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送资料2——现代文阅读精练精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讲精练以下题目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前压测,均为我自主命题。
第二部分是考前复习历年北京卷(05——08年),后附所有详解,任何试卷分析都找不到,详细分析了每道题为何得出这样的答案,真正教会学生答题。
我个人独立完成科研成果,对考前有重要意义,本来想和龙门书局签这套东西,现在直接在网上公布,为了证明我对孩子的爱,我书都不出了。
家玮送给送有爱我的学生一、考前压测精讲与精练
典型例题
油菜花
张承志
(国家玮老师今年独立自主命题,有压测性质,另,此题被全国多省市重要区县作为模考题目来源得到)
那年从川北的剑阁栈道东行,在苍溪的白龙江上,我遇上了被油菜田斑驳点缀的红军渡。
于我而言,大巴山是个陌生的新词,面对着它,我心里留着一丝谨慎,只想浅浅地初探。
比起大西北,这里的油菜田零散而且破碎,难得看见绵延起伏的大片黄花。
直陡陡的断崖坎,巴掌大的三角地,都被四川农户见缝插针地种上了油菜。
它们明灭闪烁,从向阳处到背阴坡,从低矮的山脚到高高的山顶,依着几天的节气跌差,次第分批,有条不紊地开放。
在川东北眺望油菜花,感觉多少有一点异样。
也许因为突兀地走到了苍溪渡口,我总把这倔犟的花,与悲剧的红四方面军联想一起。
他们突然就抛弃了依托,离开了根据地。
他们几步就迈进了松潘草地,接着走进了一部长长的悲剧。
确切地说,在四川,我为2月的油菜花开感到不可思议。
因为远在青海的祁连,花的满开,要等到7月上旬——流落祁连的红军,一定也曾对7月的油菜花季惊奇过,我深信不疑。
世上油菜花种植最多的地方,也许是青海门源。
那里有一望几十万亩的大面积油菜田,沿着一字并肩的祁连雪山,浩荡的金波一望无际。
门源创建了“油菜花节”,日子定在了7月10号。
这日子与四川的2月实在差得太远了!
我意识到:油菜花是中国地理的标志花。
花期的剧烈跌宕,如世间的峻险无常。
从剑阁到松潘,在岩石缝隙,在高高山顶,那一块块鲜黄确实不合时宜。
它开在贫瘠的土壤上,它宣布着异端的思想。
我忽然想,若是没有油菜花,不仅那些牺牲的红军,包括我们都会觉得太寂寞了。
这不起眼的小花,它藏着奇异的隐喻,挑逗人莫名的激动。
谁知是在四川还是在青海?反正,我与这种花结成了某种关系。
这一次到汉中,当又一次看见山上块块涂黄的时候,我心里主要是地理的兴趣:这儿可是南方北方的分界;油菜花,你这地理的标志花,我倒要看看你开在几月!
来汉中的目的,是想到城固县去,打听上世纪60年代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橄榄树的下落。
写《幻视的橄榄树》时,一位老专家写信来教给我一个重要知识:秦岭白龙江是气候的
分界线。
橄榄——那神圣的和平树,它在中国尝试栽种的伟大实践,其最北端就在秦岭的南麓、陌生的城固。
但是没料到,在陕西城固,无论市民农民,提起橄榄树,人人一问三不知。
这和把好不容易完成了驯化,并把树种到尺粗的成果砍了个精光的四川广元,恰恰是南北一对。
在广元,我们在公园找到了石鼓似的断根;在城固,只看见一个植物园里有橄榄树的广告。
只遗憾没有去城固县林业局。
我留了一线念想:受到冷落的橄榄树,一定还悄悄躲在国家的苗圃,怅然望着满山的油菜花。
我说不清对油菜花究竟是不满还是理解——正是油菜花,挤走了橄榄树的种植。
急功近利的中国人,等不及橄榄油普及锅台的未来。
但是从四川到汉中,在陡峭破碎的坡地上染黄的油菜花,意味着菜子油依然是中国农民的经典食品。
橄榄树以及它的神圣背景和传奇的油,进入每年都被油菜花从南到北依次占领的中国——还需要一些时间和机会。
与其说和一种植物莫名地结了缘分,不如说不自觉地了解一些植物的知识。
这是一次小小的学习,但也横跨着宽广的地理。
我喜欢油菜花,不单因为它是最适合中国农民的油料;也因为它点缀了我的长旅,装饰了一路旱渴的风景。
即便如此,当我发现它真的沿着纬度,次第接续,一分分攀升一般地开花,成了中国大陆上花期拖延最长、南北种植跨度最宽的一种花——心里真是又惊又喜。
油菜花——它随风散洒,遇土生根,落雨花开,安慰天下。
它从南向北,逐省逐县,点缀贫瘠的大地,添补百姓的生活。
它虽不鲜艳,也不名贵,但唯有它,与我形影跟随,相伴了一场。
(选材于张承志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坚信世上油菜花种植最多的地方是青海门源。
B.“油菜花,你这地理的标志花,我倒要看看你开在几月!”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用第二人称你称呼油菜花,使文章显得更为情真意切。
C.作者对城固百姓对橄榄的陌生感到意外的原因是老专家曾亲自写信告诉他那里正是中国它在中国尝试栽种的橄榄的最北端。
D.从文章中可以推知,作者并不认为在短时间内橄榄油可以替代油菜籽油。
E.作者喜欢油菜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认为油菜花让他的旅程充满惊喜
17.结合全文,逐条分析作者认为“油菜花是中国地理的标志花”的原因?(5分)18.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以“油菜花”作为全文题目的意图。
(6分)
19.文中油菜花的形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10分)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16题0.8 17题0.35 18题0.35 19题0.5 19题区分度0.75
答案16题AE
17题
要点一油菜花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时间段开放;
要点二油菜花的开放总是大面积的,漫山遍野的;
要点三其他花木无法替代每年都从南到北依次占领的中国的油菜花
18题
