 7 5 8 ) 。现在看来 ,芝诺 的辩 护从形式上使用 的都是 归谬法 , 而从 内容上看则主要集中在 两个方 面: 一是论证存在单一反对存在众多 ; 二是论证存
在不动反 对存在 运动 。后者典 型 的论证 之一便是 “ 飞矢不动” :任何 物体都要 占据一定 的空 间而存
过去虽延续到现在 ) ,但过去 的那个物 消失 了 ,可
的区分 实 际上 体现 了巴门尼德对 自然哲学 的批 判
态度 , 其 目的就是要把人 民的 目光从纷繁杂乱 、 变 动不居 的现象引向常驻单一 的本质 , 因为只有常驻 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性认识的唯一对象 。 然而, 其 存在论 思想很难 为当时整体水 平 尚处 于直观表象
但是在维护其师言论、 反对 时人普遍认识上亦有异
曲同工之妙。 ’
客观而言 , 芝诺 在西方哲学史上 的地位并不在 于他提 出了什么新颖 的哲学理论和见解 , 而在于他
为 巴门尼德的存 在论所作 的辩护 。 众所周知 ,巴门
尼德存在论哲学是希腊哲学 的转折点 , 他提 出了影 响深远 的 “ 真理之路”和 “ 意见 之路” ,即 “ 存 在 不能不在 ”与 “ 非存在而绝不是存在” 。两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