要点一“油菜花”实际上是广大中国土地上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象征。
(答出象征、隐喻的意思即可)这样写使得文章表达得更为含蓄,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要点二“油菜花”构成了全文的行文线索,与作者从川北到青海再到汉中的整个旅程始终相伴。
要点三全文通过详细描写作者三次与油菜花的相遇以及作者对油菜花是中国地理的标志花的感悟,实际上表达作者与油菜花象征着的中国百姓们的精神联系。
19题阅读延伸方法见前面文言文阅读延伸,与之相同。
命题意图正如人都要有灵魂一般,阅读文章毫无疑问也拥有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一言以蔽之,就是象征。
弗洛伊德阐释文艺作品的发生时,意味深长的将其归结为作家的白日梦,一切文艺不过是梦幻而已。
文学,特别是出现在高考中的现代文,总是最习惯于将抽象的理念、意识借助某种具体的物象进行传递。
借用一个烂俗的例子,当我们想要表达“我爱你”这类抽象意思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借助“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斯煽情的言语来表达。
“月”作为一个具象此刻成为“爱”这样一个抽象名词的替代,因而,我们说“月”成为一种“象征”。
请历数这些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试卷,05北京《合欢树》,史铁生先生希图传递出他对深沉母爱的颂歌,却只似乎平淡地让一个“合欢树”闯入读者眼帘——“爱”太过抽象,而当年史铁生与母亲合种下的树却蕴藉而含蓄地飘散出母爱的味道;
06全国二《绵绵土》,牛汉先生对故土的依恋动人心魄,依恋是抽象的,无法言说的,但绵绵土却是那样踏实、一丝不苟地横亘在先生心中,当对故乡的眷恋被置换成对绵绵土的眷恋时,我们再次看到“土”作为具象的象征意味。
历数这些年来的题目,似乎足够说明问题:2010北京《海棠花》;2010全国一《灯火》;2009北京《司马祠》;2009全国一《彩色的荒漠》;2009全国二《岳桦》;2009山东《记住回家的路》;20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2008全国一《阳光古道苍凉美》;2008全国二《马樱花》;2008山东《灯火的温情》……“海棠花”、“灯火”、“司马祠”、“荒漠”、“岳桦”、“路”、“碧云寺”、“古道”、“马樱花”,千差万别的题目背后总有一样东西似乎是不变的,那就是它们几乎全部都是生动而具体的“物象”,而他们背后一定又都具有着抽象的象征内涵。
我无意再翻箱倒柜找出更多例证在这里铺陈,想说的只是,
五六百套卷子看下来,“象征”作为一种最容易被忽视却最为本质的表现手法几乎占到九成甚至更多。
抓住本质,一切似乎都明朗起来。
象征的好处在本套题目中是以如何理解题目的形式出现的,问法是题目有什么意图,实际上意图就是好处、目的、作用等等表述,都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而已,象征的作用为:
一、使得文章表达得更为含蓄,更有艺术感染力;
二、象征物构成文章的行文线索;
三、通过写了象征物,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这里需要注意,一定不能冒着省事的风险只作答上述纲要,而是结合原文内容,比如象征物在这篇文章中是指什么,表达了什么,都必须说清楚,否则得分仍然会偏低。
信度、难度、区分度的最终达成一定与考题标准化密切相关,考题一旦标准化,题目类型就比如走向趋同化,因为,只要这样,才能做到标准。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省份,无论是单独命题还是自主命题;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旧课标,在现代文命题思路上不是呈开放化,反而渐次走向趋同。
倘若非要点破其中玄机,只能说,就语文考试学来说,现代文阅读可能设置的题目类型实在也仅此四类——词句理解、内容分析、鉴赏、观点评价。
我们不妨说得更细致绵密,彻底揭开命题背后的潜规则。
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其题目难度依然是0.7左右。
这意味着,考生只要在文中将需要解释的词句进行定位,并依据文本提示判断答案是在定位完之后的上文还是下文的两至三个句子就完全可以了。
从语文考试学的角度来看,难度控制在0.7上下的题目绝不可能以段落或篇章为单位确定答案,而只能以独立存在的句群为单位。
如果想得
满分,考生所要做的亦仅仅是将定位完了之后上下文两三句中的关键词(一般就是名词或形容词)找到,并重新使用它们造句。
这样的思路对付一般的词句理解题绰绰有余,再次强调一次,因为难度决定答案范围,这是语文考试学中必然的出题规律。
反复强调过,这样的题目是考试必出的,无需多引更多省份的卷子。
本套题第二道现代文题目是一个内容分析类型,照我的说法,考了二十年,几乎只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第二类,特点;
第三类,两段关系。
从语文考试学上来看,难度普遍维持在0.5左右,且提问方式多样,但归结起来就是上述三种。
有意思的是,在标准化考试重压下,出题渐趋保守的今天,命题人似乎越来越不愿变化这些花样。
随便举些例子,我们经常看到的问题是这样的:如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请分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的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特点等等,等等。
如果说,解题的过程是
反命题,那么命题人在出这类题目时,不过是将文章划分为若干层次,依照这个层次分别给出答案点数。
一般意义上,规律是5分以下的时候,一点一分;5分以上的时候,一点两分,照此,学生直接划段,并按要求从各段特殊位置句中找到答案并依据题目分值答点即可。
难度是0.5,不上不下,扣分一般就是因为漏点,明了给分原则,也就不难了。
题目精解
17题本题表面上看答案简单,但实际上是依据文章内容高度概括的结果。
这里命题人有意回避了从原文原句中给定答案的方式,另外也有意回避了让答案仅仅存在于问题的上下文的传统答案给定方式,因此预计难度为0.35左右,是一道难题。
解决方法其实并不难,打破一般的从原文中找答案方式不代表答案可以不根据原文,而是要将文章若干段落合并后大致概括文段含义。
要点一“油菜花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时间段开放”依据文章作者对四川所见的油菜花概括;要点二“油菜花的开放总是大面积的,漫山遍野的”则根据作者在青海所见概括;要点三“其他花木无法替代每年都从南到北依次占领的中国的油菜花”则是依据在汉中油菜花与橄榄对比的那部分内容概括。
18题本题考察现代文阅读的本质象征,有关象征可以参看上面命题思路部分的详细分析,其好处也在上面。
只要知道这点不难直接写出本题答案。
注意,本题中油菜花象征的那些质朴的落地生根的中国农民,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朝圣者在精神上对中国广大土地上的农人的敬重以及与他们的精神联系。
这点要求学生明确答出,从而有效避免很多学生想要所谓“看不懂文章就能做对题”的错误想法。
题目精练
老孔的面孔
国家玮
(本文连文章都是我自己写的,为去年为某市某区重点校考前压测试题,今年仍然有重要价值,大家只需看题)
①六年前,当我经过重重选拔进入北大研究生面试的时候,一位体格健硕、目光犀利的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按规定,面试的时间只有15分钟;可是我却和这位老师就鲁迅与张天翼两位作家的创作展开了辩论,他连珠炮似的发问彻底将我原先准备好的发言计划打乱了:你说张天翼作品构思和语言上的精到与独异,可是当时众多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在作品结构上往往更有味道、更加精彩,凭什么说张天翼就是独异的?你在赞赏张天翼小说文学性的时候,依据什么就认为鲁迅在某些方面甚至不如他?为什么你对鲁迅这般看不起?好,你说张天翼的《包氏父子》写得不错,你是否真看过,还是只读了教科书的介绍,我问你,这个故事的结尾你还记得么?……这些问题迅速激起了我的兴趣,紧张连同那些原先准备好的说词一并忘掉;我的倔脾气一下子冒了出来,一定要与这个挑剔的老师好好辩驳一番,这天我的面试时间用了将近1个小时。
后来,我知道,这位在我看来既有睿智风度又显勇武气概的挑剔老师,在那年只招了我一个研究生。
他,就是孔庆东老师。
②比起“孔先生”、“孔教授”这样的称呼,更多时候我还是愿意喊他一声“老孔”。
在我的眼中,老孔总是有着几副不同的面孔。
③一旦混入人群,老孔的面孔是不易辨识的;大街小巷中最普通的老百姓什么样,老孔就是什么样——像任何一位父亲那样爱儿子;像任何一位儿子那样爱母亲;像任何一位老师那样爱学生;像很多东北人那样,老孔爱哼几句二人转,你很难说老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
方。
我第一次和老孔以及孔门诸弟子见面,大家合意要去馆子撮一顿。
中关村繁华的大街上,大师兄指着一家牛肉面馆,对老孔说,这就是传说中专卖100多块钱一碗牛肉面的地方。
老孔听了,前额似乎有点亮晶晶的,远远地瞥了一眼,对我们笑着说,“100块钱,够我吃一年牛肉面的了”。
老孔家离北大不算近,交通成了很大的问题。
好在他有一台私家车——两个轮子的老牌结实耐用的自行车,每天早上乐滋滋的骑着它从家里出发,再伴着昏黄的月光从北大返回。
遇到实在有急事的时候,就挤公交。
一次,老孔赶时间要读一份材料,让我先去系里帮他取,在校门口等他。
远远望见一辆特4驶来,从满车人中挤下来已经汗流浃背的老孔,用力向我这边跑来,他怕耽误我的学习时间。
④老孔忙,忙得很。
作为学生,我总是不厌其烦地麻烦老孔,写了一篇得意的论文,要老孔说出个意见;突然听到一节让我兴奋的课,要跟老孔谈谈;要发表论文,自己没把握,要请老孔把关;母亲身体不好了,要请老孔帮忙,反正是生活、学习方方面面,只要有事,
面孔是父亲般的。
⑤老孔做学问,一丝不苟。
面孔及其严肃,却又拿得起,放得下。
既能走进书斋,又能走向现实。
老孔无疑是个书虫,不过是个体格健壮的书虫。
说他体格健壮,意思是老孔没有因为成天泡在书海里而成了书呆子;相反,我眼中的老孔精神健全,既有象牙塔的学者气质;又兼具中国最传统的知识分子身上秉有道义担当精神。
老孔上课时,往往不苟言笑,他分析
⑥老孔的这几副面孔,每每想起,便让我或觉感动,或觉温暖,或陷入沉思;这几副面孔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怎样做学问
(文章取材自国家玮的同名作品,原载《中国中学生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E
A、文章写一位老师,开篇点题,用细描的手法生动地将一次面试的过程摹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文章中,作者愿意喊自己的老师为“老孔”,看似随意,但背后却有着学生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C、文章写出了“老孔”的几幅面孔,亲切自然,娓娓道来,文中的“老孔”没有大学教授的所谓“架子”,表现了作者对老师人格的敬仰。
D、文章最后一句话,点明中心、深化主旨,总结了全文,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E、文章开头写作者与老孔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老孔对学生的提问,可以看出老孔原本并不喜欢作者,但后来通过他的回答,渐渐认可了作者。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分)
(1)文章要写的是“老孔的面孔”,但却是从一次面试写起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为下文着重描写老孔的面孔作铺垫;(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1分);通过描写这次面试,写出了老孔那既可爱又可敬的为人。
(1分)(意思对即可)
(2)结合文意,分析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3分)
将老孔平时工作繁重以致几乎无暇旁顾与他对待学生的热情细心进行对比(1分),总结上文,与上文中作者对老孔给与自己关心的描写相呼应(1分);表达了作者内心对老师的感激和对老师人格的敬仰。
(1分)(意思对即可)
18、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出了老孔的哪几幅面孔?每副面孔背后各自表明老孔什么样的品质?(4分)
在人群中,老孔的面孔普通、不易辨识,说明老孔在生活中平易近人、亲切而平凡;
在对待学生时,老孔的面孔是慈爱的,说明老孔关心学生;
在对待工作时,老孔的面孔是严肃的,说明老孔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
(答出一点1分,2点2分,3点4分,照抄原句最多给1分)
19、第⑤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意思?结合你读过的文章(如老舍、鲁迅)谈谈你对真正的“幽默”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
解释句子(2分);有明确表达观点的句子(2分);有理有据地说明(4分);语句通顺、表达清晰(2分)
二历年试题国老师详细解释
(后附所有详解,任何试卷分析都找不到,我个人独立完成科研成果,对考前有重要意义,本来想和龙门书局签这套东西,现在直接在网上公布,为了证明我对孩子的爱,为了证明我不是为了“商业利益”,我书都不出了)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
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
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
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
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
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
可是,绿色的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
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
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
几天来,可大不同了。
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
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
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
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
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
但是,不
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
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
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
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
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
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
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
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
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
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
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
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
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
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
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
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
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